当我们离开

HD中字

主演:西贝尔·凯基莉,Nizam Schiller,德尔亚·阿拉伯拉,赛塔尔·坦热厄恩,塔梅尔.伊吉特,Serhad Can,Almila Bagriacik,弗洛里安·卢卡斯,Nursel K?se,艾瓦拉·胡弗茨,乌富克·巴伊拉克塔尔,Blanca Apilánez,Rosa Enskat,Güme? Alpay Aslan,Ayla Arslancan,阿拉姆·阿拉米,埃丁·哈萨诺维奇,瑞纳萨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2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3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4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5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6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3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4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5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6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7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8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19当我们离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当我们离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婚姻不幸的土耳其女子乌马伊(西贝尔·凯基莉 Sibel Kekilli 饰)不仅跟丈夫毫无爱情可言,更时常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悲剧的婚姻致使乌马伊带着儿子逃回了娘家德国。然而她悲剧的命运并没有因此终止,迎接她的非但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温暖的家,而是家人的冷嘲热讽。为了声誉,家人居然极力劝她按照传统习俗,把儿子送回给土耳其的丈夫抚养。面对家人的冷眼和唾弃,善良宽容的乌马伊并没有放弃,她坚持自己抚养儿子,不得已下寄居在朋友家。然而这仅仅是悲剧的序曲,乌马伊带着儿子去看望病危的父亲,却不曾想到,等待她的,居然是自己弟弟的枪口。   本片不仅荣获2010年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院线大奖,还获得欧洲电影奖、德国电影奖在内的六次提名,三项大奖。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红色小提琴斗牌传说魔力蕾丝垫同等族群彩虹时分豪杰春香里米尼蕃尼魔法少女第二季肌肉混战美国角斗士传奇后事红色档案逆天邪神归来康福特子时契约梦貘曼德拉草锻刀大赛第二季哈迪兄弟 第三季达力和土豆汤三生工藤新一 京都新撰组杀人事件昨日的美食寻人记 尋人記重创的伤口邪恶制裁麻烦一家人第三季猎魔人: 制作特辑勿忘我2014SUMMERNUDE向左走·向右走后院有宝遗失的环节宁为女人送货员2023父女七日变2022我家不打烊探访世界河流被风吹过的夏天狼群行动香火瀚海潮那个家伙的声音永夜彩戏师之云机现世刀与花惊天大劫案生活大爆炸 第四季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离开时》:当“血浓于水”成为传说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16日)
    有深刻寓意的影片大多是通过不断详尽地再现典型事件本身、剖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弊端、解读人性的弱点与阴暗面,以试图带给观众一些有益的提示和思虑,并通过光影化的思辨,力求寻找到通往更美好平和生活的路途。
    而写实类影片也往往是很多无法替自己言说的弱势群体的有力代言,德国影片《当我们离开时(Die Fremde)》根据真实发生过的恶性暴力事件改编,通过这部影片,观众仿佛看到土耳其裔女性生活现状的艰难和苦痛,而当忍耐到极限,反抗一旦觉醒时,她们不仅会遭遇四面楚歌,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更令人感到无望的是,如此这般生命的代价,却是大家族的集体决议,这让这部影片在凝重之外,还带着几分撕心裂肺的沉痛。
    该片导演菲奥·阿拉达戈曾表示,自己有责任把这种生活的真实一面拍出来。她做到了,此番,这位女导演将精准的笔头和冷静的镜头对准了穆斯林女性所生存的环境,即便遭遇家暴,也得默默承受,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的,一旦逃离既定的轨道,即便需要娘家的帮助与庇护,于老旧的传统和所形成的社区氛围而言,这都是碍眼的,不能被接受的,于家庭利益而言,亦然。因为这会使家族蒙羞,让家族成员举步维艰,在这种大环境下,再美好的亲情也难经得起考验。
    在德国有不少的土耳其裔,他们在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依旧遵循着自己的传统,即便某些约定俗成缺乏人性与理性,与现代进步背道而驰,他们的主流依旧会遵循,并果断维护,且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而跳出这个框框的人或事,才是他们感到不妥的,不仅不妥,而且必须除之。
    众口铄金在如今的地球也不是什么古老的稀奇事,人一旦被所处的圈子非议排挤,便预示着他将无法全身而退。片中嫁到伊斯坦布尔的Umay(西贝尔·凯基莉饰演)年仅25岁,已是5岁孩子Cem的母亲,为了儿子的未来,她决心离开只会用拳头和老二对待她的暴力丈夫。当她带着孩子回到位于德国的娘家时,起初的天伦温情很快便被她所说的实情“撕毁”,大弟立刻暴跳如雷,而此后发生的一切让Umay完全陷入到无助的境地,她在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起初亲密的妹妹因婚约差点被姐姐这个污点毁掉而痛恨她,Umay一手带大的小弟也在父兄的暴力式“调教”下、周遭态势的严峻变化下渐渐改变了态度。
    Umay出现在妹妹婚礼上的戏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它表现了一个家庭对一个柔弱无助女性的无情。父母的漠然,妹妹的厌恶,小弟的驱逐,大弟的大打出手,都让Umay对父亲诚挚道出的“血浓于水”成了一个可笑的传说。
    在德籍土耳其裔导演费斯·阿金的影片《在人生的另一边》中饰演耶特一角的诺塞尔·柯丝,出演了片中Umay打工餐馆的老板。柯丝仅仅用几个面部表情就表明这是一个善良而有阅历的老板,她深知土耳其裔家庭的特点,她冷静地告诉还对与娘家和解抱有幻想的Umay,在社区和Umay之间,父母只会选择社区。言外之意,Umay是孤立无援的,她等待父母手足回头的想法从根上就是幼稚而错误的,在男权族权高于一切的传统穆斯林家庭中,Umay的选择无疑是在挑战传统和权威,勇敢的她、很爱儿子的她选择了一条注定要被族人“判定”为死罪的路。
    片尾,病床上父亲的道歉比小弟所持的手枪和大弟所持的匕首更显得残忍,他老人家一句“对不起”便是对努力生活中的长女的人生交代。纯真孩童的血来得突然,也来得触目惊心,当一个原本可以不存在的悲剧发生时,人们会追究反思,只是这个追究反思也会走得很艰辛,有时候,在有些地方,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366441_d.html

 2 ) 请珍视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的情感!

《当我们离开》是我看过最为震撼的一部电影。
父母、亲人、朋友,这一切是我们最为重视的,但是有一天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放弃呢?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幸。片中的女主角无疑是坚强的,她对这个家强烈的爱,使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显得尤其的悲切。对于土耳其这个国家的生疏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一定要做出放弃的现实,只是片尾当他的弟弟手持凶器朝向他时,这一切包括观众的希望都消失了。
这种放弃无疑是极其残酷的,而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后患无穷的,这也正是恐怖片汲取灵感的无穷源泉。想一想,当一个摧毁了一切的病态的人开始把罪恶之手伸向人们报复这个社会时,该是会怎样一种恐怖与绝望。审视当下,传销、各种变态杀人事件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发生、蔓延,这一切都离我们这么近,他就在我们身边!
土耳其这个国家,虽然我并不太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宗教信仰浓厚的国度,这种宗教信仰已经强大到摧铩一切的程度。在这里我衷心希望所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人平安、快乐,实现心中的梦想。同时我也想告诉这个世界请珍视亲情、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一切美好的情感吧,这不仅是对别人的救赎,也是对我们的救赎。
本人力荐这部电影。

 3 ) 封建的礼教、父权、夫权杀人

观后:"「当我们离开」,总要留下什么",这是剧中母亲对儿子提问的回答,也是这部获德国奥斯卡奖提名电影留给我们的沉重思考。也许我们会愤怒地质问,这是怎样一个恐怖的民族,道德、良心、亲情,在所谓名誉面前就这么不堪,这么脆弱?可是,如果冷静地想,当一个土耳其裔女人为了反抗家庭暴力,带着孩子从伊斯坦堡回到德国的娘家,却不被自己亲人接纳,在巨大的男权主导的社区信仰和周围人议论的压力下,在一个以宗教至上、夫权至上、父权至上的社会中,一个弱女子为自由生存所付出的代价,不是自己或儿子被亲人所杀还能是什么,尽管这样的结局看似不可思议,儿子死在母亲的怀中也太过残酷,但现实就是现实,封建的礼教、父权、夫权杀人!

 4 ) 荣誉谋杀与亲情的冲突——电影中被误读的部分

“而那个被Umay提到的叔叔,他终于在片子结尾出现了,落魄的村庄、低矮的房屋、昏暗的光线、蜷缩在沙发上的一个身体,仅此而已。”——摘自豆瓣置顶影评

这电影最有意思的部分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豆瓣影评。

如果情节真如此设置的话,电影想表达的意义就很让人费解了。也难怪,中国观众若没听说过“荣誉谋杀”(Honor killing) 的话,影片最后一段隐晦含蓄的情节,会让人摸不着头绪的。因而,冒出上文这样似乎很合理却没有逻辑关系的解读也是情有可原了。

电影中,Umay的父亲不远万里回到故里见那位住在破落寒舍里的“叔叔”,他们之间谈了什么,电影没交代。父亲回家后,召集兄弟们在客厅议事,女人除外,电影给了每个人一个特写,父亲、俩兄弟,三人表情极为严肃和沉重,似乎刚听说了什么特别严重的消息。父亲心脏病突发,Umay去医院向临终父亲道别,父亲说“原谅我,孩子……原谅我,孩子”。没想到从医院走出后,Umay最疼爱的小弟弟已经准备好一只手枪等着她了。好在亲情战胜了“理智”,弟弟扔下手枪逃走了。观众刚舒了口气,紧接着,大点的那个弟弟赶了上来,手握一把尖刀毫不迟疑地刺向了自己的亲姐姐。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委婉含蓄的情节,电影向观众暗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Umay被判了荣誉谋杀。“荣誉谋杀”虽然听上去新鲜,却并非伊斯兰教国家独有。封建礼教束缚过的中国就曾发生过,女儿未出嫁,而未婚夫已亡,为了获得一个所谓的“贞洁名声”、“烈女头衔”,父亲把自己的女儿关在房里任其活活饿死的事,其无人性的惨烈程度更胜于此。

说到荣誉谋杀,通常是指为了挽回家族荣誉,由家族成员共同或少数重要成员做出决定,指派某一家族成员对另一损害“家族荣誉”的家族成员执行死刑的一种社会习俗。比如,我们熟知的大义灭亲。普遍以法制立国的现代社会已用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私刑是被禁止的,荣誉谋杀虽不合法,却难以在某些地区绝迹。其凶手多为男性,而受害者则大多为女性,被害的原因与失贞、不检点相关,如果女性被强奸、被怀疑不忠、行为出位、提出离婚等理由,都可能被家族以私刑处死。这种陋习不仅发生在土耳其、阿富汗的伊斯兰教的保守地区,印度、意大利等国家也有。不过,似乎土耳其电影更青睐这样的题材,电影《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也反映了同样的社会问题。

电影中的Umay也是一位荣誉谋杀的受害者,她父亲千里迢迢去面见的“叔叔”并不是一位住在寒舍的失败者,相反,他应该是家族一位颇有权威的族长级人物。父亲回家后带给两个弟弟的可怕消息,正是他向Umay父亲宣布的,即由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处死Umay。前面提到的那段,Umay父亲羞愧地对女儿说的“原谅我,孩子”并不是他的临终前的潘然悔悟,相反,联系前后情节,已能看出他早就知道两个弟弟会等在医院外对女儿下手,也不打算做任何事去阻止这一切。Umay走出医院,弟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手枪对准姐姐的行为,即能说明谋杀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举,加上后来大弟弟冲过来补的那一刀,都能表明这一切行为都是有准备、有预谋的谋杀。

文化隔阂是电影被误读的原因之一,而电影缺乏表现家族荣誉与亲情两难的缺陷更加剧了这种误读。在电影开头部分,Umay刚回家那段,观众还能看到到这个家庭在亲情上的流露,后面的情节则很少有所表现。不仅如此,电影着力表现Umay试图修复亲情关系的努力,和家人对她的冷漠和决绝的对比,更使Umay的家人表现的更像是毫无感情的一群冷血动物。电影缺乏表现这个家庭对亲情与理智的两难抉择,让观众只关注到事件本身,而忽视了“荣誉谋杀”这一社会陋习的普遍存在,电影的深刻性被大打了折扣,是这部电影最让人遗憾之处。比较之下,虽然这部电影够沉重,我还是更青睐《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对这种题材的处理。

随附一则新闻,是一起发生在2005年德国柏林的“荣誉谋杀”案件,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是根据这则新闻改编的:

今年2月7日,晚上9点,在柏林市中心腾姆帕霍夫区的一个汽车站,一名女子头部中弹3粒死亡。一周后,她的3个兄弟被捕。警方称,这3个兄弟是合谋作案,一个负责搞枪,第二个负责望风,第三个下手开枪。

9月14日,法庭对此案的审理刚开始,3兄弟中19岁的小弟弟让律师宣读他的一份陈述,在这份陈述中,他承认是他杀死了他的姐姐哈同.叙吕库。他说,他姐姐放荡的生活方式损害了家庭的荣誉,只有她的死亡才能让荣誉重新返回家庭。而他的两个哥哥也宣布,他们跟此案毫无关系。

按他的说法,枪是他花了800欧元在动物园火车站(西柏林的主要火车站)从一个俄罗斯人那里买来的。他说,此事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他对他的哥哥们也不满,认为作为年长的兄弟,修复家庭荣誉本来是他们的事。

哈同.叙吕库小姐是在德国长大的。1998年,她在土耳其被迫跟她的堂兄结婚。在她的儿子出生前,她来到柏林,再也不愿回土耳其去。她离开了父母的住处,自己单独生活。今年23岁的她,已经基本结束了电工的职业学习,但她始终拒绝搬回父母那儿去。她突破了家庭,过自己的日子,这种行为违反了伊斯兰的宗教传统思维。

哈同跟家庭的关系非常紧张,3个兄弟中,有两人已经多年跟她没有任何联系。据说,她们之间经常发生争吵,暴力行为,甚至强奸。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711274,00.html

 5 ) 局外人

Die Fremde,德文原意是“局外人”。

片子的开端,不过是一般女性励志电影的老生常谈:

为了逃离暴力的丈夫,结束压抑的婚姻,嫁到伊斯坦布尔的25岁德国籍土耳其裔女子UMAY,偷偷打掉了腹中的胎儿,领着幼子CEM,回到柏林的娘家,决心从此和父母及弟妹共同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即便在德国这样开放进步的国土,土耳其移民社群却仍然牢牢地被男权社会的固有观念所禁锢:结了婚的女人,是属于丈夫的,孩子,更是属于丈夫的家族。即便长期遭遇暴力,也应该循循善诱,等待丈夫浪子回头。

离开丈夫的女人是下贱的婊子。而一个离开丈夫又抢走孩子的女人,更是应该千刀万剐万劫不复。这样的女人回到娘家,简直使整个家庭都蒙上了奇耻大辱。

诚然,她的父母和弟妹们是爱她的,也爱她的孩子。只不过,在整个土耳其社群和男权的价值观面前,他们对她的爱就显得苍白软弱,微不足道。

她怀抱着独立自主的美好愿望强势回到父母家中,并反复申明:我的家就在这里!她深信父亲从小教导她“血浓于水”。她不信神,她想要左右自己的生活。她要工作,同时继续中学学业,然后上大学,然后……

可惜家人们并不配合她的意思,在无奈接受她与丈夫复合无望的现实后,便要遵循传统“道德”,强行将小CEM送还给男人的家族。为了保护孩子,她不惜报警,在德国警察的护送下,她和孩子住进了妇女收容中心。在强力社会福利系统的笼罩下,她如愿一边工作,一边上学,还认识了对她关怀备至真诚相待的金发德国男友。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在UMAY的生活渐入佳境的同时,她的家庭却因她而蒙羞。作为“名誉受辱”的家族,她的家人们沦为整个土耳其社群的笑柄。弟弟因受辱与人斗殴。而妹妹的未来公公,更是因此要求解除婚约。谁知小恋人早已珠胎暗结,婚礼势在必行。腹背受敌的父母只得“破财消灾”,重金请求男方家长收回成命,婚礼终于如期举行。

不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婚礼上,UMAY竟身着盛装,带着儿子不请自来,使妹妹尴尬至极。家人驱赶之,却一来二去,被她披头散发奔上舞台,夺过话筒,泪如雨下地向众人诉说道:“你们说我玷污了家族的名誉,你们说我下贱,但我的儿子CEM是无辜的,他今年四岁了,是个好孩子。他有权利出席小姨的婚礼!……” 她仍然深信父亲从小教导她的“血浓于水”,并恳求父亲重新接纳她和儿子。

UMAY要自由,传统家庭观念毕竟却深深地种在她的脑海,她接受不了无“家”可归的现状。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要家人的垂爱。可惜世事往往不能够尽如人意。UMAY的母亲不过是个无知的女人,只是有句话她没有说错,UMAY要的太多了。

但UMAY是个倔犟的女人。她想要的,一定要得到。于是她三番四次地返回父母家中乞求修和解。而她的反复出现,却犹如一记记重拳,使得家族原本不堪的名誉在土耳其社群中层层抹黑。因此她的父亲和弟弟含泪决定清理门户——将荡妇杀死,将孩子归还,以挽回家族的名誉……

结局就不透露了。这种荒唐不可思议的谋杀,叫做“Honour killing”,指的是女性被一个或以上家族、部族或社群男性成员以維护家族名声的理由杀害,这类事件在封建制度女性地位低下的地区是司空见惯的。比如我国旧时将通奸妇女投入“猪笼沉塘”。联合国人口基金估计,每年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名誉杀害事件高达5000起。在这样的环境下,长辈管教孩子,男人管教女人,噼噼啪啪几记耳光则更是不在话下……

然而暴力,从来就不是最危险的武器。意识,才是最致命的瘟疫。人们怎样看待自己?怎样教育孩子?
人的身体被禁锢的时候,还有思想可以是自由的。可是当人的思想被禁锢的时候,又还有什么希望呢?
UMAY,是个想要突破传统,实现自我的女性,却仍然摆脱不了自幼耳濡目染的传统家庭观念,仍然被对“家”的强烈渴望所束缚。她是传统封建社会的局外人,也是西方开放社会的局外人。她想与社会抗争,却不能够彻底,摇摆着铸成了悲哀的结局。

我国女性也呼吁平等。
每每怀孕女孩被男友抛弃的时候,我们就谴责男人的不负责任。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女人要求男人为自己的自己的身心负责。就好像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责一样。
当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责任”的时候,这两个人之间还能有什么“平等”可言?

所以当妙龄女子嫁给年长的男人,我们说她爱的是钱。年长的女人和年轻男子做朋友,我们又说她样小白脸。作为男人责任范围内的产物,女人只有被抛弃的时候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同情为基础的认可,多么可悲。

男权社会,世代相传。权利越大,责任越大。
男人和女人的地位真正平等的那一天,并不是女人非要做和男人相同的事,而是承担得起相等的责任。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明白……

 6 ) 最熟悉的陌生人

“影片讲述一个土耳其女子由于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家庭暴力,而和儿子一起逃到了德国。然而她发现,不论是在她的祖国,还是在这里,她都是一个陌生人,两个不同世界的陌生人。本片赢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一项大奖和六项提名”——这是德国电影《当我们离开》的介绍。

忧郁的Umay不堪丈夫的粗暴,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原以为这是个可以让她依靠的地方,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家人的不接受。即使Umay告诉爸爸,“他虐待我!”,父亲仍劝她回丈夫身边。

还有妈妈,这个曾说过“一切有妈妈在”的母亲此时却沉默了,用沉默表示对女儿的拒绝。

“爸爸,你不是说过血浓于水吗?”Umay在妹妹婚宴上哭喊着说,妹妹不欢迎她来参加婚礼,弟弟把她赶了出去,并扇了她一耳光,当着Umay幼小的儿子。

Umay怀着悲愤重回婚宴,在台上泣不成声,朝着家人哭诉——"因为我是单身女人,我的儿子也成了不被欢迎的……从小爸爸就说过,我们永远是一家人……”,Umay痛苦到说不下去,泪水却没打动父母家人。幼小儿子牵着妈妈的手,怯怯站在台上,这个漂亮的小男孩,四岁左右,伴随妈妈的命运已承受了许多超出他年龄的阴影,他目睹了爸爸对妈妈的粗暴,又目睹了妈妈家人对妈妈的拒绝和生冷——在他们还没得知Umay是“不名誉女人”前,他们对初回娘家的她还表现了温情,然而,当知道她不打算再回丈夫身边时,一切都变了!甚至,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Umay的父亲找人买了枪,回家和两个儿子商量,谁去杀了Umay,最后指定Umay的弟弟去杀Umay,这个弟弟是Umay带大的,她对他充满姐姐的宽容与爱。虽然最终弟弟把枪扔在了地上,但哥哥赶来,一刀捅进了Umay儿子的身躯,他本是想捅姐姐的。自此,一无所有了!先是婚姻,再是娘家,再是最宝贵的相依为命的儿子。Umay充满痛楚与绝望的喊叫划破空气,形成一个不可能复原的创口。

婚姻的破碎不足为奇,但家人自私到极致的冷酷却让人愤怒。他们,起初是有温度的,当Umay初回娘家时,除了哥哥,其他人与各自的家庭角色: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表现了较为一致的重叠。尔后,当觉得拒回夫家的Umay“不名誉”,令他们“蒙羞”时,他们马上披上寒光四射的铠甲,弃家庭角色于敝屐,比陌生人更为铁石心肠,更为凶戾。在Umay遭遇的家暴外,他们着手实施更可怕的“亲人家暴”。对这个家庭的女儿Umay,他们也许有过同情,怜惜,可与一种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相比,这同情微不足道——重要的是,Umay快回丈夫身边,坚守妻子角色,坚受“名誉”。当然这一切背后,也许有“男权主导”“宗教风气”等强大的社会背景,可是,亲情,难道不应当是逾越这一切之上的吗?如果,明知亲人正饱受伤害!

片中,亲人间的隔绝如此彻底,你看不到Umay被亲情拯救的丁点可能,只看到,他们一步步迫她走向悬崖,欲搡之而后快。也终于,哥哥出手了!他把刀锋剌进Umay儿子身体时,“亲情”有了最丑陋,最悲怆的呈现!影片至此,导演是一不做,二不休,将“亲情”在世俗的另一重影像——执戕毁损——不留余地地呈现极致!

亲情的血被一再稀释,成水,成冰。当血不再有温度,就只是摊污渍。

是导演技术上用力过猛,还是对亲情与救赎太悲观?现实生活中不乏“亲情黑洞”的实例:争斗、厮杀、漠然、计较、仇怨、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切并不因发生在亲人间而稍留情面。“亲人”,这个在汉语中象征温度与归宿的词,往往也和仇恨互为喻体。

是什么得以确认我们在人世间的亲人身份?还是那个用滥的字:爱。无论亲人间如何相处不适,甚至找不到可交流的途径,爱的底线一直在,而《当我们离开》表现的正是底线被一再抛弃,直至在一个幼小孩子的血泊中完全消失。

在母亲动荡命运中,小小的男孩一次次目睹世间最粗砺凶蛮的部分。他牵着母亲的手,依傍着这个孤独的女人,在本该是故乡的异乡行走。母亲,这世间他惟一可依傍的人,最终没能庇护他。不得不说,导演的心,仿佛充满对“亲情”极度不信任与某种无法变更的阴影。

 短评

她穿了一身红裙去参加妹妹的大婚,换来一顿暴打;她准备一盒果酥回娘家庆贺斋月,只得到父亲的拒绝。不请自来,她牵着儿子的小手尚还不起血浓于水的亲情债;不知廉耻,她背上的伤痕化成咒符将她钉死在耻辱柱。荣誉谋杀制造人性怪圈,真实远比戏剧冷血。永远别轻视陌生的善意,也永远别高估亲情的浓度。

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5. 还是更喜欢Sibel Kekilli在“Gegen die Wand-2004”里的演绎,这里有点过火。所谓的血浓于水也只不过是流几滴眼泪的事情。

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完整度很高的佳作,只是这种土耳其的民风和亲情更多的是让不了解那个世界的人咋舌。★★★★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虽然电影批判的是伊斯兰文化的愚昧和非人性,男权阴影之下女人如浮草般的命运。其实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惯风俗和古老禁忌都在无声的杀害着那些身在其中的人。

9分钟前
  • Peggie
  • 力荐

这是怎样一个恐怖的民族,道德、良心、亲情,在所谓名誉面前都脆弱得经不得推敲,当我们离开时,总要留下点什么的,留下的是你所信任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堪。

10分钟前
  • iokanaan
  • 推荐

什么血浓于水,不过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被迫离开,只能留下悲、恨、悔。

14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还不错,剧情很棒,演员演的也不错

17分钟前
  • 杨大志°
  • 还行

摄影风格与节奏把控颇有女性气质(不愧是女导演作品),柔缓,内敛,疏离,压抑苦情与沉静婉约兼具。布光细腻,大量运用大光圈与长焦、移焦,夜晚后景中的光晕极为迷人,配乐情愫暗涌。西贝尔·凯基莉演得很有层次感,强硬决绝与软弱依恋并存,16分处身着一袭黑衣的她在餐桌上的那个眼神,坚毅到让人敬畏。可惜剧本问题不少:大半时间冲突都是小打小闹,安排得也比较刻意(女主在婚礼当天突然出现,行为前因后果都经不起细推敲),缺乏足够铺垫与逐步升级的过程,最后猝然爆发/反转,过于戏剧化。家人内心斗争几无描摹,关键的荣誉谋杀则完全没有明确提及,更遑论深入探讨,人物突变与情节急转牵强,善解人意十全十美的男友也如同工具人般扁平。如此表面、生硬和浅薄的剧作,实在是浪费了好演员与优秀的摄影。PS:与[勇往直前]相似场景不少。(7.0/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太过用力,反而做作

23分钟前
  • 怪兽小孩👾
  • 还行

痛在撕心裂肺处

27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看完生气到几近发狂。只因她是一个带儿子逃离家暴的女性,就让家人蒙羞,甚至到了要杀她灭口的地步?这不是家人,是恶魔。上帝也不再是信仰,是邪教。Umay的家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专制的父亲,无能的母亲,暴力的哥哥,盲从的弟弟,还有无脑的妹妹。有时旁观暴力者比施暴者可恨千百倍,因为正是一个个沉默旁观者的纵容滋养了暴力,而更可悲的是身处其中而不自知。所谓的血缘或亲情关系在平日也许牢不可破,但当其因观念相悖而导致关系破裂之时,会变得尤为残忍。如果下定决定为自己而活,就永远不要再回头,因为亲情在舆论面前会变得一文不值,就像餐厅女老板说的一样,当父母必须在舆论和女儿之中选其一时,他们绝对不会选择后者。当施暴者流下伪善的鳄鱼眼泪,当信仰成为了杀害无辜至亲的借口,请告诉上帝:go fuck yourself.

30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真是让人心疼,被嫌弃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的。影片传达的意思:要对女人好些,尤其是身为丈夫

34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推荐

让我再一次认识了在德的土耳其穆斯林社会的恐怖之处。德国人所言的他们的无法融入性是确实的,也是永远的。宗教决定精神,精神决定生活方式。一个人热爱自由却与自己必须所处的社会背离,终将是悲剧。

37分钟前
  • 九花玉露丸
  • 推荐

世俗的压迫,女性地位的低下。庆幸自己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和地方。其实最可悲的应该是母亲这个角色,被压迫而不知反抗,且成为压迫者的帮凶。无辜的小孩子成为愚昧的牺牲品。世俗逼迫你顺从,不顺从就丢工作,找不到朋友、结婚对象、甚至灭掉你,而你顺从就使这种灭绝人性的世俗延续!恶性循环

40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摧残心灵。编剧心好狠,看到三分之二故事调子突然上扬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劲,结果最后果然就在Umay撕裂心肺的呐喊中悲剧收场了。当原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亲人把你当成避之不及的瘟疫,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了。Umay被当成了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但这仅仅是因为她想要追求内心的自由,这真的有错吗?

44分钟前
  • deus
  • 推荐

四星半。看到一半忍不住为乌玛伊落泪,她不像那里的男人用拳头赢得尊严,她用不屈不挠的坚持,以孱弱的肩膀对抗着几乎整个男权社会的压迫。结尾处,那种残酷升级到顶峰戛然而止。看似荒唐的剧情,却让带着强烈的真实感,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的残酷性,让这种荒唐显得合情合理。她还会离开,带着坚定出走

4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男权与父权高度集中暴力家庭的悲剧,受害者往往是最无辜的那一个。娓娓道来,很有感觉。女主角很有味道。

5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只是为了叙述而叙述,而不去做追宗溯源的尝试,那就毫无力度可言

5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很像穆斯林的葬礼。伊斯兰文化的愚昧和非人性,男权阴影之下女人如浮草般的命运。

1小时前
  • 美女菜kun
  • 推荐

I don't like this girl.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