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HD

主演:刘雅瑟,段博文,赵梦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7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8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9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来自田原BLOG里的评论

《十三棵泡桐树》在东京电影节得奖了。应该的,这样的电影再多拿几个奖都是天经地义的。只是遗憾,中国的青春三部曲,只有这一部获奖,但,是实至名归的。

 《青春期》,《八月的故事》再加上《十三棵泡桐树》,都是讲青春的片子。不过三部电影各不相同,青春有多少种,没人能说清楚。好在我们有电影,一个电影一种青春,观众慢慢品味。

  淡淡的,是《青春期》,没有大事情发生,只是细碎的感情。两个女孩,两个男孩,关于宿命,关于成长。这种青春的状态,应该是最普遍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渡过了有些漠然,有些冷清的青春期,有些失落,却也大步跨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八月的故事》是敏感的,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柔弱的神经。故事是根据陈慧的小说改变,我们居然用超低的成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拍出了一个多钟头的长片。其实,它本来只是一个为香港电台拍摄的二十分钟短片。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感触至深:“有些事情,我一个人记得就好…”在裁缝店的那天晚上,我这样对平安说。说完便有眼泪从眼角奔出来,无法控制。演那场戏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其实青春是一个人的,主观也好,武断也好,只有记得的才存在。

  而《十三棵泡桐树》终于打破了平静,躁动来了。破碎的家庭,压抑和挣扎,青春开始残酷。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从外向内说起,在拍摄手法上,导演选择了高清,所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很宽松,很自在,无拘无束。正是以为这样的拍摄手法,留给了演员很大的空间,里面的演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大荧幕上,他们的表情都自然而流畅,没有职业演员的城府和掩饰。

  这次,终于有一个中国导演在真正讲年轻人的故事,不是情绪或者气氛堆积出来的,而是实在的故事。不管有没有讲到极致,都是一大跨步。想到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就很欣慰。

  电影中的几个孩子都来自破碎的家庭,这些强加给他们的缺陷,让他们青春的残酷暴露在外。所以他们成了芸芸众生中更加有代表性的几个,其他的人青春虽然也惨淡,不过被平淡埋没了。

  整个故事又是从一个女孩出发,这样一来,视角就更加脆弱。青春期中,女孩肯定是弱势的,对于感情,男孩在青春期往往如同狩猎者,兴奋而贪婪,而女孩者则过于敏感,注定受伤。这种状态,在女主角的身上清晰可见,两个男孩都让他疼痛。因为从一个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男孩往往因为新鲜和猎奇,而女孩是为了刺激或是忘记前一个,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个不可挽回,第二个也搞砸。最后,女孩去了沙漠,去找唯一一直和她站在一起的沙漠,这份心碎,估计每个走过青春期的女孩看了都会伤感。

  让我惊喜的是,一个男导演,选择去讲女孩特有的情感,竟然能把女孩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处理都讲得清清楚楚,被感动了!

  总之,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故事,有新鲜的面孔,有伤感,有冲突,也不乏幽默。这样的电影,再来几个吧!

 2 ) 《十三棵泡桐》:无愧于我的青春,虽然它不堪一击

“无愧于我的青春”,或倒一下说成是“我于青春无悔”,有段时间反复念叨着这两句话,其实,是黑泽明的片名,和《酩酊天使》几部。

《十三棵泡桐》是好是坏,孰优孰劣,相信每个人看过心里有数,在这就不急于表明一家之见。

但可以指出的,吕乐所表现的只是一小群人。大多数人,如正在看字的诸位,度过青春,安然无恙。正如此刻,还能默然地面对一部简单的电影,理会它什么禁片之名。不太需要把《十三棵泡桐》上升到一个层面,回首、怀旧。那有着梧桐树的校园,依然还是那样,并没有多少改变。错觉来自时间背景,在没出现1999年之前,第一反应是现在的学生真“太不像话”。总是记得入WTO正是在高考前,2001年。那片中的只是1999年么?出现千禧年之后,又惊觉,那真是我的同龄?!高清的影像反而有些刻意的怀旧,总之是迷糊于时间的角落。此外,这个版本片源奇差,要么压缩技术不到家,难怪载后连连出错。

宋小豆开堂一席话差点没直接笑喷,心想这老师可真够虚伪的,还傻子阿甘。如同《高三》里语文老师口中那匹北方的狼,成为极度恶俗又相当奏效的例证。

能被看出来的,想必逃脱不了基本判断力:陶陶和宋小豆,风子和语文老师,之间仿佛猛捱了几下剪刀的顿挫感。在这里,导演的目的、作者的初衷并不是想推翻作为越级倾轧的代表,正如下面插说的内容也将和电影无关。

之前一段时间,和小时候舅舅家的朋友,或直白说是出来混日子的小学同学们,饮酒聊天。说到小学时候的数学老师,他们直言是个色狼,闽南语名为“猪哥”。众人三言两语,立马翻出斑斑劣迹。心中只有感慨,当初四年级他还辅导数学竞赛。那信其有,不信其无,其实已不重要。高中是可以藏着如此多的事情,除了有女生花痴般说她喜欢上了生物老师;到了大学,有女生点名直骂某领导是恋足癖的老变态.

比较于“老师形象”的倒塌,泡桐树同学的校长则直接通过高音喇叭的声音传达,不需直接出面。一声咳嗽更是吓得风子落荒而逃,迂回盘旋的楼梯(其实就没几层),犹如恐怖森严的冰冷堡垒。也就是在相似的帘子下,却有女老师的面颊潮红,衣衫不整。这些都是闲杂,如同在《赵先生》中,一直没弄懂“发乎情,止于礼”是否应对了《小城之春》。反过来,一旦你意识到该问题,做与不做,有或没有,其实已经没多大差别。

家庭的破损直接影响到几个小孩的生活,如同日本导演反映现代伤痕的系列作品,每一部都压抑到死。父权的存在以及中国特色的父亲形象存在却缺席,缺席不如是说他们滥用了权力或脱离了必要的管束教导。但《十三棵泡桐》又用风子父亲来告诉观者,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受害者出于习惯条件,又伤害了又一批弱小。至于父权(父亲)的讨论,请移驾虎皮的这篇文章。
http://moviegoer.cinepedia.cn/movieblogs/382
事实上,绝大多数涉及青春,有所反抗的,用性、用暴力、用毒品、用毁灭来对抗压制的,大半以上都是用血肉之躯去碰撞矗立的父权铁壁(这才是真正期待《颐和园》的原因)。家长会上,脸谱化以至模糊得一致的众人,应答得虚假的“知道了”三个字(所见识的家长会场面绝对不会如此异口同声来回答)。

在《十三棵泡桐》中,有的是自我放逐,或自选道路。但,他们绝不是代表着多数人。很多人奇怪于除去这几个异类,其他同在一个教室中,一个校园里的学生,则是沉默的大多数,一身校服把他们变成相似的塑料模特。在这一点上,沉默的大多数相当于操场上那件倔强显眼的红衫。单从画面,意味着他已经脱离了集体,必将遭到比刑罚更恐怖的冷落——事实也是如此,他没有谋杀的能力,没有清醒的思维,似乎在这里清醒,意味着必须服从别人的指使。中国人争先恐后地涌入占多数的集体,少数被排斥的人群要么被打压,要么受歧视。

在校园时代,占多数的是意为面朝高考奋不顾身,不惜一切,它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办法(在现在看来自然不是那样)。有一部分人是能成为标榜反抗体制的“骑士”,可事实上,不见得那骑士就不是片中风子异想的阿拉伯骆驼男。假的,一切都是假的。经历了体制压榨的人们反过来以寥寥几个侥幸脱逃者为荣,对多数粉碎失败,青春空燃的,则贬为异类,又一边,冷眼对待着周围依然不倒的体制。

说到原著《刀子与刀子》,不如说是两把刀子(片中掉了链子,就做了个首尾呼应)。风子就是一把刀子,锋利尖锐,要么到废弃厂方里去发泄干架,刺伤自己、刺伤别人,青春更是被扎得伤痕累累,但她不叫疼,到是在老爸的虐打时哭啼得可怜异常。

刀子后来被丢掉,视为风子和青春说再见,如果高中对她来说就是青春的结束话。她艳妆,成熟,依然落寞,出走边疆。在这里,不得不提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做得太好,能说的都说,父权到时代,这也是《十三棵泡桐》无法比拟的东西。但若说有所优势,则是同在中国大陆经受应试教育,在音乐课上唱洗脑的革命歌曲(高中有音乐课?想想)。

但是很难相信,那出去的几个人能够人格完整,正如你不确定沉默大多数是否完整,无法避免成为房奴钱柜养老婆抱孩子,而自己在悲观反对的时候被打为愤怒青年。反过来,人家健全与否又不关高高挂起的良心宽容。发你的无谓牢骚去吧,无愧于别人的刀子和青春,只因,他们与你无关。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559690/(图、文)附:拉片为王,来自成都小伙子

 3 ) 割裂青春。

要不是早晨上课的时候看见同学拿了一张盘,或许我很难再想起初夏时候就拿到的这样一部传闻中青春如刀子般锐利的电影。也就是因了青春,因了锐利,因了疼痛,这些敏感的字眼,我迟迟没有拿出来看。十三棵泡桐。吕乐的新片。东京电影节上拿了奖。早晨在同学那儿看了一个片头,觉得片头做的真不错。 刀子和刀子。这是电影之前的名字,也是原著小说的名字。我并没有看过小说,我看到是这出离于小说的100分钟的夏天,看到男孩子气的风子,并深刻的感受到了刀子的锐利。这是小众的青春,因为我相信更多的人是按部就班的小学,中学,又大学。影片里这个夏天的事让我觉得近,或许这也就是我的青春。我也想起那年夏天,两个骑着自行车手牵着手的少年,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背影还有灿烂的笑容。 电影最终没有公映,即使名字改了,情节也多处删剪。体制总是这样迟钝,即使我们的清涩和疼痛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十年后的今天体制仍然不能正视它并且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当第五代的吕乐终于开始讲我们这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的故事的时候,我想好多人是兴奋的,因为他们看见了自己,比如我;还有人看见的是十年前他们看见的身边的事。即使今天正在上演的故事要比十年前惨烈残酷敏感的多,但是体制仍然不能包容我们的过往,于是委以冠冕堂皇的政策,吕乐要改电影的名字,要删剪敏感情节。即使看起来柔和了许多,今天,仍然不能公映。 故事里出现了好多符号,刀子是危险的,它的锐利碰撞到青春的叛逆。骑骆驼的阿拉伯人多次幻化的出现,那也许是青春里的年轻人唯一的希望。无论是沙发里拙劣而混乱的初夜,还是道貌岸然而内心扭曲的语文老师,无论什么故事无论故事里的每个人,暴打女儿的父亲,校长,变态的宋小豆,这都不是偶然的。这个故事结束了,另外的故事开始,能够见证这个夏天的,就只有那操场边的泡桐树。 我愿意相信我所看到的听见的故事是今天的风子娓娓道来的,我想,经过这些年,我长大了,看淡了伤害,漠然了疼痛,而她,故事里的风子,也长大了也坦然了罢。时间走到今天,故事也过去了那些年,我想长大后的我们,学会了坦然面对过往,而对于今天对于未来,我们其实还是没有冷漠。 从片子的一开始直到现在我仍然是不能平静,即使早晨还有课,我仍然慌乱着双手敲打下一些兴许偏离了内心的感受。中国第五代的吕乐用松下HVX200关注着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我明白体制里他的无奈,但是我仍然很感动。因为那就像是我自己的故事,今天并不需要一点一滴的完整回顾,哪怕只看见一个情节,那便像故事里的刀子锐利的刺入我的左胸深处。

 4 ) 他们回来了

看完跟何大草感觉一致,影片难免删减,但和小说传达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佩服导演选角的眼力,到现在还有些难以置信演员们会这么贴切书中人物的形象,尤其是陶陶,话不多,眉宇之间,都闪耀着刀子的光芒,跟风子说的一样,喜欢陶陶,是因为他像刀子。

原著是高一看的,具体剧情已记不太轻,电影整体算比较完整的叙述了,里边有些当然就不够书本描绘仔细,毕竟是100分钟的电影。

突然好想回到那个张扬的年龄,寻找那些顽皮跳动的影子,那些弱弱长大的绿芽子。。。

最后,要对电影名发点牢骚。
改了真没味,虽然文学味十足,但电影中对于泡桐并没有着重,只匆匆出现过两次,旁白也没提起,代表性不足。还是喜欢‘刀子和刀子’~

 5 ) 《十三棵泡桐》:中年男人如何想象高中女生

《十三棵泡桐》:中年男人如何想象高中女生

一、吕乐想象中的何风

我对《十三棵泡桐》最大的疑惑是:它和吕乐个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它看成一部艺术片,我就应该能从中看到吕乐个人的影子,看到他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对此,吕乐在各种场合表明,他是要反映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的世界,拍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下面是《广州日报》的报道:
吕乐说,他拍摄这部影片的理由是小说原著真正打动了自己,“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成年人存在着很大的误读,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甚至比成年人的世界还要丰富,这就是成长的秘密所在。我在这部电影里只是诚实地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吕乐说,《十三棵泡桐》并不是青春励志片,而是“青春无志片”,“两个不同的世界,不适合家长带孩子、爷爷带孙子去看。”
如果吕乐真的认为他是诚实的,他真实的反映了80后孩子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不适合家长带孩子、爷爷带孙子去看?吕乐凭什么认为,自己,以及小说作者何大草,对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的阅读就是正确的?
下面是《新京报》中登载的导演阐述:
吕乐在他的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当我们在挥手之间朗诵出“青春”这个字眼时,它可能真是一个很阳光很美丽的字眼。但与强烈的阳光同时到来的,正是最深色的阴影。好好回想我们有过的青春,青春的近义词其实是迷惘和叛逆。甚至清楚地记得在某一个冬天起风的下午,独自走过校园时的苦闷和无助……
《十三棵泡桐》中的主要人物是几个中学生,主角是一个女生,名叫何风,年龄相当于吕乐的女儿。女生还有班花朱珠、才女伊娃。男生有高大帅气的男生陶陶、来自西藏的包京生、大款的儿子阿利。影片以何风的视点展开,以何风的画外音开始,也以何风的画外音结束,也就是说,男性导演吕乐,通过高中女生何风的成长,来表达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青春的苦闷、无助、迷惘、叛逆。他没有选择陶陶的视点,没有选择包京生的视点。吕乐用视点选择的方式实现了他对高中女生的性幻想。
高中女生是怎样的呢?这是男人性幻想的乐园。她的身体正在成熟,不愿意让校服掩盖自己青春的身体;她会有初恋,但是对她来说,爱情就是游戏,今天爱上这个,明天就爱上另一个;她甚至会有初夜,最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之后可能会怀孕,不过这就不好玩了;她可能会遭到来自男性长辈的性侵犯,比如父亲、老师、小流氓、大款,为了保护自己,她会变成一朵带刺的玫瑰;她或许还有点同性恋的意思,这样才够味;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她可能会在毕业时参加同学群交;她会迷恋上某个明星,也许还能歌善舞;她可能热爱某种小动物,这可以表现她天真烂漫的一面……从这些想象中抽出任意两三条,就可以组合出另一个何风,拍出另一部《十三棵泡桐》。
只有以精神分析的利刃来解剖这部电影,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片中的父亲一律软弱无力,母亲集体缺失,老师面目可憎。故事主角都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在这些家庭里,父亲是怎样的呢?何风的父亲被战友抢走老婆,只能以向女儿施暴来维持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和权威,他还愚蠢到给女儿买婚纱作裙子。(导演不如直接站出来说:你看,这个傻B)阿利的父亲是个阴阳怪气的大款,最后包养了女主角何风,包京生的父亲远在西藏,无暇管他,另外还有被捕的父亲、偷电缆的父亲。作为父亲替代人的语文老师则形象猥琐,对女生进行性骚扰。力量最大的父亲是高音喇叭中的蒋校长,其功能就是限制学生自由。这些家庭里,母亲完全缺失,作为母亲替代人的女老师毫无人情味,只知道骂学生,甚至诱奸男生。导演的意思我明白:你看,这些孩子是没有得到母爱的。把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这个文本的所指:父亲不能保护孩子(女儿),母亲不能爱孩子,老师总是压制孩子,只有导演我,在这里关怀这些孩子(女生)。父亲、母亲、老师都不是好东西,他们总是伤害导演我的性幻想对象。

二、吕乐的诚意

在创造一个故事之前,编剧和导演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我要表达什么;第二,观众要看什么。具体到《十三棵泡桐》上,编剧和导演的问题是:第一,我拍一帮高中生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本文第一节已经从吕乐的白日梦里解析出了他隐秘的潜意识。第二,一个关于高中生的故事,观众想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但也很简单. 关于新闻,有一个定义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关于电影,我也模仿着给它一个定义:狗咬人不是电影,人咬狗才是电影。正常人的正常生活是没有多少观众愿意看的,那些尽量让电影接近生活原貌的作品,总是让大多数观众敬而远之。对第二个问题,我这样回答:电影就要满足观众的性幻想和暴力幻想。

(一)爱情与性的方面
爱情:包括男生与女生、男老师与女生、女老师与男生、同性恋
性:强奸、诱奸、乱伦、性骚扰、婚前性行为
(二)暴力
学校暴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暴力(父母之间、父子之间)、学生与社会青年之间的暴力、学生与政治力量之间的暴力、自杀、偷盗
以下这些是只适合拍成电视剧或主旋律电影的,即所谓的“青春励志片”:
(三)理想
考大学、入党、搞小发明、参加环保活动……

下面是《南风都市报》的报道《甜腻腻不是青春的真相》,它列出了《十三棵泡桐》的四大“看点”,精彩地读解出了导演的商业诉求,它给该片的“震撼度”和“隐晦度”打星的创意,无情地撕破了导演“真诚”的面具:
  1.帮派争斗  震撼度:★★★隐晦度:★
  富家子弟阿利是大家逐鹿的对象,陶陶以他的强悍征服阿利。班里转学来了个身材魁梧的包京生,一来就向陶陶发出挑衅,陶陶却不应战。阿利只得被迫追随包京生。包京生后来被开除学籍,失意的他带走阿利,结果以绑架罪被逮捕。
  2.初尝禁果  震撼度:★★★隐晦度:★
  陶陶先与何凤在谈恋爱,牵牵手亲亲嘴。后来,陶陶在包京生面前的软弱令风子大失所望,因此分手。陶陶爱上了班上的才女伊娃,风子又嫉妒又伤心,转而投入包京生的怀抱,初尝禁果。
  3.师生暧昧  震撼度:★★★★隐晦度:★★★★
  对于女班主任宋小豆与陶陶的暧昧关系,电影中相当含蓄地表达这一情节。何凤在小说中说,“我看着我第一次爱过的男孩其实是在另一个女人手里长大的,就像一团湿泥被那个女人的手捏着、揉着、塑造成型,我觉得两眼发黑。”小说中,年轻的任老师把犯错的何凤带进办公室训话,乘机猥亵她,当晚任老师用丝袜上吊自杀。电影对这一情节更是讳莫如深。
  4.同性情谊  震撼度:★★★隐晦度:★★
何凤男性化的个性也相当吸引小女生,小说中的班长朱朱因此对何凤关爱有加。看到何凤与男生打成一片,她不无醋意地说,千金小姐嘛,身边还能缺了男人?但无论何凤遭受怎样的打击,她始终不离不弃。相比小说中的大胆描写而言,电影对这一情愫的描写也是点到即止。
问题就在于,导演和制片方都真诚地以为他们反映了80后出生的高中生的真实状态,并期待观众把这部影片当作社会调查。2007年3月17日的《信息时报》报道说:
片方的代表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有限公司的刘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片子最大的价值在于能让父母了解到现在孩子的真实状态。女主角刘欣在东京电影节上甚至说,‘最好是孩子领着父母去看这部片子’,只有知道孩子的真实状态是怎么样的,才能‘知耻而后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方法上做出调整。”
上述四大“看点”我们可以在各种新闻里看到,也可以相信它们可能会继续发生。我们尊重导演表达自己偏见的权力,但却有必要对之保持足够的警惕。现实主义有所谓“杂取种种人,合为一个”的创作方法,而《十三棵泡桐》“杂取种种社会弊病,合为一部电影”,这不过是另一种“高大全”罢了。当我们把所有的“看点”都堆积在一部电影里的时候,还能说它是高中生的“真实状态”吗?张三得了艾滋病,李四得了肝癌,王五得了牛皮癣,来个电影导演设计一个人物赵六,把他们的病全堆在身上,于是他身患艾滋病、肝癌、牛皮癣,这个人还是真实的人吗?
真正的诚意是:承认自己做了一部商业片,并请观众把它当作一个商业片来看,而不是从做剧本开始,就先把艺术片的架子端起,摆出一副教育天下父母和教育界人士的面孔。把一个故事当成社会调查,态度未免太轻率。要以一部电影来证明整个中国教育的失败,在我看来是高估了自己的智商。
问题是,搞艺术的高估自己智商的实在太多。

三、我所了解的高中生

在成为职业编剧之前,我在广州一所中学里当过四年语文老师,所以一直想写一个关于高中生的电影剧本,或者拍一个关于中学生的纪录片。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如何着手,原因是:如果直接把我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中学生生活写出来,一定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戏剧性不够,不能吸引观众。比如:某学生的字写得潦草,语文老师多次找他谈话,终于忍不住骂了他一顿;甲学生和乙学生上课说话,影响了丙学生自修;丁学生没有参加值日,让同组的同学很不满;一群学生睡懒觉,结果没去做早操,班主任遭到年级组长责备……这些事件连缀成一部电影,只能遭到观众嘲笑。
与《十三棵泡桐》对照,也仅与《十三棵泡桐》对照,我所了解的高中生生活是这样的:
高中生相信爱情,并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堕入情网。如果真的产生了爱情,会有长时间的相互依恋,决不是当作儿戏。与俗不可耐的成年人相比,他们的感情要真挚持久得多。现在的班主任也不再持一定要拆散学生情侣的态度。我对班上情侣的处理方法是:告诉男生,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得伤害女生;告诉女生,要善于保护自己,尽量不要单独和男生到没人的屋子里去,约会应选择公共场所。最后,祝他们有个好结果。
重点中学的师生关系更冷淡,普通中学的师生关系更融洽,越是差的学校和班级师生关系越好,越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和老师关系越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高压是老师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和纪律不好的学生成为好朋友更便于管理班级。宋小豆那样的老师,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学生哄下台。我们学校经常有老师被校长训话,学生动不动就会告状。
学校保安不是学校豢养的鹰犬,敢于随便冲进教学楼拖人打人。保安来自农村,处于学校的最底层,平时总是被学生看不起,常常被学生欺负。保安根本不敢动学生,老师也决不会让保安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保安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外人进入学校行窃,或者管理学校车棚和停车场。
我对《十三棵泡桐》的最后意见是:不要以为被禁了就是一部艺术片,就意味着它反映了多么深刻的社会问题。它只是用性幻想和暴力幻想缝合起来伪装为艺术片的商业片。我不赞成广电总局禁止它,它有表达自己偏见的权利,但说它深刻,那是对“深刻”二字的侮辱。
最后提一句,吕乐导演的《赵先生》真是一部好片子!

 6 ) 回忆青春

影片的主题无外乎关于青春的种种注释:懵懂的爱情、欲望、叛逆、友谊、背叛,吕乐用含蓄的电影语言把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春记忆展现出来,贴近生活的本真。

 短评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5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

10分钟前
  • Kalee™
  • 推荐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11分钟前
  • 还行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

1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17分钟前
  • 沉冰
  • 推荐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20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2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27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30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32分钟前
  • 木小暖
  • 力荐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37分钟前
  • 第27章
  • 力荐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春哥的故事....

4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48分钟前
  • 有寂
  • 推荐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51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54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59分钟前
  • ふふちゃん
  • 还行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