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2007

HD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怀特,瓦妮莎·雷德格雷夫,萝玛拉·嘉瑞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赎罪2007 剧照 NO.1赎罪2007 剧照 NO.2赎罪2007 剧照 NO.3赎罪2007 剧照 NO.4赎罪2007 剧照 NO.5赎罪2007 剧照 NO.6赎罪2007 剧照 NO.13赎罪2007 剧照 NO.14赎罪2007 剧照 NO.15赎罪2007 剧照 NO.16赎罪2007 剧照 NO.17赎罪2007 剧照 NO.18赎罪2007 剧照 NO.19赎罪200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赎罪200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预算。刑房枕刀歌第二季往日的山猫扫黑重案组2024山东卫视元宵开学礼盛开的紫荆花游戏规则守护者2019坏老师重生之爱冰封:重生之门粤语鲜血淋漓第一季大反弹晚酌的流派信使第一季恐袭波士顿(普通话)蓝色大海的传说瑞克和莫蒂 第七季橘郡豪宅第一季将来的事破釜沉舟波尔达克第二季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走火枪神探特伦特第二季美丽之星牛皮纸袋悟空传2017胜者即是正义2014SP女孩睡着了三重间谍美人到之机不可失兄友欢乐步行街人兽杂交插翅难逃来看我吧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守护者联盟国色天香乃木坂电影院~STORY of 46~开往名古屋的末班列车时间·猎杀者

 长篇影评

 1 ) to Bee or not to Bee

没错,我写的就是Bee,至于我为什么写这个Bee而不是那个be,请容我慢慢道来。看完之后,您再说我写的到底是对是错。
窗户在电影视听语言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导演不太喜欢运用窗户来表达富有寓意的影像,但是,窗户一直是西方导演最擅长最热爱的语言。有多重要呢?说得庸俗些,大概就像国人打麻将的“会儿”一样吧。
影片《赎罪》在简短介绍13岁少女布里奥妮的梦想和片中主要人物关系之后,便开门见山地以一个窗户的段落将全片的主题呈现出来。
《赎罪》的主题不就是幸福的毁灭和布里奥妮的赎罪嘛,还有什么别的主题吗?
有,当然有。
如果说《哈姆莱特》(请注意,影片中出现了这个名字)又可以翻译成《王子复仇记》的话,那么《赎罪》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哈姆莱特,可以翻译成《少女赎罪记》,因为它和《哈姆莱特》讲述的是同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不知你是否记得它巧妙地隐藏在影片的一句对白之中。)
对英国人来说,莎翁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曹雪芹之于中国人(他们关于莎翁的研究论文较之国内学者之于曹雪芹,其数量之多更加有恃无恐)。而《哈姆莱特》是全世界除了圣经以外,被引用得最多的英文著作。而所有被引用的话里面,我估计,引用得最频繁的恐怕就是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了(可能紧随其后的就是女人呀你的名字叫弱者了。)
书归正传。当13岁的布里奥妮站在窗户里面向外面望去的时候,与其说她看到的是她姐姐塞西利亚和她暗恋的、仆人的儿子罗比调情的场面,不如说她看到的是他们三个人的命运:to be or not to be。而且,为了提示我们,导演还别具匠心地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现在,请你回答我,当布里奥妮走了很长的路、走到窗户前、试图向窗外望去的时候,她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是什么打扰了她的偷窥?
是那只蜜蜂(BEE)。
蜜蜂阻止了她的偷窥,她却任性地赶走了那只蜜蜂。于是,她看到了她不应该看到的一幕:塞西利亚在罗比面前脱去上衣。她倒吸一口气之后,出于本能,这个13岁的女孩子转回身去。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如果,她没有那么强烈的好奇心,她选择不再转过身去,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是,不幸的是,她选择了转过身去,这个选择等同于她对To be or not to be这个命题做出了选择——她选择的是毁灭。
布里奥妮转过头又一次向窗外的池塘望去,她不知道自己这个转身将使自己走向深渊。
她看到的是,塞西利亚从水里爬上来、几乎全裸着,而布里奥妮竟然很镇定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蜜蜂也没有再来捣乱。塞西利亚穿上衣服离开,而罗比犹豫一下之后,看到周围没有人,便试图用手去抚摸塞西利亚呆过的水面。
显然,在观看者布里奥妮和被观看者罗比的潜意识里,这种抚摸象征着对塞西利亚身体的抚摸。如果布里奥妮没有看到这一幕,而是在塞西利亚离开的时候也离开窗户,那么,尽管她已经站在可怕的深渊的边缘,但是她也许还是可以得救的,因为她后来也许无法那么坚定地得出罗比是“性欲狂”的结论。
这时,哪个讨厌的蜜蜂(BEE)又出现了。当然,它这样不知趣地、及时地出现是导演的安排。于是,被蜜蜂打扰了观看、同时也被罗比的抚摸打扰了她的内心的布里奥妮选择了毁灭。虽然画面没有血腥地呈现蜜蜂的死亡,但是毫无疑问,观众知道它死了。
导演对蜜蜂之死的呈现所体现的慈悲和内敛,可以说贯彻始终。影片中所有关于死亡的镜头,比如敦克尔刻大撤退,比如伤员之死,罗比之死和塞西利亚之死,全部表现得有力、真实却又很内敛。
遗憾的是,《赎罪》虽然获得第80届奥斯卡奖的7项提名,但是在5部提名最佳影片中,它也是唯一一部没有得到最佳导演提名的。也许,要想理解如此精辟细致的情节安排,对匆匆忙忙看片的评委们来说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
罪恶的人做出的坏事得到的是复仇,而善良的人做出的坏事则是赎罪。布里奥妮几乎用她的一生来赎她的罪,最后,她终于赎清了。上帝安排她得了那种在我看来算得上是美好的病:她将失去记忆,就是说她将终于忘记困扰她一生的、总是在人群中一闪而过却永远找不到的罗比的影子,忘记美丽得令她嫉妒的姐姐,忘记所有令她痛苦不堪的回忆,她将在一片没有痛楚的安静中度过余生,这对她来说,这不是最好的奖赏和补偿吗?
说到布里奥妮对罗比的爱恋,我还是想从哈姆莱特说起。今天的西方学者,喜欢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哈姆莱特,他之所以那么粗鲁、用那种颇具几分色情色彩的话来叱责他的母亲,是因为他有浓重的恋母情结。我想,对于布里奥妮,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来解释她对罗比的爱,也许并不为过吧。反正,她并不错在对罗比的爱上,她只是阴差阳错,好心却办了坏事,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的劳伦斯神父,本来想帮那对恋人,没成想却害得他们双双殉情。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只用寥寥几笔就刻划出了布里奥妮的表妹罗拉和那个奸污虐待她的商人保尔 马歇尔的形象,极见功力。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就是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长镜头:从那个玩具城堡(这个城堡后来出现在塞西利亚送给罗比的明信片上,它象征着家)的门口,镜头带着我们沿着一群像是在迁徙的野生动物的队伍,一直走到布里奥妮的身后。这应该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场景,而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作为全片的第一个移动的镜头,导演显然试图通过它暗示什么。
导演Joe Wright 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是说布里奥妮身后有一群豺狼对她虎视眈眈她却全然不知,还是说其实生活里总是危机四伏?我实在没有想明白。
在to be or not to be这样人类至高至上的主题之下,再来评价男女主角的表演似乎显得太过轻率浮浅。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两位主角均未能获得奥斯卡的提名。但是,在我看来,该片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应该在情理之中。意大利作曲家达里奥 马利安那利(Dario Marianelli)和导演Joe Wrightly在成功合作了2005年的《傲慢与偏见》之后,再次联手,为这部影片打造出浪漫、深沉的音乐旋律。影片中,古老的打字机的敲击声逐渐转变成敲击人们心灵的音符,真是令人称奇的神来之笔。片中前半部份那些如诗如画的英国乡村田园风景,令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执导的、也是反映英国乡村生活的作品《苔丝》(那是另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故事)。
哈姆莱特用他的剑和他辞藻华丽的韵文诗完成了他的复仇,而少女布里奥妮用她的笔完成了她的赎罪,正如她所承诺的那样,不要押韵,不要修辞。但是实际上,影片的每一个段落、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押着同样的韵脚:to be or not to be。

 2 ) 独自和解

Atonement本是基督教的一术语,发明人是16世纪的圣经译者William Tyndale.圣经中关于救赎的概念是人通过耶稣基督,实现罪的原谅,以及人与神的和解。但是田代尔发现,英文中还没有什么词能代表和解(reconciliation)、原谅(forgiveness)的内涵,于是便生造了个词出来,亦即 at-one-ment. 所谓”at one”,就是指通过耶稣,人和神重新合一了,因为人也有神性的一面。人获得拯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耶稣,实现与神的重新和好(being "at one", ment是将其变成一个名词的后缀。)

 《救赎》这部电影拍得很美,也在探究人犯下错误或者罪行后如何拯救的一个问题。二战前13岁少女布里奥妮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通过窗户,看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和姐姐塞西利亚有暧昧关系,后来又发现他写给姐姐的一封很色情的书信。不懂世事但想象力丰富的布里奥妮于是便对罗比产生了反感,后来在表姐遭人强暴的时候,便诬陷罗比,害罗比下了大牢,后在二战中,罗比和姐姐塞西利亚都不幸死去,永远没有机会“终成眷属”。豆瓣上有个很有趣的评论标题,叫“文艺女青年害死人”。可不是嘛?懵懵懂懂又想象力丰富,未免就要胡乱指责,棒打鸳鸯。

这是个巨大的悲剧,那么救赎、原谅、和解这一切又从何说起呢?还得回到英文的at-one-ment这个“合一”的字上来看这些问题。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之一,是罗比和两姐妹之间的“阶级鸿沟”,这在后来一场虚拟的三人会中,罗比也说得很清楚,指责妹妹因为他的出身,就草菅人命,不肯及时承认自己的谎言。诬陷之后,妹妹自己陷入巨大的内疚当中 ,当初看来很了不得的阶级鸿沟,在下狱以及随后的战争造成的人生灾难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妹妹也好,姐姐也好,都与一个低层的仆人的儿子和解了,此乃“合一”(at one) 之一。这是一个很“英国”的主题,就像劳伦斯《查德莱夫人的情人》一样,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差异始终存在,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我上次去开会,还听一个英国佬在那儿一口一声“某某勋爵”(Sir So-and-so)地在谈我们业内的一个牛人,在美国人当中,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反过来,我想英国人可能也嘲笑美国人的“没大没小”,没有这些阶级和层次的概念。这影片里的受害者是下层的罗比,但是他却在受害后,上了道德的高地,妹妹为之终生忏悔。她甚至放弃了剑桥的学习,去做一个普普通通,被人颐指气使的护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初无良的贵族家女子终于放下了身段,和普通人混为一体,“合一”了。

合一之二,是妹妹通过自己的创作,营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让姐姐和罗比在她的著作里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现实的发展后来已经不再人的控制之下,谁曾料想罗比出狱后会去战场,会参加敦克尔克大撤退,会早早死掉?谁又曾料想姐姐会因为地铁里的爆炸意外死亡?虽然妹妹心存内疚,但是在理智上,她知道这是造化弄人,让两人无从结合,她很高兴她能通过她的生花妙笔,让两人在想像的世界里“合而为一”。

只是她心里到底还有歉疚,总觉得悲剧是她造成的,这样的忧伤无从消解,就如同那美丽的片尾,罗比猛回首的一脸忧伤。伤害的后果其实已经被沧桑的世事抹平,无奈伤害在心灵里造成的阴影却不能抹去。我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父亲告诉儿子,生气想伤害人的时候就在篱笆上钉个钉子,后来篱笆上钉了很多钉子,父亲让儿子一一取走,指着那钉痕告诉他:生气就是这样,后来你可以原谅,可以和解,可是那生气产生的后果,那伤害却会长久存在,就如同那钉痕一般。所以爱要求人“不轻易发怒”。蒲柏说“人谁无过,能原谅者,神也”(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evine.)可是即便我们的过犯得到了原谅,我们可以重新被对方接纳,不说明我们就不需要承担过犯的后果。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概念,但是你去问任何牧师,他们都会这么跟你说。

这个影片中,其实最苦的还是这个妹妹,这罪与内疚感的捆绑,伴随了她的一生。死的早死了,生的人最苦。就如同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那样,他去赴死了,你们留下来,谁羡慕谁还两说呢。

这里就要说到合一之三,也就是妹妹在余生当中,究竟如何和自己的良心和解。由于战争的关系,她其实早早就失去了向双方忏悔,弥补过失的机会。更大的煎熬,是这种良心的长久谴责。这样的谴责使得她成了个深不可测的,神秘的女孩,她通过她的写作在自我拯救。从影片后来的专访上看,她一生写了二十多本小说。而这本《救赎》是她最早开始创作的,但是这个创作过程成了她一生的事,这书也是她大限来临前不久写就的封笔之作,天鹅之歌。作为一个少女,她的想象是一种臆想,毁了他人幸福,也负累一生,可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同样通过想象,她成了一个作家。她在这种几近“写作疗法”的终身苦修当中,独自和解。

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我独自一人看完,胸中似有块垒,却落在这样“独坐幽篁里”的处境之下,夜深人静,就不用长啸了,写它一篇影片,好实现我自己的at one ment吧。

现在可以去睡觉了。

 3 ) 我们少了一段戏,关于那个夏日的午后

《赎罪》(《Atonement》)在宽荧幕上看得人美不胜收。就为了那个夏日午后,我愿意一直坐在电影院,听得见躁动的蝉鸣,闻得到花瓣的清香,感受得到,那席卷而来的,热浪。

如果是亦舒来写这本小说,开头会是:这是一个平常的夏日,与其他夏日并无不同。
只是这一天,实在有点热。
于是大家都有点难以自持。

一个大家庭,藏尽了一切小说的素材。漂亮的姐姐,拥有才华却善妒的处于青春期的妹妹,上进聪明却始终难以挣脱出身的下人罗比,对世事漠不关心只挂住维持表面形象的母亲,愚蠢的双胞胎,愚钝却卖弄风骚的表姐,善良却没有心计的大哥,以及油滑得出轨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是一出戏。导演谁都不想放过。采用时空跳接也要把每一个缝隙连接得滴水不漏。或者说,时空跳接与长镜头,是导演为这个剧本最终选择的,最完美无缺的手法。

妹妹与那鲁钝的三兄妹排戏不欢而散,却看到了不应看到的,自以为淫欲大胆的一幕——姐姐居然在那个下人面前宽衣解带。自己暧昧不明的情感遭遇了寒流。那一刻妒嫉的种子已在疯狂滋长。

姐姐与罗比探讨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得知对方打算离开六年苦读医学,以期成为专业人士摆脱出身。突然而至的懊恼击碎了姐姐平和的心境,花瓶碎了。脱衣进池捞起碎片的举动震动了罗比。

罗比在家中写道歉信,一个是大胆版本,另一则是正式版本。只是,他错误地把大胆的版本交给了妹妹,让她转赠姐姐。

大哥的朋友,那位巧克力富商在双胞胎的面前与他们卖弄风骚的姐姐公然调情。
这封信被妹妹偷看并更加惹怒了她,然而却错有错着地让罗比和姐姐热烈缠绵。

这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一切。

然而晚饭桌上,双胞胎的出走是一切的关键。表姐说他们把自己抓伤,而巧克力富商则不忘添加一句自己的脸也被挠伤。

寻找双胞胎是下一个动作的起因,也是赎罪关键点的起源。“强奸”案件是发生在寻找双胞胎的过程中的。而观众比谁都明白真凶是谁。那么回过头来看,那个下午,在那个斗室里,富商与姐姐还有双胞胎的故事,应该还没有结束。至少,关于抓伤和负气离家出走应该是有出处的。不厌其烦来回跳接的导演,却没有让观众看到这一幕。甚为可惜。这段戏不知道是漏拍了还是拍了后期没有剪上。

双胞胎的戏份随后也完全空白,没有人关心罗比在哪里寻找到了他们,更没有人问起他们为何离家出走。如果双胞胎的确有看见了某些事实的端倪——也许那个下午富商的确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表姐交欢,某些举动吓怕了双胞胎也吓怕了表姐,或者感受到了某种抢夺亲人的威胁——父母闹离婚的消息不想再让姐姐被争夺。交欢在小孩子的理解层面上,很大一部分是“欺负”。于是,有了争执中的伤痕?

那个下午,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下午。它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如果不是更多的话。于是在关键处的空白更叫人难以原谅。他原本可以做到的,再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关于那个男人和表姐的故事。

不知道原小说有否对这一幕的描写。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后面那些叫人心醉神迷的长镜头,比起妹妹一厢情愿的幻想,我更渴望知道那一个下午,我所漏掉的部分。少却那一部分,那个下午便是残缺的,同样令姐姐、罗比和妹妹无法逃避的人生,永远缺了一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他们的牺牲,是多么的不值得。妹妹没有看见那一幕,姐姐没有,罗比更加没有。事情的真相不仅仅在于骑在表姐身上的人是富商而不是罗比,而是在于更早之前的蛛丝马迹,在于晚饭桌上表姐和富商描述伤痕的慌乱神情,更在于所谓赎罪,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真的只能让妹妹一个人去承担吗?

引狼入室的人是谁?是大哥。纵容富商的人是谁?是表姐。事有蹊跷而不问,是谁?是大家。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人品,是谁?是当下那个社会。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谎言成为了关键性的指控?是每一个人。于是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万劫不复?也是每一个人。

也有导演的份。他少给我们一个场面。于是观众都把矛头指向了妹妹——那个用一辈子去赎罪并且虚构了幸福结局的人。她的人生,何尝不是陪葬品?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happy ending,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终生并无再见。

这罪,其实永远也赎不了。都怪那个夏日午后,真的太炎热。

 4 ) 作家的不诚实

这是一个关于作家的故事。
  
  如果你认为,电影的前半部说的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那是错把Robbie和Cecila当作了主角。说那个爱情故事的,是13岁的Briony。而我们真正要看的,是Briony 自己的故事。这部分的节奏轻灵跳跃,有点朦胧迷幻的气氛,正是13岁文学少女敏感心灵的体现,罗曼史+侦探,也是少女最爱的题材。
  
  四年后大战爆发,Robbie 从狱中当兵出征法国,千辛万苦退向敦刻尔克;Cecila 离家做了一名护士,等Robbie归来团聚。Briony也去做了护士,如服苦役般洗刷自己。这部分和上节风格完全不同,哀伤凄婉,不仅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更因为说故事的人,十七岁的Briony也变了。
  
  从这里我们知道,当初的小Briony,不仅能写话剧,还讲了一个可怕的故事,一个彻底改变Robbie和Cecila命运的故事。更重要的,激发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来自想入非非和保护姐姐的狂热,还有爱慕和嫉妒。
  
  这时候,让我们再回想第一部分结束的场景,Briony从门洞中向远方凝视,眼中含泪。Robbie母亲发出凄厉的喊声:liar,liar,liar ... 而击键声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
  
  少女Briony代表这样一类作家,年轻、聪明、有天赋,但又冲动、敏感、过于自我,他被廉价的赞美所包围,自以为洞察一切真理在手。当内心欲望得不到排解,给一个道德支点,他会小题大做,甚至用笔杀人。
  
  护士Briony 代表另一类作家。伤口上的血污可以清洗,而心灵上的怎么也洗不掉。而正视那样淋漓的伤口,才需要真正的勇气。十七岁的Briony在寒夜中写下第一部小说,这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赎罪的过程。
  
  然而,影片的最后一段才是真正震撼。原来团圆的结尾是假的!Robbie和Cec 根本没有能够幸福地重聚。老年Briony吃力地说,读者们怎么能够从真实结尾中看到希望或者得到满足呢?我不认为这是软弱或者逃避,而是最终的善意,我给了他们幸福。
  
  可是你能够相信她吗?是读者得到了幸福,还是Bariony自己得到了安宁?我们知道第二个故事里,道歉的场面是虚构的,那么教堂的婚礼呢?甚至回溯到第一个故事里,小Bariony究竟看清了没有也值得怀疑呢。
  
  在第一个故事中,Bariony 自以为在捍卫正义,给了观众们一个虚构的故事。在第二个故事中,她又以安慰心灵的名义,给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在真、善、美之间,总是应该选择真实,因为脱离了真实,就无从判断正义和幸福。
  
  但是作家们,他们不由自主地会被正义和美丽所诱惑,他们天生地不诚实。

 5 )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利未记16:34)。于是祭司真诚地向神表示悔改和坦白,杀死或奉献适当的动物常常在祭坛上作献祭,先为自己“赎罪”,然后为他人赎罪。这便是片名《atonement》的出处。

罪人承认死亡是对罪孽的处罚,但是另我严重困惑的是,布里奥妮声称希望通过自己的第二十一部小说来还原一切,试图达到赎罪的目的。可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呢?那无疑不是罗比与塞西莉亚,这两位命中注定只有下辈子才能在一起的恋人,终其一生只有在书房中那段不算充裕的激情时光,并且没有达到高潮。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用受害者的生命来做为祭品?这个玩笑就开大了。

那无疑也不是布里奥妮那个风骚的姐姐与她巧克力大亨老公的生命。这对钟情于婚前性行为的夫妻最后活得相当滋润,在体面的教堂里举行体面的婚礼,并且向我们证明了巧克力真的有催情作用这一真理。

至于布里奥妮自己本人呢?我只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在直播现场作出痛苦的表情,诉说着自己内疚的心理。可她不是还没病危吗,她不是患上了轻度老年失忆症——能够从某方面帮助她解脱痛苦的疾病吗?是的,她是孤独,她是压抑,那又怎么样,不孤独不压抑她能成为作家?你以为仅仅凭从小的写作兴趣以及妄想症再加上一点荷尔蒙就能成为作家?宋祖德他是作家吗?所以我真的不认为布里奥妮失去了什么。

于是到了这里,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好吧,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成为祭品,罪根本就没赎过。

任何破坏他人的爱情的行为都是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打着年少无知、爱慕、嫉妒、误会的旗号。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布里奥妮有着充裕的机会去最大程度地挽回局面,正如她杜撰出三人重逢在塞西莉亚的出租房中所发生的遭遇战一样,罗比向她怒吼道:“难道你需要从十三岁到十八岁五年的时间才能明白自己的谎言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吗?”可惜她一直都没有这么去做。她悠闲地用了剩下的五十九年时间来出版了二十部作品,再用最后一本完结篇来表达自己的忏悔。这种跳跃的叙述方式就像那段描写浩浩荡荡的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长镜头一样,让我觉得真不怎么高明。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童年布里奥妮的十三岁小演员斯奥塞·罗南,在书房遭遇一九三五年版的艳照门时,一双眼睛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同贯穿整部影片的插叙、倒叙手法一样,很好很强大。

毕竟这是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所以还是回归到电影之中吧。布里奥妮同学,你要么就别做这么龌龊的事情,要么就早点醒悟来改变一切,要么就沉默一辈子,要么就直接去死。当你发现一切都为时已晚,还要硬着头皮出版这么一本不尴不尬的小说,实在是让人感觉一点诚意都没有。

这是一段悲惨的无果爱情,不应该被你拿做题材写成一篇老年回忆录。你都七十七岁了,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6 ) 故事很好,拍得很好,表演几乎都很好

之前已经觊觎很久了。从想去看到制定计划去到最终走进电影院去看一共拖了1个月+。所以我的期望可能过高了...然而,

我还是觉得是个好片子。客观的讲,它是:气氛压抑,丰富含蓄,充满张力,英国。有对压抑的情感私密表现,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
有点纳闷Ian McEwan怎么想到去写这么个故事的。。。就像上次看完Notes on a Scandal之后一样的纳闷。

废话连篇。简短评论两句吧。

1,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好故事!当然,原作者功劳很大。
2,但编剧的功劳也还不算被抹杀,1935年那个夏日发生的事情,从Briony的视角和实际事件发生两个角度叙述,很聪明,也很必要。
3,镜头调度非常好。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战场那个长镜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4,表演:

(1),Keira Knightley无疑是个花瓶。Cecilia这个人物没什么特别的性格。我感觉本片中她大部分时间都是按捺着的气鼓鼓的样子。

(2),Briony Tallis的老中青三个演员里,Venessa Redgrave最好。她结尾的坦白非常有力量。13岁的Briony也很出挑,我觉得她就是个阴郁的,充满想象和思虑的,令人害怕的小女孩。这个女孩的心理层面很复杂,她以为她理解她看到的东西,但是她没有。她对于事情的怀疑,窥探,揣摩。。。她对于Robbie的懵懂的喜欢。。。总之都把握得挺好。倒是 18 岁的Briony差了点事。败笔败笔。

(3),James McAvoy非常光彩。1935年的Robbie首先是个善良的男孩,带着年轻人的纯真的感情,就像他信里说的:

Dearest Cecilia, the story can resume. 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 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dusk, in my best suit, 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 The man who, with the clarity of passion, made love to you in the library.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在看到这段话,眼泪就一下子流出来了。
他们都那样充满希望和爱情,然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总共只有。。。图书馆的十几分钟,和在伦敦街上的半个小时。
尤其是当你想到,即使在伦敦Cecilia狭小的房子里的共同生活,他们也不曾拥有过。
当你听到老年的Briony说出了这一切时,心里会非常非常难受,堵着似的难受。

Robbie的善良表现在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去救Briony,他带着出走的双胞胎慢慢走回来。然而接下来他便面对着那场变故,那一帮子人。。。那个场面非常的英国:你可以想象所有人的心里都是怎样翻江倒海的,但是没有人说一句话,没有人动。妈妈说,Briony,你该上床去睡觉了。
光影的中心站着着一袭绿裙的Cecilia,画面非常好。

历经了那一切之后,Robbie的性格发生了一些转变,这些对演员要求很高。

两人在伦敦餐馆里的会面非常很令人动容。McAvoy居然只有1.7米(正正好好的)。但是他的眼睛,很纯粹的蓝色眼睛,还是不大容易抗拒。

5,音乐很好。很好啊很好。也可能是因为在电影院里看的缘故....? 打字机的声音嗒嗒的,伴着那个急促的钢琴主旋律,酝酿着极大的不安。

本片导演是Joe Wright,前一阵导了新版的傲慢与偏见的。我对那一版P&P的确没有什么好感。但是Atonement还是不错的。

ps 这片子获了金球最佳影片。然而发现自己不像当初那样觉得它有那么好了 - 再看到Keira Knightly的表演就有把它关掉的冲动,连James McAvoy在场也阻止不了。-_-||

 短评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7分钟前
  • Mr Lefty
  • 力荐

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12分钟前
  • 米苏尹
  • 推荐

再次确认,一,我讨厌战争;二,我讨厌Briony类的早慧少女。

16分钟前
  • Bigteeth
  • 较差

X教授和奇异博士的爱恨情仇。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21分钟前
  • 清蒸野菌
  • 力荐

我非常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辈子不会原谅她 因为她的虚伪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换不来我的原谅 听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彻底抓狂 好意思么 无语中……参入太多个人感情了- -

24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小女孩根本是个变态!比较无语..

26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给四星完全为了他们俩那个唯美的ml。

31分钟前
  • spielmann
  • 推荐

有些话说了,其实你负不了责任

35分钟前
  • 桃凉凉的鸡
  • 推荐

其实最值得玩味的姐妹两个爱人的方式。稚嫩之爱是为了证明你爱我,我可以毫不犹豫拿生死当作赌注。成熟之爱是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我也永远不会动摇对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伤害就会任性地反击,而姐姐却是那个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36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两线人物无可盼望的战火消停和解时,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如果你来不及享受机位和摄影的变换,来不及欣赏美工和布景的诗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痴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

39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华丽的无病呻吟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看五遍还是不够的一部电影,少年时代部分的背景相当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42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可怕的萝莉。如果还有机会赎罪,那你的罪就还不够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预想的救赎,赎罪才成为可能。音乐、剪辑、画面都不错,尤其给萝莉打的主题配乐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看到片吧。

43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46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直到最后一段独白真相,才觉得故事动人

50分钟前
  • Cherry
  • 推荐

打字机声是亮点。

5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54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那哥们死的时候,我哭了。。。

59分钟前
  • 大米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