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擂台

HD国语

主演:王龙威,高雄,吕良伟,阮天云,林凯玲,徐锦江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打擂台 剧照 NO.1打擂台 剧照 NO.2打擂台 剧照 NO.3打擂台 剧照 NO.4打擂台 剧照 NO.5打擂台 剧照 NO.6打擂台 剧照 NO.13打擂台 剧照 NO.14打擂台 剧照 NO.15打擂台 剧照 NO.16打擂台 剧照 NO.17打擂台 剧照 NO.18打擂台 剧照 NO.19打擂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套不合時宜的奇片

今年的香港电影不知是回光返照,还是谷底反弹,佳作信手拈来。岁月神偷,月满轩尼诗,志明与春娇,甚至飞砂风中转这种黑帮片都令人看得如沐春风。现在清单里要加入“打擂台” 这部电影。

第一次听到“打擂台”的时候,我已经热血沸腾了。尤其是知道梁小龙担纲演出武林高手,而非插科打诨的谐角,更是满是期待。到了预告的公开,我更是平添期待 - 那种老式的旁白,毛笔写的名单,奇妙的剪接都散发著浓浓的六十年代味道。这还不够,点睛的是欧阳靖的音乐,他将万里长城永不倒这个一代经典披上了年青人易接受的hip hop外衣,再塞回疑似六十年代预告片中,音乐和画面碰撞得灿烂缤纷,更令我期待这个似乎出生在错误的时代的电影。

注意:下含剧透!

这其实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讲述的是一群被时代巨轮无情碾碎的过气拳师的故事。

我们都清楚得很,中国人最容不得的就是失败者,成王败寇是公理,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崇祯帝,溥仪,那个不是被描画成昏庸透顶,不识时务的混蛋?有多少人会认真地看待那些历史的失败者,听听他们自己述说的,跟成功者不同的故事?

在我们的功夫电影里面,几乎所有的主角都是成功者。李小龙,李连杰,甄子丹,这些巨星的成名作里,基本上都是以主角得到最后胜利作结,即便是最后死去,也是在战胜敌人,以最伟大光辉正确的姿态化为武神从此不朽。

打擂台并不是这样,三名主角中,陈观泰手被打断,吊着绷带只能旁观;梁小龙拼尽毕生功力打出雷霆一击也无法撼动对手;黄又南认真习武,彷佛进步神速,也只是能捱上两脚就瘫坐在墙边。他们一败涂地。

银幕上的梁小龙被击倒后,先是开怀大笑,后来笑声杳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嚎啕大哭。

他笑,是因为压抑了三十年的功力,终于可以尽情挥洒,不用管那个推广为名,敛财为实的比赛,也不必在窗明几净室内禁烟的拳馆里挥汗。有的只是两个武者,一个破烂道场。一切都是那么old school,那么不合时宜。

他哭,是因为空有一身功夫,面对着年轻自己几十年的后辈,到最后只能胡乱挥拳泄气。人人都说一胆二力三功夫,可是拳怕少壮才是真理。明知自己不是不会打,只是身躯日渐老去,凭你身负绝世武艺,面对岁月神偷,也只能徒叹奈何。

电影如果就此打住,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有多少直面失败的功夫片?但是偏偏导演要电影演下去,要这些失败者坐在一起,一起开开心心分享那只臭死人不赔钱的蜡鸭。

这才是影片的深意!

就算他们刚刚面对了人生最大的失败,以前的努力彷佛都随风逝去,但是so what? 太阳还不是照常升起?人还不是要继续吃饭?武者的精神不在于挫敌制胜,而是那股桀骜不驯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风骨。有了这种精神,昨晚的那场失败算个屁!就在这时,万里长城永不倒适时地响起,这才为电影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执笔时,仍然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在下曾经盛赞阿凡达,但那只是一杯烈酒,心动的感觉稍纵即逝。而打擂台更像功夫茶,刚看完时只觉得是拍的较好的cult片,但现在冷静下来,电影浓烈的回甘开始涌上心头。

打擂台绝对是沧海遗珠,在下十足诚意推荐!

 2 ) 让你打我师傅

    之前在网站上看到《打擂台》评价普遍走高,我当然也没信,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港片几乎是几年出一个精品,今年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不至于这又紧跟着再上一部吧。
    至于评价么,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对白来忽视它。影片中庞家军对庞青说“这样的擂台,打了也没什么意思”,庞青回答“现在不是靠打拳出位的年代了,主要是讲宣传策略”;因此可以这么理解现在的评价,“现在的评价,看了也没什么意思,现在不是靠影片质量赚钱的年代了,主要要讲宣传策略“。所以,我对这部电影,其实没抱多大希望。号称港味纯正?王晶的纯不纯?!号称功夫?拜托,人朱延平还有西部探险呢!
      看了前面的一个小时,我觉得我是有点错了。怎么能一冲动就拿这部电影跟王晶的和朱延平的比,这完全有《十月围城》水准啦。影片主角虽然天生一副阳痿不振半死不活样,故事说的也有点让人担心,但是至少让我想起了依稀古惑仔系列的感觉(反正我是想到了),也算近来看的比较爽的港片了。
      然后就进入到后半个小时了。这是让这部电影从《十月围城》水准之后又上了一个台阶的半个小时。尤其是当牛逼哄哄的”鼻涕虫“吼出”我小时候,每次都问你为什么不肯放过我,我从街头躲到街尾,头都抬不起,说话也结巴,我去美国是为了什么,躲你啊·······“的时候,尤其是陈德成边用断了的手打断钢管边说出“让你打我师傅,让你打我师傅········”的时候,尤其是最后梁小龙像一头疯牛冲向庞家军并且最后躺在地上仰天大笑最终理解师傅一直想要传授给他的那些不止拳脚的东西的时候······好吧,我再用一次我高中语文阅读赏析时分析句子作用的经典装B语,影片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当然,这部电影,也并不至于伟大。但是让我看的爽的是,这部影片揍人揍得真爽。还有一点就是,这是这些老家伙们对无论是香港电影没落也好还是另外的一些本土的东西的流失的心痛也罢的一次强烈声讨。好吧,我打也打不过你,说你又不听,听又不懂,懂又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认,认又不改,改又不服,不服也不说…… 我们这些老家伙能怎么办,只能用这么一部电影,用这么一种精神厉声苛责你“让你祸害我们电影,让你祸害我们电影········”

 3 ) 文以载道,戏以明志的好例子

所以说嘛,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角度诠释。
许多人已经谈过打擂台和邵氏黄金时代的武侠片的血脉相连的关系。对,这绝对是一大卖点。

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厉害的文学成就什么?既不是四六骈文,也不是屁克尼克在河边的白话文,而是春秋笔法。你以为本朝媒体工作者都是吃素的么?历朝文人骚客留下这么多墨宝,有多少指桑骂槐的佳作留存于世?

所以,大家喜欢强调怀旧,拿文艺方式解读本片,身为水瓶座的小弟偏要拿社会学的脉络来梳理一下【打擂台】。

要理解片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和互动,必先要理解现在香港面对的种种困境。

背景一:现实中,曾经叱吒一时,现在日暮西山的港人面对曾经百般嘲笑,现在羽翼渐丰的内地同胞,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惭形秽,又有怒己不争的一腔怨愤。上海和香港,这出双城记永远是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上海正在以无人能及的极速发展,而香港则坐困愁城,迷失了发展方向。

背景二:而随着公民社会的日渐成熟,近几年香港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怀旧浪潮,社区保育 vs 地区重建成为社会运动界的最主要议题,电影界也当仁不让,拍出了像是岁月神偷这种触动了港人对逝去岁月集体追忆的制作。

背景三:八十后 vs 五十,六十后是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前一段时间的社区保育,高铁修建,以及补选中,许多八十后激烈批评社会现状。对于现在居于高位的人,八十后几乎一面倒地指责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既无能又贪恋权位。而所有五十后的老板又非常不满八十后员工的表现,称他们是草莓族,不肯接受压力还要毫无业绩就要求升职加薪。

基于上面的背景,里面师徒的互动,黄又南和贾晓晨的关系,甚至那只臭不可言的蜡鸭也能用一条细细的丝线穿在一起。

泰迪罗宾其实就是香港的化身,身为一时俊杰,受尽万人景仰。但是时移世易,曾经的丰功伟业都随风逝去,过去的名门罗新门现在要沦落到转型为茶楼服务街坊方能苦苦支撑。这跟香港的境遇何其相似?现在不也是靠自由行,服务大陆游客才能勉强支撑吗?

在泰迪罗宾昏迷期间,全靠两位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的五十后徒弟梁小龙和陈观泰一力承担起罗新门的大小事务,罗新门的招牌方能传承至今。虽然今天招牌蒙上灰尘,但是重见天日的时候还是有人肯给面子上门拜访的。这跟今天的香港局势何其相似?香港辉煌的日子已经是明日黄花,但是提起香港,一般人还是会给点面子,觉得大概这也是个值得一去的旅游目的地。

而刚开始时梁小龙和陈观泰对黄又南的态度,100%就是现实中五十后对八十后的看法 - 瘦弱,不堪一击,有点鬼主意但是完全不可靠。而黄又南作为八十后的代表,既展现了开头的一事无成,跌进了处处碰壁的窘境,也将现实中八十后社运青年的热血,韧力带入了电影当中。那股明知自己和对手实力差距甚大仍不肯放弃,坚持锻炼的毅力和现实中的八十后反对者们其实心灵相通。

还记得贾晓晨和黄又南的那段若有还无的感情吗?这段感情注定无疾而终,因为贾晓晨要回上海。。。这里已经挑明了说上海就是香港的竞争对手,贾晓晨代表的可能是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是中国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具体代表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香港青年的黄又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贾晓晨回归上海,看着上海重新夺回属于它的辉煌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至于那只蜡鸭,代表的就是电影里竭力反映的香港精神 --

不屈不挠:30年如1日的传承下来
灵活变通 :面对难关,管他蜡鸭还是腊鸡,能达成任务就成。

在剧情的最后,那只象征两代人共同珍惜的香港精神 - 蜡鸭终于达成了它的使命,在杯盘狼藉之中被五十后和八十后一起享用了。这一点明显就是导演对两代人的良好祝愿。

这,就是我用我认知的香港社会现状套入电影中做的解读。有人有看法吗?

 4 ) 三十年一觉功夫梦

看《打擂台》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在演员表上做一点功课。这一串在年轻观众看来有些陌生的姓名,每一个背后都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和电影本身紧密相关。《打擂台》是一部可以让人欢笑着落泪的电影,而了解历史应该是被感动的最大前提。

梁小龙是谁?他不只是周星驰《功夫》里面的火云邪神,更是三十年前电视剧《霍元甲》里的陈真。陈观泰是谁?他是1973版《刺马》中的男二号,就是后来刘德华在《投名状》中演的那个角色,他还在三十多年前演过马永贞、洪熙官,是那个年代的功夫巨星。陈慧敏是谁?他是《蛊惑仔》系列中东星帮会的大哥,也是七十年代的邵氏功夫电影之星。泰迪罗宾是谁?他是纵横香港电影界数十年的幕后大佬,监制导演配乐样样拿手。即使是戏份不多的老太太邵音音,也曾是七十年代艳绝香江的女明星。

这群演员年纪都很大,皱纹都很深,辉煌的岁月都已远去,现在更多是在电影中演一些小配角。在《打擂台》中,他们终于再次成为了主角,可要么瘸腿,要么断臂,要么根本就出不了手。虽然在片中被师傅评价为“还蛮帅”,可已经很难吸引如今的年轻人了。这是一部把怀旧做到极致的电影,是一部功夫版的《岁月神偷》。当片头出现三十年前常见的那种手写字幕,当片尾“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以另一种方式被唱起,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唏嘘感叹、泪眼婆娑。

电影的剧情也是严格按照“引人怀旧”来设置的。武馆师傅罗新,三十年前在一次擂台赛中落败,从此便陷入昏迷,两名弟子阿成和阿淳守在左右等着他醒来。三十年后的今天,罗新终于醒了,记忆仍然停留在三十年前,仍然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可两位弟子已成为老态尽显的残疾人,空有一身功夫,却没了施展的天地。这时正好有一家武馆举办功夫擂台大赛,激起了师徒几人的斗志,准备再次出战,就像三十年前那样。

然而时光毕竟匆匆流过一去不回,现在甚至连装在信封中的挑战书都消失了,转而以E-mail代替。爱妻当年留下来的一只腊鸭和一块玉佩,现在还在罗新身边,却显得如此不合时宜。误打误撞加入进来的混小子,也是职场上的一名失败者。这个功夫组合看上去如此暮气沉沉,一世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浪花淘尽英雄。后来的比赛,也并没有给他们“不老”的假象,一代新人胜旧人,这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可梁小龙、陈观泰、陈慧敏,这批当年的功夫巨星,却在《打擂台》的结尾一同大笑起来。他们喘着粗气,趴倒在地,笑得很释然,很满足。后生们感到不解:为什么打输了还这么开心?陈慧敏说:再过三十年,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了。

由此我却想到了戏外的“擂台”。现在是“甄功夫”的时代,《叶问2》刚刚席卷了票房,《打擂台》就斜刺里杀出。几大老将一起出马,却仍敌不过少壮派的甄子丹。但我想,老将们仍然会满足地微笑,就像电影结尾那样。只要还能进入擂台,只要还能亮出招式,他们就已经赢了。参透了功夫真意的人,应该会明白。

功夫片,作为香港电影中影响最大的片种,不管是三十年前还是现在,大都是格局庞大善恶分明的,结局一定会是正义战胜邪恶。很少会有《打擂台》这样的功夫片,并没有什么剧烈地黑白纷争,从头到尾气氛欢乐祥和,胜负一点都不重要,却能打得酣畅潇洒。从这一点来说,这部主打“怀旧牌”的功夫片,却不期然开创了功夫片的新天地。

 5 ) 挥拳而立,打出赢的哲学

【建议观赏此片,观看此文之前,请热爱香港电影的童鞋们去温习一下几部邵氏老片:张彻导演的《马永贞》(陈观泰的豪情表演让我血热沸腾)、桂治洪导演的《成记茶楼》(陈观泰的仗义开了香港黑帮片的好头)、张彻导演《金臂童》(罗莽的一身肌肉太鼓胀了)、李翰祥导演《骗财骗色》、《风花雪月》(毫无疑问,邵音音的身材一度让我浑身充血)。PS:至于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的电影,想必80后都不会陌生,就不废话了】 周星驰在拍摄《功夫》的时候说过,你们缺的不是功夫,而是励志。而导演郭子健、郑思杰的《打擂台》,也是借着一个蝼蚁一样的草根青年和一群邋遢大叔学武过程擦出的火花,进行了一个非常具有普适的励志:赢是一个人品质的彰显;赢,更是一种自我修为的磨练。里面有一句简单平实却令人激奋的台词:“不打就不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 《打擂台》没有把时间设置在很遥远的古代,把里面的人物塑造成衣冠楚楚,风流倜傥的侠客。而只是截取了当代香港风情的一隅,来演绎下层草根人生,陈观泰、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邵音音、罗莽、顾冠中这些老人们,都在起起落落的日常生活里,为自己的年老力衰而苦恼,往往打几拳就要坐下来擦药揉伤,泰迪罗宾和邵音音悬而未决的感情纠结也让人感动。威风凛凛背后,这些老前辈都有各自说不清的苦衷。 打擂台,在心态平和的人眼中,是切磋技艺、遍访名师隐者的交流方式,像下象棋、围棋,不徐不疾;在急功好利,忙于寻找一大堆美女粉丝的年轻人眼中,打擂台,就是打倒一切墨守陈规的东西,树立自己的威望,从此坐镇一方的通途。无论华山论剑还是笑傲江湖,都要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擂台上胜出,才能获得名望。电影《打擂台》有些像反类型片,并不是通过打倒金发碧眼的洋人来树立民族自尊,也不是以打擂在江湖论资排辈,只是借用打擂的外形,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讲豁达人生的大道理,用行动来阐述赢的哲学。 香港电影产生不了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拯救世界和平的超级英雄,所以,他们有英雄也是来自草根,讲着世俗俚语,吃着茶餐厅的日常伙食,而励志方式,也是从吃喝拉的生活里去发现,在自嘲、揶揄里面提纯出自己的甜蜜素,来抚慰那些茫然苦涩的人。《打擂台》的老英雄们,个个都是普通人,自私、小气、刻薄这些怪癖,他们都有,只是他们的坚持、自强、不放弃的人生信念,并不是每个人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为了从故事背景上重现昔日香港,为大叔们的生活环境逼真再现,《打擂台》的布景、美工、取景花了很多心思。一街一巷,哪怕一块店面招牌,都是扑面而来香港风情,情动人,景逼真,大叔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像我们熟悉的邻居。电影实实在在地恢复了一段似有似无中的香港往事,以及乐观前进的香港精神,用情真切人物自然,从一块块蒙尘的金字招牌里管窥主人公们的积极生活。 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素描了一个地方的两种生态,天水围成为香港地标。罗启锐、张婉婷夫妇的《岁月神偷》被媒体誉为“救活了一条街”,取景地永利街在上映后成为观光景点并被政府特别予以保留。里的九龙城寨深水埗,正是大叔们上演拳脚的舞台,它的逼真和市井俨然昔日重来,这里肯定也会在影片之后,为港人带来浓浓的怀旧情愫。 打擂,不仅仅是为出一时之气,为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获得掌声,而是显示“我能”的态度。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用拳头征服世界,到最后,你却必须和时间赛跑,在自己的擂台上,自己跟自己的内心打,才能发现人生寄寓,释然于时间的摧残之外。有时打擂,没有看得见的对手,却感觉处处都是对手,挥拳出去迎接冷暖空气,只为战胜另一个疲软的自己。只有不断和自己打擂,才能延缓衰老、呆滞、无用、死亡这些黑色宿命的到来。 《打擂台》这个小规模、小格局、小成本,却做足了各方面表现的电影,有了浅入浅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但回答了影片里人物的人生困惑,找到了功夫以外的存在价值,启发了个人精神无可战胜的思想。更是为观影者,提供了一个自己去观察自己,自己去发现生活真谛的窗口。特别是对黄又南这样的小年轻,具有很大的启发,从此以后,他也敢对最近的人生说“我能”了。 电影内外,那群当年的英雄、大侠如今的仓皇大叔,都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合影留念”,天晓得,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聚齐,他们还能打多久。从某种意义上说,郭子健、郑思杰,把这些老前辈聚齐了,让他们挥动拳脚,在大银幕上继续继续寻常功夫的不寻常意义,一方面是圆两个导演从小的功夫梦,一方面是他们用摄影机证明70后拍武侠片,依然能保持港味,香港电影继续“我能”。 关于《打擂台》的怀旧色彩,郭子健早就用《青苔》、《野•良犬》进行了一次审美上的操练,《打擂台》里面的港味、市井味,不过是他审美和特长的延伸。“癫狂”、“过火”是以往香港电影令人痴迷的地方,郭子健、郑思杰这两个70后,在《陈真》、《霍元甲》这样的片子里浸泡成长,一定想过让这些英雄们,在擂台上互相搏斗的精彩,充满了卡通味道。 《打擂台》让老人家玩得很尽兴,两个导演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功夫偶像,并且在监视器后操纵着他们,进行了一次截然不同的擂台赛。不过,尽管从字幕到海报电影具有浓郁的怀旧气息,却这不等于《打擂台》是老派武侠片,它的制作、剪辑、用工,人物气息都很年轻,算是香港精神在70后身上的继续发酵延伸,有了这一次尽兴的尝试,谁知道两个年轻导演,下一步会鼓捣出什么好玩的新奇玩意。 说到《打擂台》就不能不提,1970年代红极一时的邵氏黑帮片《成记茶楼》,桂治洪导演的这个电影,曾一度令郭子健痴迷,《打擂台》里的“罗记茶楼”就是一个明目张胆的致敬。在港片的港味日渐回归的时候,《打擂台》是郭子健和郑思杰的个人趣味的杂烩,身兼影迷、导演的身份,它们拥有鲜活的童年记忆,在《打擂台》里加上彼时香港人的心态、精神,做了一次热情洋溢的回顾。他们借老人们怀旧,却也用黄又南这样的年轻人去验证新的行为方式。所谓旧瓶装新酒,一样也玩出了新意。 当梁小龙扛着“罗新门”的招牌,重返武馆,眼见他饱经时间洗礼的躯体和眼神,已经满是岁月阑珊的痕迹,不管他身上是有李小龙,还是霍元甲、陈真的影子,观众都会被这种执拗打动。可以说,电影里的角色们,在和对手、生活打擂台,而来自港片黄金时代的陈观泰、泰迪罗宾、陈惠敏这些老头子,也在脑子里回顾年轻时的强劲动作,青春少年时的种种精彩,直到今天用老拳来和自己的内心打擂台。不难让人想到,每个习武之人都要经过的手中有剑到心中有剑再到人剑合一的三重境界。 而黄又南饰演的小青年梁竞祥,人生懵懵懂懂,做事跌跌撞撞,跟前辈们学习武艺和做人,会让观众想起《功夫》里的星爷,《柔道龙虎榜》里的郭富城。他们痴迷于功夫的氛围里,在寻找武艺的最高境地的时候,也在寻找改变自己的力量。当他们的武艺和心理一起和周围的世界长大,就悟通了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的难题,也才能心有灵犀获的精神正果。 梁竞祥是新时代香港青年的代表,生活五光十色,却浮躁浪荡,无所选择,在物质社会里无能为力改变什么,甚至能混就行,随行就市,想要学武来获得征服和驾驭人生的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改变活着的气度和心胸。而梁小龙、陈观泰几个人,则是昔日香港的见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期,谱写了功夫电影的辉煌,《打擂台》的背景(卡通运用得真好)有一部分正是他们辉煌的1970年代。老少配戏,干活不累,两个时代的香港人在碰撞。 胜与负、成与败似乎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在《打擂台》里面,导演直到最后也没让角色分出胜负,这是一次有智商的反类型片的转折,从擂台上男人们的身手表现,台下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里,观众却对孰是孰非、胜负的结果了然于胸,并受到了一次开心感慨的洗礼。莫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是曾经敢站在擂台上的人,都是胜利者,他们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压在心底的遗憾。 一大堆成功学的书籍挤满各大书店,每家企业的老总都喜欢买上几本给中层、高层、基层学习,希望他们创造更大价值;一大堆励志大师、心灵导师,正在通过DVD在机场书店的屏幕上,声嘶力竭地呼唤着赢的手段、方法、心态,唯恐天下皆懦夫。看来这个年代,自卑和自闭居多,励志奇缺。而《打擂台》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励志片,简单却够真诚,而且制作力求审慎、圆融,用一个老故事来讲述年轻人、老年人关于输赢的信念。 成功学、励志学的书在华夏大地铺天盖地的大卖,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以及被现实和生活捆绑的年轻人们,多么希望获得事业成功,赢得财富,赢得充实人生,解放身心,摆脱庸常的生活的困扰,去过明朗、有意义的生活。而电影《打擂台》,犹如一剂清凉药水,虽然只是小片,但它的精微细腻,已经具有大励志的效用。看过的人,结合自己的处境,想必都会收获到一些感悟和心得。

 6 ) 穿越30年

   看到那些年近花甲的人,听到片尾的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勾起整整一代人的回忆。但,整个影片没有落入“主角无敌”的俗套,而是用更有境界的“不打就不会输,打就一定要赢”来诠释,有看头……

 短评

旁邊一哥們笑得不行,不是他有問題就是我有問題。

4分钟前
  • 左手斷掌@HK
  • 还行

万里腊鸭永不倒

8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功夫片岁月的往昔情怀。个人情怀很珍贵,市场现状要正视。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电影。

11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师傅醒过来后,当时我就精神了。

1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当年两个新人导演和第一次做监制的林家栋站在金像奖领奖台上,多次感谢刘德华愿意投资这部很可能会赔钱的电影。现在差不多过去十年,今时今日的hk更让人觉得「唔打唔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贏」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代表着深入每一代hker骨髓的香港精神

15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梁小龙和陈观泰是谁,那么你就别评论这部电影,因为无论你评论什么都能显出你的无知

20分钟前
  • 大黄哥
  • 力荐

居然是金像奖最佳影片

23分钟前
  • mmhh
  • 还行

因为泰迪罗宾,我已经失去评判的能力。

27分钟前
  • 沒有魚的貓
  • 力荐

说什么港片复苏、往昔回忆,不过就是起用了一批老演员的小成本影片而已。

30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这片子是展现老先生们现状而非故态的电影,多的是对一生的总结,看得人唏嘘,少的是对功夫片黄金时代的致敬,酣畅淋漓的感觉。除了打斗段落之外,从镜头到技法都是现代文艺片的路数,不如预告片爽快。最后决斗还是梁小龙搞定,情感无处宣泄。所谓港片开头,日片收尾。不如《刑房》系列。

32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还好吧

37分钟前
  • jameswoo127
  • 还行

怀旧.

3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不看好郭子健

41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是功夫片,但绝对不是打来打去的鸡血片,壳是老港片式的搞笑功夫,核却是励志,看到最后满腔热血,充满斗志。老家伙们的演技像陈年的老酒,品起来有点苦,有点甜,回味却绵长。不能不说戏骨也要看骨龄。

43分钟前
  • 英炸鸡
  • 力荐

怀旧风席卷而来,就算我没赶上那个《霍元甲》、李小龙的年代,还是觉得这样电影的感觉真好

4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励志励的我好窝火~

52分钟前
  • L@TtE™I我亲爱的偏执狂
  • 还行

泰迪罗宾就是龟仙人!

54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很精彩的小制作电影,刘德华作为投资人的眼光以及品味确实值得称赞

59分钟前
  • 张朋辉
  • 推荐

陈观泰都这德性了

1小时前
  • 辽东胖尊者
  • 较差

最愚蠢的致敬手法之一,反例参照热海搜查官

1小时前
  • 耳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