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自行车

HD

主演:崔宗元,朴民尚,朴相勉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老自行车 剧照 NO.1老自行车 剧照 NO.2老自行车 剧照 NO.3老自行车 剧照 NO.4老自行车 剧照 NO.5老自行车 剧照 NO.6老自行车 剧照 NO.13老自行车 剧照 NO.14老自行车 剧照 NO.15老自行车 剧照 NO.16老自行车 剧照 NO.17老自行车 剧照 NO.18老自行车 剧照 NO.19老自行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晃动的青春

在一个小网吧里,我看完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影片沉闷,语言少,背景音乐低。人们全部在低沉的环境里思考和说话。而主人公没有名字。他们孤独地面对着困惑和理想。沉闷,而观众们却在沉闷的气息中酸楚地看完所有情节,感受到暗藏的涌动与激情,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属于自己的影子。

影片在讲述十七岁的矛盾:彷徨、爱情、生活、理想,对现实的理解,对社会规则的模糊,对利益冲突的解决。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漂浮,那些曾经的年轻岁月在漂浮,那些仓促的回忆在漂浮。为了得到一辆单车这个简单的理想,我们努力实现,用我们确定的方式。然后用我们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和争端,两个十七岁的孩子分别从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相同的理想。同时,爱情和现实,炫耀和成长,我们都必须一一认真面对。还有城市的诱惑,对成人世界的理解。这些都让我们在沉默的表象下涌动,青春的涌动被我们克制。而成年人,像那个公司的老板,他只是用一句我靠,来表示对我们理想的执着的惊讶。

只有心酸在一直跟随着情节蔓延,在心底悄悄散开。那些沉闷的画面下面,是青春在不断涌动。谁都记得自己十七岁的时候那些暗自澎湃的激情,在冲动和理智之间彷徨的脚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妥协的态度。十七岁的时候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错对,来衡量成熟和幼稚。我始终难以忘记那些平淡的画面,城市学生建和他爸的争吵,而农村孩子贵默默的推走单车;还有建拿起砖头慢慢的跟随着女同学和青年;贵紧紧抓着单车在建等一大群学生中间嚎叫;建和贵不断的骑着单车或者用脚奔跑。这些画面,是影片关于青春的有力见证。

青春就在奔跑和彷徨中行进,激情有时战胜了理智,孤独的心情随处可见。建终于一砖头砸向了青年的头,而贵却对小保姆耿耿于怀,建对家庭、对父亲和另外两个陌生的家庭成员的困惑,贵却为了单车搜寻奋斗,在人群涌动的立交桥下擦汗。这些画面无序的出现,表现着烦闷青春同样的无序和混乱,沉闷的延续,低沉的拥挤。还有对女同学的爱慕,犹豫而胆小的追求方式。努力压制心中的冲动,更多的事情让我们困惑。琐碎的理想却在心中牢牢占据,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时光,我们用吸烟和冷漠来展示成熟的时光。而我们在这段时光里只是不断的奔跑,拉开衣服,肆无忌惮的,像广告画上那个少年一样微笑或者仓皇的奔跑。

影片一直在低低地讲述,追求女孩,打架的远镜头出现。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利益的冲突,一人拥有单车一天。他们每天准时交换。而最后城市孩子伸出手去的那个动作,是孤独的青春寻求援助的声音。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的看到奔跑的时候,那些老人们安详的观望,他们平静的看我们青春的闹剧,不说一句话。他们也许在怀念他们自己的青春,也许他们知道我们终将靠自己成熟起来,无需提醒,终将成熟。

终于,青春在打斗中渐渐远走,伤痛不可避免地发生。醒来过后,我们开始成长,开始懂得一些世界的规律。我们开始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某些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开始站起来,同时继续生活。只是青春,青春的激情和冲动,青春的彷徨和困惑,青春的引诱和挑逗都在渐渐远去,离开我们的身体,离开我们正改变着的思维。一切重新开始,青春嘎然而止。

有没有看到最后,农村孩子缓慢的走在大街上的身影?那是我们在成熟之后,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2 ) 无奈围城与希望人生

如今提及所谓“第六代”和随之而来的若干人名片名的时候,从欧罗巴骄傲运回的各异的奖杯,与在票房线上苦苦挣扎的惨烈的境遇,可以同时被人们想起;而号称同情苦难或关注新锐的人们于此找到的共鸣,和所谓呼唤真实或找寻希望的人们对其提出的质疑,也显得同样有力。
而这里想要提及的人名无疑属于这一行列——王小帅;片名也同样如此——《十七岁的单车》。可能都是太陈旧的话题。
想起第一次看本片,不知算不算幸运,大抵是十七岁光景。后来,生活的轨迹转移至北京,再看时,才注意到原来英文版的片名便舍弃了年岁的限定——《BEI JING BICYCLE》;解禁后重获新生,中文版也一同变作了《北京单车》。而立交桥、红绿灯、穿梭的人流、模糊可见“北京”字样的标牌,很多似曾相识的景致,不得不让人出离于最初看片子时执着的对所谓“残酷青春”的关注,而把目光落于城市本身。
很多人提及影片,对其是否深受《偷自行车的人》一片影响这点不置可否,而一些人的态度是,至少安东•里奇找寻自行车的经过是“向外”折射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状的,而小贵小坚和旁的人们则“向内”展现了两个男孩成长的心灵历程。但毕竟导演也有游离于年岁和地域之间的表达,年轻的创痛背后,一定还有一种从城市内核奔涌而出,波及每个人的力量震动着我们。
钱钟书关于“冲进来”与“走出去”的“围城”理论为太多人熟知。而当我们抛开各种奇妙的比喻,言及城市实体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钱老的话在这里要略作修改。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毫无疑问的。只是这并非撕开口子向内钻那般容易,入城证暂住证等等这些都只是最浅显的表征。丝丝相扣的融入终究不同于简单机械的混同,而更多怀揣梦想而来的人们,之于城市,更像油和水的混合,而没有糖与水的相溶。
但“城里的人想走进去”却不尽然。自然今天叫嚷着返璞归真的大有人在,冲破世俗也罢,重返自然也罢,很多终究是现世中忙碌而疲惫的人们闲暇时的幻想。《甲方乙方》中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尤老板,到底是低估了清汤寡面的日子,即便“走出去”的人也大都是想回归的。这么说来,城里有挣扎在边缘的劳苦大众,也有疲命于顶层的俊杰精英;前者终究难以出离苦难,是生活之不幸;后者间或幻想远离尘世,是内心之无奈。
因此,不想就“第六代”们对故去生活的珍藏和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妄加评点,也不想过多言及所谓青春破碎与错位的沉重话题,更想说说和单车一样穿梭于城市又隐没于城市的人们灰色或暖色的记忆。林立的高楼和奔涌的车流中,究竟有多少并不属于它的个体,还是从根本上说,我们在这一点上都一样的无奈呢?

“向心”与“离心”——“外来人”与“边缘人”
同住的杂货铺主对着小贵的单车连呼啧啧,这实在是份如意的差事;豪华的大堂,绚丽的灯光,惹得人晕头转向的旋转门,还有让人“撒不出尿”的厕所音乐,似乎用“天堂”形容也不为过;时装、口红、高跟鞋,独处时的冷艳、走路时的高傲,即使是自己虚构的,红琴到底靠着保姆的身份,沾染了主人的荣光。片断交织,依稀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谓“外来人”“向心”的理由。
这些外来的人们,一方面,很多事,他们不在意。从影片伊始应聘快递员的农民工接受审讯般的问话,到最终小贵扛着破烂的单车穿过瞬间停滞的人流,他们所处的生活层面和旁人观望的眼光一直无多少改变。卑微也罢,被漠视也罢,遭鄙夷也罢,这也应当是现实中外来人口于都市的生存常态。但这种境遇并不妨碍他们于此留存并尽力挣扎攀升,更不妨碍更多外围的人对城内生活的渴望。丢车误事被开除以后,小贵留着泪求经理收留。我们毫无理由怀疑眼泪的真诚。而如果把这种真诚放大,大抵可观望到他们渴求被整个城市包容的执著。
另一方面,更多事,他们不懂得。最简单的例子,城市生活的太多物件,只是物件罢了,只是符号罢了。譬如发给快递员的自行车,不管被经理说得怎么天花乱坠,也只是种工具。但小贵不明白业务本身比工具重要得多。都市化浪潮迸发的巨大的吸引力,也伴随着大量“欲望化物象”,小贵和同行的人们,只能选择“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依身现代都市空间的欲望附着物” 。最初的闯入源于欲望的驱使,但日后的环境,终究没有给他们寻到移植欲望的沃土。
“向心”的姿态,这样建构于他们对城市的全部理解上。
而他们的秉性又过于单纯,正如这种理解本身的单纯一样。影片中出自不同人之口形容小贵的那个“轴”字,应该是最精辟的注解。生性固执,但找不准执著的对象,所以无端为一部单车找寻;甘于沉默,但误会总是接踵而来,所以丢车、所以被拘、所以挨打。
影片开头,经理以慈善家的姿态告诉一群已洗过澡、理过发、齐整干净的快递员:“从明天起,你们就是这个城市的‘骆驼祥子’了……”祥子,这个被很多北京人拿来自比的形象,最初是这般呈现于老舍笔端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自私的,堕落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大抵就是这群“向心”的人们的不幸。
同样,仅仅因为一部车,小坚和父亲反目,与女友短暂相处后分手,跟人争执动粗,被人打得遍体鳞伤连站立的气力也没有。当然,间或也有单车上耍宝的兴奋,有因车而起的美妙邂逅,有游艺厅的绚丽,有兄弟场的仗义。但二者凌乱的穿插,还是让人很难在肢解的幸福中舒畅起来。
贾樟柯在谈及《小武》时,提到了“边缘或者中心”的问题,谈到了“边缘人”应该有的命运,谈到“边缘”与“中心”不可割裂的联系 。所谓“边缘人”的“离心”,终究不是什么主观使然的事情。欲望的萌动,在都市的光纤下日益膨胀,谁都不可免俗。但当他们生命本能的释放方式与都市的运转系统发生了微小的抵牾,就会在某一切点上被迅速抛离出去,失散于都市文明的图景之外。
片中有两个细节,一是小坚与父亲冲突后,独自坐在屋顶的天台上。继母带来的妹妹过来安慰,一个刚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说话方式机械得如同背书。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什么。但不合时宜的近于滑稽的语调,却让人不禁酸楚起来。就像全家紧巴着的生活开销和凌乱着的日常起居那样,出离了平和安适的生活常态。但所谓“常态”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二是孩子们飙车、吹牛、斗嘴、打架的地方,是一处施工中的高楼。他们在未完成的世界里找寻梦想,如同他们在城市的边缘眺望莫名的远方。
城市太大,人群太杂,旁的人们无暇顾及游走于外缘的这一群,于是,放逐有了最完美的借口。而父辈“离心”的危机也总会沿袭着流传给后来的人们。小坚妹妹那样考上重点出人头地了,是否真的可以让家族世代摆脱边缘化的危机?恐怕未必。
当然,正是因为有追寻梦想和逃避放逐的可能,“离心”的这一群还在城墙的包围中游走,还会为未完成的和不可知的生活奔走。还会有“另外一种更为强大的现代性承诺”将他们重新吸附到“都市化的欲望黑洞中” 。
这大抵就是这群“离心”的人们的悲哀。
某种意义上说,似乎这两群人相似得很。“边缘人”无疑也具备“向心”的特征,“外来人”则更有“离心”的理由。不少人愿意把他们置于同一层面观望,用他们共同表达“都市漂流” 的无奈,或者“突围中心” 的艰难。但从本质上说,他们的游离与坚守并不能完全等同。
小贵们因为“无知”而受挫,也因为“无知”而兴奋。初来乍到时的热情转嫁到他们对城市的全部认同上而稍显幼稚单纯,而即便一些时日之后,他们仍旧不会真正读懂最简单现实的某些物质实体之外的整个世界。快递公司的老总指着北京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色块和线条,命令那群守着单车过活的人们清楚地记住每一处里弄街角。但纵然能用车轮甚至双脚完整地丈量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仍旧只能接受单纯的幸福或者莫名的惩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在有形与无形的拒绝之后,仍旧固执而快乐地奔跑,向着他们心中最核心的方向。就像那个杂货摊主从一角窥望落地玻璃后面红琴冷漠而游离的眼光时所说的:“我要住那么好的房子,我就天天喝糖水,红糖水;一天三顿,顿顿吃排骨面。”说到底,他们是易于满足的一群。
而小坚们在清晰的记忆和清醒的现实面前生活,十几岁的孩子也会悉数指责多少年来大人的屡次食言,而父亲的一记耳光是颜面尽失的恼怒也有难以应答的无奈。当然年轻的孩子们仍旧只能简单地想象和期待某一时期的幸福,譬如错过初吻的单纯爱情,譬如玩转车轮的潇洒帅气。但天台上小坚的灰黄苍凉的眼神,几乎可以让我们透过时空延展出父亲神情里的衰老和无奈。同样,他们对于疼痛和伤害的预感也清楚而麻木。影片末尾,小坚一块板砖拍向抢走女友的大欢,自然能想到这之后自己不可避免的一顿拳脚。很像王小帅怀念往事时甚至略有些得意地提及打架拍砖之后平静地等待头破血流的记忆 。而这一段里,小贵也莫名地跟着受难。只是他与单车的这次遭遇,大抵是他之前想象不到,之后很长时间里也理解不了的。就像最终,抱起单车独自行走,谁也不知道他要去何方。
而这样两个群体,在片中被一辆单车,准确的说是被“偷”拉扯到了一起。但几次偷窃、失踪和重新追回,却又不尽相同。对于小坚来说,车不是偷的是在旧货市场买的;钱也不算偷的因为该他买车的钱就当由他支配;而当归他所有的单车不翼而飞,他的权力范围遭到侵犯就理应惩罚那个侵犯者——这一切显得理直气壮。小贵则截然不同,他认得自己的车,但依靠着一个谁都不能证明与相信的记号;他找到丢失的车骑上就跑,面对他人的责难却只会说一句“这是我的车”;而当小坚的一群仗义兄弟用拳脚教训他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抱着单车嚎啕,即便旁人还算公允地开出以钱换车或者以车换钱的条件也只是摇头——他还是只会固执地沉默。
这种本性上的分别也让我们看到,纵然同徘徊于生活底层,“外来人”们还是会用仰视的目光谨慎地端详,“边缘人”们还是可以用扫视的神情骄傲地观望。
小贵们到底还只会辨识所谓城里城外的分别,就好像一日三餐的红糖水排骨面和鸡尾酒法国餐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于一类;而不管施于谁的身上,高跟鞋的响声从远及近就足以让他们神经紧张。因为他们可以触及城市的下缘却永远不知道上限在何方。就好像离地几千米的大气层和外太空浩渺的星河在我们看来同属于天空一样。
而小坚们终究可以在“外来人”的无知神情中找寻到安慰。同样面对一部单车,他和他的同伴们在弱不经风的小贵面前也可以趾高气扬起来。他的一个兄弟愤愤地说:“咱从没受过这气。”很显然,不仅因为事情本身,更因为施事的对象。
施工中的高楼上,一个城里的孩子递给小贵一支烟,并且不无轻蔑地看他呛得说不出半句话来。但后来,也是一支烟,在阴湿的雨季,被打着伞的大欢用几乎同样的动作和神情塞进了浑身湿透的小坚嘴里,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卑微和不幸并无太多分别。
跳跃的主旋律再次响起,我们看到小贵一如既往飞驰于北京的大街上,而浅浅的笑意伴着自信渐渐爬上了他的面容,这几乎是影片中对他仅有的一个仰拍镜头。
同样一辆单车上,和男孩儿爱情一样短暂的舒缓悠长的调子,连同阳光,以及小坚手中挥舞的校服和脸上的表情一道,灿烂得让人心跟着欢愉起来。这似乎也是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处亮色之一。
两个孩子的幸运与不幸,都在单车上找到了联结。而前者,似乎又被吝啬的导演毫不怜惜地削减了。因此,很多人在这里找寻到了残酷而错位的青春,并且,更确切地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人的记忆,是属于王小帅的主观的真实。但我也愿意相信,在青春之外,所谓无端地或者平静地受难,该是所有“向心”或“离心”者都回避不及的现实。
片尾,遍体鳞伤的小贵和小坚相视,缓缓起身。小贵也抄起一块砖砸向了大欢的同伙。尽管血腥和残酷的镜头让人很不舒服,但到底是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没有言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他沉默之外的冲动。尽管这一次,理由也不过是被无端砸烂了的单车,他也只是为一个简单的符号选择生活。
朝向阳光而灼伤,背离阳光而冻僵,他们走得小心翼翼,步履艰难。但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最后找到希望。一切车流为他们停止,不知是否只是美好的梦想。

“向心”“离心”与“中心”——“底层”与“上流”
片中所谓的“中心”指向谁,似乎不很好界定,但至少,浴室里被一群按摩师拉扯着的不见面容的“张先生”,轿车前对把戏揭穿后的红琴冷漠注视着的浓妆华服的母女,还有那个整日训斥人偶然也被人训斥的快递公司老板,等等这些,大概都可以涵纳于其中罢。
不同层面的人们的对话,在影片中被放置在特殊的视觉范围内——尽管这样的模式也因仿照前人的痕迹过重而受责难——这里不想过多评判这一手法本身,而是想谈谈“看”与“被看”之后深藏的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
首先是底层者对高处的窥望。
小贵和杂货摊主的视线越过矮墙头,在狭小的缝隙间远远地仰视对面高楼落地窗前,冷艳的都市女郎高傲地来回踱步。但“这种偷窥行为并不适合于劳拉•莫尔维女性主义式的‘视觉快感’批判机制,相反更像是都市仿像消费系统与民间世界一场不期然的欲望共谋。” 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冲进城时怀揣最原初的欲望冲动,而这次窥探显然潜藏着民间世界对都市未来的向往。当然,乔装后的小保姆在窗前来回走秀与频频出入店铺打酱油并且将高跟鞋弄得踢嗒作响时,无疑也在他人狂热的眼光中找到了一丝高贵身份的假想性满足。
小贵走进一家高档宾馆的大堂,高高的天花板,顶灯锃亮的金属色上,清楚地印着他抬头时的眼神。似乎在一开始就预示着这种自下而上的仰望与自上而下的俯视的不可避免。
然后是上层人对其余众生的眼光。
几乎每一个这样身份的角色,都只见背影、侧脸甚至单纯的画外音。我相信他们并非表达的主体,但这应该也是导演心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应当被放置的环境与视角。
影片开头一张张苍老或年轻的脸,面对一个不见面容的严苛冷漠的声音,却都笑脸盈盈,因为这里有他们生存下去的理由;在澡堂晕头转向了半天又被稀里糊涂地带去洗澡,接着小贵面对的是与侧身而立的张经理的草草对话;而抱着翻遍北京城才寻到的单车瘫睡在公司门口,他的姿态和神情也全然暴露在经理等众人诧异而鄙夷的目光下。
民间对都市的张望通常表现为“无伤大雅的戏剧性‘偷窥’”,然而都市对民间的“看”则充满了“怀疑与压迫性力量” 。
说到底,这些也还都是底层民众的悲哀。而反观那些潇洒于上流的人们,无奈同样难以幸免。
太多人白天生活在华丽的包裹之中,但他们也都只是看客罢了。浴室前台温婉美丽的女孩儿,大概也不过是个打工挣钱以度日的底层丫头。面对一串误会后小贵洗了澡却付不了账一事,也只能惶恐地一遍遍重复“可是……你洗了澡就得交钱”。快递公司的女会计对着小贵等人趾高气扬的潇洒到了老板面前全部化作点头哈腰的奉承。她所能指点的江山委实有限。而小保姆红琴,纵然把美艳的外表和冷酷的表情装饰到极致,也改变不了身份的真实。当幻想被揭穿,她要受到的惩罚同样是无法预计的。即使是小贵自己,也不止一次地游走在那些高贵的人群中,也曾经在豪华的宾馆享有过高雅音乐的熏陶,也曾经在昂贵的浴室免费接受了周到的全程服务,但这里到底还有“水与油”和“水与糖”的分别。
还有很多人,算是上流生活中可以尽情指使别人并且主宰自己的主儿,却也要忙不迭地为更高层的若即若离的压力提心吊胆。将话题回到快递公司的老板身上。小贵丢车找车却顾不及那份重要的业务,让老板不得不在电话前哈腰赔罪。那个肥硕的背影这一次看起来远没有之前的霸气豪迈,倒让人跟着酸楚起来。而后来,他又成了夜闯车场而被当作偷车贼拘留的小贵手中紧握的救命稻草,甩出一句“公司已经与你没有关系了”之后,跳上一辆的士,又给了我们一个无奈的身影。自然,解除合约而同时没有了连带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淡漠得让人深感悲哀。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上流的人们,不大都过着这样用契约维系的生活么。谨严而冰冷的条令有着至高的权力,也同时压抑了人心中最柔软而又脆弱的真诚和怜悯。
这么说似乎太过于悲观。但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深处,藏匿着的却是每个人不为旁人所知的悲苦和伤感。

作为背景的一群及其他
首先要说的是单车本身。
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不管今天拥有轿车的人数呈怎样的级数递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行车无疑都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巨大的车流承载着同样庞大的人流缓缓前行,每部车每个人几乎没有分别。就像快递公司老板对小贵找自行车的想法嗤之以鼻:“像这样的自行车全北京有多少辆,上哪儿找去?”周遭的人们模糊的脸一闪而过,每个人似乎都不可少,又都可以被轻易忽视。换言之,即便是前面说到的在影片中被大力渲染的“城外人”“边缘人”或者见不到脸孔的“上层人”,跨上单车,在茫茫人海中,又如何分辨?今天大都市的文明是太多的人慢慢堆砌起来的,而如今的我们似乎也正学着起码的尊重;但说到底,从这里抽离任何的个体甚至一小部分群体,城墙都不会轻易坍塌。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单车上载着一台冰箱,在三个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前行。而最终,车子还是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翻倒在地。单车承载着的压力,无疑也是人自身需要面对的。更多时候,更多人遭遇的,恐怕远不是蹒跚前行和不力跌倒那么简单。
其次是片中的几处声响。
一种无孔不入的力量几乎能让人觉出些畏惧来。
被很多人提及的那片秧歌的锣鼓喧嚣,替代了小贵行车时的节奏,沉沉的机械的鼓点,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此行可能面临的不幸。还有一处则易被忽视,小坚回家,从瘦长的胡同挤进拥挤的院落,各家的收音机此起彼伏地响着早新闻、广告、《虎口遐想》的相声段子和有些含混不清的“国粹”唱腔。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青红》中的第六套广播体操,想起《扁担•姑娘》里关于打击卖淫嫖娼、清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宣传广播。一切都可被视为当时当地的生活常态的表征。这种被声音唤起的时代记忆和透露的嘈杂人生,不经意间搭建起了无比现实又无比抽象的生活的重围,意识形态意味十足。当然,姑且不论这种刻意的表述本身真实还是苍白,至少,我们得以随之思考。秧歌也罢,广播也罢,这些日常生活中寻常不过的事物在镜头中闪现,却令人陌生而不安。原来,生活最纯粹和本真的呈现,不仅意味着亲切,也预示着压力的无孔不入。
还有被镜头匆匆扫过的围观的人群。
特别是几次追逃、打斗、争吵,无一例外地配合着周遭的人们猎奇而冷漠的眼光。小坚追着小贵和车疯跑,直至单车撞上迎面而来的装面粉的大卡车应声倒地;院落门口,恼羞成怒的父亲对着声嘶力竭的儿子,最终小贵木然地上车快速地离开,小坚则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拖拽中撕心裂肺地哭喊;还有末了大欢和同伙们追着刚惹祸的小坚和莫名其妙只晓得跟着逃离的小贵,在狭长交错的里弄快速飞过。旁人或站定,或聚拢,颇有兴致地观望,但没有谁发出哪怕一声劝阻的喊叫。也许他们习惯了这种无伤大雅的追逐,也许他们甚至喜欢沉闷中偶尔刺激的调料,也许他们心痛张皇但终究无暇顾及别人的生活。
用某种上纲上线的话说,这是所谓“责任感”的缺失。但细想,这种要求未免苛刻。不管是世代生活于此,还是新近迁移而来的,或者偶尔暂居此地的,就算穷尽一生,也少有谁能张狂地跳出来说,自己可以观照到整个世界,即便是一座城市也如此。北京单车,自然我们可以于此读到太多京味十足的生活细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假使王小帅15岁之后不是来京求学,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会是“上海单车”、“深圳单车”等不一样的风景。如果可以姑且抛开这一道道城市景观渗透的地域文化价值,就一座城市而言,一道围城而言,刚冲进城门内的,或苟活于城墙下的,或奔忙于城市里的,形形色色,怀揣梦想,整日劳作,但又都不可避免的困顿压抑或者麻木。城市终究无法真正给予人们他们想象中的全部,之于每个人都如此。因此,恐怕也无法要求它的子民们为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尽心尽责。换言之,也许我们都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了这方土地而已,爹娘所赐或后天所寻,但假如时间流转,空间变换,也许我们也都能在另一个纬度寻到另一个安生立命之处。自然的,忙碌与压抑,太多不可得的也同样不可幸免。
这样说似乎太残酷了,好像所有人的生存与城市的生存都变得功利而无望。事实上,我只是想说,缺失与苦难在任何一个我们所处的都市,甚至城镇、乡村无所不在,之于每个人也都如此。想要寻求绝对的主宰和融合无疑是徒劳。不管是城门外、城墙下还是城市中,人们无法也不必要求整个环境的绝对认同和全力包容。真正需要主宰的,是世界中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参考文献
聂伟:《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陈磊:《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10卷第2期
凌学东:《梦破碎的地方——电影〈北京单车〉的文化现象分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徐钢著,聂伟译:《“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单车〉中的电影现实主义和中国城市景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洪流:《青春的梦想与错位——王小帅与他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阅读与写作》,2004年08期
《王小帅:刀刻之梦》,《潇洒》,2006年06期

 3 ) 影片

一、周迅终日在窗边无所事事,频繁更换新装。 b周迅浓妆艳抹并且穿着不适合自己的高档高跟鞋去换酱油。c周迅在小卖部里焦急寻找遗失的东西。一中年妇女和一女孩从停在小卖部外的跑车上走下来,女孩指着周迅对妈妈说:“妈,我没说错吧?”周迅作惶恐状,急忙冲出去接过妇女手中的网袋,歪着头急急离去。 推断:周迅其实不过是某富豪家的保姆。虽然周迅在此片中出场不过四次,而且极为短暂,但是此人物堪称神来之笔(对导演而言)。王小帅究竟担心绝大多数观众不能领会此意,最后还是用对话把这一事实说出来了。从作品的完整性来看,其实只要后来小贵在墙缝里不再看到周迅就可以点到即止了。 二、小坚独自在天台上品尝失去心爱单车和与父亲隔阂的痛苦。此时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走上阳台,用朗诵腔说了以下的话:“你爸爸和我妈妈都说其实你没有错,那车是你买的,不是偷的。” 推断:小坚现在的母亲并非自己亲生母亲,妹妹也是由其带来(这一事实只是通过父亲在之前说过一句:“两家人合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了”可知)。小坚偷了给妹妹上学的钱去买了一辆二手车,妹妹和妹妹的母亲首先不会持正面态度。父亲则因多次失约于小坚(一直因经济原因没有给小坚买心仪已久的单车)而愧疚于心,不忍继续责备小坚。 父亲希望可以安抚受伤的小坚,而作为家长,对这样一事件不能够直接出面表示安抚态度,所以派妹妹出面。妹妹因为小坚偷了自己上学的钱而怀恨在心,但是父命难违,故而心不甘情不愿地例行公事般地向小坚说了这样一番话。

 4 )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这里有40个关于《十七岁的单车》的评析,可以给各位参考一下。全部都是按顺序写的,你们可以边影片边进行对照,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1,以别人的回答,来引出小贵的身份。
  2,在开头,注意观察,其他人处于画面右侧,而小贵作为主人公位于画面中央突出主题地位。
  3,在问到叫什么的时候,只有小贵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蓝色字幕,与影片主题切合,代表着忧郁。此时的音乐是主题音乐。
  5,3个飞达快递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
  6,在经理训话时,画面主体仍为小贵,镜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他,导演别有用心的留了一个角给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经理说单车是高级山地车,并给了3个车的特写,一是看小贵的反映,二是说明车的高级。这样说明这部车就给了小贵一种压力,也成了他融为这个城市的工具。
  8,在小贵骑车的时候,人物的音乐是十分轻快的,体现了人物的情绪。在影片中,当小贵骑着单车时,总会出现这种音乐。
  9,回老乡那儿的时候,先给了一个大景别,交代环境,再切车的特写,再从老乡的话中再次突出了车的高级性。
10,在小贵与老乡透过墙洞看周迅扮演的红琴时候,主观镜头。
11,在周迅坐在窗边的时候,她是处在一个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着城市,表明她和小贵他们一样渴望融如这个城市,只是他们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进行到8分22秒的时候,小贵在第一次骑车送快递的时候,他到达的时候,导演再次别有用心的用一个仰镜头派楼房,再次说明他想融如这个城市。
13,当小贵画上第一个正字的第一笔的时候,到将近一个月后,中间穿插了5个他骑车的镜头,一代替时间的流逝。
14,周迅出现的时候的高跟鞋的声音。小贵出现的时候的小景别。
15,在与刘姐对话的时候,并每哟出现刘姐的正面。
16,刘姐说了一句,“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17,老乡刷牙的时候,老乡属于强势,小贵属于弱势,小贵打的光明显比较暗。
18,小贵进去找张先生的时候,发现找错了人之后,那种尴尬的处境,导演以房间其他全是运动的,而他是景致的来体现。
19,在他向服务员解释的时候,构图十分有特点,服务员身下打了一个光,让人看不清服务员的脸,在前面有个迷糊的花瓶作为前景,造成视觉压迫去看主体。
20,在看到 没有给经理的脸给显现出来,只是看小贵的反映。
21,鼓声代表他的内心,用鼓声来代替他的情绪。
22,在他跑去送迟送的快递的时候,灯光是昏暗的,切到锁的时候,是用呼吸声结束的。
23,经理从从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贵的时候是用经理的主观镜头,拍经理的时候是用的客观镜头,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十分重要。
24,“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25,找车的时候的音乐和小贵的西经是相符合的。
26,小坚出现的时候,用的是大景别。与小贵的小景别形成对比,也说明两个人的地位不同。
27,萧萧出场的时候,有小段的音乐,独特的出现方式,从下面上来。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时候,前景是妹妹,镜头中包含着一家四口人,却只有主体爸爸和小坚可以看见正面。
29,在送萧萧回去的时候,萧萧说,”你的车挺好的。“再次突出这个车的高级。
30,半夜骑车,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处境。
31,老乡走可,他还在那个丢失了车的地方等待,再次说明他很拗。
32,追车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再拍小贵。
33,小坚出来的时候,戏曲锣声,小坚穿过巷子的时候,交代了复杂的环境,
34,小坚和朋友打架,一个甩镜头切成了小坚的主观镜头。
35,小坚骑车回家门口,妹妹,爸爸,小坚,同学都在,但镜头中同时包含了小坚小贵,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与接下来的情节相符合。
36,在教师,周围的同学都围着他,形成一个中心,一小坚为主体,”等你一句话。“
37,叠化,换车,代表时间的流失。
38,穿蓝色衣服进来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时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红色衣服,与之前她穿红衣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萧萧,下着雨,切和了当时的情绪。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边下棋,打太及,却对孩子的事情置若罔闻,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视。冷漠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部影片叫十七岁的单车,而不是十八岁的单车呢?十八岁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导演正是要头过这个影片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41,最后一个砖头,小贵拍了下去,那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最后的挣扎。

  许多的东西都没有我的老师讲的那么的全面,这些全都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有些东西确实还是分析的号炮,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你们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我的老师。

 5 ) 十七岁的单车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喜欢王小帅的文艺片!看了让人沉默 让人深思!

 6 ) 青春总是有残酷的味道

《17岁的单车》像那个17岁一样过去很久了,用牛皮纸包装的VCD里面的青春却总是新鲜的, 周迅,还有高媛媛,以及崔林,李滨.同时让我想起岩井俊二。

阿桂,骑上单车的他总是觉得像在飞翔,他在城市送快递,那辆自行车是他青春所有的寄托,是他的家他的天堂.阿健偷出家里的钱,为自己换回一个可以兑现的承诺,还有青涩的爱情。同一辆单车,两个孩子在分享中成了朋友,可最后在一场打架中单车却被砸烂了。阿桂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失去了青春的力量和勇气.

这部片子的节奏和画面是自然和干净的,让人有点舒服有点感伤。年轻的爱情就像后海边阳光里面的单车,柳树和一些跳跃的影子。 结尾却是关于他们的爱情和那些梦想从枝头跌落,带着遗憾和乌黑的味道. 青春的故事总有些许残酷的意味,这也是王小帅当年在拍完《十七岁的单车》以后说的.

 短评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2分钟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3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5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7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11分钟前
  • 马文才
  • 还行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16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推荐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18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2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26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27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2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30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33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38分钟前
  • 2013
  • 还行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43分钟前
  • 比远方更远
  • 推荐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46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

52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54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59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