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

HD

主演:丽莲·吉许,梅·马什,罗伯特·哈伦,F·A·特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党同伐异 剧照 NO.1党同伐异 剧照 NO.2党同伐异 剧照 NO.3党同伐异 剧照 NO.4党同伐异 剧照 NO.5党同伐异 剧照 NO.6党同伐异 剧照 NO.13党同伐异 剧照 NO.14党同伐异 剧照 NO.15党同伐异 剧照 NO.16党同伐异 剧照 NO.17党同伐异 剧照 NO.18党同伐异 剧照 NO.19党同伐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党同伐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该片讲述了由4段相隔数千年互不相关的故事连缀而成:《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和《巴比伦的陷落》。故事虽不相关,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祈求和平,反对党同伐异。密码太保或许我们分手了合约杀手1942快闪部队2:核危机无知的声音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和平保卫者姐妹2021逃逸追踪巴格诺德的夏日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粤语版绝命时钟2:22华丽之后灰色花园中的比尔母女最终行动使女的故事第二季亲吻表亲格林第二季我爱的是你爱我十三刺客亚历山大内夫斯基金蝉脱壳2:冥府弗罗拉与松鼠侠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羊运动会异教峰第一季索拉之家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国语塔利2018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刀客家族的女人甜蜜十一月(普通话)精灵梦叶罗丽6星际旅行:重返地球第七季第40号城市1刑的乌鸦特别篇雨果阳光的一天蹂躏三代响马(第一部)明迪烦事多第一季逆战(2012)危险关系2018山子的一家爱无国界简瑞里船长(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上影节膜拜归来

若直译应译作《偏狭》。坦白说没想到一百年前就有这样的电影。多大的手笔和野心啊,四个交织的场面,直接由舞台剧和默片里跳过来。巴比伦—耶稣未临莽荒时代、耶稣的布道与殉难—而耶稣也是死于嫉恨、胡格诺屠杀—只能证明世上唯一的基督徒是耶稣自己、大难不死的青年—以基督教理论历史的一个大循环正在进行,是以最后圣母摇篮中是一丛鲜花。悲哀的是,紧接着的1917年,美国即放弃中立卷入了又一场战争。

 2 ) 爱森斯坦“爱”伐异

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概念及其内部结构与格里菲斯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概念做比较,也许是有益的。

(关于阐明蒙太奇概念的起源的两篇文章《电影摄影原则与表意文字》和《电影形式的辩证法》载于《电影形式》)

爱森斯坦把艺术视为自然和工业的综合。自然代表变化与均衡的动态,工业则代表对自然采取有目的的和理性的行动。艺术作品的构成原则和美学形式是工业和理性对自然采取的行动的综合结果。正是这一特定的辩证思想构成了爱森斯坦的理论核心概念——蒙太奇(montage)的框架。

爱森斯坦承认格里菲斯,特别是《党同伐异》对他蒙太奇观念的形成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后来的论文对这种影响和他对格里菲斯蒙太奇概念的改造做了总结。

爱森斯坦不同于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叙事交代。(修辞与叙事的区别)

不同于格里菲斯——赋予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

他的一个说法:电影艺术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作为现象的世界采取一个具体的观点。这一观点决定于新与旧的社会性关系的革命性颠倒,其核心内容是对新旧两者传达出有意识形态倾向的准确评价。正是在这一点上,爱森斯坦进行自己与格里菲斯的比较才是有趣与重要的。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

描述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概念:与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系统的不同。爱森斯坦批评格里菲斯迷恋平行蒙太奇的概念,试看《党同伐异》,它由四个交叉剪辑的故事组成,是一种不时回到那位母亲摇篮这一单一形象的叙事结构,这四个平行发展的故事最后会聚于一个被表现为某种消解与和谐的基督教奇迹的结尾中,爱森斯坦之所以对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概念提出批评,是因为它试图通过一个单一的不停摇动的摇篮的原型性(archetypal)或神秘性形象,将四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故事连在一起。

这一预言式形象并未能将那四个故事连在一起,因为摇篮不足以在各个故事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这个象征未能达到概括或抽象的高度,它仍然停留在乏味的写实水平上。更概括地说,爱森斯坦认为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是靠一种虚假的人文主义(humanism)来支撑:这些平行现象实际上是相互冲突的。

取自《狄更斯、格里菲斯和电影的今天》)

爱森斯坦认为,美国与苏联电影的区别在于,美国电影中的平行关系在苏联体系中看来是矛盾的。这是意识形态观点的差异。

(爱森斯坦理论中关于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关系的论述/一种从艺术家的观点出发的理论:艺术家起初是被某个意念深深吸引,然后静心提出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一意念。)一种关于表现的理念。

他同样认为,电影艺术家对他所描绘的情景或事件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他必须从一个社会公认的意识形态观点与强化对这些事件的表现和感受,强化他的修辞手段的功能。艺术家的责任是引导观众去体会和解读隐藏在作品中的创作者对所陈述的故事的观点。

 3 ) 电影笔记002:党同伐异

叙事(时间线):
1.大框架多线叙事:以现代故事与古巴比伦为主,法国故事为次,耶稣故事偶尔呼应主题穿插,围绕嫉妒爱情婚姻争夺死亡等主题事件并行穿插;前三个故事的叙事主导人物都为女性,每个故事以核心人物为圆心,沿核心人物的经历事件周边人物为同心圆般地展开;历史故事大场面和现代故事生活化的场景交叉,形成对比和主题在不同时代下的丰富体现,加深了母题宽度,如同后世《镜子》中当下生活和历史纪录片的对比
2.单故事内多人物线交互拧绳:两小时枪杀头目处,头目、情妇、小可爱、青年四线并行交汇,逐渐达到戏剧高潮
3.结尾处四故事线平行,主题交汇,融合上述1.和2.的手法,达到整部电影的戏剧和情绪高峰

时空处理手法:
1.通过相关主题和情感进行大时空交叉,事件(如杀头目)和人物关系(如看孩子)进行单故事内部不同空间人物的交融;如1:16小可爱看孩子,利用三人家庭关系和视角视线视点穿插另一空间的牢中青年
2.叙事的旁白线索:摇篮场景(第一次出现时渐亮,打光),串联起各个时空;一直全景,最后近景
3.翻书的讲述形式,不同时代用不同背景,同手法下的差异化

空间和画面:
1.景别机位丰富,全景中景穿插,全景交代环境人物,多机位拓展表现空间,中景给人物更细腻的表情和动作表现(4分开始的舞会场戏);精准运用特写(2小时10分处,小可爱的面部手部特写),运用电影语言加强感染力
2.对空间的展开,一个场景下对不同部分的镜头叙事表现,2小时44分,绞刑处的戏,先是全景的空间人物,然后跟随报消息人物的动作,切到他和施令官的交流,后边再给到青年绞刑的近景,相当于给出一幅画,后边再放大画面某处的细节;并发生关系,产生镜头间的运动,如56分处
3.同样,部分画面通过遮幅,不变换机位景别也达到引导观者注意力转移的效果,如1小时11分处,通过遮幅两侧对神像的强调,对祭师国王的逐个遮幅强调;如山中女孩和鸽子处(2:42),画面内容从女孩脸逐渐亮出鸽子,画面内的运动,信息和符号意味的丰富,一个镜头表达出了丰富情绪和意蕴;还有55分处前景的十字架和耶稣的重合,层次及画面信息传达丰富
4.将画面染色来强化内外景的区分等

运动:
摄影机
12分处的移动,逐渐接近主人物,单镜头内部的景别变化,镜头情绪
23分处摄影机跟随人物移动
2:13处的推进小可爱脸,并光暗,出情绪和气氛
1:44处开始的一系列升降和推拉摇移,对大场景下运用摄影机的调度丰富视觉变化和信息
1:21处移动加遮幅特写,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心理,让观者代入情绪
剪辑
2:30处火车追逐和林中女孩被追并行,两组不同时空的追逐平行剪辑,运动速度和紧张感加倍

镜头运用:
回忆闪回画面(2:06处闪回了33分处)
很注意运用他人的反应镜头
细节既特写(攻城处)
29分枪杀游行处,镜头叙述立体,电话指挥、冲突现场、双方、旁观、小可爱反应,多方位的侧面描写
1小时处小可爱和青年双方交流反应镜头的运用,对演员的调度,探头进来
节奏处理(攻城戏):通过献祭、王妃等多面展现和反复(行为和场景),来加强渲染紧张感

人物塑造及关系:
用角色行为细节来进行心理刻画以及对气氛态势等的表现,2:26藏孩子时的犹豫
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等),18分捡钱
人物关系,注意伏笔:57分处的铺垫还有转变细节
三个辅助人物的设置和使用:现代故事里的头目的情妇,为后来的错判;巴比伦故事里的祭师助手,为林中女孩从军和追踪祭师;法国故事中的雇佣兵,为后来女孩的死加强感染力。每个故事的一系列情节线里,当故事需要向戏剧性方向被推动时,由辅助人物的贯穿来实现更有说服力真实感和形象可感,并拓展了文本厚度。

戏剧张力,对观者心理感受的把握:
制造误会来推进情节发展,让观者情绪代入,1:18和2:07抢孩子
吊胃口,用抑制(制造障碍)来加强刺激观者情绪,用多线叙述给观众的全知视角来替人物担忧移情,建立观者与人物情感关系,然后利用观者的期待,通过几次的不满足最后给予满足补偿,几个故事的结尾
反差产生的张力,不知情的庆祝与灾难即将降临(巴比伦故事结尾处)

 4 ) 微博体影评——《党同伐异》

1.最值得说的当然是景别系统的成形与剪辑的成熟了。从特写到远景的都有纯熟运用,另外出现了初步的连续性剪辑以及令人惊叹的交叉剪辑,还有插入镜头及闪回的运用,每一个学剪辑的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2.节奏也极富冲击力,随着剧情的推进以及高潮的到来,剪辑节奏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而作为影片母题的母亲与婴儿的镜头也起到了改变节奏的作用。3.运动镜头的运用也极富冲击力,巴比伦场景中的升降镜头以及在汽车上正面跟拍行进中的队伍的镜头几乎与现代的用法别无二致。其它的运动镜头如摇、推等也有运用。4.剪辑的复杂并不是无本之木,是由故事的规模决定的。本片交织在一起的四个故事在第二幕中汇成了激流,交叉剪辑才不会打断故事的情绪。影片结尾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为影史经典,符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描述的模式,也成为后世剧作的规则之一。5.无论是作为让影片更为吸引人的噱头还是真实的态度出现,影片字幕的Note部分所提及的历史内容仍然显示出了格里菲斯对于历史的关注与了解。国内导演好歹学学啊。6.类型片元素的出现,包括歌舞、犯罪、追逐场面等等,在类型片的神话建立以前,类型片的影像符号本身就是创作者关注并且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研究类型片,美国早期电影也绕不过去。

 5 ) 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探索片

这是美国电影之父、好莱坞著名卖座电影导演格里菲斯执导的一部先锋影片,每修改电影史一次,这部电影的地位都会提高一次,使用的形容词也都会水涨船高一个级别。评论家们使用这些形容词,是想表达:这部电影实在是探索片中的探索片。

《党同伐异》(Intolerance)完成于1916年,其中的许多场面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堪称大手笔。光演员就用了6万多名。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墙,修筑了一个宏大的宫殿。片里的城墙和宫殿,不断地被使用,成为后来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场景。
影片一共表现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个不同事件,包括远古的巴比伦陷落,中古的耶稣受难记,十六世纪的法国圣巴戴莱姆教堂屠杀事件,二十世纪10年代、也就是格里菲斯生活的时代一件谋杀案。这四个没有关联的事件被用于表现同一个主题——党同伐异。
这四个故事是交替出现的,极大考验了当时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事实证明,这次考验没能过关。票房惨败如山倒,不仅花光了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挣到的所有利润,还令他破产。
片中使用的众多电影语言,已成为今日的常用手法。但有一个禁区绝大部分导演和所有投资人都不敢轻易再碰。因为碰一次,票房就惨一次。那就是在同一部电影中,运用交叉蒙太奇讲述没有关联的故事。后世的导演的改良做法是:在影片中使用几条线索的时候,一般会让这些线索有交集点。宁浩的疯狂系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其实讲述的就是两个女人的不同故事,二者交集点很少。这让普通观众很不习惯,常常要进行深度分析,认为小队长的爸爸就是姜文饰演的唐老师。挺有意思。
其中的差别,其实就是商业片观众与艺术片观众的差别。既然艺术片观众人数太少,那么,艺术影院的票价可以考虑提高一些。

 6 ) 摇篮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惠特曼)母亲推动摇篮在影片中重复出现,开始摇篮中是一个孩子,后来空空如也,最后开满鲜花。摇篮镜头连接了不同时代的四个故事,同时也暗喻着世界的归宿。

《党同伐异》由一个核心现代故事和三个围绕主题的历史故事组成。核心故事《母与子》(母与法),讲述1914年美国工人罢工失败后,刚出狱的青年工人被警察当作杀人犯再次入狱,真正的凶手(被害者的妻子)受到良心谴责,向工人妻子说出真相,妻子在最后一刻将丈夫从绞刑架上救下。历史故事一是《基督受难》,故事来自于《圣经》;《圣巴托罗缪之夜》,背景为1572年法国对胡(雨)格诺教派的大屠杀之夜;《巴比伦的陷落》则是讲述巴比伦宫廷内奸引波斯王居鲁士攻占巴比伦的故事。四个故事平行发展,互相穿插,其中后三个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的,而现代故事以欢乐结束。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之一是“交替蒙太奇”的手法,但实际上,许多年来,这种手法,尤其是四个时空,四个故事的交替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难度甚高的挑战,如同本片在上映后的票房一样,多数人喜欢一种情节的紧凑,而非电影语言的紧凑(叙事手法)。这就是电影人与电影观众的分歧,这种分歧的倾向最后取决于更强硬的一方,势力的对比随着时间还会发生转化,如同奥森的《公民凯恩》一样,当初几乎达到了观众不屑一顾的境地,而如今,奥森的魅力显然征服了对方。

蒙太奇理论(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是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探讨完善的,但显然格里菲斯更早使用了这种手法,所以,蒙太奇理论是对电影手法的一种“描述性理论”。所以,对蒙太奇理论的反驳似乎很容易掉进“伪理论”的窠臼,比如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他认为蒙太奇破坏了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把导演的观点强加给了观众,因此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这种长镜头拍摄的手法就是电影出现之初的主要拍摄手法,但是把它用来反对蒙太奇,结果就是“内部蒙太奇”理论的出现:长镜头是通过摄像机和演员调配完成的一种镜头组合,同样也是一种蒙太奇。

通常有人形容一位英雄的时候要感谢他的时代,格里菲斯亦是如此,按照僵硬的客观态度(未必没有道理),格里菲斯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电影手法,于是在一片荒野之中他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包括题材,容量,以及更为人所欣赏的电影手法(可以想见的是,如今的导演除了题材和效果,很难还能在电影手法上有什么突破)。同时,《一个国家的诞生》巨大的票房收入为他累积了威望和金钱,使得他有能力去尽可能实现他的电影理念。在电影时长普遍只有10分钟的时代里,《党同伐异》原作时长达到了480分钟,成片220分钟,投资200万美元,这种差异不言而喻。

1、遮盖镜头达到的特写效果。
很多人认为电影出现很严重的暗角,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大一部分镜头是人为的遮盖了次要场景和人物。比如人群中的领袖,城门口的卫兵,通过遮盖突出了主要的表现对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表达了当时场景下的人物状态。特写在影片中也有出现,但是格里菲斯似乎不接受过多的细部描述,他希望能够展现一个全局性的形象,于是,他把一些次要部分掩盖掉。

2、蒙太奇的高潮之处。
《党同伐异》被认为是格里菲斯的失败之作,即使今天也有这样的声音。原因之一在于蒙太奇的运用,在故事叙述铺垫时期的四个故事不断进行交替穿插严重破坏了影片的故事性,在转接处的悬念设置“堪称”失败,可以认定的是:整个20世纪包括21世纪初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败笔。对蒙太奇的痴迷(当然在当时格里菲斯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手法)导致他将一部商业影片的前半段处理成了一部实验影片。不过,在四个故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除去耶稣受难的三个故事)的结尾出,出色的运用三个故事多个场景的交替(汽车奔驰,火车轰鸣,青年工人行刑前的表情,三个绞刑手的练习,马车飞奔回巴比伦,巴比伦城内歌舞喧闹,居鲁士部队的推进,新教徒冲破骚乱回家援救未婚妻),营造了强烈的危机氛围:死神将至,屠杀接近新教徒的妻子,绞索接近青年的脖子,巴比伦接近沦陷。

3、格里菲斯的最后营救
不得不提的是在三个悲剧故事中(新教徒的妻子被残杀,巴比伦被屠城,耶稣被送上十字架),现代故事是最后一个结束的,青年工人甚至这个饱受摧残的工人家庭的存亡成为影片最后和最大的悬念,在绞刑手割断绳索的最后一刻,营救成功。这样的故事早已经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泛滥,但是如今看这部滥觞之作,重返生天的故事依旧让人激动不已。

4、染色营造的先锋效果
没有色彩的时代,电影是值得同情和令人感到悲哀的。影片采用了染色的手法(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点灯的房内用染黄色的影片、巴比伦城火烧时用染红色的影片等)。这种手法并非格里菲斯首创,但是影片中全面采用了这种手法是先例,美国20、30年代影片仍然在采用这种方法。染色的初衷是为了表现出更接近现实的色彩效果,但是本片中还利用这种方法制造了特殊的效果,在男女青年恋爱的时候,两人挽手幸福的走在野外,染成了紫色,加上曝光过度,剪影一样的场景,阳光浓烈而温柔,那就是晴朗的爱情的颜色,甚至是味道,远远超出我们对黑白片表现能力的想象范围。

5、史诗性的巴比伦攻防战
你可以在巴比伦的攻防战中看到所有现代大片的元素。宏伟的巴比伦建筑,浩大的军队,侵犯者的狰狞和抵御侵略的坚毅,在一天之内同时动用一万五千名临时演员和二百五十辆战车,而不同场景的镜头完整的表达了战争给各类人带来的震荡。高科技元素体现在巴比伦的旋转齿轮城门,居鲁士人高大的移动高塔,最夸张的当属巴比伦为破解移动高塔而设计的喷火战车,轮子和车身布满了锯齿,能够喷射火焰消灭士兵,掀翻高塔。在巴比伦最勇猛的战士一人对战的时候,还利用镜头的间接成功完成了头颅落地的效果,通过慢镜观看几乎看不出任何破绽。相比之下,法国屠杀新教徒故事中利剑刺穿新婚女子的镜头显得粗糙很多,夹在腋下就完成了,连巧克力浆(美国后期黑白片的血浆替代品)都省了。

6、理想主义的魔幻结局
在故事结束后,影片以一种让人意外的方式表达了格里菲斯的道德观和他希望传达的主题。不幸的是在当时美国参战(一战)情绪高涨的形势下,《党同伐异》所倡导的“反党同伐异”这样一个“反战”主题也成为了影片票房失利的另一个原因。在影片结尾出现了欢乐的儿童,花朵和天使,死里逃生的青年和妻子亲吻在一起,囚禁罪犯的高墙消失幻化成开满鲜花的原野,自由来临,战场上杀戮的双方停止争斗,摇篮中静静躺着鲜花。

“爱神以渺小而非凡的方式操纵一切”,“完美的爱带来永久和平”。

 短评

简明的色彩运用、史无前例的蒙太奇剪辑手段,表达了爱与宽容这一伟大的主题。

9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16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党同伐异 - 人类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本剧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故事都有独自的角色设置,每个故事所表现的都是古往今来仇恨、不容异己与仁爱、宽容的斗争。但是,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根据相同的主题,相互交替着发展的。“在永无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今日如昨,世事不断循环,带来同样的人类的热情、欢乐和悲伤。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2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1916年,一战如火如荼到凡尔登绞肉机,奥运会第一次被迫终止;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八十三天后黄粱一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那一年,整个世界乌烟瘴气。103年后,这个地球仍旧遍地狼烟。

2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HKIFF40# 修复版。回头看这部100年前的默片简直要让人感叹电影在发明之初的进步之快(以及此后100年之慢)。同时讲四个故事的技巧,从大场面到特写,精巧的节奏感,到结尾的"Multi-orgasms",原来都早有了。

32分钟前
  • btr
  • 推荐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37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3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一百周年MARK,在当时算很牛逼。事实证明,即便思维超前,还是无法穿越。这部PPT+搭桥的作品完全没有给我任何一点震撼,相反,我更加开始思索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44分钟前
  • TWY
  • 推荐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47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4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5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612@影城 四星半。“hatred & intolerance battled against love & charity” 四故事,史诗范,作大死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嫌重,摇篮意象过频,交叉最后半小时高潮。巴比伦片场及调度叹为观止,表演流畅自然也出挑于同代。“100周年纪念“,为导演雄心鼓掌。个人看却是美式情感教育片鼻祖,难领情。

1小时前
  • mecca
  • 推荐

二戰經過沒一個世紀,種族主義理直氣壯地死灰復燃。同志、女性與少數族裔所受的壓逼與歧視仍然,我會說這是最值得被翻拍的舊片,好去掌摑那些自以為先進開明的封建遺孽。(也順道以它的前衛讓如今的電影汗顏尷尬。)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

仅供学习的一部电影,我有些欣赏不来。平行蒙太奇;交替蒙太奇营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感情(或者说是主题吧)上的相似度剪辑在一起……叙事杂乱,再加上时常出现的解说字幕,更觉得乏味。欣赏不来🌚给高分的豆友大多都是拜倒在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者是宏大的场面之下。

1小时前
  • 小楼吹彻钰笙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