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第47集完结

主演:贾乃亮,王鸥,刘欢,边潇潇,王劲松,李天柱,吴昕,万思维,戴春荣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推手 剧照 NO.1推手 剧照 NO.2推手 剧照 NO.3推手 剧照 NO.4推手 剧照 NO.5推手 剧照 NO.6推手 剧照 NO.13推手 剧照 NO.14推手 剧照 NO.15推手 剧照 NO.16推手 剧照 NO.17推手 剧照 NO.18推手 剧照 NO.19推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推手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场意外之中,平凡青年柳青阳(贾乃亮 饰)结识了商界精英陈一凡(王鸥 饰)。之后,柳青阳的家中发生了变故,他成为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失去了住所的柳青阳带着母亲来到了工地居住,自己靠搬砖还债,此时,陈一凡再度出现在了走投无路的柳青阳面前,将他介绍进入了她锁在的明德房地产集团就职。   明德房地产集团此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柳青阳请来早已经隐退的商业大亨梅道远(王劲松 饰)出山拯救明德集团,在梅道远的帮助和教导之下,柳青阳逐渐参透了商场上的尔虞我诈和你来我往。在此过程中,柳青阳和陈一凡之间的距离也渐渐靠近。光(2018)如歌的岁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戴面具的女人三体黄河岸边是我家约定猛虎突击队后排闺蜜售后服务四人新世界七夕之恋兰博基尼辩魔士塞西尔娘家的故事之爱的代价摧花手真主保佑,是个男孩断电惊魂推手极乐2021菜刀班尖刀连天堂制造草根铁血男儿夏明翰阿孖有难俾鬼捉福星闯江湖 (普通话版)终物语乡村爱情故事/乡村爱情3山椒鱼来了宝贝快跑2014飞龙山神农尺瑾娘六十一号的恐怖冲锋战警麻辣教师GTO 复活风云争霸巢穴

 长篇影评

 1 ) 进退

没人再有耐心读文字的时代

我想在每个周二晚十点,讲一个荒唐的故事,欢迎关注

---------广告结束,我让路----------- 第一次看《推手》是在朋友家里和四五个人一起看的。当郎雄和王莱的脸映在金灿灿的日光里,之后忽而黑屏刷字幕时,满屋子的人久久沉默。我起身将碟取出来。而另外两三个人走到房间的各个角落里,往在外地的祖父母家打电话。 昨天下午重新看过一遍。也是想到了许多东西。 朋友的舅舅在去年归国。带着妻子和儿子。虽说都是中国人,可小男孩说起中文还是吞吞吐吐,闹了不少笑话。朋友问他舅舅,为什么都在国外呆了那么多年,最后反而回来了。舅舅告诉他,在那边无论你怎么成功,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属性,跻身于巨大的对立环境里,仍然显得格格不入,“大概也是自己太固执了”。 这只是特例,另外的许多人,自年轻出国留学,之后工作娶妻生子,而后在异土终老。 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拍摄于1991年,去今已有十七年之久。 无奈的是,虽说已过了近二十年,片里的许多矛盾仍然长期的一如既往存在着。 一、中西文化的矛盾 不同于后两部《喜宴》和《饮食男女》,《推手》选取的角度是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老头子是太极拳教授,一身的功夫力道,打得一手好拳,在生活里却似乎无力如同太极一般幻化自由。 “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老头子一句话的确意味深长。 文化栖身于人身,当这个载体来到另一个庞大的对立环境里,格格不入似乎成为必然。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在中西两个各具代表性格的环境里显得尤为突出。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自古看重家庭和环境整体。既然侧重点不同,那么当一些客观条件要求两个对立面需要在同一个背景下共处时,矛盾自然突显出来。《推手》的入题极快,开头几分钟虽然几乎没有台词,但一中一西,一老一少,在同一个房间里,通过镜头的摇摆切换,或者干脆在一条线内,已然把全局的背景环境及表述方向交代清楚。 如同前面所说,老爷子是长年生活在大陆的太极拳教授,凭借这几个简单的信号,可以把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片中的代表人物(二号代表人物是老太太王莱,人物的表达丝丝入扣)。玛莎是美国女人,作家,素食主义者,她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代表。不过全片最有意思的角色是儿子晓生(Alex)。矛盾的交叉点以及激化的过程全部体现在这个人身上,他的心理矛盾可以看作为两种文化冲突的交点。那么暂且放一放,说说另外一个矛盾。 二、上辈与下辈,丈夫与妻子的交叉矛盾。 以前一个朋友告诉我说,理性的看待一个问题是分析事物的关键。当时我立即表示不敢苟同,对于人文上的理解,如果失去了感性的注入,那么必定显得空洞无聊没有任何的说服力。所以对于《推手》,这部令人十分有感触的电影,第二个矛盾用更多感性的理解较为合适。 说白了,我的感性理解第一就是:老子真想冲进去抽他那傻X儿子。从我个人的生活原则来看,无论现实如何,对于无依无靠的老人,绝对不会让他在异国孤独受辱。老头子在中国城洗盘子那段,看的人心酸难耐。当然,人的生存要领之一便是要学会自圆其说。如果更加客观的看待,基于矛盾的激化点,儿子可以说是全片最为可怜的人。矛盾双方的缓和,唯一一棵救命稻草就在于这个男人。一边是深爱的妻儿,一边是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父亲。李安的确够残酷。末了末了,还不忘加一段父子的床前谈话。告诉我们老头子在文革百般受辱,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妻子在当时被乱棍打死。老头子说:我对不起你妈,我对得起的只有你。 将一二两个角度的矛盾交合在一起,就是全片整个戏剧冲突的来源。李安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通过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现状(这其实是不用考虑地域性的),既而警示人们一些并不应该丢掉的东西;其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当这样的复杂且现实的矛盾出现时,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进而解决。 看后不禁会想,矛盾的双方(父亲及妻子)以及矛盾的交叉点(儿子)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才能尽量减少相关本质性的情感损失。而我所能想到的只是一点:理解。虽然出于个人情感,最后必定会将天平倾斜在老人这一边,从而藉由同情心的作用,对老人感到惋惜。但是客观的讲,作为妻子和媳妇的玛莎,今后与丈夫的婚姻生涯里,必定也会由此产生一个阴影。所以牺牲者也注定有这个人。既然需要产生戏剧冲突,那么很重要的一点便在于代表不同文化和家庭身份的两个人,必须要各执己见。如果用“顽固不化”来形容两个人,似乎太过言重,但也不无道理。他们会率先并且在潜意识里尽可能的从自己本身出发,以自我的价值获取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这也是问题所在,我们身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的问题所在。 如若设想一下,矛盾的双方假使可以努力的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许多的麻烦自然迎刃而解。话说到这里,作为儿子的晓生(Alex)这个角色,所代表的其实是最大的牺牲者。父亲和妻子其实所有情感缺失的对象只有一个,即身兼儿子和丈夫两个家庭属性的晓生。但是晓生所缺失的却在两个方向,即对于父亲的愧疚和对于妻子的无奈。一个家庭的两道裂痕既而产生。 有人会说。故事的结尾,老人在单身公寓里独自生活,在中国城的社区学校里找到一事可做,并且两个老人根据导演所给出的信号,日后可能会生活在一起。儿女定期前来探望。这不是已经找到解决的方法了么? 而我看,这是对于无奈的悲哀的加分。两人率先对儿女妥协,以自我的逃离作为问题的最后出口,但是此时的出口却不能带故事的各位参与者走进光明。还记得春游爬山那段么?老太太王莱坐在石梯上突然哭泣,不断重复的说:“嫌我老了,没用了。”那段看的人心酸。与其说片尾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还不如说是各号人物“期待”以逃避的形式远离矛盾纷争,进而以和平的表象作为麻木的前提,让一切裂纹在平缓的伪装下维持现状。 如果双方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对于个人价值的固执,那么这个无奈的结尾必定不会出现。其实可以清晰了解到的是,对我们的心理及情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生活的表象和形式。结合本片传达的东西,也可以说,当各种我们认为重要的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联系的社会关系,如果可以处理得当,那么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不困难,而这并不在于任何一方以妥协和逃避的姿态出现,而这三种情感,无疑是我们生存下去的绝大动力来源。 当你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能让心胸变得更为宽广;当你愤恨于自己万般投入情感的人(也是你认为该对自己投入同等量情感的人)让自己失望之时,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的用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来看待一切。这其实只在于个人,并且其实并不难。 老头子送与老太太的那副字,是当年王维赠给张九龄的诗——《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但凡爱读古诗的就会发现,往往能写出这样超脱意境的人,要么是当时已然处于超脱状态(即化神为虚),要么就是正处于矛盾的激化点上,对自己表示更多的期待,提出更好的希望。 事实是,王维是处于后者的,他一面厌倦当时的官场,但另一面又恋栈怀禄,无法做到坦然的弃官。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官隐参半的生活,也甚至一度依靠佛教的信仰来逃避一切。 放在这部片子里,到底也算是另一种警示。当无法权衡和控制自己合理处理矛盾时,结局往往并不会好。 所以,何苦呢,糟践他人,糟践自己。

 2 ) 看了落泪的三段台词

---父亲知道媳妇不喜欢自己,而儿子打主意想撮合他与别的老人,希望他们能搬走时,默默离开,留下字条:




“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父亲离家出走后,父子相见于狱中,侧逆光打出父亲的轮廓,孩子哭着说:

““我的家就是您的家!在美国奋斗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让您过上几天好日子。”



--------父子两人抱头痛哭,父亲回答:

算了,我想开了,只要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幸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你有孝心的话,就在中国城附近,租一间公寓,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存神养性。如果有空,带孩子来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3 ) 蒜柱和蒜瓣的分崩离析

《推手》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多年以前,热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一段台词(//www.bilibili.com/video/av11566602/ 结尾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家呀就像是一头蒜,父亲呢,就是那个蒜柱,孩子们呢,就是围着蒜柱的那些蒜瓣,母亲呢,就是包裹蒜瓣的那个蒜衣。

这大概是千百年来,理想的传统中国家庭面貌:一家人齐齐整整地聚在一个屋檐下,和和美美, 共享天伦之乐。一个儿子,需与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尊重父母、赡养父母、让父母体验到儿孙绕膝的至乐,才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


图片源自网络

然而李安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注意到这一点大概是从上面这张图片开始,李安在访谈里说,做父亲并不代表可以自然得到孩子们的尊敬,仍然需要每天去赚取这份尊敬,这与“孝顺”的精义相违背,传统孝道里,孩子尊敬父亲,合该天经地义。

令李安扬名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在解构中国式家庭。《推手》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也是最直接地刻画中国式家庭的末路:一个理想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如何走向分家的道路;一个原本“孝顺”的儿子,怎样走上了“不孝”的“弃养”父亲的道路

影片最后,面对儿子的“忏悔”,父亲没有回归儿子的家庭,而是选择在另外的出租屋里单独居住。蒜瓣和蒜柱在《推手》里分崩离析。


表面上,中国式家庭的瓦解源自于中西冲突,也就是父亲和洋媳妇之间的矛盾;可内在的,令父亲爆发,做出离家出走的惊人举动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

电影对儿子的刻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

我要知道这墙不够厚,我还不敢撞它呢!
儿子酒后爆发

“墙”在此处,指代的就是中华孝道,此时的儿子,不复一开始把父亲接过来与自己同住、共聚天伦之乐的踌躇满志。他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感到深深的为难,他的家庭观已经动摇,却没有下定决心“驱逐”自己的父亲,突破这道“墙”。

经过整晚的思索,儿子下定了决心:

I have made up my mind already. The old man has got to go.
I really don't have too much choice, do I?
儿子做出“驱逐”父亲的决定

电影里的儿子,原本是孝顺的,他在美国“出息”了,把辛苦拉扯自己大的父亲接到美国与自己同住,愿能赡养父亲安享晚年。但现实没能实现他做“孝子”的愿望,面对父亲与洋媳妇的矛盾所代表的中西文化冲突,他无力调和。矛盾加剧,他选择了做一个西方人,站在妻子那边,牺牲父亲的利益,维护小家庭的和平,说出了那句可能令不少观众心寒的“老头子非走不可”。

夹缝中生存的儿子


本片中,父亲的角色设定是一位用打太极拳逃避生活的太极拳教授。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化身,表达感情的方式极具东方含蓄特色,下面这句台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令人泪目的一幕

父亲离家出走后,生活境况一落千丈,终至下狱,面对终于闻讯而来找到失踪多时的自己的儿子,父亲不谈家事,反谈太极。炼神还虚,是太极中的理想境界,到了炼神还虚这一步,武功就再难精进。父亲感慨炼神还虚难,是在感慨生活的不容易。

离家出走时,父亲觉察儿子借撮合黄昏恋“驱逐”自己的阴谋,对儿子的“不孝”极度失望:

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

他以为不依靠儿子,自己也能在美国独立生存下去,居然落得入狱的下场:

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儿子抱住狱中形容憔悴的父亲,悔恨不已地接父亲回家,父亲却问:

回家?回谁的家?
回家?回谁的家?

看起来要有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团圆”的结局,父子和好,重归一室,父亲却主动放弃了三世同堂的念想,让儿子回儿子的家,自己独居在外:

算了,我想开了,只要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你有孝心的话,就在中国城附近,租一间公寓,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存神养性。如果有空,带孩子来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儿子已经泣不成声

至此,背叛中国完美家庭模式的,已经不是接受西方思想洗礼的儿子,而是骨子里全是东方思想的父亲。三世同堂的中国式家庭,到此才算真正地走向末路,蒜柱不存,蒜瓣不再。


影片以两个自我“驱逐”的老人独自生活在外为结束,镜头拉远,大幕闭幕。

电影的最后一幕

有人说分家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都不用再忍受憋在胸中的闷气,为何不能算是喜剧?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无论书中、媒体怎么宣传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和美,父母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和睦的少,闹矛盾的多,婆媳矛盾,父子、母女失和,屡见不鲜。

在宗族社会日渐瓦解、人口流动加剧、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还去追求一头蒜的完整,把长辈晚辈以“孝顺”为名,强行聚在一起,是不是合理的方式?我想这是李安导演透过《推手》想让观众思考的问题。

 4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儿子走进看守所,开始流下悔恨的泪。
老爷子开口却说,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不知道李安是研究道教层次还是与练家子有过交集。
父亲三部曲我最喜欢这部,因为有过卖艺经历,对老爷子感悟的最后一层有着赞同的看法。

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含蓄。技艺之高人,却很少出手,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我的理解:
习技之人,初多为卖弄,过此阶段后为入门,此为化气;
多数手艺人一辈子在炼气化神初始阶段,但一辈子无成,因天赋所制;
天赋异禀之人有机会逐名逐排位,能达至高境界,此时心比天高。老爷子看似与世无争,有宗师之相,当问及为什么不教课了,说了句,“老要我表演”,不乐意了。家庭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生活极其憋足时,也不愿卖艺为生,却愿洗碗做苦力,深藏功与名。我认识的练家子多为这样的心理,练到一定程度,技即为信仰,是思想。基本上手艺人都很能吃苦,因为修“炼”的过程,身心的经历,不是凡人能理解和触及。常人看洗碗不卖艺,觉得是固执,其实只是炼气化神境界之人凡人不懂罢了。
过得了自己那关放下身段即开始炼神;能达成炼神还虚的人,通常都是大师,那些真正把技艺发扬出去,哪用管他什么观众与形式。影片最后老爷子在一片混乱环境里授课,现场甚至还有人打麻将,老爷子已经达成炼神还虚之境界。

炼神还虚,不是练出来的,是跨过人生经历最后的绝望。文革的不堪回首经历都不能领悟此中奥妙,最后老爷子终于理解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其实老爷子在患难之时一直做儿子的保护伞。从一开始,“练”的人只有他自己,境界不断提升中,儿子却还是个凡人。表面上儿子出国成功,小有作为,实际上作为最亲的人,心理层次已经远不在一个级别。老爷子经历过人生最后的身心磨难后,跟儿子说,自己已感悟出了,给租间房,保持距离还有几分亲情。

 5 ) 一段台词

一段电影台词

 

(在 NewYork 中国城的大街上)

。。。。。。

朱老先生:陈太太!

陈老太太:你怎么出来了?

朱:我出来看您走了没有?

陈:我看今天太阳这么好,反正一个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着想着,站在这儿就发起呆了。

朱:您住哪?

陈:我就住那边168号房

朱:我住在那栋2101

陈:嗯…有空过来坐坐嘛

朱:下午有事吗?

陈:嗯…没事…

朱:…没事…没事…

。。。。。。

——电影《推手》( pushing hands)

导演:李安 主演:郎雄 王莱 王野同

 

对话的这两位,丧偶多年,性格都很要强。他们从北京和台湾来到美国纽约,和辛苦养育多年的儿女相聚,但两代人的距离,再加上同各自洋儿媳、洋女婿的语言、文化隔膜,使得矛盾在每天的生活中积聚,家庭危机随时爆发。两位儿女既想各自的父、母搬到老年公寓,又怕一开口让老人伤心,但更在各自的洋配偶那里为难。于是,他们合计“撮合”两位老人,好让一个新组建的“老家庭”,让二老可以顺理成章的搬出去。要强的陈老太太在知道这个合谋后,忍不住告诉了朱老先生。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自谋生路;陈也独自一人住进了老年公寓。经历种种之后,他们在“中国城”又见面了,或许两位寂寞的老人开始就有搭伴生活,共渡余生的想法,可是儿女的做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在两位都住进公寓,两家都保持着一种有距离感的天伦后,自食其力的两位如果选择结合,完全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这和当初各自儿女的“别有用心”的合谋一致,也符合观众的观看要求,只是那样,我就不愿意来记录这样的俗套场景了。李安导演所一直念念不忘的表达的方式,诠释中国人细腻、含蓄情感的镜头语言,通过两位老人的对话,给了电影一个很有意味的结局。这段文字放在这里也许就会让人有很大的联想空间,但是文字终究没有画面那种远近镜头的直观的感染力,两位老人的搭腔和沉默,在阳光下戛然而止……让我们长短唏嘘和反复回味。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和《喜宴》、《饮食男女》一样,对中国人的生活刻画的非常细致,站在全球化直接渲染的背景下,在家庭内冲撞的矛盾中,对于传统,对于代际间的生活矛盾,最终演绎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爱?李安的情感天平倾向于老人们,或许这是因为年龄的缘故,但更直接的应该来自为人父母后的生活体验,难得的是,他从长辈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变化,儿女们所面对的变化,这些使得他们再爱起父母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李安那里,在李安所选择的老人们的角色那里,都得到了理解、宽容和体谅,从而最终形成了一种“有距离的天伦”格局。不过这些故事,让我们这些正在准备或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女,以及正在或将要赡养父母的,要静下来思考——对我们父母以及对我们儿女的爱,是不是不要太紧凑了?保持着点——有距离的天伦,这背后意味着多为自己活,那就会对别人少一些要求,这也许才是着想。

 6 ) 千里亦关情

李安的早期作品。半路看起,是异国千里,奔赴到儿子身边的苍老父亲,在餐桌上与儿媳一起,争抢儿子的注意力,顺带在谈话中用两国迥异的语言,教育对方。
最同情的,是左转中文,右转英文,疲于应付的男子。面对截然不同的文化,想照顾周全又分身乏术的无奈模样。总觉得他作为两人唯一可沟通的纽带,随时会崩溃。
情节转入中国老人与外国儿媳的矛盾加剧,电影的造势使两人对立的气氛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安静的儿媳,咿呀哼唱京剧的老人,眉头日渐紧锁的小孙子,在在欲使看客紧张,却九曲回环出情节安排的“硬伤”。
李安的电影选题一向很好。后期从卧虎藏龙的简短介绍,就可以看到感情干净清爽,情节磊落快意。大义大悟,光明坦荡。
早期的家庭主题,经常会围绕文化的冲撞来展开。中西的碰撞、年龄的代沟。除了电影本身的创意与惊喜,主题的大众融合性,也是重要之处。频频获奖,不能说不与此有关。
但推手中的破绽仍是有。百善孝为先的儿子,视父亲为“part of my life",并为父亲的失踪与妻子大动肝火。在父亲终于被警察送回,又累又饿的时候,反倒是愧疚的儿媳,从满目创痍的厨房送上一碗汤。在两个人收拾好厨房,初初和好之后的清晨,却出人意料的做出了“the old man need to go"的惊人决定。
从生命的一部分,到“need to go”,不得不去想,这是个冷漠无情的转变。为什么,就做出这个决定了?因为父亲无意走失了。因为父亲和妻子不和。没有强有力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结果,使得情节的发展变成一种推动。无视作品本身,而做出的硬性发展。
未达到沟通桥梁作用的儿子,面对两个一样善良而只是不够理解对方文化的人来说,不加解释的任其发展,是造成两人误会扩大的原因之一。也许在争吵的时候,或者在不争吵的时候,将两个人的活动空间分开,或者作息时间分开,都会好上很多吧。那两个人,有着共同深爱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沟通和理解的。后来儿媳的愧疚,与对中国文化的体味,询问老人是否会回来居住,就是可以接近的例证。
也许人在面对争吵和家庭是非的时候,都会失去平时的主张和水准,但是既然是电影,既然是在制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为合理的安全发展,并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吧。
除却情节的稍微生硬及人为化,电影的结构及镜头都运用的很巧妙。陈太太出场后在烹饪班教授,老爷子的目光逐个打量。经过数个人的面容及动作,镜头向左直直拉开,经过老人在意的人,又继续向左走。一排下来,未有任何剪切,将老人的观察目光及在意足足展现。
个人喜好上看来,我还是喜欢李安的。那张笑容后面的隐忍,那个足够中国情义的灵魂。

 短评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8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13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18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20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21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26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2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32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35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36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38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4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41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42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45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4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挺牵强的情节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