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HD中字

主演:佩内洛普·斯皮瑞斯,南希·理查德森,尼娜·门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2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4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5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6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3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4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5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6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7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8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19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镜头之下

广为传播的“男性凝视”一词,其在电影之中是如何通过镜头实现的,该片从“客体和主体”、“构图”、“镜头移动”以及“布光”这几个角度,取众多一流电影中的镜头为例,作了较为清晰的阐述。而这样的电影语言,并非只是简单地阐述某种现实,它表达的是镜头之后的人(大多为顺直白男)是如何“看”现实的;同时,这样“看”方式以一种潜意识的、无需人反思的方式反哺给大众,并在时间的累积下,被视作某种理所当然。即,长此以往,在电影中,并且以一种痛苦的方式与现实相呼应,男性作为凝视主体,将女性置于他目光之中的性化客体。当然,这部纪录片引人注目的不是这个结论,而是在电影行业的女性们讲述自己故事,并且在她们的视线之中,重新审视这些镜头的过程。

这是普遍的、潜移默化的、自然得不再让人觉得有什么问题的。仅仅是前两天我看的电影《核磁共振》,它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讲述了多文化冲突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一部我个人很中意的电影中,它仍旧有让我困惑皱眉的镜头描述。例如,其中一幕——在之后我看导演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知道他想通过这幕戏去传达一种intimacy,他所想表达的去解决在这样一个充满不解和混杂的世界中,如何尝试着与周遭和解并且共存的方式,就电影如何表达声音而言,这幕戏是有存在意义的——女主赤裸全身躺在床上,男主盖着被子趴在她身边,他们在交谈,在谈论爱。然而我很困惑,为何赤裸全身的必须是这位女主,如若想通过身体的赤裸来表达他们交谈的坦诚,那么就应该以更平等的一种方式,例如两个都赤裸地并行躺在床上,就像这部纪录片后半段也举出的平等凝视的例子《我私人的爱达荷》。

影片举出了大量的例子,最为重要的是它指出来了,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凝视,不仅仅只是一种欲望的描述,更是一种权力的赋予。影片举出了一部电影的例子,是一位白人奴隶主女性和黑人奴隶,在这幕戏之中,这位黑人男性的描写方式是用那一套性化女性的镜头,而那位女性则不再是被凝视的一方。

总而言之,很推荐这部。用个不太舒服的例子,这种潜意识的凝视其实好比我平时上街看狗,在街上,当我看见迎面走来的一条小狗,我可以毫无遮拦地直直盯着它,并且念叨着一系列赞美之词,最后会以“我好想摸摸它”结尾。而男性凝视之于女性,就好比人类之于狗,而最终人类驯化了狗,并让其享受于人类对它的宠爱或者说掌控之中。而现实也是,男性可以明目张胆地对任何一名女性行注目礼,而如若女性反抗了他,他会觉得那名女性不识好歹,因为他自然觉得自己有着正当的凝视权力,试想一下,如若一只小狗朝着向着虎视眈眈的你狂吠的时候,你一定会将它划入某种“坏”和“不听话”的标签之中。

 2 ) 无题

扯淡。我反过来说,如果可以合法的看布拉德皮特,海姆斯沃斯,陈冠希或者彭于晏的身体,还是有大部分的女性愿意看。然后这几个女的会跳出来说那些导演在搞男性崇拜。因为她个人的不适,要把这种观念放大和妖魔化,那从任何角度都可以切入,并诋毁。我也不喜欢男同的电影,那我不看就是了,莫非我也要搞个讲座?

 3 ) 男性感知开发殆尽,女性正大展身手

所谓电影史已经成为某种传统的“男性凝视”,难道不是一件必然如此的事情吗?且不说在百年多的电影史上,参与制作的男性与女性比例如何?仅从电影诞生后的半个世界,制作电影的人大多都是男性。这种现实,相应地向观众提供男性视角,不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吗?说电影是男性与女性的洗脑影像,那么推回电影诞生前,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它所表现的大部分人物肖像不也正是女性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有多少比例的女性是裸露身体的,难道这也是“男性凝视”?

当然,不排除父权制对视觉文化根深蒂固的侵占,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时候所谓的“男性凝视”更多是对女性身子美的展示,这与古典绘画中女性裸体的大比例展现是一致的。女性的身体,作为这个世界最为美好的创造之一,具有一种无法言喻、喊人心魄的美,即便作为女性对此也是不得不承认的。有些时候,电影呈现的正是这种不带有色情意味的身体之美,即便换成女导演,她同样会做类似的展示。所以一棍子把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女性身体的呈现都当作“男性凝视”进行批判,无疑是有问题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不是呼吁男性导演们保守本分,不对女性身体进行影像剥削;而是让更多的女性进入电影产业,参与电影的生产过程。你不能让一个男导演放弃男人本性,像女人一样拍电影,除非他是gay。男人已经形成了男性凝视,你要怎么给他阉割呢?但加强电影产业里的女性力量,让更多女性(尤其是女导演)提供女性视角和女性感知,这是可行的。而且进入21世纪,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女导演走进现场,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提供女性独有的感知方式,让观众体验了与过去大多数电影都不同的感知体验。这些电影也是当下生产出来的最优电影。在男性感知基本开发殆尽的今天,女性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4 ) Perception is not whimsical but fatal

-大段篇幅还是基础的凝视理论提出的质问,但纵观影史许多地位稳如泰山的电影连基础关都没过。从主客体、构图(不得不想到德尼对男性躯体的有效切割)、摄影机运动、打光和叙事主体五部分的受荼毒程度,来审视被顺直男霸权渗透的电影语言,探讨其深远且实时的危害性。

-和尼娜在传统的亲密关系里陷入的僵局类似,体现为对自己的女性气质和欲望表达充满疑虑:我是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去感知自身的女性气质和欲望的?我感觉到的是否为真情实感,是否真实可信?我是否将主观(不可避免的)无意识的建立在了代入男性视角后的主动者-自己身上,但对作为女性去充当积极的行动者依然不够熟练,十分迷茫?

-看回去是第一步,接下来呢。在影像中夺回主体性,用垄断工具检视垄断本身并不是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大概率只是维稳和加固的修辞。开发电影语言的多种可能,重建女性自己的观影快感,以及与主客体无关的欲望机制可谓道阻且长。feel-experience-perception,女性与非二元的创作者们在每个环节上可能都需要扪心自问,保持扰乱,并做好不被说服的决心。

-纪录片本身不出彩,但实操方面的启发性是有的,例如“如何不重蹈覆辙的去拍评价男性凝视的戏?”

“认真感受自己的实际欲望和日常”、“试着将内在体验的真实表达转化成镜头”,多少指出来了一条需要亲自探索的道路

 5 ) 好心办坏事,有点笨!费死力找出这么多性爱镜头准备批判,但其实给男性列了一个好片清单!反而让那些裸露的女性被更多男人“凝视”

好心办坏事,女主有点笨!

费死力找出这么多性爱镜头准备批判。

但其实反而给男性们列了一个好片清单!反而让这些女性演员被更多男人“凝视”她们的裸体。。。。😂😂😂😂好心,办坏事。

而且,说实话,这个话题有点故意上纲上线,你专门去找女人裸露性感镜头,当然感觉问题很大。。。但如果有个人,专门找一些男人裸露和女性凝视帅哥猛男的镜头,也是一大堆啊。

其实最核心问题在哪??——就是现实中确实男性导演居多,这是事实!女性导演呢??为什么这么少??这才是问题核心啊,你非要男性导演站在女性导演角度考虑问题拍电影可能吗?

这纪录片女主应该去电影学院导演系去问问!为什么女同学这么少??女生为什么都不想当导演啊!!如果导演行业女性占比90%,那大家都看男人脱光和各种女性凝视了。😍😍

 6 ) 抵抗与融合: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

本篇为我的期末论文,因涉及到本片中重要的“男性凝视”理论,所以贴在了影评这里。

1. 前言

似乎随着许多女性意识的觉醒,有部分的女性指出生活里有一项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女性成长历程中无处不在的东西,那就是男性凝视。例如人们总是觉得女性更加感性且缺乏理性思维,因此在理科上比男性更不容易拿到高分;或者希望女性早早结婚生子、待在家中相夫教子;又或者社会上主要的潮流都是针对女性的时尚,不管是所谓的能放十枚硬币的锁骨还是筷子一般又细又直的腿——这些都是对女性的一种凝视与规训。

那么男性凝视究竟是什么?女性在男性凝视下又经历了什么?本文将浅谈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对于男性凝视的抵抗与融合,或许并不能完全概述当今的社会现象,但求能简明扼要地提出些许观点,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2. 男性凝视的定义与历史

2.1 男性凝视的定义

男性凝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被弱化成了第二性,处于被凝视的地位。男性则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享受窥视愉悦,成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许多理论家在探讨“凝视”问题时都指出,通常人们把男性凝视加以自然化,使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看行为。

这种凝视行为的背后通常蕴含着性别和政治意识,所以男性凝视也是一种性别和政治现象。在女性主义学者的眼中,纵观历史长河,女性一直是承担男性欲望的对象和视觉快感的来源,从古至今,无论中外。

2.2 男性凝视的历史

男性凝视听起来像是当今出于网络的发达性及普及性而蔓延开来的一种新兴事物。但假如我们追根溯源,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的命题。萨特曾提出“他人的注视”的理论,认为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陷入了存在之中,即存在先于本质,也因此他人的注视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他人的注视是塑造我们主体性的决定性力量。当然,我们也不是仅仅被注视,当我们在被注视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注视着他人。而被认为是当代凝视理论的基础的拉康的镜像凝视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证明了凝视与主体的自我建构的关系,认为凝视不仅是主体对他者的看,还是作为欲望对象的他者对主体欲望的捕捉。此外,福柯的全景敞式监视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凝视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通过对透明全景监狱的构思,详细地阐述了权力和可视性的关系。福柯还认为,外部的凝视是一种控制的力量,能让被凝视的对象屈服与顺从。

不管是萨特、拉康,还是福柯,其实他们的理论并不是基于女性主义甚至女权主义的命题,也并没有直接涉及性别不平等问题。真正提出女权主义凝视理论的重要人物是约翰·伯格和劳拉·穆尔维。约翰·伯杰在1972年的书中提到,认为女性生来就陷入一个事先规定的有限空间之内,她们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照看男人,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被一分为二,即为自己和为他人。他指出,人们观看方式中理想的观赏者通常是男人,而女人的形象则是用来讨好男人的,由此导致女性不断地观看及凝视自己,永远摆脱不了自己想象的自我形象,希望被男人喜欢和欣赏的意识取代了她的自我意识。于是一个女人的自我建构里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作为男人的监视者和作为女人的被监视者。劳拉·穆尔维则引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式,从好莱坞电影的艺术批评角度出发,讨论好莱坞电影反映的观众心理和社会性别机制,认为好莱坞电影将女性的外貌设置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及性吸引力的色情形象,本质上是遵循着男性凝视的原则。她将观看的快感分为男性的主动的快感和女性的被动的快感,认为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男性目光,男性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把他的幻想投射到女性的形体上。

由此,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结合,诞生了男性凝视这一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研究的发展,也蔓延到了文学、影视等领域的作品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3. 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无论中外盛行的一直都是菲勒斯中心主义,尽管这个名词在1913年才被弗洛伊德提出,但我们纵观历史不难看出,父权制与男权中心主义在人类拥有有记载的历史时就已经占据了大多数时候的主导地位。而出于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统治和男权价值在整个社会中具有绝对的主导性、统治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男权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成为一切价值的尺度,在此种制度下,女性被贬抑、被规训、被沦丧,只能成为附属的和第二性的了。

我们不难发现,站在文学的甚至是文化的金字塔顶端或者手握话语权的往往都是男性。伍尔夫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提出“莎士比亚的妹妹”这一理论,认为假如莎士比亚有一个跟他一样具有戏剧天赋的妹妹,妹妹绝对不会得到像莎士比亚一般的待遇,不能读书、必须嫁人,成为一名伊丽莎白时代籍籍无名的普通妇人,不能像她的哥哥一样大放异彩,而是会因为自己的天赋无法舒展而得病发疯,最终死掉。

这样的说法在莫扎特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身上得到了验证。明明玛利亚拥有与弟弟一般甚至比弟弟更加优秀的音乐天赋与音乐才华,十二岁时就名震欧洲。但当1829年英国作家玛丽·诺维罗拜访她时,晚年寡居的玛利亚双目失明,生活贫困,没多久便去世了。甚至如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听说过的莫扎特,并不是这位玛利亚。我们有理由相信,如玛利亚一般的“莎士比亚的妹妹”还藏在史书看不见的各个角落,她们的作品或被她们的兄弟收为已用,或就此埋没在漫长的岁月中无人问津。

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作品中,由于掌握话语权的是男性,他们塑造的女性往往是奉献男性的形象,当然,在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女性形象的扭曲。而在这种扭曲之下,女性形象逐渐被“他者化”,形成了三种经典形象:家中天使、妖女、阁楼上的疯女人。贝蒂·弗里丹曾指出“家中天使”形象的背后是社会对于妇女的规训,它要妇女必须扮演贤妻良母,牺牲自己的个性和事业去完成贤妻良母的职责。这种形象由生儿育女、取悦丈夫、操持家务等单调乏味且不断重复的义务劳动构成,也正是这种看不到尽头的循环扼杀了妇女的生机。而妖女甚至是阁楼上的疯女人,实际上都源自于男性的厌女症,这具体可以认为是他们渴望女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又担心女人拥有过大的权力会凌驾于他们之上,于是他们将女人的贞洁视为女性应当视为的最重要的东西,用贞洁和理智作武器贬斥那些不合他们心意的女性,将那些女性贬为如美狄亚或是美杜莎一般的妖女,又或者如伯莎一般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譬如在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个女性对有钱有名且帅气的男性倾慕,想方设法成为能与他共度春宵的人,但即便最后沦为了男人的玩物,她心里仍然期待成为这名男性的家中天使,为他操持家务。这样的规训一直传承到现在,许多人仍然认为女性的母性职责是因为子宫的存在而被天生赋予的,但实际上放弃工作转而投身于家庭的贤妻良母是后天塑造的。

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的游戏作品中也处处充斥着衣着暴露、表情奇怪的女性形象,明明是战斗的场景,同行的男性角色身披铠甲,女性形象却只有一些布料遮住重点部位。这种设计归根结底都是男性凝视作祟,他们将女性视为一种性资源,所以如此光明正大地采用这样的手段来博得男性的赞誉。正如部分国家责令女性用黑纱包裹全身,包括头脸等部位,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基于男性凝视的性压抑,因为掌握话语权的人是男性,他们站在凝视者的地位,认为被凝视的女性不那样做就是不洁的,他们堂而皇之地将女性作为被压抑的对象。

4. 女性对于男性凝视的抵抗与融合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开始拥有女性意识,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发现我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男性凝视。中国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霸道总裁文学(或者说,现在也依然流行着,只不过内容稍有改变,但核心都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文学中的男主角往往挥金如土、对女主深情无比且对除了女主以外的其他女性不屑一顾甚至凶恶无比。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品不好,因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批评过去的作品不符合如今的价值观。但这类文学很明显也是从男性凝视的角度出发,它认为女性之间存在着竞争,所有女人都对一名男人趋之若鹜,最后只有一名女性会胜出从而成为这名男性的妻子,并且女性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来自于其他女性,而这些困难最终都会被男性解决。这样将女性之间视为敌对的观点,很显然是长期处于被凝视地位的女性采用的男性凝视的手法,以一种自我贬斥的角度来迎合男性的凝视。

当然了,随着时代发展,这类文学作品渐少,转而出现了大女主文学。这类文学姑且可以看作是女性对于男性凝视的一种反抗。在这类文学之中,男性与女性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颠倒,女性不再只专注于爱情,转而开始发展事业,且她的爱情并不一定集中在一名男性身上。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类文学中也常有恶毒的女性配角出于对女性主角拥有男性角色的喜爱而嫉恨谋害女性主角的情节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在制造女性竞争,也依然是一种男性凝视下的产物。由此,在大女主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女尊文学,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定的男性凝视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女尊文学里,它们将男性放在了曾经女性所处的地位上,即把原本作为性资源的女性变成了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算是突破了传统的男性凝视的视角,转而变成了初显女性凝视的作品。然而,由于男权中心主义,女性凝视终究没有发展到能与男性凝视平起平坐、并驾齐驱的局面。市面上的一些乙女游戏(即以男女恋爱为主要剧情的游戏),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男性凝视的禁锢,在部分情节里仍然存在女性竞争,在游戏画面上着重刻画女性角色而非男性角色的身材,使被凝视的对象依旧是女性。

在社会新闻之中,许多男性犯罪事件都模糊了男性的存在,事件标题的主语变成了女性,加深了女性事故发生率的印象。比如刻板印象中的女司机,这并非是因为真的只有女性司机会造成车祸,而是男性凝视下媒体人刻意隐藏了男性性别的存在。还有部分女性受到侵害的新闻,大多数媒体将目光聚焦在受到侵害的女性身上,而对于实施犯罪的男性却轻飘飘地一笔带过,由此导致一段时间内部分人对于女性受害者不是完美受害者的讨伐。这样的讨伐现在也依然存在,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呼吁不要刻意隐去事件中的男性。在这些事件中,也有处于长期敏感的女性对男性造成误会的事件存在,由此导致一轮又一轮部分男性对于指责女性不够完美的狂欢与暴力。只能说,在长久以来的男性凝视下,女性话语权长期被剥夺,女性意识的发展总需要时间,而且在女性发声明显被打压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女性发声都极其不易且珍贵,我们不应严加苛责。

5. 结论

凝视是与生俱来的,无论社会是男权社会还是女权社会,无论是父系氏族还是母系氏族,正如萨特所说的“他人的注视”,当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凝视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我们谈论男性凝视多于女性凝视,因为男性凝视存在的时间确实要久于女性凝视,甚至我们可以说男性凝视的背后是一种父权制的凝视,男性凝视本身并不只是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也是拥有更高一级权力的男性对于拥有的权力少于他的男性的凝视。性别是天生的,阶级是后天形成的,而在阶级形成的过程中,终究有人会成为第二性,只是目前女性是第二性,因此我们强调男性凝视的存在迫使女性不得不成为第二性。我们也可以试想,假设掌握话语权的是女性,那么男性会不会是第二性?自然也会是的。到那时或许女性凝视被人讨论的情况要远多于男性凝视被讨论。然而,能诞生女性凝视的母权制究竟会不会到来呢?谁也不知道。

 短评

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男性凝视和强奸文化

7分钟前
  • 湘蛮子
  • 还行

内容文本上的分析探讨非常有效,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深入,但是作为影像作品来说,它本身的呈现实在太差了些

9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选取片例几乎涵盖了整个电影史,除了主流娱乐大片,那些带有怀旧滤镜的经典电影、备受迷影人推崇的大师杰作,甚至符合当下政治正确的话题之作,都没能跳脱出观看主客体间的权力差异,这种压迫无关内容,而是根植于一套电影的基本语法之中,因此(依托于男性掌控的制片系统的)电影本身即带有剥削原罪(分离于艺术的评价标准),并且跟职场歧视与性犯罪之间具有稳固的逻辑关系。也许,电影向来只被赞美,是时候该直视并矫正它丑恶的一面了。

14分钟前
  • 🌵🌵
  • 还行

#Berlinale72全景 漏洞太多,案例很多引用得不准确甚至错误。要说明这个问题,不能因为Weinstein是电影圈人就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往回捯饬很多东西,而且要详细分析案例,不能为了说明自己的理论不加以分析的简单引用,更何况她的理论太粗糙,她甚至都没有分清楚导演男性凝视的表达和导演对男性凝视的表达的区别。本片把问题简单化,有毒。

15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一些评论真给我看笑了,什么叫用女权主义的视角拍摄是一种对于艺术的局限?真真的被洗脑了还死不觉悟: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父权主义视角的拍摄才是对艺术的局限。

19分钟前
  • Ada努力写代码
  • 推荐

“用主人的工具永远无法拆除主人的房子”

23分钟前
  • 靠北莉莉
  • 推荐

@ BFI 导演在场。很明显导演既不太懂电影理论也不懂纪录片 甚至于举的例子里面有一些有待商榷 但是太感激有导演这样敢做的人了 有瑕疵不要紧 要紧的是表达!有表达才会引人思索 有表达才能让更多人注意到系统性缺陷 谢谢导演 希望所有人都看一看 电影放大的是社会的问题 社会需要观众的觉醒

28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推荐

集中且大量的男凝镜头确实引起了部分生理不适,虽然感觉分析得比较浅,但事实上影视中的男凝似乎也没什么深层理论可挖了。《曼丁哥》的镜头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所有凝视都是控制欲的展现,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的延伸。带着男性视角的所谓女权电影顶多只在平等上挣扎了一下,而男凝镜头下的女性可都是被实实在在踩在脚底下的。潜移默化强奸文化确实数不胜数,甚至有些片子还把女性受害者塑造成被强奸都是活该的令人极度生厌的形象。什么时候男凝性转或男性受害者有罪论能深入人心才是女权的春天吧,而不是什么着重于探索内心世界的bullshit,只有主体而没有客体,何来权力呢?退而求其次的自我麻醉而已。当性别标签变得不重要甚至消失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29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正面反面举例都有,教学性不错,就是看起来比起纪录片更像一场讲座。(长评区怎么还大言不惭说出看了更想凝视的啊,呕)

33分钟前
  • 且相忘于江湖
  • 推荐

#LFF37 是对穆尔维“男性凝视”的一次essay film风格的具象化与理论发展。抄送现存的全人类一起看一下。

35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Sundance2022第4部纪录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想要把所有人叫起来熬夜看的程度。lecture的形式以及每部clip都由Nina Menkes自己坐在通常“男”导演坐的位置凝视一遍,这样的呈现正是deliberate且precise的选择。分析的影片资料的选择也非常diverse,不仅覆盖了intersectionality甚至用种族关系作为例子点出了镜头语言不公的本质——与性别无关,只与权力有关。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人女权意识觉醒了以后,对性的想象怎么从头开始,这部片子真的是很好的解答。至于女性劳工权益和性骚扰文化的部分,这部片子本来就只是讲诉两者与镜头语言的关系,如果要看社运历史看《诸法皆变》就好啦。

38分钟前
  • ConJurY
  • 力荐

221213|缺点不少,但本片自有其意义,因此多一颗星。自译熟肉:https://m.weibo.cn/1609739284/4860101884121806

39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一程度普及班,对产业的呈现则是隔靴搔痒、老生常谈,简直让人怀疑导演拍得这么随意是因为她担心再不拍就要过时了……谁不知道德帕尔玛或希区柯克的电影有厌女根源呢?大多内容都基于抽离语境的断章取义(忽视《霓虹恶魔》的DP就是女性的事实,对反讽性质的凝视也持批判态度),单谈投射在女性身上的凝视,却几乎略过了资本主义对父权制的强化,和男性凝视对男性自身的塑造。男性凝视是父权社会的症状,而非问题本身,无视本质空谈现象是危险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不认同其观点)。“升格用于男性时都是动作场面,女性则是色情”,但后来提及的《神奇女侠》就是一个标准反例,介绍时却成了“时装秀”——我同意她的批评,但如果两者对换一下,这段话是否依旧成立?导演是否存在先入为主将女性身体“色情化”的可能?

42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那些让我感到不适的被冠之以伟大电影称号的影片中的某些镜头和情节桥段,确实就是有问题的,即便在得知诸如male gaze 这样的概念之前,我就感觉如此,不必勉强自己去看那些影片,附和别人的想法了,今后更将以明晰的标准来审视每一部影片,女性电影人将树立新的标准,构建起新的传统。就像我活了二十年终于等到烧女图这部电影,一直期盼着在片里看到对烧女图的解读,临近结尾终于呼之欲出~

47分钟前
  • 上世纪老人家🍦
  • 力荐

阐明了一种不成文的创作意识,只是很多人会选择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即使女性拍女性,也会存在这类问题,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渗透到文化和潜意识里了。影片从美学观念和历史方面深入浅出。希望看过它之后,能帮助有些创作者重新思考,厘清物化与正常化的不同,这是观念问题。话说回来,课虽好,但这纪录片太像一堂大师课,也并不主观。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看来我国的审片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保护了女性。很多以为看到了好莱坞大片,日本小片的觉得才是自由,这真是可怜,我不是开玩笑。

50分钟前
  • Storm
  • 还行

本着一种看看你还能lecture me anything的心态终于打开了这部视频论文,虽然没有很新的观点但还是撕裂了自我,尤其我们这种看了二十年电影的人生,自我厌恶自我怀疑越看越生气,想要报复想要凝视回去想要男的穿蕾丝穿皮衣捆绑把自己切成碎片,太生气了看到一小时完全生理难受看不下去,再看友邻短评气死,死男的,这种货色我真应该替天行道把他们变成热气腾腾的尸体变成食物变成贡品这样是不是才能稍微秀色可餐一点点

54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推荐

从呈现方式到论述的内容都十分平庸,基本是一堂本科视听语言课的信息量。而且正如评论区中所指出的那样,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男性凝视机制与通过镜头语言揭示男性凝视之间的区别。扯个题外话,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因为这也正是大部分人误解《金发梦露》的原因。

58分钟前
  • Berger
  • 较差

提出男性凝视这一镜头语言和对男权延伸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确实存在,那些女性部位的特写,和全身慢镜头扫射。如果说这些是男性的话语体系,即便拆弹部队导演是女性也被说是女性做了一部男权话语体系的电影。那提出这些问题后,主张是什么呢?是以后别再这么展现女性的性感?还是说要多展示女性凝视下的男性性感以平等?如是前者,那这是反西方自由主义性解放的。如是后者,那么这些对男性的凝视也好,展示也好,如果是男性制作的,会不会又被解释为男权在性权上的延伸和炫耀性展示?如果是女性制作的,会不会继续被解读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体系下的作品而已?那如果要平等展示男女,也要平等展示女性阳刚,男性阴柔,那是否是本片的诉求?但阳刚的女性和阴柔的男性都算是当前普世价值下的性少数,天然就不是平均的。所以本片到底期望的是什么?

1小时前
  • velonlin
  • 较差

之前在IFFR听过Menkes的这个讲座,纪录片加了更多影片片段和行业人士讲述来进一步分析,近几十年来由好莱坞主导的主流娱乐内容生产和视觉呈现是如何系统地强化男性权力和物化女性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作为这些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在潜意识里如何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实上人物及其欲望与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创作者应当对艺术表达的选择更加慎重。

1小时前
  • Lycida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