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香如故

更新至04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7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8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9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惟有香如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龙与地下城国语保卫圣诞老人魔鬼卡车幽灵大师敌后英雄阿凡提的故事之种金子老千西游之问道岭南药侠我的女朋友和我三个妹妹们灰姑娘的故事3小鬼上路2美国众神 第三季朴夏京旅行记小飞的梦想一切为了一个女孩霹雳凤凰宾果:晨光之王国王艾美的世界天下无敌女人的故事非常夏日家有喜事1992(国语版)超凡追击者海鸥2018租借女友狼母女仆日记1964奥维尔号 第二季魔鬼藏在同意书幸存者:正邪之争第二十季七宝闹翻天光芒渐逝的年代蓝雾无法抗拒的谎言性福演算法第一季时间见证500年后暗流2017分租事件隋唐英雄5报仇雪恨

 长篇影评

 1 ) 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我觉得唐玄宗真心爱过杨贵妃,她貌美又聪慧,杀了她他也很难受,但是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情爱终归抵不过权利。导演将杨贵妃的遭遇与她喜欢的瑞龙脑香的解释结合的真好。 质感 光影 服饰 剧情 台词 演绎等等都很好,而且导演的文字功底好强,用词很考究,经得起推敲。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挺惊艳的。 文案:就像皇帝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 弹幕评论“因为每个瞬间对当下来说,都在悲鸣”“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政治就是人心欲望的产物”“这个古琴配的绝了”“玩摄影先玩光影”“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干瘪的评价为单纯的好与坏”“一缕香魂散去,一个时代落幕”“盛世需要你点缀,乱世需要你薄命”“乐师的配音有一种悠扬飘渺的旁观感”“世态炎凉”“最富贵的地方,体会最极致的薄凉”“彼时一骑红尘妃子笑,如今三尺白绫马嵬坡” 我可以理解她选择再婚的原因,选择结婚肯定是想和对方一起奔着好的方向去走,只是可惜没有选择对的人,识人不清导致后面的悲剧。我们后人不过事后诸葛亮而已,何必因为她这段婚姻对她诸多责难呢。 我也理解她离婚的决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必强行在一起,这样只会让双方都更加痛苦,做出这个决定的她真的很有勇气。就像导演说的,为了逃避流放,她本可以让别人替她对簿公堂,但若她这样做,她也许就不是那个她了。 再一次夸一下导演,能够感受到导演深刻的思想和横溢才华。李清照一个人站在一面圆形的屏风前,桌上当着一枝梅花的构图也好美呀,像一幅画,质感也很好,好喜欢。喜欢他拍摄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而是多元又复杂的。 台词: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办法,就是沉默。 弹幕评论“李清照的演员选得很传神,骨相气质皆有种梅一般的雅致傲岸”“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可以磨难,不能苟且”“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我的婚姻可以是笑话,但不能是谎话”“没有尊严的男人想靠欺压有名望的女人赚尊严”“两个不同世界的人”2023.2.20 苏轼 王安石 司马光三个人其实都挺好的,都是想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希望国家更好,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他们都挺坦荡和磊落的。 台词: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急迫到没时间解释,自信到不接受质疑。 “他们只是政见不同,人都是很好的人”(苏东坡和王安石)“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政见不同而已,其实也是惺惺相惜”“同情一个人容易,理解一个人不易”“王安石高估了人性中的善,低估了人性中的恶”“黎明前的夜是最难熬的”“王安石变法的初衷虽好,但却激进跑偏,苏轼之谏虽有偏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池”“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唯一清醒的人是最痛苦的”“一个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023.2.21 普鲁斯特效应是指只要闻到曾经闻过的味道,就会开启当时的记忆。 美拉德反应亦称非酶棕色化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故又称羰氨反应。 黄庭坚,一个被载入《二十四孝》的孝子,一个被后人追奉的香圣(我以前都不知道他还会调香,只知道他字写的很好,全才呀。)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调香和开中药一样,讲究君臣佐使”“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自我,本我,超我,在梦境里面似乎才会清晰分辨,剥离又融合,幻似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看你回望众生,我已泪流满面”“慕然回首,南柯一梦”2023.2.23 第五集看的有点难受。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军一将功成万骨枯,都是死亡,解说却是不同,这是何意呢?很多时候是位置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为命为民,可谁说为战不是为民呢,可惜医者仁心命已绝矣。 有些时候有些决定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身处一定的环境一些决定更多是无可奈何,不仅是民生,还有政治上的博弈。就像曹操做的决定,他不知道瘟疫会死很多人吗,他知道,但是就像他说的:知道自己有病的兵是打不了胜仗的,而士兵打仗输了,结局就是死亡,有些决定不单单只是对错的问题。当然也是他们太有野心了,慈不掌兵。 华佗选择烧掉医书的那一刻,是否已经心死了呢,后人知道这件事也只能说一声可惜了。有些决定当时看着确实很不人道,但是放在历史大环境下看,也是一种格局。 台词: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被焚烧的宿命。 上医医国——出自《国语·晋语》指高明的医生能治国,次等的医生能治人。 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指高明的医生能防病,次等的医生能治病。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经》,指人说的话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2023.2.24

 2 ) 有电影质感的中国纪录片

一部扎实又细腻片子。

本想等片子全部播完再来抒发,但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想表达,希望老沈这样的导演能一直做下去。

老沈之前做了四年的自媒体,无论是第一季的杂谈(从商业到科技)还是后三季专注于历史,无不带着一种通哲的洞见,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长生的陷阱》那集,老沈最后结语引用的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将一个自然科学的话题生发出人文主义的思考,可见这个杂家导演的深沉。后来专注历史后,更是设法代入当事人立场去探究那些影响重大的出乎常理的举动是怎样合理的,甚至不少都跟主流说法相悖,但却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正如这第一集《雨霖铃》,大家说起马嵬驿,总要找个人去背锅,开创盛世的李隆基?不合适,那就只有那个带着乱伦原罪的杨贵妃了,或许文人们又想起了褒姒、想起了妲己吧。不过在《雨霖铃》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哀悼的故事,两个无能为力的老臣,和那个心存侥幸的自负君王。

有人注意到贺怀智说天宝十三“载”吗,老沈这细节设计的绝妙,一个字带出李隆基的自负

就像贺怀智说的,杨贵妃面对的是君王义气,而不是丈夫,李隆基是在赌,他天真的以为杀了杨贵妃就能表明立场,但如果靠杀一个被霸占的儿媳就能表明立场,这君王气度又值多少颜面呢?然而,这才是人性,这才是江山美人博弈背后的故事,天子也是人,老沈洞悉到了这一点,才做得出来这样的片子,而不是随大流的贴标签。

再说说画面上,摄影和美术的功底也很深,这块儿举不胜举,随手放几张截图体会吧。

比如这张的构图和颜色,左边灯笼+后边的光是暖色,前景的桌子和右边的两根(棍?)是暖色,处于焦点处的老沈一身冷色素色装扮,同时右侧背景的那幅画平衡了构图的权重,可以试想一下没有这幅画,这个场景的比例就会失衡;

再比如这场戏,中间这个香炉起到的隔断作用既是美学上的构图考虑,也表达这二人之间立场的隔阂,而最后一场戏里,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也借由香炉的相对位置变化得以体现,这些细节上的设计,只能说,国内的片子如此考究的,着实不多,尤其这几年。

关键是,这tm居然是个纪录片……不得不感慨,老沈拍片,如牛刀杀鸡。

这个构图中,所有人物在画面左侧,为了不破坏平衡,右侧的置景相当讲究,同时,画面里人物的服装颜色,美术和服装部门的设计,堪称惊艳了。

激动之下写的评论也就这些,有些凌乱,但老沈用做电影的品质做了一部纪录片,实在难掩心里的冲动,希望更多人看到,希望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国内,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片子。

 3 ) 《惟有香如故》有感

瑞龙脑香

“开元、天宝,名香无数,而贵妃最爱的,只有这瑞龙脑一种。” 交趾,岭南酷暑之地。有参天大树拔地而起,裹寒冰于腹中,名曰,瑞龙脑。取之,细丝萦游;焚之,寒凉之气如人之魂魄,飞升,而形体消逝,了无踪迹。长于炎热,又于火光之中绽放,亦于火光之中化为虚无。叫人嗟叹唏嘘:既为寒凉,究竟何所为?不过是命运使然。只叫活人不得了,死人也了不得。 贺怀智,观自在之音,奏肝肠寸断之曲。 高力士 李隆基,唐玄宗。“为了江山失掉美人,还是因为美人,而误了江山。” 贵妃与玄宗的这段爱情,仔细想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点。但这段故事最抓人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爆发。在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欲望面前,人的情欲和人的权欲,二者互相厮杀,露出狰狞的面孔。最后都化作悔恨与恐惧,积压在心中。这是三岛由纪夫暴烈的美感的第一案发现场。肉体的腐烂,皇冠的生锈,世人的讥讽,内心的诅咒,在这一刻,在雨水击打檐铃的那时候,你的那句“谁来了”,和你降生之时撕破皇宫的啼哭简直一个模样。那时举国响应,而此刻,你多么明白,谁也不会来。弦断曲高后,是原地的重踏与死的寂静。这就像太阳与宇宙的坍缩,从无限大到趋近于零。奇点的重量也是玄宗到死也咽不下去的,悬置的秤砣。

梅花香

相比于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故事,李清照的这则在气势上婉转下来。前者有天子气、王权、佳人、死亡这些极具张力的主题;但李清照的故事魅力却体现在个体——作为古代女性文人的身世与遭遇上。 短片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梅花是因寒冷而变成了雪白,但李清照却因为雪白而招来了寒冷。”但雪白只能招来肮脏与玷污,寒冷怎么是雪白招来了?寒冷分明是炎热招来的。从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这才是李清照的心路历程。与张汝舟的结合其实并不难理解。国破家亡,曾今信任与依靠的丈夫已然离世,她渴望自己的人生还能回到正轨,渴望还有机会可以获得人生最简单的快乐与幸福。 选择了张汝舟,是因为张对李清照的赞赏。 影片中李清照在厚厚的门帘外面听到张汝舟称赞自己的诗歌,她嘴角那浅浅的一笑就是她现在所需要的。李清照真正从秋季到冬季,正是因为她心里还有温热。她误把秋日灿烂的金黄色当作希望的转机。所以她那么快的就和张汝舟结合,也不难理解。 至于说对梅花香的喜欢,其实也是一种“君子爱好”。李清照喜欢拿梅花自比,但她却不如梅,不理解梅。梅花的美在她眼里就是一种孤高,一种无人理解,还有一种洁白。但梅花真正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在冬季就在冬季,绝不渴望春天的到来。但人做不到。 所以梅花的香气难以提取也大概是因为人本身就不与梅花的品行相容,它就是那种要么在冬季里受苦,要么就死掉的存在。她和李清照一样有洁癖,它的洁癖就是,绝对不许自己存在于冬季之外。但是李清照晚年入狱之后,似乎也理解到了这一层。 全片唯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赵明诚的那一句“与身俱存亡”。被教科书吹了八百年的爱情,也不过是一厢情愿。古时候或许根本就没有尊重女性的男子。赵明诚以如此道德要求李清照,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弃城逃跑。李清照才是第一个五四女,懂得了却得不到。她想必也是被哲学病折磨而死。女性一路走来,多么的坎坷又心酸。

沉香

这一篇并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或者感悟。更多是史实和知识上的了解。 王安石所推崇的新法,或者说“青苗法”最后居然是被司马光推翻的。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人物竟然还有这样的渊源。 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以前便已经耳闻过。 苏轼有一个很宝贵的特征,他可以站在每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他。譬如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都不会一言以蔽之,评价他好还是不好。他理解每个人去做事的动机,理解每个人的出发点。“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最难被理解的。”

甲香

“巧的是,想要聚拢香气, 这场大雨,刚好。 江河湖海,各有滋味。 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 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 经此天水笼络之下,香气沉浮不散。” 黄庭坚论说调香的这一段直接封神。且不说这“君臣佐使”中的高妙之处(毕竟很多政客最后都在庙堂之中迷失了自己),单就这“无根之水”,足以见得黄公的哲理深刻,生活体认之丰富。 后世称赞苏轼者多如牛毛,而赞扬黄公者,却凤毛菱角。但他们二者其实都是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正因如此,无论是王荆公还是司马公,他们都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很理解别人做法的善意,也很能看到此举的不足。 但这种人的政治生涯注定充满坎坷,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派,对于任何决策,也永远不会妄下定论。犹如秋风中漂泊的落叶,无依无靠,终生飘荡。 有机会也找黄公的诗作来拜读一下。

艾香

这一节虽算不上精彩,但却给人颇多感悟。 艾草,对它的了解原本仅限于端午驱邪之物,今日又增加了一层新的认识。其实本质是不变的,还是“驱邪”。古人并不懂得艾草是如何驱邪的,以为是一种巫术或者说天意。这放在当时来看似乎格外矛盾:一方面,军中癔病横行,司公一意孤行;另一方面,艾草膏又似乎能祛除瘟疫,救死扶伤。这两种“天意”或者说“命运”让当时的华佗内心无比矛盾:他看不透,上天究竟是要给他救人的使命,还是要泼他一盆冷水。 其实,艾草本是无心之物。万事万物皆有其本性,曹操也是一样:大家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无意去参透或承载所谓“天意”。但是作为医者,生逢乱世,又如何能不去责怪自己?如何能不去扣问老天让自己存在的意义?当华佗在狱中说恨透了自己是个医者,我不禁想到了鲁迅。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也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天下医者父母心,但医者也是最处于社会政治发展之外,无法左右时局的人。这种悲痛的心情居然穿越时空:小小的涟漪在我心中掀起了巨浪。 艾草又叫作冰台,是引火烧身之物,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纯粹的牺牲精神。像鲁迅、李大钊、闻一多这些五四时期,抗日时期的文人战士,他们最是那“引火烧身”之人。纯粹或许是他们的天性,是天生的“精神洁癖”,但他们确实以一种不可言说的方式,祛走了人们心中的愚昧。尤其像鲁迅这种人,他的影响力在时间的波澜里还会被无限放大。 片中一个最大的冲突就是政治家的决断与医者的仁心。其实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面对历史上的许多“疑难案件”都很难以对错去区分。不过是各自的立场不同,所处的职位不同。不过也算是知道曹操“烧船”的另一层原因了。 至于华佗的医术没有的得到流传,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康德的那句话我们应该常记常新:“人不能沦为工具。”既然华佗本人自己烧毁了医书,那这本医术就没有存在世上的理由。而我相信这一行为本身对于世代医者的启发或者说警醒,也不亚于医术本身的内容。华佗对医术本身的怀疑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纯粹医者的那一片“仁心”。

 4 ) 不是最好的纪录片,却是精彩的历史视角

一口气看完了《惟有香如故》。

有一说一,这个片子看成纪录片,偶尔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但如果视作基于史料衍生的话本故事,却让人耳目一新。

片子有五集,每集用一种香料为引,词牌为名,讲述一个尘封的历史公案。

个人觉得第四集的《南柯子》是全片巅峰。

崇宁四年秋,黄庭坚已经是花甲之年。

他是苏东坡的学生,曾经诗词唱和,潇洒快意。

他反对过激进变法的王安石,也反对过全面守旧的司马光。

最终他被记录在“元祐奸党碑”上,流放广西宜州,羁旅天涯。

他的小屋漏着雨,又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他的友人——官差许子温,最近在缉拿一个流窜的逃犯;

一个叫范祖石,是千里迢迢来投奔他的举人,又是那个杀人亡命的逃犯本人。

史海钩沉,后人只知道在黄庭坚去世后,正是这个非亲非故的范祖石为他举办了葬礼。

范祖石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留?

许子温为何不把他抓捕归案?

我们不得而知,片子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黄庭坚有“香圣”之名,

范祖石来到此地,一是仰慕而来,照顾起居;二是求他调制传说中的“回生之香”,以求见自己被官差逼死的亡妻一面……

他是杀人犯,却也是落魄的豪侠,绝望的小民。

黄庭坚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让他去取来一味香料——螺甲。

“欲求善果先成齑粉”

螺甲恶臭,却能在煎熬之后将所有香料团结起来,释放出更加浓郁芬芳的气息,

螺甲是范祖石,“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

螺甲也是他自己,“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又是心中的执念,人间的梦。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黄庭坚做到了“香以载道”:

“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他合好了香,点化了人,劝说了友人,总算能悠然卧倒,魂归天地之间。

正应了标题,人生须臾,一梦南柯。

短短三四十分钟,刻画了一个落魄的黄庭坚,又刻画了那个能写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

可贵的是,片子虽是个人对史料的理解,却力求公允,展现各方想法:

《雨霖铃》讲杨贵妃最爱的瑞龙脑香,马嵬坡下泥土中,高力士不忍下手,让杨贵妃中途醒转,却又不得不残忍地二次杀人;

《如梦令》里的李清照独立若梅花冷香,毅然决然地状告自己的丈夫,以求结束失败的婚姻。可张汝舟为何如此固执,非要逼妻子以大罪状告,也不接受私下和离?

《浪淘沙》里心系百姓的苏东坡以沉香作比喻,与心忧国难的王安石展开了一场围绕新法的激烈辩论。他们可以为心中正义发声,把唾沫星子喷在对方身上也浑然未觉,也可以相逢民间,一笑泯恩仇……

而最后一章《青囊行》,讲了艾草,讲了华佗,讲了曹操。一个奸雄和神医的故事,却在史料的夹缝里衍生出一场“如何控制疫情”的辩论……

这种辩证不该仅属于历史,也该放在当下。

可惜如今的我们少有闲心体会香气,也少有力气理解他人。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办法,就是沉默。”

有被骂到😂

 5 )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封神的历史类纪录片,其实一开始看会觉得更像是艺术片,因为片子从演员、文案到服化道、节奏、灯光都是上乘,可以媲美电影的程度。

后来发现它确实是纪录片。为什么呢?

因为片子的展现形式虽是写意,但导演以香论人,以香鉴史的手法是真真切切的写实。

你能感受到导演在缓缓地把观众引入他思考和论证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的逻辑无比自洽和缜密。

甚至可以说,他的视角偶尔会让我联想到佛性,全程没有任何观点输出,只是把历史上一个人、一件事的每一面揉碎了再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之后的思考交由你自由发挥。这也恰是一部好纪录片该做的。

观看的时候,我既浮在半空,带着悲悯和后来者的审视,又越过时间,做了一回剧中人。所谓“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最喜欢黄庭坚那一集,全片都是矛盾的同一性,辩证的味道啊~

最后,一定,一定,一定要结合导演手记来看!!!

 6 ) 文案摘录

第一集 雨霖铃

长夜属于孤独的人,这是李隆基最难熬的时刻,黑暗中一下子袭来三种悲凉:
夜雨、风铃、还有空气中残留的冷香。
李隆基今晚写的曲子起名就叫《雨淋铃》(也作《雨霖铃》),后来很多文人都给它重新填过歌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永的那首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贵妃遗留的香味,一直恍惚着李隆基的记忆。今天之所以更加严重,跟这场雨有很大关系。识别气味需要足够的气味分子,而相对湿润的空气能帮助鼻腔捕捉结合那些气味分子,这也是为什么在下雨之后,我们总是会觉得气味更加明显。瑞龙脑的留香本身就非常深刻,再加上这一夜大雨温度、湿度、听觉嗅觉,所有感官都开始渲染同一个目标。
所以李隆基恍惚了。
这寒凉的香气已经成了无处不在的眼睛
冷冷的看着自己如何面对背叛和伤痕。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史料上记载,杨贵妃在被刺死之后,曾经苏醒过一次,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杨贵妃生命力旺盛,也许是因为高力士根本就下不去重手。这当然带来了最痛的记忆
他的痛夹杂着一种身份的恍惚
那个女儿般的主母居然被自己杀了两次。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是嘲笑,还是同情感慨,还是警示。一千两百年过去了,不同的人群在马嵬驿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皇帝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

婆利国(今文莱)酷暑难当,但就在这天下最热的地方,生长出一种参天大树,而在树的肚子里,居然孕育了一种冰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瑞龙脑香。更奇怪的是,这香闻起来居然真的有寒凉之气。
可笑吧。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着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杨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世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我第一次闻天然龙脑香的时候也很吃惊,它居然是这样一种奇妙的香味。
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
瑞龙脑香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那种炎凉。
其实这世间,有些东西就是这样
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第二集 如梦令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在临安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导致后代文人大多对此遮遮掩掩。但是他们往往都忽略了,那个所谓的污点,其实恰恰源于李清照内心的洁癖,因为被告人是她改嫁的丈夫张五洲。
李清照这一生被人嘲笑过两次,都是因为这个人。
一次是嫁给他,一次是告发他。
这两次前后相距只有一百天。

史料上关于这场风波的记录比较简单,但李清照在自己写的一封信里说的非常清楚,动机只有四个字,唯求脱去。也就是说,只要能离婚,怎么都可以。当时文人对李清照的看法就像这位堂官一样,冷漠而又不齿。

眉妻鹤子

李清照的词百分之八十都有花,写的最多的就是梅花。 从少女一直写到迟暮,她这一生都在以梅花自愈。
不过,别人的梅花往往是苦寒催生出香气,而李清照,则是香气引来了苦寒。
从“却把青梅嗅”到“熏破春梦”
这几十年来,李清照一直在用香气理解梅花。 可她无论多少次尝试去提取那种清冷的味道,都以失败告终
仿佛上天注定了不许单独挽留香气
要么与花同在,要么香消玉殒。

当然,李清照还没有绝望,她认为张汝舟也许粗放,但并不俗气,他应该能够守护在身旁。 可她没料到的是,不管当初如何,但对于今天的张汝舟来说,李清照的名声显然才是这桩婚事最大的嫁妆。

物是人非事事休。
汴京故居的那颗江梅,想来也快开了,不知道在那边可有人照料。 那段岁月对于李清照来说,并不是发黄的记忆,而是一种似有还无的清香。 这种不着痕迹的淡雅,被文人称作暗香。
不过奇怪的是,人类每当被嗅觉勾起来记忆,却总是最深。 梅花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内部分泌的乙酸苯酯,它跟其他挥发物的组合,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而又恍惚的美好,就像和靖先生写的那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而嗅觉作为我们最古老的感觉,对于这种隐约的记忆有天生的敏感,因为这种化学感受曾经左右了我们的存在。 古人制作梅花香膏用的是朴素的萃取,但是因为工艺问题,没办法浓缩香炉,所以味道总是不够。当然,这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容易,因为本身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 之所以后来要换另外的思路,就是因为无法更好的提纯。
想要纯粹确实非常困难,因为你不能接受任何杂质。 就像李清照执着的那样。 可以磨难。 不能苟且。

这是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她也不可能接受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对生活的婉约,从而忘记了她对命运本有的刚强。

同情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却很难。
很多人认为李清照对于再婚不够谨慎,但其实那无非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李清照本来兼有的两种唯美,到这个时候却都成了矛盾。女人的不幸,体验了诗人的敏感。
这场变故在她自己的作品里丝毫没有提及
就像她久住杭州却也从来不写西湖一样。
但她还在写梅花。
尤其在这个时候,她出人意料地用梅花写了仅有的一首悼亡词(《孤雁儿》)。
人生如梅魂如香,既然能够追思,说明从来都不曾远离,没有实体,便没有挂碍。
在李清照的世界里,梅香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 李清照的这次梅香非常特别,因为在梅香配方里,居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 这种舍弃本体的做法完全超越了具象,它是直接对梅花的灵魂进行最纯粹的描摹。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李清照,不再担心了。

这场离婚案在技术层面上其实有一个疑点,李清照,你为什么要自己来告发张汝舟?张汝州有罪,天下谁都可以告发他,但只有你告他需要承担后果,你,你不知道吗? 李清照是个聪明人,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可是为什么呢? 西院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 可这就是她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 光环下面,李清照的再婚离婚,需要一种近乎就义的觉醒,这当然源于她一贯的纯粹化。

有人说,李清照再婚的失败,是因为跟前夫赵明成太过美满。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反而更难理解李清照的再婚。
其实想体会清照的追求很简单,直接套用今天现代女性的心理代入就可以。那无非就是平等的追求幸福,只可惜在那个时空里,她不可能得到,即便是跟前夫赵明成。 李清照再婚失败以后,曾经在金石录后续里面专门回忆过那耐人寻味的一幕。 那是建言三年最后一次分别,赵明成独自面授上任,却丢下了李清照一个人在池阳看护家当。 “万不得已,先丢包裹,再扔书卷。一定要护住那些宗庙之器。记住了,人在物在。” 李清照回忆这些话,好像句句都在等待,但却只等来要跟家当共存亡的死法。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应该是李清照最后一首梅花词。 八句话,三弄梅花,却不再提香。

第三集 浪淘沙

其实越是普通的材料,越适合做百刻香,中规中矩。上乘的材料,怎么能用刻度衡量呢?
这个专门用来祭食的百刻香,突然勾起了苏轼的感慨,材料和遭遇在现实中呈现的悖论,就像这场风波一样,自己的不合时宜,居然引来了杀身之祸。这种所谓的才华与个性,对于人生来说,究竟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 让苏轼出乎意料的是,那位脾气很大的退休宰相,居然亲自骑着头毛驴来江边迎接自己,这不禁让他又一次陷入了感慨。几年前,苏轼差点死于那场乌台诗案。而参与搭救他的人,就是这个政敌王安石。但同样还是这个人,在朝廷的意见立场上又曾经不遗余力的打压过自己。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恰恰反映出人才的应用难题。 就像这百刻香一样,用来计时的香需要均衡。 而所谓整齐划一,其实就是磨平个性。
十五年前,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几乎立刻成为他的反对者。王安石当然很清楚这个名气很大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被整齐划一的。
这种不可调和的个性,只能服从于自我逻辑,而不是权威。 所以作为文人来说,王安石喜欢他。 但作为宰相来说,王安石讨厌他。

司马光台词:其实王安石人品不差,但太急功近利,滥用那些小人酷吏,怎么能结善果呢?上面想变法,中间就以变违法,到了下面根本是无法无天呢,变完了,什么法都没了,他是豁出去了,连大宋的国运一起豁出去了。脏手拂面,自认清白。 把握这次机会啊,机会是才华换来的,也是岁月换来的官家赏识。你也许只有片刻,但下一个片刻是什么时候可就不好说了。冯唐易老,这俩片刻之间,可能就是一头白发呀。

算起来,这已经是苏轼第四次进京了。但他对于所谓的官场逻辑,还是刻意保持着一种陌生。至少今天他还坚信,书生义气是自己淳朴的操守。虽然在这种环境下显得是如此的不合时宜。 似乎只有延和殿外的这块障板,还在提醒着他,现在已经是走到了权力秘密和凶险的边界了。但作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根本不知道要给自己做什么长远的布局,就像面对这种突然传来的乌啼声,他也完全不会去做任何不祥的联想和规避。

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场磨难。沉香只有在受伤之后才会分泌这种东西。这香原本是树木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但经年累月,这伤疤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以至于入水变沉,其实沉香就是那棵树的血泪结晶。
虽然王安石对这种文学上常见的共情手法不以为然,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对年轻的皇帝而言是有效的。因为苏轼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沉香是当时上层社会常见的香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痛苦的成因。 这种树有个特点,受伤的时间越久,伤口油脂沉淀出的香味就越是醇厚。如果再加上细菌和昆虫的偶然作用,就会形成天然的上品醇香。但是很不幸,这个秘密被人类利用了。既然沉香源自磨难,那么也就可以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所以伤害最终还是成为了手段。 人工萃取的沉香一般都会很轻。木质上这些细小的纹理是还没来得及融合的香脂。过早割去沉香,就只能用刀把这些香屑挑出来合成使用。所以当然就会缺乏那种岁月醇化的味道。 香树求生,而香农求利。为了彻底榨干香树,如今,香农改用铁枪洞穿树干,把它扎的千疮百孔。香树只能在那浑身流血,被动产香。
照你这么说,收割庄稼也是一种磨难了。 庄稼本来就是一岁一枯荣,那是顺应轮回,但折磨香树完全是背离天道,对产量是大了,但这种香稀松易碎,味道新烈,远不及天然沉香。所以海南产香虽多,却只能靠薄利维持。

苏轼辩:如今,新法就像那一根根插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司马光驳:变法前朝廷养兵一百二十万,一个月口粮七十多万担,这还只是口粮,没算上月粮。国库收入一亿一千六百万,但支出一亿两千万,非常支出还有一千一百五十万。也就是说,一年纯亏一千五百多万。祭祀大典不敢用,修缮周桥不能用,甚至连军饷都要左支右绌,闪转腾挪。西北边境明知疲弱,但永远无法强兵,永远只能花钱陪笑,岁币苟安。多少年了?国家不是人,别给我讲什么安贫乐道。要讲,去边境上讲,你看到了那个断掌的农夫,你看得到将来被屠戮的军民吗? 苏轼辩:陛下,天下财,不在民则在官。官要拿,可以拿,但拿多少,怎么拿,应该慎之又慎。百姓可不是树,天灾还是人祸,他们分得清。今日新法,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臣不敢危言耸听。但是臣提醒,人言可畏! 司马光驳:人言可畏?不做事最好,当个君子多容易。敬天法祖守规矩,别做事,谁做你们就骂他。好啊,强林环伺,步步紧迫。如果靠敬天守成就能挡住他们,我也跟你一起骂。

不,恰恰相反,臣请贬触,苏轼将其逐出京师。 所有直臣都自认为正义,很难妥协。苏轼能言善辩,最容易蛊惑人心。如果进了谏院,臣会非常被动。 好人办坏事向来危害很大,因为他们最容易被理解,即使错了也是善意的。 唉,新政乃我君臣共识。国策已定,所有的阻碍都必须除去。否则群议汹汹,动辄得咎。还谈什么例行尧舜之道?

回望历史,总是容易让人感慨。因为我们是作为已经了解大结局的观众,在审视那些还不知道命运的人物。

人闲才知桂花落。唉,我这鼻子最近也闲出窍门了。 沉香的味道确实不错,隐而不发,不偏不倚。唉,这就是中庸之道。 是啊,苏轼行事偏激,距离这沉香之道太远,所以才有了乌台之祸。
今天的苏轼和王安石能够相互理解,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岁月缓冲和磨难时间展示了醇厚的密度。好让彼此看见那些值得欣赏的诗篇。

不过也许当时没多少人能理解,那种想要独自力挽狂澜的紧迫感。年近古稀的司马光一生保守,却在最后十几个月里,大刀阔斧,一意孤行。他现在确实像当年的王安石一样,急迫到没时间解释,自信到不接受质疑。
王安石台词:苏轼啊,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既定的战略呢?治大国如烹小鲜。动作要快,如果黏黏糊糊,半立半费,那又算什么呢?王荆公是一面旗,我司马光也是一面旗。旗帜不鲜明,众人就会犹豫。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呐。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去世了。这一年多来,苏轼的心潮起落前所未有,刚刚以为历经磨难,终于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却又一次被意外打断。写着王安石的祭文,却又目睹了司马光的离世,几个月内连续失去两位人生师长,这时候他才注意到自己的矛盾处境: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
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第四集 南柯子

不过是相由心生,纵然有此镜花水月,求之何意。 几年来,范信忠不停的喝酒,不停的流浪,这种自我放逐式的逃亡,包含着无人谴责的内疚。万般思念,都因为不可触及终究成为永恒的悲伤。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官差的失望,是源自对贵重物品的预期,他们确实很难理解,如此腥臭的物品,怎么可能是香料,这简直有点可笑。香和臭自古以来不共戴天,很少有人相信这里边会有某种相互依存和转化。就像今天高档香水里的粪臭素一样,酷爱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颗种子。 其实,不仅在中国公元前几千年的犹太人,也发现了这种香臭之间的秘密。两个遥远的文明不约而同选择了螺类的甲片。作为香料说明,这不是一个巧合。甲片的构成非常纯粹,它的成分几乎只有纯蛋白和几丁质。甲片燃烧的时候,蛋白会发出焦臭味。所以要先进行炮制,把发臭的主要部分清除掉。但就算这样,它的味道还是不好,想要产发香气,必须跟其他材料为伍。经过炮制的甲片晶莹剔透里面的几丁制,有一种吸纳负电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甲片在临界温度发生,令人惊讶的质变。一旦劫火袭来,刚才那颗离亲叛众的种子,突然好像顿悟了一样。火海慈航,把所有香味团结起来,加倍绽放出类似美拉德反应的效果。 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也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 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 黄庭坚当然很清楚,这个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臣之香,讲究制衡” 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 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至君香不显。 “再来檀香两钱,丁香一钱半” 佐使之乡大体求同,但必须存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就像王荆公变法,立意虽好,但雷霆猛烈,我跟苏轼等人一直担心天雨成灾,所以多次反对。 “把这甲片煮上”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当年司马公去世以后,党争愈演愈烈,人人自求苟安。只有我等不识时务之人,才继续上书抗议,希望涤清言路。结果到了崇明元年,我们这些人呢,先是反对王荆公,后来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又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 唉,就像这螺甲,不随雨,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看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为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画之间。 你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所以有此一劫,如今水火煎熬,螺甲成香,想必能重观因果。 这回生香,练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其实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唉,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合香,在很多人看来,是带有一点玄秘色彩的事情,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亲自参与合香过程的人,对于最终的目标所指总是会有很大的导向性,因为人类的这部分感受从来就是主观的。 也许这种合香本身就具备一种自我应答机制。我们听到的无非是自己呐喊的回声。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日夜思念的目标会在那个梦里出现,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呢? 唯一的问题是范信中的这个梦必然会与悲哀同在。因为做梦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梦的宿命。在香雾缭绕的边缘,他几乎能同时看到清晰的自我。那是一个失去螺壳的甲片,在海滩上被潮水一次次冲刷着忏悔。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据范信忠说,雨中的黄庭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是: 信中 吾平生无此快也。

第五集 青囊行

东汉末年,对于生存有三个严重的挑战。
首先就是遇到了所谓的汉末小冰期。《后汉书》里记录过,初平四年都已经进入六月了,但依然寒风如冬,冰雹如斗。
第二是自然灾害。从汉安帝上台到汉献帝下台,这将近一百一十年的时间里,有过正式记载的水灾、旱灾、蝗灾共八十八次。
当然,最严重的还是瘟疫。曹植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天灾加上人祸,从东汉到三国,在这片土地上损失了近三千万人,差不多一半的人口消失了。
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华佗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个病号:曹操。那是一段著名的医患纠纷,版本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华佗都死了。

曹操的兴奋来自于几十年的政治敏感性,他很清楚,在零和游戏里,哪怕瘟疫也可以成为机会。

医生要救人,战争要杀人,只要双方立场坚定。那么华佗和曹操之间迟早都会发生矛盾,但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这不仅仅是医生和政治家的分歧,也是良知和雄心的对撞。

曹操:他们是军人,本来就要打仗,战场,哪有病人?不能打仗的,只有死人。春生秋煞,天地不仁,先生应该能理解。 华佗:华佗无能,这病我治不了。今日侥幸治愈,明天战死沙场,躲过瘟疫也躲不过刀斧。神医,不过是送人赴死而已。 曹操:如今四海沸腾,骨肉糜烂,扬汤止沸已经不行了,平天下才能安天下。

华佗没有遗言,史料记录他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狱吏拒绝了他送的那本救命医书,而且说明了原因是违法。这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字,也许才是写史人最委婉的提示。 华佗的遭遇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问题,它更可能是与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性的矛盾。

华佗走了,留下无数的传说,但是没能留下一篇医书。这一半是因为不能一半,也是因为不愿。其实史料里的华佗就是矛盾,他一边不停的救人,一边又在后悔从医。
生逢乱世,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士子,总是不可避免的,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华佗是这样,其实曹操也是这样。 如果他俩异地而处会有更好的结局吗?嗯,却很值得怀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话已经暗示了一种顺位逻辑,所以华佗的悲剧似乎无法避免。 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 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短评

真的不喜欢这种夹带私货的放在纪录片的标签里,演绎就是演绎,搞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形式大于内容

9分钟前
  • KKL6希
  • 较差

7年前,从《你想不到的荆轲刺秦》开始关注老沈,彼时,《晓说》在侃饭桌谈资,《罗辑思维》在一天一本书;3年前,晓松被口诛笔伐,罗振宇正贩卖焦虑,老沈停更修炼;1年前,B站纪录片节上再见老沈,人稍胖,鬓微霜,带着一瓶冰片,讲着他的故事;今天,终于看到成片,热泪盈眶,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片子,属实难得,期待老沈未来更好,期待更多稳扎稳打的作品出现!

11分钟前
  • 躬省阿聪
  • 力荐

这部影片是我近三年看过最好的历史题材影片了

13分钟前
  • 小风学长
  • 力荐

文案一绝,有思考而非搬运工的内容,早晚出圈。

15分钟前
  • yi涵
  • 力荐

我的天受不了了,好久没这样被击中了。每一集都好,每一集都如同香一样在我这里久久萦绕不散。自从去了海外,来自根部土壤的能量已经很久接收不到了,那种氤氲的、玄秘的但无比亲切的量子态,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上次遇到这样触动的美还是《大明宫词》,无法用语言形容。

17分钟前
  • AUDREY
  • 力荐

香气,不为回忆所勾起,但为当下做指引。Episode3 & Episode4是双重奏,你看沉香名贵至极,他看甲香贫贱无比。其实哪有什么天堑,均可发愿,堪破之物。而冰台,引火烧身,才叫冰台。

19分钟前
  • 穆宁玦
  • 力荐

虽然只是2023年1月,但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纪录片之一!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个人物的演绎,背景音乐和画面制作,都是上乘!随着导演的旁白慢慢进入每一个角色之中,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脏的跳动,故事徐徐展开,温婉,细腻,哀伤……连看两集,泪湿衣襟。

22分钟前
  • 园子
  • 力荐

material culture / dialectical history

23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推荐

就像阔别许久的老友寄给你一封结婚请柬,你已经来不及了解他这些年琐碎的过往,只想尽快参与这场凝结着回忆与希望的爱的沙龙。八年的交情,从“三国的悖论”到“青囊行”,一种近乎宿命的轮回,老沈变了,变得鬓如霜,又似乎没变,聊发少年狂,真好。

26分钟前
  • 大浩Colen
  • 力荐

独特,认真

30分钟前
  • 未来未来
  • 推荐

以香鉴史,好棒的选题。黄庭坚那一集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古人真是又聪明又浪漫,把自己的仁义与气节完美融合在雅趣里,借讲解一味香的制香过程,同时达成了多个目的——还了友人的愿,劝诫了逃犯,劝退了捕头,也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淡然归天,永远地活在历史、文学、与制香的世界中。浪漫为智慧镀上一层高级的质感。相比之下,现代人的"智慧"简直太低级了,管他什么大佬,都是一群没文化的土匪。

33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故事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画面、色调、服化道都很不错,超过这几年很多古装电影电视的水平。

37分钟前
  • 野人
  • 推荐

比大投资电视剧讲究靠谱,可叹可悲,于有限史料之中推理演绎,以香切入历史阐释解答,叙述者入镜打通古今,虚实幻境,见身外身,做梦中梦,

40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斯人已逝,唯香如故。本来只是睡前例行刷b站,点开后有被惊艳到,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位导演,今天看这集《雨霖铃》竟然看出一些茨威格的味道,想到茨威格写到的“那些干瘪的寥寥几句的史传难以让人想象到她往日的命运跌宕起伏、激情如潮,就像一朵被压干了的花朵难以使人体验到那早已消失的芳香馥郁的春天。”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那个历史褶皱深处的芳香馥郁的春天。是值得被看见的片子!

43分钟前
  • 格子不是我
  • 力荐

“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切入角度,都很独特

46分钟前
  • 蛮夷鄂妃
  • 力荐

202302绝佳。选材、立意、演员、配乐都好。不是电视剧,却是文学文本。叹叹。

49分钟前
  • 无患子
  • 力荐

以香为引,以史为鉴。 画面布局真的好艺术,有些转场的地方真是妙极了

53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推荐

形式比较新,也会有一些历史知识,但是那些分析和演绎是否真的还原历史?是一家之言还是客观事实?这都给我带来混乱。

54分钟前
  • 海贼花花
  • 还行

史观并不矫情,台词亦然。观后,隽永之思如同香味一般在颅内回甘。致敬编导制作团队,中国影视之光

58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给认真的人一个五星好评

1小时前
  • 已注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