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

HD中字

主演:梅尔·奥勃朗,法兰奇·汤恩,托马斯·米切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水 剧照 NO.1黑水 剧照 NO.2黑水 剧照 NO.3黑水 剧照 NO.4黑水 剧照 NO.5黑水 剧照 NO.6黑水 剧照 NO.13黑水 剧照 NO.14黑水 剧照 NO.15黑水 剧照 NO.16黑水 剧照 NO.17黑水 剧照 NO.18黑水 剧照 NO.19黑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慢一点,请再慢一点!

首先要告诉大家事实,然后再给大家做选择.这是一个zf、企业、科学家要做的事情。

科学带来便利、快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数不胜数,至今还有6万多种的化学成分是还没有对人体是否有危害的检测报告。

一个物种最终走向自我灭亡,都是从内部的溃烂,而消失。

所以请人类慢一点,科技慢一点,发布慢一点,赚钱慢一点,再慢一点。

也许生命延续也会慢一点。

 2 ) 二十年来的那些艰难抉择

识时务的人适应社会。不识时务的人坚持试着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那不识时务的人 -- 萧伯纳

有人说一个人在其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足以刻画他的个性全部。从1998案件肇始到如今,已是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2/3。影片中每个人物都面临许许多多艰难的抉择,而这一个一个抉择,组成了一整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线。

1. 非主流的律师

你可以说Bilott是个非主流律师,也可以说他是个离经叛道者。细心的观众会发现,Bilott在大多数精英荟萃的社交场合,都多少有些显得格格不入。他略微有些佝偻着背,言语相对迟缓,神态略显木讷,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为大企业辩护的慷慨陈词的律师。在不同场合的晚宴上,他总是显得略微拘束,仿佛总与这个白人主导的资本世界带有隔阂。

这固然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是个空军上校,因此他从小就被迫跟随父亲四处辗转,直到碰到TAFT律所的Terp和他的妻子Sarah。他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法学院。大家如果了解美国的法学体系,或许知道,要找到最好的工作,往往需要进入所谓的T14(前十四位)。事实上如果想要拿到法学领域最好的工作岗位,即企业律师(Coroprate Lawyer),可能需要前六位的学校才有可能。这就是精英社会的阶层观念,而俄亥俄州立大学显然不在其中。因此Bilott从OSU毕业以后只找到一个环境法的律师职位。值得一提的是,Bilott在最初加入TAFT律所时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我的家庭告诉我,大律所机会多,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我能找到的最好的职业机会。”

Bilott on the Courtroom

2. 自杀式的选择

Bilott加入TAFT的时候,合伙人/老板 Terp 对他的评价是,“Bilott是个特别出众的律师:非常聪明,充满活力,顽强,研究做得非常非常彻底”。这点在影片中无疑得到验证。当杜邦为了刁难他,将半个世纪的相关资料都送到了TAFT的地下室,他不是被巨量信息所征服,而是开始有条不紊地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档。这正是一个优秀律师的素养体现。然而职业能力与是否能够跻身顶级精英阶层觥筹交错,似不必然。

Tennant staring at 190 graveyards of his cows

黑水非常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他所塑造的诸多冲突,不仅是人物关系层面的冲突,更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当西弗吉尼亚的农场主Tennant找到Bilott时,Bilott的职业生涯其实已经被写好了。Tennant的农场在短短几年内死了190头牛。在这之前,Tennant因为身体不适而又缺钱,所以卖了自己的66公顷土地给化工巨头杜邦公司。杜邦公司随后把这些土地当作很好的垃圾堆放地,主要处理一种叫做PFOA的有害化工原料。这类原料从上游流入Tennant家中,牛因此死亡,且器官和牙齿呈现异状,Tennant本人也被诊断患有癌症。他知道整个小镇都被杜邦买通了,无法寻找当地律师,又熟悉Bilott的祖母,知道她的孙子是个不错的律师,所以找到了Bilott。

于是,刚升任合伙人的Bilott,必须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他内心知道,当初自己学环境法,是因为他觉得“环境法看起来会对社会有真是可见的影响力,是你可以通过践行来改变些什么的”,他拿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听到Tennant浓重的阿帕拉契亚口音(他的祖母也有类似口音),就知道“我应该帮他,因为我感觉这是正确的事”。他要做出的决定非常艰难,因为如果他选择放弃Tennant,他的良心将会受一辈子的谴责;如果他选择帮助Tennant,那么他将不可能再获得任何其他化工公司给他的单子。这点非常严峻。所以当他一开始起诉杜邦的时候,杜邦内部的律师Ripley在电话里特地说了一句,“我原谅你”,原因是假如Ripley选择与Bilott公然开撕,Bilott这辈子作为企业环境领域辩护律师的职业生涯就算是结束了。尽管这个选择在电影中看起来水到渠成,但主人公内心的煎熬以及Bilott脸上忧虑的神色,是需要观众去细细品味的。

这件事对于农场主Tennant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小镇上的人因为杜邦而有了好的工作,他们憎恨Tennant曝光雇主可疑的行径,甚至连餐馆的服务员都不愿意搭理Tennant。Tennant走投无路,成了小镇上的孤家寡人,连续换了四个教堂,每到一个教堂都要被人白眼。后来事实证明,对杜邦的调查展开后,杜邦不得不裁撤了部分员工,“失业厅”门口排起了队伍。Tennant为了伸张自己的权力和正义,无疑对某些和他社会阶层相仿的无辜的既得利益者造成了伤害。社会领域的问题千丝万缕,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很多时候诉求又是相违背的。有时你坚持的原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不公和伤害。社会领域的研究者们用了很多经历和笔墨去刻画如何思考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然而最终能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世事难是非黑即白,往往要在灰色地带寻找一种平衡”。

从某种程度上说,Bilott和Tennant是同病相怜的,他们都与身边的社会多少有些脱节,有些格格不入,也有些特立独行。他们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自杀性”的,一个杀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始案件之后,Bilott再也没有能为律所带来化工行业的客户,对杜邦的诉讼成功成了他二十年来唯一的追求),一个杀死了自己的社交生活。Tennant在教堂的最后一排参加礼拜,唱不出圣歌;Bilott在教堂的第一排参加礼拜,同样唱不出圣歌。一个是高中毕业文凭,一个是法学博士,然而在生活的某一个节点,他们都发现,正义靠不住,联邦政府靠不住,看似公平的司法体系靠不住,耶稣基督大概更靠不住 -- 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能靠得住的,只有他们自己。

3. 勇敢与正义很柔软

Terp and Ripley

影片中另一个让我感到敬慕的人是Terp。Terp是Bilott的老板,一直暗中支持Bilott对杜邦的控诉。在一次内部合伙人会议中,最年轻的黑人合伙人滔滔不绝,陈述自己为什么认为律所不应该招惹自己的潜在客户,Terp拍案而起,说道,正是律师们放弃了自己的节操与尊严,才导致美国民众对律师这个行业如此没有信心,并宣布对杜邦开战。

笔者自己本科的时候曾经很想做律师,因此加入了北美最大的法学兄弟会,PAD(Phi Alpha Delta)。作为唯一的亚洲人(事实上是唯一的非英语母语者),我常能体会到Bilott的那种“局外人”的感受。有一次吃饭,大家聊到为什么想做律师,满桌的人都说是为了钱,R也如此说。我和R关系很好,颇为诧异,因为我一直觉得他有些不同的理想。R反问我,那你是为什么要读法学博士呢?我说,我是为了正义(Justice)。满桌的人都笑了。R后来去了耶鲁法学院,毕业之后在名所Cleary Gottlieb Steen & Hamilton工作,他无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从这个小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美国法律精英阶层中的主流思想。

Terp身处这样一个阶层之中,他面临的选择困境,不比Bilott的小。一方面他是公司的大合伙人,不可能不管公司的盈利和Bilott的行为对公司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骨子里有正义感,觉得Bilott做得是对的,因此想要支持他。所以当大规模抽血实验之后,化验结果迟迟下不来时,他不得不通过克扣Bilott的工资的形式,一方面对他施压,一方面平衡公司支出。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管理者可以对现金流表说 NO,勇敢和正义,真的很柔软。

4. 不是输家

Sarah hugging her frustrated husband.

比起前面三个男人的选择,或许Sarah的选择才是最困难的。她当初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做家庭主妇,是因为Bilott升职,工资很高,她觉得自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照顾孩子上面。但当案子迟迟未决,Bilott工资四次被扣,三个孩子上学的经费都不一定有了的时候,她终于对丈夫爆发了。她理解这个案子对丈夫的重要性,可是作为母亲,她也不能对孩子们的未来坐视不管。

当她和Terp一同对丈夫施压导致Bilott因为轻度中风被送进医院后,她突然觉醒了,明白了丈夫所追求一切的重要性。当她一字一句地与Terp针锋相对时,她对丈夫的爱和她对丈夫事业的支持超过了她生命中其余的一切,“请不要让他觉得他失败了。他绝不是一个失败者!” 那一幕,安妮海瑟薇如此入戏,让我心中荡漾着感动,一波一波,向外扩去。她或许意识到,她和Terp对Bilott精神上的支持,是Bilott活下去继续奋战的最终能量源泉。

5. 寡头势力与无尽战争

Dupont's chemical plant.

Bilott成功搜集了69,000个血液样本,实现了现代流行病学最大样本的组建,并通过一个科学家小组确定无误地建立了PFOA与 肾癌,睾丸癌,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疾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妊娠高血压 六种重疾的关系后,观众们大多都会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由于PFOA是环境保护署(EPA)下非受管制的化学品(Non-regulated chemicals),杜邦得以利用法律的空子,全部翻盘,否认一切科学实验证明,并拒绝科学小组研究的合理性。这就是寡头格局带来的后果。“政府被捕获了(Captive Government)”,Bilott在一家中国餐馆外绝望地与妻子Sarah对望着,无情的世界冷眼旁观。

充满韧性的Bilott决定与杜邦抗争到底,而杜邦一开始也采取了80年代美国烟草行业的应对措施,即一个一个案件审,拖延时间。因为有3500个案件,如果按照一年4-5个案子的速度来赔偿,需要700-900年才能把案件审理完毕。法官开庭问了一句,“你还在呀",Bilott转转脖子,精神抖擞地说,“法官大人,是的,我还在”。这令人感动的一幕,无疑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这里补充一下:后续的故事是,杜邦用6亿多美金平息了这个案子,作为3500多个受害人的赔偿。这个结局或许比烟草行业的拖延战术好一些。随后杜邦和道合并,将化工产业部门作为子公司分拆了出去,变成了现在的科慕公司(Chemour)。在影片中,Terp对杜邦宣战时提到,“我们把公司看作法人,当这个人越界了,我们就要惩罚他”,通过这句话,影片将杜邦人格化了。当这个被人格化了的厚颜无耻的杜邦,通过资本市场惯用的手法,将“有毒资产”打包到一个新的公司,以新的名号改头换面出现,并在分拆协议中将所有未来可能需要清偿相应赔付的责任都归于这个公司后,每当与PFOA相关的新闻再次出现,科慕的股价都会应声下跌。今年5月,科慕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和自己曾经的“母体”打官司。看来杜邦这个“法人”还真是不招人喜欢啊。

结语:

在《论职责》(On Duties)一书中,西塞罗(Cicero)提到了一个海格力斯的比喻(Fable of Hercules)。海格力斯在两条分叉的道路前必须做一个选择。他可以选择Virtue,也可以选择Pleasure。拉丁文中这两个词的现实翻译为延迟享受(Delayed Gratification)和即时享受(Instant Gratification),海格力斯选择了延迟享受(Virtue),作为他必将经历的十二大磨难之一。

对于很多人(比如本剧中的Tennant)来说,享受本就是个太过奢侈的词汇,无论是即时的,还是延迟的。剧中的主人公Bilott则选择了Virtue,放弃了升任合伙人能给他带来的巨大当下财富和名誉,而将人们生命和正义的重要性高置头顶。他与化工企业中的哥利赛(Goliath)巨人的较量,一开始,便好似没有终结一般令人绝望。Bilott还在谱写历史,化工企业们还在通过联袂抵制的方式负隅顽抗,而我们的身体里,或许会因为Bilott的努力,少积累一些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 -- 又或许不会。

但我想说:Bilott,我敬佩你。Bilott,我为你喝彩,为你加油。

 3 ) 如果有一天你同全世界为敌

作为一个在美国学了环境学和法律又在美国做法律的人,本片的一切一切都令我感同身受,深吸一口气,感谢有人替我们和全世界为敌。

关于plaintiff side's firm和corporate defender firm: 同为环境诉讼法的常客,原告方律师和公司辩护律师一直是一对冤家。由于原告方律师一般采取风险代理制(即在拿到赔偿之后从中收取数值不等的提成),为保障合伙人收益,在美国愿意做原告方律师的精英律所很少(例如本片中的Taft Law所代理的其他案件都是小时收费的)。本片的主角Billott就是这种精英律所的一个小合伙人,在决定接受案件代理的时候看起来在律所中还没有什么话语权。还好有大老板支持,才能坚持将代理走下去。其中有一个细节,在坚持到医学专家做报告好消息的时候,Billott收到律所行政打来要求和他聊Unbilled Hour问题,他压力立刻又大了起来。可见他因为这个案件已经在连续亏损律所的钱,这可能导致其他合伙人将他赶出律所,难怪他抱病入院。

关于调解、Medical Monitoring和和解: 这个案子的最初和解结果是成立专家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受样本局限,流行病学调查可谓非常困难,且时间长,而本案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是以杜邦支付费用为前提的。我想杜邦一开始寻求和解是因为不希望这个案件继续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且杜邦的律所和专家团队也确信流行病学研究不能找到有力支持证据。而要对这么多人进行时间无限的Medical Monitoring, 对于杜邦可谓陪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最终他们准备应诉,也是坚信原告方在时间和金钱成本上熬不下去。然而几个案件之后杜邦仍然同意了大约6亿美金左右的和解费。我想这个费用仍然要比对这么多人持续进行Medical Monitoring要低,可能才是杜邦极力避免Medical Monitoring的真实原因。

钱,钱,钱:本片主人公Billott一句话让人印象很深,他说,我们都以为我们的系统可以保护我们,实际上,只有自己保护自己。其实并不是美国的司法行政体系不能保护弱者,而是在现行体系下保护弱者需要太多钱了,杜邦有的是钱和时间,这些是西佛吉尼亚几千农民没有的,所以他们会焦虑,抱怨,退出,甚至死去,而杜邦还是那个村民眼中的"good company". 说是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本质也好,现代司法程序制度设计使然也好,而没有钱才是Billott有可能撑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没有钱会输官司,失去律所和亲人支持,输掉自己的事业和命运。如果是这样,你是否还会勇敢的与全世界为敌呢?我觉得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我和大多数人可能在权衡利弊之后可能不会了。

法官说:原告?你怎么还在这里?

Billott: 法官阁下,是的,我还在。

足以泪奔。

 4 ) 这部电影不客观!!!!!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好电影,作为一名业余化学爱好者的我,观影体验是很不错的。

正是因为有一点化学基础的我,观影后明显感觉到了不对劲。那就是这部电影刻意地混淆了特氟龙和PFOA的区别,以至于误导了很多观众,结果是很明显的,就连被豆瓣顶到榜首的科普贴对特氟龙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混淆!!!!

特氟龙是高分子聚合物,本身是无毒的(绝大部分高分子化合物人体是吸收不了的,包括高分子营养物,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补充蛋白的广告),这个世界还没有堕落到让一种电影中体现的剧毒物在现实中如此普遍的使用,我们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特氟龙不粘锅大多数是不会让胎儿畸形的。

有毒的是生产特氟龙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分散剂--PFOA(全氟辛酸胺)或者叫C8, 这种东西不是杜邦发明的,是3M发明的。是杜邦向3M采购的PFOA,而3M也告知过杜邦PFOA的毒性。(补充一下这段科学,特氟龙在合成过程中会产生极高的热量甚至有爆炸的风险,最好的方法是在水中合成以及时冷却,但氟化物原料又有很好的驱水性,使得它不能很好的分布在水中,这样就需要一种亲水亲氟化物的分散剂。然后,已经因为安全问题被废弃的3M家的PFOA就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

另外,杜邦公司多年来一直强调他们生产的特氟龙成品已经过滤掉了PFOA. 我觉得这应该不会有假,因为世界上有上万亿件特氟龙制品,世界各国都有权威检测机构,你要是情愿花钱也可以把你家的不粘锅拿去检测,要是有超标,杜邦公司早就被打脸了!

但我不是说杜邦是无罪的,杜邦错就错在没有有效处理PFOA废料,导致工业污染坑害了当地居民和生产工人。事实上的诉讼案针对的是工业废料污染伤害居民,如果杜邦明知道特氟龙有毒,还把他送进家家户户的厨房,美国ZF还偏护他这种灭绝人类的行为,各国监管今天还在放任不粘锅,那我严重怀疑各国监管人员是不是外星人派的卧底!

回头看一下电影,推敲台词,不难看出编剧明显是知道这个区别的,甚至引入了3M公司的梗。可是电影还是刻意去混淆特氟龙和C8的概念,以至于非专业的观影群众很多都以为有毒的,致畸的,致癌的是特氟龙,搞得回家纠结该不该扔掉厨具了,弄不好要闹出家庭矛盾。

电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觉得很可能是想加强震惊的效果,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是受影响的一份子,加大电影的推广性,因为如果只是局部的污染案件,民众的关注性肯定不会太高。

电影的立意本身是很好的,刻画颂扬了一些敢于为弱势群体挑战高度权威的政商结合体。他们确实是值得赞赏的,可是为了增强电影的观赏性和推广度去刻意地扭曲和混淆科学事实,那就不应该了,正如电影里批评杜邦的那样—“cross line”,越界了!!

最后,根据观影后的一些资料搜集,大体可以科普安利一下大家。由于PFOA是曾经是生产特氟龙的助剂,成品里面可能也会有微量残留,所以买厨房用品一定要买大品牌的,不要贪小便宜。大公司的提纯工艺和检验标准至少比小公司靠谱,而且现在已经有PFOA替代助剂了,大公司一般会走在行业技术的前列,小企业就难说了。

对于PFOA的警惕,国内目前都没有开始针对,就连PFOA和PFOS都没有专用的海关代码,原材料包装也不会做危险物警示,很难想象生产使用他的工厂是如何防止污染的,基于国内的工业管理现状,这才是真正值得广大人民担忧的。

但愿,电影立意的精神能影响到我们更加多的去保护自己,去影响ZF管制工业污染。

至于家里那口锅,不要过于纠结了。

 5 ) 他不该被忘记。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转眼就到了2020年的第二个月,再过几天就是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了。

这次入围最佳影片的共有9部电影,其中《小丑》、《好莱坞往事》等好几部电影,我都跟大家聊过了。

大家应该看得出来,这一次的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不过随着颁奖时间越来越近,突然流行开了这么一种说法:

有一部电影是这届奥斯卡的遗珠,它被埋没是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遗憾。

说的就是电影《黑水》。

看着这部豆瓣评分8.3,IMDb评分仅有7.6的电影,我下意识就觉得有人在吹牛。

不过我还是耐耐心心看完了这部电影,并且得出了一个结论:

埋没它不是奥斯卡的损失,而是整个美国的损失。

《黑水》不止是一部电影而已,其中隐藏的真相,有必要让每个人都知晓。

那不妨从头跟大家聊聊这部《黑水》。

说起来《黑水》的确很有拿奖的潜质,首先阵容就尤其豪华。

担纲男女主的分别是“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和安妮·海瑟薇,导演是执导过《卡罗尔》的托德·海因斯。

其次出品这部电影的Participant公司也是大有来头。

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和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都出自这家公司的手笔。

这家公司特别偏爱将真实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每部电影都有很强的冲奥实力。

《黑水》也同样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在提名时落选相当可惜。

《黑水》的原型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环境污染案:

美国最大的化学品公司杜邦集团,在半个世纪里,直接毒害了超过3500个家庭,最终将污染扩散到了全世界。

而揭开这一可怖真相的,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罗伯特。

罗伯特是一个专攻环境法的律师,主要工作就是替化工企业解决环境争端,说白了就是当大公司的狗腿摆平小老百姓。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罗伯特终于升任为律所的合伙人,家中有着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生活过得异常美满。

但罗伯特没想到的是,成为合伙人后接到的第一个案子,会成为他此后十几年里接到的唯一一个案子。

罗伯特外婆的邻居、一个名叫特侬的牧场主找上了罗伯特,声称自己牧场的牲畜已经出现了大面积死亡。

他怀疑是附近杜邦集团的废料填埋场导致的污染,希望罗伯特代为诉讼。

说实话罗伯特完全没有必要接手这个案子。

收入低不说,杜邦集团还是律所想要争取的大客户,实在没有必要和律所唱反调。

但特侬和外婆的邻居关系让罗伯特动了恻隐之心,他来到特侬的牧场实地探访,发现上百头牲口几乎死绝了,整座牧场如同一片坟墓。

罗伯特这才意识到,杜邦集团真的造成了可怕的污染,而他也决定接下这个案件。

作为代理律师,罗伯特要求杜邦集团提供废料填埋场的相关文件,但奇怪的是,文件里没有违规排放的迹象。

他敏锐地注意到,文件里频繁地出现了一个PFOA的词,于是他大胆猜测,PFOA是一种环保局都不知晓的有毒污染物质。

为了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罗伯特把整个杜邦集团告上法庭,按照规定,杜邦集团必须无条件地出示罗伯特需要的资料。

而杜邦集团的回击也足够强烈,他们给罗伯特寄去了足足好上百箱的资料,把真正有用的信息混杂其中,想让罗伯特知难而退。

不过杜邦集团显然低估了罗伯特的耐心和决心。

罗伯特一头扑进了文件调查当中,同时还不忘了拜访化学家,终于抽丝剥茧地揭开了可怕的真相:

所谓的PFOA一开始是作为防水涂料在战场上被发明出来的,最初发明它的是3M公司,最近大家使用的3M口罩,也是它的产品。

很快杜邦集团也掌握了这项技术,还把PFOA改名为C8,将C8作为活性剂,生产出了自家的拳头产品特氟龙。

特氟龙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作为不粘锅的涂层。由于省事耐用,不粘锅曾经远销全球。

特氟龙涂层在260度以下的温度使用,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

但制造特氟龙需要的C8却是高毒性的致癌物,而杜邦集团居然一开始就知道。

当时在生产工程中,不少工人伴随着呕吐和发烧病倒了。

丧尽天良的杜邦集团为了搞清楚工人们病倒的真相,把C8添加进香烟里让工人抽,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进了医院。

随后杜邦还做了不少实验,发现了C8的巨大危害。

但巨额利益当前,他们不顾3M公司的警告,继续大规模生产特氟龙,隐瞒C8的毒性,并且肆意排放含有C8的废料。

他们唯一采取的措施,就是将女工从生产线上撤下来,但为时已晚,有几个怀孕的女工还是生下了畸形的胎儿。

但遭殃的又岂止是无辜的婴儿,很多杜邦生产线的工人先后患上癌症与世长辞,废料填埋场所在地的居民也难逃患上癌症的命运。

不过最令人发指的,是杜邦自己的一项实验结果。

他们为了研究C8对人体的影响,想做一个被C8污染过的血液和正常人的血液的对比。

但没想到的是,杜邦遍寻世界,没有找到任何血液里不含C8的人。

杜邦向水中肆意排放C8,最终使得污染扩散到了全世界。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杜邦的毒害。

C8极其顽固,会在人的血液中伴人一生,终身无法降解。

微量的C8会造成什么影响,目前还不明确。但足量的C8,会导致肾癌、睾丸癌、甲状腺疾病等多种疾病。

仔细想来,怎么能不后怕?

说回电影,罗伯特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舆论一片哗然,但杜邦只是轻描淡写地给拿出一百万的赔偿想要和解。

如果罗伯特就此收手,被杜邦毒害的千千万万人又能到哪里去伸冤呢?

好在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诉讼,并且把代理对象从特侬,扩展到了被毒害的3500多个受害人。

此举招来的,是杜邦的疯狂报复:

杜邦不惜聘请专家做伪证,对罗伯特和证人们进行人身威胁,甚至还采取了拖延战术。

因为有三千多起案件,杜邦一年应诉几起,好几百年才能审完。

但杜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随着舆情不断发酵,环保署不得不出面对杜邦进行罚款。

杜邦也摆低姿态做了赔偿,出资安装了净水装置,并且向当地居民赔付了7000万美元。

而这不过是特氟龙生产线三天的利益。

不过罗伯特还必须证明当地居民的疾病和C8有直接关联,这样才能为已经患病的居民争取更多的赔偿。

罗伯特游说当地的七万居民提供体检报告,用来研究C8和当地人得病的关系。

从那以后过了七年,罗伯特才终于拿到了医生们的研究成果:C8会直接导致肾癌、睾丸癌等多种疾病。

杜邦集团最终在2015年向3500余名受害者赔偿了6.7亿美元。

从罗伯特在1998接手这个案子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七年。

在最后的庭审上,法官认出了罗伯特,他动容地问道,还是你啊?

而罗伯特平静地回答道,还是我。

就这样平凡的一幕,却构成了全片最震撼的瞬间。

将近20年的诉讼,并没有给罗伯特带来任何名和利,罗伯特在接手这个案子以后,没有大公司愿意雇他打官司。

原本支持罗伯特伸张正义的律所,也逐渐失去了耐心,并且将罗伯特的薪酬压缩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抚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善解人意的妻子也和罗伯特闹得不可开交。

即便如此,罗伯特维护的这些居民当中,还有人因为赔偿迟迟不到来责怪罗伯特。

在巨大的压力下,罗伯特不堪重压住进了医院,差点死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万幸的是,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虽然它和过往每一场正义一样,都迟到了。

此案曝光以后,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都全面禁用了C8相关的产品,起码上亿人避免了被继续毒害。

罗伯特完全说得上是功德无量。

说实话我们很难说明白,罗伯特为什么为不相干的陌生人冒尽一切风险。

你当然可以说是出于正义的感召,但望着坐在法庭上老态毕显的罗伯特,你或许就会意识到:

和一家跨国大公司针锋相对了十七年的,不是布鲁斯·班纳,不是绿巨人,不是超级英雄。

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但我们或许也没必要打破砂锅地追问缘由,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在有人顶住压力说出真相的时候,选择支持他。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不过,这部电影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背后折射出的,还有深刻的环保主题:

人类落到如此地步,与其自大不无关系。

最后我也不多说了,就和大家分享一句话,这句话被印在《寂静的春天》的扉页上,而就是这本书,拉开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

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像《黑水》这样有意义的电影,不该丢掉姓名。

那今天就说到这里,拜了个拜。

 6 ) 事实却只能由电影来讲述

作为一个一直致力于研究全氟化合物毒性的课题组的研究生,对此电影所述深表感谢。全氟化合物,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代表,至今依然是学术界(环境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其致癌性,致畸性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其生物累积性和难降解性,使其在生物圈广泛存在,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造成持久性的损害。在科学界确凿的事实,在广罗大众中却如此遥远和无力反驳~

 短评

这碗正义鸡血我干了。片子很稳,但是不乏味,情绪一直被吊着,非常适合我们这边观看。在我看来男主最可贵的品质还不是为底层维权、反抗大资本什么什么的,而是那种坚持。所以最后一幕法官说“Still here?”男主回“Still here.”(感动得我爆粗口)

6分钟前
  • wywywywy
  • 还行

牧场变成坟场,动物变成怪物,化学不是玄学,维权不是唯权。清澈透明的生命之源潜藏着致人死地的阴暗,友善无害的公众形象背后是天理难容的丑恶。我们一直在黑暗中漫游,不是因为享受,而是有人蒙住了本该睁开的双眼。十几年来,比洛特在黑暗以一己之力与一个庞然大物搏斗着,那已经不是斗士二字可以形容,他在燃烧所有的自己来表达一种愤怒,一种在这个时代里面仿佛已经退化的本能。海因斯很聪明,如果这片按照一般的传记手法拍肯定会流俗,索性另辟蹊径走悬疑路数,用听觉递进强化隐藏的危机感,通过人物自身的情绪起伏来带入事件焦虑,十分凑效。美中不足的就是年份划分让本该紧凑的张力被打散,结尾也有点仓促,但是我太爱这种孤胆英雄了。影片结束后,我看了看新买的不粘锅,在涂层材质上写着几个不太起眼的小字:聚四氟乙烯(特氟隆)。We done。

7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当代“人类药丸”恐怖片,海因斯拍得肃穆有力,从第一镜起就塑造起污浊与阴影,看完不由得在内心升起阴谋论:这片在颁奖季被无视是因为遭到了DuPont方面的压制?

8分钟前
  • TWY
  • 推荐

这件事最打动人的是,他有个好领导。

10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永久化学品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体内,Rob Bilott还在为平头百姓求公道,川大统领的EPA正在疯狂开倒车。

11分钟前
  • Kino Blues
  • 力荐

“To hell with them!”

12分钟前
  • 陈允然
  • 力荐

3+1吧 对我个人而言,对中国大陆而言,它的现实警醒意义,似乎远远大于电影制作本身的意义了。维基百科载:特氟龙最出名的应用之一是北京水立方的外墙材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集中使用。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比东木那部更值得平反,和《原钻》并列为颁奖季最大遗珠。并不工整,比《聚焦》可作者太多了,真正生发于视听的“暗流涌动”与超越一般维权题材的时间重量。离今年的奥斯卡很远,离今年的中国很近。

1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they want to show the world that’s no use fighting,look everybody even he can’t crack the maze and he’s helped build it. The system is rigged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ll protect us,but that’s a lie. We protect us,we do nobody else. Not the companies not the scientists not the government.Us! still here huh? still here! 这个时段看这部电影太应景,泪目

1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忘不掉的一句台词,是杜邦公司笑着对男主说:“Sue me”。我记得前段时间某件事,也是同样的说辞,“欢迎来起诉中华有为”。也是同样的跋扈。若干年后,会看到改编的电影吗。

20分钟前
  • 横着睡觉
  • 力荐

很稳的一部社会题材,故事讲得清楚明白,背后的情感力量也给到了。又是小人物为了正义对抗强大势力的故事,这个选材本身就足够让人致敬了,因为,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从导演角度,这部电影的反高潮处理是最大特色了,并没有给你足够多的慷慨激昂与严厉谴责,而是聚焦于主角日常的枯燥与痛苦,或者,这样才更看出他的伟大。然而,C8的伤害仍在继续。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惊心动容。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性题材,完全是水准之上的作品,颁奖季为何颗粒无收?这种动辄磨耗十几二十年的集体诉讼,良知者以一己之力扳倒黑心巨头,揭露整个行业或社会埋藏日久的惊天内幕,过程中不止要应对敌手打压,更需挑战民众偏见,忍受周遭及亲人误解,咀嚼寂寞,攻克浩繁的案牍工作,最终竟未在压力之中垮下,难免让我联想到《爆炸新闻》中塞隆那句话:我总是好奇那些历史挑中来做大事的人是什么样的。马克鲁弗洛独自面对上百箱卷宗那一幕,说实在震撼到我。话说回来,这片跟《狩猎》有什么可比性啊?倒是推荐和2015年的最佳影片《聚焦》,科波拉《造雨人》,索德伯格《永不妥协》,塞隆的《决不让步》打包观摩。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Still here.” 非常感动。在这世上面对不公义该如何自处?好像很少看到大律所合伙人以如此正面的形象出现…里面有一幕跟《爱尔兰人》中的一幕简直一模一样,仿佛一种互文暗示着大公司与黑帮的相似之处。

28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整个世界是被有志之士推动的,但是他们的成果却一次次被体制和利益共同体所阻碍、所抹杀,你以为罗伯特对抗的是一家公司吗?他对抗的是一个完整的、谎称自己在造福全人类的团体,它们不在乎人,它们不在乎地球,它们不在乎报应,它们只在乎利益,它们崇尚谎言,它们永远不会自省,它们总是用自己做出的所谓的贡献去掩盖那些错误,而它们脚下的尸骨终究会是它们的报应。

2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差一点满分,据说事实有点误导。phoa不是特氟龙本身,而是制造过程产生的。而成品不会这么毒,只有在四百华氏度以上才会有毒。虽然我也很感动,但是骗子拍的太理想的美式英雄主义了。吸引我的反而是如何在现行法律下斗智斗勇最终促成制定新的标准。最后瑕不掩瑜,这些人,虽然展示得有些情绪化打鸡血,但是他们的确是和平年代的英雄。永远不要低估人类对于同类能够产生的恶呀~

34分钟前
  • lisa|离
  • 推荐

非常工整的Participant出品(这公司专门拍带有“社会意义”的影片,包括聚焦、华盛顿邮报、绿皮书)冲奥片,基本上挑不出任何毛病,但Todd Haynes的个人风格也真的是一点都找不到了

3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A / 丝毫不慷慨激昂,甚至是阴郁而深邃的,更像是一部斗争者的心灵状态史。但它又并未刻意地挖掘某种机械、分明的心理层次,而是捕捉人物的气息和动态,捕捉光芒的波动与消逝,捕捉所处空间中的沉默与压抑,捕捉迅速被抹去的时间罅隙。因而极其自如地牵引着叙事的游丝,并超越了传统维权故事的界限:不仅关乎夺回权利,更关乎在结尾被提炼出的质问姿态——哪怕这种姿态已万分疲惫。

3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学化工的我知道杜邦、巴斯夫这样的化学巨头到底有多强,一个普通律师,几乎凭自己一己之力要告赢杜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杜邦秘密倾倒的有毒废料当时并不受美国环保署监管,也就是说从法律上来说杜邦并没有错。还好杜邦公司内部有废料危害性的研究报告,3M公司也知道这种严重危害,并告知了杜邦。律师从海量的材料中找到了这些证据,才有了后面胜诉的可能。电影聚焦律师出庭前的前期证据收集工作,不仅工作繁重,而且压力巨大,甚至面临化学巨头的人身威胁。十几年,他坚持下来了,并且带领着受害者们赢得了6000多次庭审的胜利。律师本人和部分受害者在片中有出镜。3M公司真乃良心企业。片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是C-8,这种物质是特氟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特氟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

42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所以不粘鍋到底還能不能用呢!!!???挺急的,在線等。

44分钟前
  • 扎学家施耐庵
  • 力荐

看完后心情复杂。看的时候知道结局会走向好的方向,但整个看的过程还是提着一口气。而最后的结局居然不是我以为的完美结局。 我真的太爱这样的电影,它告诉了我不管何种情况,良心是必须要有的。

45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