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鹿之死

HD中字

主演:妮可·基德曼,科林·法瑞尔,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巴里·基奥恩,拉菲·卡西迪,比尔·坎普,桑尼·苏尔季克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圣鹿之死 剧照 NO.1圣鹿之死 剧照 NO.2圣鹿之死 剧照 NO.3圣鹿之死 剧照 NO.4圣鹿之死 剧照 NO.5圣鹿之死 剧照 NO.6圣鹿之死 剧照 NO.13圣鹿之死 剧照 NO.14圣鹿之死 剧照 NO.15圣鹿之死 剧照 NO.16圣鹿之死 剧照 NO.17圣鹿之死 剧照 NO.18圣鹿之死 剧照 NO.19圣鹿之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圣鹿之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史蒂芬(科林·法瑞尔 饰)是名优秀的心脏科权威,和同为医生的太太安娜(妮可·基德曼 饰)育有两个孩子,家庭十分富裕美满,史蒂芬最近和一名十六岁的少年马丁成为好友,两人无话不谈,十分亲近宛如父子,也时常邀请他来家裡作客,希望常常看起来有心事的马丁能跟孩子们成为朋友,让他打起精神来。然而,理当和睦的日常生活,却因为马丁的走入而产生变卦,一连串怪事和找不出病因的疾病接连发生,一股说不出的诡谲及恐惧开始笼罩着这一家,究竟马丁的真面目是什么?史蒂芬该如何挽救这逐渐被侵蚀的家庭生活?鬼侠1962滑雪学校辍学生的复仇热血高速艺校的秘密敌军再相逢 Once Were Enemies小小世界 第一季神弃之地女捕快猝不及防疯狂烹饪赛往日情怀小镇总理龙武士五尺天涯小纬回来过,在他离开之后大鳄无形麦积山的呼唤神经兄妹梧桐河衫恋馄饨面周六夜现场第四十二季安然无恙八十年代的巨星好人好事割喉岛隐瞒之事叱咤风云1994七个隆咚锵咚锵古代战场第二季雪中灰歇斯底里因为爱情有幸福两个独立包装的女人鬼书罪或罚夜缉者新洗冤录 (粤语版)红旗渠1971长毛狗我最好的敌人俾鬼捉阿班与裘迪人怕出名关于史蒂夫的一切海军罪案调查处 第二十一季

 长篇影评

 1 ) 两个只能活一个

Telegraph 的影片人Robbie Collin 这样评价希腊的怪才导演Yorgos Lanthimos: 他是Chris Morris (英国黑色喜剧导演演员)与Luis Buñuel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导演)的结合,或者说是一个更会讲笑话的Michael Haneke (奥地利导演://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0988/),这句评价再恰当不过。看《圣鹿之死》时,我想到了《趣味游戏》(//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548/),看他上一部的《龙虾》我想到了《朦胧的欲望》(//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071/)。

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这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本片的形容词。影片开场是一场真实的心脏塔桥手术。那个硕大的跳动的心脏属于一位来自佛罗里达的美国人。男主角(Colin Farrell)扮演的是一位成功的心脏手术专家。他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美丽的妻子(Nicole Kidman)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由Raffey Cassidy 和Sunny Suljic 分别扮演)。他们平静的生活在Colin 认识了他之前病人的儿子(Barry Keoghan)被打破。这个丑陋又奇怪的青年人不断骚扰着医生,他相信是医生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打破了这家人平静的生活,事情渐渐变得越来越糟,直到有一天,他告诉医生,他们全家将会受到一种邪恶力量的报复,除非他亲手杀死自己两个孩子中的一个.

本片的片名主题源自于希腊神话《伊菲革涅亚》,她被他的父亲阿伽门农作为牺牲品奉公给了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因为他之前冒犯了她。在祭坛上,祭司卡尔卡斯挥刀斩向伊菲革涅亚的颈项,但她却在那一瞬间消失无踪,由一头公鹿取代了她的位置。在本片中,那个有着一头可爱长发的小Bob 最后变成了那头圣鹿。

本片的现实意义当然不局限于“两个只能活一个” 这样的选择, 当这个可怜的医生背负了太强烈负罪感时,他的错觉让他杀了全家都不足为奇。我想导演更大的意图在于让观众和他一起体验观看本片的过程:冷静,晦涩,讽刺,荒谬,离奇,那种想逃离又逃不开的感觉,我形容不好。就像当年看完《趣味游戏》好几夜都没睡好。

最后看到采访 Colin Farrell ,他评价那位长相奇怪的演员Barry Keoghan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60874/)说他会是明日之星。他天生有一种丑陋又邪恶的气质,让我想到了Paul Dano 在 《囚徒 》(//movie.douban.com/subject/3592859/)的表演。

 2 ) 从圣鹿之死引发的希腊诡异浪潮介绍

是一篇日记的复制粘贴,链接都在这里,也就不重新链接了://www.douban.com/note/639757684/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昨天在VIFF 2017(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17)看了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的新作“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作品质量暂且放在一边,这部作品继续延续了导演的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 Wave)风格。但这个浪潮的概念,虽然屡屡在报刊杂志和访谈中提到,但仍然是一个较为新奇基础不牢的概念。在和教授讨论后,暂且总结评论如下。希望有所帮助裨益。

如若未有特殊说明,所有电影链接都关联到相关豆瓣网页。所有概念都请以英文为准,中文翻译是自翻(没有找到相关中文可靠资料,影评文章提法不算)。

这个概念的发起人是几位影评人,第一次较大规模放在主流观众视野之下是来自Steve Rose在卫报(the guardian)上的文章“Attenberg, Dogtooth and the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原因(金融危机等)但并没有加以深入分析,提到了相关人物阿锡娜·瑞秋·特桑阿里 (Athina Rachel Tsangari)和兰斯莫斯。提到了相关作品,诸如狗牙 (Κυνόδοντας ,2009),艾登堡 (Attenberg ,2010),以及不那么weird的巨型慕沙卡的攻击 (I epithesi tou gigantiaiou mousaka,1999)。在文章发表之后可以归为到这个浪潮的还有备受赞誉的龙虾(the lobster,2015)。

因为其起源和原因实在过于模糊定型。所以现在的讨论主要集中两点。

Alienated Protagonists 疏离/边缘主角
这种疏离感一方面体现在其身份设定,一方面体现在其表达方式。身份设定和电影的环境设定有关,而表达方式的疏离则是导演的特殊的美学体现。有些人尝试把这种方式和布列松的“模特”概念链接起来。个人认为两者虽有共性(比如尽量压制表情的表达,简化的动作行为等)但差异很大。布列松的概念有很强烈的理论基础和展现方式。布列松强调极简,“遵从人的自然,而不要求它更易触摸”。他认为思维是虚假欺骗的,而相关的表情等也是非真实的,是受困于自身的习惯。他强调忘记自己的意志和思考方式,接受导演对于动作的安排。只表现动作,而其他的,留给观众吧。经典作品有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 穆谢特 (Mouchette,1967)等。
而“浪潮”中的表现则更像是为了符合电影的设定而进行的特殊表达。其中的疏离感也是分散不连贯的。比如在圣鹿之死中,有时情节抛弃情绪只强调动作和故事的进展,但有时又能明显感受到情绪(比如结尾射杀和慢镜的一家三人和少年偶遇)。这种不连贯性让作品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而这种状态到底是刻意为之还是偶然,在现在的作品基数上,只能说一半一半吧。一方面用情绪服务主题,一方面又尝试抛弃情绪,虽然有这种不时的对立,但整体而言,给人的感官还是克制的压制情绪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台词搞笑甚至absurd,情绪脱离的问题。

Unreal Setting 非真实/奇艺背景设定
电影的故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奇妙的设置背景下,在不同的电影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比如反乌托邦(龙虾),希腊悲剧的现代化表达(圣鹿之死),集权具体化(狗牙)。这种设置的共性就是非真实性。其中的逻辑表达被刻意忽略,导演也没有去解释分析类似世界观的构成肌理。这种背景设定是为了突出服务特定的主题,而观众也没有去纠结其合理性而直接深入到了背后的命题思考。当然,特点都是相互链接的。比如布景的视听美学会影响到非真实setting背景的“可信性”;主角的疏离情绪更能跳脱表情行为等桎梏而直接表达情感内核。而在非真实背景设定下,主要出现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有时的absurd对话和刻意营造的瘆人气氛(haunting)。这种营造方式主要是通过灯光颜色等设计而营造出的。有时也体现在一些奇怪的动作表达(例,圣鹿之死中情爱之前的裸体平躺)。另一重要推手就是配乐。瘆人甚至惊悚,这也联系到诡异的机位。当然,主要都是为了表达一种非真实的背景设定。而如何把握非真实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或者很多人喜欢的“隐喻”提法,可以说是这个浪潮的一大特点。

此概念暂时还仅仅停留在一定的报刊杂志上,相关的学术研究分析较少。一是因为时间限制的原因。但个人认为,更重大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浪潮缺乏一定的根基:理论根基和影响根基。现在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于视听语言相关方面的总结(generalization)的阶段,连解释(interpretation)还没有,更无从谈起背后的逻辑(logic)分析和影响(influence)变革(reform)了。可能原因除了时间限制外,还有可能是希腊国家的电影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而现在暂时还无法跳脱导演化,风格化,作者化(quote from the prof “I do not like the term Film d'auteur in this context. I think it is an overstatement, at least at the current stage.")的讨论而上升到理论层面。相关导演旗手也没有作出足够明确的表态和理论分析。而作为分析学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相关电影的基数太小,而涵盖的话题命题又相对杂论。但作为一个仅仅6年(从Rose文章起)的提法,现在的讨论热度和接受度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如果想从字面上的浪潮变成真正影响产业的实质浪潮,那还差的太多太远。

(待补充)

 3 ) 献给撒旦的祭祀

久闻大名,今天看完了。本月最佳新片三甲候选,也是本月最佳的惊悚电影(我觉得比《母亲》要好)。恐怖点全集中在人性的阴暗之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稍微捋一捋电影的剧情。心血管外科医生的父亲,眼科专家的母亲,典型的中产阶级一家。家境优渥,儿女双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恩爱完美。一次手术医疗事故,病人在手术台上去世。作为主刀医生的父亲,因为事前酗酒而心怀内疚,于是私下和病人的儿子,一个十六岁男孩联系接触。男孩接受父亲的好意,经历了一番暧昧的交往以后却告知:这件事没完,要以牙还牙,你们家三人有一个将为我的父亲偿命,必死无疑。 如同诅咒一般,年幼的儿子毫无缘由的率先病倒,其次是女儿。两人病症相同,不饮不食,下肢瘫痪,眼看奄奄一息。仪器检测一切正常,知名医生专家前来会诊,一无所获。此时男孩现身,发出死亡通牒,时间紧迫,必须马上做出抉择杀其中一人。父亲气愤至极绑架了男孩,想动手干掉他一了百了。男孩慑人的盯着父亲的脸,用冷峻又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杀了我,你将赔上一家四口,希望你别犯傻。 父亲爱女儿,妈妈爱儿子,掌心掌背都是肉。除了父亲,剩下三人必须死一个。死谁?或者,谁愿意去死? ——————有剧透,几点观后感—————— 1.这是一道三选一,但又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强势又专制的父亲形象下,是优柔寡断和懦弱的性格,他逃避,害怕选择。在医疗事故面前,外科医生和麻醉师互相推卸责任,互揭老底,用的说辞如出一辙,都是对方的错。父亲喜欢女儿,粘人嘴巴甜,会来事,懂得刻意讨好父亲。父子之间是奇妙的亦敌亦友亦师亦父的身份,不能说他不爱儿子,但偏爱是存在的。相对来说,母亲喜欢儿子的耿直,讨厌女儿的心机,女性之间有莫名存在着嫉妒和敌视。这种性别天平的倾斜,到了后期愈发严重。 2.浓厚的宗教寓意。《圣鹿之死》,故事源于古希腊传说“特洛伊战争”中的一段,希腊联军司令官杀了女神的圣鹿,不得已要以他的女儿作为祭祀,献给女神祈求宽恕的故事。神话里,他的女儿的献身精神最终打动了女神,被仁慈所救。但电影里,这场牺牲不可避免。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圣鹿指的是儿子,他是最纯洁最无私心的角色,也是最弱小,最容易被牺牲的祭品。母亲想救他,但无奈自身也是潜在的受害者之一,为求自保她也不得不迎合父亲,去博取同情分。儿子的死亡看似意外,其实结局已命中注定。 3.电影的配乐非常诡异,即使是平静缓和的画面,背后却是用小提琴拉出的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旋律可言的刺耳声音。好像人在尖叫,如泣如诉,阴森可怖。它不同于恐怖片的一惊一乍式的配乐,而是种蛰伏的“阴谋”感,凌厉的琴声下,时刻都觉得有深不可测的灾难准备降临,像《死神来了》那种迟早要来的宿命感。 4.仇恨的可怕之处。电影里男孩用了一个十分形象又直接的动作,解释了什么叫“以牙还牙”。当你的手臂被仇人咬了,任何人尝试去治疗或者接触伤口,都会让痛楚加剧。此时此刻,只有你看到对方遭到了同样的伤痛,更甚的还要他掉一块肉,你的心情才会得到缓解和平息。这个对你的伤口没有任何物理上的帮助,但却让你得到心灵上的舒坦。 全片最可怕的地方出现了,生活中如果遭遇不幸,“治愈”反而远没有“复仇”重要,或者说“复仇”才是“治愈”的必经之路。当一个人痛苦,在他周围的你却能全身而退不用感同身受时,这种对痛苦的仇恨,就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剧中女儿喋喋不休的问妈,你没有感到痛吗,腿麻吗,背痛吗,症状开始了吗?这是关心妈妈的问候吗,显然不是。这是作为家族一员,应该受难的一份子,“为什么不是你”的懊恼和愤怒。中国成语里的“同甘共苦”真是精辟,群体在一起生活,好运到头时不能“同甘”,自然会分道扬镳反目成仇;霉运降临时不能“共苦”,也同样心怀怨恨迁怒于人。 5.死亡阴影下的众生相。女儿在弟弟面前索求MP3,希望在他死后可以得到,这是同类之间的示威施压;一贯强硬的母亲在父亲面前开始顺从,说大不了我们再生,还穿上父亲最喜欢的黑色裙子,这是谄媚取悦;女儿在父亲面前故意说让她去死,又百般暗示只有父亲才能夺她性命,这是以退为进的心理战术;在死亡的恐惧面前,母亲甚至去亲吻男孩的脚,这里已经将他奉为神明般看待了(《圣经》新约里,有妇人亲吻耶稣脚的描写)。这些都是人性脆弱阴暗的一面,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趋炎附势又是弱者求生本能使然。 故事也许极端荒诞,但对于人性的描写却是真实无比。父亲将所有人蒙头,自己同样蒙面旋转开枪,用类似“俄罗斯转盘”的方式去决定孰生孰死时,悲剧正式进入高潮。一次又一次不断的上膛,旋转,射击,等待死神的选择。中间夹杂了众人的这些天来的恶意邪念,敬畏慌张,不为人知的往事,权色交换的答案,没有阴毛的主妇,不曾开苞处女的身体,还有圣鹿的血泪。像命运的安排,更像一场漫长浩大的献给撒旦的祭典仪式。 但没有人会得到救赎。

 4 ) 马丁: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马丁总在提及的是相互的联系 吃面方式与父亲相同动作的联系 收到男主礼物也要回赠给小刀的联系 反复提及母亲自己一个人在家需要马丁的联系 包括最后被绑架马丁后咬自己更用力的牙印 都在说明他十分在意种种的联系纽带 希望能彼此感同身受 那么可以猜想下和她妈妈睡一张床是强调自己与父母的回忆也用挑逗话语想让男主成为自己的继父 继续强化父母与自己的联系 因为受邀看到男主一家无论房子还是表面亲情他都太羡慕了 羡慕到了深深的欲望中。。。他的"掠夺亲情"计划 从这一刻启动了 (麻醉师说过在停车场见过马丁 但是没有理睬打招呼的他 与上次见面判若两人)与其观后疑问道:死的要是其他两人呢? 答案早就给出了 只能是小男孩 不会是其他人 只有男孩死了 男主才能体会到马丁的痛苦 就像之前提到过马丁对自己咬的更用力更血腥 说道: 只有这一种方法才能让你我更好受些 这最后他还再强调自己与他人的联系

 5 ) 个人年度最佳

先说剧情,因为在看的过程中有点担心,不要到结尾耍一个什么花招啊,如果结尾怂掉的话整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最后果然导演给我了解脱,兰斯莫斯果然是兰斯莫斯。所以这部电影就是老老实实地讲了这个过失+偿还的故事,没有退缩。

这部电影好像在讲上帝,其实是在讲命运;好像在讲命运,其实是在讲还债。(科林法瑞尔在对 Anne Thompson 为 Indiewire 所做的采访中说:it toys with the ideas of fates and responsibility and past transgressions catching up with us in the guise of the fates playing a part in all of our paths. (这部电影)把玩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有关命运和责任的概念,以及,过去的不轨行为伪装成命运的样子来施加给我们的惩罚。 )

补充:我个人理解,生病就相当于命运降临,命运降临是不允许也不需要问为什么的。马丁这个形象象征的是上帝,虽然不是很直接、百分百一一对应的那种比喻。当然,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把生病的原因合理化为超自然、诅咒、等等,怎么合理怎么想。但追究到最后,究竟什么机制导致他们生病,不是兰斯莫斯想要探讨的问题,他想探讨的是一个看似全能、对自己优渥生活有完全掌控的中年男子,在面对一个孩子时突然失去掌控,处于被动的那种情景;以及孩子和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种种自私自救却又可以理解的行为。说到底,兰斯莫斯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ogtooth中探讨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龙虾》探讨的是婚姻关系,《圣鹿》探讨的是命运和责任,以及面对权力时优势劣势的关系。

《圣鹿》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慷慨又大胆地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很有冲击力的观影体验。每个观众体会到的情感和把剧情合理化的方式都有不同,大概这就是法瑞尔所说的“兰斯莫斯是个很慷慨的导演”。《龙虾》的慷慨在于,无论别人怎样问结局,导演和演员都一口咬住没有答案,因为那个结局没有官方答案,每个观众都可以投射自己版本的逻辑和因果。而《圣鹿》则是结局基本明确,但在人物动机和演员表演上比《龙虾》有更多涵义不明的地方,让观众尽情投射。 所以当看到豆瓣上有影评人说“不知道讲了什么,问导演,他自己好像也说不出来”,真是令人感慨,显然是没有看懂电影。

很多时候演员面部表情只要很细微,放大到电影银幕上就可以看起来很明显。观众也会对一个含蓄或意味不明的表情自行投射情感并做出判断。虽说一般电影里常见到这种手法,但兰斯莫斯让他的演员从头至尾做出这样的表演,就产生了一种风格化的效果。

演员的表现都很好,没有看出有纰漏的地方。感觉演员真的很不容易。科林法瑞尔的表演真的是“provides gravitas for the whole movie”(抱歉从哪里看来的不记得了)。因为情感沉重的戏几乎都在他身上。开始 Martin 和 Martin 妈妈带来的不祥和不舒服的感觉,孩子莫名生病的压力和不愿接受事实的挣扎,后来 Martin 的邪恶感,故事进行到中间的宿命感,后部的艰难抉择,到付诸行动,重力都作用在男主角身上。难怪法瑞尔会夜里失眠。(拍《龙虾》的时候,导演会在晚上睡觉前给科林法瑞尔发短信,摘抄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一日一句www)

整部电影最妙的地方是Martin咬了Steven胳膊之后,为了给他展示什麽叫一还一报/公平/正义,又咬了自己的胳膊,之后说,“Do you understand? It’s a metaphor. It’s symbolic.” (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隐喻,这都是象征性的。)这是一句冲破第四面墙的台词,Martin既是在对Steven說話,又像是在对观众说话。我看到这里整个人都shook

Steven對Anna的經典pube rant

片段: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Clip: Mashed Potatoes

摄影很优秀。因为个人喜好的关系不喜欢太多过于平稳的滑动镜头和zoom in,然而!其实很多滑动的镜头都带有一种动态的颤抖。剪辑也很成熟(剪辑师Yorgos Mavropsaridis,人称「黑鱼」)。《圣鹿》中的镜头和剪辑好像比The Lobster里运用得更多样。Lobster的plot更紧密丰富,有一种细腻持久的孤独的情绪。而圣鹿的plot就是,犯错-›还债。情绪掌控上,则既有压抑沉重,又有惊悚/悬疑。

兰斯莫斯这个人还妙在,他好像是一个很看得开的人。谈到作品,他说“永远都会有改进的空间,有的方面失败了,另一些方面却成功了。下一次就试着多成功一点,少失败一点,就几乎像Beckett说的那样”。(Samuel Beckett,爱尔兰的一位先锋派小说家,剧作家,戏剧导演和诗人。他说 "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他现在也会愿意接拍电视剧。以前没有钱拍电影的时候也就接拍广告赚钱,还说拍广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补充一点有趣的:他还参与了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视觉设计。)联想到之前看到近期另一部口碑不错的电影the Florida Project的导演Sean Baker说自己绝对不会去拍电视剧。以前没有钱的时候,只能去拍婚礼,那可能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了。有趣的还有兰斯莫斯说不相信电影中存在现实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构造。而Sean Baker是现实主义,喜欢Ken Loach那样的导演。ww

工作照

另外一些零碎的印象片段:

1. 带血的手套丢进垃圾箱里,好像象征着医生把自己的罪过抛到脑后

2. 麻醉师说他认识卖表的朋友可以给Steven打折,然而Steven给Martin买的时候并没有找麻醉师,更说明他的傲慢(?),不稀罕为了省钱而费周折(???)

3. Bob坐在床上,腿第一次麻掉的那个镜头,zoom in过去,他的床头上方挂着一幅画,画里是一只鹿(……)

4. Martin要看的电影Groundhog Day,“You are not a god. You can take my word for it. This is twelve years of Catholic school talking.”

还有学校合唱团排练的那一幕,镜头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映在玻璃上的十字架上的耶稣逐渐消失。

5. 妻子求Steven,「杀一个孩子我们还可以再生」,还裸体躺平,没有效果。所以她又去求Martin,给他医伤,亲吻他的脚(全片令我最不舒服的地方),最后放走他。

6. 女儿似乎很早就知道并接受了这个现实/设定/命运(从机车后座上流泪开始),儿子也平静地接受了(怀疑是Martin在趁Steven和妻子都不在的时候去探望他,那时知道的。他有一个若有所思的表情,后来在病床上也流泪了)。妻子也在调查之后平静地接受了。孩子和妻子都想从医院搬回家住,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医治不好的。Steven想报警,妻子说那没有用。

所以,加上光影的效果,整个电影给我一种透明感,命运已经轻松地渗透Steven身边的一切,然而他却久久不愿承认。

最后一幕在快餐店里,配乐是巴赫的圣约翰受难曲 BWV245: 1「主啊,我们的统治者」

7. 在影院看,整个人沐浴在囧林的毛茸茸里

8. 数了十字架出现的次数,数到了五次ww 1. 医生演讲时礼堂大厅上方的装饰灯 2. 医生办公室柜子上方的bookends 3. 合唱团排演时玻璃上的倒影 4. 校长室牆上和桌子上摊开的纸 5. 家里天花板上的影子

最后旋转开枪,餐厅会面,电影结束走出影院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和整个厅的观众一起做完了一场邪教仪式。

 6 ) 从抽象到现实

1. 好多人觉得不如龙虾,我倒是觉得比龙虾更上一个台阶。 在一种不可能的境遇之下,人性暴露的更加充分。只有极端情况才能看出来人性,这个也是在现实里面验证过的。和平年代,大部分可能都是母慈子孝,会有犯罪变态,但是不会跑出既定轨道太多。像某些特殊历史时期,那丑恶的人性,儿子出卖父母的事情;光辉的人性,舍身保护文化遗产之类,才能真的显现出来。 这电影就是这样。背景是虚假的,故事是虚假的,但是人们的反应,人们的感情却是真实的,并且在故事里面显得更加突出。正常生活当中我们很少能遇到至亲之中三选二的情况,至于需要动手杀人那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醉酒,复仇,在子女之间的偏爱,却处处能见端倪。大部分的情况之下这些都是一些细节,心中可能偏爱儿子多了,看见女儿就烦,但是平常会控制会压着,像医生的老婆一样。衣冠整齐,温文尔雅。在电影的境地之中我们才能看见这东西爆发出来,把它揭露出来。不然的话,也许就是压着一辈子,那么压抑着。女儿能感觉出来,儿子也能感觉出来,但是都积攒着,也许就这么一辈子,在这阴影之下活着,其实影响一点也不亚于这电影里面的极端情况。 说它比龙虾好,就是因为它比龙虾更加抽象,更加以小见大。整个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现实社会,剧情的放大镜只是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诅咒一样的东西出现在那。这像是巫术的东西巧妙就在非常好理解,短短几句话快速的话就说出来了,没有喧宾夺主,观众们还是会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故事真正讨论的人性上面。但是龙虾的设定有些广大了,有互相杀人,有未来,有改造科幻的成分,弄得跟饥饿游戏一样。故事背景的理解就要花很久时间。虽然讨论的还是人性,但是这个人性的放大镜太花哨了,让人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上面。 2. 被放大的细节 复仇心理。主要在Martin身上看得透彻,医疗事故这种生活中多了去了,很难裁定。生活之中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连是不是医疗事故都不知道,但是这故事里面却看得真真切切。 家庭中的张力。家庭看起来和睦,一开始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时候。孩子聪明,父母恩爱,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家一样。出了事情之后血亲之间的裂缝就被无限放大了。 姐弟争宠,弟弟快死的时候姐姐想的只是MP3。故事到后面,姐姐知道只能孩子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姐姐爬着挣扎着在父亲面前表现想要获得求生的机会,装可怜装懂事。大了之后可能会姐弟情深,但是小时候这种受组织间的争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丑恶,争抢玩具,父母之前互相撒谎,在这荒诞故事里面这点人性被看了个清清楚楚。 医生自己对孩子的那点丑陋也明显很多。他摔儿子,用互相坦白真相的方式企图逼他说出来他自己想听到的真相。这一方面看出来父亲对子女的极端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有大人把自己身上的错误强行移驾到孩子的影射。医生知道是自己的醉酒导致了Martin恶毒的诅咒,但是他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他不想承认现实,就把这种暴怒这种感情强行转嫁到小儿子身上,欺骗自己其实小儿子在装病,把面包圈塞到他的嘴里。多少时候大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错误强行放到孩子身上的。 意淫。这个比较明显,就是医生的老婆帮他同事打飞机,还有Martin的妈妈勾引医生种种。这些东西现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人们的想法却非常真切。哪个人敢说没有在脑子里面意淫过其他人。这些人性的丑恶之处全都被放大,在故事中让人仔细的审视观察。 3. 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并不只是什么宗教上面的说辞。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自己看的时候确实感同身受,虽然自己的经历没这么夸张,但是这些,包括争宠的部分我都觉得如芒刺在背。这电影对人性丑恶方面的剖析入木三分,从情节开始就是如此,只是单单的故事就让我感受到了点鲁迅的风骨,讽刺之辛辣。作为电影它的用光,剪辑更是配合了剧本。慢镜头一个接着一个,节奏的把控一方面给人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又逼着观众去看着分解下来的丑恶人性。特写也是,在生活当中,碰见一些不愿意看的你可以把头扭过去欺骗自己,但是这巨大的特写让你不得不面对暴露在阳光下的给老头打飞机的贤妻良母,摇尾乞怜,企图抢夺弟弟生命的姐姐,还有喊着我月经初潮的年轻小女孩。剪辑之中经常插入的一些物品的恶心的镜头,比如意大利面,洒满番茄酱的薯条,还有最开始的心脏,都让观众时时刻刻觉得恶心,觉得难受。音乐的强烈震动,突然的巨大声响,都让人没办法平静下来,甚至有些抓狂。 电影是形式的艺术,这兰斯莫斯从剧本把控到导演,让形式和内容完全合在一起写出了这辛辣的讽刺,对人性的剖析。这电影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或者若有所思之类,它就是把人性一点一点解剖开来,放在显微镜下逼着你去看。我觉得确实做到了。 4. 电影只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剖析出来看了,人当然也有光辉的一面。但是他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比如说这导演把人性拍的过于丑恶之类的,并没有这种说辞。这电影只是在讨论人的恶而已。善恶一念间,总是在人心里的,只不过看哪个表现出来而已了。

 短评

少了社会层面的关照,装神弄鬼的兰斯莫斯也就剩下一个大尾巴狼似的作者外观(当然要按技巧风格来说这片儿“诡异浪潮”的程度比「狗牙」或「阿尔卑斯」更纯)。有妮可基德曼也没用。

3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妈的是个Cult Film 我应该从第一个镜头就猜到的…诡异的音乐 大量慢慢push in/out和大广角。场地选的很棒。第一act太长。男主跟男孩的关系是对白中infer出的 妮可基德曼身材很励志。真的有人有的性癖是死尸哦。不喜欢任何一个角色 不懂这个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故弄玄虚

4分钟前
  • 太空船
  • 还行

我觉得妮可是隆过胸了

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故弄玄虚越来越不知收敛,影像风格倒是趋于纯熟。

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cannes2017 蓄谋已久的医患复仇,层层揭开的诡谲深渊。刺耳的管弦乐一方面拉紧了人物间隐蔽的性张力,更预示了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的慢性祭祀。导演在一个最普通的设定下原地起飞,创造出一个《闪灵》般的怪异现实,魔鬼的步伐,渐渐逼近。看到最后太兴奋了完全不懂差评!!

9分钟前
  • 大 蜹 蜹
  • 推荐

其实还是有点玩脱了。形式感强烈,音乐很赞,台词和语气非常有特点,可以成为“如何故意用完整句子和古怪语气营造恐怖气氛”的教科书。但是叙事层面确实不太好,和《龙虾》相比就更是如此。

11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不喜欢兰斯莫斯之前的作品,但这次却非常喜欢他去除那些社会讽刺和政治影射后专注视听氛围构建,以及对仿效库布里克式惊悚恐怖片的尝试。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比“龙虾”好太多了啊。Lánthimos用神秘主义和因果律架构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惊悚的“医闹”故事,骨子里却是最原始的同态复仇思想。两千多年前以牙还牙、以命换命就被写进《旧约》,某种意义上“圣鹿”不过是原教旨主义的现代翻新。男主今年还演了“敦刻尔克”耶!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宗教的味道很重,就连故事逻辑也和宗教故事一样,已经没有正常逻辑了,彻底把这个当成宗教故事来拍了,各种符号几乎到了隐于无形,导演的风格技巧也越来越成熟。这种电影无须看懂,看到什么就什么吧。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由于缺少必要的基督教文化知识和氛围,对影片的理解与共鸣就少了许多,只是制作者的精巧、地道的专业视听技能值得尊重。

1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兰斯莫斯的电影总是这样概念先行,其实也没啥问题,多看两部就习惯套路了,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听完他自己解说后更加觉得其实本人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似的。音乐摄影的氛围都烘托的可以,其实他什么时候能停止符号堆砌、看似装酷实则装逼,估计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1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今年看过的最disturbing的电影,没有之一。男主的童年秘密disturbing,复仇男孩的行为creepy,躺尸的做爱前戏disturbing,整个设置氛围是都浓浓的二手尴尬和冷,配合此片摄影音效,disturbing。最后破除诅咒反而像是新的一层家在一家三人头上的阴影。ps. 小姑娘都有腹肌,看看我自己的肚子(。

22分钟前
  • Karo
  • 还行

兰斯莫斯的这部新作延续着其强烈的作者风格,封闭性的世界与角色塑造机械地遵循着荒谬与人为设定的规则,却支撑起了罪与罚悲剧的道德逻辑,多数广角镜头都将角色至于天花板与墙壁的笼罩之下,极具封闭与压迫性的构图结合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都在暗示影片是只关乎罪与罚而无关善恶的古典架构的悲剧寓言。

27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看不懂,多数时间在看他们家的装修。

3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一场医患纠纷引发的血案。

35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还是那一套,寓言故事的方式,一部必定争议的作品。用影像甚至声音暴力来刺激你,让你各种不舒服,目的就达到了。其实有几场摄影还是很棒的。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科林法瑞尔转圈简直2017十大恐怖镜头…………

42分钟前
  • 安二
  • 推荐

A / 寂静与喧腾,肮脏与神圣,陈陈相因的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每个演员的表演都无比精准,将观感始终维系在深渊之前,到最后甚至都已不在意是否要纵身一跃。相比另一部今年塞满了爆炸了的所谓寓言故事偏爱这部太多。

4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3.5;套用古希腊神话模式,演绎现代中产家庭的分崩离析,沿袭以往作品擅用的诡异风格和高概念路线,隐喻有所减少(毕竟片名已有所剧透),上帝/撒旦一体的闯入者掀开温情面纱;影像风格非常漂亮,广角镜头挤压出的压迫感,提琴制造的不安,转圈乃全片最恐怖场景。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除了推移广角和大量弦乐塑造的恐怖氛围外,剥离那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探讨的层面都挺表面的...

5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