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HD中字

主演:约纳斯·奈伊,Trang Le Hong,大卫·史崔梭德,乔尔·巴斯曼,莎斯琪亚·罗森道尔,Paul Gäbler,David Schütter,雅各布·比伯,葛赫·斯旺耶·科尔霍夫,乔梅杨,Aaron Le,Larissa Fuchs,Axel Pape,索斯藤·默滕,Enno Trebs,马提亚斯·布伦纳,玛蒂娜·艾特纳-阿奇姆彭,Claudia Loerding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2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3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4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5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6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3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4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5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6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7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8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19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为何从权力社会走出的民众更排外?

作为德国今年饱受好评的新片,《我们年轻,我们强大》确属实至名归。

这是一部讲述真实历史的影片,聚焦发生于德国罗斯托克的一起排外事件。意味深长的是,这起德国新纳粹排外事件,发生于1992年,当时德国刚统一不久,民主德国已然消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许久的人们,开始进入资本主义体系下生活;而罗斯托克则是当时东德工业城市,亦是其港口和航运中心,因此也聚集了不少外籍移民,他们均是社会主义时期通过劳工交换计划,从一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来的工人。这是电影所讲述故事的历史背景。

影片仅将镜头对准了事件发生的那一天,将事件原原本本地还原出来。导演以时间为主轴来讲述这个故事,并以色彩将影片划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黑白的,追溯的是那群新纳粹们的历史,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后半部分就变成了彩色,这部分讲述的就是事件发生的现场,描写了那个暴力之夜里,对于越南劳工的袭击。
影片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就是袭击事件中冲在前面的新纳粹分子,其实他们都只是普通的前东德青年,年纪不大,刚中学毕业不久,很多人都没有工作,整天晃荡于街头。从影片中所表现的情形来看,除了主角的父亲是该市民社党的主席之外,其他的青年家境都比较一般,且多数都生活于一个残缺家庭。这些青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出生并成年,刚刚转换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显然,他们对于这种新的制度还很不适应,他们享受着以前得不到的自由,却时不时地流露出对于过去制度的留恋。

电影中自杀的青年菲利普,则是个沉溺于过去的典型。在电影中,菲利普感叹到,这个点以前是他去上班的时候。他回忆着以前的美好时光,与爸爸与弟弟去看超级大轮船……连他的同伴也指责他常常长吁短叹,总是说以前、以前。最后,他给父亲留下了一封信,从家里所住的九楼阳台上跳了下去。他在信中说,“没人让我不开心,也没人能够救我,愤怒逐渐侵占着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留不住时光。记忆日渐模糊,记不清容貌,记不清历史。”他发出疑问:“要是没有了未来,那我们该如何继续?”

与他一样没有工作的同伴,也是与他一样的愤怒,但不如他这般的敏感,也不像他这样缅怀着过去,因此感觉没有未来的菲利普从楼上跳了下去,而他的兄弟伙们则将这种愤怒发泄在那些移民身上,他们认为是这些不断增加的移民,夺走了他们的饭碗,夺走了他们的一切。“当这个国度更多地关心自己本土人士,不鸟那些外来土鳖,那菲利普现在就不会死。”这就是他们的看法,菲利普的死让他们自怨自怜,也激发了他们对于比自己更弱者的仇视。

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自己是爱国人士,不是个坏人,也不是罪犯,只是需要一套公寓、一个老婆和一个工作。因此他们高唱着国际歌,高喊着“为人的权利而战斗”,冲向了他们的假想敌——移民劳工,这些移民比他们命运更悲惨,比他们还要弱小得多。

电影所反映的排外事件,对于当时刚刚统一的德国社会,不啻是个相当令人震惊也让人尴尬的警醒。二战之后,随着西德的民主化,排外事件尽管有,但皆是零散而不成规模。而在东西德合并之后,这种大骚乱就发生了,而且是发生在前东德这个控制得相当严密的地区?这些移民其实并非随着德国统一而进入的,他们其实是作为社会主义兄弟友谊而引进的,早就在东德是个既有的存在。为何在当时未有这样成规模的排外事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那种暗地里个别的事件应是层出不穷),而却在一个民主而统一的德国出现了?难道真如电影中所说:“联邦共和国的问题在于,对于那些臭流氓,它天生就没什么免疫力。”对付新纳粹排外行为,难道真的只能靠极权的暴力手段?

无独有偶,目前的欧洲又正在重新上演这一幕,而首当其冲的国家也是德国。只不过是此时的德国,已非1992年罗斯托克事件发生时的德国;面对的移民已经不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兄弟,而是来自中东战乱之地叙利亚的穆斯林难民。从情况的复杂性来看,后者也远甚于前者。毕竟,越南与罗马尼亚的劳工,至少是没有信仰方面的问题的。此次的德国面对重重的压力,从政府到民间,皆对这些叙利亚移民表达了欢迎之意。德国政府开放了边界,而慕尼黑的民众则跑上街,为难民们送上欢迎的糖果。当然,德国民间的反对之声也有,意味深长的是,民间反对最激烈的,也是前东德地区的德累斯顿等地。

但最大的反对声音,却是来自于东欧国家,也就是前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捷克等国民众纷纷上街游行,坚决反对欧洲收留这些穆斯林移民。其实,除了匈牙利成为移民的中转国之外,其他东欧国家受影响较小,大多移民也不选择将这些国家作为他们移民的目的地。然而,他们却站在了反对的前列。吊诡的是,在电影所描写的1992年事件中,这些东欧的移民,正是德国新纳粹排外活动的受害者。另外,在德国,一些已经移民于此的华人,也纷纷发表声明表示反对德国政府的做法。匈牙利政府警告德国等西欧国家,称应该向叙利亚等国砸钱让这些难民从哪来回哪去;而奥地利总理则把该国行为与纳粹相比,认为让人想起了“(欧洲)大陆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双方的立场与看法泾渭分明。

当然,此次的叙利亚难民事件,有着非常复杂的宗教、文化与政治背景,且牵涉到恐怖主义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个难民问题。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这些问题承担更多的是原西欧国家,而并非这些东欧国家。那么东欧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与人民,究竟为何对于难民问题有着如此激烈的反应?让我们抛开宗教与恐怖主义等复杂因素不说,也许《我们年轻,我们强大》这部影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

在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其他的极权国家,我们确实极少能见到难民移民的问题,排外事件也只是隐蔽地发生。甚至在这样的国家,权力的高压之下,一切表达及行动的自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只有最高当局有着决定权,而民众的意见是不受重视甚至是违法的,因此民众即使有不满,也是如高压锅一般,到一定时候由权力打开减压阀,统一让里面郁积的气体消散一些而已。别说移民与难民问题,即使民族问题也只是桌面下的问题。所以,在苏联解体东欧集团崩溃之后,权力的高压不再存在,而民族问题就在前苏前南地区迅速爆发。在这样的国家,不是没有排外的情绪,而是这些情绪如岩浆般只能在地下运行,一旦冲破权力的地壳,就会如火山般爆发。

作为民众来说,处于一个权力当道的社会,只能生活于权力的高压之下,自由自然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长期这样的生活,最后其实已经害怕了自由,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将自己整个的人生交给了极权者去安排,从工作岗位到房子妻子,而已经不再习惯由自己来争取。当权力一旦松弛,自由重返之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种自由,有着一种较之被管制时代更强烈的不安全感。电影中新纳粹青年回答记者提问有什么梦想时,曾经这样说:“我不需要什么梦想,我想要安全。”当记者问他所指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朴实,其实也让人深思:“以前不会有这么多事,但我们也因此而觉得安全。以前为了买草莓,可能要排一小时的队,但大家都会觉得,既然别人都在排队买,那也无所谓。现在我们有草莓了,完全自由买卖。完全的自由,其实也意味着,完全的孤独。”

对于自由的迷茫,这是极权统治之下出来的人普遍的反应。他们对于未来没有了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又让他们去缅怀过去,沉醉于他们头脑中虚构的美好过去的梦幻之中。他们将现实生活的压力,归结于现在所拥有的自由,他们在自由中无法找到自我,而离开了他人他们感觉到更加孤独。因此,当有共同的目标将大家连接到一起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参与进去。特别是面对一个更加弱小的对象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强大。特别是他们刚刚获得了自由表达意见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过自由的民众比起从小生活于自由中的人比起来,更大的机会会滥用这种自由的表达权。

另一方面,在前东欧这些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民众其实更为缺乏平等的观念。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中,总是将人按照所谓的贡献大小、职务高低,分成了三六九等,而这又与每个人所能享受到的经济与政治待遇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在电影中,生活于东德地区的那些民众,实际上也是如此。尽管他们在原有的秩序之中,差不多已是处于末端。不过,那些来自兄弟国家的劳工,在他们看来应该更为低下。如果自己都找不到工作,也没有老婆与房子,那这些移民就更加不应该拥有。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自己这里拿去的。

在此次难民潮中,东欧普通百姓甚而包括政府,其背后的逻辑亦如是。他们认为自己是欧洲居民,尽管现在生活并不算差,不过德国这样的国家生活更好。如果有进入德国之类的机会,比起叙利亚这样来自贫穷国家的,他们更应该享有。他们按照早已深植于头脑之中的等级观念,将世界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来自后面等级的叙利亚难民,怎能越过自己进入欧盟?所以他们愤怒,他们抗议,他们喊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其行为与电影里的那群德国新纳粹,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有人认为他们反对的是恐怖主义,害怕的是伊斯兰教的入侵。客观上说,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这种深刻的忧虑,我们也可以肯定,一定也萦绕于西欧人的心里。不过,我们得睁眼面对现实。现实是这些难民确实就是因为政治因为战乱被迫背井离乡的,现在他们的生存状况恶劣,他们的生命也受到威胁,国际社会理应承担起责任,欧盟更是义不容辞。今天如果这些难民因为来自产生恐怖分子的地区,或者因为他们所信奉的宗教,而不为国际社会所救助,那么明天也许只是因为我们的肤色,因为我们的种族,甚而因为我们的文化,在我们面临苦难之时,同样也会被拒绝。

其实,纳粹德国时期,对于犹太人不就是如此吗?怪不得奥地利总理会由此想起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了。

 2 ) 菲利普的遗书

亲爱的爸爸,

你看到这些字时,已经无法阻止我了。请不要怪我,没人让我不开心,但也没人能够拯救我,愤怒逐渐侵占着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留不住时间。记忆日渐模糊,记不起容貌,记不清历史。今天我甚至记不起自己昨天吃了什么…我去过什么地方,跟谁说过话。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难过,因为我没有工作,我的朋友也没有工作。

这个世界已经被颠倒了。

愤怒伴随着悲伤而来,因为我愈发不知道别人去了什么地方。要是没有了未来,那我们该如何继续?

我看着自己,然后察觉自己失去了很多。悲伤离开了,留下来的只有愤怒。它悄悄地变得无法控制,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只剩下了咆哮。我再也不想感受这样的愤怒了。

我是对面爱你,你的菲利普。

 3 ) DARKER THAN YOU THINK

周六,德国电影展,3点到7点,连续两场中的第二场。上一场是《收容所》。就观影体验来说相当糟糕,环球星美可怕的通风系统以及开到30度的空调。这部电影在这个时期被上映,有一种荒诞的应景感。故事可概括为“无聊的一天”。整个电影的视角一直在几个无所事事的年轻身上。柏林墙倒塌以后的东德,受到外来移民的冲击,最终爆发出惨烈的排外潮。历史给的名字叫新纳粹主义。整个电影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对于这类技巧成熟的改编电影,我总是难以评判好坏,因为大多数时候我无法割离历史来讨论电影本身。所以有关观后感,也应当努力分成两个部分。 2014年夏天,我在柏林待了几天,也专门去了柏林墙。拍下了无数的涂鸦,以及著名的兄弟之吻。中日人民在柏林墙上依旧打得难分难解。关于东德,我从来没有系统地去学习过它的历史。所有暧昧的想象都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诸如我心中排名第一的漫画《怪物》,诸如《离开列宁的日子》这类影片。所以东德于我而言是一个稍微有些妖魔化的概念,伴随着511孤儿院内的秘密留存在记忆中。 1989年,柏林墙倒塌。社会主义德国被资本主义德国取代。怀抱着共产主义梦想的部分德国共产党人无法接受。苏联摇摇欲坠,失去后盾的东德,已无法抗拒民主德国的碾压。在我的理解里,东德“灭亡”了。 排外事件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失业与迷茫,乌托邦的破灭,某种狂热无法释放。当集体主义无法成为指引,开始需要对自己负责,个体的迷茫开始蔓延。不安转化为焦虑,焦虑转化为愤怒,愤怒需要一个突破口。于是,“外来人口”成为最简单有效的发泄。就像一口压力锅,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揭开盖子的瞬间。 我不知道道德哲学或者政治学如何解释这一事件,但就我个人看来,绝对称不上是“纳粹”。虽然仇外是纳粹或者说民族社会主义的某种特征。但是比起纳粹,这个事件缺乏一种系统而长久的束缚力,更像一种羊群效应,是一种集体的狂热,而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残忍。 其中的区别在于,纳粹的优生学观念之下,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对本民族以外的其他个体清晰而冷静的敌视。而罗斯托克事件中存在的只有群体对群体的仇视,个体的仇视是不存在的。前者拥有体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秩序,如德国电影《浪潮》中所展示的体系。而后者只是混乱构成的群体行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卢旺达大屠杀——我们显然无法将卢旺达大屠杀描述为一种纳粹主义,即使其中有相似的血腥味。 影片从一群各具特点的年轻人开始,平淡又缓慢地讲述了他们无聊的一天。展现出了合并后,东德人的集体迷失。 “以前不会有这么多事,但我们也因此而觉得安全。以前为了买草莓,可能要排一小时的队,但大家都会觉得,既然别人都在排队买,那也无所谓。现在我们有草莓了,完全自由买卖。完全的自由,其实也意味着,完全的孤独。” 人性中天然地存在着奴性,存在着等级制度,存在着平均主义,当然也存在着利己主义。被人养在笼子里的生活是最简单的。给什么吃什么,给多少吃多少。好不好吃无所谓,饱不饱无所谓,只要可以避免竞争,避免独立思考,按部就班的活着是最轻松的。一旦这个格局被打破,最让人愤怒的事情莫过于想吃东西还得跟别人竞争。长期的牢笼生活让这类人无法思考更高层面的问题,谁在抢吃的就仇恨谁。等级制度让人产生中一种执念,对自身所处社会阶层的执念。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对”异类“的盲目排斥,都是固守等级制度最简单的表现。 这一思路是如此的令我熟悉。 电影的拍摄手法非常高明,并不刻意去突出一种“大时代”感,但从细节上展现出了深刻的时代背景。自杀的年轻人,因为歧视语言而失业的德国人,想要留在德国的越南劳工,都展现出合并后的差异。劳工制度中对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一视同仁,或者说资本家更倾向于亚洲劳动力而非照顾本地劳动地的纯资本主义思路,反应出了合并带来的文化休克。而年轻人的无所事事,以及空虚之下的”抱团“。对死亡的无所谓,上一秒差点被掐死下一秒一起海边游泳,对自杀同伴的某种漠然,则很好的为观众展示了社会主义东德年轻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的淡薄。而这两者,共同驱动了”选择“的无意识话。排外不是来自于强烈的主观意志,而是来自于愤怒后的随机——但是愤怒的人,甚至连自己在愤怒什么都难以言喻。 东德和西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两大阵营的消解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特殊的事件之一。但是这一现象并不仅存于德国。南北朝鲜固然是另一个”墙“下的双重世界,但更具体的模型却影响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一国两制,两岸问题,虽然没有那一堵墙横在中间,但思想上的牢笼更有影响力。东德的故事应该说是很具参考价值的,14亿人构成的集体狂热令人不寒而栗。等级制度(贫富差距)、大量的贫困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彻底丧失的思考能力、平均主义、利己主义……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高压锅正在沸腾。如果说揭开盖子才有希望释放压力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揭开盖子的时候,就是爆炸的时候。说起来真让人绝望。

 4 )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迷失在迷失里

(芷宁写于2015年12月4日)
    德国电影人大概是一群最具有反思精神的电影工作者,在光影的世界中,常见他们用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慎思对二战进行着深度的反思,如影片《过客》、《缄默的迷宫》,而对各个时期的德国人所犯下的阶段性错误或迷失,德国影人也毫不姑息地拿来剖示、反省,如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反应1968年及其后几年如同少年监狱般的弗赖斯塔特收容所对青少年身心荼毒的影片《收容所》,再如这部再现1992年发生在罗斯托克严重排外事件的影片《我们年轻,我们强大(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
    了解一些时代背景,非常有助于观众理解这部具有部分纪实风格的影片。影片涉及的时代背景是东西德合并之后的两年,事件的发生地点在原东德境内的工业港口城市罗斯托克。早在东德时期,就引入了大批同一社会阵营的其他国家劳工在工厂工作,如罗马尼亚、越南劳工,东西德合并后,原属东德的区域迅速没落,工作机会大量流失,而工厂所有者也更愿意雇佣勤劳有效率的亚洲员工,失去工作的本地年轻人越来越多,无所事事又精力旺盛的他们将心中的一腔愤怒转移到了外来劳工身上,于是爆发了那一夜对越南劳工居住区的疯狂袭击事件。
    片名《我们年轻,我们强大》已将一种年轻而无畏的冲动点明,在青春躁动血液的驱使下,对现状极度不满又缺乏正确认知的年轻人,很容易被一种集体的情绪所感染,也容易头脑发热地付诸于实践。在片中当暴力事件升级时,冲在最前面负责打砸抢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无所顾虑,无所畏惧,恨不能将暴力施展为一场表演,而成年人则大多站在一旁敲边鼓、起哄架秧子,在德国的这一时刻这一区域,年轻又成了倾泻集体不满的排头兵。
    片中男主角的父亲是一位从政人士,当他看到年轻人疯狂地袭击居民区时,说出了一个词——耻辱。而让这些年轻人不管不顾,丧失羞耻感,丧失最起码良善心的,是他们内心的迷失。他们在原东德出生长大,习惯了原有的一切,在如今所谓自由的环境下,反而有些无所适从,他们甚至缺乏安全感,片中有个姑娘这样表述她所感知到的自由和安全的相对立——“以前不会有这么多事,但我们也因此而觉得安全。以前为了买草莓,可能要排一小时的队,但大家都会觉得,既然别人都在排队买,那也无所谓。现在我们有草莓了,完全自由买卖。完全的自由,其实也意味着,完全的孤独。”
    该片的影像风格比较有特点,事件酝酿期的黑白与冲突爆发后的彩色形成了鲜明对比,让酝酿期显得更为滞闷苦涩,令爆发期的愤怒和恐慌一起燃烧至火光冲天。而酝酿期所涉及的年轻人的迷惘、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对生命无常的懵懂、对异性的幻想和冲动以及朋友之间“地位关系”的微妙变化,会令人想起姜文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此种想起也只是那么一闪而过。
    纵观现在欧洲所面临的大量移民困局,人们难免会感叹:人类一再遭遇相同的命题,并一再犯着愚蠢的错误。而这部影片也可谓生而逢时,它至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去、观察当下的角度,并由此外延出多重的问题和无尽的忧戚。
(杂志约稿)

 短评

斯坦尼康之下较多的使用了圆周式镜头,更多的围绕人物。少年怎样一步步从没有梦想到随波逐流到彻底堕落,滑向了民族主义排外歧视的深渊。结尾镜头停留在更小的儿童身上,他们朝外族人扔去石头,至此希望彻底破灭。强大也意味着毁灭。

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摄影与配乐太精妙了。在当下看来这部电影极具意义。原本看标题我以为会是像《盛夏》一样,主角们会是一群冲动的朋克的但处处闪光的青年。但恰恰相反。我看得很心痛,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愤怒往往无理,而就算有理有据的愤怒者也总是选择以更无理的方式还击。多诡异啊,一个曾经说着“什么左翼右翼,做个正常人不好吗”的青年,后来竟成了站在阳台上挥舞纳粹礼的反叛头子。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所谓革命,垮掉的一代,五月风暴,苏联解体,那些我们无比崇敬的,向往的革命,其实都只是我们站在某一个立场而做出的主观且毫无绝对正义性的价值判断罢了,它们只是一种酷的方式,我们认为需要铭记,来消费我们的青春。到头来,只要是革命,就不会有对与错,真与假,正义与邪恶。而我们唯一可以反思的,是究竟怎样的一个社会,会让青年们变得如此迷惘。

7分钟前
  • 仁哲神龟
  • 推荐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纵火者唱着国际歌肆意破坏,自封为反法西斯国家的东德的子民们行着纳粹礼要赶走外国人。是的,你们年轻你们强大,但是你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60年代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团结在一起是认为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但三十年后的年轻人做着同样的事却是让人作呕的行径,最后三十分钟到结尾的那个镜头一直让我非常不适,无端的仇恨和无解的愚蠢以及解决不了的困境,真的能像里面有些人说的那样会过去的吗?我觉得不会的。

12分钟前
  • Seymour·X ㍿
  • 力荐

德国新纳粹主义和极端爱国主义年轻一代的躁动与轻狂。一天之内的故事,层层推进的时间点递增紧张感。黑白正常画幅摇身变成彩色超宽画幅的瞬间惊艳得眼前一亮!Jonas Nay的阴郁气质有点像Joe Alwyn?越南女主小姐姐挺酷的!Joel Basman把一位小混混演得如此生龙活虎,惟妙惟肖!我们年轻,但恃强凌弱的我们并不强大。沾染上色彩之后的激进画面,被赋予了柔和多彩的滤镜和紧迫弥漫的电子配乐,在最后关头将全片的气氛点燃至最高潮!

14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任何一个人或国家有着这样的反思能力,如果他还年轻,那必然强大

19分钟前
  • 海上花
  • 力荐

那种年轻人的状态捕捉得非常好,加上音乐,真的令人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

20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明日之?。。。很多地方。。。镜头都美爆了

21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镜头运用简直神。《美国X档案》《这里是英格兰》还有这部,极右蠢猪都是一副嘴脸,连说的话都是大同小异。再说一句,新纳粹都是傻逼

25分钟前
  • 迎着风前进
  • 推荐

被折磨。。

27分钟前
  • pandora刀刀
  • 较差

摄影和配乐都极棒,美丽又诡异。西德出红军旅,东德出新纳粹,总归都是一群蠢到家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说你德好反思,可总是在干了蠢事后才反思有什么用,联想到前段时间活跃的Pegida,这部电影的题材可一点也不过时。Jonas这两年很受欢迎啊,接了好几个角色。

32分钟前
  • Tingalein
  • 推荐

德国人又在很客观的反思历史。。。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主义者,儿子是新纳粹。爷爷那段话就像东德的历史,政权的更替就像父与子之间的抗争。。。其实无论是共和还是集权都无法杜绝这样的民粹主义

34分钟前
  • Loras
  • 还行

看了一半,简直看不下去了……导演运镜方式如此学院派以至于到花哨做作的程度,画面是还蛮漂亮,题材选的也有意思,所以是剧本创作太差了么,还是哪里出了问题,确定的是tempo真没控制好,总之是“我们年轻,我们无聊”啊,拍个mv就行了,搞成个电影……哦,我是太mean了……

35分钟前
  • Spring
  • 还行

Joel小哥演街头混子活灵活现

39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这是发生在罗斯托克的真事,失业的青年人把怒火全撒给难民,甚至是合法的移民,因为他们让德国不像德国。最近默克尔引入的这么多难民,如果遭遇经济状况下行,那么纳粹礼会再一次在愤怒的年轻人之间代替Guten Tag.

40分钟前
  • 耳东某
  • 推荐

黑白进入彩色的效果不错

43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迷茫的青春,民族主义,浮出水面的移民问题,政府权力的缺失,迷茫与压抑,汇集而爆发。电影拍摄手法很独特。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切换很有冲击力,一天之内时间线的推进将年轻人的迷失、无奈、愤怒推到高潮,或激烈或冷静的配乐也把气氛烘托到极致。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人士,儿子是新纳粹,更是迷茫的一代,青春的施暴者施暴后,并非是喜悦,而是更加迷茫与疯狂。最可怕的是平静过后疯狂依旧…(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46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力荐

一部反思之作,狭隘愚蠢的人类

50分钟前
  • 国王死在栗树下
  • 力荐

德国海关应该长期循环播放此片给希望入境的外国人看。虽然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德合并后的新纳粹活动,但故事里的人想说得话,和今天在难民中心放火的西欧年轻人一模一样。

54分钟前
  • SHAN
  • 推荐

肩並肩唱起國際歌,然後轉身作個新納粹青年,世界就是這個模樣,2015.11.08@金馬-新光

57分钟前
  • 圓心
  • 力荐

6.5/7这个题材联系当下的时代热题应该更有吸引力你永远无法阻止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每一个平民的心中如平原野草般烈火燃烧 也无法为那些看似无辜的人争取到所谓阳光下的平等与权利

60分钟前
  • 東郷柏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