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抉择

HD中字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凯文·克莱恩,彼特·麦尼科,丽塔·卡琳,斯蒂芬·D.纽曼,乔什·莫斯特尔,罗宾·巴特利特,尤金·里皮斯基,约翰·罗斯曼,约瑟夫·利昂,大卫·沃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2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3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4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5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6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3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4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5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6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7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8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19苏菲的抉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苏菲的抉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位来自美国南部的年轻作家斯汀戈(彼特·麦尼科 Peter MacNicol 饰)为求生计来到布鲁克林,认识了居住在楼上的苏菲(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和内森(凯文·克莱恩 Kevin Kline 饰)。他们很热情的表达希望和这位年轻的作家交朋友 ,斯汀戈欣然接受他们的邀请。逐渐地交往之后,他们之间相互建立了亲密友好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斯汀戈了解到,苏菲常因内森的猜疑和暴怒伤心哭泣,但她非常的爱内森,最让她担心是:内森没有她以后的生活将不可想象。苏菲是波兰人,二战后来到美国,在这里认识了内森并和他相依为命,战时苏菲曾被关进纳粹集中营,而她的父亲、丈夫、儿女全部在这场战争中罹难。对于自己的受难和亲人一个个的悲惨命运,和这场战争中人间地狱般的种族大灭绝,苏菲的精神和肉体该如何抉择……洪熙官·方世玉·陆阿采疾速追杀4爱情有什么道理雷诺阿凝视黑夜自古英雄出少年大脚野人日落难以抗拒的真爱欢乐道场第一季爱在西班牙大世界扭蛋机2光与铁没自由二十四小时 第二季美依礼芽&特酷B站独家直播恋爱操控师决不姑息夏日的远行黑马王子蛇女添丁罪城苏布拉:风云再起丑闻第二季间谍过家家粤语第二季绝世好宾粤语版荒野独居第五季化妆师(2015)珍珠劫炫斗战轮孤独的美食家第五季辩护律师重阳奇妙游抬头见喜2023告密者电影版2023德鲁大叔(原声版)夜樱四重奏月之泣爱情盲选第四季雪天使死亡笔记2015鬼马小精灵1995古董军武性生活夺魂梯惊天工程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女人,你尽可选择沉默,也可选择诉说

Link: 之唯纽约生活 #33

【之唯的纽约笔记】链接


第三次观看1982年梅姨首次囊获小金人最佳女主的苏菲的抉择 Sophie's Choice,想到心目中最喜爱的前十电影中,有三部有梅姨的演出,都是深刻细腻刻画女性生命和抉择的故事,然后心思聚焦于电影名字里的“choice/抉择”,顿时发现这两个字因为不同女性(或者说人)丰满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最后走向的人生故事和体验而变得更有重量。

今天不去谈这部电影能够在我心中排进前十的位置的那些电影整体上的成就,只想再三月这个被成为女性月Women's Month的月份,谈一谈我在这部电影里的苏菲(Sophie)这位女性,和我从她的这个故事想到的一些相对于电影主题要肤浅很多的,一些关于这个女人的理解。

苏菲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她非常担得起斯汀戈在故事的结尾后半处说的他心心念念的女神这个称呼。

首先苏菲美到动人心魄。

Youtube上有几个采访视频是在电影影展前后对梅姨的采访,其中一个梅姨谈到了导演艾伦最开始的女主人选并不是她,虽然细节不得而知,但是私下认为,主角有多美这件事,因为梅姨并不是一个“很美”的女人,所以在电影里的冲击力而没能表现出来。

电影里用了很多铺垫来说苏菲很美,从两位男主斯汀戈和内森、集中营里的司令、最后逼迫做出一儿一女选择的纳粹军官……所有的男人对她的反应都间接的描写了她美丽的极致:她的美应该是那种只需一眼就不能忘记的绝色。

在受尽折磨的集中营不能够施粉黛并且虐待到皮包骨也能够让司令动心;在暗夜中的人群里风尘扑扑,却被纳粹军官一眼看到并且用权力调戏和折磨;在英语课上教授都对她青睐有加;极度贫血以致昏倒后也能够让内森心生怜爱的救助;一面之后斯汀戈在Corney Island游乐园“浑身战栗想要逃走”,但是仍然因为她的美留下了;内森最恐惧的就是她的不忠诚以及怀疑她如何在集中营幸存下来——苏菲就是这样的美。

其次苏菲非常的有教养和气质。

这点在电影里有非常细节和自然的表述。斯汀戈撞开门后,迎接他的是这栋粉红色房子里楼上住客苏菲的一张信笺的晚饭邀请和一本诗集,对应斯汀戈的身份,书这个小礼物和晚饭邀请都非常的有考量和教养。后面还有她和内森吵架后对两人分别的尊重和知亲疏的反应/行为。还有她在图书馆借书时候,即使英文非常不流利,她在询问Emily Dickinson的书的措辞方式,以及后来被图书管理员非常粗鲁的打断和对待时候的不卑不亢中流露出来的、即使是贫血和贫穷都不能掩盖的那种落落大方的教养让人敬重;包括后来她如何温柔而镇定的在集中营里的地下室和女仆对话来保住她父亲留给她的鞋子的方式;包括她和斯汀戈的郑重的不轻浮的一系列交流等等……

苏菲不但有学识,还非常的有灵性。

因为父亲是法学教授,母亲是钢琴家,可以推想苏菲从小长在优渥富足的家庭,她对待语言的态度更是受到严苛的父亲教育的影响,从而熟练掌握了多门语言,而且从她对文学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书读得很多,这已经很难得。更难得得是,苏菲还有很有灵性。灵性是什么?就是对生命、人和自我得认知。在英文课上第一次出现Emily Dickinson的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y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这时候苏菲眼里流露出的那种被诗穿透灵魂的懂得,是因为她对生命的懂得,对死亡的懂得。

美到动人心魄、非常有教养和气质、非常有学识和灵性,不足以称为完美吗?难道不是任何一个女人想要得到的极致吗?作为一个普通的生活在21世纪的女人,我们一生求学、奋斗在职场、买买买、健身……所有的自律和奋斗,都是试图在同这样完整的“美”步步靠近。然而已经成为(being)这样完美女人的苏菲,她幸福了吗?

不,这段"civilized are the first to die"的时代留给她的,是以死而句读的破碎的灵魂和人生,是唯有谎言、死亡和疯狂才能容纳的人生,是一个连真爱都不能挽留的人生……电影塑造了一个常人不能企及的完美,然后让旁观的我们看着这个完美失去所有存在的意义。

失去了曾经的生活、失去生活的美丽、失去所有爱和在乎的人、失去身份的认同和归属、并且在这个无法认同和归属的过程里人性不断的被冲击和拉扯,生存立足之地不断被颠覆和剥夺——她的生活最后”苟且“成了那个她抹掉汗水后对斯汀戈轻轻地说的状态:

“Ah the truth, the truth. I don't even know what is the truth after all these lies. Oh God, the Truth."

她无法不生活在谎言里,因为“the truth does not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她自己作为经历中的一员都不能够明白理解明白(understand),即使她是那个幸存者,是唯一一个知道事情本身(truth)的人,她都不能够明白。

旁人不必要明白,就像是如果苏菲不同斯汀戈讲这些故事和真相,斯汀戈不需要明白。然而苏菲却必须要跟这个”不能够明白“的痛苦相处。她必须带着她的美丽气质和教养、带着她所有曾经拥有的又失去的、带着她经历的快乐悲伤绝望的一切、带着这些经历里面她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那些摧毁她最后作为一个美丽善良有教养的”文明人civilized"人的选择。她不得不去在“不明白”和“真相”这两个恒久对抗的人生的课题中活着……这就是为什么对她来说,"we are dying"。

疯狂的、不能够去仔细推敲的人世和时代,如同疯狂的、不能去仔细推敲的人性一样,甚至连死、连疯狂、连谎言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而欣然付之。

苏菲说:“the truth does not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真相并不让它易于接受和理解。”——而这是一个完美的人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个如此简单却真实的总结。

而这样一个完美的、被这个时代和人性所肢解和损坏的女人,在这段人性丧尽的时代中“幸存”的她,之后选择了什么?她先选择了死,后来在被内森救了以后选择了生,选择了生活在谎言里。

谎言可怕吗?谎言应该被憎恨和排斥吗?

不,因为她的谎言,成就了她高贵的沉默。她选择了谎言,选择了粉饰过去,是为了救了她的这个她爱的人,是为了死去的她爱的父亲、她爱的女儿、她爱的儿子,是为了她最后选择的生。

而她后来又选择了讲述,即使她明白,斯汀戈永远不会懂得(understand)——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人不可能懂得,因为即使经历过的人(她自己)也不懂得。但是斯汀戈对她真诚的爱,让她选择了讲述这个故事。她的讲述,也不是为了她自己,不是为了她的灵魂得到安宁,不是为了讨回公道,不是为了讨伐恨或者问这个世界从她身上无情拿走的、打破的。她选择的讲述,仅仅是因为斯汀戈问了,也仅仅是因为斯汀戈在乎并且爱那个他不理解不懂得得苏菲。

最后的最后,她选择了死亡。

这一系列的选择,完美的体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完美,由此成就了斯汀戈最后读诵的Emily Dickinson那首贯穿电影的诗和电影结尾的结语:

AMPLE make this bed.

Make this bed with awe;

In it wait till judgment break

Excellent and fair

Be its mattress straight,

Be its pillow round;

Let no sunrise’ yellow noise

Interrupt this ground

I let go the rage and sorrow for Sophie and Nathan, and the many others who were but a few of the butchered and betrayed and martyred children of the earth. When I could finally see again, I saw the first rays of daylight reflected in the murky river. This was not Judgement Day, only morning. Morning, excellent and fair.

Excellent and fair, 她,和她的人生,以及她不能理解的这个扭曲的时代。

 2 ) 2022-8-7,苏菲的抉择,第50部

1982年上映,豆瓣8.4分,时长150分钟,腾讯视频


这部片子,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家人、家庭的角度阐述战争对亲情的影响。

不同的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着重讲述两个小孩子的友情,以及他们父母失去孩子之后的影响。

《苏菲的抉择》着重讲述战争对一个女性的影响,失去父亲、丈夫、两个孩子,内心备受摧残,遇到了一个好心收留自己的男人,但两个人对无法对过去的事情放下,最后一起死了。

片名《苏菲的抉择》是在后半部分才点题,像极了《唐山大地震》,一位母亲有2个孩子,在无法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的情况,被迫做出选择,只能选择一个孩子活下来。

“抉择”,是内心的煎熬,以及失去其中一个孩子之后,内心无法原谅自己的愧疚感,而这种愧疚感,或许会成为一个妈妈一辈子的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部片子,也是一部反战片,一部伟大母爱的片子。

反观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盛世,国家国力强大,不会再让人民流离失所,有强大的国才有安稳的家。

 3 ) morning!生命是最好的秘密(旧文)

昨天看了我最爱的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Streep)的,我最期待但又一直未尝看到的电影:《sophie's choice》,Meryl演的实在是太好了,我几乎一直在关注她,而没有完全把电影看懂。比方说为什么sophie最后要选择回去与Nathan一起共赴死亡?是太爱Nathan,一起殉情,还是与Stingo的一夜疯狂让她愧疚,还是自己寻求解脱?sophie一个饱偿了人间辛苦,从奥斯威辛逃出来的女人,到底知道他的男友Nathan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吗?她会不知道吗?如果知道了,为什么又一直假装不知道呢?sophie内心里头对于Stingo到底是什么情感呢,她说“you are a great lover”,但又离开他去奔赴死亡,是没法承受“marriage,and children",没法承受一个安静的农场,一个新的家庭的美好图景,还是sophie根本就在安慰善良的Stingo?这些确实看不懂。
但是有几个画面,印象深刻,反复看了好几遍。第一个是,sophie身体虚弱,听到老师讲到Emily Dickinson的诗时突然眼光一闪,然后跑到图书馆去争辩要找她的书,直至昏倒。然后就是,sophie与Nathan干杯,Nathan可能是唯一一个欣赏她这个年老的,一身伤疤,poor in english,从奥斯威辛逃出来的,曾经美丽非凡的,但却是可恶的波兰女子的男人,sophie碰杯时说了一句话:when you live a good life,like a saint and then you die,that must be what when they make you drink in paradise.(假如你有美好的一生,像一个圣徒,然后你死去,这就是在天堂里的伙伴们要跟你碰杯的原因。)这句话似乎太牛了,完全可以成为俺的座右铭。
还有一个画面,sophie一张漂亮风韵十足的脸靠在窗边,然而此时在这张脸背后的竟是在奥斯威辛,一个德国军官让她选择是让自己的女儿活,还是儿子活,她不能选择,但have to ,她看着别人抱走自己的女儿去焚化的时候,自己声嘶力竭的叫喊,但是喊不出声音,电影此时的声音是她女儿的哭声,但Meryl的嘴形却跟她女儿的哭声是相符的,这个镜头Meryl表现得真是让人惊叹。
电影的名字起的好,那么多零散的镜头,错乱的时空,非理性的场景,没有这个名字恐怕难以衔接甚好,在奥斯威辛sophie选择了儿子,选择了自己生存下去,之后,她选择了撒谎,选择了掩埋过去,选择了重新的去爱,去live a goog life,并且最后选择了死亡,选择了excellent and fair。
很喜欢电影结尾的那个镜头。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结尾如何,但是如果要让我当作者,我会用那座桥,用一句“Morning”收笔。
影片中有一首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写得非常好,是Emily Dickinson的。
如下:
     Ample make this bed.
  Make this bed with awe;
  In it ,wait till judgment break
  Excellent and fair.
  
  Be its mattress straight,
  Be its pillow round;
  Let no sunrise’ yellow noise
  Interrupt this ground 。
 
要我翻译的话,就是这样:
 
把床做得大一些
用我们没有边际的敬畏之心
睡在里面,静静等待
公正审判日的到来
 
垫子要平直的
枕头要圆的
但是千万啊,别让东出的太阳
打扰这大地的宁静
 
Emily Dickinson,可以说是我最热爱的国外女诗人“之一”。记得一年前,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图书馆里读她的诗,英文的,沉浸其中欣然忘时。还有蛮久前,跟文学社的一些朋友搞“地下交流”的时候,我还在偌大酒桌上现场朗诵过她的诗。我喜欢说的一句话“生命是最好的秘密”其实也是她说的。
Dickinson的诗很讲究节奏,所以译过来总觉得没什么味道,而且国内我看到的版本译的都很滥。她的诗简约,而不简单,没有很多故意塞进去的内容,她自个也没太多丰富的人生经历,但诗却依然开阔。我就喜欢她的这个秉性。自己比较喜欢的有《i died for beauty》,《why do i love you,sir》,《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现在看着摘抄本里的这些英文句子,爱意顿生,也因为带着时光混迹的缘故吧。这里,其他的难得敲,就抄一首她短的吧:
 
to see the summer sky
is poetry,though never in a book it lie——
true poems flee——
(她诗的题目一般都是诗的第一句)
 
译:
仰望夏日星空
(仰望本身),就已经是诗,尽管它永不可能在书中展现
否则,一旦表达,真的诗就此溜走
 
对于此诗,我深以为然,我一直相信,真正的风景是在心中的,不是在照片里。

(n年前的旧文)

 4 ) 《Sophie's Choice》:抉择的悲剧

      片名Sophie's Choice被译为《苏菲的抉择》。在英语中,choice是个广义词,通指所有的“选择”,而汉语的“抉择”却有一层较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强化了主体的能动性,让读者觉得做出抉择的人是一个坚强、有主见的个体。同时,也为抉择的结果赋予了一种严肃的意味。 因为这个译名,我从一开始就对电影内容产生了错误的心理期待。所以,当我看见那个美丽而懦弱的女人在一个残酷的时代里跌跌撞撞,直至遍体鳞伤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倍加阴郁。这是一种无法简单用哭泣来释放的沉重,因为它触及到人性最深处的脆弱与疯狂。
      二战结束不久,一个来自美国南方的阳光小伙斯丁格到曼哈顿追寻作家之梦,他住进了布鲁克林区的廉价公寓,一座绿树掩映下的“粉红城堡”。看起来,生活既美好又充满希望,直至苏菲和内森出现在观众和斯丁格的视野。 第一次见面就十分令人尴尬和不悦,楼道上,苏菲哭着挽留意欲离开的内森,而内森却用最恶毒的词语辱骂这个满脸泪痕的女人。苏菲的第一次出场就基本打碎了我对角色的主观想象,不过那个时候,任何有关“抉择”的迹象都还没有出现,所以我很自然、也很好奇的想要看看,这个貌似爱情傻瓜的苏菲,究竟会做出怎样一件堪称“抉择”的事情。 接下来的段落,让我更加深信苏菲是一个只会为负心郎伤心落泪的小女人,不过,她和内森的故事有点与众不同,用苏菲的话来说就是,内森拯救了她。
      原来,从小生长在波兰的苏菲在二战期间曾被关入纳粹集中营,战争结束后,她孤身流落异乡,如果没有内森,她恐怕已经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这就是苏菲对内森逆来顺受的理由?在镜头中,苏菲常常处于轻微的俯拍之下,而内森则总是让人“仰望”,这种近似于宠物与主人的关系,实在令人不快。此外,另一个让我难以释怀的,便是苏菲白皙的手腕上那一串灰暗的数字刺青----集中营编号,以及那一道道自杀未遂所留下的疤痕。 一个雨夜,苏菲为了打发等待内森回家的无聊时间,给斯丁格讲起了一些波兰的往事。苏菲说她的父亲是一位法律教授,因同情犹太人而被纳粹枪决,一同遇害的还有父亲的学生、她的丈夫。后来,她为给体弱的母亲补充营养,偷偷去黑市买肉,结果被纳粹军官发现,就这样被送入了集中营。解放之后,她因所爱之人全都离世而痛苦不堪,曾不止一次试图自杀,但幸好,内森出现了,他要苏菲为他而活,于是她才活到现在。 我和斯丁格一样,很轻易的相信了苏菲的话,因为这个故事十分符合我以往的审美标准:一个虽然惨痛,却饱含正义、抗争与牺牲的壮烈悲剧。敢于和邪恶斗争的父亲与丈夫、可怜的母亲,还有无辜的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苏菲拥有了一切博取观众同情与好感的因素。我对苏菲的印象也有所改观,毕竟,一个经历了这么多悲痛,却还能如此纯真的去爱、去付出的女子,是值得怜惜与尊重的。 现在想来,自己实在天真可笑,也许正是因为根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残酷与艰辛,才会对悲剧抱有一种幼稚的浪漫想法。
      在我还在回味苏菲的“传奇”故事时,内森再次莫名其妙的大闹了一场,苏菲也随之失踪。斯丁格为了寻找苏菲而去拜访苏菲的一个朋友一位教授的助理,却无意间从教授口中得知一个惊人的事实:苏菲的父亲根本不是什么与纳粹抗争的英雄,而是一个反犹太积极分子。在惊愕和疑惑中,年轻的斯丁格回到公寓,正遇见回来寻找内森的苏菲。晚上,斯丁格质问苏菲为什么说谎,苏菲凄然一笑:仅仅为了不被人们孤立。 夜幕中,苏菲的脸在月光的照映下显出大理石般的光泽,冰冷、肃穆。她缓缓说出事情的真相。原来,苏菲的父亲不仅有着极端的种族偏见,甚至对亲生女儿也非常冷酷决绝。由于同情犹太人,苏菲被自己的父亲厌恶,就连丈夫也不再理她。后来,苏菲爱上一个犹太共产党人,他待她非常好。可是,当他的姐姐请求苏菲协助他们抗击德国人时,苏菲却拒绝了,理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遭受危险。不久,犹太共产党人被纳粹逮捕处死,苏菲也被抓进集中营,更令人发指的是,她的儿子被送入了儿童营,而女儿竟直接被送入焚化炉。在集中营里,由于精通德语,苏菲成了最高长官的秘书。为了挽救自己的儿子,苏菲将从前父亲的演讲稿拿给那个德国军官看,并宣称自己是反犹太积极分子,被抓入营中完全是一个误会。苏菲卑微的祈求对方救出她的儿子,然而,不出意料的,这个愿望最终成为泡影。在这个版本的故事中,苏菲已不再是享有人们同情与好感的折翼天使形象,她的某些行为在我心里激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比如她拒绝帮助共产党以及在集中营里笨拙的与纳粹套近乎等,这使苏菲显得既懦弱又愚蠢,甚至让我有点怒其不争。但是,我心里也清楚,我是没有办法指责苏菲的,她只是一个温顺的弱女子,渴望爱和安宁,却无奈身处乱世之中。她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尽量躲开那些疯狂,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她哪里知道退避的结果就是失去更多。
      讲完这些后,影片随着内森的归来又回到了轻松愉快的轨道。只是好景不长,斯丁格又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他的好友之一,那个所谓才华横溢的生物学家内森竟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斯丁格越来越迷惑,他不明白为什么苏菲和内森彼此隐瞒着如此巨大的秘密,他们又为什么总是分分合合,却又始终不离不弃。不过,对苏菲钦慕已久的斯丁格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带着苏菲远走高飞,到南方去开始新生活。 当斯丁格向苏菲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时,苏菲第一次以一种严厉的态度打断了斯丁格。“让我再告诉你一件事吧,我从没跟别人说起的事。不过,我需要先喝一点酒。”苏菲疲倦的说道。然后,借助酒精的力量,苏菲说出了那个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沉重罪愆。也正是在这里,片名中的“choice”终于得到了字面上的印证。
      事情发生在苏菲和孩子被送入集中营的那天晚上,苏菲的美貌引起一个纳粹军官的注意,她以为这是一个逃脱危险的好机会,于是向军官表明自己不是共产党人,并且信仰基督教。谁知,那个德国人轻蔑的笑了笑,许给了苏菲一个“优惠待遇”-----可以保住一个孩子的命,也就是,苏菲必须做出选择,让一个孩子去死。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残酷的折磨,苏菲祈求眼前的“救世主”不要逼她选择,可当德国士兵来抢夺她的一双儿女时,她慌乱极了,终于脱口而出:“带走我的女儿吧!”然后,一片嘈杂声中,哭泣的小女孩被人抱走,消失在远处的黑暗里,留下被突变吓呆的苏菲独自承受严酷的良心拷问。 没想到,所谓的“抉择”竟是这样。命运的捉弄与人性的挣扎经过剧情的层层递进被推到了极致。一个普通的女人,一生都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最后唯一能选择的,居然是儿女的生死。命运就是这样和苏菲开着玩笑。尽管罪魁祸首是残酷的战争,可我发现我和斯丁格一样,都不能简单的告诉苏菲这不是她的错,因为她毕竟选择了用女儿的死来换取儿子的生,这一行为背后包含了人类最难以名状的隐秘心理,在良知被强制抽空的一刹那,苏菲目睹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懦弱与丑陋,这使她一生都无法原谅自己。对此,所有的安慰之辞都显得苍白可笑,每个人都只能哑口无言。苏菲背上的十字架实在过于沉重了,她就像一个已经癌症晚期的病人,与其接受痛苦的化疗,不如多给她一些吗啡,让她较为轻松的度过剩下的日子。 我终于明白苏菲为什么总是对狂躁的内森千依百顺,也许她觉得这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也许她把内森当作她死去孩子的化身,而实际上,内森也离不开苏菲。
      在影片开头,内森抱着苏菲说道:“难道你没看见吗,苏菲?我们正在死去。”是的,他们同样都是没有未来的人,所以他们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陪伴对方共赴死约。影片结尾,苏菲和内森相拥着躺在床上,迎接那个优雅而公正的审判日。死亡终于抚平了他们一生的痛苦,赐予了他们安详。 四原来,片名“苏菲的抉择”只是一个沉痛的反讽,一个弱女子身处乱世,本就令人叹息,而她自身的悲剧又因其种种懦弱的取舍愈加刻骨铭心。然而,尽管世上确有无法抚平的悲痛,尽管无数个体只能在绝望中死去,生命却仍旧繁衍不息。踏过前辈墓碑前的青草,后来者依然会向前迈步。正因为此,创作者在影片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丝光明的影子:年轻的斯丁格擦干眼泪,走入朝阳,并以沉静的声音说道:这不是审判日,而仅仅只是,早晨。

 5 ) 徐帆的抉择VS苏菲的抉择:论中国式亲情的zz正确

欢迎收听我的原创影评《不一YOUNG | 影想力》

《苏菲的抉择》和《唐山大地震》两篇影评放在一起了,所以比较长,3037个字,阅读大概需要花费20分钟。


有人说看完《唐山大地震》很感动,那推荐你看看《苏菲的抉择》:同样是母亲,做出了同样艰难的抉择,但我总觉得,徐帆饰演的中国式母亲,太容易原谅自己了!

苏菲的抉择

唐山大地震中,徐帆的抉择

首先声明,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什么“重男轻女”的问题,更不会因为她们“做选择”这件事本身而谴责她们,因为在那种情境下,总要做出选择的。我在意的是:两位母亲做出抉择之后内心的情感——苏菲最终选择自杀,徐帆却很容易就原谅了自己——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却迟迟无法释怀!

先说苏菲吧。苏菲的内心比较复杂:她面临了3次选择,在这3次选择中,她分别抛弃了正义、放弃了亲情、践踏了廉耻

这3次选择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愧疚和创伤,跟随影片的推进及苏菲的自我曝光而由浅入深、一一揭露出来。

在二战期间,苏菲作为一个波兰人,内心是同情犹太人的,但是她的父亲确是个彻头彻尾的反犹主义者。苏菲从小就对父亲言听计从,从不敢反抗。因此,尽管她对父亲的种族灭绝计划深恶痛绝,但还是帮父亲打印了很多反犹的文件。——这是苏菲的第一次选择:身为一个善良的人,却违背良知,助纣为虐。

这次选择带来的创伤是:她对犹太人有着深深的内疚,她对自己的帮凶行为无法释怀。出于潜意识中的赎罪心理,她找了个犹太男朋友,尽管这个男朋友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她动辄打骂、羞辱,她还是全心全意的爱他、无怨无悔的包容他。

然而,毕竟,她没有直接参与迫害犹太人,只是打印了一些反犹文件而已。包括在她的反纳粹男朋友向她求助,她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而拒绝了,选择袖手旁观。但这些都不算是对犹太人的直接迫害,归根结底,她只是懦弱而已。所以,这层的愧疚给她带来的创伤相对比较浅

虽然苏菲不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反犹主义者、她曾帮她父亲打印过很多反犹文件、她也没有参与反纳粹的活动,但她还是被抓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集中营里,她为求自保,不惜频频向纳粹军官出卖色相,并且主动拿出她一直偷偷珍藏的帮父亲打印的那份反犹文件,向纳粹高官力证自己也是反犹主义者,希求换得儿子的自由。——这是苏菲的第二次选择:生而为,却出卖正义,寡廉鲜耻。

由于第一次选择并没有给苏菲带来好下场,也由于她的懦弱导致反纳粹男友一家的被杀,再加上她想通过反纳粹人士打听儿子的消息,苏菲终于答应帮助反纳粹人士完成一件任务。虽然最后任务没成功,但相信苏菲多少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心理补偿的。

然而,第二次选择中让她无法原谅自己的是:她竟然主动向纳粹投诚,虽然她是为了儿子的自由,虽然她内心并不认同父亲的那篇反犹文章,但她还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相较于第一次选择中她的旁观者姿态,这种直接背叛甚至出卖正义的行为带给她更深层的愧疚及创伤。

所以,她虽然也是集中营的受害者,但她却无法像其他受害者那样,心安理得的声讨罪恶。因为她不是——至少她自认为不是——完全的无辜者。对于其他受害者和正义而言,她有着洗刷不掉的、沉重的负罪感

若说以上两次都还在她生命的承受范围之内,第三次选择,则让她终生无法原谅自己,甚至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身为一个母亲,却亲手选择将女儿推上死路。——这也是导致苏菲最终选择自杀的直接原因。

这是苏菲内心埋藏最深、最难以忍受的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诉诸于人,包括她深爱的男友。只是在影片接近结尾处,苏菲被斯汀戈的求婚所感动,才终于缓缓吐露了出来。

苏菲的第三次艰难的自我曝光

这种愧疚和创伤,直接导致苏菲无法接受婚姻无法面对自己身为人母的角色、无法再养育孩子,甚至无法再活下去。因为这种愧疚,甚至在苏菲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你都能感受到隐藏在其后的那种挥之不去、无法言喻绝望

拒绝婚姻和生育

苏菲的3次选择,从作为一个善良的人、生为而,到身为一个母亲身份的递进,所带来的愧疚感和创伤也是层层递进的,这种递进最终顺理成章的将苏菲推向死亡的高潮。

反观《唐山大地震》中徐帆饰演的母亲,在做出了和苏菲一样的选择之后,又经历了什么呢?痛苦?有,但绝对没有苏菲那样的绝望。愧疚?大概有那么一丁点,不然也不会在儿子说“还不如救我姐呢”的时候,打儿子那一巴掌。但这种愧疚有多深?我是没看出来。

我认为,人的赎罪之旅通常也是由浅入深,分层次递进的:第一步,其实也是最难的,是自己原谅自己;然后是祈求旁观者的原谅;最后一步,才是寻求受害人的原谅——这一步反而最容易,如果赢得了旁观者的原谅,这最后一步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苏菲就是因为始终无法原谅自己、无法跨越这第一步,所以才最终选择自杀的。反观徐帆饰演的母亲,她确实也痛苦:

她不肯住新房子,她怕去世的丈夫和女儿找不到回家的路;

徐帆不肯住新房

她不肯再婚,怕对不住拿命来爱她的丈夫……

徐帆不肯再婚

但她不是因为“身为母亲,亲手选择将女儿推上死路”而痛苦,她纯粹是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这和苏菲的痛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她的心里也没有苏菲那么深的愧疚和绝望;所以她比苏菲更坦然;所以,她能轻易的提起女儿的死、心安理得的给女儿化纸钱、还能念念不忘要送儿子考大学、给儿子找媳妇、帮儿子看孩子、和儿子儿媳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吃年夜饭……

徐帆和儿子儿媳一起吃年夜饭

因为,她对自己的选择可能根本就不后悔!如果再做一次同样的选择,她可能还会选择让女儿去死!她认为,她的选择没错,只是委屈了女儿,没能让女儿“也”活下来——她对女儿的负疚,仅此而已。所以,她没有苏菲那么深的痛苦!所以,她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苏菲终其一生、耗尽全力都无法跨越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原谅自己

所以我猜,她可能真的像她自己所说的:这些年过得挺好的。

徐帆在影片中好几次表示:自己过得挺好的

当然,她对自己的选择也并非一丁点都不内疚,所以就有了“最为人称道”的那场戏:向女儿下跪道歉。

徐帆下跪,给女儿道歉

但这里的道歉,我们可以看到,是直接跳到了第三步:寻求受害人的原谅!因为她已经原谅了自己,也赢得了旁观者的(儿子儿媳)的原谅,只差这最后一步,就功德圆满了。而这最后一步,对她来说,其实也是可有可无的一步:之前以为女儿死了,所以能不能得到女儿的原谅也就无所谓了;现在刚好女儿还活着,那麻烦你,原谅我吧,反正你也没死。

赢得儿媳的宽恕

赢得儿子的宽恕

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女儿当然是二话不说的原谅她。——我想,大概冯小刚在家里是被父母偏爱的那一个,所以才会做出如此的安排。

最终赢得女儿的宽恕,功德圆满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就更吊诡了:居然轮到女儿开始反思开始自责开始寻求母亲的谅解……

女儿开始反思、自责、寻求谅解

Excuse me?WTF?导演和编剧是想表现女儿的宽容?还是母亲的伟大?亦或是中国式亲情的圆满?还是导演真的认为女儿也有不对的地方?照这个逻辑,苏菲那死了的女儿,是不是也应该给苏菲托个梦,说:妈,对不起,我原谅你了~你选的没错~不要再为了我折磨自己了~

——也不知道是中国导演、编剧的格调肤浅,还是我们中国式的母爱、亲情本就如此肤浅。

影片对张静初饰演的女儿刻画的同样肤浅——仅仅是死活不肯打胎。按理说,直面过被生母厚此薄彼和事关生死的抛弃,张静初的心理阴影面积应该是很大的:例如对西红柿有没有心理障碍对母亲这个词、这个角色有没有障碍?甚至这种心理障碍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张静初和养母之间的关系吧?——连亲生母亲都靠不住,又怎么会相信养母呢?(当然,影片中她和养母的关系确实一般,但不是因为心理障碍)

相比较之下,《苏菲的抉择》的导演和编剧,也不知道是因为聪明使然,还是因为就连他们也不知道答案,所以没有把握刻画好女儿这个角色,所以干脆让她死去儿子如果活下来,心理活动也很难把握,所以,也干脆死去。——只有在我们中国特色的大团圆式亲情里,他们才有可能活下来,而且活的还挺好。团圆,一向是中国式亲情的zz正确!

《唐山大地震》里,我认为唯一刻画的比较成功的角色,就是陈道明饰演的养父:虽然毫无血缘关系,但对养女却付出了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父爱——足以让很多亲生父亲汗颜。

陈道明饰演的养父

 6 ) 是失眠会写出来的影评

梅姨好美!演技好好,特别是母亲那里绝望崩溃,剜心之痛。看完半天没缓过来,最后的死亡竟然感觉很温馨,和爱人一起相拥像一幅油画一样,自己选择的死亡或许对她而言是最终极的自由。

发现我对疯狂的悲剧角色莫名偏爱,以及,总有一种错觉:精神异常的是Stingo,特别是他告白的时候,也太自我主义了。

因为活人书写历史,小说家会不会在整个过程中将自己美化了,开了一个暗黑的脑洞,两个男人中的二选一,其实与自己的孩子中二选一相同,都是Sophie’s Choice ,或许去农场是Stingo强加的选择呢?譬如绑架什么的,然后偷跑出来,虽然一边是精神分裂,但,是爱人。另外一边更危险,咬人的狗不叫,我一直觉着平静的变态更可怕,安静纯洁的普通人什么的,此处可展开无数有名有姓或真实或虚拟的坏人。

作家笔下写自己青涩的爱恋,写拯救被虐待和折磨的Sophie ,可她从头至尾都坚定不移选择Nathan,最后回到疯男友的身边。所以,自杀死亡结局加单一的叙事主体,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求爱被拒后杀其伴侣,意外将两人都干掉了,伪装成自杀。反正没有那么相信男人,更不相信一面之辞。

不过这种猜想,那真真是落入没有选择的绝境…

最后引用一段:

我觉得艺术加工不等同偏离,凡此种种更证明了战争的摧残、个人的创伤,绝不能忘记历史,要书写自己的历史。

 短评

开头以为是个庸俗的小鲜肉和熟妇的情爱故事,没想到随着故事的展开,回忆的拼图一片一片的聚拢,特别是军官让苏菲在两个孩子中做出选择时那种撕心裂肺,真是泪崩。

2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三次自揭伤疤的讲述,从自己是二战集中营受害者,到父亲其实是大屠杀的倡议者,再到那个必然送一个孩子去死的抉择,最终一层比一层更深的耻辱感让苏菲选择继续留在疯男友身边,无尽的绝望,终日酗酒,直至自杀。

6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力荐

女主的表现真是极好了 剧情也很流畅

7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艾伦·帕库拉编导代表作,梅姨首次封后之作。1.文学气息浓烈,以作家的回顾性自叙作为外框,三层嵌套的回溯结构。2.先呈现苏菲选择后的结果,再由苏菲的三次回忆抽丝剥茧地渐次回溯始因,既强化悬念,又予人反思的余味。3.苏菲实际上做了三次重要选择,分别是道德/道义之择、亲情/他人生死之择和爱情/自我生死之择,首择有绵长的考虑与执行时间,末择也至少有一天的纠结时间,唯有中择是真正的抉择——面临无尽压力、必须即刻决断、怎么选都是错的两难之择,亦是由纳粹所转嫁的僭越上帝权柄的抉择。4.被念错拼错的艾米莉·狄金森之名&只知狄更斯的图书管理员,均彰显出女性作家遭遮蔽、被阻断的身份与记忆。5.业余研究生物学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身份也别有寓意,创伤与罪疚感唯有通过疯狂与变装来短暂克服,"先死的是文明人"。6.配乐仿若天籁。(8.5/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女主角贡献了演艺生涯最完美的表演。

1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在失去一对儿女与自由之后,所有的抉择都是堕落。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苏菲最后躺在床上,侧着脸面向窗户,阳光把她本来就白的脸照的更白,清晰的轮廓像是希腊雕塑里的女神。从奥斯维辛幸存的女人,一边释放着纯真一边掩饰着黑暗。内森读完stingo的小说,在房间里对着黑暗的窗户指挥欢乐颂,迷人的肌肉线条像是贝多芬力的化身,可谁又知道,他被上天夺去了精神。两个无法独自生存的人,互相碰撞出极致的生命,stingo被命运裹入其中,自然承担着记录者的使命。

18分钟前
  • decca
  • 力荐

好的作品,的确可以令人完全忘却技术。

21分钟前
  • 被迫改名
  • 力荐

饱受戕害的痛苦灵魂 来造一个宽大的墓床 / 用我们 无边的敬畏/然后 躺在里面 等待/公正的审判日到来 / 它有 平坦的床垫/它有 圆形的软枕 / 千万别让金色的阳光 / 打扰这 宁静的 安眠 ……

24分钟前
  • 戛剑生
  • 力荐

很显然,苏菲是个会让所有男人都为之着迷的女人。她有玫瑰花一样的脸庞和婀娜体态,也有细心呵护的谎言和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尽管她无意诉说。父母、孩子、丈夫、情人、公正的人格、作为母亲的良知,她是在失去这些后挣扎着从噩梦中醒过来的人,是内森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小作家说:“当时二十二岁还没有性经验的我,终于拥抱着无限思慕的女神。我有无穷欲望。苏菲的欲望让她以肉体欢愉逃避记忆和痛苦,不仅如此,我现在还明白,那是要击退死神的疯狂企图。”只是他那时求爱心切,尚未看清,这样的苏菲早已回不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她没有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最后却在氰化物中和另一个疯狂而绝望的人相拥长眠。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28分钟前
  • 清炒黎蒿
  • 推荐

女主真的演的太好了!好剧情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尽管电影有两个半小时

33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影片几乎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却表现了战后不堪回首的灵魂绝望

36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刚开始看到的也许只是一对冤家似的情侣,男主加入后变成欢乐三人组,但其背后却掩盖着残忍冰冷的过去和真相,还有无法磨灭的伤痕。梅姨真是贡献了一次殿堂级的精彩表演。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苏菲被迫选择的这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梅姨说她也只能演一次,因为她也是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揪心的痛

41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推荐

此片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4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编剧也是个神经病,我崇拜你。苏菲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一生中你可以遇见许多次,也许不如生与死那般严重,可也是记忆里的一道十字伤。

4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才是斯特里普殿堂级的出演啊,快乐的时候如玫瑰,回忆里又如枯槁。如拨开迷雾一般,一步步探向过去的深渊。苏菲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或许就已经死了吧。前段较长,但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故事。(虽然我老早就看出男主二的精神问题,并且,唐山大地震抄得只剩唐山大车震了吧!)

5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Nathan在影片里第二次发病时,我想过为什么Sophie还要继续和这么一个暴躁的男人在一起?后来我明白了,因为只有躲进Nathan的疯狂热烈里,才能拯救她伤痕累累的人生。所以她宁愿选择回到那栋房子里,迎接任何属于Nathan的危险因素,甚至死亡都能是她的最好结局。Stingo的温柔和他描述的那个未来,无法承载和抚平她的愧疚、伤痛。在她迫不得已选择将女儿推向地狱,反对父亲的她为了保护儿子向纳粹军官献出表明父亲是纳粹派的文章,但最后也没保下她的儿子时,Sophie已经奔溃了。一个饱受良心上的谴责的人,安稳舒适的农场家庭生活,只能是她新的牢房。更何况,她真的爱Stingo吗?不,那远远不及对Nathan的感情。毕竟Sophie曾苍白得如同枯枝,遇到Nathan后,才得以饱满成一朵娇艳的玫瑰。

54分钟前
  • 也楼闪闪
  • 力荐

区别于执着在“控诉罪恶”和“诉说苦难”模式下流于俗套的同类题材,《苏菲的抉择》高明之处在于苏菲复杂经历和苦痛记忆所导致的,身份认同的巨大矛盾。她是受害者,却并不无辜,她不是犹太人,却遭受犹太人的苦难,是与非的界限在她身上模糊,被迫在儿女中做生死选择时,她的自我认同已经全然崩塌毁灭

57分钟前
  • 洛梦蝶
  • 力荐

梅姨招牌的口音特技与层次丰富的表演从此发迹,一个人物多重面相性格跨度外表迥异却内在一体无疏无漏,布鲁克林为爱情的变化无常而抽动的嘴角,回忆时看向窗外迷雾般悲悯的眼神,集中营前惊恐无意识绝望的重复自语……Sophie的两次选择,一次被动的为爱选择生存,一次主动的为爱选择死亡。文学化叙述。

5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伟大的影片并不需要华丽的技术,有深刻的剧情、到位的表演就够了。本片150分钟漫长而不冗长地对苏菲的人生进行抽丝剥茧,反思战争残留在人性深处的痛苦,苏菲的三次讲述串联起苏菲的心理世界和战后的创伤,特别是第三次显得如此绝望,进而尘归尘的结局也显得是最合适的了。

60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