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激流

HD中字

主演:约翰·卡萨维蒂,吉娜·罗兰兹,西摩·卡塞尔,戴安娜·阿伯特,Jakob Shaw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的激流 剧照 NO.1爱的激流 剧照 NO.2爱的激流 剧照 NO.3爱的激流 剧照 NO.4爱的激流 剧照 NO.5爱的激流 剧照 NO.6爱的激流 剧照 NO.13爱的激流 剧照 NO.14爱的激流 剧照 NO.15爱的激流 剧照 NO.16爱的激流 剧照 NO.17爱的激流 剧照 NO.18爱的激流 剧照 NO.19爱的激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的激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作家哈蒙(John Cassavetes饰)和他的妹妹莎拉(Gena Rowlands饰)生命中的几天。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在电影的结尾,莎拉离开了哈蒙的家,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而哈蒙走到银幕前给观众说再见,也和自己的生命告别。住我隔壁的年下恋人人世间亨利之书爱丽丝湖血案捕梦网永别了,苏维埃哈里根先生的电话当海南遇上潮州职场是个技术活是好朋友的日记·露营vlog鬼遮眼2014执着的追踪神啊,请赐我耐心江山多娇摇滚红与黑巴士奇遇结良缘1978皮囊 第二季哥们游戏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JOJO的奇妙冒险OVA枪手比利另一个世界2016少年ON FIRE朱唇劫恐龙之爱极品师徒闺蜜离婚指南第一季摔跤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七月与安生功夫宗师霍元甲威尔和格蕾丝第四季越光宝盒国语齐木楠雄的灾难 真人版2017恋爱假期长空铸剑财神到粤语无知的声音追踪者奇葩说第六季窦天宝传奇便利店新星玛·鲁特冒牌家庭(粤语版)孤独的我阿衰第六季

 长篇影评

 1 ) 自我救赎吗?

近期内看到最打动我的电影了。关于爱,关于孤独,关于自我救赎。卡萨维蒂说,他唯一感兴趣的是爱,以及对爱的寻求。但是看了一些这部电影的影评,说这部电影里的哈蒙就是导演的真实写真。哈蒙在电影里说过Love is dead. Love is a fantasy little girls have。在电影中他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不对爱抱有期待。所以他每天不离手的烟酒,深夜的音乐,不断的性爱,反复要通过这些偏激又强烈的方式来极端的证明自己是真实的存在着,要用这些刺激的事物来填补内心的巨大空洞。但是在短暂快乐抽离后的新一轮空虚是更让人致命的吧。所以他不断重复着这样糜烂的生活。他有想过自我救赎吗?我觉得肯定是有过的,他也许把摆脱这种内心的空虚寄托于过家庭,寄托于过亲情,可是糟糕极了,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所以他不再相信爱了,也不想再从这个巨大漩涡里爬起,堕落就堕落吧。干脆被这种孤独吞噬,从手指开始。这样看来卡萨维蒂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了。一个拼命想要追求爱,并以此为乐趣的人,实际却是极度不信任爱的,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人一旦对什么事情产生高度的期待和追求,那就是悲剧的开始?一个人想要爬起又被坠下,爬起又被坠下,多绝望又残忍。那就干脆连一点亮光都不要留给自己。他只活了59岁,死因是长期酗酒的肝硬化。萨拉,剧中哈蒙唯一的牵挂。她和哈蒙不一样,她虽然和哈蒙一样生活在黑暗中,但她还是在寻找光明,还在挣扎,还是对爱抱有期待和希望。在她看来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但是这么热烈的爱,就算有人能接受,他又能承受得了多久呢。相反我觉得她对自己丈夫已经不再是爱了,而是她需要通过这种病态的感情流露来填补内心深处一直不敢面对的孤独吧。她把一切寄托于他人,直至离婚后,失去丈夫女儿后,这一切她用来填补自己的方式一下被切断了,她便像发了疯一样。她深知自己和哈蒙是一样的人,她想救赎哈蒙,所以她想要一些柔软的小小的动物来填补哈蒙和自己的孤独,寻找一些慰籍,代替自己给哈蒙一些大抵是是陪伴的东西,或者是让自己的感情有一个存放的地方。但是她发现作用微乎其微。也是,如果自己都救赎不了自己,还能救赎谁呢,所以她“释怀”了,在深夜离开了哈蒙,继续去追寻爱的激流,留下哈蒙一人。但是一场关于原谅释怀的梦境之后,她是真的自我救赎了吗?整部电影最让我感触的几个镜头:

1、萨拉的心理医生,在她说出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这段话以后,叫她寻求平衡,以至于不会被丢进不属于她的精神病院。那什么是平衡呢?如何平衡,才能和自己内心孤独的魔鬼和平共处,不被它吞噬掉呢?我觉得哈蒙、萨拉都是不愿意和自己和解的偏执狂。

2、萨拉为了得到一点慰藉,逃离这种漩涡,领养了一堆小动物,明明是部喜剧,这一片段也应该是一段充满戏剧化的喜剧镜头,可是一点都让人笑不出来,反倒让人很沉重。

3、萨拉为了逗自己丈夫和女儿开心,变成小丑,完成了一整段一点都不好笑的表演,虽然整段都充满了笑声,我看哭了吧。

4、最后结尾哈蒙和镜头挥帽子再见。

整部电影定义是喜剧,卡萨维蒂真的很擅长用喜剧的镜头来描写沉重的一些人生思考和哲学的问题。爱了、爱了。那些拉近的面部特写,看似乱七八糟的问题,把观影者强行带入一些思考里面。我觉得是最近看过描写孤独和自我相处最棒的电影。哈蒙总去了解身边人的想法,却搞不懂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萨拉去陪伴一些垂死的人,却陪伴不了自己。为什么喜欢老人,(即使他们身上有异味)孩童,因为他们纯洁,喜欢诉说,坦诚,没有太多秘密。对于男人的定义是什么,一群衣冠楚楚,却满足胡话的人。整部电影,卡萨维蒂用自己的视角描写男女主的矛盾挣扎与孤独,真的很戳我的点。但是我产生一个疑问,这样孤独的人是大多数吗?

 2 ) 伪拉康-笛卡尔-爱欲-几何学-坐标轴的建立

假设1

人的身体和思想分离,需要时而用身体思考(通过对物理世界的爱欲/及排斥作用),时而用大脑行动(沉思/表达)

推论1

如果假设1成立,身体与思想/心灵的对立就不可避免,爱会在两者之间分裂,变成认知的爱(即哲学/智慧,反向应用是关于爱的知识)与肉体之爱(冲动与激情,反向为无意识)

推论2

认知中,假设1的情况继续出现,认知进行自我分裂(分为具身认知(身体感受-知识)和纯认知,后者以自我为中心,延伸出纯心理学,或玄学,)对这些认知的爱与偏向性则将知识本身当作身体,将其本体化,本质化)

推论3

爱是什么,并不依赖于任何一种认知或理解,因为后者本不是爱(本身),其实也不存在爱本身,只存在爱之现象,或爱之动力(在尼采那里,动力及其结果是一回事)。智慧照亮爱的基础是欲求爱(爱/欲自我升级后反观朝向自身),即将爱变为知识与理念(正如推论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总留有剩余,因为爱的作用和爱本身并不统一,如同身心一般。如此产生问题——爱在现实中如何可能?爱如何去除自爱(自指的幻想成分)

推论4

从假设1可知,身体和思想的关系,并非平等。文明中,肉体湮灭,思想长存(并建立了共时性)。若身体与思想之间有对话,思想占优,因而,行为留下的难解释之物(在推论3中的剩余),经过身体和思想,继续二歧化——直到两者在现实中重新统一。

推论5

爱在现实中,已经历战争和湮灭,爱之阶梯成为断桥,散落一地的箭头——它曾经指向身体或思想)如今却指向自己,喋喋不休地言说自己。言说的求异导致自我与爱欲高度分离(也即主客分离)同时剩余物达到最大:对爱欲来说,自我是剩余,陷入多变的爱,意味着自己成为他者,成为everyone,这里,爱不同的人,接近于成为不同的人,获取他们的人格和行为模式,海王的活动是通过性行为进行古老的招魂;另一方面,对自我来说,爱欲是剩余,自我最大时,爱憎附属于自我,成为属我之物,于是“我是=我爱”,而我爱可以任意给定(或继续交付给其他所爱,即关联性,爱屋及乌)。该模式将柏拉图的爱之云梯转换为爱舍尔/莫比乌斯版的循环阶梯,其核心是自欺和自骗。

推论6

爱欲和自我的互相排斥(x轴两端),与身心分离(y轴两端),呈正交状态,四方开始重组流动,但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爱欲场(现实感),爱存在的理由与爱消失的现象同时生灭(想象一个x/y轴互相吸引的动态磁感线模式)。

假设2

以上都是深夜胡说

 3 ) 噬死之爱

       有一个女人,她信仰“爱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溪流”,听见她说话的声音,我仿佛听见生命深处的鲜血汩汩流动,声音那么大,吵得我彻夜难眠,我必须醒来,做梦,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爱在喷涌在流动在呼唤在泛滥,一滴滴汇成江河湖海浩浩汤汤绵延不绝,夺去我们的生活,淹没我们的生命,爱令人窒息。当鲜血流出的时候,儿子才说的出“爸爸,我爱你”,他却说:“太晚了”
    女主角几次昏厥,死去活来,但最终没有死,因为爱甚至吞噬了她的死亡,她已无权去死。她的职业是看护那些垂死之人。
    男主角就像她的反面,他总是与小女孩和老妇人在一起,他的生活是停滞的。当女主角来到时,他被填满;当女主角离去时,他被掏空。他笑得那么黑暗,他没有死亡,只是与死亡共舞。
    他们谁也不属于谁,被不同的力量裹挟着,冲激着,流向不知名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文学性很强,建议读一下同时期的美国文学。

    最后想说一下影片涉及的现实意义,女主角的心理医生说,“你的爱对你的家庭过于沉重”,爱使人感到窒息,说明这个社会是有点不健康的,电影拍摄于1984年,让我联想到中国八零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人,可能对这一点感触颇深。
    我想首先不要认为爱就是如此暴力,健康的爱是温顺的,敏感的,时断时续的,爱是可以和生活并存的。人不是靠爱活着,但爱可以为平凡的生活锦上添花。其次要着力于改变使爱变扭曲的那些社会因素,那些人性中的懦弱和政治上的疯狂,需要我们清醒的勇敢的去战胜,让生活恢复往日平静,让一切都“不晚”。

    祝各位2012年平安。

 4 ) 《爱的激流》:人生何尝不是激流

1984年美国独立电影先驱约翰·卡萨维兹执导了他生前最后一部电影《爱的激流》。

他于1989年去世,享年六十岁。他在片中出演男主角罗伯特·哈默,从这部电影中,无论是角色还是他本人,都已看到他的身心俱疲。爱人罗兰丝出演女主角罗森。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是一对被爱情所伤的兄妹。

2个小时《爱的激流》的叙事手法,显然与主流的好莱坞电影风格大相径庭,非线性的故事演绎,看似没有一个主线的延伸,其实有着更令人揪心的情节,反而在表现爱情、友情和亲情上,更能契合观者的内心。

生活在洛杉矶的罗伯特·哈默,是一个生性不羁的作家,每天混迹于酒吧和女人中,回到大宅的空落与无依,又让他寂寞无比。有天前妻送来了他从未谋面的10岁儿子,让他带一夜。儿子惧怕这位冷峻的父亲,吓跑后被逮了回来。哈默对儿子说“我离开你妈时,并不知道有你”,以此来安慰儿子。

这时已离婚的妹妹罗森带着一大堆行李从芝加哥远道而来,哈默喜不自禁,让她永远住下去。他则带着儿子去拉斯维加斯度假。可儿子从未放开过身心。哈默在酒店客房对着儿子说“我是大人,大人的生活与孩子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于是他去外面找女人。回来时,孤独的儿子说想回到妈妈那里。哈默只好连夜载他回到家,还挨了儿子继父的一顿拳脚。皮开肉绽的他回到住处,妹妹罗森悄悄起来,看到他在擦拭伤口后正听着爵士乐扭着身子,罗森也跟着扭了起来。

实际上,妹妹罗森的生活更糟糕,13岁的女儿跟着前夫在芝加哥生活,她惦念女儿,还爱着前夫,只是因为歇斯底里的神经性情,让前夫无法接受。为此,她还住过几年医院治疗,虽然离婚后有所缓解,但经常性的昏迷与错乱,让她痛苦不已。

她在大宅无事可做,空虚无聊之时,她出外竟然买来小马、小羊、鹦鹉和狗,希借此带来快乐,这让哈默哭笑不得,兄妹为此闹得不愉快。罗森激动中晕厥,哈默在她耳边发誓要好好善待这些动物们。而罗森听不到,因为昏迷后的她一直在幻梦中与前夫和孩子相会。

狂风暴雨中,哈默不得不去外面拖回小马和小羊。当罗森醒来时,她却要执意返回芝加哥。她相信爱的激流,不进则退。目送妹妹离开后,哈默静静伫立在模糊的窗前,看着不歇的雨水,他在想:爱是激流,人生何尝不是激流。愈挫愈勇的人生,冷暖自知,对错谁又在乎呢。

一直难得的是,与后来的独立电影导演不同,约翰·卡萨维兹的电影并不过于生涩、混杂和诡谲,从他于1959年首导的《影子》到1973年震动影坛的《权势下的女人》,似乎都让我们看到卡萨维兹创作的清晰脉络。往往主人公在不堪的窘境中,总能找到突围的方向,且弥漫着绵绵的温情,给人感觉又是顺理成章,从不煽情和矫情。

这从他拍于1962年的电影《父母心》亦可了然。爱人罗兰丝出演一个好心做了坏事的母亲。即或拍于1980年的惊悚片《女煞葛罗莉》(由他爱人罗兰丝出演女主角葛罗莉),也是着力于葛罗莉与友人孩子在逃亡路的相处上,如何达至老小的默契与心灵上的交融,正因为此片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的成功,才被《电影手册》列为1981年度十大影片。而《爱的激流》则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马丁·斯科塞斯早年拍片时,因喜欢卡萨维兹的电影,常求教于他。而他很喜欢斯科塞斯的《谁在敲我的门》,并鼓励马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问题是,斯科塞斯之后拍了商业片《大篷车博莎》,卡萨维兹对他说你如果再拍这样的片子会毁了自己,你还得拍你想拍的,就如同你以前做的那样。于是斯科塞斯拿着剧本《穷街陋巷》给他看,卡萨维兹说我非常喜欢,对,你就要拍这样的片子。1973年公映的《穷街陋巷》大获成功,为斯科塞斯赢得了真正的荣誉。

为此,马丁·斯科塞斯特别感谢卡萨维兹这位他永远尊敬的前辈。事实上,斯科塞斯就是沿着这一条属于自己的电影之路走下来的。这与卡萨维兹一脉相承。稍后的吉姆·贾木许、昆汀·塔伦蒂诺和费拉拉等独立电影人,也一直遵循这位前辈走着属于自己的电影路,这在好莱坞独霸全球的美国电影界构成了一道风格迥异的独特风景。

2013、1、23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5 ) 不加掩饰地快乐涌现于痛苦之中

纯粹的抽烟喝酒吸毒买性等等行为,为了迷惑心灵上从未停止过空虚黑洞的多愁善感浪漫想象力。看看他们还剩下什么,身体体力、时间、金钱,男女主角,兄妹相称,相互靠拢,共同感受着最为响亮的人生哀歌。

女主角,迷失于她的焦虑、满足的希望,以及一个梦想帮助所有人不可捉摸的陌生的自己。迷失于爱这字是动词还是名词的理解。在她充满母性般又稚气的话语中,一边宣称爱的现实胜过肉欲的现实,一边却无法找到一条自我出路。

男主角,让我想到几个认识的人,听说他们睡觉必须要身边有人,必须要吃药,不然睡不了觉。让我感到一种僵化的、死气沉沉的热烈。

 6 ) SIFF#22 No.3

《爱的激流》可能是我上影节27部中个人最偏爱的一部影片,而对于我比较喜爱的作品我一般都不喜欢写太多。卡萨维蒂亲自饰演的男主居住的那个大房子本身成为了影片主要场景,其本身的空间之大和叙事之广使得这个空间成为了一种时间和生活经验上的多维堆积,这样的堆积在最后被吉娜罗兰兹(卡萨维蒂的夫人)饰演的女主的两个梦境所凝练,而最后再次被Love is a steam这样的最终主题所打破,去追寻自己的些许病态的爱,通畅而有留有深思。 Love is a stream. Love never stops. Every woman has a secret. 卡萨维蒂和吉娜的演技,台词和专为电影所做的音乐一同构建了一部最Real Realism的超现实戏剧。在电影中,卡萨维蒂和吉娜都马不停蹄的生活与寻找,他们以爱情为伤痛或者是动力,永不停歇,正如电影标题一般《爱如激流》。电影中的爱远不止超越了爱情,亲情,家庭,纵情,更是在维度上打破了生活,替代生活本身成为了时间轴上的坐标。不断地跌倒不断地重新开始,谁不想停止呢,可能只是做不到罢了。虽然被爱主导的生活都会是暴雨骤降的夜晚,但是会有一个纵情的港湾,吉娜仍然是幸运的,卡萨维蒂饰演的哈蒙对待她而言是一个爱情短暂歇息的避风港,整装待备随时出发。 对于哈蒙而言,他的爱情更像是需要激流而不是激流本身,自身就像一个没有塞子的浴缸,需要湍急的水流方可勉强在他的心中留存。他从不刻意的扣留或者囚禁任何一滴曾经进入他内心的水滴,而是给予对方所需。能使得哈蒙真正上心的感情反而是他对吉娜的态度,这似乎反而是对前述论调的反例,但是相同的是,吉娜最终还是没能留下来,纵使哈蒙在沙发上沉默的生闷气,吉娜最终还是随着她的某股激流去继续流淌,哈蒙也只能继续等待新的激流。

 短评

爱是什么?如此宏大的问题,没有人有可能给出终极答案。但在所有勇于尝试的人之中,卡萨维蒂走得最远。他的男角色看上去滥情、放荡、愤世嫉俗,他的女角色好像十分敏感、神经质、戏剧化。但他们其实都是最纯的最真挚的爱的力量,都在追求最纯的最真挚的爱,不肯接受一丁点的折扣和妥协。在他最后的这部杰作《爱的激流》里,爱延申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卡萨维蒂不给他的主人公们任何团圆或解决的机会。她风尘仆仆地来找他,他就要带着头次见面的儿子飞去维加斯;他终于照顾起动物来,她却要去拥抱爱情转移后的另一个胸膛。最终在宇宙量级的爱的激流里,有的人要奋不顾身地冲进雨幕,有的人则孤独地隔窗看雨。一切都还没结束,这部爱的悲喜剧依然在继续。

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1一般来说梦境作为重头戏不回连着两次出现在电影里,一般来说重头戏不会集中出现在电影快要结尾的时候。大胆的叙事结构,宣言着卡索维茨电影的独立性。2而吉娜罗兰兹也不是以往好莱坞丰乳肥臀的金发美女,而是一种绝对的女王气场,冷酷,神秘,高贵,神经质。对,凯特·布兰切特是她的形象延续

11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你本就不曾拥有,又何谈失去?爱是溪流,涓涓流淌永不停,但爱强到如洪水就会让人窒息。。。电影的音乐那么好,风格是那么的即兴而写实。。。

14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A+】不加修饰的好。基本前所未见。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直观粗暴的拉入戏剧之中,而冲突以及人物情绪同时也是琢磨不定的,摄影机与人物调度、仿佛一切都是如此随意散漫的,却偏偏一切在不经意间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甚至连色彩也是如此,看似混乱,却达到一种别样之美。卡萨维蒂究竟是怎么能做到的!戏剧效果和疯癫状态与《首演之夜》异曲同工,但并不像后者的过度放飞而完全失控,而是张弛有度,一切都被完美凌驾,这是多么惊人的掌控力。两段外部毫不相关的故事线的完美契合,通过姐弟两人(一般故事都会选择情侣)分别探讨男人女人对爱的需求、爱在银幕上如激流一样喷薄又克制。唯一的遗憾就是中段的自我反复略显冗长,应该再精简一下。可最后半小时的超现实梦境、外显的暴雨又如此有力。过于迷人。

19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9.0 爱的龃龉,欲望的激流。男女主角迷人的病态,描述“不酣畅”的文本,落实到影像上竟有种涌动的酣畅。且是越到后头越是喷薄而出,雷雨夜递进的两段超现实段落更是要将情感冲出屏幕。收尾太有力,戛然而止的挥帽告别,将观众推的更远。siff2019 二刷,8.5→9

20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可能是今早刚好读完《斯通纳》的缘故,看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里仍然不断回旋着有关密苏里大学的那些暗影。某程度上,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呢?你还在期待什么呢?我呢?阅读或观看一种孤寂,也不过以此为水分栽种自身的孤寂罢了。

2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通过自毁来试图证明自己在他人眼中卑微的存在,残酷的电影,集真实与幻觉于一体... 卡萨维茨和罗兰兹真是太棒了,太棒了!T_T

2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2019.6.16. 爱是激流。这一场 真是 惊心动魄。

2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纪录片的拍摄,舞台剧的表演。能拍出这么郁闷电影的导演,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自嘲,还是深陷其中悲观厌世的泄愤。我觉得是前者,当你还能感觉到生活的负担和疼痛,说明你还活着,你的棱角还未被时间抹平,你的情感还能体味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25分钟前
  • 小熊QQ
  • 推荐

勉强及格。能明显感到卡萨维茨扔出了一些情景,让演员沉浸、发挥。在屋里纠集一堆女人同居、临时照顾从未谋面的儿子时又令后者崩溃的浪荡兄长,和他离婚时遭遇丈夫、女儿双重抛弃引发精神障碍的妹妹重逢了,两个爱无能的孤寂人物,并未让彼此生活有好转,倒是引发了哥哥一些似有似无的顿悟(其实这也可能让哥哥面临之后的失控,毕竟这些年的胡作非为才是他的正常态)。卡萨维茨依旧不循章法无法预判,这也是他的电影自有悬念吸引人看下去的原因,而在一些外景或者大群演场面上,其实完成的都是毫不含糊,作为导演他有真正的对风格的掌控力,不过这片子令角色始终纠结对“爱的激流”的执念,可这套说辞在全片内容上并未得到什么支撑,也没得到阐述,更多是依附人物状态的障眼法,脱不了无病呻吟的意思。另外那只红狗总在罗兰兹身边鬼头鬼脑的偷窥挺有趣了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我的生活真惨,我该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 震颤之作,黑色幽默的混乱、喜怒悲的碰撞、对人生虚无的哭喊,在自相矛盾的人物和动机之中擦出了爆炸性的火花,惊了,爱哪是激流,卡索维茨+罗兰兹才是激流!【2017.09.28 @MoMA in 35mm】

33分钟前
  • TWY
  • 力荐

这片倒是让人更全面地看待到处留情的人以及没有自我的爱,那种绝望感真切啊,爱如果以无所求为定义,也只有孩子和老人了,要爱的话就会受伤,要爱的话就会看不清自己和别人,要爱的话就会有触碰不到的秘境,总会陷入你觉得这是爱,我觉得那是爱,我没法按你的需求给爱,给的明明是爱,但你却不在乎、收不到,那种双向流通、双方受用的lovestream太难得了,多少都会像场没人捧场的独角戏,兄妹俩一个想要自由,但对方要的是依赖,一个想要相伴,但对方要的是自由,虽然两个人生活一团糟,但并非完全没有闪光点,互补的两人在一起对爱进行了反思,但最终又似乎回到了原样,再度让人慨叹爱有多不可能,妹妹因一个美梦而想要破镜重圆,哥哥刚想学着照顾妹妹,但妹妹的离开则让他体验到了他曾施加于他人的痛苦——我需要你,但你不是我的唯一~

35分钟前
  • stillme820
  • 推荐

Cassavetes为我挚爱导演,此一事实今生不变。Gena为我挚爱女伶,此一事实今生不变。

36分钟前
  • 胖大海
  • 力荐

膜拜卡神!生活就是不断的自我毁灭,而爱则是奔腾不息的激流,仍然是卡萨维茨家庭录像带式的风格,但其中每个画面每个片段都饱含深情,对情感的探讨如此地冷峻犀利醇厚又激烈,仿佛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暴风骤雨,镜头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架构,这般混乱又优雅,迷茫又迷人的电影只属于卡萨维茨

3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激情而绝望,能量好强大。爱之谜和人的孤独本质是卡萨维茨最深的恐惧吗?他好悲观,却又好sentimental呀。室内戏大爱。[edit]后劲儿太足了,几天后改五星...【btw某热门短评真的笑pee,连卡萨维茨和卡索维茨都分不清楚,还一顿瞎几把给人家安排童年阴影嫌人家自怨自艾了,“我这个弱智理解不了的就是阴影和畸形,empathy玩儿蛋去吧” 傻逼】

40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力荐

一些地方确实动人。虽然应该理解了想要表达、表现什么,但没办法,难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内心一直是一种小孩子般天真的状态,对这种沧桑、复杂和孤独,对无处释放的笨拙的激情和随波逐流的消极绝望都没法体会吧。相应地,拍法上我也偏好一种更加隐忍或者更加荒诞的表达,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还是太温吞了。

41分钟前
  • 离净语
  • 还行

2019-6-15重看;4.5;孤独的狂欢,无爱的绝望,如此虚张声势,如此高昂我高贵的头颅,如此销蚀生命的热力,不过是苦苦哀求爱的降临,而我们永恒的命运不过是被困在彼此孤绝的天地里大声疾呼。爱是一股永不停歇的激流,爱是一门艺术。吉娜·罗兰兹太适合神经质演绎。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20190616@影城重看 4.5 片如其名,如激流湍急,放飞到近似狂妄放肆,人生是“自杀、离婚、破碎的誓言、酗酒的小孩”,无人陪伴无法入睡,只能相信对自己没有所求的上了年纪的女人,行李累赘堆积如山,日夜买醉,狂风暴雨般写尽时代的精神危机,我唯一的疑问是这位作家究竟在什么时候写作……

4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约翰·卡萨维茨与妻子吉娜·罗兰兹合作的本片更是获得了除票房以外的所有肯定。本片结尾处,卡萨维茨看着小狗时的微笑,并非剧本安排,而是会心而露。非常崇拜卡萨维茨的日本导演青山真治说,“这个微笑是一抹神迹,我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一个微笑。

51分钟前
  • 游坦
  • 推荐

角色太自恋,尤其是卡萨维茨本人的演出,受不了。卡萨维茨是表现化的自然主义,骨子里有种做作。2.5

52分钟前
  • LOOK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