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名流1985

HD

主演:葛建军,任伟民,孙才华,朱旭,张雪梅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2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3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4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5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6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3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4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5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6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7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8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19小巷名流198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时代的悲剧

《小巷名流》 有人评论“最荒唐的年代,就用最荒诞的故事……铸就最佳文革电影”。 我不赞同,这些故事“荒诞”吗?你问问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有没有觉得荒诞,他们只会告诉你,真实发生的,电影根本不敢拍。 人在时代面前,太微不足道,时代造就了人们的悲剧,抗争毫无意义。 在电影的快结尾时,省里来的高老师(编辑)说要有意识突出人物的反抗精神,讲述人司马寿仙发问到:我该怎么改呢?我到底该怎么改呢? 最后的机位:小巷依旧是小巷,人们川流不息,时代却已经变了。

 2 ) 别总是绷着

文革电影,但意外的诙谐,我看之前就没觉得会是个多沉重的电影,仔细琢磨感觉是因为这个片名就已经有点打趣的口吻。电影用的插叙的手法,时间线上交错,让人从一开始就没有了对主人公结局的担忧,知道不是什么惨剧了,这一下心里也就轻松不少。

你会看到电影中红卫兵很喜欢用各种歇后语,我认为这是一种强行掩饰自己没文化的行径,刻意地在讲话中加入各种没必要的歇后语,以此加强自己的语气,拙劣地过把官瘾。从电影后面来看,感觉他们应该是从二哥那学来的,其实在他们心底里也是承认二哥这个文化人的。

电影整个看下来还是比较舒服的,主角们报团取暖地生活在动荡之中,同心协力解决着一件又一件抵在脑门的恶事,最终一起守得云开见月明,熬过艰难困苦。

讲文革对么黑暗多么摧残人,人性多么扭曲的电影非常之多,这部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了讲文革故事,讲报团取暖的主角们是如何面对恶事,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熬过黑暗,也算是一件快事。

 3 ) 情节动人的老电影

恰巧看董桥的《旧时月色》,第一页就提到了这部“文革”伤痕电影也动人。
买来看了,情节果然精彩。全片用一种冷静对比掺杂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几个小人物的悲剧。情节悲喜交集,有让人能笑着哭出来的力量。看完后的心情用语言很难描述。特殊年代小人物们的悲剧命运,更衬托出时代的悲凉。
篇末牛三与干部们对卓寡妇女儿所为的对比,震撼!牛三,一个好喝几口小酒的粗人,也许真的不“伟大”,但他临走留下的那封朴实的,连写带画的信,简单的内容和用意却真实地打动了我许久。尤其看到后来,单纯的卓寡妇女儿还是悲剧了,倍感悲凉……
荒诞的年代,人就有荒诞的行为,片中时时穿插多种令人深思的对比,比如:故事内容与“真实中”作家司马与编辑冷静对话的对比;老何等干部前后生存状态的对比……很多小细节,刻意为之,都颇有寓意。总能发人深省。 总体感觉这部《小巷名流》是部有内容有灵魂的好电影,很值得一看!

 4 ) 不错不错

感觉挺真实,用幽默回避了文革的残酷和尖锐。想想那个年代,人们对文革还记忆犹新,也许这个方法才能让人们回顾过去。顺便说一下,刚看完的《爱情的牙齿》看得这个,感觉那叫一个清新啊!故事讲的多好,多顺溜!!

 5 ) 怀念朱旭的表演

朱旭的电影里是一定有离别的,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有些就像拂去的历史尘埃,有些则像回眸中的人世沧海。

《红衣少女》

陆小雅导演的《红衣少女》中他是一位开通明理的父亲,但大女儿非要跟她爱上的有孩子的男人走时,猝不及防且冲撞了世俗价值观的“离别”让他像被侵犯的帝王一样暴怒;

《洗澡》

相比之下,张扬导演的《洗澡》中朱旭作为两个中年儿子的老父亲时,更表现了中国式父亲的温和与宽厚:

一座旧式老北京澡堂子维系了自己与老主顾邻里、智力障碍的二儿子之间经闲碎岁月沉淀下来的朴实感情,同时也让“梦想在别处”的大儿子重新理解他,并在血脉人伦的感悟中子承父业。

《心香》(孙周导演)里的外公大概是朱旭演绎得最好的家庭长者形象:

老伴儿早逝、女儿离家数十年不联系,孜然一身靠京剧打发时间,忽然接到女儿由于离婚而不知如何安置的从未谋面的外孙……

《心香》

在外公温厚和煦的为人处世的熏染下,一段从陌生到熟悉、从抱怨到疼爱的祖孙情感转变诉尽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悲与喜。

在北方人的语意里,外公是“姥爷”,蒋雯丽在吕乐导演的《赵先生》中饰演的一位不速之客说出那句跟她现实身份相符的台词时,我竟被猝不及防地感动到:“我来自蚌埠,自来水厂。”

《赵先生》

缘由或许更多地来自于蒋雯丽导演的自传性质的《我们天上见》:

朱旭饰演的姥爷严厉而又可爱,他把所有的爱和耐心给了这位父母因“政治原因”被下放边疆的“留守”外孙女

《我们天上见》

他伪造父母来信告诉外孙女要听姥爷的话,他请求邻居大婶帮助外孙女应对少女生理的变化,他仪态安详地看着外孙女长大,他去了天上,他们约好天上见

蒋雯丽怀念她的姥爷,而朱旭的动情演绎,实际上总是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某位久逝长者的怀念,尤其是当我们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溯源地说起“我来自**”的时候。

《变脸》是吴天明导演作品中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不知有多少人会自觉地把注意力分散一点给这位第四代导演,恐怕更多地是记住了饰演一位丧偶丧子面临衣钵传承困境的变脸王的朱旭:

变脸王的手艺“传男不传女”,本想买下一个孩子传授技艺,苍天弄人,事后才发现买来的竟是一个被当成“牲口”一样多次被转卖的孩子求生心切之下自扮男孩的小丫头

《变脸》

变脸王在朱旭的演绎下成了真正的“变脸王”,前番还是疼爱有加,知道真相之后,咬牙切齿般地恨与无奈让人胆寒心悸

小女孩对其称呼从“爷爷”到“老板”再到“爷爷”的转变历程沉淀出一段毫无血缘关系的祖孙情的质朴情感

这一段祖孙情在中国电影史浩瀚的星空中必将永久地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关照着中国人的人情、人性和人道。

相较于以“变脸”为载体探讨传统传承观念,另一部同样以中国传统手艺为叙事点的《鼓书艺人》则将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那个“一辈子作艺,三辈子遭罪”的旧社会艺人生存困境

抗战流离失所,李雪健饰演的大哥凭借唱大鼓的手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圆滑、卑躬地跟各色人等打交道,而朱旭饰演的二哥却如看破一切的闲人不问世事、不触世情,最终死于炮火中。

看遍朱旭的电影,我最享受的还是他在从连文导演的《小巷名流》中的表演,山雨欲来而不惊、大难临头而不惧,困难中有几分自得其乐,愁闷里留得几丝了然明了

《小巷名流》

《小巷名流》是少有的大段情节直接反应批斗“黑五类分子”的文革电影,乱扣帽子、非友即敌、划清界线的荒唐场面极大地冲击着观看情绪:

杀狗为生的牛三酒后闹事就被抓去交代扰乱社会主义秩序的问题,从良的卓寡妇被抓去交待暗娼问题,朱旭饰演的卖花圈为生的司马寿仙则被扣上了“牟取暴利”的罪名抓进了学习班

《小巷名流》

司马寿仙似乎从来不担心自己的处境,还耍着小聪明地配合交代问题、耍着小计谋地帮助受迫害的“同班同学”

朱旭的表演妙不可言,在批斗会上,给他一个话筒似乎就能说一场单口相声:“我交代我的问题,我巴不得文攻武卫多打几次,多卖几个花圈,发运动财,真是心都黑透喽。”

《小巷名流》

最讽刺有趣的莫过于当他的儿子来“牛棚”里送饭时,见他躺着一动不动还以为他死了而嚎啕大哭,这时朱旭猛地坐起来给他一巴掌,说:

“我就是死了,你也不能哭,要咬紧牙,狠狠地批,狠狠地骂,同老子划清界线,再重来一遍。”

 6 ) 逆来顺受,为虎作伥

因为没有字幕,反而是蛮久以来第一部没有倍速看完的电影,也更能体会到电影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连压抑感也呼之欲出。

不管遭受了怎样的斗争,不管哪些人在任上掌权,司马寿仙永远不紧不慢,在石头缝里小心翼翼的探出自己的头去,冷静地观察着,希望找到沾带着一点点阳光的夹缝,来慢慢接近“光明的未来”。最后也终于熬出了头,成为了代表,总算是有了一点权力。

横冲直撞,性格耿直,为了一口酒把老婆都打跑的牛三,却在看见卓寡妇准备上吊的时候,怅然梦醒。作为贫三代的憨娃子发现:人吃狗只是人得势的时候,狗得势了也要吃人的。遭遇了丁香(卓寡妇女儿)的示爱后,发觉自己其实还是念着之前的老婆,千里迢迢想要追回老婆,可惜“往者不可追”。最后依然卖肉为生,也算是平平淡淡。

守身如玉,清白如初的卓寡妇,在何司令的威逼利诱下,依然不愿昧着良心承认罪过。孤儿寡母的生活本就清苦,在周围人的白眼与侮蔑下更是举步维艰。而带给她不幸的,仅仅是她的姿色出众了一些,便要遭人觊觎。即使是好心报答牛三,也要被街坊八婆们说成作风问题。(岔题:街坊与三姑六婆们多半是“女德警察”,稍有风吹草动便恨不得至别人于死地,却从来不去考虑这些是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可笑不堪)即使女儿丁香看似出人头地,稍稍慰藉了她一下,便接着发现女儿被强暴,终于得上精神病,结局只是在精神病院痴痴地望着天,不知道是恨还是惆怅。

三个人都在实践着“逆来顺受”,最终却只有司马寿仙一人熬出头来,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直性子牛三也能算生活平稳,只有卓寡妇,学会了“忍”,心里却难以接受这些“不必要的苦难”,最终进了精神病院。似乎在这种大环境下,“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才是唯一解。

电影里看不到对“收破烂的”当上小巷运动“司令”的质疑,大家都只是默默的接受着。说谁是“坏五类”,大家便可以任意唾弃,而那一句:“身份是可以改变的”,道出了运动的精髓——清除异己,拉帮结派。

可以理解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群众对于个人的崇拜胜过一切,所以当这一切是最高指示的时候,极少有人会出来反抗。君叫臣死,父叫子亡,不死不亡便是不忠不孝,造万人唾弃,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这条律令是可能要了自己的命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从“女干部”到“破鞋”的命运,从“贫三代”到“学习班成员”的命运。司马寿仙的逆来顺受是小人物在大环境下委曲求全的最好途径,但当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小人物,石头砸下来只会喊冤枉的时候,与为虎作伥的恶人相比,行为也只是恶的程度的大小罢了。

后:司马寿仙做的是“逆来顺受”,可心里是“日月昭昭”。更多的人是做着“逆来顺受”,骂着“打虎英雄”。时常反思自己到底是哪一种人。

 短评

我到底该怎么修改结尾呢

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补标,大约一年了,问题就是大约伤痕似的欲说还休,简单解决

6分钟前
  • 老孙
  • 力荐

比芙蓉镇早两年,艺术上不如芙蓉镇,但批判性比芙蓉镇强。全片直面文革荒诞,结局更是调子灰暗,对八十年代妄图修正历史记忆的倾向也敏锐提出了反思。

9分钟前
  • 某位
  • 推荐

三个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家庭在十年浩劫中相濡以沫,是对人性美的颂歌。剧本巧在用故事内外两条线发展人物,让观众思索小说的真假虚实。而想要发表「真实」小说的作者,是否要去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去改写违背历史逻辑的「虚假」结局呢?

1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那段时间这类电影和小说辈出,质量也都还不错,因着创作者都饱含热情。有个疑惑:这类片子还有机会复映吗?谁要放,谁要看?

15分钟前
  • Jacky
  • 力荐

仗义每多屠狗辈,在中国什么人可以活下去,要么是牛三这种你恶我不要命,要么是司马先生这种能屈能伸的韦小宝人格,至于卓寡妇母女则是注定要被社会吞噬的。

17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与其它文革题材电影不同的是,本片结尾提出了对于反思的“反思”。

20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推荐

好一幅“存照”!

21分钟前
  • 堅定de錫兵
  • 推荐

中国最好的文革片之一,可与《蓝风筝》比肩,不输《芙蓉镇》。导演用一种冷静的手法叙述了那十年的荒唐,不从主观上挑起观众的愤怒,但是观众却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其中的病态。虽然我们已经无从体会当时百姓的苦难,但却也能有所感受,有所警醒。

26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力荐

既直面那段历史,也嘲讽了现实(80年代中期)。双倍的勇气!也说明了时代确实在退步走!

29分钟前
  • YC²
  • 推荐

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喜剧电影!

30分钟前
  • 侯晓林
  • 力荐

“东风劲吹传捷报,胜利凯歌冲云霄。我们向阳镇的革命形势是一派大好,不是小好……

3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黄泉路上不忘斗私,故事终局依旧悲剧……

3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最荒唐的年代,就用最荒诞的故事,从连文一部留神,铸就最佳文革电影。

40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相信80年代对于刚他们经历不久的那件事的描述,重在“摆事实”,轻在“讲道理”,因为道理还没想明白,却早早担心又站错队了。处处反讽+自嘲。然而直到现在,国人还是没有走出那件事的阴影。结尾处比小说还夸张的人物命运反差和被发展洪流裹挟跌跌撞撞前进的情景,到今天也依然在上演。

44分钟前
  • chrissy
  • 推荐

第四代导演代表作之一,反映文革时期普通人民群众卷入文革的情景。角色塑造都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戏中戏的结构,通过责任编辑和司马先生的对话可能就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话。课堂看第二遍。不谈深度,角度选择就很好。

46分钟前
  • 沙漠中的常春藤
  • 还行

剧本极好!

47分钟前
  • 季轩
  • 力荐

知识分子一跃成为代表,国军家属寡妇自始至终都是受辱,戏里在文攻武卫,戏外是本本主义,样板戏演员在后台被当权者父子强奸,刺痛的不是谁的伤疤和国人的神经,而是数十年所宣扬的被打翻在地的那套依旧在唱戏的脸。

52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力荐

极端时代悲剧的荒诞喜剧化表现,中国电影史的惊鸿一瞥。

55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触及灵魂,我几乎每天都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57分钟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