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HD中字

主演:扬·诺维茨基,塔德乌什·孔德拉特,伊雷娜·奥斯卡,哈利娜·科瓦尔斯卡,格斯塔·霍洛贝克,Mieczyslaw Voit,博泽娜·阿达梅克,卢德维克·伯努瓦,Henryk Boukolowski,Seweryn Dalecki,Julian Jabczynski,Jerzy Przybylski,维克托·萨德茨基,Janina Sokolowska,Wojciech Standello,塔德乌斯·施密特,Szymon Szurmiej,Jan Szurmiej,Michal Szwejlich,Pawel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2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3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4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5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6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3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4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5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6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7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8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19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斯的彩色电影,《萨拉戈萨手稿》的姊妹篇,个人觉得他的风格更适合彩色,此片要比《萨》更为出色。这是一次内心的历险。故事背景设在二战前期,一位年轻人乘坐一辆奇怪的列车去看望住在疗养院中垂死的父亲。但这个即将拆毁的地方唤起了他许多过去的回忆。他被过去的士兵、殖民地的雇佣兵、昔日生活中的女孩,以及他的父母所包围...  获奖:波兰电影奖最佳产品设计奖  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提名金棕榈反黑行动组关东女侠平安扣城中三餐无声的证言 第二十五季管家 西园寺的名推理上海1920我的穷爸爸我杀了妻子未来蝙蝠侠:小丑归来机动部队—伙伴粤语之后2019精武青春东方大魔王人在三和愤怒的蝴蝶摸心第六感乱世后宫:红发美人纽约,我爱你皮囊第七季追捕者2023火影忍者经典战役之卷枕边嫌疑人最后的球季罗密欧和朱丽叶后天杀人狂叶落沐扇贰镜像草逃出夺命岛鲁邦三世:意大利游戏勿言推理特别篇风骚俏佳人3分手后第二季冻肉2023今天明天犯罪现场调查:纽约第九季再见夏天夜幕降临2023俺物语!!6级暴逃(上)(德语版)阮玲玉真相漩涡(国语版)女人韵事东京男子图鉴刘易斯探案 第六季

 长篇影评

 1 ) 你听过“时间不能改变”的故事吗?

这部1973年上映的《砂时镜下的疗养院》,场景光怪陆离,画面细腻饱满,很美很美,而且主打了时空穿梭的概念。<图片7>
<图片9>只要你住进这家“沙漏”疗养院便可以回到过去,在从前的某个时刻穿行,但是回到过去,和那时的人见面,从新经历一次那时的事,结局就会变好吗?《蝴蝶效应》中的主人公用无数次重来,下场却一次比一次凄惨,最终选择回到娘胎,用脐带勒死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不会更好了,当下即是最好的安排,你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图片5><图片11><图片12>而所谓命运,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孕育的产物,就像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环环相扣,现在的我们是无法也不该走进历史上的某一环。人类总是如此无知,偶尔的灵光乍现,自以为窥到天机,占了便宜,便开始大肆利用,最终陷入永生轮回,无限循环的死胡同,无法自拔。<图片10>

 2 ) 回溯

开往疗养院的列车上,每个乘客都沉默不语,毫无生气,这是一场赴死的旅程,而人在死亡前回溯过往的人生似乎是最恰当的仪式。影片里这个走下火车,来到阴森破败布满蛛网的疗养院的男人一直在寻找父亲,他也找到了父亲,一具躺在病床上的躯体,一开始他就被医生告知父亲处于濒死状态已久,而随后的剧情里父亲总会在不同的时空或人生片段里以不同的年龄与面貌出现,同时,生命里的其他乘客也会不断出现,在这个如梦魇般的疗养院里。衣衫不整的漂亮女护士、无从下口的食物、年迈的母亲和后来遇见的年轻的看起来放浪的母亲。每当男人进入一个新的房间或是来到一个新的地点甚至是翻过一堵墙抑或是从墙洞处窥视时,都会来到或见到另一个时空和时空里不同年份的“老熟人”,包括布满人型傀儡的政治隐喻极强的房间以及总是出现的象征着新生的鸟蛋等等。这样一种打破线性叙事的碎片化段落呈现方式也更加契合了精神之旅的主题。整部影片从影像质感和政治性上都有着一股子捷克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味道,虽然这片子是波兰的,但总是让我想到一众捷克片子,比如朱拉·亚库比斯克的《鸟、孤儿和愚人》以及祖拉契克的《为年轻刽子手辩护》等等之类的片子。最后男人由开始的乘客变为了列车员,迎接着下一辆到来的列车和乘客,由生到死,整部影片可以说是处于灵魂出窍的视角,一种濒死状态。

 3 ) 神秘主义爱好者的乐土

五光十色,怪异诡谲的梦境!

将现实、幻觉、梦境、回忆杂糅于一体,通过诡异的蒙太奇手法转场,让人摸不着头脑。

好吧,说实话,我没看懂........

我连看了三遍,同时将《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看了大半本,才模糊地理解了导演想表达的情感。

时间啊……

父亲母亲啊……

战争啊……

书籍啊……

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义,留下的只有麻木的我们。

 4 ) 荒诞的反战童话式大飞片

看到最后好像才云里雾里的明白了大概。太飞了。
空间与时间双重扭曲。
反战意味明显。
故事是建立在人们对时间可以进行干涉的条件下发生的。男主是一个反思者,一个抗战者的同时又是一个革命者。其父是一个资产家(含贬义)。母亲的出现又像现实,又像把主角推向了另一个更深的梦境。对神的怀疑与相信。对苏格拉底式知识(真理)的追求。战争下女性的焦灼状态。人们对欲望的疯狂追求。自私。利己主义。金钱的力量。对资本主义的抨击。旧当权者的腐朽与新当权者的残暴。人与人自相残害。无穷不尽的战争。人们终将自食恶果。对战争缺少反思。对经验的抛弃。
人们试图掌控一切。人们对生命与自然失去敬畏。阴阳之合失调。现实与梦境。生与死。人间与地下。梦境与梦境。时间与时间。疯狂挤压,扭曲,变形。怪诞。
以上都是我胡逼的。这片太疯了。看不明白。不知道究竟是怪诞的极致还是现实的真实反馈。看的让人痛苦。
(反对战争。反思战争。)
这片必须需要一个好翻译。我看的版本肉眼可见的翻译垃圾。(高度诗化电影看不懂,一定要记得甩锅给翻译哦)

 5 ) 待续

导演:沃伊切赫·哈斯

编剧:沃伊切赫·哈斯、布鲁诺·舒尔茨

主演:扬·诺维茨基、塔德乌什·孔德拉特、伊雷娜·奥斯卡、哈利娜·科瓦尔斯卡、格斯塔·霍洛贝克、博泽娜·阿达梅克、卢德维克·伯努瓦、维克托·萨德茨基、塔德乌斯·施密特、埃米尔·布恰茨基、杰吉·特雷拉、

语言:波兰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拉丁语

又名:沙漏、沙漏疗养院、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获得当年波兰电影奖最佳产品设计奖及第26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提名金棕榈

电影取材自犹太裔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短篇小说集《鳄鱼街》,故事保留了中短篇《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的叙事主线:男主约瑟夫探望在一间疗养院休养的父亲,院长自称可以通过拨回时间而让弥留之际的病人残活于反复的二手光阴,而整部电影也在此设定下演变成一出关于时空的魔术秀场,一座流动意识与梦魇的恐怖展览馆。哈斯穿针引线整合了散落在原著各个短篇中无家可归的灵魂,让其在电影的隔绝空间内共襄盛举,既将小说的碎枝乱蔓完整网罗,又构筑成导演自成一体的视觉图谱与隐喻系统。

故事背景设在二战前期,男主乘坐一辆奇怪的列车去看望住在疗养院中垂死的父亲。但这个即将拆毁的地方唤起了他许多过去的回忆。他被过去的士兵、殖民地的雇佣兵、昔日生活中的女孩,以及他的父母所包围……。很多处看得非常感动,画面感很好。对父子的感情描写得抽象又细致,有个递进的过程,个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心中有愧的青年来到养老院看望临终父亲的精神描摹,但视角有些利用父亲的神志不清。全片太有梦的状态了,要知道还原梦有多难。

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约瑟夫爱上了隔壁的姑娘比安卡,为了调查其父亲的身世,约瑟夫前去蜡像馆探个究竟。在其步入蜡像馆后,另一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天地横亘于眼前,约瑟夫狂喜的内心外化到异于寻常阴暗的色调上,瞬间变得瑰丽奇幻。他游走其中,移步换景,此处虽为长镜头,不同蜡像之间的无缝转接亦形成接力式的高密度信息传递,反而达到了一种空间上的守恒,这期间仍然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涵义,在视觉画面已经相当复杂的情况下画外空间也被拓展开来——插入了混杂不清的声效(仿佛来源于精神病院的哭喊),意义的负荷度已达到了空前的极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繁复的影像语言组合传达了舒尔茨对蜡像本身的阐述:“蜡像的样子与前世相差甚远,闪亮专注的眼睛完全被夺去了记忆,他们是假冒者,他们或许真是疯子,选择某个准确的时刻拼命捕捉进入头脑的某个精彩的思绪,定格在那里,一个新的人诞生了”。

纷华靡丽的长镜,巧夺天工的转场,忽明忽暗的灯光,这些元素营造了一场盛大的灵魂之旅,非线性叙述,用电影来透析死亡,以寻找父亲来掩盖这场盛大而华丽的步死之旅。用视觉中心主义来淡化剧情,用饱满的意象作为内容展示。哈斯在自己的电影世界中,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程序。在电影中,哈斯使用视觉隐喻来意指那些具有启示意义和真理意义的认识。《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可以说视觉性隐喻贯穿了整部电影,从而形成了一种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让整部电影的剧情通过视觉性的感受逐渐展开。

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执迷于洞穴幻影的囚徒逃向真实世界的过程,就是凭借高贵的视觉亦即心灵的理性之眼获得真理之启示的过程,是囚徒摆脱枷锁获得真我知识的过程。

哈斯设置了一个寻找父亲的男人,而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二战前期,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这个角色并不是按照常规叙事的模式来完成整个寻找的过程,而是摒弃了真是叙事的模式,让角色完成一种心灵之旅。一顶帽子,一支蜡烛,一辆火车……这是一个列车长的形象,也是一个引渡人的形象。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里有一个很长的镜头,主人公拿着蜡烛一次次护着蜡烛从一头走向另一头……这里面有个传说,只要蜡烛不灭,在另一头插上,就能回到故乡。塔可夫斯基拍这片子的时候身在国外,因为政治原因回不了国,《乡愁》可谓就是这次的心境,代表了自己的思念以及希望。而《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那一支蜡烛同样表现出了哈斯以及布鲁诺·舒尔茨的乡愁以及希望。

布鲁诺·舒尔茨是波兰伟大的作家,受到卡夫卡影响,他的创作是荒诞与超现实的,但与卡夫卡不同的是——卡夫卡的作品更多表现出的是存在主义,是时代的荒诞与虚无——舒尔茨的作品在表现荒诞与虚无中还暗含了自己对生自己的地方的一股浓浓怀恋,从其的《祖国》等小说可以看出。作者的作品通常是受时代影响的,所以舒尔茨的这些情感可以追溯到波兰不堪入目的近代史,分分合合被侵吞被瓜分的历史。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波兰就已经处于被瓜分的状态,俄国法国普鲁士等,波兰主流政党流亡于国外,国内剩下的是傀儡政权。一次世界大战时,波兰人希望通过战争来收回失地,然而获胜国在瓜分利益时忽视了波兰,并没有给予他们本来的国土。直到三十年代波兰才建立了一个算是有完整主权的国家,然而很快又被强国们出卖给了德国。

本片是沃伊齐希·哈斯最诡异却最迷人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政治宗教以及多处隐喻也是颇为精彩。哈斯用鸟类、食物、蜡像等多种形象,既达成了电影意向的构建,也完成了对于战争历史的指向讨论。影像风格与布鲁诺·舒尔茨的作品风格一样,是不可归类的(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皆可)。

影片充盈的想象力,对于后世影史作品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工人歌舞表演时使用的咏叹旋转镜头,在匈牙利诗意电影导演贝拉塔尔的电影中可以多次找到对应,如《鲸鱼马戏团》;对于奇观的塑造,环境背景音和色彩恰到好处的拿捏似乎在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中得到了传承;梦境和现实的交织、荒诞的宗教隐喻,特别是房间里裸女的情色暗示,又很难不让人想到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史诗巨作《地下》……哈斯将奇观和政治、哲学的隐喻融为一体,不能不让观影者彻底沉浸于他编织出的奇幻世界中。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马丁·斯科塞斯呈现:波兰电影杰作 第八辑

盛佳蓝光标注

 6 ) 在密训的密训

1973年的《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是波兰导演沃伊切赫·哈斯最为奇诡绮丽的作品。哈斯的野心显然不只在于将布鲁诺·舒尔茨这位文学大师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影像化,而是在糅合和集聚舒尔茨之下试图对苦难之国波兰及其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和细致呈现。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得益于舒尔茨,影片所采取的并不是外部与现实的逻辑和视角,而是聚焦在不断为外在力量所塑形或者不如直接说是捏揉的主体(个体或波兰犹太族群)身上,并以影像这一外化形式悖论式地持续朝内牵引:空间繁复折叠,时间持续崩塌,而童年和父亲正在不断死亡与复活。
哈斯舍弃了舒尔茨小说中的父亲-动物的直接变形,削减了轻盈,并在某种程度上更改了原作主旨,但影片仍是在舒尔茨的诸多符号(乃至直接挪用小说语句作为台词)中进行的,而哈斯强大的结构与表现才能使其不致散乱,反而在皱褶与裂隙间拓展与逼近各种可能,同时也让影片真正成了自己的作品,让它与《萨拉戈萨手稿》一起璀璨镶嵌在他创作生涯“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内心独白”中的第二环。
于其间,于哈斯褴褛之梦的长镜中,脚步是不间断的,但你不知道自己走过的是不是时间(以事件为表征的历史-时间),是时间的流逝和重回,还是两者几乎不可逾越的距离,唯一确定的是你找不到归宿,永远——
“够了!离时间远点儿,时间是不能摸的,不要刺激它!你拥有空间还不够吗?空间是为人类准备的……看在上帝的份儿上,不要擅自拿时间捣乱!”(布鲁诺·舒尔茨,沙漏下的疗养院)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个电影有什么感受,可能会分读没读过舒尔茨原著,以及了不了解波兰历史两种。我呢,其实是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喜欢舒尔茨,但对波兰一无所知。波兰这个国家很奇怪的,出各种精神病艺术家,像电影的祖拉斯基和哈斯,文学的舒尔茨、密茨凯维奇还有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托卡尔丘克这样的。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波兰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的小国,几百年前的大国,到后来一直被瓜分,导致它文化里有种深深的不安感,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会是撕裂和癫狂,在东欧荒诞派里别具一格,和同样也是小国、文艺里也是诡异的日本也不一样,波兰的精神病里没有那种病态,一直有一个向上牵引的,或者说形而上的力量。

电影的主体是改编自舒尔茨的同名短篇,同时糅合了他的其他短篇(舒尔茨只写了不到三十个短篇),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更像是在各个短篇之间进行跳接,当然哈斯的转接做得很漂亮,差不多就跟梦的转接一样自然,而且很多镜头都还是长镜。我们可能会说,一个艺术家的才能就表现在他素材的呈现方式或者对素材进行搭配的能力,也就是说艺术其实就是在拼想象力(哲学和科学也是啊),想象力归根结底就是新的结构,新的链接,那我们说哈斯做得很好。

但哈斯在影像化的过程中,有改变的东西,有沉默,我们真正要去看的是这个沉默,我们去理解一个作品,其实看的更多的并不是他表现了什么,而是他没有表现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讲的话,其实都没有那些没讲出来的或者没能讲出来的话真实。

哈斯的省略,首先有他不得已的地方,从文字到影像,嘴巴到眼睛,肯定要丢失很多东西,文字本来就已经是固定和排除了,视觉的剪除只会比文字更厉害,所以怎么去抵抗这种限定是他要认真考虑的东西,方法当然就是超现实,是舒尔茨和哈斯共同的选择。不遵循现实逻辑,不是因为现实缺乏或者现实乏味,而是我们在恢复和维持被现实削减掉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就像使这个电影运转的核心:回拨时间,恢复各种可能性,甚至是相悖的可能,重新死亡的可能,他父亲在叙述之外其实已经死了对不对,甚至我们也可以说主角约瑟夫其实也死了,但是他死得很混沌。这就是很荒诞的,跟舒尔茨自己的意外死亡一样,舒尔茨是个犹太人,50岁的时候被盖世太保枪杀,但不是死于对犹太的仇视。因为有才能,舒尔茨被一个盖世太保保护,但是有一天这个盖世太保杀了另一个盖世太保的什么人,那个盖世太保就杀了舒尔茨作为报复,很荒诞,死于一场游戏,当然很难说反犹不是一场更大的游戏。

第二个是改编必须的舍取和变形,也正是舍取才会让改编的作品真正成为自己的作品。尽管舒尔茨小说本来就以绚烂的想象力和色彩见长,但哈斯的具体影像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很赞叹,那些场景、调度,但技术解析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你当然可以去解读它的隐喻、意指借符号、色彩去厘清它的脉络分层,蓝色调和白色调,但这不是主要目的。

我们要去看在哈斯舍弃的是什么,是舒尔茨的轻盈和灵气,当然这也不能说是失败,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而已,但这个能让我们更明白这部作品。

可能和我们观影感受不太一样,我们去看这个电影觉得它的主题是应该是梦和时间,至少是各种外在力量聚集在个体身上,塑造“我”这个主体之后的再映现,关键就恰恰是这个,这个在超现实中自然地走来走去的人是谁,这个“我”是谁。那哈斯的野心当然不只是影像化舒尔茨,而是在糅合和集聚舒尔茨,然后试图对波兰或者我们说波兰犹太人的历史做一个高度概括。舒尔茨当然也试图重构自己或者说族群的祖先,但舒尔茨用的是飘忽的神话,一个无可名状的东西,那影像其实很难表现虚无,因为视觉直接就是可见的,它无法从无开始,梅洛-庞蒂讲,视觉不是认知,视觉中的我也不是虚无。

而哈斯呢,给本来已经是具体的影像添加了另一种具体,这让哈斯更接近卡夫卡。卡夫卡是很具体的,所以卡夫卡其实是个彻底绝望的人,那个守门人最后说,这个门是为你开的,现在我要去把它关上了,这就是最绝望的时候。不知道舒尔茨生活中是不是绝望,也不知道他知不知道集中营,《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在舒尔茨不多的小说中算是沉重的,但其实还是很轻盈,有逃逸的可能,小说开场描写的那列火车是指向了某种不堪,但没有明指是什么,而哈斯在电影开场,在火车的意象里直接加进了集中营的蕴含,给影片设置了一个沉重和具体的开场。当然接下来主人公就离开了这列火车,来到了一个混沌的空间,也就是开始了对舒尔茨的整合,去加强那些小说间松散的联系,填补它空白的地方。但有了这个基调,那些飘忽的台词和场景就想要往一个什么东西、往具体上去落靠。

好在一部伟大的作品有很多层次,所以不熟悉波兰和波兰历史并不妨碍我们进入,就像我们八十年代引进和学习拉美爆炸,其实也是略去了它的现实蕴含,我们只学了“多年以后”这个时间和叙述结构,不知道马尔克斯是个左派,老朋友略萨甚至还竞争过总统。更何况电影本身也含有这个主题,这就是时间。

电影里为什么是这样的时间?我们知道,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时间和空间、意识一样,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舞台,如果没有内容,我们根本无法感知,时间最初其实观察出的天体运行的规律,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二十八星宿轮替变换,这样得到节气,按时耕作才不会被饿死,意识呢,黑格尔老早就讲,意识只是一般的虚无。艺术也一样,我们不说这个是梦,因为我们知道梦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情绪,里面的人物、情节都是随意被用来填充的,艺术不一样,艺术不能是随意的,更不能是空白的,它需要东西需要血肉来承载,对肉身如何塑造以及塑造得如何,才让艺术家有了各自的风格和高低。

对于时间来说,填充它的就是事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发生,都在经验,这个不可避免,但事件或者说历史-时间如何塑造了你,这个是可以抵抗的,只要逃开现实主义的叙述逻辑就可以。为什么现代艺术都不再讲述故事了呢,现代的人死了,长期以来构筑现实的“我的人生是一个故事”现在需要变成“人生是一个白痴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现实和梦一样,同样只是对一个个“理念”的模糊接收,两者都是第二级的东西,所以无所谓层级次序的分别,人在今天比起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来,无疑都更像一堆杂乱无章的幻影,我们应该像第八十一分钟的那个角色一样,在身上挂满钟表,就像挂上勋章。

我们其实是不能占有时间的,更不要说连续性的时间,我们只有空间,小说里也说,时间是不能碰的,但空间是给人类准备的,我们一起离开那列火车之后,目睹的其实不是时间,时间根本不可见,我们进入的只是空间,一个不再有时间的死亡空间,那里面事件当然还在发生,但已经不再是在时间里发生,而是发生在时间空间化的空间里,在意识-空间里。所以也可以讲,哈斯用自己的风格去丰富舒尔茨的,更多的是在空间方面。我们要学的,可能也不是他如何具体地拍这部电影,而是我们每个人要怎样去确认和回应发生(发生和没有发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怎样去叙述它,去在空间里面一个点一个点的生存,我们要学的是这个,把自我夹在经验的实在性与意识的否定性中,去逼出人真正的东西,像主角约瑟夫那样,最后从坟墓里爬出来,成为自我否定的上帝(我们是自己人生的叙述者)——瞎眼的列车长,当不再能看时,他和我们,或许就能够去触摸那不可触摸的力量,去承受那不可承受的——

“那些普普通通的书就像陨石。每一本这样的书都只会闪耀一时,那一瞬间就像凤凰呼啸着翱翔而过,它的每一页都会燃烧起来。因为那一瞬间,此后我就永远热爱它们了,虽然它们很快化为灰烬。”(布鲁诺·舒尔茨,书)

荨麻地

——致舒尔茨和哈斯

我那时在夜晚里工作,虽然像但并不是盗窃,住朝北的房间(如果你相信物理的话,朝北永远要比朝南低上五六摄氏度,但是我不相信,这只是经过铁道时别人告诉我的,我如今连话语也不信了,但如果从你那里再也得不出语词了我可能会伤心,像妈妈一样),我在北半球拉不会中断的四层窗帘,想要跳过自杀直接进入到死亡,但可能我早就已经与它混融一处了我不确定,这很难吗?因为在现实里的某些时候我看着一部关于梦的电影,却和生活一样不是正在生活和做梦而只是对它进行回忆和分析,在那里(在人间的所有角落)我犯了一个错误,接着是许许多多个错误,但也也许,没有一个错误能够成为本源和开端,错误的场景、错误的人物以及错误的话语在线上变换交杂着,突然又自然,那些变形和消失的都去哪儿了呢?但也也许它们会再来临,而我会再次看见它们,我一直是我,在同一时间和一生的全部时间——也就是说,在一瞬间接着一个瞬间的瞬间——我的和你的我,牙牙学语和垂垂老矣的我,黑色西服和赤身裸体的我,被审问和被损害的我,瘫痪奔跑和喜悦失落的我,自己父亲和母亲并儿子的我,拥有阴茎乳房太阳月亮的我,荨麻地里的一株和樱花林里的一棵的我,生前和死后的我,所有的这些,我们会再次相遇,但也可能不会,我没有在等着,而是,我只能是我,是博尔赫斯。一颗高贵的心脏曾在我胸膛跃动。

 短评

太强大了。很多处看得非常感动,快刀的字幕翻译虽然有点别扭,但可以自行脑补其中诗意,画面感很好。对父子的感情描写得抽象又细致,有个递进的过程,个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心中有愧的青年来到养老院看望临终父亲的精神描摹,但视角有些利用父亲的神志不清。全片太有梦的状态了,要知道还原梦有多难。

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4.5 如果说看绝大多数电影购买的都是抵达某一处的单程票,而本片却是属于极少数的购买了往返票的电影,只不过回来之后的世界早已不是你出发时的那一个,不可思议的一个接一个的梦境之旅,将线性的一切都彻底颠覆,作为观众也需要抛却一切线性的观影定式,去尝试加入一个疯癫的恐怖狂欢节游行;这不是我读过的那个舒尔茨,这是哈斯与舒尔茨所共同创造的荒诞而可怖的新世界,而两人本分属不同的时代,却能展现共通的属性,更可见时间、历史、人性坟墓深处的那种枯朽、腐坏不会过时

9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截止当下,本人看过的最诡异、怪诞、奇幻的电影,没有之一。电影从不合常规的列车车窗外的枯树杈开始,男主角下车经过乱葬岗步入所谓医院的城堡,结满蜘蛛网的餐桌,凌乱摆设与父亲、母亲、幼时偷窥的妓女、恋人……蜡像馆、父亲的病房、父亲的布店……毫无逻辑,场景如同梦境版切换……是场梦?还是临终前回光返照式的人生回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波兰电影拍摄于1973年,编导的想象力实在丰富,但是这部肯定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青睐。

13分钟前
  • 宋元明277
  • 还行

波兰“幻想现实主义”神作之一,某种关于历史和国家的变形表述是这类影片的常态。这部影片根据布鲁诺•舒尔茨的若干短篇小说改编(不只同名短篇),完全是梦的结构,失序的时间循环往复是其最大亮点。影片转场极有想法,广角镜头也用得很有风格。可惜中字太烂看的云山雾罩的……

1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眼就被看穿了;布景、灯光太舞台化了;表演差;剧本在耍猴

20分钟前
  • 1
  • 还行

很奇幻很诡异,不知道波兰还曾拍过这种片子,那是1973年啊,很可惜原著没看过,不是很能搞懂其中的意思,但大致还算分明,镜头很有意思,音乐和美术十分出色,场景也很迷幻!

25分钟前
  • ★冰凌宫★
  • 力荐

喜歡時空的穿梭。可是電影對白高度詩化,難以理解。

28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太奇幻的时空交错哲学片了,没能看懂,先标。。重看再更新。。这片production design、摄影什么的都太强了,修复版值得等

3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我的记忆,它们本是游荡和迷失的书页,如今在异象之间,它们终于结集,尔后引诱我进入沙漏滴成的泥潭,迫使我重返,迫使我面对:我是无人收聚的羊;我是虫蛀的衣裳;我是灭绝的烂物。我制造的记忆如今制造了我,我穿行而过的语句如今穿行于我,最终它们一页一页,与我的一切一同消耗在无指望之中。

36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如同对陌生人的梦境毫无兴趣。

37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观于欧盟电影展,天主教国家就是脑洞大,通向死亡的列车,由盲人列车员引路,最后主人公也成了列车员,别具一格的东欧犹太传统,波兰小镇,奥匈帝国开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王室争斗,两度穿越,倒叙个人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讨论时间和历史的关系,到最后回归主人公的成长史本身,要素很多,大开大阖。来时刚刚飘雪,前门楼子灯火辉煌,散场的时候已是灯火阑珊,只有雪还在下,观影恍如隔世,一如电影本身。

42分钟前
  • Ьь
  • 力荐

2019-12-10欧盟影展重看,跟着长镜在这座时间折叠朽坏、空间迷失迂回的迷宫里漫游,真的宛如做了一场长长的梦。改编自布鲁诺•舒尔茨《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但也糅合了其他短篇的事件,完整复刻大量意象---在时间断裂的错层里,一个不断出走、无限复活的父亲,女王般的女管家阿德拉,丑陋鸟群(舒尔茨特别偏好)、变形蟑螂、由盛转衰的布店。这座疗养院是一列时光列车,事件充斥每个车厢,无关紧要的事无处安放,经常串联到其他车厢(时空);更是一个巨大的放置时间切片的抽屉,可正反序放映或重组,每推开一扇门就是一个全新或已踏足过的时空黑洞。于是他重游经历了各种大事件,近现代历史被微缩进这个时间迷宫,这是「反刍的、二手的」时间。迷人的废墟景观,超棒的时空转场,想象力澎湃瑰丽,无比强大的东欧超现实啊!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幻像在回憶中盲目遊走,時間就像是沙漏,不斷地倒置,不斷地流瀉。

44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断瓦残垣营阴梦,踽踽独行不可拒;命将终寝旧经复,气若游丝冢前挣。

4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村上当年是否看过这部电影,那里多像初冬的阿美寮。这是梦,所以剧情衔接完全凌乱,但可以感知到主线和背景:寻找晚年的父亲,家乡的店铺,小镇,童年的历险,隐秘的欲望,交织纠缠。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他的乡愁浓烈。美术超赞超花心思,73年的电影,且都是物理设景不会有电脑特技的侵袭。2014.5.17

50分钟前
  • Η²
  • 力荐

说因为疗养院是影射走下坡的波兰政府,1973年其实不被允许选送戛纳,是偷偷“走私”到了法国然后拿下的评审团奖。Has刻意用三个不同颜色滤镜来拍三条时间线,勾兑编织在地狱灵界似的疗养院里,处处诡异影射二战法西斯对波兰犹太人的迫害屠杀。时间不是直线,而以螺旋状循环轮回在两个平行世界。很妙。

52分钟前
  • coie
  • 推荐

#2019欧盟影展##百老汇电影中心#EUFF没有掌声的一次放映,不是因为不好,相反是因为太“神”了。气质独特乃至诡谲怪诞堪比《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男主从坟墓一直爬到阳间的长镜头惊世骇俗,也是影史经典收尾之一。卡夫卡式的怪诞,浮生若梦亦真亦幻,那个气氛诡异可以让时间静止甚至倒流的疗养院,未尝不是《魔山》的翻版,是生死爱欲的另一场放荡投影。除了亦生亦死似疯未疯的男主约瑟夫,那个存活在回忆里的父亲是影片的另一主角。过去乃至人类历史都是鲜活荒诞的,而现世却是死一样的静寂,宛如瘟疫过后的屠场。鸟的死亡预示着什么,人的消逝又有何种意义?电影主要还是在讨论时间,操控时间本身值得商榷,让腐烂的梦魇一般的过去重现更是罪恶,时间就像上帝的一张神秘之网,深陷其中的人们欢笑哀嚎却无济于事,时间永远不可抗拒。

5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8.0/10。FUCK!!!!!疯人院协奏曲。这片简直太让我想起祖拉斯基了。异端,恐怖,奇幻,隐喻,谜一般的赏心悦目;色调、服装、布景、构图、台词、镜头,如痴如狂,如梦如幻,牛逼得有些过份。|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这是波兰人自己的《格利佛漫游记》。

5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穿过一个疯子的葡萄园,那里遍地横陈着死亡的盛宴;从一个出口爬到另一个出口,诗歌和极乐鸟在头顶盘旋,告诉我什么是永恒的

58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推荐

不知道毕赣和杨超看过这片子没 但今年突然出现了两个对时间的不确定性如此表达 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这位波兰大师 然而 如果说哈斯对时间不确定性与进入一个时间无法被限制的空间里的表达是优秀的 那么国内某些人效仿的这个小套路所用的手法只能说是拙劣的

1小时前
  • 公园最冷的一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