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玛莲

HD

主演:吉安卡罗·吉安尼尼,汉娜·许古拉,梅尔·费勒,乌多·基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8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莉莉玛莲 剧照 NO.1莉莉玛莲 剧照 NO.2莉莉玛莲 剧照 NO.3莉莉玛莲 剧照 NO.4莉莉玛莲 剧照 NO.5莉莉玛莲 剧照 NO.6莉莉玛莲 剧照 NO.13莉莉玛莲 剧照 NO.14莉莉玛莲 剧照 NO.15莉莉玛莲 剧照 NO.16莉莉玛莲 剧照 NO.17莉莉玛莲 剧照 NO.18莉莉玛莲 剧照 NO.19莉莉玛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莉莉玛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相恋,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了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电台录制音乐的机会,她唱的一首歌《Lili Marleen》更是让她成为了全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这首歌曲陪伴着在前线的士兵们。而回到瑞士的Robert也没有放弃两人的爱情,他潜回德国和Willie相聚,不想却被纳粹所抓。而对Robert一往情深的Willie,又该如何利用她在德国的声望去拯救她的爱人呢?两人的爱情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三千年的渴望逃离未来世界奇妙物语2021夏季特别篇铁蹄下的村庄琼斯先生厨霸江湖马丁·盖尔归来逆流而上真相之极度追击听说很好吃第三季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绝鳄之境第一季烈火中旋风小子盗光者母亲的儿子冷酷的心2016萤火虫小巷 第一季诱惑出击黑梦守护爱乌鲁米变形计 第十七季熟悉的味道第三季萧十一郎1978生活大麻烦最后一个教父猎魔人第二季马赛克的秘密空中浩劫第十九季冷战疑云花都情缘魔力学院之我是麻瓜绝对不准笑之24小时高中法医秦明之幸存者暖暖遇见你大刺客1967太阳召唤 第二季无英雄不联盟蜂鸟特攻(原声版)

 长篇影评

 1 ) 感觉一般

也许是因为我看了个版本很差的影片,片中有中文配音,但也配得很差,而且还是有大段大段的德语没配音,又没有中文字幕,所以有些故事情节,需要脑补来自由发挥。

而且毕竟是40年前的电影,经过层层翻录再传到网络上来,数据损失很大,效果可想而知。

虽然故事动人,奈何本部影片拍得很呆板,棚内镜头太多,演员也不讨喜,加之成片年代久远,我的审美已经不耐受40年以前的影片水平,德国电影本身看的就少,所以基本没什么感觉。

 2 ) 法斯宾德是个胖子,我是个瘦子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我没有与电影发生任何关系,或者说,没有与生活发生关系。在家中宽敞的有些让城市人惊恐的大卧室兼书房中独自一人做些不愿意做的事。

这本是个忙碌的季节,即使干旱和炎热。印象中平静而忧郁的乡村终于变得比城市还势力不堪。好多人问我,有对象了吗?原来她的与我同龄的儿子已经娶了一位美丽的媳妇。我说,没有。说完后竟然有些羞愧。

两本与法斯宾德有关的书在我的书柜里。每次回老家都要拿出它们来看一下。也许,与他的电影相比,我更喜欢他的人,一个出格的天才,一个胖乎乎的双性恋者。

最初接触法斯宾德是通过《丽丽•玛莲》,这部电影里似乎没有那么多的绝望,起码没有彻底绝望,甚至让人为世界表面的繁华而欣慰。法斯宾德喜欢当众把手伸到裤裆里,这种行为可以称为自慰。自慰是种绝望而孤独的行为。在《爱比死更冷》中,法斯宾德对女性几乎彻底绝望。其实,绝望的原因正是狂热的希望,不管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或者两者皆有。而《水手克莱尔》则向我们展示了身体的战斗性,男性生殖器的战斗性。

不知道早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荣幸还是悲哀。法斯宾德的父亲在家中开了一个诊所,政府要求慕尼黑市中心的妓女都去那里例行体检。法斯宾德喜欢看这些长相漂亮,打扮时髦的女人。可是大人们却告诫他不准与妓女有任何接触。虽然长大之后会明白很多童年时接触的说法的真相,可是社会的歪曲烙印还是会不时地影响到几乎清晰了的思维。

记得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我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看见从事色情服务业的小姐们集体失宠,她们把以前紧闭的店门打开了很大一条缝,我看见她们在暧昧的灯光下很孤独,可是很美。

还好,法斯宾德留住了大部分的赤子之心。他追求爱与被爱,即使他知道这是徒劳。他虽然与英格丽•卡文结过婚,可是这段婚姻对于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和渴望的他来说不会是像世俗生活中那样的,或者像田园诗人描绘的。

每个人都想无限度的追求爱,只不过程度有差别而已,可是封闭的环境和真实自身的局限把人牢牢地锁在自我编制的笼子。法斯宾德感到心灵没办法突破牢笼时选择了物质作为辅助工具。他甚至在一天中送四辆汽车给男朋友考夫曼。.

也许这来源于童年的孤独和自卑。

很久以前,一个女人对我说,她有了新的男朋友,男朋友家很富有。她的爸妈希望女儿能马上嫁给一个有钱的人,希望女儿不要受到贫寒的折磨。我没有挽留,带着一脸的沮丧,我思索自己是不是该拥有大量的物质,然后就会有大量的爱情,如同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们一样拥有成群的小蜜。

其实,在更久一些的时候,她对我说鄙视那些人。

法斯宾德永远都是个另类,即使很多人已经叫他大师,爱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像好莱坞电影一样绚丽,即使影片的内容无比晦涩。好莱坞电影中,美男美女最后一般都要在一起的。观众感动得留下幸福而廉价的眼泪。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两个人在一起注定要走向无比的无聊和制度化。生命真正的意义并不是等待结局和维持结局,而是探索和寻找。如果男女主角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他们才可能再在别的地点和时间发生新的故事。

在中国谈这些不知有没有用。

虽然所谓的五千年的文明已经在电脑,避孕套,伟哥,全球化等时髦物品或观念的冲击下已经奄奄一息,但是人们依旧喜欢把自己定位为维持正常秩序的长者或者高人。不符礼仪规范的人饱受叱责,而叱责者往往是更隐蔽的破坏着礼仪规范。此时,破坏伦理的不再是被称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单身群体,而是已婚群体。

法斯宾德是个可怜角色,如果从朋友的角度看他。此时已是午夜。大街上还有很多车。墙上映着我的影子。天哪,它竟然比我胖!



 2006-9-3

 3 ) 光影

大师法斯宾德的经典作品 女性主义 反战 歌声在夜空久久回荡 轻柔曼妙 感动 伤怀 想起了罗拉 西线无战事 为了和平 当年打动了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今天仍然打动在城市中迷惘的一代人

 4 ) 解读《莉莉·玛莲》

《莉莉·玛莲》是德国大导演莱纳·威尔斯·法斯宾德于1981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歌女Willie和瑞士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之间的一场爱情悲剧故事。Willie和Robert在瑞士苏黎世相恋,而Robert的父亲David 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者,他不同意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计让Willie陪Robert前往慕尼黑执行任务,同时在借据上制造手脚,使Willie在返回入境时被瑞士关卡拒绝。Willie只好一个人返回德国重操旧页,为了生存不得已和一些德国军官交往。在德国军官Henkel的帮助下,Willie和落魄钢琴师Taschner录制了一首《Lili Marleen》,经贝尔格莱德电台播放后传遍德军前线,歌中勾勒出的故乡情人形象激起了无数德军士兵的思乡情愫,Willie一时间成为德国举国闻名的明星。回到瑞士的Robert潜回德国和Willie相聚,不想却被纳粹所抓。Willie为营救Robert冒死接收地下组织的安排拿到了德军屠杀集中营战俘的胶卷,并用胶卷换回了Robert的性命,Willie因此被捕。然而Robert却误以为Willie背叛了他,投靠了纳粹,对于营救Willie置之不理,当他父亲告诉他真相后,Robert冲入电台利用德军对Willie的喜爱向德军宣布Willie已经被纳粹杀害,纳粹迫于压力重新让Willie登台演出以戳破谎言。战后Willie回瑞士,发现Robert已经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音乐家,而且已经有了妻子Miriam,Willie只好黯然离去。以上是《莉莉·玛莲》的大致情节,接下来我将从三个层面对《莉莉·玛莲》作一解读。

女性至上

法斯宾德是“新德国电影”四大导演之首,在他37年的短暂生命里,留下了39部电影、3部短片、2部电视剧以及大量戏剧作品。而这些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讲述女性在大历史中的故事。1979年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81年的《劳拉》《莉莉·玛莲》和1982年的《维洛尼卡·弗斯的欲望》被并称为“女性四部曲”[1],影片都赋予女主人公的命运以罕见的历史沉重感,《莉莉·玛莲》更是四部电影中的经典代表。

影片中的Willie是一个坚强、勇敢、独立而又富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的帮助地下组织者拿到纳粹屠杀集中营战俘的胶卷。而反观影片中的很多男性形象,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有不少的瑕疵。Robert的父亲David为了达到拆散Willie和Robert的目的不惜栽赃陷害Willie。从电影中可以看出David是一个上层人士,Willie因为关心Robert而去找David,Willie向David作自我介绍却被David毫无礼貌的打断,并说:“这一点罗伯特也非常清楚,我没有必要和你认识。”表现了对下层歌女Willie的不屑与粗鲁,因此其后David介绍同为上层人士之女的Miriam成为Robert的妻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让Willie喜欢上的Robert,尽管是一个十分勇敢的地下活动者,但在对待Willie这一点上却表现的言而无信、多疑和不信任。影片开头Willie被迫滞留德国以后,Robert答应想办法将其赎回。当地下组织再次需要有人前往慕尼黑执行任务时,Robert主动请缨,在说明理由时说:“我爱她,我想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还有她站在哪一边。”这时镜头由远拉近,聚焦在Robert的脸上,十分巧妙的表达了Robert眼神中的怀疑和不信任。Robert与Willie见面时以同样的话询问了Willie的立场,Willie回答道:“只要我活着就一直站在你这边,但我很难决定生活方式……我需要你来帮助才能决定”。这时Robert才开始相信Willie,回到瑞士后为了筹措6800法郎赎回Willie还主动去酒吧弹钢琴挣钱,没过多久,在认识Miriam之后就放弃了这项工作,可怜Willie此时还在德国无依无靠等待着他的赎回,从战前等到战后都没有等到那一天。

与影片中的男性形象相比,Willie则显得更加让人同情和尊敬,为了生活不得已和纳粹产生联系,却并没有因此丧失良知,积极帮助地下组织者获得纳粹屠杀集中营战俘的胶卷。战后Willie回瑞士,发现Robert已经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音乐家,而且已经有了妻子Miriam,Willie只好离去,那哒哒的高跟鞋声越走越快没有丝毫的犹豫。法斯宾德电影注重塑造女性形象与60年代西方世界盛行的妇女解放运动密不可分,表现在电影理论上则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盛行,除此之外,法斯宾德还是一个同性恋者。除了女性电影之外,法斯宾德还是最早涉足同性电影的导演,女性和同性恋者都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法斯宾德注重女性的视角也就不难理解了。

战争与音乐

谈《莉莉·玛莲》这部电影免不了要谈一下音乐,《莉莉·玛莲》电影的名字本来就是取自同名的歌曲。今天谈起二战中流行的歌曲,最为国人熟知的大概是《喀秋莎》,实际上当时有一首真正流行的歌曲,在轴心国和盟国的军队中都有很高的传唱度,这首歌就是《莉莉·玛莲》。歌词由Hans Leip写于一战中的1915年,他当时是一名被征召到德军俄国前线的汉堡教师。Leip组合了他女朋友与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称,即莉莉与玛莲,诗意地组合了莉莉玛莲这一个人名。这首诗题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路灯下的女孩》),战后收入了他在1937年出版的名为《Die kleine Hafenorgel》的诗集中。1938年作曲家Norbert Schultze为这首诗谱曲,改名为“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Norbert Schultze又找女歌手Lale Anderson演唱,并在1939年灌制了唱片,但是由于战争爆发,唱片只出售700张。1941年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在贝尔格莱德开设电台进行广播,无意中播放到了这张唱片,这首歌大为前线士兵欢迎,因此得到不断的重播。随后其他地区的德军电台也播放这首歌曲,在德国后方也广泛流传。但是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不喜欢这首歌,认为是靡靡之音,瓦解士兵斗志。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之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演唱这首歌。Lale Anderson和这首歌的其他一些相关人员也一度被关进了集中营。然而这却并没有阻止这首歌的流传,不仅德军喜欢听,盟军士兵也喜欢听,不久之后,英国、美国、苏联纷纷推出各自改编的《莉莉·玛莲》,通过广播给前线的士兵送去慰藉。而这部电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以Lale Anderson和她所演唱的歌曲《莉莉·玛莲》为故事主线的。

电影十分注重音乐与画面感的制造,每次《莉莉·玛莲》的音乐响起之前,都是一阵机枪扫射,坦克轰炸,血肉横飞。而当歌声响起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陷入了平静,炮声停了,枪声静了。深深的战壕里,冒着烟的土丘上,淌着血的河流旁,行进的火车中,寒光照耀的机枪下,每个士兵都停止了手中的动作,或抬头仰望星空,或目视夜色笼罩的远方,伴随着歌声陷入了沉思,那眼神中满是对故乡亲人的想念与期待战争结束的幻想,大概只有那一首诗可以描绘这样的场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歌声过后,又时不间断的轰炸,撕心裂肺的尖叫,燃烧的草木,崩塌的建筑物,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种充满死亡味道的气息,只有这时候才能理解“战地风来草木腥”的残酷,画面的迅速切换充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电影对原歌曲中的歌词有小幅度的修改,加入了呼唤停战的部分,与整部电影的情节进展节奏配合的恰到好处。

历史上《莉莉·玛莲》一度被禁,却由于士兵们的强烈要求而重新播出,这在电影中也有相应的表现。Willie前往前线慰问士兵,演出结束后,军官Henkel宣布今天是帝国总理希特勒的生日,要求士兵们高呼万岁,然而士兵们却对此置之不理,癫狂般的高呼“Lili Marleen”,使得Henkel恼羞成怒。Willie由于和犹太人Robert联系被盖世太保发现,歌曲遭到了封禁,Willie的合作搭档Taschner被迫去东线参加对苏作战,Willie去车站送行,火车徐徐开出,一车士兵都不约而同的唱起了《莉莉·玛莲》,一旁的军官根本禁止不了歌曲的传唱。《莉莉·玛莲》跨越敌我双方的传唱也传达出士兵们怀念故乡、渴望停战的普世性,真挚的、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音乐不分国界,不分敌我,《莉莉·玛莲》就像士兵们的梦中女神、故乡女郎在血色中,为交战的士兵送去同样的甜蜜和温柔。战争后期,英军、美军、苏军先后填词创造了属于自己国家的《莉莉·玛莲》,美国为了进行宣传,还请逃亡美国的德国女演员Marlene Dietrich录制了爵士版的《莉莉·玛莲》,在美军电台反复播放,德国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电影末尾,战场上的钢琴手Taschner听到了久违的《莉莉·玛莲》,以为对面是自己的人,于是带领一小队士兵冲上对面的防御工事,全部被机枪扫射而死,原来是苏联一方也在播放《莉莉·玛莲》。

让观众感受和思考

与之前“作家电影”高度风格化,十分主观的表达导演自身的想法不同。法斯宾德在吸收“作家电影”风格化特征的同时注重电影本身的观赏性,使他的电影既具“作家电影”的深度,又有好莱坞电影的观赏性,不过除此之外,法斯宾德还十分看重电影带给人们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法斯宾德曾经表示:“我想拍的是这样一种德国电影,它尽管也具备好莱坞的特征,但是不像它那样虚假骗人,它们应该同时是能够对体制进行批判的电影。”[2]在诺贝尔特·斯派采访法斯宾德时,法斯宾德向他表示:“我让观众感受和思考。”[3]让“观众感受和思考”是法斯宾德电影中最大的亮点。

回到电影中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Willie自身在纳粹政府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回答却又不能回避的问题。Willie亲自到前线慰问过德军的官兵,在国内也经常为纳粹高层登台演出,与纳粹军官的关系也很密切,可是同时Willie与纳粹并非是一路人,她也是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和纳粹军官走得很近。正如Willie告诉Robert的那样:“我很难决定生活方式……我需要你来帮助才能决定。”而且Willie也曾冒着生命危险为犹太地下组织获取纳粹屠杀集中营战俘的胶卷。因此,她自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然而从根本上讲,Willie所做的一切行动都是因为她爱Robert,至少她本人从来没有表现出对政治和荣誉有任何兴趣。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片段,Willie和Taschner坐在长凳上百无聊赖的对话:

Taschner:“如果我们这样干下去的话,我们和唱片很可能被人扔出去。当然这首歌并不 坏,问题是在这非常时期,人们需要的是那些滑稽的、有趣味的。”
Willie:“你认为什么是滑稽的,有趣味的?”
Taschner:“能让大家不想到死就是有趣味的。你唱得太慢了。”
Willie:“你弹得太快了。”
Taschner:“我们需要新节目。又是这种讨厌的信。”
Willie:“这种压抑的情绪没办法排除,所以我们的神经都这么紧张。”
Taschner:“等我们出了名的时候,我们就会好一些的,一切事情也变得简单一些了。我不愿在战争中丧失生命,让我们这个艺术小组……一直这样保留下来,等到这个令人厌恶的战争结束为止。”
Willie:“这件事情我倒没想过,对我来说 ,主要是你的钢琴要弹得慢一点。”

Willie从头到尾都不关心《莉莉·玛莲》有朝一日会不会成名,这和Taschner完全不一样,而且由于Willie一直和纳粹高层军官有来往,她的内心常常是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情绪中。因此常常精神高度紧张,这在Willie去帝国文化院见Henkel片段表现得十分明显。要言之,Willie只是乱世中的一个小人物,很多时候并不能决定自身的命运,Willie第一次在德国登台表演时,伴随着悦耳的《莉莉·玛莲》台下的英国观众和德国观众发生了争斗,撕打成一片,这也暗示了Willie在乱世红尘中的悲惨命运。不过尽管Willie并没有在战争中助纣为虐,但依然害怕军政府的追查,只好躲进森林里,电影末尾她的同伴给她讲发生在1928年的故事,距离当时已经29年,可以推测出Willie和她的同伴一直从德国战败躲藏到1957年,这里给人的思考是:到底什么人应该为战争承担责任?Willie有没有必要接受军政府的审判?至少从Willie和她同伴的做法来看,如果她们不躲进森林是难以逃脱战争罪责审判的。

与Willie相反,Taschner却是十分热衷于获得荣誉和名声,当Willie和Taschner回到住处收到大量听众来信时,Taschner十分激动,而Willie则表现得更为平静。之后,Willie和Taschner被希特勒赏赐了一座白色的别墅,Taschner不停地打着手势,高呼“嘿、希特勒”,而Willie却显得十分谨慎,不明白这一切的原因。从电影中来看,Taschner其实更加悲哀,他一直没有看清纳粹的真实面目,以为自己和Willie真正得到了纳粹高层的尊重,Taschner一直强调自己“不愿在战争中丧失生命”,然而最终却惨死在东线对苏作战的战场上,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附记

1981年4月法斯宾得在“世界报”采访时说:“如果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玛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4]作为一个德国人,法斯宾德一直在寻找自己在德国历史中的位置,也一直在反思第三帝国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法斯宾德的电影因此被誉为是“反映从‘第三帝国’至战后重建时期德国历史与现实的一面镜子”。

《莉莉·玛莲》突出表现了战争中个人抉择的无力,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启之后,没有人能够阻止它的疯狂运转,所有人都被捆绑在上面,直至被碾得粉碎。Willie的悲剧也是当时所有德国人的悲剧,无数德国人无意识的参与到这场罪恶的战争中去,排犹、屠杀已经成为无数德国人跨不过去的噩梦。法斯宾德在电影的末尾借Willie之口说出:“我们还需要躲藏多久”,这既是Willie对她同伴的询问,也是法斯宾德对德国人的拷问,法斯宾德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躲藏了13年之后,最终Willie主动走出了森林,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附各国《莉莉·玛莲》网址http://ingeb.org/garb/lmarleen.html

[1] 一说是“女性三部曲”,不包括《莉莉·玛莲》。不过这并不代表“女性四部曲”的称呼不正确,从主题上来看,四部电影讲述的都是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唯一不同的是《莉莉·玛莲》主要讲述女主人公在二战中遭遇,而另外三部则主要展现女主人公在战后的遭遇,此一点或许是称“女性三部曲”而不称“四部曲”的由来。

[2]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赖·维·法斯宾德作品回顾展观摩资料》第9辑,转引自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3] 诺贝尔特·斯派洛:《我让观众感受和思考:法斯宾得访问记》,《电影家》1977年第2期,第21-22页,转引自布·波克尔:《热感情与俗艺术:法斯宾德的叙事策略》,仲云译,《世界电影》1993年第1期,第78页。

[4]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参考文献

[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布·波克尔:《热感情与俗艺术:法斯宾德的叙事策略》,仲云译,《世界电影》1993年第1期。

[3]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5 ) 劳军的N种方式

当初看〈现代启示录〉,其实看得很生气。以对现代性的反思取代对侵略的反思,用脉脉温情填平了正义与罪恶的鸿沟,我看来多少有些不爽。不过今天看同样是战争题材的《莉莉玛莲》时,却想起了别的问题。
 
《现代启示录》里,美军用飞机装着兔女郎,拖到越南去大跳草裙舞,以资劳军,充分暴露了那个没文化没底蕴没内涵没情趣没历史更没未来的破地方的滚滚肉欲红尘。
 
到了《莉莉玛莲》,全部600万德军通过电台聆听《莉莉玛莲》,战地情歌高扬,歌手成为全军女神——到底是出过贝多芬的民族啊,音乐的力量非同小可。
 
于是我顺便就诧异了:抗日也好,内战也好,好歹也打了那么多年仗,我军官兵靠的是啥咧?
 
织猪侠同学如此解答我的疑问道:我们是传统国家。靠春宫图。
 

 6 ) 女性主义电影

看了两个法斯宾德的电影,莉莉玛莲与玛利布朗的婚姻,是女性主义电影,我想与其他几种称谓还是有区别的.法斯宾德并不是凯塞林这样的女权主义者,自然拍出来的也不是很强烈女权主义的作品,更多的是如同阿尔莫多瓦,以客观的视角来体现女性主义的电影.
似乎女性主义的电影所沾染的色彩总是非常的香艳,而在香艳的外表下又流露出冷色调的惨淡,一种无奈的悲哀,究竟是女性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宿命还是其他,很难说。至少莉莉玛莲还是玛利布郎,她们的结局很悲哀。
不过这两位女性,非常的聪明,可能外国人眼里的女性聪明更多的体现在果断、独立上。而正是如此聪明,如此的果断,独立配合上最终悲惨的结局,才能更好的体现了宿命上的悲哀,而这样悲哀,究竟是什么造成的,社会?亦或是女性本身,很难说,至少导演没有给结论。
好的导演,同时一定也是个好的编剧。法斯宾德身上就体现了这一点,他的电影故事,情节永远跌拓起伏,而他以娴熟的技巧控制着影片叙事的节奏,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波折与意想不到。
关于两部电影的情节,不想多做阐述,一波三折的剧情也很难用简短的文字浓缩,而对于主角们人物角色性格上的分析,也不想多做议论,具有典型性的角色背后总是有着一个庞大的时代代表性,这也是跟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因此,同样的故事,也可能发生在莉莉布郎或者玛利玛莲甚至同时代任何一个女性身上。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整体悲哀的宿命。
导演并没有很强烈的控诉社会,或者战争带给德国民众的悲哀,尽管两部电影都是二战背景的,导演仅仅以影象的方式,交代了民众在战争,交代了战后经济复苏中所拥有的生活,侧面的把这些时代元素展示了出来。法斯宾德似乎从不把视角焦距在对社会的控诉上,至少他所拍的电影,从没有强烈的控诉感,似乎他的电影总是在轻快的节奏以游戏的方式,更确切的,似乎是戏剧的方式,交代了故事,而把故事中所涵盖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给观众,自己并不做解答,也无主观色彩的主张,更多的还是由观众在观赏影片之后,所细细剥离出的回味,这可能也是法斯宾德会受大家喜爱以及他的电影在票房与艺术性上双赢的原因吧。
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所用的演员似乎是同一班,女主角是一位演技很好的女演员,她简单的表情中蕴涵了太多的意味,似乎压根不用演即能有戏,可能用戏字还欠妥帖,虽然剧情是戏剧的,可演绎是生活化的,不带丝毫的做作。

 短评

TAG-Hanna Schygulla。来看这个女人经历了多少吧:爱情、战争、分离、斗殴、成名、待补、卧底、偷送、关押、自由、寻找、黯然、破碎……法斯宾德,直到你死,你才把状态抛开,执迷于叙事。

3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纳粹歌姬,电影每次出现lili marleen调都略有不同,在《地下》听一次歌就喜欢上。镜头画面匠气十足,会见元首走进了一道白光,参观房子的长镜头,战场集中营和宴会穿插剪辑,明暗对比,音乐结束炮火声尖叫声和欢呼声对比,多年后的形同陌路,此情可待成追忆,令人唏嘘【法胖主流之作,字幕太糟糕了

8分钟前
  • 还行

若问我还记得什么,我不想记得战火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创伤,我不想记得失败者被刻在了历史的墓志铭上,只想梦回歌姬飞扬的裙摆、易碎的岁月。她的身影与炮火连天交叉剪辑,纸醉金迷与幻灭交替铺陈她是所有战壕男人的rosebud,而他才是她的Deborah,他是最后十分钟她偷窥的高处的遥不可及的凝望,当她的一切被夺走之后,她也将隐匿在历史的尘埃中,也可能消逝在某个不经意的夜幕下。迷人的德国电影,骨子里的严肃和浪漫可以共生共存

10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听那首歌曲时,我汗毛竖起,也许真的是灌注进了感情,我会觉得曲子如此动听。

12分钟前
  • 三沢与女乙
  • 力荐

百听不厌的魔音。结尾不错。歌是真的,故事是杜撰的,如果硬要靠的话,Loosely Based on Lale Andersen's Life Story. F镜头下的歌舞女主甜美的圆脸,鲜艳的红唇,周身散发着一层明亮柔和的光芒……

1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法胖打着爱国主义的招牌,却始终将焦点放在了Willie天真而坚毅的爱情,在她夺目的生命热情之前,无论纳粹的阴谋残暴还是地下党的自私傲慢都显得异常可笑。只有唱着莉莉玛莲的她始终是无往不胜、忠贞纯洁的女战神。

18分钟前
  • 一根曲木
  • 推荐

其實完全可以找更有氣質的女演員來演繹這個納粹的戰爭歌姬的.而且這女人沒長相聲音也不是最好的.當告别了那段交织着复杂情感的岁月后,莉莉还要继续新生活,唯独留下《莉莉玛莲》的歌声久久传唱......

1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爱让我们活下来并受煎熬~生命本来就充满讽刺,木有什么大不了滴~全片唱了N遍莉莉玛莲,连老妈都进屋询问咋滴老重复放一首歌呢,受刺激啦···

22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听见小白哼这首歌,才想起添加。

24分钟前
  • 37°2
  • 还行

多么动人啊,和你一起,莉莉·玛莲……

25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结尾让我打了五星 戴了一辈子“非主流”帽子的法斯宾德当时也许在想“咱也煽情一把。。。” 于是成就了一部被历史蹂躏的悲催爱情故事 只是无论如何也不像法氏作品

26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力荐

没找到效果稍微好点的视频,胡乱看了一下。

29分钟前
  • 小野潇潇
  • 还行

特别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 不知道有没有原声

32分钟前
  • ivorldn
  • 力荐

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莲》其实可以算成他西德三部曲的第四部,这些晚期作品都在通过一个女性角色,创造性地重写民族历史。原型人物自传里极有可能存在真相与谎言或自我塑造的杂糅,而这正好符合情节剧一贯的自讽性。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在本片中与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颇为勇敢的是,就连犹太人一边亦存在这种父权主义的操作。女主角的歌在这样的语境下愈发沦为文化符号,被滥用为宣传口径中的功能性存在,时而获吹捧时而获棒杀,而女主角自己则愈发消隐成镜中的虚假存在。此时,自然没有爱情的可能。法斯宾德的电影亦是在通过这种对情节剧的解构来点破电影媒介本身的商品和法西斯性。

3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7.4;Hanna Schygulla

38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上次看的时候 电视机直接爆炸了 可见又多牛逼

42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重看#SIFF@环艺;佳人无辜,芳心暗恨难消;佳曲何德,笙歌鲜血交叉剪辑;当年看这部给了五星,现在看来略粗糙,法胖也很喜欢推拉镜头;结尾挺虐的;字幕渣哭,未修复版一片昏黄火红。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看的版本不太好,翻译太烂。这部片里作为编剧法斯宾德可以打五星,但是导演恐怕不能了。我不喜欢那么多的背景音乐,特别是观众情绪还没调动起,音乐就开始激荡了。。。

46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推荐

严谨和浪漫并存的法斯宾德啊,去tm的什么反思吧,大师不玩这个,大师只想告诉你,“我爱你,我会为你付出一切!”莉莉玛莲,无数个合唱版本中最爱的是玛琳黛德丽

51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力荐

"我想問問她,她站哪個陣營。" "我想知道,你是站在哪邊的。" 愛情不是被戰爭丶種族丶階層丶政治殆害,也并非死於時代與命運。當羅伯特一遍遍問站隊題時,整部愛情電影已經結束了。剩下的,是一個干干淨淨的真人,一個人活著的故事,是一首所有活人的歌。《莉莉.瑪蓮》

54分钟前
  • 格雷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