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魂索

HD中字

主演:约翰·道尔,法利·格兰杰,詹姆斯·斯图尔特,伊迪丝·埃文森,道格拉斯·迪克,琼·钱德勒,塞德里克·哈德威克,康丝坦斯·柯莉儿,Dick Hoga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夺魂索 剧照 NO.1夺魂索 剧照 NO.2夺魂索 剧照 NO.3夺魂索 剧照 NO.4夺魂索 剧照 NO.5夺魂索 剧照 NO.6夺魂索 剧照 NO.13夺魂索 剧照 NO.14夺魂索 剧照 NO.15夺魂索 剧照 NO.16夺魂索 剧照 NO.17夺魂索 剧照 NO.18夺魂索 剧照 NO.19夺魂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夺魂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博兰顿(约翰•达尔John Dall 饰)和菲利普(法利•格兰杰 Farley Granger 饰)都是哈佛的高才生,一天,都是同性恋的两人合谋杀害了同学戴维,并藏尸于一个大箱子中。或许是出于炫耀,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用装着戴维尸体的箱子当餐桌,邀请了戴维的父母、未婚妻、同学和茹伯特教授(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饰)来赴宴。他们谎称戴维外出了,和客人们在戴维的“棺材”上进行着宴会。胆小的菲利普从宴会开始就开始坐立不安,但是博兰顿却不慌不忙,在客人中滔滔不绝。然而,聪明的茹伯特教授从博兰顿的谈话中渐渐察觉出事有蹊跷……为全人类第一季幸运儿第一季天使之城第一季城市化红杏出墙风流乾隆爱情与遗产倩女幽魂神秘失踪的船破釜沉舟江山如此多娇DVD版金田一耕助系列 [女王蜂]乔布斯:最后一件事情一路惊惶超人总动员我是处女座中世纪波尔达克第二季他们结婚了还有很多孩子鬼灭之刃 兄妹的羁绊火之谜悬浮聚会第二季自制英雄别让爱情走弯路铁面无私1987BLACKPINK科切拉week2毛子佩闯宫刑事7人第八季银色天空南街的搭线大事件2004黑色皮革手册无间有爱野兽之道地下能源的隐患小男人周记1989行尸之惧 第六季蓝色项圈料理的秘密粤语法治天下偶滴神啊2

 长篇影评

 1 ) 已经到底?一镜到底

我自己愚钝的神经让我联想起了以前在博物馆看到的一种远古恐龙——神经反射极为缓慢,通常霸王龙开始啃它的尾巴10分钟之后,它的脑袋才接受到这个信息,其实这时自己的整个尾巴已经进人家嘴了。因为我看完之后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一镜到底(虽然是伪的一镜到底),原来除了拿那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糊涂虫说事好让我们鄙视鄙视他们,还是有想法的。后来回想一下,这个拍法绝对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为了这个对于我们这样愚钝的观众,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影人们的态度令人敬佩。

只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进行全部的故事是希区柯克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比如《救生艇》,当然不光是希区柯克,应该说是悬疑片的导演们,因为线索就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大家的活动又都在这,很可能导火索会被不经意的引燃,尤其在希区柯克电影里那些天生就敏感出奇的角色的眼皮地下就更容易了。在狭小的环境下,犯罪者和不知情者在暗中较力,犯罪者竭力把观众引导向事件的反面,参与者不断的从异常的情况下判断不符合逻辑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进行盲人摸象般的探秘,虽然这种假设还是存在我之前提到过得冲突,但观众来看希区柯克就是来看悬疑的,所以开始之前就早已做好了脑力激荡的准备。

在这部片中希区柯克填加了Janet和和Kenneth的关系,两人从聚会开始的前男女朋友的尴尬关系到聚会中的畅谈交心再到最后的因为Janet的男朋友David早已“躺”在了书柜里而使两人复合,仿佛成了这起离奇事件的唯一一对受益者,谁让我眼睛总是盯着希区柯克片中的女主角呢,这次的这个又是可爱异常。

但是希区柯克的结尾又给本该好好回味的电影中加入了些许的瑕疵,那就是给杀人犯们找得那个极莫能两可的杀人理由,实在是太太牵强了,不说好过说。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2 ) 《夺魂索(Rope)》:同性恋杀手(IMDB250 TOP 234)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7875689.html

Rope (1948)

看这部电影前,根本就没听说过它,看完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鼎鼎有名的“一个镜头”的电影。Alfred Hitchcock也是个电影顽童,喜欢搞一些新花样。

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看得虽然不多,但是我知道他的电影里总少不了要死人,本片也不例外,依然讲述杀人的故事。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将他们的同学用绳子勒死,装在了一个大书箱里,计划天黑之后将它沉入湖中,他们二人还约了一些朋友在晚上聚会。杀人者中有一位很狂妄,他决定把装死尸的书箱当成餐桌,这样既不会被人发现,又能满足自己狂妄的想法。邀请的人陆续到来,有同学的父母、未婚妻以及未婚妻的前男友,和他们大学时的舍监。他们也邀请了同学本人,但他肯定不会到了。在聚会上大家聊天、吃饭、喝酒,并等待那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聊天中,杀人者中狂妄的那位暗示同学未婚妻的前男朋友,他与同学的未婚妻还有机会,此外心理素质差的那位杀人者也因为一个笑话而发怒,这些都引起了舍监的注意。同学始终不来,大家都很着急,聚会只得草草结束。在离开时,舍监发现了同学的帽子,更加重了他的疑心。大家离开后,杀人者们准备离开,舍监却回来了。在舍监的逼问下,心理素质差的那位终于崩溃,狂妄的那位只得将真相说了出来。原来他们杀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是高等人的优越感。随后,舍监向窗外射击,邻居叫了警察后,电影结束了。

这是一部非常极端的电影,这个极端指的就是“一个镜头”拍完整部电影的这种方式。通过“一个”长镜头,将电影的故事从头到尾讲述完,从技术上来讲绝对叹为观止。本片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一镜到底,因为技术以及设备所限,本片画面的衔接之处有四个。排除其中一个编导刻意为之的情节转换外——就是那个舍监思考的镜头,其他三个都是通过情节或者画面巧妙地衔接在一起,都给人一个长镜头的感觉。这种极端的表现方式,纵观世界电影史,与它比肩的电影并不多,只凭此一点,本片自然载入史册。至于对于本片长镜头的介绍以及讲解,网上的资料相当多,我就不多说了。

“一个镜头”在电影技术上来说,是很超前,是很伟大,可是这样的表现方式从观看者的角度去考虑,并不适合观众,至少不适合我。因为要使用一个镜头,所以电影故事的发展空间必需很小,在本片来说就是一个大屋子内。在这样一个大屋子内,没有太大空间可以发展故事情节,除了人物走动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活动之外,余下的只能依靠电影对白来推动剧情。依靠对白推动剧情的电影,往往需要有值得思考的话题,如《爱在日落余晖时》《爱在黎明破晓前》,或者是有着吸引人的悬念,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才能让电影变得好看。可是本片,既没有吸引人的悬念,也没有值得思考的话题,非常枯燥乏味。回忆本片的对白,除了众人的家长里短、杀人者的掩饰以及舍监的逼问外,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虽然编导设置了悬念——事情是否败露,可是看多了好莱坞电影的我,早就已经猜到了结尾,必然是正义战胜邪恶,坏人被绳之以法,这样俗套的结局肯定不会吸引我。所以说,一群人坐在屋子里干巴巴的说话,而且还是些无关痛痒的闲聊,这样的电影有何看头?此外,因为一个镜头的原因,电影的画面并不能像常规电影那样多角度、多人物的表现角色的情绪,也不能通过画面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进程,使得电影讲述故事的能力有所降低。比如,在片中的画面在同一个时刻只能展示一个场景的画面,当镜头对准一个人的时候,其他人在做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只能听到声音。这样单一的画面总是使我感觉缺少什么,仿佛是看了半部电影一样。而且电影的部分画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尤其是对一个事物特写的时候。总之,“一个镜头”的电影初看感觉很特别,很另类,但是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电影的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电影中已经说了:对于人种等级的划分,是一种纳粹观点,编导是要反对的,是要抨击的。回想电影上映的年代,那还是1948年,肯定还有很多人抱有这种想法,Alfred Hitchcock选取这个主题,也是颇有用意的。不过现在来看,“人种等级”的论调挺傻的,看看现在美国的情况就知道了。现在美国还有多少真正白皮肤的白人呢?混血都混杂了,用不了多长时间,白人在美国就绝迹了。

这部电影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一,杀人的两个男人关系暧昧,同性恋?Alfred Hitchcock挺前卫的,电影不只是一个镜头到底,还涉及同性恋话题,有胆量;其二,这是一部彩色片,一部1948年的彩色电影,也是Alfred Hitchcock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不容易啊。我终于可以看清豪华的室内装修,以及漂亮的女人了。

演员方面除了James Stewart脸熟外,Farley Granger也面熟,前段时间刚看完他主演的《火车怪客》。他们的两个表现一般,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尤其是James Stewar,他表现的太平庸了。说到演技,还是另外的男主角John Dall出色,他将角色那种自大、狂妄、玩世不恭的性格表现的很完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优雅的坏蛋。但是关于他的中文资料是一片空白。本片的唯一年轻女人扮演者Joan Chandler非常漂亮,可是竟然一点也不出名,网上她的照片都少得可怜,中文资料也是零。

总的来说,一部形式上非常牛的电影,可是情节上并不好看。本片可以当电影学院教材,但不是给大众欣赏的。

Joan Chandler

Joan Chandler

序列:0520

TLF.IMDB.Top217.夺魂索.Rope.1948.D9.MiniSD-TLF

2011-08-25

 3 ) 《夺魂索》:凭什么杀死大卫?

「麦格芬(MacGuffin)」,作为电影和小说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虽然并非希区柯克所创造,却正是在他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麦格芬是什么?希区柯克举了个例子——列车上,一个乘客问另一个乘客,这个形状奇特的包袱里是什么东西。乘客回答:「麦格芬。」「什么是麦格芬?」「是在苏格兰高地捉狮子用的。」「可是苏格兰高地没有狮子啊。」「那就没有麦格芬了。」简言之,麦格芬就是电影中的角色拼命追逐寻找,而观众们却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

在希胖的作品里,麦格芬被大量运用。比如《三十九级台阶》中的「数学公式」和「间谍组织」、《西北偏北》中的「间谍凯普林」、《蝴蝶梦》中的「丽贝卡」、《美人计》中的「铀元素」等等。而《夺魂索》也不例外,希区柯克将其中的人物「大卫」设置成了麦格芬。作为刚出场就领了便当的酱油角色,「失踪的大卫」是构成本片悬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他在影片开头的被害身亡,也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

当然,对于观众而言,「失踪的大卫」在哪里是一清二楚的。按照希胖的悬念观,他不会向观众隐瞒信息。因为戏剧张力的产生,恰恰在于信息落差,如果观众掌握的信息量大于剧中角色掌握的信息量,那么便会引发他们在观赏影片时进行猜测,进而产生紧张心理。他曾有个著名的「定时炸弹理论」,定时炸弹本身并不可怕,而让观众知道桌下有个定时炸弹,会使得他们时时刻刻惦记着它何时会爆炸,如此才会产生悬念。如果说《夺魂索》中的「麦格芬」是「失踪的大卫」,那么「凶手如何掩饰真相」以及「大卫会不会被发现」就成了本片中的「定时炸弹」。

在这部采用了希区柯克擅长的「上帝视角」的作品里,他对所有的部分都尽可能做了减法。首先,所有的场景都局限在一所高层公寓中,包括一间厨房、一间餐厅、一间起居室,而两名杀人犯从头至尾都没有离开过这套公寓。其次,出现的角色一共只有九人,死者大卫、两名杀人犯布兰登和菲利普、女管家威尔逊夫人、出版商鲁伯特·卡德尔、大卫的父亲肯特利先生、大卫的姨妈阿特沃特夫人、大卫的未婚妻珍妮特、以及珍妮特的前男友肯尼斯。

人物关系与剧情也相当简单。大卫、肯尼斯、布兰登与菲利普曾是哈佛同窗,布兰登和菲利普借了几个情由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召集了其余众人,威尔逊夫人负责准备餐食。由于大卫的母亲因感冒未能前来,故此由他的姨妈代为参加,而出版商鲁伯特因为曾是他们四人在哈佛读预科时的舍监,所以也得到了邀请(更重要的理由后文再说)。在聚会开始前,布兰登和菲利普在公寓里用绳子勒死了大卫,并将其藏在一只大木箱里。随着聚会的进行,其他人都对大卫的缺席感到不解。直到最后众人散去,早怀疑窦的鲁伯特去而复返,终于揭穿了两人的杀人罪行。

由于场景和人物比较单一,因此故事的推进需要大量的对白,这些对白既有与犯罪行为相关的,也有毫无干系的。但是因为有前文提到的「信息落差」的存在,观众会在等待「定时炸弹」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于是那些毫无干系的对白也会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譬如大卫、珍妮特和肯尼斯的三角恋情,以及阿特沃特夫人对星座的解读等等。

《夺魂索》是希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也是他首次担任独立制片人,因而使得他能在片中进行两个实验性的尝试。一个是搭建了相当于内景体积三倍大小的半圆形城市背景,背景中还包括了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等建筑。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背景里的城市也必须要随之变化。故此希区柯克需要不断变换灯光的亮度,指挥云朵的走位,还有烟囱里的烟雾,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共变换了八次之多。放到现在,这些东西都不是事,交给电脑CG就可以搞定。但在当年,这完全是一门手艺活,技术上的困难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另一个是颇为有名的史上第一部「(伪)一镜到底」。这既有赖于希区柯克十分细致苛刻的前期准备,比如分镜图,也离不开他极强的场面调度能力。当然,那个时代一卷胶片时长只有十分钟,因此长镜头的拍摄只能运用停机再拍的隐性剪接手法,也就是在一个镜头快到结束时对准演员的背部,将镜头推近切入黑屏,然后换好新胶片再把镜头拉远,形成连续镜头的假象。为了拍摄长镜头,地上到处躺着工作人员,时刻准备好猛扑向某件家具,将它们从摄像机的移动路线上拉出来,等机器经过后再放回去。而且如果演员说错台词或者家具摆放不到位,就算拍到最后几秒也得重新返工,每个镜头都需要拍摄数次才能完成。

在这场谋杀和悬疑之外,更值得玩味的是两名凶手秉承的理念。尤其是主犯布兰登(菲利普显然是个盲从者),从故事的描述中可知,他与死者大卫之间并无深仇大恨。从他召集聚会、在聚会前杀死大卫、将大卫的尸体放进箱子里、把箱子遮上餐布充当餐桌、同时在言语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杀人的喜悦等一系列的行为来看,他杀死大卫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实现自诩为上等人的谋杀特权,并将「完美谋杀」作为一种艺术来自我满足。

他的思想根源起源于在哈佛念书时与舍监鲁伯特之间的交流。当时,鲁伯特在闲谈中经常会说一些比如「谋杀是一种艺术」、「谋杀是上等人的特权」之类的话。不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布兰登竟深有同感且极欲付诸行动。在本次聚会上,布兰登、鲁伯特和大卫的父亲肯特利还就这一话题有过一段讨论。在讨论中,布兰登一览无遗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道德层面的好坏对错只适用于普通人或者说下等人,而上等人不但在智商和文化上是超群的,还有着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的特权。在他眼里,下等人是废物和蠢货,希望能把他们全都绞死。可怜虽然肯特利先生反驳对方「谁来决定人的等级,你是在藐视人性,侮辱文明世界」,但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然成为了这一荒谬理论的受害者,躺在了面前的箱子里。

最后,当鲁伯特得知布兰登的杀人初衷后,对自己曾经给予布兰登的影响深感震惊与后悔,并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今晚你让我为自己说过的所有关于上等人和下等人的话而感到羞耻,但我也要感谢你,因为你让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力去生活、工作和思考,对社会背负着一份责任。你有什么权力敢说你就属于上等人,有什么权力决定下等人就该死,你以为你是上帝吗?」纵观人类历史,布兰登的价值观放诸任何时代都大有市场,所谓的上等人无时无刻不在草菅人命、或者肆意践踏下等人的权利与尊严。「等级」这种东西,只要还有人类存在的一天,便永远不会消失。

 4 ) 谁是夺魂索中的“罪魁祸首”

这部电影真的是要命,得看很多遍:先看一遍剧情,看无数遍镜头,反复揣摩人和人的关系,再舔舔史都华的颜和各位演员的演技。所以我完全丧失了观影的正常感受。传记评价说希区柯克为了镜头去掉了原本舞台剧蓝本里一些微妙精巧的部分,导致剧情沉闷,然后票房不好?什么?沉闷?我一脸懵。这可是希胖最有雄心的实验电影之一,看的时候明明只觉得眼睛不够用,最后就跟史都华演的鲁伯特一样,我只能瘫倒大喊要“累死了”,所以匆匆记几笔目前想到的,以后再添吧。

1、这剧的罪魁祸首是谁?我认为是鲁伯特。

之前我在迷魂记的评论里说,希区柯克看上史都华的是那种“美国人”特色的真挚热情和孩子气,在这里,史都华的特色被放大成了一种旁观者的钝感,一种对世界研究过多,缺乏真实体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沟壑或者外界真正的危险毫无察觉或忽略了的迟钝感(在后窗里也是一样的)。 说得恶毒一点,这就是老欧洲眼中美国人的特点:历史短见识少(也算是一种纯真吧)。这种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夸夸其谈,像局外人一样忽略了自己和黑暗的距离,最终心灵遭受外部致命一击,世界观会统统垮下来给你看。鲁伯特正是如此,他从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到疑惑不解,一步步卷入,最终发现了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位置(真相)——他是布兰登和菲利普的精神导师,这两个盲从的追随者眼中的他和他的自我认知截然不同。这个整日夸夸其谈的人类观察者终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怒火中烧(羞愧难当?)地甩锅划清界限,并耗尽最后的力气击出了那三枪,我相信这件事之后,但凡鲁伯特还有一分羞耻之心,他都将坠入无尽的黑暗与痛苦。希胖后来吐槽说因为史都华要演,编剧不得不对鲁伯特这个角色做了些调整,我知道史都华一贯对反角的态度,所以最后结尾鲁伯特那一大套演讲和他之前厚颜无耻大谈猎杀低等人类的态度相比,颇有精分和甩锅的嫌疑。

史都华当时刚从战场回来,这个电影开启了他和希胖的十年合作。在希胖的四部电影里,他成功地与自己之前塑造的光明形象拉开了距离。也幸亏有这四部,我才真的get到了他的魅力和演技。史都华四十前后到五十岁左右真是他最成熟而有魅力的时候,简直了,年轻时活像个默片里弱不禁风的小白脸儿(还没有小白脸儿应该有的身材),中年这长相居然成了睿智和潇洒。实际上美国阳光男孩儿那种从头到尾咋咋呼呼的热情演法跟他35岁以后的颜不太相称了,生活多美好里我也是被后四分之一遭遇打击后痛苦不堪的乔治吸引的。

夺魂索就比生活多美好晚两年,真是史都华的颜巅。这个剧因为是希胖第一个彩色片,按传记作者的说法,希胖特意要求调色像黑白,所以整体出来是莫兰迪色,这种色彩凸显了史都华的漂亮,鬓角和发梢略微变成银灰色的棕发梳得一丝不苟,有了一种由普通皮毛变成貂皮的华贵,健康且有质感的肤色,锐利的蓝灰色眼睛几乎被调成了浅棕(后窗和迷魂记就完全是蓝了),深灰色的三件套穿得那叫一个有型,虽然还是有点驼背,但显得修长又潇洒,整个人有了由年龄带来的重量和质量(这部片子里还是瘸腿,他在希区柯克的四部电影里瘸了三部)。

2、布兰登明显是爱慕或者说倾慕着鲁伯特的,千方百计试图取悦于他,或向这位引路人炫耀自己的超人印记,证明自己超越了他。说这场谋杀是他献给老师的一封情书,不为过。而且从细节能看得出来,鲁伯特跟这两个孩子,尤其布兰登极熟,因此他才能看出哪里出了问题。可见之前他们确实非常亲密。但无论布兰登怎么干,他都和导师一样,是个银样镴枪头。脆弱不安的菲利普才是真的有杀人实行力(足够体力)的人,他是一个果断鲁莽的杀手,扭断鸡脖子证明了这一点,在谋杀一开始,也是菲利普扯着绳索。在担心被鲁伯特发现真相时,也是他有准备开枪的意图。但菲利普在精神上对布兰登的迷恋导致他甘愿被控制,看不清自己,其实他才是这里比较正常和最富执行力的人——他是相当于被布兰登和鲁伯特这俩货给带沟里去了,所以,最后他会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你们两个,他不是不知道布兰登对鲁伯特的恋慕,他是被布兰登拿来当了执行鲁伯特理论的工具了。

菲利普是艺术家(弹钢琴)——这是布兰登对他另眼相看的原因,有强韧的手指和足够的力量(布兰登杀完人打不开酒瓶子反而是菲利普开的),他有实施犯罪的肉体性,但精神脆弱,干的时候麻利,事后反而会被受害者吓到。布兰登说他杀鸡的趣闻时,我这个版本翻译错了,布兰登说菲利普被一只杀了以后跟Lazarus一样的鸡给吓傻了,字幕翻成了麻风病,其实是那鸡像圣经故事里的Lazarus一样“复活”了,大概是没杀透又爬出来了。菲利普听了布兰登这个故事简直气(吓)得要发疯,他激烈的反应带来了本片特别明显的一个和长镜头移动规律完全不同的,来自导演主观意愿的切换,给了鲁伯特一个好长的特写镜头,让他忽然悟到了一点什么。这是扯远了,无论菲利普多怂,反正身体性比布兰登和鲁伯特这俩货强,他俩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不折不扣的夸夸其谈的懦夫。我忽发奇想,如果布兰登和菲利普有实际的性生活,我更愿相信布兰登远不如菲利普有吸引力,前者实在是哔哔得太多,干得太少了。

3、珍妮特真正爱的和在意的,应该是头一个来赴宴的那位金发小哥肯尼斯,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极力想在他面前表现得聪明能干。他们两人都是因为过于倔强和端着,没有办法好好交流,结果温柔的戴维去安慰外强中干的珍妮特,导致珍妮特移情于他。我觉得关于珍妮特没有那么爱戴维有两个暗示,一个是戴维和甩了她的肯尼斯极为相似(姨妈认错人就是一个信号,那对儿男鸳鸯讨论除了戴维可以杀谁的时候,也提到了肯尼斯),是肯尼斯的温柔版。另外一个则是尽管她一直对戴维赞不绝口(因为在座至少有两个前男友和自己未来的公公),但当老父亲在真心焦虑戴维为什么没有来时,宴会开始她去取餐,眼神毒辣的史都华问她:那你是什么感觉(是否因为戴维没来而焦虑)?她诧异地回答,我饿了。

其实戴维的条件并没有那么十全十美,他可能是个妈宝,片中没有出场的戴维的母亲在台词中可以看出来,她其实控制着所有的家庭成员,经常生病(迫切地需要周围人将一切注意力转向自己),对儿子的行踪极为焦虑,妹妹在谈话里显示出对她的不满,丈夫也认为她过于控制儿子,希望儿子能尽早独立(因此他很赞成珍妮特加入家庭)。我不认为珍妮特嫁给温柔的戴维,能和这个母亲相处和谐。所以戴维姨妈算命是有暗示的,她很快会结婚,但当时戴维已死,所以就像布兰登预料的那样,珍妮特确实有可能和金发的小哥复合。

4、尼采笔下高贵的人要实现的是合乎心意的统治(他们本来就是统治者),而不是粗暴无脑的大清洗(所以希特勒不可能是尼采认为的高贵的人,他根本不习惯统治)。他们对家丁、奴仆这种属于工具人阶级的人,是可以“妙语连珠”而且看上去极为可亲的(如果心情不好也可能完全翻脸冷血无情),导师和那对儿男鸳鸯都是如此,他们肆无忌惮地和女管家打情骂俏,同时纡尊降贵地接受她的管束和照顾。同样,我想起在哈利波特系列里,伏地魔显然也不属于高贵的统治阶级(麻瓜混血),格林德沃则是,所以前者发动的是类希特勒的大清洗,而格林德沃的诉求则完全不同,格林德沃要求的是某种更符合他心意的统治(至少前面没跑偏),因此他和邓布利多这样的人才能一开始互相理解、爱慕并且有过盟誓。我相信,格林德沃本人从本质上对“后起之秀”伏地魔是毫无认同之心的。

5、真正让我痛心的时刻,是戴维的父亲一反沉默、有礼和唯唯诺诺的常态,倾全力抗议男鸳鸯+导师那套狗屁不通的俏皮话的时候——这位压抑,温柔的父亲还不知道自己视若珍宝的儿子已经被这群货和他们的理论给活活扼杀了,就被放在几尺之外。如果说镜头从一开始就跟随这对儿男鸳鸯,无形中让观者有了一点共情,希望他们能顺利过关的话,应该就是在这个情节中,我彻底跟这仨货决裂了。

6、为什么受害者是戴维?我猜,因为戴维是完美的,良好的家境,很好的教育和智力,有正派的心和主流价值观(参见他的父亲),同时因为被母亲强力控制,又很善良温柔顺从。他完美到在布兰登看来乏味而低智(菲利普对他应该毫无感觉,菲利普只关心布兰登,他是被布兰登所惑),完美到在布兰登看来杀死他就如同把整个循规蹈矩的中产主流价值观踩到了脚下。他被害不是因为讨人厌,而是因为招人爱。还有一个原因,聪明活泼大方的珍妮特显然是他们这个圈子里的女神,她也曾经和布兰登拉扯过,最后却选择了戴维,我觉得布兰登对此是非常介意的(不是因为爱珍妮特,而是因为被戴维这么个在他看来异常无聊的人盖过了),而布兰登真正一窍不通的品质,就是善良。

7、约翰·道尔(演布兰登那位)这个演员真的是太好了,可惜他这个长相在当年好莱坞黄金时期不大受待见,他是在百老汇成名后接了这个电影的。事实上我觉得他的演技和可塑性,比那几个所谓的黄金时代的男神(比如派克【对不起,我不是派克黑,但是就是忍不住批评他)强太多了,那几个非常受类型和外貌的限制。他有几个姿势眼神(尤其抽烟的时候)蜜汁像加缪是怎么回事?

 5 ) 最经典的长镜头,我们数一下剪辑点

电影1948年上映,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第一部独立制片并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不但要用长镜头,而且要实现“一镜到底”,但是当时的柯达胶卷一次只能拍摄不到12分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80分钟的影片时长里,只拍了十个镜头,在镜头间的拼接上,尽量做到“不动声色”,使观众察觉不到,看上去一气呵成。

鲁伯特·卡提尔教授,詹姆斯·斯图尔特饰

导演的本意是使镜头时长等于故事时长,但这点事实上还是没有做到,这也使得希区柯克对该片非常不满意,他买下了这部影片的放映权,并把它雪藏起来。30年后,该片得以重新上映,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部实验影片的伟大之处。

这不是第一部使用长镜头的影片,但却是最经典的。除长镜头外,该片的主题和隐喻哪怕是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

布兰登·萧、菲利普·摩根,由约翰·道尔、法利·葛伦格分饰

影片长镜头的设计非常考究,交替使用了“一般剪辑”和“隐性剪辑”。

影片一共九个剪辑点:

1 11'29" 隐性剪辑 布兰登拿书,摄影机推向他的后背并移开。

2 19'22" 一般剪辑 珍妮特到来。直接由布兰登等人的对话切到珍妮特。

3 26'37" 隐性剪辑 肯尼斯拿酒给珍妮特,摄影机推向肯尼斯后背并移开。

4 33'46" 一般剪辑 菲利普与布兰登争辩,直接切到下一个画面。

5 43'44" 隐性剪辑 布兰登与鲁伯特谈话,摄影机推向布兰登的后背并移开。

6 51'20" 一般剪辑 众人讨论,画面直接切到威尔森太太来通知有电话打来。

7 59'06" 隐性剪辑 布兰登打电话,摄影机推向布兰登的后背并移开。

8 69'12" 一般剪辑 布兰登的手放在口袋,直接切到鲁伯特。

9 73'50" 隐性剪辑 鲁伯特打开箱子,摄影机推向箱子盖并移开。

 6 ) 禁忌与试探,“Rope”中的同性性元素体现、幕后制作过程及演员

⚠️本篇文章包含对电影《夺魂索》《蝴蝶梦》《火车怪客》和《西北偏北》的剧透。

前言:

我认为"Rope"是一部既“失败”又“伟大”的实验性电影。“伟大”首先在于镜头的调度和技术细节前所未有的尝试,其次是在于当时被视为禁忌的同性元素体现和接下“非传统”角色的演员们(在好莱坞黄金时代,没有人愿意接同性恋角色,而接受了这类角色的,就意味着公开出柜,意味着受外人冷眼,也意味着个人发展和演艺事业的搁浅甚至终结)。遗憾与失败的是,成片中过重的说教意味掩盖了这部电影本该具有的饱满的性张力和情感力量。在我看来,这些台前幕后的“花絮”,意义甚至大于了影片本身。

写下这篇影评,我先后查阅了大量书籍和资料,进行翻译、增改和编排,同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最终整理出下文。如果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探讨,今后会不断地更新、纠正和完善。

序言:

1947年秋末,Hitchcock请来Hume Cronyn根据舞台剧本改写出一个故事梗概,他决定用"Rope"来向世人证明自己绝不是因循守旧之徒。这部电影基于真实精神病病理学档案中,一对同性恋人Leopold和Loeb的故事。它将是Hitchcock的第一部特艺色彩色电影,摄影机将在曼哈顿的一所棚屋里移动拍摄,从一个演员到另一个,从一间屋子进入另一间。为了让故事足够令人震惊,他还坚持去掉原剧中的一些精妙之处,以致在它怪异冷漠的叙事风格中加入了一种可怕的幽默成分。

故事讲述一对同性恋情人杀死了一位朋友,原因只是想获得杀人的理性体验。然后,他们把尸体放进一个旧箱子里,盖上箱盖,把它当作餐来招待死者的亲友。这个故事的情节被基本保留下来,但其中伦理上的两难困境在结尾中被阐释得说教味十足。结果,一个极具色情张力的故事消失在过多的技术细节中。 “他拍摄'Rope'的方式极具革命性。”Hume Cronyn说:“在剧本写作时即把它分成了几个巨长的镜头,我想他认为这样会很有意思。他总是对新的事物满怀兴趣,但我认为这也会使他偏离对叙事的关注,他沉溺于影像,有时反而失去了故事的线索,也使戏剧结构变得不完整。”

①影片台前的同性元素及性暗示体现:

在时代背景的束缚下,同性恋角色相当多次地以反派身份出现在Hitchcock的电影中,比如《蝴蝶梦》中的Danvers;《火车怪客》中的Bruno;《西北偏北》中的Leonard(这些角色的结局都难逃一死,并且还是除了受害者以外唯一“非电影发展必要”死亡的那一个)……他们的身份被间接晦涩地代称为“拥有敏感女性直觉的人”,"Rope"是我看过的电影中第一部最早直接点明角色同性恋取向的电影。

《蝴蝶梦》中,被烧死的Danvers
《火车怪客》中,被压死的Bruno
《西北偏北》中,被摔死的Leonard

在Hitch的电影中,明里暗里的情欲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剧情的发展与高潮也极大程度上受着情爱的左右。虽然电影中的同性元素与情节发展并无密切关联,但同性性取向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受人唾弃的禁忌,这样的电影最终得以呈现出来,我觉得算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一方面。即使本应饱满的性张力在过多的说教和严格的审核中被弱化了很多,但一些细节还是得以巧妙地暗示并体现出片中的性元素。

开头的扼杀反映了性高潮的兴奋。

随后是持续很久的一阵喘息。

谋杀案发生后,当两人都站着的时候,Brandon想要动身去安排派对,但Philip筋疲力尽,问他们是否能“就这样呆一会儿”,Brandon同意了,然后点燃了一支烟。这种性爱后对话的反映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也表明Phillip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是女性顺从的原型,而Brandon的角色是主导型男性。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选角相当出色,饰演Phillip的演员Farley Granger本身就带有一种阴柔的美,而John Dall则完美诠释出了Brandon这个角色乖张、偏执、不善交际又桀骜不驯的特点(关于选角和演员的更多信息,会在下文提及)。

Brandon为Philip摘手套和其间的一些对话体现出随之而来的柔软。

Brandon来回用手拧着香槟瓶是对自慰的暗示。我考虑过Brandon因为下意识的紧张而拧不开瓶盖这点,但反复看其中的对话和他的动作会发现Brandon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显现出所谓的紧迫,他其实是异常兴奋的。所以Brandon不紧不慢地来回握拧着香槟瓶,并非“无关紧要”的多此一举,也不是观众普遍所认为的紧张的表现,这其实是对自慰的暗示。

Philip的演员Farley Granger在1995年的纪录片"The Celluloid Closet"中提出,这是影片中重要的一幕暗示。杀人,是受性冲动的驱使,享受杀人的过程,正如同性爱的高潮。

一处双关。

电影快结束时,他们讨论一起去度假。

另外,学生和舍监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具有同性恋色彩。Brandon看到Rubert就会激动并且无意识地结巴,他的整个谋杀计划都是为了向Rubert证明自己,是一种病态的单向迷恋。(Rubert的身份设定本来具有明显的同性恋倾向。这个角色最初提供给双性恋演员Cary Grant,但是他害怕接受角色会自断戏路影响发展,于是拒绝出演。最终James Stewart接下了这个角色。Farley Granger在1999年接受卫报的采访中回忆道:I think he was a little concerned about the part and he was very thoughtful about it and spent most of his time alone.)

我认为希区柯克对人性的看法的确是相当冷酷的,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的荒谬(Brandon进行谋杀的动机、一些对话和Rubert前后态度的转变均有所体现)。

希区柯克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有些变态,倍受焦虑(Philip)、内疚(Philip、Rubert)、仇恨(Brandon)和情欲(Philip对Brandon,Brandon对Rubert)的折磨。

②幕后制作:

"Rope"是希区柯克第一部独立制片并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影史中首部运用彩色胶片拍摄的有关“谋杀和侦探”的悬疑电影。

这部长达80分钟的电影只剪了10刀,而这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所允许的拍摄时长有限。很多处剪接都被希区柯克精心地隐藏起来,通过对衣物或者家具的大特写自然地形成黑场,完成巧妙的衔接和转场。

在拍摄前,摄影机和演员的每个动作都事先在黑板上被画出来,就像足球赛的场上战术布置那样。希区柯克在地面上做各种小标记和不显眼的数字,并让摄影师记下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对白,到达一个数字时就等待演员说出对白,随后转向下一个数字的位置,如此走完一个场景内安排下的所有拍摄路线。

因为客厅地板可见的部分不能出现摄影机推车的轨道,所以一些在人物中间来回穿梭的镜头就不能使用推轨车。希区柯克让工作人员在布景上方给摄影机制作了一个吊架,吊着摄影机,让摄影机能够在演员与布景之间来回游走。

因为工作人员需要紧跟演员来回走动,布景中的墙和道具难免成为障碍,希区柯克就给布景墙和各种家具都安上轮子,使得这些家具更加方便挪动,也使摄影机能够穿过窄窄的门或相邻紧凑的桌子与椅子。当摄影机随演员转个圈拍回身后的场景,那些挪开的东西又被道具员挪回原位。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是,电影中公寓窗外的背景其实并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模型(我原本以为背景是“壁纸”,早上会冒出动态烟的烟囱是自成一体的,晚上的点点灯光是灯泡堵在壁纸上捅出一个个小洞中)。

随着影片中时间的推移,工作人员会来回移动云朵,之所以观众感受不到云的动态,是因为工作人员只能在摄像机不拍摄背景时移动这些道具,而当观众能看到外景时,这些景色便一直是静态的。在不同的时间段,从白天到黄昏再到夜晚,工作人员给背景打上不同颜色的光,就形成了巧妙的变化。

尽管这部电影看起来很“平静”,但在拍摄时其实异常杂乱(摄影机随演员移动的时候,道具员就要蹑手蹑脚地把椅子、桌子连同桌子上的酒瓶、酒杯搬过来移过去,甚至演员即将坐下去的椅子在摄影机转过来的前一秒钟还不在身边)。这些难以避免的噪音在当时还没有技术能够消除,因此这部电影的声音是后期录制并合成的。

因为大量的长镜头和幕后技术的需求,这部电影的拍摄远比人们想象中要繁琐,最终,不装胶片的摄影机、演员和各种工作人共同排练了10天,才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磕磕碰碰。

③关于工作人员:

这部电影中Brandon的演员John Dall是同性恋,Philip的演员Farley Granger是双性恋,他所弹奏的钢琴曲(Mouvement Perpétuel No. 1 by Francis Poulenc)引用了一位同性恋作曲家的作品,本片的编剧之一Arthur Laurents也是同性恋。在Rope的拍摄期间,Farley Granger开始与Arthur Laurents约会,两人于一年后分手。

Brandon的角色最初提供给Montgomery Clift(同性恋),但因为他担心公开露面的风险便拒绝了。Cary Grant(5次离异,与Rock Hudson同居10余年,是黄金时代好莱坞片酬最高的演员之一,其间未公开性取向,应为双性恋)也出于同样的原因拒绝了Rupert的角色。

我个人非常欣赏Farley Granger和John Dall等几位演员,如果没有他们精彩的演绎,这部电影必然会逊色几分。如开头提到过的,我也很欣赏他们接受这类角色的勇气。在好莱坞黄金时代,没有人愿意接同性恋角色,而接受了这类角色的,就意味着公开出柜,意味着受外人冷眼,也意味着个人发展和演艺事业的搁浅甚至终结。Farley Granger在晚年回忆道,即使他早年在1940-1950年代好莱坞的演绎道路十分成功,但他本人并不喜欢那里。Granger和他的伴侣Robert Calhoun在好莱坞住了5年(1965-1970),然后便搬去了意大利(1970-1975)。

由于当时的审查制度,许多“危险”的元素在剧本重写时被删除了,尽管如此,希区柯克还是设法提供了许多潜台词,使其通过了严格的审查。因为涉及同性恋元素,这部电影在美国多地被禁映。影片发行后不久,希区柯克买回了影片的放映权,直到30年后才重新上映。

参考书籍:

不建议深入阅读此书,书中明显的低级错误(因没有英文原版对照,不知是作者的疏忽还是译者的错译)让人难免质疑其中部分内容的严谨性。

不建议深入阅读此书,书中明显的低级错误(因没有英文原版对照,不知是作者的疏忽还是译者的错译)让人难免质疑其中部分内容的严谨性。

参考纪录片:

参考采访资料:

//www.theguardian.com/film/1999/aug/17/guardianinterviewsatbfisouthbank2

"Rope"剧本英文原文:

//m.doc88.com/p-4942506933044.html

我在本篇影评中提及到的电影:

如今被称为Hitchcock的代表作,但其实是他的失败作。

部分参考资料:

Dall was actually gay in real life, as was screenwriter Arthur Laurents — even the piano score played by Granger (Mouvement Perpétuel No. 1 by Francis Poulenc) was the work of a gay composer. Granger was bisexual.

Granger’s role was first offered to a bisexual actor(此处记载有误,Montgomery Clift是同性恋,非双性恋), Montgomery Clift(此处记载有出入,提供给Montgomery Clift的角色应该是John Dall最终饰演的Brandon而不是Farley Granger所饰演的Philip), who turned the offer down, probably due to the risks of coming out in public.Cary Grant turned down the part of Rupert Cadell for similar reasons.

The opening strangulation reflects the euphoria of an orgasm and the subsequent limpness; and Wood sees masturbatory overtones to the scene in which Brandon excitedly fingers the neck of a champagne bottle. In Hamilton’s play, the dialogue is much more homoerotic, a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

Many of these "risky" elements were removed from the script as the play was rewritten for the film, due to the censorship of the time. Despite this, Hitchcock managed to supply much subtext which made it past the rigorous tests of the censor.

Directly after the murder, while both men are standing, Brandon wants to get moving to arrange the party,but Phillip asks if they can"just stay like this for a while." Brandon agrees, then lights a cigarette. This mirroring of post-sexual dialog is immediately identifiable, and also indicates that Phillip’s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is that of the female submissive archetype, while Brandon’s is that of the dominant male.

 短评

这部片子很牛逼啊,胜于希区柯克的很多其他片子。心理战打到了极限。而且随便杀一个次等人类这种理论既讽刺了纳粹,也为尼采的超人学说和cult片的精神打下基础。牛逼的当然还有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演绎八十几分钟的片子却毫不乏味的精绝导演技术。Rupert在喃喃诉说想象中的场景时,镜头从一个物体移到另一个物体,让观众们自己填补想象的空间,这种拍摄手法让人折服。

4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后劲不足,没有一黑到底,所以最后的主旋律结尾只能算是及格和尚可。故事都是在狭小的房间里,用的是一个十足的长镜头,一分为二说,可以说是长镜头运用的经典,但也免不了场景单一的诟病,小空间故事只有一些社会学理论和对白,没有十二怒汉那样出彩的编剧。所以,电影看到最后觉得十分一般

6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从优等人和次等人的辩论中我真没觉得是在说同性恋,倒是镜头推移的方式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剧本太邪恶了,想想就觉得浑身发抖!观众就像不自觉的充当了谋杀的共犯,甚至还希望能逃脱制裁...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就冲着一镜到底就值5星了,希区柯克的长镜头也不至于让影片太像舞台剧,这种拍摄手法太考验演员演技了。詹姆斯.斯图尔特的表演很不错,法利.格兰杰还稍显稚嫩。有一幕对话也提到了爱将英格丽.褒曼。

1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一个男人为了impress他所憧憬的男人而与憧憬他的男人一起杀了个炮灰男人……结果憧憬他的男人是个废柴,他憧憬的男人是个犬儒……就是关于这个笨蛋男人的应该用来写同人的故事……ps.40年代的美语似乎还没像现在这么难听?……

12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如今看来也颇具试验性。以当时的条件,伪长镜头给表演、摄影、调度方面增加的难度应是荆天棘地了!以推理故事来说,希区柯克给动机、凶器、凶案现场都赋予了新意义。因为导演本人的好品味,片子呈现出的邪恶与优雅都很到位(理念杀人、for fun、精英特权、祭坛)。经典段落:节拍器问话、推理谋杀过程的空镜头、结尾事件暴露时的霓虹闪烁。厨房的弹簧门助力导演调度、窗外变化风景假装“时间”、移动的摄影机和彩色灯光承载叙事功能。片中钢琴家看自己的手=麦克白夫人。编剧Arthur Laurents是7月14日的巨蟹座、gay,跟片中钢琴家的角色相符,实际上俩人也谈了短时间的恋爱。Joan Chandler好美,当然了,希区柯克的女主角都好看~

14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希区柯克首部彩色片。1.电影时间近于真实时间,伪一镜到底,几处硬切挺自然,推向后背的剪辑则太过生硬。2.希胖再呈悬念与惊奇区别,诱使观众成为凶手共谋。3.对谋杀艺术理论的辩驳。4.红绿霓虹灯的交替映照,彰显出起伏闪烁的紧张心理。5.以逡巡于室内的“主观空镜头”代替闪回还原谋杀。(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从镜头运动、纳粹与尼采之关联以及隐晦的同志主题等各个角度出发,均经得起多重阐释。充满张力的单一场景影片,心理战之极致。几个主要演员的话剧腔更为该片增添一抹异色,非常期待能在戏剧舞台上再次观赏"Rope"。个人觉得此片应列为胖子十佳之一。

20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简单纯粹的杀人技巧,凶手外化为两个人(胆怯和游刃有余),无时无刻不意识到那里有一个“David”更何况被反复提起,随着客人的增多,紧张感愈盛。悬念就是不定时的炸弹,它解开就意味故事结束了。(哈哈,我看到了几处特写转场,因为胶片不够长,其实,这片子是两个镜头啊……一开始明明“切”了

2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精彩已极,必然再看。人心这么幽暗挣扎不平衡,真是好玩,而玩得怎样竞技益智,就和玩为消遣为生活的平平安安团团圆圆锦上添花不同了。人生就是先玩起来,再说别的,不然就打不开局面了。over。这个片子的确太inspiring了。

28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力荐

如果没有结尾那个照顾大众情感的无聊道德阐述,就可以给五星了

31分钟前
  • 何生生
  • 推荐

传说中的一镜到底,不过中间很明显还是接过的哈,故意晃别人后背黑半秒什么的。这也大概是希区柯克电影里面坏人最蠢的一次?斯图尔特有没有演过坏人啊,全是正义的化身。。。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谁说此片是由一个长景组成,我看的时候明明切了的。这类影片成本很低,全靠语言,但很可惜,不出彩。

35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众所周知,悬念很大程度上依靠剪辑。虽然可以看出本片有几处转切镜头(后背转镜头),但丝毫不卡叙事节奏。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每部胶卷摄影时长有限(8分钟一卷?),这部仅有10个长镜头的悬念电影绝对会拍成真正的一镜到底,也可以想象现场希区柯克的调度有多牛逼。叙事推进是揪心的直播感,希区柯克再一次展现高超的心理群戏,而悬念张力恰好就在于每次人物的对白、表情和肢体漏洞。人种精英主义的双高材生,一个自信作死,一个心慌意乱,两人更显教授的明察。从沙发对话和片尾说教来看,《夺魂索》的整个电影的动机,更像是对纳粹的法西斯哲学的诘问。希区柯克1948年对电影形式的大胆革新,我由衷佩服。真厉害啊!8.6

4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希区柯克的10个长镜头。叹为观止。舞台效果过重。

4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重温。对这部一镜到底的影片,大家都只留意到空间调度上的小瑕疵,却忽视了时间处理上的大BUG。据说希胖子曾一度想彻底销毁本片的胶片,不知是否与他最终意识到了这个BUG有关。

48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A】除去在现在看来有些奇怪的价值辩论,希区柯克所在如此“舞台剧”的框架下,他仍能这种极端下阐述出“电影”的意义所在。精心安排的人物入画出画节奏回味后竟如此美妙,在省略与留白中创造出更加详尽的美。而那个摇门藏绳的经典镜头更是如此,内部空间的割裂,外部信息的链接,电影的意义在这一刻便被完整构建。至于总体上的时间bug问题(一小时的宴会半小时不到就结束了),在我看来则是希胖实力的又一体现,在近乎“时空同步”的长镜头下还能以运动压缩时间,并尽可能不被观众所察觉,细想简直恐怖。其实除去那些隐藏剪辑点,片中还有四个相当明显的正反打,表面上是对其沉浸观感的破坏,实则是影像与文本层面上最简单有效的凝聚手法,而长镜头的断裂却真正成就了这三个正反打。《夺魂索》的成就,也早已不是“实验电影”那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

5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很遗憾,那头猪一样的队友,大呼小叫、歇斯底里、惊慌失措,整体拉低了这部片子在推理上的技术含量,也拉低了“谋杀的艺术含量”。如果是两个高明而游刃有余的谋杀者,对阵一位明察秋毫的破解者,岂不更有看头?

5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希胖也是技术流喜欢搞创新,第一部彩色片就那么实验性,长镜头的无缝衔接让这出封闭空间的室内戏更像一出舞台剧,镜头的流畅运动叹为观止。可惜典型的“桌下炸弹”式悬疑故事并不引人入胜,两个同性恋男主角令人生厌,除了等待结局来临以外完全无法进入剧情。且放在今天来看,恐同倾向有点明显。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太牛了,抱歉这对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让我想到了汤姆·里德尔和邓布利多。说起来究竟是有情感的(普通人)想象无情感的人(psychopath)的内心世界更难,还是无情感的想象有情感的更难呢?

1小时前
  • SW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