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1983

HD

主演:奥列格·扬科夫斯基,厄兰·约瑟夫森,多美兹亚娜·佐丹奴,帕特里齐娅·特雷诺,劳拉·德·马奇,德丽娅·布卡尔铎,米莱娜·伍柯迪克,Raffaele Di Mario,Rate Furlan,Piero Vida

类型:电影地区:苏联,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俄语年份:198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乡愁1983 剧照 NO.1乡愁1983 剧照 NO.2乡愁1983 剧照 NO.3乡愁1983 剧照 NO.4乡愁1983 剧照 NO.5乡愁1983 剧照 NO.6乡愁1983 剧照 NO.13乡愁1983 剧照 NO.14乡愁1983 剧照 NO.15乡愁1983 剧照 NO.16乡愁1983 剧照 NO.17乡愁1983 剧照 NO.18乡愁1983 剧照 NO.19乡愁198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乡愁198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俄国诗人安德烈(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饰)在美丽的女翻译尤金伲亚(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饰)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寻访一位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温泉的古老小镇停留。 此时他遇见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疯人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村民因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认为他神经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疯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时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伲亚的示爱。此时的安德烈,游走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境中不能自拔。他对祖国的思念、与家人的分离……种种情愫混杂在一起,彼此纠缠,化为终生的乡愁。  本片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普通评审团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哈林教父第一季塔玛拉孙神探与黑寡妇的诅咒秘密情人2018疯狂渔具店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第二季台上台下暗战第一季瞄准20201428新白蛇传之九尾狐白衣校花与大长腿之特工娇妻坏小子特攻逃亡医F改变命运的瞬间开播!情景喜剧奴隶区 The Animation总裁请放过我干将莫邪绝情 将邪神剑狄仁杰之天神下凡夏小姐的先婚后爱2太妹刑事我的秘密室友2020哥特艺术爱情洄游非同凡响2018梦幻岛军情五处 第七季同学(原声版)和平树碧瞳笑之大学情迷安东尼恶搞之家第十六季黑霹雳第一季无相劫阴差阳错第三季舞魅天下第六季绑架大明星猎海日志红蔷薇小猪班纳第三季乡里人家斩手指一念时光 第1季·动态漫体坛黑幕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深远沉重的呼吸

无论看片看书都那么主观的,我不会分析技术,也不在意流派,更不会按照情节的发展结构故事,我注重的是情感历程缓和思想的蜿蜒,我要的是艺术作品带给我的冲击。

 

“不回俄罗斯,我会死,那些白桦林,那些童年呼吸过的空气,我爱我的祖国”他必须回去,即使是死亡,因为村口大树下烟雾弥漫中等待他的女孩、孩子、狗、老人,无一不在无声地热切地呼唤,静默中有震撼的力量,像夜莺的歌唱,像吉他上最清亮的一根弦,像喷薄而出的朝阳,他会被永远拴在那里。

 

塔尔科夫斯基的《Nostalgia》(多美的词啊,有着和谐的音节)描写的是俄罗斯诗人戈恰科夫在意大利女翻译尤金尼娅的陪同下来到意大利,面对有人类历史上骄傲文化遗产的意大利,他毫不动情,他一开始就说“我已经厌倦了这种美景”,显然意大利并不能给他归属感。如水般滑过漫长而平稳的长镜头,布满水渍的街道,窗外雨水冲洗着的班驳古远的墙壁,色调清冷,和徐徐缭绕的雾蔼一样是乡愁沉重的忧伤,“你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念头,你根本不自由”想诱惑他的尤金尼娅这样说,是的,他脑中时时闪回的是黑白乡村和妻子的粲齿回眸一笑,都仿佛是梦境深处遗失已久寻求以久的故乡芬芳,但对他们来说还有故乡吗?他们在思想上已经终生受禁锢了,故乡只能躺在回忆里散发尘埃的味道。

 

"他那么忧郁,他在恋爱吗" "不,他在想别的事" 俄罗斯人永远有种故园情结,那是根深蒂固不可救药的忧郁,故乡故乡,已经逝去的家园,只有在黑暗梦境里悄然醒来。他们的节奏是缓慢的,而我们已经遗失了缓慢,也遗失了乡愁---那本是最深沉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物化的、异化的世界,心灵被蒙蔽,“心灵的路径被阴影覆盖”,“脑子里充满着长长的污水管道”。 戈恰科夫要的是更深沉的情感,肉欲对他来说是置身事外的热闹.

 

“你为什么要救我?我就住在池里”,戈恰科夫一个人在没膝的水潭中的这段话很有先知味道,“我小的时候曾因饥饿和恐惧生了病/我不停地撕扯嘴唇皮//我记得我舔过盐粒/但我仍然能走路……”阿尔谢尼伊·塔尔可夫斯基的诗在这里是一开始两人关于翻译的对话的注脚,“诗歌是无法翻译的,音乐也是”,也许精神的东西都是无法用具体语言阐述的,要用虔诚的心灵感念,在无限广阔的空间内自由翱翔!

 

因为文化背景与个人生存境况的差异,也许我们要艰难理解宗教和远离家园带来的精神放逐,也较难体会那些遭隔离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但文化是共性的。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基调就是深深符合这一调性的retrospective,在反思内省沉痛中怀念遥望俄罗斯,再无望,那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被流放的艺术家们在文化历史上绽放诗化光芒!

 

这部影片基本与爱情无关,更与浪漫绝缘,尤金尼娅与他妻子是截然相反的人,后者上记忆里的回想,代表已失去的过去,而前者是进取的aggressive的现代女性,她无法像其她女人一样跪在临盆圣母教堂中虔诚祈祷,并质疑着女性生存的目的,在得不到爱情时,她的姿态非常鲜明,所以她跟戈恰科夫是走不到一起的,太急功近利了(像这个物欲的社会),而戈恰科夫是沉浸在缓慢里的思考者。

 

片中多次影射基督,如他妻子在接受圣母赐福后鼓起肚子静静躺在单色灯光笼罩下的床上,仿若基督受难后的孤独,还让我万分战栗地联想起JD<closer>的封面;又如“你手持蜡烛踏水而来”不正映照着基督踏波而来的情景吗?一再提到的圣凯撒琳,就是耶酥基督被钉十字架之处。多米尼克强调的是“救人”,普度众生在此完全演化成对自身绝大的失望,人类终究没有能力自救,要在罗马广场上燃烧的火焰和在圣池里的蜡烛合二为一时,救赎才成可能。“疯子”多米尼克是个有启示意义的人物,他在镜中吃惊发现自己苍老疲惫的面容,是否可以理解为戈恰科夫放大延伸的现实版或完成使命的替身?(果然让我猜中!后半部分戈恰科夫在打开镜子时惊恐发现镜中人物变成了多米尼克)所以这个角色在这里也具有影射意义。

 

最后结尾多米尼克终于遂愿在罗马布道后自焚,如愿成为殉道者“社会一定又会联合起来,以取代混乱。看看大自然,你就会明白生命是简单的,我们必须回到我们的所在地,到那个你弄错的方向。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根基——没有污染的水源。要靠疯子告诉你们这样一个世界,你们得为自己而羞愧。”他代表的是回归自然回归本体的归乡之路,他又一次替戈恰科夫先完成回家之命。而戈恰科夫也完成手持蜡烛踏水涉过圣凯撒琳水池的托付,,这个反复进行的仪式充满了不可用逻辑解释的神圣感。

 

  塔尔科夫斯基的镜头、色彩、诗化的电影语言已经为世人熟知,就不班门弄斧了。他广博深邃的思想如俄罗斯土地般宽广神奇,我辈凡人只能窥一斑而得欲所得,电影终究亦是主观产物。

 2 ) 三年《乡愁》,自我的认知之旅

  第一次看《乡愁》是零五年,它也是我喜欢上电影的缘由,我问自己,原来还有这样的电影。当时吸引我的是电影画面,如同柯罗油画中静谧的乡村和荒野,但是和那些隐居于乡村的出世画家们不同,塔科夫斯基的构图却带着一丝冰冷的既迎又拒——贫瘠的土地上突兀两三棵枯树或者一幢低矮的农舍,密密麻麻的穹顶下陈旧而布满青苔的墙面,空荡荡的旅店只有中央一张简陋的床。在20世纪末的意大利罗马,我们竟然看不见现代城市的亲切繁华,而是犹如中世纪遗址的破败孤寂。

 
  多梅尼科的自焚和诗人举起蜡烛趟过温泉是电影最为关键之处,也是当时一直让我费解之处,从多梅尼科那段罗马市政广场的宣讲来看,他是为了号召麻木的世人联合起来,打破一切顽固的隔阂。起初他只是把自己的家人关起来以避免为这个世界的邪恶所污染,但最终他却决意拯救世人,这牺牲的精神又如何溯源呢?思乡心切的诗人又如何会耗尽心血在异乡完成一个在他人眼里疯狂的行为呢?
 
  步入秋天的一个黄昏,我竟然想起《乡愁》中的一段镜头:诗人拒绝了美丽的女翻译,她愤怒离去,他则因为罹患恶疾,鼻血滴在旅店的走廊上,他俯身用白手绢擦去地板的血迹,突然觉得一种窒息的隐痛,这个镜头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并且常常想起,就这样,《乡愁》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而是一些美到极致的画面和抒情的细节,和若有若无的意味深长。
 
  在书店看到了塔科夫斯基的电影笔记《雕刻时光》,这本书竟成了大学里买的第一本电影理论,而且买了三本,留以送人,后另两本都已送给同样珍藏着这感觉的朋友。现在我读的这本因为长期翻阅而书页发黄,有了塔科夫斯基表达的那种时间的痕迹。
 
  我翻开那本书,以为我能通过这些文字得以窥见我们无法领会的世界的诠释,但是文字依然令我似懂非懂,和一个朋友交流,他说,不看完他所有的片子,确实很难懂。费尽周折搜集到了他的套装,企图籍以影像和文字来相互理解。
 
  在之后的日子里,看了很多电影,但是很难再看为娱乐而批量制造的片子,这并非贬斥,一切努力完成的作品都应当得到尊敬,而是我个体的偏好却自觉地倾向了那些背负沉重灵魂的电影之中,尽管这沉重的灵魂常常成为我的压力。
 
  《史记·屈原贾谊列传》中: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对于人生的终极思考,往往在苦痛之至的语境下,而这种苦痛之下获取的经验,又足以成为终日饱食糠糟的人们不可多得的盛宴,蚌病成珠,而珠宝的享用者往往是未曾经历苦痛的人们。
 
  这几天又看了一遍这部片子,可能是第五遍了。这一次距离上次的时间间隔长一些,突然觉得很多东西,由于心灵的经验,一下子飞升了很多。以往的抒情,激动似乎消失殆尽,《乡愁》再不是油画作品,也不是抒情诗歌,而是某种类似天籁若有若无的冥冥之光,如同片子结尾一息尚存的烛火。
 
  一面是归去而酗酒自杀的农奴音乐家,一面是客死异乡的诗人,时间和地域总是纠缠着永劫回归的问题。音乐家在意大利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无法离开童年的桦树和故乡的房屋。他为什么无法离开?诗人答应了多梅尼克看似荒唐的指示——擎着一支蜡烛趟过温泉,在最初的试验之后,他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耗尽心血这样做,我还有我的故乡和家人。在乡愁亘古不变的召唤下,农奴音乐家和诗人都陷入了无法自由的选择困境,但是他们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康德说,有两样东西足以让他产生敬畏的情感——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是否有一种如天上的星空般湛蓝深邃的不可知力触及他们的灵魂,而“非如此不可”呢?
 
  诗人和他的女翻译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鸿沟便是虚无与存在之争。我一直这么认为,相对于可以到达的“存在”来说,不可捉摸不可到达的“虚无”才是真正的“乡愁”的客体。虚无并非放任,并非轻盈,而是谨慎和沉重——脆弱渺小之个体无法承受之沉重。对于女翻译来说,存在是有限的,可以感知的,实时的——让身体兴奋然后迅速(相对于漫长的宇宙时间来说)熄灭的肉欲即是其代表,而对于诗人来说——虚无是永恒的,然后它开始幻化为乡愁,幻化为非物质存在的烛火,幻化为心中的道德律令,在幻象中牵引着人们走向虚无之归宿,但同时,因为虚无而普适,这是诗人和多梅尼科得以沟通的缘由。
 
  对虚无的敏感和敬畏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基础,而它必然和悲剧性情感性命相随,人们最终无法忍受这牵人心肺的抽痛,这种悲悯的情感却在现代社会里消失殆尽。多梅尼科在罗马圣像广场布道,期望以虚无的承载体——死亡来做最后的振聋发聩。多梅尼科在烈火中挣扎,狗的悲咽和人群的无动于衷再好不过的证明了这神圣的赐予将会因为人类的异化而转移,因此诗人才会如此绝望地对那一息尚存的烛火抵死维护——这深邃的星空如今不再湛蓝,而是阴霾,而它对应的内心的道德律令,也一样阴霾暧昧。
 
  我终于知道塔科夫斯基的早逝并非偶然,是承载了虚无之沉重,只有纯净而深邃的心灵才能在星空下得以与这古朴而无限的不可知力沟通。这让我再度质疑了萨特的自由选择,他为什么要耗尽自己的心血而试图与之沟通,这沉重无法成为他的身体享受,即使良知作为他的动机的解释也很暧昧——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把良知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然而得益于他,我们得以瞥见灵魂的涅磐之火,得以拾掇那涅磐之后的结晶。
  
  尽管如此,于个体之脆弱渺小的自卑下,塔科夫斯基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那诗人以肉身的死亡换来的不灭的烛火,足以温暖我忧伤的生命,那意大利穹顶下的俄罗斯农舍,足以成为我们乡愁的客体和安慰。

 3 ) 有关《乡愁》的断章

1、三圈乡愁
    1982年,塔尔可夫斯基到意大利拍摄他的第六部电影,同时决定,他将永远不再回他的故乡俄罗斯。
    当他把这部电影定名为《乡愁》(又名《怀乡》)时,没有人会怀疑背后的民族情结对这部电影主题的渗透。《乡愁》讲述了一个苏联诗人戈尔恰可夫去意大利的一段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这位苏联诗人去意大利的目的,是为了收集一位叫萨斯诺夫斯基的俄国音乐家资料,这位俄国音乐家当年也有生活在意大利的经历,后来因无法忍受“异国土地的寒气”而回到俄罗斯,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无法在祖国立足,郁郁而自杀。
    音乐家、诗人、电影导演,两重叙事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有着背井离乡的相同经历,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家在俄罗斯自杀,诗人在意大利心脏病突发致死,而我们的电影导演塔尔可夫斯基,也离开了俄罗斯大地,在意大利讲述这个叫《乡愁》的有关生命和信仰的故事。

2、信仰的烛火
    影片的中心可以由“怀乡”来概括,但中心也许并非是最深入最内心的东西,由“怀乡”散射出去的关于信仰、拯救、自由、生命的思考才是塔氏苦心孤诣要表述的重心。
    塔氏曾说:“艺术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创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类则创造现实。我无疑属于前者……”影片主人公戈尔恰可夫就是居于塔氏内心的信仰代言人。戈尔恰可夫在意大利认识了多米尼科,多米尼科曾经把自己和家人关在屋子里长达七年,因此被当地人目为不可理喻的疯子,他们曾带着揶揄的口气聊天:
    ——也许多米尼科有坚定的信仰。
    ——那又怎么样?
    但多米尼科的信仰得到了诗人戈尔恰可夫的理解。多米尼科有强烈的救世情结,他认为世界已经堕落,末日即将来临,但无知的人们却依然放荡生活浑然不觉。多米尼科认为自己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坚信,如果有人能擎着一株烛火走过当地的温泉,而烛火不熄,世界将会得到拯救。但作为当地的“疯子”,多米尼科已经失去了进入温泉的权利,所以,他把一株蜡烛交给了理解自己的戈尔恰可夫。
    数次努力之后,戈尔恰可夫成功地走过了干涸的温泉池,自己也因心脏病永远倒在了那株摇曳的烛火旁边;与此同时,在罗马,多米尼科在辉煌的《欢乐颂》乐曲中点火自焚,他用生命证明,有没有信仰是如何的不同。
    多米尼科把自己的生命做成了拯救世界的烛火,燃尽在世人狂欢的盛宴上。
    而贝多芬的乐曲,是塔尔可夫斯基献上的满腔敬意。

3、电影的本质:节奏
    《乡愁》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这些镜头的时间长度让人想起了伊朗导演阿巴斯,但塔尔可夫斯基的镜头比阿巴斯那种朴素清新的风格显然要唯美的多。教堂内摇曳的烛火,暮色下朦胧的乡村美景,水雾弥漫中的温泉洗浴人……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像一节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但我的这些比喻肯定会惹怒塔尔可夫斯基。因为如果承认了上述比喻,那实际上就承认了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一旦电影被定位为综合性的艺术,那电影将失去独立的艺术品格,其“第七艺术“的地位将被指疑——这是塔尔可夫斯基所极不愿看到的。
    他是一位坚定的电影独立艺术论者。
    塔尔可夫斯基反对爱森斯坦用蒙太奇对电影本质的规定。在他看来,一部完整圆润的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导演的任务就是把前期杂乱无章的原始镜头剪辑起来——这只是导演的一种工作,而不是电影的本质。
    那电影的本质是什么呢?塔氏回答说:是节奏。“节奏本身才是电影的构成因素,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剪接”。节奏并不是由剪接所决定的,一部影片即使重新被剪接过,其画面的内在时间是不变的,因此也改变不了其内在的节奏;而节奏,“并不是各片断间韵律的顺序:它的诞生是由于画面中的时间推力。”这样,时间成了一部电影中的关键因素,画面的内在时间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存在面貌;而制作电影的工作,也就是对电影画面内在时间的操纵、掌握和表现。
    在这里,塔尔可夫斯基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口号——
    雕刻时光!

4、自我与自欺
    如果电影的本质真的在于时间和节奏,就像塔尔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那么不同电影的时间和节奏和节奏应该是不同的,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导演的个人风格被展现了出来。由此,我们才不会混淆伯格曼和希区柯克,黑泽明和帕索里尼,等等。
    塔尔可夫斯基的风格是诗意的,无论他的主题由多么的严肃、深刻,甚至是晦涩。《乡愁》的画面永远是美丽的,节奏永远是舒缓的,画面内的时间是绵延悠长的,它穿过现实和历史,走出镜头,在存在之径上让人与人、人与上帝相遇,诉说着末日与救赎的圣灵语言。东正教精神对人间苦难深深的关注和抱慰,俄罗斯民族对生命漂泊性的认定和叹息,都在塔氏的镜头中被诗意的表达了出来。
    当塔氏面对救赎和牺牲时,不仅镜头,甚至连语言都无法拒绝诗意——像戈尔恰可夫在《乡愁》中说:“我就是那蜡烛,/在盛宴中消亡,/天明后收起一地的烛泪。”如此令人心碎的文字,《乡愁》中俯拾皆是,
    但在此,我却不得不叹息自己语词的贫乏,不得不冒着被塔尔可夫斯基怒斥的危险,再次把他的电影比喻成诗——梦境的诗,生命的诗,信仰的诗。这首诗是纯净的,因为做这首诗的诗人也是纯净的。这纯净是他的原则,也是他电影的原则。
    这纯净限制了他,也成就了他,并最终使他有资格傲视那些好莱坞风格的娱乐影片。他说,当一个导演想通过拍娱乐片来赚钱以拍摄自己梦想中的电影时,这是一种欺骗,甚至是一种自欺。最终的结果是,他永远不会拍他自己想拍的电影。因为——
    “没有任何曾经背叛自己原则的人,能够与生命维持单纯的关系。”

 4 ) 乡愁

影片中有一句话,“诗歌是无法翻译的,音乐也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着几乎通感的手法通过电影来表达一种非常私人的、诗化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所谓乡愁而实际超越乡愁直指人生终极归宿的情怀。影片中几个人物,一是男主要代为作传的音乐家萨斯诺夫斯基,为了女奴爱人从意大利回国后自杀;一个萨斯诺夫斯基在意大利曾遇到的“疯子”多米尼克,曾因认为世界已经堕落为了救赎把妻儿封闭家中七年,最后为了救赎人间返回莫斯科自焚于广场;女主尤金伲亚……
影片的表述十分个人化,但剧本层次丰富。通过探访音乐家、遇到疯子,以及和女助理的纠葛,导演自我剖析着自己、父辈、母亲&妻子等多维度的情感依赖;反思并控诉着政治和历史导致血脉分离;结尾的自焚和烛光形成对照,悲凉地控诉着大众的冷漠,却也微弱地保存了家庭&爱的希望。老塔的隐喻、反思和诚实,雨声、时间和圣迹~在视听构思上面,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

 5 ) 塔可夫斯基的“诗意思维”

“电影只有一种思维方式——诗意思维——它能将各种不可调和、相互矛盾的因素合在一起,使电影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恰当方式。”——塔可夫斯基

(一)横移镜头

Andrei来到Domenico家中,站在墙角处打量,镜头随Andrei的视线向左平移,Andrei自画面右端被推出,中间一段空镜,随后Andrei又从画面左端进入。这一横移镜头在连续静止的空间内实现了对人物动作的隐瞒,造成了时间跳跃的假象。

(二)横移+拉伸镜头

Andrei离开Domenico家中的这场戏中,Andrei在告别过后向左走出画面,Domenico留在原地。随后镜头随Domenico向左运动,接着Domenico停下四处张望,而镜头依然向左横移直至Domenico被推出画面,此时镜头已经到了最左端(屋内空间停止延伸),我们发现Andrei“消失”了,这一空镜头再一次营造了时间跳跃的假象。而这一次镜头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向右横移,此时Domenico已经站在了镜头前(又一次跳跃),正面朝向我们,伴随着他失声的啜泣,镜头拉伸至他的面部特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被自己托付“重任”的人所背弃的绝望。

(三)梦中的镜像

片中多次出现镜子,三位主角都在现实中的不同时刻照了镜子。但最为精彩的一处当属Andrei梦中的这一场景。在一条破败的小巷中,他走到一扇带镜子的柜门旁,镜头由他的背部转移到镜面上,一只手伸出打开柜门,随着柜门角度的变化镜中竟逐渐显现出Domenico的映像!随后柜门砰地关上,Andrei重新出现。这一段就不仅仅是假象或幻觉了,它体现出二人的精神交互及身份一体性,诗人和疯子不过是“乡愁”的两种表达。这也是Andrei终于认清自我,改变主意要帮Domenico完成“使命”的转折点。此外,这一段还让我联想起伯格曼的《假面》中两位主角相互“融合”的场景,而这一段给我带来的震撼并不比后者少。

(四)变明、变暗

在老塔的电影里,光线似乎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调动。由明到暗、由暗到明,转化的过程都是均匀、缓慢的。下面举三个例子。

旅馆的房间

墙上的照片

Domenico的脸

(五)由回忆飘落到现实的羽毛

羽毛第一次出现是在影片开头不久,且出现在黑白画面中,按电影逻辑来看属于记忆中的场景。而第二次出现,是当Andrei焚烧诗集时,镜头跟随一片羽毛落下,此时Andrei也已从“梦境”中醒来。关于羽毛,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有提到:这是他在曾经准备拍摄的一部短片中想要使用的意象,然而后来用在了《乡愁》中。可以说,羽毛是“诗”的一部分。正如电影中所言:“诗是不能被翻译的。”

结语

这些具有魔力的镜头塑造了老塔独特的影像风格。但“诗意”绝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美学,而是电影内在逻辑的一部分;“诗意”也绝非一种工具,不应沦为某种技巧或手段,而应包含真诚的自我表达——老塔直言不讳地反对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滥用:“爱森斯坦并不想把体验传达给观众,他只是想表达纯粹的理念。但我完全排斥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电影触动观众的基础相抵触。”在对“诗意思维”的践行中,老塔将自己的身份看作是“更像一个诗人”,因为诗人总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乡愁》的主角恰恰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漂泊在异乡的旅人。尽管老塔在后来流亡的日子里又拍摄了《牺牲》(实际上《牺牲》的构思比《乡愁》早得多),但《牺牲》尚嵌套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而《乡愁》则做到了完全直接、纯粹的表达。因此,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愁》才是老塔真正的“遗作”,也是诗意的终极。

 6 ) 一份笔记:疑问与思路

仅个人存档使用。

一、

思路:三条线索,三种乡愁

这三条线的脉络可以说非常清晰。分别为,十八世纪末的音乐家,囚禁妻儿七年的疯子,神经失常的俄国诗人。

第一条线索:晦暗不清的叙事根基

寻找音乐家,是整部影片的叙事根基。假如没有音乐家,那么整个叙事都不复存在。可作为这样一条重要的线索,它仅仅有文本(台词)的提示,在电影中并没有直接的镜头。而且这种提示在疯子的出现后渐渐淡化了。

当然,这种处理方式在艺术影片中司空见惯。但它每一次出现都必有特殊的目的。

这条线路从未消失。它是一个创作母题,是打开影片的窗户之一。之所以它的提示被淡化,是因为它早已扎根在所有出现的角色的心中。渴望回国,却在回国后自杀的音乐家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核心矛盾。通过这种形象的无处不在,“乡愁”的主题也因此上升到无处不在的高度。

第二条线索:祭坛上的祭品

囚禁妻儿的疯子,是全影片最突出的角色。这种突出不是由相对多的镜头体现的,而是情绪化的表演。从极端的避世冷漠到极端的狂热,他成为了本片中情感纵轴距离最远的角色。

但他因为这种丰满而变得扁平。他毫无疑问,一览无余(与此相较,主角俄国诗人的谜团比他多得多)。因此他只能成为一个“乡愁”完成的过程,即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与他作用相对应的是他的结局:在众人目光下和欢乐颂乐声中自焚。他是一个献祭给苦痛的祭品。

第三条线索:平静的最终完成

寻找音乐家的俄国诗人毫无疑问是主角。他的丰满在于他的空白。与其去寻找他每一个被设计出的细微动作的原因,不如坦然接受他身上的不可捉摸性。他有理智,但也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举动。

他追寻着音乐家,而音乐家追寻乡愁。他追寻的是追寻乡愁本身。当我们追寻着他的时候,我们成功成为了一个追寻的主体,也就是追寻着追寻乡愁本身的人。在这一层层无穷无尽的追寻链条中,乡愁本身的意义便晦暗不清。我们到底在追寻追寻本身,还是追寻的目的?抑或是乡愁本身就是一种追寻?这是第一个矛盾。

他自说自话,排斥外界。这里引出乡愁的第二个矛盾。在这里,乡愁被处理成了一种极其私人化的体验,外界无法干涉/介入。然而乡愁又如同第一条线索中所说,扎根在每个人心中。这里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特殊体验。

二、

思路:形式与内容

其一,乡愁的包容。

影片中经常黑白与彩色相互切换(这也是很多艺术片会用的……但是同上,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目的)。

大多数时候,黑白的色彩处理大多数出现在主要时间轴之外的场景:幻想,回忆,和纯粹的超现实。黑白的作用非常明显,是一种对色彩特殊性的抹杀。它将一切鲜活化为虚无(将画面只保留下轮廓与明暗)。假如将乡愁分为乡和愁两部分,那么所有黑白画面将成为“乡”的子集。黑白将个体的特殊性抹杀了。

其二,乡愁的停滞与凝固。

影片中有大量的长镜头和刻意放慢的镜头。说到放慢的镜头,我不得不提到疯子追逐自己囚禁后被救出的孩子的那段:它以类似回忆的形式出现。与众人口中的“逃窜”相对的是,这段被放得很慢,简直像父亲和孩子一前一后在散步。在时间的停滞中,简直令人窒息……

(这样的处理弱化了现实中动作的快慢和时间流逝的快慢。也就是说,日常的经验在这里被消解了,导演用自身所构思的节奏取而代之,陌生化在这里被完成。我们得以通过“镜头"这一视角去观看某个角色的经验或者创作世界本身)

一方面这体现了回忆的悠长,以及疯子将自己的暴力行为视为一种“朝圣”的观念。另一方面这正是乡愁的特性(甚至是正体),即一种停滞(凝固)。

影片中用对白明显提示了这一点:俄国诗人对女翻译家说,别动,你在这个光线下很美。女翻译家笑了起来,俄国诗人又说,我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囚禁自己的妻儿了。

疯子之所以是一个献祭者,就是因为他尝试用个人的行为,将“乡愁”作为标本保留下来。然而就像回忆对于遗忘的无力一样,人们永远无法真正拥有“乡愁”。也就是说,“乡愁”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人类心灵所存有的一种超越动态的“回忆”的凝固的印象。它是人类对永恒的欲望。

在不能涉足第二次的河流中,心灵保存了对水的触感的回忆。可涉足的次数变为无数。

这也就不难理解黑白背景下伫立的人们了。它正是在营造一种凝固感。同时那些细微的动作和缥缈的乡村风景也很妙,它轻而易举捉住了凝固中的围观的动态。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种山尖上颤动的羽毛,给予人们以呼吸(对不起,这是什么鬼比喻?)。

(写到这里,我猛然想到俄国诗人头上的白发和影片刚开始时滑落的白羽毛。这个镜头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顺带一提,它和白裙子有什么关系?)

(大家集思广益吧:-D)

其三,乡愁与宗教(信仰),宗教与受孕

影片的开始,女翻译家走在教堂中,看着妇女们行祈祷仪式。她对神职人员发问,并且无法跪下祈祷。

从这里,影片的创作母题“宗教”便现形了,与此同时,女翻译家也自然而然成了这个母题的对立面。

“宗教”在这里与母亲绑定。祈祷仪式中的祈祷词,神父对女翻译家的回答(“她们都是母亲"),从笼中放出飞鸟这一有分娩暗示的镜头,无一不体现这一点。在这里,母亲是一种象征,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

“乡愁”此时从某种个人体验,又变成了生命源头的代名词……种种为信仰献身的行为,变成了追求生命同一性的献祭。在源头(乡),生命不是个体,而是一种在其一中提到的包容。

而女翻译家扮演的并不是母亲的角色,而是(近乎)少女的角色。俄国诗人对她的拒绝正是同一性对她的拒绝。从未出场的妻子却成为了真正的母亲的扮演者(她被俄国诗人以圣母画像为类比)。但这不意味着影片对女翻译家持否定态度:她是世人中最富有生机和某种强力的,因而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成为巨大母题的对立面。

在宗教、母性这个层面上,可讲的事情非常多。女性形象与宗教的结合本身不是一个新奇的议题,但在这里存在错综性……甚至,我们还能读到对资本秩序的颠覆,对田园牧歌的缅怀与追寻,甚至俄狄浦斯情节。但我本身对其实在太不了解,先搁置不谈了。

先写到这里,通篇都是疑问。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还是打动了我。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某种无法言明的记忆中的印象,那些无法捕捉之过去。《乡愁》体现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捕捉到那些时间跨度极短,但极悠长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它也许是某种普遍的痛苦,人类面对永恒渺小的欲望和挣扎……俄国诗人的心脏停止跳动,疯子在哀嚎中死去,但火光长明。

 短评

我觉得我必须再看一遍,因为我以为我中间睡着了,可是回家路上却能很连续地回忆起自己刚才看过的东西...我大概是进入了某种冥想的状态...摄影是真的漂亮(这个要赞一下修复版的胶片!),长镜头真不觉得长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如果真有诗谶一说,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则成了影谶。疯子多明尼克和诗人戈尔恰可夫简直就是他的两面,一个灵魂不得栖息,一个永远都在流浪;一个用自焚醒世,一个守护烛火。在片末长达七分钟的火苗的特写里,那火燃而又灭,灭而复燃。我想起了安·兰德的诗。终于最后,烛光燃烧着到达了对岸,但生命之火却黯然熄灭,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赎。所谓故乡,那是心灵最后抵达的原乡。

10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信手拈来的完美构图,无数长镜头串起的乡愁。塔可夫斯基将去国怀乡的复杂感情和支离破碎的回忆都放进了这部电影。雕刻时光。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感觉这是纯粹的艺术,不以让人看明白或者看开心为目的。。剧情倒是能够理解,关键在于大段大段梦境一般的意识流,似乎都是乡愁的物化。疯子多米尼克的演讲特别棒:夜晚会有阳光,八月下雪。去聆听虫鸣声吧!p.s.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都非常棒,一部电影看下来截了无数图。

17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充满仪式感的长镜头,阴郁、肃穆、沉重。没有信仰的人看到疯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赎。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23分钟前
  • Hugo
  • 力荐

给我八分钟不灭的烛火借以怀念赎罪灵魂失所待我到达彼岸油尽灯枯倒地长眠终得涅磐

28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现实”的逻辑体系由“神”创造,而“电影”的逻辑体系由“人”创造,因此“戏剧逻辑体系”永远比现实要简单与理想化;但老塔建构的“诗意逻辑”是有别于甚至是正好相反于传统的“戏剧逻辑”的;绝大多数电影,即使是复杂的精神分析向作品,只要还在“戏剧逻辑”的范畴内就有几乎定论性的解读方向,因为“戏剧逻辑”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极简”;而“诗意逻辑”是一种更加复杂、更贴近于现实,具有解读方向不唯一性甚至不可解读的逻辑体系,这是一种神性的电影创作方向,也就是伯格曼口中“全新的电影语言”,而创造这一切的塔可夫斯基,拥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辨力与对全人类的爱,他完全就是以神的视角拍电影

33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两个小时似有一生之重,诗人敏感、纤细而脆弱的内心一览无遗。缓慢的变焦长镜里显现出“不可能”的调度,像徐浩峰说的,“不能真实,要拍出空间的不可解”。水的流动,一如《飞向太空》,在整个声画空间里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一种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们在荒芜的城市里游荡,那根绝望的弦似乎随时都将崩断成华美的一瞬,在镜子的两边,失去故乡的男人是一体两面。于是见证了这一切的你也无法轻易走出这个荒谬的境地,精神与肉体都已经焚毁于路人无动于衷的视线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震撼结尾:谁付出身家性命去护送一支烛火,谁就将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领受神的旨意。

36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我想把身体献给你 你却把灵魂给了疯子

37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推荐

老塔化身诗人,将灵魂交予疯子。被自我封闭的诗人、被世界隔离的疯子,两个相似的人在镜中重合:疯子选择自焚来追随自己的信仰;诗人则拿着烛火行走在干涸的温泉中,最终倒在烛火旁。其实墙上的“1+1=1”(万物本一体)早已喻示了导演、诗人、音乐家三人的统一,即每个人都有的、解不开的乡愁。

39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摄了《乡愁》,并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作为对母亲的怀念。

40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最后一个镜头,我看着时间在进度条上右行,不能言语。

42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自由该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诗意的。很美很美。节奏是正确的,是美的,但又觉得是过长的。该有将节奏加快但也达到同样意境的办法吧...摄影美到没话说了。还是把理解写下来吧,感觉很快就会忘了。觉得是关于原始的欲望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指简单的正直与正确。自由便是一种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们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确性而抗拒自由为违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护他的家人。有些正确性只是自以为正确,最终还是归根结底到一种隐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蜡烛既是欲望与正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这种平衡,他把自己掷入火中,企图继续搜寻。多数人不知道正确性的存在,正如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寻找这种微妙的平衡,尽心竭力,终于回归了原始的美

46分钟前
  • NVHZ
  • 力荐

只有疯子 才知道这世界的羞耻

47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眼前的黑不是黑”。SIFF这放映质量,真心对不住老塔啊。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雕刻时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师,也知道大师牛逼的地方,就是觉得太闷了。看了一下午头疼。电影如果作为纯艺术的东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头54岁就猝死了,跟鸡丝老爷一样的年纪吧?!

5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慢慢走过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

56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首律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