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魄

HD中字

主演:Daniel Schlachet,克雷格·切斯特,Ron Vawt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夺魄 剧照 NO.1夺魄 剧照 NO.2夺魄 剧照 NO.3夺魄 剧照 NO.4夺魄 剧照 NO.5夺魄 剧照 NO.6夺魄 剧照 NO.13夺魄 剧照 NO.14夺魄 剧照 NO.15夺魄 剧照 NO.16夺魄 剧照 NO.17夺魄 剧照 NO.18夺魄 剧照 NO.19夺魄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夺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讲述一对同性恋人绑架撕票的阴冷电影夺的了柏林电影节的卡里加利奖和特迪奖,成为九十年代初"新酷儿电影"(New Queer Cinema,主角都是同性情人)的代表作.  其导演汤姆.凯林 (Tom Kalin),是两个爱滋病预防组织的资深会员,其作品有三条雷打不动的元素:同性恋,谋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导演2007年新作便是话题十足的<欲孽迷宫>(Savage Grace),又名<野蛮的优雅>,讲的就是发生于1972年11月11日的伦敦同志弑母案.恐怖大师第一季集中营狩猎佐伊的超凡歌单第二季被买的男人二炮手单行桥 第三季13分钟夫君小镇医生的爱情单挑荒野一家窗里的女人《戴高乐:一位伟人的故事》暴太郎战队咚兄弟电影版:新·初恋英雄维多利亚的秘密2001时装秀台妹向前冲福宝和爷爷2小偷世家超能失控(粤语版)美国小子爱拼会赢爆炸新闻2021欢天喜地俏冤家喂帅哥2春风物语2023在这世界的角落2011是王者啊?第三季岁岁轻寒首杀伊恩·斯通之死猫和老鼠(粤语版)春娇救志明(粤语版)一见钟情2000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捉奸侦探旺达·塞克丝:就是要搞笑寻梦旅伴莎拉的钥匙摄影师和他的女模特心跳回忆ONLYLOVE血浓于罪通灵王2021

 长篇影评

 1 ) 让人从电影一开始就提心吊胆的希区柯克式悬疑

Brandon在电影中一直反复的强调着自己杀害david是出于一种更高的境界甚至是一种信仰,他崇拜Rupert教授是因为之前在课上听过他说的,用中文理解就是人有贵贱之分,次等人类的生命是不重要的“ the live of inferior beings are unimportant.” 这让一直有着杀人这种变态欲望的brandon找到了一种看似杀人合理且高尚的说法,所以把Rupert所说的话当作一种信仰来崇拜,并以此justify自己的罪行,这从brandon在杀人后感受到的愉悦中就可以得出: “Nobody commits a murder just for the exprience of commiting it, nobody expect us. ” 这里他说了,自己杀人仅仅是为了杀人这个经历和感受。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Brandon像是在插手Janet和David以及Kenneth的恋爱关系,大家一开始可能看到Janet这个似乎只关心时尚所以会想找一个男人来为自己买各种好看衣服买单的女孩,以及brandon和phillip口中对她的描述着理所应当的给她贴的标签,所以观众可能会认为可能真的如Brandon说, Janet是为了金钱而嫁给David,抛弃了Kenneth,但在后面通过janet和kenneth的谈话有表面其实是kenneth提的分手,而janet在跟david吐露真实的自己后爱上对方的。这个故事安排很有意思,其实更主故事线似乎没有关系,但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又一种暗示在告诉观众人没有所谓的inferior beings, 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而且我们不能自己主观定义别人。
Brandon认为自己这样做能让kenneth得回janet,但他不知道kenneth一开始就更janet提了分手。Brandon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他人的人生,所以他喜欢指挥因为害怕而听取他的命令的phillip。这也揭示了我从该片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没人有资格去夺取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甚至去掌控,先入为主的标签化一个人。

不是电影学专业人士,说一下很业余的看法。个人感觉这部电影非常具有真实感,drama恰到好处,没有过分及不合理的巧合,整个故事发展很自然,一步一步透露给观众最后被rupert发现真相的必然性。让人感觉到这种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你邻居家,跟你一起上课的同学中,离现实并不遥远。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刚看完电影,趁热打铁一气呵成了第一篇影评,断断续续,瑕疵很多。如果有幸遇到读者,请见谅,并且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2 ) 谁是夺魂索中的“罪魁祸首”

这部电影真的是要命,得看很多遍:先看一遍剧情,看无数遍镜头,反复揣摩人和人的关系,再舔舔史都华的颜和各位演员的演技。所以我完全丧失了观影的正常感受。传记评价说希区柯克为了镜头去掉了原本舞台剧蓝本里一些微妙精巧的部分,导致剧情沉闷,然后票房不好?什么?沉闷?我一脸懵。这可是希胖最有雄心的实验电影之一,看的时候明明只觉得眼睛不够用,最后就跟史都华演的鲁伯特一样,我只能瘫倒大喊要“累死了”,所以匆匆记几笔目前想到的,以后再添吧。

1、这剧的罪魁祸首是谁?我认为是鲁伯特。

之前我在迷魂记的评论里说,希区柯克看上史都华的是那种“美国人”特色的真挚热情和孩子气,在这里,史都华的特色被放大成了一种旁观者的钝感,一种对世界研究过多,缺乏真实体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沟壑或者外界真正的危险毫无察觉或忽略了的迟钝感(在后窗里也是一样的)。 说得恶毒一点,这就是老欧洲眼中美国人的特点:历史短见识少(也算是一种纯真吧)。这种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夸夸其谈,像局外人一样忽略了自己和黑暗的距离,最终心灵遭受外部致命一击,世界观会统统垮下来给你看。鲁伯特正是如此,他从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到疑惑不解,一步步卷入,最终发现了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位置(真相)——他是布兰登和菲利普的精神导师,这两个盲从的追随者眼中的他和他的自我认知截然不同。这个整日夸夸其谈的人类观察者终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怒火中烧(羞愧难当?)地甩锅划清界限,并耗尽最后的力气击出了那三枪,我相信这件事之后,但凡鲁伯特还有一分羞耻之心,他都将坠入无尽的黑暗与痛苦。希胖后来吐槽说因为史都华要演,编剧不得不对鲁伯特这个角色做了些调整,我知道史都华一贯对反角的态度,所以最后结尾鲁伯特那一大套演讲和他之前厚颜无耻大谈猎杀低等人类的态度相比,颇有精分和甩锅的嫌疑。

史都华当时刚从战场回来,这个电影开启了他和希胖的十年合作。在希胖的四部电影里,他成功地与自己之前塑造的光明形象拉开了距离。也幸亏有这四部,我才真的get到了他的魅力和演技。史都华四十前后到五十岁左右真是他最成熟而有魅力的时候,简直了,年轻时活像个默片里弱不禁风的小白脸儿(还没有小白脸儿应该有的身材),中年这长相居然成了睿智和潇洒。实际上美国阳光男孩儿那种从头到尾咋咋呼呼的热情演法跟他35岁以后的颜不太相称了,生活多美好里我也是被后四分之一遭遇打击后痛苦不堪的乔治吸引的。

夺魂索就比生活多美好晚两年,真是史都华的颜巅。这个剧因为是希胖第一个彩色片,按传记作者的说法,希胖特意要求调色像黑白,所以整体出来是莫兰迪色,这种色彩凸显了史都华的漂亮,鬓角和发梢略微变成银灰色的棕发梳得一丝不苟,有了一种由普通皮毛变成貂皮的华贵,健康且有质感的肤色,锐利的蓝灰色眼睛几乎被调成了浅棕(后窗和迷魂记就完全是蓝了),深灰色的三件套穿得那叫一个有型,虽然还是有点驼背,但显得修长又潇洒,整个人有了由年龄带来的重量和质量(这部片子里还是瘸腿,他在希区柯克的四部电影里瘸了三部)。

2、布兰登明显是爱慕或者说倾慕着鲁伯特的,千方百计试图取悦于他,或向这位引路人炫耀自己的超人印记,证明自己超越了他。说这场谋杀是他献给老师的一封情书,不为过。而且从细节能看得出来,鲁伯特跟这两个孩子,尤其布兰登极熟,因此他才能看出哪里出了问题。可见之前他们确实非常亲密。但无论布兰登怎么干,他都和导师一样,是个银样镴枪头。脆弱不安的菲利普才是真的有杀人实行力(足够体力)的人,他是一个果断鲁莽的杀手,扭断鸡脖子证明了这一点,在谋杀一开始,也是菲利普扯着绳索。在担心被鲁伯特发现真相时,也是他有准备开枪的意图。但菲利普在精神上对布兰登的迷恋导致他甘愿被控制,看不清自己,其实他才是这里比较正常和最富执行力的人——他是相当于被布兰登和鲁伯特这俩货给带沟里去了,所以,最后他会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你们两个,他不是不知道布兰登对鲁伯特的恋慕,他是被布兰登拿来当了执行鲁伯特理论的工具了。

菲利普是艺术家(弹钢琴)——这是布兰登对他另眼相看的原因,有强韧的手指和足够的力量(布兰登杀完人打不开酒瓶子反而是菲利普开的),他有实施犯罪的肉体性,但精神脆弱,干的时候麻利,事后反而会被受害者吓到。布兰登说他杀鸡的趣闻时,我这个版本翻译错了,布兰登说菲利普被一只杀了以后跟Lazarus一样的鸡给吓傻了,字幕翻成了麻风病,其实是那鸡像圣经故事里的Lazarus一样“复活”了,大概是没杀透又爬出来了。菲利普听了布兰登这个故事简直气(吓)得要发疯,他激烈的反应带来了本片特别明显的一个和长镜头移动规律完全不同的,来自导演主观意愿的切换,给了鲁伯特一个好长的特写镜头,让他忽然悟到了一点什么。这是扯远了,无论菲利普多怂,反正身体性比布兰登和鲁伯特这俩货强,他俩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不折不扣的夸夸其谈的懦夫。我忽发奇想,如果布兰登和菲利普有实际的性生活,我更愿相信布兰登远不如菲利普有吸引力,前者实在是哔哔得太多,干得太少了。

3、珍妮特真正爱的和在意的,应该是头一个来赴宴的那位金发小哥肯尼斯,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极力想在他面前表现得聪明能干。他们两人都是因为过于倔强和端着,没有办法好好交流,结果温柔的戴维去安慰外强中干的珍妮特,导致珍妮特移情于他。我觉得关于珍妮特没有那么爱戴维有两个暗示,一个是戴维和甩了她的肯尼斯极为相似(姨妈认错人就是一个信号,那对儿男鸳鸯讨论除了戴维可以杀谁的时候,也提到了肯尼斯),是肯尼斯的温柔版。另外一个则是尽管她一直对戴维赞不绝口(因为在座至少有两个前男友和自己未来的公公),但当老父亲在真心焦虑戴维为什么没有来时,宴会开始她去取餐,眼神毒辣的史都华问她:那你是什么感觉(是否因为戴维没来而焦虑)?她诧异地回答,我饿了。

其实戴维的条件并没有那么十全十美,他可能是个妈宝,片中没有出场的戴维的母亲在台词中可以看出来,她其实控制着所有的家庭成员,经常生病(迫切地需要周围人将一切注意力转向自己),对儿子的行踪极为焦虑,妹妹在谈话里显示出对她的不满,丈夫也认为她过于控制儿子,希望儿子能尽早独立(因此他很赞成珍妮特加入家庭)。我不认为珍妮特嫁给温柔的戴维,能和这个母亲相处和谐。所以戴维姨妈算命是有暗示的,她很快会结婚,但当时戴维已死,所以就像布兰登预料的那样,珍妮特确实有可能和金发的小哥复合。

4、尼采笔下高贵的人要实现的是合乎心意的统治(他们本来就是统治者),而不是粗暴无脑的大清洗(所以希特勒不可能是尼采认为的高贵的人,他根本不习惯统治)。他们对家丁、奴仆这种属于工具人阶级的人,是可以“妙语连珠”而且看上去极为可亲的(如果心情不好也可能完全翻脸冷血无情),导师和那对儿男鸳鸯都是如此,他们肆无忌惮地和女管家打情骂俏,同时纡尊降贵地接受她的管束和照顾。同样,我想起在哈利波特系列里,伏地魔显然也不属于高贵的统治阶级(麻瓜混血),格林德沃则是,所以前者发动的是类希特勒的大清洗,而格林德沃的诉求则完全不同,格林德沃要求的是某种更符合他心意的统治(至少前面没跑偏),因此他和邓布利多这样的人才能一开始互相理解、爱慕并且有过盟誓。我相信,格林德沃本人从本质上对“后起之秀”伏地魔是毫无认同之心的。

5、真正让我痛心的时刻,是戴维的父亲一反沉默、有礼和唯唯诺诺的常态,倾全力抗议男鸳鸯+导师那套狗屁不通的俏皮话的时候——这位压抑,温柔的父亲还不知道自己视若珍宝的儿子已经被这群货和他们的理论给活活扼杀了,就被放在几尺之外。如果说镜头从一开始就跟随这对儿男鸳鸯,无形中让观者有了一点共情,希望他们能顺利过关的话,应该就是在这个情节中,我彻底跟这仨货决裂了。

6、为什么受害者是戴维?我猜,因为戴维是完美的,良好的家境,很好的教育和智力,有正派的心和主流价值观(参见他的父亲),同时因为被母亲强力控制,又很善良温柔顺从。他完美到在布兰登看来乏味而低智(菲利普对他应该毫无感觉,菲利普只关心布兰登,他是被布兰登所惑),完美到在布兰登看来杀死他就如同把整个循规蹈矩的中产主流价值观踩到了脚下。他被害不是因为讨人厌,而是因为招人爱。还有一个原因,聪明活泼大方的珍妮特显然是他们这个圈子里的女神,她也曾经和布兰登拉扯过,最后却选择了戴维,我觉得布兰登对此是非常介意的(不是因为爱珍妮特,而是因为被戴维这么个在他看来异常无聊的人盖过了),而布兰登真正一窍不通的品质,就是善良。

7、约翰·道尔(演布兰登那位)这个演员真的是太好了,可惜他这个长相在当年好莱坞黄金时期不大受待见,他是在百老汇成名后接了这个电影的。事实上我觉得他的演技和可塑性,比那几个所谓的黄金时代的男神(比如派克【对不起,我不是派克黑,但是就是忍不住批评他)强太多了,那几个非常受类型和外貌的限制。他有几个姿势眼神(尤其抽烟的时候)蜜汁像加缪是怎么回事?

 3 ) 弥漫的邪恶之气

用电影大胆表现人性中邪恶并获得成功的,希区柯克恐怕是第一人,不仅如此,他的变态之处还在于常常不知不觉中陷观众于不义,让我们也不知不觉中成为偷窥者或帮凶,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原因。

Rope就是这样一部简单却邪恶的电影,杀死别人远远不够,还要用装死者的柜子作为餐桌,在杀人现场大宴宾客,其中包括被害人的女友和父亲!!!和他们在尸体旁边谈笑风声的感觉真是刺激得无以复加!当然变态的希区柯克也没放过杀人凶手,他加入另一味刺激的调料:敏感多疑,同样心理变态的茹伯特来和他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随着剧情的进展,剧中人的每一个眼神,表情,动作,语言都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神经。布兰登的从容镇定,举重若轻,菲利浦的胆小怕事,茹伯特的敏感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让观众既怕尸体被发现,又怕尸体不能被发现;痛恨凶手的冷酷无情,却又讨厌茹伯特的多管闲事,同时还有那么一点希望凶手逍遥法外的邪恶念头,恐怕大多数观众都会有同感吧。

相比之下,最后的结尾反而显得有点草率,打乱了之前营造的优雅邪恶的气氛,恐怕也是当时为了影片的顺利上映做出的妥协吧。我猜希区柯克心中的结局可能是茹伯特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也参与到毁尸灭迹的工作中来,最后三个人一起到海边渡假作为结尾,但也许这样我们就看不到这部杰作了。

 4 ) 为什么希胖想毁掉这片子兼谈电影的真实性

勇敢的实验!
整体是戏剧化的美学,他却压抑色彩,又实验长镜头。不是缘于对真实性的追求而拍长镜头,而是为实验长镜头而长镜头,并因此而导致更多的不自然,这其中包括与观众约定俗成的叙事逻辑及其形式。并使得片子更加舞台剧,如空间的、表演的、故事的、调度的等等。虽然时间基本上是自然流程,但是这顶多是舞台上的自然时间流程,如巴赞所说。
长镜头并不代表真实性,巴赞也并不反对蒙太奇,他只是认为某些条件下,出于真实性原则,蒙太奇应被禁用。尽管,巴赞似乎认为长镜头及景深镜头由于不通过抽象的蒙太奇(约定俗成的逻辑)而更真实的表现完整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我却认为,完整未必就是真实,具象也未必就是真实,真实恰恰是由完整和片段、具象和抽象对立而统一地组成的。然而人要理解世界并存在于世界,必然运用理智切分完整,设立模型,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模型,这过程中人依旧保留着对世界整体性的无意识感知,向往着合一、纯粹。这依旧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真实本身虽是多义暧昧无限的,但要在人与人间流通,真实须有一个有限的基本含义。唯有如此,才能渐近“完整-片段电影的神话”。而长镜头及景深镜头的调度即为镜内蒙太奇,蒙太奇本质在于并置,并置后的效果是1+1>2,而未并置前的两个元素并置后,其关系可以是平行,对位,和谐(和声)。两种并置方式都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联系起来的,只是镜内蒙太奇更隐性。
并且这片子的美学并不建立在两种对立风格的关系上(参见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对《乡村牧师日记》的评论),于是这长镜头的强行实验便大大减弱了希胖的风格,减弱了这片子的悬念与紧张,减弱了这部片子。
虽然不好拿自己跟大师相比,但我还是想起了自己拍片时为了某个美学意图而把这意图变成了一个教条,强行约束自己,最终却使实验和故事双重失败,当然,也是收获。
无法拿它与《罪与罚》比,亦比不了《扒手》。尤其是最后宿管来了个气定神闲的幡然悔悟,讲了一堆大道理。可他真的悔悟了吗?他悔悟到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吗?他只是摇身一变成了正义的卫士,“AND I CAN HELP,YOU'RE GOING TO DIE!BRANDON,BOTH OF YOU!”,宣判了由他一手调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学生!最后俩彻底失败的学生(不仅罪行败露,价值观也被杀死)一个喝酒一个弹琴,而宿管把枪放在死者的棺木上(我还期待着他最后自己吞枪。。。)背对观众而坐,终于得以休息。这个结尾立马把这片子拉下一个档次。但却无意中暴露了家长式的教育逻辑和权利的统治逻辑。。。如果比利怀德拍,我想影史上又多了个经典结尾。
另外,感觉片中阴影和黑暗严重不足,感觉更舞台了,气氛也不够诡谲。最出彩的莫过于片尾的那个宿管设想凶手过程的长镜头,而最弄巧成拙的莫过于把棺木当饭桌,因为这其中的巨大疑点(为何那么反常地把俩桌子反过来用)不加解决,使得这“完美的犯罪艺术”成了笑话,动摇了这个故事的基础,而这片子显然不适合让这成为一个笑话。换句话说,片子和主人公并不够高明。
当然,我这未免有些苛求古人。我不禁越发期待比利怀德会怎么拍这故事,甚至自己想动手改编。。。
我想,大概就是上述原因,希胖想毁掉这不成熟的实验。实际上,没有失败的实验,只有承认失败而止步的失败的实验者。
但是这片子的存在价值是不可磨灭的,甚至其不可或缺性和《罪与罚》与《扒手》的不可或缺性一样。先锋派、商业片、艺术片、实验片、甚至学生作业,它们都不可或缺,就像一个生物链。而勇敢的探索者,理应赢得最高的敬意,因为它们的选择是最为困难最有风险的挑战,而非人云亦云。
而本片的拍摄难度及风险,是极其巨大的!幸亏希胖没能把它毁掉。
本人实乃一半吊子学生,欢迎诸位批评指正。

 5 ) 《夺魂索》:凭什么杀死大卫?

「麦格芬(MacGuffin)」,作为电影和小说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虽然并非希区柯克所创造,却正是在他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麦格芬是什么?希区柯克举了个例子——列车上,一个乘客问另一个乘客,这个形状奇特的包袱里是什么东西。乘客回答:「麦格芬。」「什么是麦格芬?」「是在苏格兰高地捉狮子用的。」「可是苏格兰高地没有狮子啊。」「那就没有麦格芬了。」简言之,麦格芬就是电影中的角色拼命追逐寻找,而观众们却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

在希胖的作品里,麦格芬被大量运用。比如《三十九级台阶》中的「数学公式」和「间谍组织」、《西北偏北》中的「间谍凯普林」、《蝴蝶梦》中的「丽贝卡」、《美人计》中的「铀元素」等等。而《夺魂索》也不例外,希区柯克将其中的人物「大卫」设置成了麦格芬。作为刚出场就领了便当的酱油角色,「失踪的大卫」是构成本片悬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他在影片开头的被害身亡,也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

当然,对于观众而言,「失踪的大卫」在哪里是一清二楚的。按照希胖的悬念观,他不会向观众隐瞒信息。因为戏剧张力的产生,恰恰在于信息落差,如果观众掌握的信息量大于剧中角色掌握的信息量,那么便会引发他们在观赏影片时进行猜测,进而产生紧张心理。他曾有个著名的「定时炸弹理论」,定时炸弹本身并不可怕,而让观众知道桌下有个定时炸弹,会使得他们时时刻刻惦记着它何时会爆炸,如此才会产生悬念。如果说《夺魂索》中的「麦格芬」是「失踪的大卫」,那么「凶手如何掩饰真相」以及「大卫会不会被发现」就成了本片中的「定时炸弹」。

在这部采用了希区柯克擅长的「上帝视角」的作品里,他对所有的部分都尽可能做了减法。首先,所有的场景都局限在一所高层公寓中,包括一间厨房、一间餐厅、一间起居室,而两名杀人犯从头至尾都没有离开过这套公寓。其次,出现的角色一共只有九人,死者大卫、两名杀人犯布兰登和菲利普、女管家威尔逊夫人、出版商鲁伯特·卡德尔、大卫的父亲肯特利先生、大卫的姨妈阿特沃特夫人、大卫的未婚妻珍妮特、以及珍妮特的前男友肯尼斯。

人物关系与剧情也相当简单。大卫、肯尼斯、布兰登与菲利普曾是哈佛同窗,布兰登和菲利普借了几个情由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召集了其余众人,威尔逊夫人负责准备餐食。由于大卫的母亲因感冒未能前来,故此由他的姨妈代为参加,而出版商鲁伯特因为曾是他们四人在哈佛读预科时的舍监,所以也得到了邀请(更重要的理由后文再说)。在聚会开始前,布兰登和菲利普在公寓里用绳子勒死了大卫,并将其藏在一只大木箱里。随着聚会的进行,其他人都对大卫的缺席感到不解。直到最后众人散去,早怀疑窦的鲁伯特去而复返,终于揭穿了两人的杀人罪行。

由于场景和人物比较单一,因此故事的推进需要大量的对白,这些对白既有与犯罪行为相关的,也有毫无干系的。但是因为有前文提到的「信息落差」的存在,观众会在等待「定时炸弹」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于是那些毫无干系的对白也会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譬如大卫、珍妮特和肯尼斯的三角恋情,以及阿特沃特夫人对星座的解读等等。

《夺魂索》是希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也是他首次担任独立制片人,因而使得他能在片中进行两个实验性的尝试。一个是搭建了相当于内景体积三倍大小的半圆形城市背景,背景中还包括了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等建筑。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背景里的城市也必须要随之变化。故此希区柯克需要不断变换灯光的亮度,指挥云朵的走位,还有烟囱里的烟雾,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共变换了八次之多。放到现在,这些东西都不是事,交给电脑CG就可以搞定。但在当年,这完全是一门手艺活,技术上的困难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另一个是颇为有名的史上第一部「(伪)一镜到底」。这既有赖于希区柯克十分细致苛刻的前期准备,比如分镜图,也离不开他极强的场面调度能力。当然,那个时代一卷胶片时长只有十分钟,因此长镜头的拍摄只能运用停机再拍的隐性剪接手法,也就是在一个镜头快到结束时对准演员的背部,将镜头推近切入黑屏,然后换好新胶片再把镜头拉远,形成连续镜头的假象。为了拍摄长镜头,地上到处躺着工作人员,时刻准备好猛扑向某件家具,将它们从摄像机的移动路线上拉出来,等机器经过后再放回去。而且如果演员说错台词或者家具摆放不到位,就算拍到最后几秒也得重新返工,每个镜头都需要拍摄数次才能完成。

在这场谋杀和悬疑之外,更值得玩味的是两名凶手秉承的理念。尤其是主犯布兰登(菲利普显然是个盲从者),从故事的描述中可知,他与死者大卫之间并无深仇大恨。从他召集聚会、在聚会前杀死大卫、将大卫的尸体放进箱子里、把箱子遮上餐布充当餐桌、同时在言语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杀人的喜悦等一系列的行为来看,他杀死大卫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实现自诩为上等人的谋杀特权,并将「完美谋杀」作为一种艺术来自我满足。

他的思想根源起源于在哈佛念书时与舍监鲁伯特之间的交流。当时,鲁伯特在闲谈中经常会说一些比如「谋杀是一种艺术」、「谋杀是上等人的特权」之类的话。不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布兰登竟深有同感且极欲付诸行动。在本次聚会上,布兰登、鲁伯特和大卫的父亲肯特利还就这一话题有过一段讨论。在讨论中,布兰登一览无遗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道德层面的好坏对错只适用于普通人或者说下等人,而上等人不但在智商和文化上是超群的,还有着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的特权。在他眼里,下等人是废物和蠢货,希望能把他们全都绞死。可怜虽然肯特利先生反驳对方「谁来决定人的等级,你是在藐视人性,侮辱文明世界」,但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然成为了这一荒谬理论的受害者,躺在了面前的箱子里。

最后,当鲁伯特得知布兰登的杀人初衷后,对自己曾经给予布兰登的影响深感震惊与后悔,并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今晚你让我为自己说过的所有关于上等人和下等人的话而感到羞耻,但我也要感谢你,因为你让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力去生活、工作和思考,对社会背负着一份责任。你有什么权力敢说你就属于上等人,有什么权力决定下等人就该死,你以为你是上帝吗?」纵观人类历史,布兰登的价值观放诸任何时代都大有市场,所谓的上等人无时无刻不在草菅人命、或者肆意践踏下等人的权利与尊严。「等级」这种东西,只要还有人类存在的一天,便永远不会消失。

 6 ) 血腥爱情故事

“我希望死的不是他。”

“那你希望是谁呢?肯尼斯?”

“也许死的是谁都一样。”

大卫的死其实并无真正的含义,换了谁都一样,他一直一个可怜的麦高芬而已。

起初只觉得话剧感很强,因为场景简单,压根没什么转场,精彩铺陈在人物关系和对话里。看到后面才意识到这似乎是一镜到底?查了一下,原来这部竟然就是第一部(伪)一镜到底的作品,好厉害。

在鲁伯特还没出场,他便在四人的谈话中被描摹出了大致轮廓:“只出版自己喜欢的书,大都是哲学类。出版的书都让读者们不仅看而且思考。”为之后价值观的碰撞打了基础,因此若说结局强行正义,其实个人来说并不认同吧。他所说的那些关于赞同谋杀的理论,并非是真正的赞同,而是讽刺与戏谑更多一些。《人类清除计划》的导演真的赞同他所拍出来的内容么?在结局处的告白也可以看出,他只不过是在用戏谑来消极地抗拒这投向自己的无趣又无序的生活而已。

全片最让人紧张的部分恐怕就是威尔逊太太收拾好箱子准备把书放进去那段了吧。镜头是静止的,背景音是大家从容的交谈,讨论着无故迟到的大卫究竟在哪里。而大卫此刻正在画面中,只不过他早已变成一具尸体蜷缩在箱子里。而此刻,箱子就要在众人面前被打开了。

鲁伯特做出推理时第一视角的镜头非常有意思,那种巡视的感觉,一个一个证据被纳入眼中,直至看见布兰登收在口袋里的手枪。即便并非片中人,仍然感觉心脏被攥住了。

简介里说了两位都是同性恋,但剧中同性元素也并没有非常露骨,尤其是菲利普,我甚至挺质疑的……他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被布兰登在思想上诱拐了的软弱男人。但也有几处稍显暧昧:

布兰登说:“真遗憾我们不能在阳光正好的时候拉开窗帘做这件事,但,万事不能两全对吧?毕竟我们已经在白天做了。”他在说话的同时帮菲利普脱下手套,动作甚是亲密。虽然在结尾处呼应了一下,但我仍然在想这些话不知道算不算是在暗示当时无法正大光明地出柜的状况?

在解释这场晚宴的目的时,布兰登对肯尼斯说在晚宴后他要送菲利普去自己的母亲家闭关练习。我不知道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是否算得上超乎普通友谊的亲密,但肯尼斯似乎是露出了一点困惑的神情的,就让我们当它是吧。

布兰登是鲁伯特的崇拜者,他非常喜欢鲁伯特。是简单的喜欢么?他如此信奉鲁伯特的观点,在见到鲁伯特激动到结巴颤抖,这样看来,恐怕不是吧。看到最后,我甚至觉得整场谋杀其实都不过是布兰登试图讨好鲁伯特的方式,他误将鲁伯特的玩笑话当了真,满以为一场完美的杀戮能够换取鲁伯特的欢心。菲利普说得没错,他执意要请鲁伯特来,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危险的举动,是真的渴求鲁伯特发现这具近在咫尺的尸体的。在他的预想里,看见尸体的鲁伯特该是惊喜的。

只可惜鲁伯特没有。

我想布兰登其实在那场争论的时候就已经隐隐察觉到鲁伯特的真实态度了,所以他才会那么急迫地插嘴,打断鲁伯特的话,他不想听见自己不愿意听见的答案,在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之后。

鲁伯特一定令布兰登非常失望吧,他非但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在看见尸体之后表现出的胆怯“正直”和撇清关系,和布兰登心中所想的所谓下等人有何区别呢?在我看来,信仰的崩塌和偶像的破灭,对布兰登这样的人来说是远比服刑更加痛苦的。

詹姆斯斯图尔特可真迷人!

哇。布兰登将勒死大卫的绳子用来绑送给大卫父亲的书这个行为。真的是……太邪恶了。

 短评

简单纯粹的杀人技巧,凶手外化为两个人(胆怯和游刃有余),无时无刻不意识到那里有一个“David”更何况被反复提起,随着客人的增多,紧张感愈盛。悬念就是不定时的炸弹,它解开就意味故事结束了。(哈哈,我看到了几处特写转场,因为胶片不够长,其实,这片子是两个镜头啊……一开始明明“切”了

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传说中的一镜到底,不过中间很明显还是接过的哈,故意晃别人后背黑半秒什么的。这也大概是希区柯克电影里面坏人最蠢的一次?斯图尔特有没有演过坏人啊,全是正义的化身。。。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从镜头运动、纳粹与尼采之关联以及隐晦的同志主题等各个角度出发,均经得起多重阐释。充满张力的单一场景影片,心理战之极致。几个主要演员的话剧腔更为该片增添一抹异色,非常期待能在戏剧舞台上再次观赏"Rope"。个人觉得此片应列为胖子十佳之一。

11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众所周知,悬念很大程度上依靠剪辑。虽然可以看出本片有几处转切镜头(后背转镜头),但丝毫不卡叙事节奏。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每部胶卷摄影时长有限(8分钟一卷?),这部仅有10个长镜头的悬念电影绝对会拍成真正的一镜到底,也可以想象现场希区柯克的调度有多牛逼。叙事推进是揪心的直播感,希区柯克再一次展现高超的心理群戏,而悬念张力恰好就在于每次人物的对白、表情和肢体漏洞。人种精英主义的双高材生,一个自信作死,一个心慌意乱,两人更显教授的明察。从沙发对话和片尾说教来看,《夺魂索》的整个电影的动机,更像是对纳粹的法西斯哲学的诘问。希区柯克1948年对电影形式的大胆革新,我由衷佩服。真厉害啊!8.6

1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从优等人和次等人的辩论中我真没觉得是在说同性恋,倒是镜头推移的方式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剧本太邪恶了,想想就觉得浑身发抖!观众就像不自觉的充当了谋杀的共犯,甚至还希望能逃脱制裁...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片子很牛逼啊,胜于希区柯克的很多其他片子。心理战打到了极限。而且随便杀一个次等人类这种理论既讽刺了纳粹,也为尼采的超人学说和cult片的精神打下基础。牛逼的当然还有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演绎八十几分钟的片子却毫不乏味的精绝导演技术。Rupert在喃喃诉说想象中的场景时,镜头从一个物体移到另一个物体,让观众们自己填补想象的空间,这种拍摄手法让人折服。

18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太牛了,抱歉这对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让我想到了汤姆·里德尔和邓布利多。说起来究竟是有情感的(普通人)想象无情感的人(psychopath)的内心世界更难,还是无情感的想象有情感的更难呢?

23分钟前
  • SWX
  • 力荐

如果没有结尾那个照顾大众情感的无聊道德阐述,就可以给五星了

26分钟前
  • 何生生
  • 推荐

很遗憾,那头猪一样的队友,大呼小叫、歇斯底里、惊慌失措,整体拉低了这部片子在推理上的技术含量,也拉低了“谋杀的艺术含量”。如果是两个高明而游刃有余的谋杀者,对阵一位明察秋毫的破解者,岂不更有看头?

2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A】除去在现在看来有些奇怪的价值辩论,希区柯克所在如此“舞台剧”的框架下,他仍能这种极端下阐述出“电影”的意义所在。精心安排的人物入画出画节奏回味后竟如此美妙,在省略与留白中创造出更加详尽的美。而那个摇门藏绳的经典镜头更是如此,内部空间的割裂,外部信息的链接,电影的意义在这一刻便被完整构建。至于总体上的时间bug问题(一小时的宴会半小时不到就结束了),在我看来则是希胖实力的又一体现,在近乎“时空同步”的长镜头下还能以运动压缩时间,并尽可能不被观众所察觉,细想简直恐怖。其实除去那些隐藏剪辑点,片中还有四个相当明显的正反打,表面上是对其沉浸观感的破坏,实则是影像与文本层面上最简单有效的凝聚手法,而长镜头的断裂却真正成就了这三个正反打。《夺魂索》的成就,也早已不是“实验电影”那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

3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一个男人为了impress他所憧憬的男人而与憧憬他的男人一起杀了个炮灰男人……结果憧憬他的男人是个废柴,他憧憬的男人是个犬儒……就是关于这个笨蛋男人的应该用来写同人的故事……ps.40年代的美语似乎还没像现在这么难听?……

33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希胖也是技术流喜欢搞创新,第一部彩色片就那么实验性,长镜头的无缝衔接让这出封闭空间的室内戏更像一出舞台剧,镜头的流畅运动叹为观止。可惜典型的“桌下炸弹”式悬疑故事并不引人入胜,两个同性恋男主角令人生厌,除了等待结局来临以外完全无法进入剧情。且放在今天来看,恐同倾向有点明显。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如今看来也颇具试验性。以当时的条件,伪长镜头给表演、摄影、调度方面增加的难度应是荆天棘地了!以推理故事来说,希区柯克给动机、凶器、凶案现场都赋予了新意义。因为导演本人的好品味,片子呈现出的邪恶与优雅都很到位(理念杀人、for fun、精英特权、祭坛)。经典段落:节拍器问话、推理谋杀过程的空镜头、结尾事件暴露时的霓虹闪烁。厨房的弹簧门助力导演调度、窗外变化风景假装“时间”、移动的摄影机和彩色灯光承载叙事功能。片中钢琴家看自己的手=麦克白夫人。编剧Arthur Laurents是7月14日的巨蟹座、gay,跟片中钢琴家的角色相符,实际上俩人也谈了短时间的恋爱。Joan Chandler好美,当然了,希区柯克的女主角都好看~

37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就冲着一镜到底就值5星了,希区柯克的长镜头也不至于让影片太像舞台剧,这种拍摄手法太考验演员演技了。詹姆斯.斯图尔特的表演很不错,法利.格兰杰还稍显稚嫩。有一幕对话也提到了爱将英格丽.褒曼。

3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谁说此片是由一个长景组成,我看的时候明明切了的。这类影片成本很低,全靠语言,但很可惜,不出彩。

4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后劲不足,没有一黑到底,所以最后的主旋律结尾只能算是及格和尚可。故事都是在狭小的房间里,用的是一个十足的长镜头,一分为二说,可以说是长镜头运用的经典,但也免不了场景单一的诟病,小空间故事只有一些社会学理论和对白,没有十二怒汉那样出彩的编剧。所以,电影看到最后觉得十分一般

4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希区柯克的10个长镜头。叹为观止。舞台效果过重。

4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希区柯克首部彩色片。1.电影时间近于真实时间,伪一镜到底,几处硬切挺自然,推向后背的剪辑则太过生硬。2.希胖再呈悬念与惊奇区别,诱使观众成为凶手共谋。3.对谋杀艺术理论的辩驳。4.红绿霓虹灯的交替映照,彰显出起伏闪烁的紧张心理。5.以逡巡于室内的“主观空镜头”代替闪回还原谋杀。(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精彩已极,必然再看。人心这么幽暗挣扎不平衡,真是好玩,而玩得怎样竞技益智,就和玩为消遣为生活的平平安安团团圆圆锦上添花不同了。人生就是先玩起来,再说别的,不然就打不开局面了。over。这个片子的确太inspiring了。

51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力荐

重温。对这部一镜到底的影片,大家都只留意到空间调度上的小瑕疵,却忽视了时间处理上的大BUG。据说希胖子曾一度想彻底销毁本片的胶片,不知是否与他最终意识到了这个BUG有关。

56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