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惊魂

HD中字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伊恩·亨德里,约翰·弗拉瑟,伊冯·弗奴克丝,帕特里克·怀马克,勒妮·休斯敦,瓦莱丽·泰勒,詹姆斯·维利尔斯,Helen Fraser,迈克·普拉特,Wallace Bosco,罗曼·波兰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冷血惊魂 剧照 NO.1冷血惊魂 剧照 NO.2冷血惊魂 剧照 NO.3冷血惊魂 剧照 NO.4冷血惊魂 剧照 NO.5冷血惊魂 剧照 NO.6冷血惊魂 剧照 NO.13冷血惊魂 剧照 NO.14冷血惊魂 剧照 NO.15冷血惊魂 剧照 NO.16冷血惊魂 剧照 NO.17冷血惊魂 剧照 NO.18冷血惊魂 剧照 NO.19冷血惊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冷血惊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布鲁塞尔来到伦敦的卡萝尔(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是当地一家美容沙龙的员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会,青春美丽的卡萝尔竭力压抑自己心中躁动的欲望,由此她表现出些许的焦虑和神经质。虽然有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柯林(John Fraser 饰)锲而不舍地追求,但卡萝尔更愿意和姐姐海伦(Yvonne Furneaux 饰)厮守在一起。相较于容易紧张的妹妹,海伦似乎颇为适应这个社会,她与一名有妇之夫相恋,两人相约利用假期去意大利旅行。然而,海伦的离开却让卡萝尔的精神接近崩溃边缘,无可挽回的悲剧由此上演……  本片荣获196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委会特别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一吻倾城谁主沉浮2009超感猎杀:完结特别篇紧急救命 另一个日常萝拉新神榜:杨戬诱爱入局泰语红线2017相亲相爱一家人牙狼 -死亡线- 牙狼<GARO> -VANISHING LINE-名声大噪十里飘雪十里梦盛宴圣诞婚礼策划师无处安放河洛康家夜茫茫我的父亲我的兵道林·格雷的画像三月的狮子:前篇邪恶之眼龙雀卫之噬魂蛛跑女战国行SP九纹龙的谎言织田信长临时保姆2014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鬼玩人4僵尸日记2炙爱之战我们一族天空的尽头是另一片天空重案六组第一部Naai Sekar ReturnsU盘全民目击2013吸血夜一个经典的恐怖故事玛格丽塔小镇疑云第三季神秘来客不可抗拒微时代完美有多美我配不上她多情偏遇薄情郎

 长篇影评

 1 ) 厌男症患者

那些无声的强暴段落可以解读为卡洛儿的噩梦,幻觉,这对于一个厌男幽闭症患者是很自然的。 还可以解读为对卡洛儿过去被男人性侵犯经历的闪回,这痛苦经历导致了她严重的厌男症,对男人的接近有生理性的厌恶,抗拒,进而对一切男性用品恶心。


片子里惊人的视像让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那满是伸出手臂的墙壁,好像是被疯特野借用到了《反基督者》中了。 看看那个封面剧照吧。

 2 ) 《冷血惊魂(Repulsion)》美女和剃刀!



题记:
影片有着金属在铝锅上划过般刺耳而令人不舒服的感受,意志薄弱者少看为妙,在他的阴郁中,容易让人精神紧张和消极,从而产生厌世的情绪。
  ----kavkllu

这是冷艳的法国美女卡特琳娜.德诺芙早年主演的一部心理惊悚片,它可以套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为精神错乱的范本,这也是西方心理影片的基础点。人的作品,不会凭空产生,波兰斯基悲惨的童年再次变异成他的主题,从《水中刀》的《钢琴师》波兰斯基永远的将个体封闭在厚厚的意念之墙内,在人心的疏离中,梦魇让生命对存在产生恍惚,陷入绝望和无助的境地。
影像,波兰斯基的影像永远有着一种邪气,散发着窨井般让人窒息的味道,在其表现手法中,你可以感受到人的孤寂和无望,无论周遭有着多少生命,他们都象《冷血惊魂》一样,走过的,将是满是干枯人臂的走廊,而脸,面对着地狱一边。
空间依然是被自我封闭的,拒绝和世界与人的沟通,卡洛沉浸在臆想的世界里,她再也找回不了和人共存的感觉。
影片开头,波兰斯基以一张被面膜覆盖的脸来象征社会的假面和人性的疏远,这种本质的距离贯串人类的阶级史。
卡洛是美容师的助理,清秀漂亮,心灵却在自闭中霉变,波兰斯基以几个镜头表达了卡洛的精神状态,眼睛的特写,在盥洗盆中洗脚,亲吻的负罪感,诸如此类异于常人的举动真实表达了她的精神状况。
我们可以追忆波兰斯基的其它影片,那些邻居的门总是关闭的,人在环境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中理性被消解了,隐秘其中的心魔却占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成为自己和世界的敌人,在精神病理学中有个称谓叫:人格分裂。
卡洛,似乎就是这样的人,在表象的冷傲后面是脆弱和悒郁的内心,但是,忙忙碌碌的人们自顾自的生存,内心,一个遥远而滑稽的名词。
而此类病人的失眠更让她们焦躁不安,甚至姐姐房事的呻吟声都可以成为一种反动力,加深她的心理负担。
她看似活在尘世,其实,她的内心早已枯竭,没有阳光可以照透这样的幽暗,也没有外力可以阻止这样的崩溃,只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发生质变是迟早的事。
在坤包里的兔子残骸,没有插电的熨衣,被强暴的梦魇,被夸大的闹钟音效制造了令人不安和惊恐的效果,不时出现的受虐的幻觉让整部影片陷入恍惚和变态的情绪,成为一种对我们精神世界的设问:我们的情绪受控于什幺,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什幺?!
卡洛,被自己隔离在存在的定论之外,自我封闭。她在臆想里自我折磨、挣扎,直至杀人。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波兰斯基对她还是寄予同情的,她所杀的两个人都事出有因,某种意义上是他们加剧了她的人格分裂,他们推动了她的崩溃。
《冷血惊魂》的故事,太为简单,它其实依旧是波兰斯基重复叙述的令人震颤和绝望的梦景?犹如人的童年,午夜惊起,看见窗外影影绰绰的树丛以为鬼魅来了? 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导演调动了惊悚片的一切元素,失真的音效,阴冷的环境,明暗对比强烈的构图,不知所终的结局。但是,导演不仅仅告诉我们一个个体失控的故事,他想通过个体的事件,反映当代社会压抑、烦躁和冷漠的特征,这也是一个好莱坞之外的导演对体制和社会构成的看法。
年轻的卡特琳娜·德诺芙在此片的表演是值得称道的,她那美丽面孔所流露的冷冷表情,空洞消极的眼神,神经质的举止,很深动地演绎了卡洛的自闭和崩溃的过程,作为一个出道不久的演员真的是难能可贵的。
影片中,卡洛的神志是现代社会的副产品,隔膜和冷漠让心失去了信任的基点,脆弱的人锁在自我之茧中,任虚无和幻觉盖覆真实而无法自拔。最终成为被迫害妄想型(persecutory type)患者,生命中精神世界对人类而言还是一个不甚知知的领域,在压力、恐惧、失败和挫折面前,有的人滑向了社会基准的背面,成为他人眼中的异族。
波兰斯基以这部影片为开始,导演了一系列的惊悚片,直到后来的《怪房客》达到思辨的高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的影片有着金属在铝锅上划过般刺耳而令人不舒服的感受,意志薄弱者少看为妙,在他的阴郁中很容易让人精神紧张和消极,从而产生厌世的情绪。
作为低成本的影片,作为波兰斯基第一部的英语电影,让他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他的阴郁也成为了他的标志,在其惊悚片中不断变奏,给貌似平静的世界抹上了道道阴霾。他的探索为惊悚影片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而《冷血惊魂》也因此赢得1965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注一】被迫害妄想型(persecutory type):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欺骗、跟踪、下毒、诽谤或阴谋对待等,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小小的轻侮可能就被病人放大,变成妄想的核心,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2003年11月25日 星期二 20时30分
独立影评人: OSAMA KAVKALU 于浦东 寒鸦精舍 夜凉时分

 3 ) 波兰斯基早期我最为喜欢的一部

7.8分。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应该对波兰斯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面的《水中刀》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含蓄的表现男女的关系,而这部《冷血惊魂》就一下子放的很开了,一方面它具有黑色电影、B级片的特质,另一方面也很有实验性,影片到后面的一些惊悚的想象片段,从墙中伸出的手等等,直到今日都能看到影子,例如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中从树丛中伸出的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内核的层面,是女主对于性的渴望和对于性的恐惧与压抑,形成了最终的疯狂。

好莱坞在那个年代的包容性,可想而知,而如今的好莱坞,眼里只有商业,难以再出如此优秀的影片。

本片的视听语言也是非常的超前,非常的优秀。

先说说视觉方面:空间上,是波兰斯基最为擅长的封闭空间。纵观波兰斯基的电影,很多片子都是封闭的空间,因为封闭空间更能凸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更能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可以看到片随着女主越来越疯狂,空间上也越来越闭塞,开头还有一些外景,后面就全部在内部的空间里了。摄影上,外景的摄影也是越来越闭塞,没有全景的展示,因为女主的内心也是越来越闭塞。一些小物件的设定,也非常的有技巧,例如那盘烂掉的兔肉,注意,是兔肉而不是更为寻常的鸡肉、牛肉,兔肉看起来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性的暗示,而且片中的那个造型让人联想到死去的婴儿,婴儿也是性的产物,所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它看起来充满着性的符号学暗示。

 4 ) 每个人都有神经质的一面

冷血惊魂 Repulsion (1965)

导:从寄宿在姐姐家的美容院女孩到苟且在战争废墟中的钢琴师 我们看到波兰斯基在自己第一部英文片中就表现出对独处的人很是感兴趣 其实这是最容易出彩的角度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神经质的一面 孤独和困境是激发人性各种意外反应的绝佳催化剂 所以无论是疯了傻了哭了笑了 发挥的余地很广阔 怎么拍都不过分 一不留神就能弄出来个绝对反常规绝对骇世惊俗的疯狂作品
    当然 这种独角戏在满足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好奇心偷窥欲的同时 又是对演技最严酷的考验
    跟后来的作品《魔鬼圣婴》相比 本片少了一些沉稳 多了一些激情 在人物心理状态转变的铺垫过程中略显生硬 这方面的优秀榜样可参考《变蝇人》及《闪灵》


编:很多细节 腐烂的兔子 忽大忽小的客厅 插在牙缸里的剃刀 未接电源的熨斗 墙上的裂缝 过敏的瘙痒 梦境 墙壁里的手臂 等等 构建出今天看仍觉毛骨悚然的视界



演:凯瑟琳天生的神经质跟角色非常吻合 出色的演绎了从美女到凶手的蜕变



乐:比较失败 一惊一乍的爵士乐并未跟剧情相得益彰 反而稍显画蛇添足 打击乐的使用比较小家子气



叹:花絮中得知作为一部实验色彩浓重的影片 没有大制作的可能 在低成本的条件下 导演竟然真的是用一只腐烂的兔子当道具 有够敬业 还有 墙壁上包裹着手臂的薄膜原来是剧组联系的杜蕾斯赞助



另:标准公司的精心修复让影片焕发新生

# # # #

 5 ) 【图文影记】波兰斯基眼中的女精神病患者

《冷血惊魂》是罗曼•波兰斯基的首部英语片,也是第二部长片。波兰斯基似乎将蓬勃旺盛的创造力与火山喷发般的激情一股脑倾泻到了胶片中,拍出了至今仍令人颤栗胆寒的心理惊悚片。影片的艺术成就着重体现在密集而诡异的符号阵列、极具压迫性的视听语言与凯瑟琳•德纳芙的传神表演中。 一.绵密的符号网络与精神分析 纵观波兰斯基的作品序列,人性的黑暗面和密闭空间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母题。而在探索精神的不稳定性上,《冷血惊魂》与其后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和《怪房客》(1976)则构成了略显松散的三部曲。三部影片都将主要空间设置在公寓内。而《冷血惊魂》与《怪房客》的相似度最高:两片都展现了孤独的人在受到特定环境刺激后,逐步走向精神分裂的过程。超现实的意象呈露与生猛疯狂的视听表现也一脉相承(亦都具备结尾众人围观的场景)。 现代公寓简洁而冰冷的装修风格、局促狭小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主人公压抑的精神世界的象喻。进一步地,公寓外的环境也映衬出女主角濒临崩溃的心灵。卡罗尔(凯瑟琳•德纳芙饰)每一次出门上街,道路的施工范围都愈加扩大,横七竖八堆叠的砖块一如其内心般凌乱无序。

片头的面膜意象,令人恐惧又别有意味

影片开场后的首个场景便是卡罗尔在美容院中为敷面膜的客人修建指甲。在此,面膜作为一个关于遮蔽、隔膜的符号,间接指称着卡罗尔对外界封闭的自我,亦昭示出她对自身欲望的压抑与抗拒。当然,在叙事层面上,面膜特有的覆盖形状也起到了令观众心惊肉跳、从而提升专注力的作用。 性压抑/厌男恐惧与本能性冲动间的矛盾纠葛,是推动卡罗尔堕入精神分裂深渊的主要因素,故本片的大多数符号自然倾向于被置于精神分析学中关于性暗示的网络中来解读。最明显的符号包括布里吉特对卡罗尔的哭诉“男人都是肮脏的东西”,以及卡罗尔最后一次出门时街头女人莫名其妙对她喊出的“荡妇”。此外,卡罗尔接到不知名的骚扰电话(根据前后语境,可推测出来电者是卡罗尔姐姐的男友的伴侣)时,听筒里传出了粗重的喘息声,也可看作对性欲与性压抑的暗示。 卡罗尔在被追求自己的科林强吻后,冲入电梯,烦躁不安地用手摩拭着嘴唇,回到家后火急火燎地刷牙漱口,显示出对与男性身体接触的恐惧与厌恶。另一组行动符码的含义则稍显暧昧模糊:卡罗尔在卫生间拾起地上的背心,准备把它扔进垃圾桶,迟疑了一阵儿,把脏衣服慢慢捧到嘴边闻了一下,随即丢下了它,赶到洗手池旁干呕。此前一晚,姐姐在和男友做爱后围着浴巾进入卡罗尔的房间,质问其扔掉男友牙刷的举动。由是可知,那件背心应该沾染上了两人的体味,卡罗尔的举动便可读解为向往姐姐的身体(不无女同性恋之意味),但却在嗅出男人气息后产生了嫌恶反应。 《冷血惊魂》多次呈现了卡罗尔受到性侵犯的梦魇(或幻想),而随着她(至少在行为上)对男性的仇恨逐步加深,被压抑已久的性欲也如涌动的岩浆般迸泻而出。在杀死上门探访的科林后,她走过家中的走廊,被两壁长出的一簇簇手臂抚摸、猥亵。而在砍死试图侵犯她的房东后的第二天晚上,卡罗尔特意涂上了口红,上床等候每晚准时前来强暴她的(幻想中的)男人。影片便是这样将女主人公的性压抑与性排斥结构为一组相伴相生的矛盾冲突,使其随着情节发展而渐次升级,直至达到谋杀(死亡)和献身(性爱)交织并置的高潮。 影片的一处闲笔是姐姐开着的电视中播放的拳击比赛,可视为一个关于暴力的指涉。尽管拳赛直播在本片中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在波兰斯基长片处女作《水中刀》(1962)中,收音机里传来的拳赛广播声不断升高、渐次急促起来,与船舱中三人间逐渐加强的张力互为映衬。

楼下的教堂与修女

教堂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每天午夜零点,正是教堂的钟声唤起了卡罗尔的性侵幻梦,而这座教堂恰位于公寓对面。楼下身穿白色衣袍的修女,在卡罗尔眼中,不啻是一群纯洁无瑕的天使,一处远离污浊男性的净土,可望而不可即。天主教与(因纵欲乱性而引发的)罪疚感(或曰修女与欲女)这一对象征符码的引入,丰富了影片的意义网络。

性压抑与裂缝恐惧

无处不在的裂缝与罅隙,在影片中被赋予了两层含义。首先,人行道上的裂缝与道路施工处于同一场景中,同片末卡洛儿头顶坍塌下来的天花板,均象征着卡罗尔精神世界的崩解与倾覆。除此之外,裂缝也喻指女性的阴道。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另一部描摹女精神病患者的经典影片——英格玛•伯格曼的《犹在镜中》(1961)。女主角凯伦经常面对着墙上的裂缝,生发出虔诚的宗教臆想,而在影片的结尾,上帝终于对着她显现了——一只企图强奸她的蜘蛛。而本片中,幻想中强奸卡罗尔的男人,常常是从卧室的墙缝里现身的。无独有偶,卡罗尔坐在路边长凳上,神情恍惚地凝视着裂缝,而苦苦追求她的科林则直接一脚踩在裂缝上,遂构成一幅暗指两人发生性交的图景。此外,在影片中反复登场的剃刀也是精神分析中典型的男性性器官象征(考虑卡罗尔扔掉姐姐男友的剃刀一段),同理还包括割破皮肤的指甲刀,也不无性意味。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凡符号分析皆论性”的批评策略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在本片的文本语境中,上述解读绝非牵强附会的过度阐释,在本片摄制完成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正大行其道,不论在艺术电影(如费里尼的《八部半》(1963)《朱丽叶与魔鬼》(1965))还是商业片(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1960))中皆是如此,《冷血惊魂》亦不例外。 另一列符号与食物有关(正所谓“食色性也”)。影片中,卡罗尔的同事曾详细描述“前日放映的一部爆笑的卓别林影片”(看过的观众肯定能猜出这是《淘金记》(1925)):卓别林因为过于饥饿,把鞋子当作牛排、鞋带当作意大利面吃掉了;同行的另一人则将卓别林看成了一只香喷喷的鸡,追着它跑。随即,同事在手提包里发现了一枚心脏。在本片的意义网络中,《淘金记》里食物引发的幻觉正好与卡罗尔因性欲引发的幻觉形成对位,这也是波兰斯基的又一个妙笔。

腐败的兔子肉

发芽的土豆

实际上,卡罗尔在精神逐渐失常的过程中,摄取的食物也越来越少。这从卡罗尔家中原封未动的一堆土豆与一盘兔肉即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堆土豆开始发芽、腐坏。这一意象在波兰斯基近40年后的作品《钢琴家》(2002)中重现——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男主人公被困在公寓里,断水断粮,翻出来一个严重霉变的土豆充饥,导致肝部肿大,高烧不退,险些丧命。至于渐渐变质、苍蝇丛生的那盘兔子,则不免令人想及大卫•林奇《橡皮头》(1977)里两个如噩梦般诡异的生物:在餐盘里蠕动的怪鸡和怪诞恶心的畸形婴儿。几乎可以肯定,林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本片。两部影片另一相似处是对性欲与性压抑矛盾的呈现,不过林奇的故事全然发生于一个离奇的、后工业社会的、宛如末日般的超现实世界中,这与本片的现实时空设置大相径庭。

马路上的三艺人

在《冷血惊魂》看似完满的符号体系中,有一处细小但却醒目的瑕疵,如同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马路上的三个艺人曾两次登场,其中一位弹着班卓琴,另外两人身体朝向相反,弯腰驼背,摇动着近似于沙锤的乐器。三人口中无话,目不斜视,仿若一束超然物外的存在。这一意象的深层含义无法准确获知,为影片完整绵密的符号阵列点染上了一抹荒诞无常的色彩。据波兰斯基本人(源自CC公司发行的《冷血惊魂》DVD花絮部分)说明,这三人是他偶然间遇到的,觉得别有意味,遂将其嵌入到影片之中。 二.精湛的视听语言和演技呈现 波兰斯基在采访中曾表示,他拍摄《冷血惊魂》的目的主要是赚到足够的资金,以便制作自己真正渴望的、更为个人化的影片《荒岛惊魂》(1966)(最终获得了柏林金熊奖,而本片斩获的是银熊奖)。许多评论家认为本片参考了真实的精神病案例,精准地展现了精神病人的发病过程及幻觉症状,但导演却坦诚,他与另一位编剧格拉德•布拉奇(Gérard Brach)只是坐在旅馆房间里想出了整个剧本。内容均来自于即兴创作、直觉、想象与吸食致幻药后的个人体验。尽管如此,影评人和观众仍旧情不自禁地叹服于波兰斯基的艺术造诣,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成就要归功于影片精妙的视听语言及演员表演。

低机位仰拍镜头中的柜子显得岌岌可危

在摄影机调度方面,波兰斯基大量运用了运动长镜头,在室内段落中使用的长镜头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而室外街景主要采用手持跟拍,镜头中的卡罗尔常以侧面近景方式呈现,面部的细微表情尽收眼底,摇晃的摄影机则营造出了惶惑不安的氛围。许多低机位仰拍镜头使得女主角看起来总是在逼视着观众,凌驾于观者之上,从而增加了影片张力。卡罗尔午夜萌生幻觉之时,对柜子的低角度仰拍令其上的包和网球拍显得随时会掉下来,强化了影片的惊悚感。

广角镜头中的浴室显得幽深而庞大

通过快速变焦创造房顶坍塌的错觉

摄影机也具有扭曲、改造电影空间的功能。在卡罗尔两次谋杀闯入者之后,画面中的浴室(浴缸里装着尸体)和客厅(翻倒的沙发后是藏尸处)显得空荡而庞大,这是运用广角镜头而产生的大景深效果,纵深空间被大幅夸大。当卡罗尔躺在床上盯着房顶时,天花板仿佛开始塌落,即将压在她的身上。此视觉效果亦是由摄影师通过变焦方式(由广角迅速推至长焦镜头,不仅目标物被放大,画面纵深也会被急剧压缩)创造出来的。

诡异的摄影机主观镜头

谋杀发生前的三人构图

主观镜头则是另一个制造临场感的得力手法。试举两例。在卡罗尔第一次出门上街时,遇到了一个直勾勾盯着她的男人,在经过他身边时,摄影机停了下来,并对着男人固定了数秒。换句话说,摄影机由手持跟拍的客观视角转换为主观视点镜头(很容易忆及茂瑙的《日出》),但由于男人的目光继续跟随着卡罗尔前行,望向了镜头外,故这个镜头可看作摄影机的主观视角,如同摄影机突然具备了自我意识,游离于女主角之外,一种异样的感觉就这样渗进了观者的心底。另一个更为常规的主观镜头见于科林之死场景:画面首先呈现为一幅三人的构图(科林与卡罗尔位于前景左右两侧,对峙中,而后景是对面房门外目不转睛望着他们的老太太),老太太因狗叫被发现而开门进屋,科林(走向后景)关门,卡罗尔高举烛台朝他奔去。随即切换为透过猫眼观看对门的(科林的)主观镜头,(由于卡罗尔在画外空间中砸中了科林)摄影机抖动着下移,一抹血渍出现在门板上。紧接着是科林倒地后的主观镜头,卡罗尔继续狠命砸他的头部(在观众眼中,如同卡罗尔狠砸摄影机/摄影师一般)。在此,由客观镜头转为流畅剪切的两个主观镜头,迫使观众完全认同于科林,模拟出观众也被女主人公杀死的观感,令人惊惧不已。

水壶映照出扭曲畸变的面容

镜子在本片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影片开始后不久,开水壶上映照出了卡罗尔扭曲变形的面容,预示了她的个人世界即将发生畸变。在姐姐离开不久后,卡罗尔打开衣柜,被柜门镜子中的男性疑影吓了一跳,彰显了她对男人既恐惧又渴望的心境,也正是在看到这个人影之后,卡罗尔的幻觉才开始渗入现实。 《冷血惊魂》的声音处理亦堪称典范。卡罗尔的性侵幻想由午夜教堂的钟声引发,之后的幻觉/梦魇被全程消音,卡罗尔毫无声息的嘶吼与尖叫仅由画面呈现出来,此过程中唯一伴随的声响就是时钟的滴答声。梦魇结束的标志是震耳欲聋的闹铃声或门铃声。波兰斯基用消音的手法区分开了虚假与真实的世界,同时也创造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别样感。而午夜教堂钟声与室内时钟滴答声的叠加出现,仿若洞开了幽冥世界的大门,令人不寒而栗(卡罗尔砍杀房东前的声效处理相同)。 为了渲染恐怖的气氛,影片多处利用了突如其来的惊悚高音,包括闹铃、门铃、电话、走调钢琴等:在卡罗尔割破顾客面部后,顾客的尖叫声与兀自响起的刺耳高音此起彼伏,交互混响,令人烦躁震悚;卡罗尔在砸死科林后,打量了一下尸体,幡然醒悟,大叫后,猝然响起了尖锐的的啸叫与汽笛声;房东被虐杀后,急速的爵士鼓突入耳膜,恍如走了调的安魂曲…… 影片大获成功,凯瑟琳•德纳芙的精湛表演功不可没。这位法兰西“冰美人”展现出了令人汗毛倒竖的冷漠与残忍,时而目光呆滞,如若冥想,时而似雪山突崩般歇斯底里。类似的表演风格德纳芙主演的另一部名作《白日美人》(1967)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塞弗丽娜在平日里神情恍惚,冷淡沉默,但在性幻想世界中却尽情追逐着销魂荡魄般的快感。

卡罗尔神经质地涂画门玻璃

波兰斯基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神经质,设计了一系列机械性的标志动作:卡罗尔躺在床上,边听着隔壁的叫床声,边啃噬着自己的一撮头发;她抹衣袖,如同掸灰尘;一缕阳光照进室内,她急忙用手使劲地摩擦凳子,试图赶走照在其上的光线;她还经常做出神经质的擦脸或搓手臂的动作。一系列关于“擦拭”的举动,隐隐折射出了横亘于卡罗尔内心的魔影:世界就像一座大熔炉,邪恶的质素被搅拌得无处不在,一切都是肮脏污浊的。 卡罗尔在杀人之后,愈发在自我的畸变时空中泥足深陷,一边漫无目的地穿针引线织毛衣,一边哼唱着单调的旋律。歌声似泣非泣,时而发颤,时而变调,令人不寒而栗。而她边哼曲边用未接通电源的熨斗熨烫衣物,以及在玻璃门上刻写无法看懂的文字的举动,亦都映衬出她已丧失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能力。

尾声的照片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黑暗中,摄影机缓缓地向右摇移,卡罗尔家中的陈设、摆件与时钟渐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为一束来源不明的光线所烛照。随后,镜头慢慢下移,经过电视机,移过散落一地的被褥和毛线球,俯察着地毯,姐姐寄来的比萨斜塔明信片在明灭的无源光中渐渐清晰。随即而来的黑幕终结了这个长镜头,片刻之后,摄影机左摇至此前曾数度强调过的、卡罗尔小时候的全家照。照片大部被黑暗所遮没,仅有后景中年幼的卡罗尔和右前方的男人可供辨识。小女孩兀自站立,不无哀怨地凝视着远方(目光与男人的方向部分重合),既像对(可能虐待甚至侵犯她的)家人的一场无言的控诉,又似永远沉溺于自己的王国之中。菱形的阴影构成了一个牢狱的视觉形象,将卡罗尔紧紧框锁在其中,无处可逃。镜头逐渐前推,变焦放大,直至小女孩瞳孔的特写,从而使影片拥有了首尾相衔的图像——卡罗尔的眼睛(但变焦推拉的运动方向与片头正好相反)。这个镜头恍若一声无人引航的哀叹,酸涩怅惘,而伴随期间的、与片头相呼应的笛声听起来凄楚悲凉,这一刻,仿佛所有幻灭的伤楚都呼啸而过,令人再也无力言语。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6 ) 模糊了的现实和臆想的界限

在一个瞌睡的晚上看完《冷血惊魂》,本以为影片里的恐怖场景都如《黑天鹅》般出自主角的臆想,裂开的地面,被墙壁里伸出的手臂环抱、腐烂的兔子、发霉的土豆,被窝里姐姐的情人,手刃追求者和房东,波兰斯基用一种模棱两可的手法彻底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而我以瞌睡的状态甚至分不清是影片的情节还是自己的噩梦。度假回来的姐姐在凌乱的房间里发现了尸体和床底下的卡罗尔,一群邻居围着嚷嚷着要救她可是谁也没有动手,最后还是她向来厌恶的姐姐的情人双手抱起她……看到这,心里升起一种微微的奇怪的感觉,难道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让卡罗尔和男人世界和解?


影片没有任何暗示和描述关于卡罗尔性格和心理问题成因,最后将镜头对准一张她童年的家庭照,从远处拉近看照片里有一位男士和女士坐着注视着镜头,照片非常模糊,隐隐约约感觉都在微笑,女士的脸被窗栏杆那样的障碍物几乎全部遮住,男士的形象较为清晰,神似姐姐的情人;卡罗尔站在两人中间靠近女士的位置,头却转向另一侧,目光落在男士的脸。同成年后的她一样,眼神冷而空,一种隔绝,她走不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

 短评

其实我想打七星,凯瑟琳德纳芙从她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格格不入正在吃饺子的我放弃了所有饺子屏住呼吸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每一个镜头都无可挑剔,每一个镜头都足以让人崩溃,波兰斯基就是崩溃惊悚界的大师,大师就是可以随便强奸你,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8分钟前
  • lukelette
  • 力荐

新浪潮和恐怖片的结合体,太到位了,那个墙上冒出手的一定是恐怖片里最经典的场景之一了吧!唉晚上一个人在房里看吓死人了TAT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影城重看]波兰斯基拿手的心理惊悚与封闭空间齐集,“冰美人”德纳芙演技爆表,性压抑与处女情结,焦虑和神经质,受迫害妄想症最终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大量低机位仰拍+室内长镜+室外手持跟拍。走廊群手,裂缝与性侵幻想,发芽土豆,腐败怪鸡,无声嘶吼梦境,修女,展现精神病人心理世界的神作!(9.5/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具有邪典气质和超现实主义元素,一个对“性”恐惧又苛求的打工妹故事。轻情节中细节。剃刀即阳具,裂缝即阴部。这种类似现实社会将人异化的表达让本片很像女版的《怪房客》,两部作品都隐隐中是波导对自己来到异国时感到不安的投射。

18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推荐

片首焦虑疲倦的眼眸特写,实为矛盾自闭的女阴意象,全剧主题经此而铺陈开来。【8】

2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冷血惊魂》这种译名太弱智了。最直击要害的就是原来的标题Repulsion,厌恶、抗拒。因童年阴影而厌恶男人、抗拒正常的生活。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主题,还是得说Catherine Deneuve演得好!另外波兰斯基真是太阴暗了,又喜欢发掘女性神经质的一面。

28分钟前
  • 小克
  • 推荐

观影感不舒服才少给一星的==,波兰斯基,最后一个长镜头,想起老库的闪灵

32分钟前
  • 推荐

#重看#嘀嗒更漏到天明,深夜噩梦散发的邪恶与甜美气息,心头无端漾起的恐惧吞噬灵魂,时间如胶着的、凝固的、垂死的无名状物,一刀刀,一丝丝,刮尽沉重肉食的最后累赘;被永恒黑夜吞没,被迷乱手臂拥抱,他永远浸没在永不醒来的阴影里。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得我想掐死这个白痴~~~一副懒散脑残样,疯掉活该。只有那配乐让这空泛的镜头有了一丝刻意人为的神经质。

36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较差

在《冷血惊魂》中,女主《排斥》的对象可能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既令人确信又令人怀疑,既令人享受又令人厌恶的人生道路。这种自相矛盾体现在两姐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上:姐姐被「有妇之夫」吸引,并完全沉浸在「爱与罪与罚」这种和谐、稳固和经典的「斜塔」结构当中。单身的妹妹则对践行开放式「三人行」关系感到惶恐和不安,且被困在现实与妄想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不得不说,波兰斯基这套虚实结合的「警钟」大法实在高超。显然,这个涉及世俗伦理「道德」的两难困境是他前三部作品里都有探讨但均未能超克的问号,在《水中刀》结尾,将第三者「排斥」遗弃在二人世界之外的夫妻还能心平气和地商讨,并流露出和解的征兆。本片结尾暗示了丈夫的去向和妻子再次被第三者代替的悲惨遭遇。到了《死胡同》那里,妻子早早投奔情人的怀抱,丈夫像尼采一样疯掉。

3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曾对男性感到repulsion的女性,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曾对女性产生repulsion的男性...反正看这片我心里是拔凉拔凉的,带着一丝“理解万岁”的温暖。异乡人波兰斯基拍出了陌生的伦敦,当时的影评竟然没有人谈到feminism...

39分钟前
  • 力荐

#波兰斯基影展# 与罗斯玛丽异曲同工的心理惊悚片,法罗换成德纳芙。裂缝/罅隙的意象浓(门缝、窗、隔墙传来的声音、裂缝)。电话是转换现实/想象的开关。时钟的流转声遍布。公寓渐渐成为女主角内心及其孤独的隐喻。

43分钟前
  • btr
  • 推荐

Deneuve不发胖真是美丽啊!作为65年的恐怖片,气氛和音乐都营造都非常完美。 Deneuve的眼神很赞,波兰斯基对女主从一开始的躲避男人到最后的爆发刻画的非常到位。

46分钟前
  • Miss桃樂絲
  • 推荐

其实让人发毛的是小时候全家合影卡洛的眼神,最后镜头也定在那里,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精神失常女人的故事我想。。。土豆和兔肉的多次出现也让人慎得慌

49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1.处女的崩溃;2.手墙十分惊艳;3.再次被光影调戏;4.秒针走动的声音让观众如主角一样焦虑;5.房间亦如女主的内心世界的具象化;6.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恐惧、愤怒的眼神。

5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黑天鹅》偷师太多。最后的照片说了,那个强暴女主的幻影,很可能是她的父亲。看了《唐人街》后,谈起波兰斯基我总不忘加“大变态”的头衔。原来,二战中还是小孩的波兰斯基失去父母的庇护,我想他为了生存下来付出了多少。像他和大卫·林奇这样迷恋乱伦和强暴的人,总应该是有点原因的。

54分钟前
  • souvent
  • 推荐

重看。如今看依然能感受到其实验性,冷冽黏腻共存的异象世界,内心恐惧与精神分裂的外化。德纳芙抽搐般撩鼻子的动作和大睁的双眼让人惊艳的同时不寒而栗,真是个可爱的小变态啊。

59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一步一步堕入精神崩溃的深渊之中,无尽的黑暗笼罩和幽闭的空间围锁,在大银幕看的气氛简直完美。 8.4分★★★★

1小时前
  • qw0aszx
  • 推荐

还好一直保有不看简介先看电影的好习惯···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彪炳万世的惊悚点,波兰斯基恐怖片生涯的牛刀小试,已初露锋芒,不过影片的配乐很伤神,CD的表演很揪心

1小时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凯瑟琳·德纳芙演疯子,还是没阿佳妮厉害。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