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HD中字

主演:阿尔伯特·芬尼,劳伦·白考尔,马丁·鲍尔萨姆,英格丽·褒曼,杰奎琳·比塞特,让-皮埃尔·卡塞尔,肖恩·康纳利,约翰·吉尔古德,温蒂·希勒,安东尼·博金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理查德·威德马克,麦克尔·约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2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3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4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5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6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3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4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5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6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7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8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19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0年,纽约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绑票撕票案,主谋卡塞蒂携赎金逍遥法外。 5年后,侦探赫丘里·波罗(艾伯特·芬尼 饰)乘船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朋友比安奇(马丁·鲍尔萨姆 饰)的安排下登上东方快车,去往伦敦。一日凌晨,波罗被隔壁10号包间的叫声惊醒。随后,因雪堆掩埋铁轨,列车被迫停于南斯拉夫境内。波罗再次睡下不久,又被吵嚷声惊醒。贵妇哈里特·贝琳达·哈伯德(劳伦·巴考尔 饰)声称10号包间的富翁雷切特(理查德·威德马克 饰)潜入了自己的11号包间。天亮后,雷切特的管家贝多斯(约翰·吉尔古德 饰)端来了饮料,却敲不开10号包间的门。列车员皮埃尔·保罗·米歇尔(让-皮埃尔·卡塞尔 饰)用钥匙开了锁,但是里面挂了门链。波罗与皮埃尔合力扳开门,发现雷切特口角流血死不瞑目。经医生康斯坦丁(乔治·库鲁里斯 饰)检查,雷切特被下了药,身中12刀,死亡时间为0点至2点间……薄樱鬼雪华录我办事你放心爱心传达突如其来的爱力比多机动搜查队404加油妈妈请回答1987等爱回家疯狂万圣夜庙街十二少缘:出云新娘脱欧:无理之战咫尺之间安迪·麦克第二季多重讥讽浪女大厨第四季海绵宝宝2015孽火1992权欲 第二季铁血大动脉诱爱入局泰语红色利剑精武风云·陈真粤语我在这里蓝水-天堂梦魇相信男人大嫂归来约会专家东京自助洗衣店蛇杀手复生局魔神英雄传强袭魔女:501部队出发火之审判动物管制官第二季海上火焰教皇的驱魔人心归何处身体互换坏妈妈:圣诞节

 长篇影评

 1 ) 一个被字幕破坏气氛的梗

<图片1><图片2>

在B站看的 画质很良心
除了福尔摩斯外看的第一部推理电影
总觉得 结果显而易见 从所有人的背景就能看出来
可是竟然留下那么多罪证
嗯 不过瘾阿
推理过程 没太注意

 2 ) 东方快车谋杀案

关于《东方快车谋杀案》,我有若干零碎的记忆。包括电影一开始时快速的通过报纸复现当年的案件,12个人一人一刀的谋杀案,还有关于两个人对话中提了一句的陪审团。

似乎陪审团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在这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审判制度存在。现在重看这电影时,我已经很清楚什么是陪审制度了。

重看的时候才发现这电影中有这么多的明星。最有名的当然是肖恩康纳利和英格丽鲍曼。英格丽鲍曼尤其让人吃惊。我一直没有看出来哪个人物是她演的,一直到后来看拍摄花絮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演的是一个貌不出众的小配角,而且是她主动要求出演这个角色的,本来剧组给她安排的是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她已经是大明星了。

英格丽鲍曼饰演的这个人物是原Armstrong家的家庭教师,在行动中,她自称是去非洲的志愿者,非常虔诚的信仰上帝。她多次谈论上帝,和自己关于神迹的梦。后来波洛指出,她虔诚的宗教信仰是来自小孩被杀后的自责。

其实,这个家庭教师确实是12人中最复杂的一个人物。英格丽鲍曼主动要求出演这样的人物显然是想表现自己的演技。精神非常可嘉。可是她被人记住的,依然是她在《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等等中那些美得摄人心魄的形象。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她还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演了一个相貌平平的配角。

过去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总是惊叹于这个故事中那众多的人物,精巧的连环十二杀,这次重看,才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漏洞依然很多,而且是几乎致命的低级错误。

在我谈论这些错误之前,先谈谈另一个有趣的东西吧。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s not about six, it'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挺有趣的笑话,我突然想,当年的国配中是怎么解决这个文字游戏的呢?

我的这套碟应该是当年MK做的吧,带有两条国配。我不好国配那口,也分不清什么国配版本,不过还是能够听出一条的声音要熟悉一些,另一条大概以前没有听过。

常见一点的那条是完全的直译,没有做任何解释。当年的观众大概会不明白这个XX、六点、十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另一条模拟了一个中文文字游戏出来。上铺的人问,“是不是有点?”下铺的人是,“不是六点,快十点了。”波洛大笑说,“他不是问你时间,他是问你是不是有点XX。”

然而无论如何,我是反对国配的。就以《东方快车谋杀案》来说,原音中,波洛的英语口音非常别扭,但是语速很快,这符合他的身份,来自比利时的智力超群的国际级大侦探。而国配没有表现出他那浓重的口音。当然,我也能够想象,如果给波洛配上四川话或者东北话的方言口音,那么大概就会笑场了。不过无论如何,国配在这里抹掉了原作的一部分意图。我承认当年的优秀配音者都是了不起的人才,我只是觉得他们的才能被浪费了。

关于这电影的漏洞,波洛后来戳穿每个人的谎话,刺探出每个人的真实身份,最后在餐车上当着12个凶手的面,揭露案情,确实精彩绝伦。可是,他所有的推理,全都基于他发现被杀者是当年绑票撕票案的主谋。而这一发现是他在现场找到了一点烧过的纸片,他在那个纸片上辨认出了当年遇害小女孩的名字。

可问题是这个关键线索是怎么来的呢?是12个人中的一个,那个秘书,在案发时把一封恐吓信烧掉留下的残迹。问题是,他们有12个人,策划精密,他们占据了几乎整个车厢,他们甚至连凶器匕首都藏了起来,为什么不能把一张小纸条藏起来,而非要在现场烧掉,并且还没有烧彻底?如果没有这个纸片,那么波洛根本就不能把这个案件和当年的绑架案联系起来。

说句题外话,波洛的记忆力很好,只是看到一个名字的一部分,就想起了5年前一个和他无关的案件的细节。如果今天重拍这部电影,这里大概会插入无线网络和搜索引擎的广告。

类似的漏洞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个。例如,为了彼此洗清嫌疑,所以整个案件中的每个行动都是由几个人来联合完成的。给被杀者吃安眠药就是先由他的管家把酒水端进他的房间,然后再由秘书进来把药加入酒中。可问题是,他们怎么知道这个人会先不喝酒,甚至没有把酒杯端在手上,就把秘书叫进来呢。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投药。

说起这种若干人各自完成一些行动,单独来看都是正常行为,联在一起就形成杀人案的故事,我似乎前些日子还看过一个,记不起来是电影、小说、动画还是别的什么了,大概就是一帮火腿友联合杀人以后,死者的女友居然无意中查出了真相。

我懒得去查这个故事的出处了,不过想起来这个故事应该是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启发而写出来的吧。

回到《东方快车杀人案》的本初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12个人联合杀人?

从动机来看,因为12个人都想要报仇。

从设计来看,12个人可以互相掩护。

除此以外,我想,他们也在借多人犯罪来清洗或者掩盖自己的罪。

实际上,整部电影都没有讲,有任何确凿证据表明那个被杀者就是当年绑架案的主谋。我也不认为他们能够举出这样的证据来。那么他们是否真的能够确认那就是当年的凶手,他们有没有可能杀错了一个人?甚至就算那个人就是当年的罪犯,他就一定要承受死刑吗?

他们还谈到了12人的陪审团,可陪审团不应该由受害者的亲属来组成,陪审团应该是一群公平的人,而不是一群只想杀死凶手报仇的怒汉。

可是无论如何,他们的仇恨无处发泄,他们的痛苦不能减轻。所以他们必须杀一个人来报仇。

而12个人的连同犯罪可以让他们把“如果错杀”的责任推卸在别人身上,每个单独的人似乎都是真的无罪了。

所以这个行动,只有暴力,只有伤害,只有发泄,没有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多数暴力。在今日的中文网络上,依然常见。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最后,波洛给出了一个假的结论,放过了这12个人。这12个人在车厢中开香槟庆祝他们的胜利。这一场景在今日看来也和网络暴力如此的相像。

我想,如果是我在波洛的那个位置,不,我绝对不会默许这12个人的谋杀。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3 ) 人物关系与演员对应表

我只是想给个人物关系表,居然要140字才行。。。只能把文字复制下来了,虽然一点都不好看:

--------------------家人-----------------

搞事太太 -Mrs. Hubbard -Daisy的祖母 -Lauren Bacall

公爵夫人 -Princess Dragomiroff -Daisy的教母 -Wendy Hiller

伯爵 -Count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夫 -Michael York

伯爵夫人 -Countess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妹 -Jacqueline Bisset

--------------------朋友-----------------

上校 -Col. Arbuthnot -军官战友 -Sean Connery

雷切特秘书 -McQueen -仰慕夫人 -Anthony Perkins

--------------------家庭仆人-----------------

雷切特男仆 -Beddoes -男仆 -John Gielgud

家庭教师 -Mary Debenham -夫人秘书 -Vanessa Redgrave

公爵夫人女仆 -Hildegarde -厨子 -Rachel Roberts

汽车销售 -Foscarelli -司机 -Dennis Quilley

传教士 -Greta Ohlsson -保姆 -Ingrid Bergman

--------------------自杀女仆相关-----------------

美国侦探 -Hardman -女仆的恋人 -Colin Blakely

乘务员 -Pierre -女仆的父亲 -Jean-Pierre Cassel

 4 )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别想弄清楚所有证据材料!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年版经典电影---笔记:
1930年案发 黛西被绑架
倒下的椅子保姆,
老头,
楼上惊叫的人
花房有人,女佣 波蕾特•米歇尔,内贼?
司机相撞
黛西的母亲夫人:索妮亚•阿姆斯特朗,
上校军官:哈米许•阿姆斯特朗
                        
半小时人物基本都出场了,才死人。
        死亡勘察:
开门有门链子,缬草+?,12刀(5深,三刀致命,2最浅)
死亡时间:午夜到2:00,怀表:1:15,0:40怪叫
烟灰缸:两种火柴,一支抽剩下的雪茄,一根烟斗通条,H手帕,
烧过的纸片AISY ARMS→Daisy Armstrong黛西•阿姆斯特朗1
        当年案情:
主谋意大利名字卡塞蒂
夫人2:怀孕产下死胎3,分娩而死
丈夫上校军官4:举枪自杀
女仆5:被冤枉为同谋,跳窗自杀
5条人命!

一开始人物我分不清,我还截图人物身份及长相,等我看完基本能看脸认出身份了,但是别指望我记得名字!!!

















挂不了表格。。。只能截图了,以下严重剧透~



 5 ) 一场精彩绝伦的群戏表演

本文发表在本人的同名公众号、百家号和头条号“半截小丑”,欢迎关注、交流。

剧透提示:本文中包含对《东方快车谋杀案》的1974年版和2017年版的内容剧透。建议此文读者先看过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片。

本部片子主要出现的人物多达17个,具体如下(译名可能有差异):

死者:雷切特

犯罪嫌疑人(关系较近的列在一起):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阿布斯诺上校 & 德本汉小姐(两人为爱人);赫伯德夫人;安德烈伯爵 & 安德烈伯爵夫人;德拉戈米罗夫公主 & 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福斯卡雷里先生;奥尔森小姐;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调查人员:波洛侦探;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由于出现人物众多,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多人场面的调度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于这两点,1974年版和2017年版有着不同的处理。与2017年版相比,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上有着更出色的表现,本文也主要围绕后者进行分析。

人物刻画

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

麦奎恩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一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紧张。例如,当董事比安奇向车厢里的人说明雷切特被杀的情况后,他质疑比安奇没有立即通知他的时候,说话十分结巴。又例如,在与波洛说到“母亲”这一话题时,他的情绪突然变得歇斯底里。

在1974年的版本中,麦奎恩的扮演者是安东尼·博金斯。此演员还扮演过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里面的精神分裂者患者一角。巧合的是,在《惊魂记》一片中,他同样也是存在恋母情怀的凶手,与《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角色一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在第一次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一直存有他是凶手的感觉。

安东尼·博金斯很好地演绎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胆战心惊、充满不安的秘书这一角色,将秘书心中压抑的对雷切特的不满和厌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

英伦范儿十足的管家。优雅得体,举手投足礼貌有风度;且镇定自若,在波洛指出他与阿姆斯特朗一家的关系时,他也没有丝毫的慌张。

阿布斯诺上校 & 德本汉小姐

阿布斯诺上校一角由 007 扮演者肖恩·康纳利扮演。该角色正义勇敢,并经常为自己的所爱德本汉小姐挺身而出。例如,在波洛对德本汉小姐严格审讯的时候,上校不顾大家阻拦,与波洛理论。又例如,在波洛展开案情推理,并讨论到德本汉小姐时,他为德本汉小姐辩护,并下意识把手放在德本汉小姐的肩膀上,给她以安全感。

赫伯德夫人

赫伯德夫人在本片中的戏份十足。她住在死者雷切特的隔壁,为谋杀案的主要策划者,并在破案过程中,试图给破案者以错误的引导,具体有以下几幕:

  1. 向比安奇董事表示昨晚凶手就出现在他房间,并以自己的婚史为例,坚信自己的判断
  2. 审讯时,提供了一颗列车员衣服上掉落的纽扣,来错误引导波洛的判断
  3. 在波洛审讯福斯卡雷里先生时,带着自己发现的凶器出现

当波洛点出她的真实身份,她的眼神失去了之间的坚定、果断,变成了往下和往旁边的闪躲。

安德烈伯爵 & 安德烈伯爵夫人

在波洛的审讯过程中,两人显示出明显慌张却又故作镇定的样子。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 & 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是波洛唯一亲自去房间审讯的人。正是这一高贵的身份,她一直都表现出不屑和专横,但在案情推理时,被波洛几个“evasion”揭露真相时,她变得慌张,用抖动的手抽着烟,假装镇定。(不得不说,这部分的台词写的真好)

作为公主的贴身女仆,施米特小姐也有相当的戏份。在审讯的过程中,她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在公主的房间内,她试图回避女仆名字的问题;二是在她自己的房间内,她被波洛套出她可能不是女主的贴身女仆时,她的笑容瞬间消失。这两个细节为后面谜底的揭开做好了铺垫。

福斯卡雷里先生

福斯卡雷里先生的审讯过程中显得相当有趣,他认为雷切特先生是卷入了黑帮事件,并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显得自己像个过客一样。老实讲,要不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我一度觉得他只是一个多余的角色,为影片添加喜剧色彩而已。

奥尔森小姐

英格丽·褒曼饰演的这一角色让她顺利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电影中,英格丽·褒曼将神经紧张、迟钝愚懦的奥尔森小姐表现地惟妙惟肖。奥尔森小姐张口闭口上帝,十分虔诚;时刻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只会一丁点的英语,因此连话都说不利落。在奥尔森小姐的审讯中,导演用了五分钟的近镜长镜头来刻画奥尔森小姐的形象,而褒曼也用她精湛的演技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表现。

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同样也是案件参与者,但戏份不多。

波洛

相比2017年版中波洛的一味爽酷的无聊,1974年版的波洛在扮相、举止、神态、口音等各个层面特色都十分丰富鲜明,可以说将这一角色给演活了。列举几个片段:

  1. 在调查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时,贝多斯讲了昨晚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t about sex?”,他回“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10:30”,波洛大笑
  2. 在审讯赫伯德夫人时,他的“Yes or no”审讯方式与赫伯德夫人想要仔细解释形成冲突
  3. 在与德本汉小姐对质时,他情绪激动。

相比,2017年版的波洛在审讯中一直是这样的表情:

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这两个角色添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极度想要参与在破案过程中,每次审讯完都是“他就是凶手”。

场面调度

影片有两个主要多人场面,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来体现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场面调度上的优异表现。

场景一:比安奇董事向乘客说明情况(1974年版:41分钟开始;2017年版:41分钟开始)

在1974年版中,乘客都挤在一个狭小而吵闹的空间里,而2017年版则是大家轮流安静地论述自己的看法。相比1974年版版,2017年版缺乏了列车停运且杀人事件而带来的混乱感。

再细致化地分析199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一场面发生的片段:

  1. 奥尔森小姐:打断比安奇董事的说话,并对杀人事件表示痛心和害怕
  2. 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结巴地质问比安奇董事没有立即通知他雷切特被杀的消息
  3. 赫伯德夫人:打断对话,并坚信昨晚凶手出现在他房间(中间,皮埃尔列车员出现,邀请比安奇去与波洛对话,打断了赫伯德夫人的描述)
  4.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打断对话,对赫伯德夫人的推断表达质疑和不满
  5. 其他人如阿布斯诺上校等一直在观望

频繁的打断对话而场景中展示的多个对话更好地体现了混乱感。

场景二:波洛推理案件(1974年版:95分钟开始;2017年版:87分钟开始)

与场景一一样,2017年版缺少了狭窄空间带来的冲突,更像是波洛1vs13的独角戏。不过2017年版中,有意思的一点是致敬了名画《最后的晚餐》。

在1974年版中,波洛更像是一个串联的作用。通过巧妙的对白和运镜,所有人的犯罪动机如同流水般,自然地被一一展开,而且狭窄的空间感让观众如临其境,深切地体会到了犯罪嫌疑人在狭小空间里增加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通过对1974年版的解析以及其与2017年版的对比,可以看出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对于群戏的重要性。只有把这两部分做好了,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影。

如果你看到这里,欢迎点赞、评论。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本人的公众号“半截小丑”。

 6 ) 经典之作

这一版忠于原著,把书中每一个角色与情节都完美具象化了,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阿嘉莎·克莉斯蒂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大胆地将当时的热点事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实质上是在向人们抛出一个现实命题:当法庭缺位于正义和情理诉求之时,私刑是否能够成为正义诉求的替代手段?合乎法律审判和运用模式的私刑又是否能够提升私刑的正义性质?故事中那个曾经慷慨激昂,将无数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的大侦探波洛在面对这样的案情现实,人性和情理的思考让他从对十二位嫌疑人充满了同情与悲悯,以至于最终在法律和人性中,选择了后者。波洛的身份只是个私家侦探,法理对他而言没有足以令他去与自己的人情相抗衡的地步,他只是做了一个自己觉得正确的决定而已。

 短评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1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16分钟前
  • 狸空
  • 推荐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1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19分钟前
  • janjanski
  • 力荐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26分钟前
  • 推荐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30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34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37分钟前
  • Qing
  • 推荐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4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46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50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52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5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56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60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1小时前
  • Odair
  • 力荐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1小时前
  • gabi
  • 力荐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1小时前
  • 逆鳞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