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传

HD中字

主演:绪形拳,坂东八十助,佐藤浩市,泽田研二,永岛敏行,万田久子,大谷直子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日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7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8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9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三岛由纪夫传》:优美之躯,泣血之魂

《三岛由纪夫传》:优美之躯,泣血之魂

喜欢三岛的书由来已久,记得当初在宁波,工作困顿,竟潦落到替公司去催债务。坐公车的时候便带着三岛的书,“丰饶之海”中的一本《天人五衰》,有些难读,内容枯燥,语言不知是翻译缘故还是原本如此,读来艰涩,一知半解中就放弃了。倒记得书中的海与现实中的海、堤坝、灯塔有种呼应,那道温暖的记忆仍留藏心间。离开宁波时,从图书馆借来的三册书其中便有三岛的书,一直留存在自己的书架上。

直到多年后,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金阁寺》,似乎对他的文字更为吸引了。那种多维度的视角与美学观点让我心动不已,尤其作为他最初的创作,里面包含了极大隐喻——这对于初涉文坛的人来说,其手法受到太多欧洲作家的影响,但不得不说是一种冒险性极大的工程。

买来的碟名字就叫《三岛由纪夫传》,虽然此前也买过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美与暴烈》,只看了个开头,却未看完。血淋淋的剖腹砍头已让我吃惊不小。小时候对作家们的死隐约有知,长大后对他们的死亡渐渐明晰起来,了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后才恍然大悟。三岛的死早就在我出生前就已存在,却直待我长大成人,才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它的“真实”。

除影片以外,另外附赠制作团队的采访和三岛生平采访。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神情中略带自傲并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实在不可思议。影像留住了他的身影,如他违抗时间想将肉体永存的信念一样,隔着时空,我清晰见到了他。有别于青少年时期的羞涩,热衷于健身的他显得壮实而自信。

始初我以为买来的碟是关于回忆三岛生平的纪录片,谁知竟是电影——这对我来说是失望还是惊喜,无从说清。影片从其带领几名“盾会”成员前往将军府邸实施计划——目的似乎很明确,便是拥护天皇,推翻现行政府,其行为实属极端右翼军国主义分子,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思想深受西方影响的作家,却是如此崇尚武士道文化,迷恋剖腹与繁文褥节。全片以三岛生前最后一天的行程作为贯穿始末的纵线,横向插入他从小到大一些片段,以黑白影像呈现,颇衬显出个人精神世界的寂寥、苍白以及单调的色调。从小被祖母带离母亲身边,管教严厉,赋予他既高贵又落寞的童年生活,神经质的祖母对其的调教既培养了他胸壑间的高雅气宇,又使其养成独具一格的审美观念。他读了大量藏书,被塞巴斯蒂安殉难图上的壮美男体所吸引,12岁年纪即创作出令成人赞叹不已的《鲜花盛开时的森林》。影片中之所以提到两位女性,祖母和母亲,无非是强调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形成的因素。这与他后来极端迷恋男性肉体的癖好有很大关联——对于美,他永远是一个热衷的追随者,在《金阁寺》里,美作为一种建筑体的隐喻而存在,美是让人物存在缺陷与危机感的事物。影片撷取四部小说作为穿插,使得该片叙述形式上更为丰满,且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导演施拉德是马丁西科塞斯的好搭档,向来集编剧与导演为一身,他对三岛的自杀行为表现出莫大的兴趣。既采用叙事线性的纪录手法,又用舞台形式颇为浓烈的表现主义来突现作品的艺术性,的确让人为之眼前一亮,对三岛早中晚期的作品风格也有大致了解。很期待看到对《禁色》这部小说的呈现,可惜没有见到,据说导演正有此意,可三岛的遗孀不允。三岛作为在日本国内很受欢迎的作家及右翼分子拥趸的代表,很多人排斥他的同性恋行为并不予承认——这也是该片当时参加东京电影节受抵制的重要原因。

导演强调的是死亡,因此以死亡这一天作为线索,作品内容以舞台性质呈现,用色彩浓艳且灯影布置的精致取胜。“金阁寺”是一座木制模型,光可鉴人的木地板成了池塘,群峰叠翠与碧荷完全成了布景上的画作。《镜子之家》则用浮世绘的屏风作为隔断,《奔马》里的监狱铁栅和血色残阳颇似百老汇舞台布景,虽然《假面的自白》没有作明确的呈现,而是通过黑白影像即反映个人成长经历来表现的,实际上,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本来就是反映三岛自身,导演不作明示,故意消除了艺术上的手法,却借助书中的文字来替作三岛说话。这种界限的模糊不知是否“狡狯”之举。为军国主义思想所影响的三岛自少年时代便一心想战死沙场,却在体检时故意装病,当多年以后,他的绝大多数少年时代的朋友战死,他却苟活于世,生的压抑和那种不能为国效忠的苦恼深深困扰着他。向死的心如向日葵般,在太阳旗的召唤下烈烈尖叫。三岛最后的“谋反”和策划修改宪法的举动完全像他笔下的《奔马》,不同的是,他无法完成如书里所述,瞑目之前见到旭日东升。在影片花絮中,对他生前友人的采访里可见,人们对其的死并不表示太大忧伤,因他们早就从他此前的话语中听出端倪,并对他的死当作是艺术形式的表现。这让我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死”是人生的终极点,对于死亡大多数人惊恐不安,而三岛却可以将之当作自己创作的一部分。

全片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美》、《艺术活动》、《行动》、《笔与剑的统一》,单说这最后一部分。日本民族的人性中的“优雅”与“残酷”并存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三岛由纪夫的创作虽说并不完全师承川端康成,有其独特的结构与建筑的美学特点,然而究其总体还是美的,然而所创作的人物却各个有其人性的缺陷,甚至丑陋、伪善的一面。其最后的自杀,确实证明了“笔”与“剑”的融合,却终究有点荒诞,一个追崇古文化的现代文人,死在自己的剑下,用一种极端方式向天皇谢罪。试想,一个人确定要死,还精心策划死的优美,是何等荒诞之事。这与他追求完美的性格不得不有所关联。

就像《金阁寺》中,“美”成为一种压抑自由的累赘,当战争也无法将之毁灭时,只好通由人为的破坏。这巨大的隐喻,像是一道符咒降在三岛身上。演员绪形拳在外形上与三岛相去甚远,却抓住了一些特质,比如他的敏感、脆弱、高傲,倒是年轻时候的几个小演员颇为形似。片中虽然穿插多部作品,且都有不同演员饰演男主角,但他们的灵魂都是三岛的。肉体是优美的,而灵魂在泣血。

 2 ) 三岛由纪夫:人间四幕

很喜欢这片子的叙事结构。影片从三岛自杀前的清晨在家中醒来展开,之后便被详细地划分为四个部分: 1. 美 2. 艺术 3. 行动 4. 笔剑合一。 1-3 分别将其三部小说,《金阁寺》、《镜子之家》和《奔马》中的故事呈现为「戏中戏」影射着三岛自身的心理状况和性取向等,而他真实的人生片段被穿插其中与小说中的故事相互呼应。这些篇幅向观众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的个人哲学,也铺垫了他对死亡的态度,直至结尾当他在自卫队部的阳台切腹他的理念终于得以落实。

「笔剑合一」是我自己想的,标题4的原文为 “Harmony of Pen and Sword”,日语的翻译“文武両道”则指文武双全、能文能武。 结合影片中三岛毕生都在探索艺术与行动的联结(以至于他筹划一年的自杀计划可被视为他最后的艺术创作),标题若突出合二为一的意思可能更通俗易懂。

石冈瑛子为本片设计的装置艺术是一大亮点,被打造得像舞台剧般的空间,起着区分「现实」和「戏中戏」的用途,美的同时也添加了几分趣味性。

影片最后,《奔马》主人公切腹的画面和三岛切腹的画面不断切换的处理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宿命感,好似单从他的作品中便可窥见这位大作家的死早已是必然。

 3 ) 经典未遂

某天,你的邻居,一个外表傲娇、内心鬼畜的沉迷耽美同人文创作怪叔叔,在码完了他的一本长篇后。突然告诉你他决定不当写手,改作恐怖分子了。他的计划是:劫持北京—卫=戍+=司令,号召军队起义,推翻现政府,意图恢复有着光辉的耽美传统的满清政权。功成名就之时,再和自己的情人—一个正太小弱攻一起共赴黄泉。对这样一个大叔,你要说什么?我觉得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好心的提醒他:“醒醒吧,阿宅!”以上就是我对《三岛由纪夫》这部所谓的“文艺记录片”的剧情概括。
    我没想到除了《建国大爷》这样的神片之外,竟然还会有导演根本不考虑演员形象选角,还一选就是男一号。除了名声和三岛由纪夫有类似之处,我不知道续形拳哪里还具备出演三岛的条件。续形拳是个好演员这我不否认,可他的形象是不是他亲民了点,演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他可以本色出演,可是要全是三岛这样一个“邪恶的天才”是不是就有点太温吞了些?总不能因为周星驰的演技好就让他去演终结者吧。
    整部片子从头到尾,续形拳所饰演的“三岛由纪夫”就是一个把爱洒向全世界的邻家大叔形象,三岛由纪夫从生到死的几个小时,在这部片子里,就好像一个叔叔送完上中学的女儿回家路上顺便打了瓶酱油这么家常,家常到他所有的关于生死的纠葛被简化成自插时几秒钟的蒙太奇。我一直认为,三岛自刃前的遗言:“别让我痛苦太久。”其力量不亚于两千多年前同样坦然走向死亡的那个哲人的那句:“分别的时候到了,我走向死,你们活,究竟哪个好,只有神知道。”我以为,要表现这样像刀锋一样锐利的句子,非平铺直叙可以为之。更不是像片子里那样,将之前几个故事里的人物之死之毁灭回放以代替三岛之死。要知道,对于三岛来说,他一直很清楚他和作品里人物的区别,即使在他已经准备赴死的时候,他也是清醒的,影片这样做,无疑大大弱化了对三岛行为的再诠释。
    有了以上想法之后,我专门去查找了这个导演的个人资料,我真心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导演把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演员拍的如此之二。结果,这个导演竟是《出租车司机》的编剧!原来编剧和导演还真是隔行如隔山,能写出好的剧本并不意味着能拍出好的电影。这部片子的剧情设计其实非常精巧,在昆丁之前,还真没什么人能想到把电影拍成小说一样分节又内在连贯的。这部片子以三岛自杀的那天为线索,串起了四个部分:美——金阁寺、艺术——镜子之家、行动——逃跑屋、剑与笔的融合。在各个分段落里,又以三岛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人物之间的交互来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这种“生活的舞台感”即通过戏中戏、以舞台人物的命运来投射回主人公内心体验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最后一个段落中,前3章中戏中戏的主人公的命运在现实中三岛的身上交汇,他由一个作者成为了一个人物,最终完成了他的既定命运——毁灭。这样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这个导演创造经典的野心和可能性,如果这他能更了解一点三岛其人,真正通过这样的设计来深入一个伟大作家的毁灭,我觉得这部片子其实是有机会成为经典的。

 4 ) 《三岛由纪夫传》——美丽的坏牙齿

美就像是颗坏了的牙齿,它会磨你的舌头,还会疼痛,不住地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最后你终于忍不住疼痛找医生把它拔了,不过你看着手中血淋淋的牙齿说,这就是它吗?

                                        ——《三岛由纪夫传》

                                                       
 一.美丽

这是电影《三岛由纪夫传》中的一段对话,处于全篇四个章节中的第一个章节“美丽”之中,但我却觉得这是对三岛一生的总结。三岛由纪夫,作为一位日本战后文学史,电影史甚至整个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人,作为东方文化在西方具有着最为重要意义的人,作为日本极端右翼军国主义分子中最为重要的人,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同样拥着不可抹杀的传奇色彩。三岛去世已久,但对于他还尚未产生任何的盖棺定论,人们对他的人生及作品的纷争一直都未平息过,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了一部最为戏剧化的戏剧,最为电影化的电影,最为文学化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个艺术家,无论你处于艺术门类中的哪方天地,追求美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和最终的目标。三岛自己即是一个绝美的男子。虽然看过三岛本人相片的人不一定会觉得三岛的外形是属于“帅哥”一类的,至少他的个头儿并不算高,甚至算是矮小,但三岛却在追求着一种肉身与精神相互交错浑然一体的美丽。在精神与意识方面自不必说,从幼年开始便发表诗作的三岛自小就开始构建属于内心净土的那份美丽,而到了三十岁之后,他又锻炼出了一身肌肉,至使他自己从外形到内心都拥有了一份刚柔并具的日本男子的美丽。很多人都说三岛一生都在写两部作品,一部是他笔下的作品,一部便是他自己人生的作品。如果说在三岛笔下的作品中,我们还需要要不停地发掘才能看到主人公们与三岛的相似之处,那么在三岛人生的作品中,他已经为我们打造好了一个更容易捕捉的极美的主人公形象。

美丽是什么,这不仅是三岛一生都在追求的问题,也是人们自古以来的疑问。很多人都认为美丽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但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说法,大多数玉石还真的是需要抛光雕琢的。不过有一点应该是无可厚非的,美丽绝不是大多数,并不是被大多数拥有,也不是被大多数发现,美丽绝对是一种特权。特权不单单是一种可为享用的东西,更多的时候它可能还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毕竟极致的美不是会被大多数所认可的,而美丽到了极致也会有着许多的变形。就像电影中那个小结巴看到女人的裸体后说得那样,“真是太美了,很恐怖,逐渐逐渐变大,把一切都摧毁了”。美丽真的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东西吧,不,也并不是美丽本身,而是追求美丽的过程,而是美丽所具有的诱惑力是充满着破坏力的。就像一颗美丽的牙齿,它却要磨烂你的舌头。美丽刺激着三岛的心灵,改造着三岛的身体,结束了三岛的生命。日本从来都是一个具有着极端倾向的民族,极端的好与极端的坏,他们似乎很容易走到一个极端的境地,影响着他人,破坏着自己——走上极端之路,是一种单纯心境的表现,它没有那么多的犹豫不绝,没有那么多的旁思杂念,没有那么多的左顾右盼,单纯地看待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把自己逼上了一种无法逃脱的极至之中。你当然可以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批判三岛的右翼军国主义倾向,但你却永远无法忽视存在于三岛个体内心的,一个完整的美丽的艺术品形象。

                                                           二.艺术

我从来不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身份,也不认为“艺术工作”是一种职业类别,从你选择了艺术开始,艺术便成为了一种自我认证,你便永远也无法和这两个字分离开了。很多人都在讲三岛是一个最会演绎自己人生的人,甚至说三岛是一个最会用自己去炒作自己的人。真是这样的话,三岛最后以肉身的死来换取自己作品的不死,那他付出的代价似乎也太大了。换句话说,太多的人都死去了(甚至也是自杀),而他生前留下来的东西也并未能够传承很久。

桑塔格说“一位作家不因其所承受的历史或恐怖事件之严重而成就其伟大”,这句话是断然无错的,但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现实的严重性总会延伸到其作品当中,给作品带来更多的表意层面,而对于三岛来讲,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则把其艺术作品延伸到了他的现实之中,让他的生命具有了多层的表意。近现代的批评界有一种理论方向拒绝把作家和作品混为一谈,我不敢苟同这种方法,至少在三岛的身上,这种批评法并不适用。很多人都说三岛中前期作品中并没有反映出他后来的极端政治倾向,更有人说《忧国》的诞生只是三岛在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做着辩解。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在无休止地进行着对自我精神的阐释和辩解,特吕弗说一个电影导演一生都只在拍一部电影,那就是他自己——这句话不容质疑,毕加索一生的艺术创作历经了七次重大转变,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变化,每一次都印证了艺术家是一群真正的身随心动,忠实于自己灵魂的人。也许艺术家都是唯心的吧,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唯心的,美也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在电影中,仍然透过一段对话,准确地表达了艺术之于美的存在价值。作为艺术家,他不得不面对肉身衰败的残酷现实,尽管人体也许是世界上最不需要要修饰的美丽作品,但它却无法长久或者是永久的保存。而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即在于,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艺术,所以,艺术家的人生或许都是悲剧性的吧,就算你永不妥协,坚持自己,最终也会如同那颗坏了的牙齿,被人拔掉或自行脱落。

                                                                三.表演

三岛用其一生的表演很好的诠释了一个艺术家与其作品一样具有着某种意义上的演义成份。三岛的人生并不像常一样是一种线形结构,而是一种错宗复杂的交叉式结构。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三岛的内心之中的分裂,也在于他所选取的作品与人生的交错表现方法。作为表现三岛人生的传纪性影片,《三岛由纪夫传》最大的成功即是选取了相同的手法进行展现。

首先影片选取了四个段落分别表现三岛思想中的四个层面,分为“美丽”、“艺术”、“表演”和“笔与剑的平衡”。其次,在这四个段落中导演保罗施拉德又采取了三条线并行的方式来表现,即用黑白影像来展现三岛旧日的人生经历,用写实手法来表现三岛自家到自卫队驻地发表演讲直至切腹自杀的过程,并用剧场演剧方式逐一呈现三岛在小说《金阁寺》、《奔马》和《禁色》中试图探索的主题与情节内容。尽管导演施拉德能够用“马赛克”一词来形容三岛那充满着拼贴与镶欠式的人生轨迹,并为之寻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但全片却似乎只迷醉于对于三岛的展现,并未能去深入挖掘和探讨三岛式人生与作品的内在诱因。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施拉德来讲是个难题,甚至应该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都是困难极大的。人生的表演不同于艺术作品的演绎,人们站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表演都是不需要理由的,爱与恨,善与恶,思想上的任何转化都可以是莫须有的。但是,一但人生的表演要被搬上艺术舞台上,它就不得不被赋于哪怕最为站不住脚的动机。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描写了一个平凡无奇的中产阶级男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有一天抛家舍业变成了一个追求艺术的画家,他在叙述中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无法探求也解释不了思特里克兰德的裂变过程和思想诱因。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尽管有着写作原形,但毕竟也是一部虚构的创作作品,他本可以去描绘出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图景,但他却避之不写,也许正是要告诉人们,人生的表演更为直接,更为莫名。

我不知道施拉德是否也有着毛姆的想法,但对于一个已经被众人熟知的传奇作家来讲,拍摄他的传纪,探寻内心动机无疑应该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过,单就形式本身,施拉德可能也太忠于统一的表现手法了。三岛的旧日时光就用黑白影像,三岛的自杀经过就用写实手法,三岛的作品展现与诠释就用舞台造型——这似乎在创作理念上也过于顺撇了。其实基于三岛的整个人生经程,我们完全可以用“戏梦人生”来表述。三岛不仅在作品中创造出了无数人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更是创造并出演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你很难讲作品中三岛和现实中的三岛哪个演得更像他自己,他们即有着统一又有着分裂。你无法区别哪一个三岛更为真实,哪个更为虚幻,三岛的表演真得达到了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另其艺术创作得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我在臆想,如果将三岛自杀的经过用一种舞台式的方法进行展现,将三岛作品用黑白影像演绎,将三岛的过去时光用写实手法表演,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另,尽管有人说作为今村昌平御用演员的绪形拳在外形上并不像三岛,但比现实中长得更漂亮一些的绪形拳,也基本上达到了神似的地步。

                       
 四.笔与剑的平衡

谈论三岛,表现三岛是逃不过他人生最后的介错演出的,但我不知道为何在施拉德的影片中避开了介错,仅仅展现了一点剖腹。也许施拉德觉得介错过于残忍了吧,尤其是在真实情况中,已经自己完成剖腹后的三岛,被施以介错时连续三次都未能被砍下头颅,疼痛难抑的他甚至企图咬舌自尽也未能成功,最后是换了施刑者才最终断气。三岛,在期望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言语来影响别人未果后,将自己手中的剑(刀)插入了自己的腹中,让那个被他崇拜已久的剑砍下了自己的脑袋。

作家的手中都会有一柄剑吧,在追求美的同时,他们都会试图用那柄剑去斩断那些丑的东西。鲁迅先生手中的剑对国人来讲应该是最明显最耀眼的了,手中无剑的艺术家甚至不能应该被称为艺术家。就像商业电影永远只会给人们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境来让人们忘记现实遁匿于幻觉之中,而艺术电影则会反其道而行之,去故意点痛人们心中最为脆弱的那根神经。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有着这样的责任,如果说追求表现美丽是艺术家的本能,而同样也让艺术家们逃之不过的就是手握利剑并适时准确的利用它的那份责任。

当然,对于中国人,包括世界上大多数正义人事来讲,三岛是拿错了那把剑,最终他只有也只能用剑砍掉自己。如果他生在二战时期,或许日本国内还会有更多的人去支持他,但他却极不合时宜的在六七十年代高举起了军国主义的大旗,令他站在自卫队本部的阳台上慷慨陈词时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嘲讽和嘘声。我在这里并非是在感叹三岛的生不逢时,他这样的军国主义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逢时的,甚至也因此让三岛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大打了折扣,三岛之于我来说只能是一个作品一流的作家,永远也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家和思想者。但作为一个个体独立的人来讲,三岛无疑找到了手中的笔与剑的平衡点,那即便是他自己。三岛一直都在笔与剑的平衡中寻找着自我,失衡的状态让他迷失自我,难辨自己。三岛也在笔与剑的两端奋力地创造着自我,就像托尔斯泰在写完《安娜卡列妮娜》后所说,在作品写到后半部分时他已经控制不了安娜了,安娜具有了自我的灵魂。当然,托尔斯泰的话是在讲述创作的经历,但他却印证了一个事实,自我似乎真的是无法被掌控的。当三岛面对阳台下士兵们的嘲讽时,当他的军国主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被人唾骂时,那一刻他应该醒悟到了他创作自我的失控与无效,而他的单纯即在于,狠狠地试图抓住对自己的最后掌控权——自我了断生命——来最后强调他对于笔和剑的拥有权。而现实再次和他开了个大玩笑,他设计好的人选森田必胜并没能完成介错的仪式,而不得不改用贺浩靖执行——最终三岛也未能按照创作的初衷来完成整个过程。

三岛用手中的笔让炫烂的樱花绽放成为了永恒,他却用手中的剑错斩了自己的头颅。笔与剑在别人的手中是因统一而达到了平衡,它们在三岛手中却是因矛盾而达到了平衡。三岛可能真的就是那颗美丽的坏牙齿吧,它美丽的无与伦比,却会割伤了舌头磨损了自己,最终他被人/自己拔掉,一片血淋淋之中,我们看到的美丽还是曾经的美丽吗?——三岛,你在临死的一刻,是否发出过疑问——这就是它吗?

 5 ) 一台畸形恋美的悲剧

第一次看mishima是在三番国际电影节上,导演兼作家Paul Schrader来讲座,他说这个讲日本民族精神的电影目前还在日本禁播。不知道日本人真正看过这个电影会怎么想?

在大荧幕上看这个电影配上Philp Glass的配乐引来一阵阵视觉和听觉的高潮,随着一层层剥开海浪,三岛由纪夫的故事也也娓娓道来,四个篇章巧妙精细地联系在一起,把这个传奇作家的一生里的前因后果道的清清楚楚。尽管片子的镜头感日本话和对话十足,但是不得不说由一个西方导演来叙述一个东方的故事少了点含蓄的神秘。尤其是当三岛被打在地上,掏出镜子凝视着自己淤青的脸,如此赤裸裸的自恋是非常西方的处理。似乎导演在嘲讽三岛的自恋。

值得可取的是Paul的电影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motif(主题/象征物). 对西方美学的启蒙和对美独特的理解:裸体石膏像,戏剧院里的男扮女装,反复似切非切的皮肤,隐喻着三岛对美的畸形癖恋。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镜头莫过于当三岛的女伴在三岛赤裸的身体上做比较,用镜子把自己投射到他身上,变成焕然天成的一体,三岛闭上眼睛,享受肉体和精神的欢愉。这个作家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个矛盾体,他崇尚美,却又视毁灭美为永恒。金阁寺的烧毁是他走向美的极端,而用笔记录是把这种美凝结成抹不去的文字。三岛为美癫狂,企图把自己的生命凝结成艺术化石,在正常人眼里肯定非常匪夷所思。尤其是当这种想法上升到了充满宗教意味的政治极端,招来“纯净”的少年步三岛的后尘。我在想会不会三岛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电影里的很多情节都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或许三岛本身就是一台对畸形恋美的悲剧。

 6 ) 三島由紀夫の二度目の死

本片的剧情比较侧重于三岛“暴烈”的一侧,而电影表现注重所谓的“美” 然而只是一种形式的美,空洞的美 但这或许应了三岛的愿呢 三岛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纯粹”,这纯粹在“美学”上必定是空洞无力的 文字并不足以满足他的纯粹,所以他选择了做一个行动者 一个暴烈的纯粹精神的行动者 尽管在世人看来,充满了军国主义,充满了极右翼色彩 尽管失败了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行动天然地就失败了 因为三岛太在意这种“形式之美”的纯粹了,这种纯粹在世人看来毫无吸引力和号召力 所以他懦弱了,选择了切腹自尽 一次在他看来伟大的精神动员,在世人包括观众看来只不过是一次自恋的颅内高潮 我觉得电影拍得很好 其实三岛早就“死”了,在青年时期的幻想中死去了,最后的精神自裁,只不过为了证明“我的确在肉体上死去了”

 短评

还是看早了……不过一点儿都不亏。黑白色代表时间,虚实景表现现实和超现实交替,个人经历和小说人物并行,妙极!想理解武士道一要看叶隐,二要看三岛,再加上《忧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有趣,明明是作家传记片,却用大量影像(&舞台)再现了三部小说的场景,传记片的另一种可能。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岛的作品,恐怕会看得一脸懵逼吧,真的是非常挑观众了。舞台感很美。瑰丽的色彩。打开门由黑白进入彩色。奔马与忧国切腹的无缝衔接。形式与结构令我极满足,但三岛人生最后一天真是没劲透了(现实中而非电影里)。捏着鼻子穿过对一切无能为力的人生,扯着嗓子呐喊却无一人愿意多听一句,笔与剑、艺术与行动统一在“死”字之上,美不过是巨大幻影,是虚无人生的虚假投影。他的人生也便是他最后写下的那几句中的,寂寥的极境。

7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终于观摩了这部传说中的传记电影,惊讶此片竟由顶级电影艺术家联手制作,成片效果远在传闻之上。而今日来看,三岛介于堂吉诃德和日本战狼之间。年轻人对于三岛的喜爱,怕是出于对美和死的困惑。然而到头来,三岛给我的影响,仅止于发型。我已经不认为三岛是一流的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中必须包括爱和忍耐,一种直面现实的诚恳和勇气。三岛的灵魂,当然具有明显的独特、病态、激烈,但我无法相信以其才智会真诚地相信武士道,那么最后也就沦为一种类似当代艺术的表演。电影没有如实重现切腹实况的丑恶,美之幻想的破灭比死更为残酷,这或许是唯一的不足。

10分钟前
  • *******
  • 力荐

8/10。极端之美的传记风格:黑色舞台背景+群体闭合居室+外景合成材料+路人旋转行走。有道具无墙景的妓院。流汗的胴体美。沙天一色的神社聚会。收尾于倒带式切腹高潮。奇特转场:从黑白健身房走进粉红灯澡堂。火烧金阁寺&划开画布行刺&蔷薇刑&忧国殉道。尽管拼贴叙事会使内容贫乏,但仍沉醉在光影魔力。

1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影片有三部分四个章节组成。三部分:1、三岛的自传(过去,黑白),2、三岛的最后一天(现在),3、三岛的作品中的场景(虚构,舞台)。四个章节:1、美,2、艺术,3、行动,4、剑与笔之统一。如此繁复的结构,大致勾勒了三岛的一生。从“最后一天”的滑稽表现来看,影片对三岛剖腹基本是否定的。

1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导演试图用《假面的自白》《镜子之家》《奔马》和《忧国》这四部作品从三岛对美的认识,身体的重塑,政治军事观及精神身体的统一四个方面(个人认为)来解析。但若作为一部传记来说未免太空泛,只能说是“个人简介”。但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叙事、表意、音乐都做到极致。是颤抖着哭着看完的。

19分钟前
  • 李奥洋
  • 力荐

B+ / 起初嫌文本层次的设置太一板一眼程式化,之后反而觉得这种迟滞的钝感恰恰符合肃穆的精神仪式。作品改编虽然受限于四段式而略显潦草,但装置+舞台+实景虚实共生的形式感实在是韵致非常。私以为选角和表演比较失败,但是节奏感与剧本救了回来。施拉德一个美国人能拍到这个程度很厉害了。

2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虽然是美国人(《出租车司机》编剧)拍三岛由纪夫,虽然主演绪形拳外形和三岛有差距,但拍得真不错。居然拍出了强烈的日式写意风格。影片分四章展现其一生,以三岛切腹当天而起,用黑白画面闪回其童年至中年经历,用彩色画面穿插三岛三部小说影像化,最终以切腹而终。无惊艳之处但也中规中矩。配乐很棒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感情分。老美拍成这样实属不易,但绪形拳和三岛形象差距不是一点点啊,避开介错也是不能接受的……想念《丰饶之海》……

31分钟前
  • Maryjanesue
  • 推荐

做工精良,雕琢用心,绪形拳还是太高大太健壮,不太像三岛,最后时刻的发散倒叙,黑白与彩色交叉,舞台装置艺术与实拍结合,作品与现实的层层叠加,色彩、灯光、布景、摄影美轮美奂,感谢科波拉、卢卡斯出钱拍摄,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只吐槽一点:幼年三岛都住在一楼,而不是二楼。片子好在如果是熟悉三岛作品和生平的人,就能知道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没有一句废话。其余的,就是此片很忠实于Henry Scott Stokes写的三岛的传记(此书有中文版,但是忘记名字了)。

38分钟前
  • 无风
  • 推荐

1. 演员选的太差了,气质完全不符合。太武气了,没有三岛的英气,灵气,贵族气。最大的败笔,为什么不用坂本龙一?这就是欧美导演完全不能够理解亚洲文化。三岛泉下有知,也要气死。2.音乐很好。3. 如果不了解三岛及其作品,估计看起来很困难。4.舞台设计好。

39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非同一般的人和非同一般的美學特點,對三島的美學表現的很到位。

43分钟前
  • 死咗
  • 力荐

三岛少年时期隐晦的同性爱倾向提交太少,这无疑是其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分篇的叙事模式,表现主义布景,现实和虚拟穿插,还有这位和三岛本人无论相貌还是气质完全背道而驰却爆发出惊人效果的绪形拳,一切和作家的人生一样,华美而扼腕

45分钟前
  • Henrique Asano
  • 力荐

我觉得施拉德在胶片上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性,此片非常先锋实验,形式上极尽华丽之能事,分章节叙事,黑白和彩色穿插,两重时空交叉剪辑,舞台剧质感的美术设计。施拉德不愧是编剧出身,在玩形式的同时,也兼顾到了人物塑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三岛,不像有些电影,只玩形式,内容单薄。

46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推荐

保罗·施拉德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三岛由纪夫的解读依然没有超出“菊花与刀”的范围,倒是文学、舞台剧和最后行动三位一体的叙事方法有点意思。《金阁寺》是关于美丽,《镜子之家》是关于虚无,《忧国》是关于死亡,死亡是一场美丽的虚无。也许对三岛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死在四十岁之前吧...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大量利用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排演来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赞同这个方向。形式上的荒诞有其内在意义。趋向完美+爱与艺术+言行一致=自我毁灭,这个等式可以解释三岛由纪夫么?好像不够,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他的纯粹性最后都落在了民族主义上头。

50分钟前
  • 57
  • 推荐

结束后在影院座椅上久久动弹不得。审美化的人生、审美化的身体、审美化的体验、审美化的性、审美化的创作、审美化的政论,审美化地生亦审美化地死,他的故事不可能有任何不够唯美或不够浪漫的讲法,正如其生命也不应以其他不够戏剧的方式终结,其死亡不应吸引更少的眼球或泼洒更稀的热血——是活成了电影本身吧,活在重叠的戏剧时空里,活在诗句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美术、剪辑和音乐里;能活成这样,就是把艺术与行动最完整地合二为一。他近乎天衣无缝地嵌入东方主义的视界里,他的肉体和灵魂即包藏了彻头彻尾的时空错乱,一个在任何语境下都被轻而易举浪漫化的他者,一种病理性的文化和美学符号,一支传说,一位角色。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壮美!我的灵魂还在颤抖。

51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屁屁歪歪的讲不到重点,而且绪形拳和三岛的形象找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共同点

53分钟前
  • 香蕉屎⊙
  • 还行

绝对杰出的一片!那些说什么音乐根本不衬三岛的朋友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那些大骂导演误读三岛的人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跨界的理解----西方对东方----电影对文学----在此已做到尽!保罗施拉德说这是他本人最爱的电影.唯一唯一不满意的大概是主角的气质不大对头,不过超一流的舞台美术完全赢回了这一点点失分.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涉及到日本的欧美电影的舞美水平都这么高呢?甚至包括艺伎回忆录...

58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