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波利1981

HD

主演:梅尔·吉布森,马克·李,比尔·克尔,罗伯特·格拉布,David Argue,比尔·亨特,Geoff Parry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8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2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3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4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5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6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3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4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5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6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7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8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19加里波利198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加里波利198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利普里战役是盟军惨败的一场战役,却有无数澳洲人参予和牺牲。导演藉这场战役写一个少年梦,阿奇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本来是运动场的跑手,为了伸张正义参战,便把体育精神也带到战场上。他拒绝在战场上充当微不足道的跑腿,宁愿跳出战壕与敌军交锋,明知上级颁下荒谬的命令,仍然忠心耿耿地执行。他的好友法兰是一个浪子,喜欢在运动场上作弊,来到军营也是玩世不恭,等到他真正沾染战争的气氛,也逐渐收起轻佻态度。电影从澳洲西部的牧场开始,发展到开罗的训练军营,最后在土耳其的战场结束。战场上的军官求胜心切,明知下属被敌军的机关枪瞄准,仍然迫令他们冲锋陷阵,结果一败涂地。两个年青人一心为社会服务,结果一个要赔上性命换取经验,留下好友在旁边狂号,惊见理想幻灭。  影评&幕后  编剧和导演用相当细腻的步调,将人性光辉描写得相当淋漓尽致,撼动人心。影片最后的停格,让人联想到了知名战地摄影记者 Robert Capa 于西班牙内战所摄下的经典照片《A Republican militiaman meets his death》。本片荣获澳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等八项大奖,梅尔·吉布森更因此荣获影帝头衔。本片获得澳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男主角 (梅尔·吉布森)、男配角 (Bill Hunter)、摄影、录音、剪接等奖项。  梅尔·吉布森1956年1月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因浓重澳洲口音被当成澳洲人,父母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在纽约长大的吉布森从小就对电影产生巨大浓厚的兴趣。  1968年他随家庭迁至澳大利亚居住,并且在悉尼学习专业表演技术。随后进入影坛,1979年,吉布森出演了两部不同题材的故事片,在感人的剧情片《蒂姆》中,这位22岁的小伙子因成功演绎了而获得萨姆奖;另一部令他一举成名的则是著名导演乔治·米勒的科幻片《疯狂至极》,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使得吉布森成为澳大利亚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此外,他还主演了米勒导演的另一部影片《蒂姆》与此同时,他还受到另一位澳大利亚新浪潮导演彼得·威尔的青睐,主演《加里波第》并因该片第二次获得萨姆奖最佳男主角奖。1981年,吉布森在《冲锋追魂手》中的出色表演使他首次被全世界关注。他与威尔的第二次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这次他在影片《危险年代》中饰演一位企图掩饰印度尼西亚血腥政变的麻木无情的记者。夏日秘密非道缉恶威尔和格蕾丝第十季喜相逢我们就是如此三流勇士浣熊原来我是机器人白头神探3菲尔来蹭饭第三季鮀·恋皇牌空战地下1995八犬传:东方八犬异闻恶魔之舞普罗米修斯(国语版)最后的生命:即使你明天消失鬼娃回魂2019丧尸乐园阿提拉牛虻假凤虚凰第二季黑钱胜地 第三季阿满的喜剧:多管闲事霹雳火秦明走火枪一起用餐吧3马路与天使球爱酒吧魔眼惊魂厨子当官戴脚镣的女孩神奇两女侠1987举报者失落的秘符第一季急诊先锋:纽约第一季孟姜女1996伴你高飞234说爱你余生那些年玛露露库的日常单行桥 第三季二号交通站

 长篇影评

 1 ) 那些早早逝去的英灵们

今天是ANZAC DAY,于是发现了这部电影。81年的片子居然比我还早出生...
----------------------------------------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出身西澳,来过澳洲的人都知道西澳在澳洲是一个多么偏僻的存在,而这两个人的家乡居然离Perth还有很远。不知道为什么去参军,甚至男二和父亲还痛恨英国人,男一只是知道英国和德国打了仗,是德国佬的错。士兵们在战前训练的时候,仍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到了战场突然发现这一切完全比模拟战斗要来得可怕的多 -- 玩过彩弹射击的人应该对这个就有很深的体会,只是小小的彩弹球打到身上立马青紫一片,想想荷枪实弹就不寒而栗。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即使战地指挥官报告着当前的情况不适合冲锋,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上级下达的一定要冲上去的命令,那些刚才还在嬉闹着的男孩们,瞬间躺倒不再说话,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身体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ANZAC DAY就是为了纪念澳新军队第一次在Gallipoli登陆的日子,之后成了澳洲纪念阵亡将士和向军人致敬的节日。路过Shrine of Rememberance前的松树下看到没见过祖父的孙儿给祖父献的花圈和写的信,不禁潸然泪下。每个人都最终会死去,或早或晚,可是战争是为了什么?

 2 ) 你的腿是什么?钢弹簧!你准备跑多快?像美洲豹一样快!

对于梅尔·吉布森,我对他的印象来自《勇敢的心》这部影片,相信大家也都一样。而《加里波利》作为梅尔·吉布森的早期作品却显得有些无人问津。那时的梅尔·吉布森还是一位澳大利亚的青年演员(没出名)略显青涩,因此参演了这部澳大利亚的本土影片。(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澳大利亚电影)

影片讲述一战时期澳大利亚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加里波利战役)。年轻的运动员(不熟悉这演员)和男一(梅尔吉布森饰)一起参军并被卷入到加里波利战役之中,他们的人性在战场上经受考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最后四分之一处的加里波利战役,将战争的残酷以极其露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战时期的传统战术冲锋被用在战役当中,澳大利亚军面对土耳其的强大火力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第一波冲锋全军覆没,第二波也是一样,到了第三波的时候梅尔吉布森饰演的传令兵由于没有及时的将上级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传回来导致了又一个惨剧。。。。。。

影片中经典语录:你的腿是什么?钢弹簧!你准备跑多快?像美洲豹一样快!

 3 ) 澳洲愤青的殉道仪式。

对我而言,这是第一部展现了澳洲士兵献身于战场的战争片,但其实真正表现战争的部分却比例不大。导演花了大半部的时间在表现一群澳洲热血青年们的农场生活,两个快腿青年之间的深厚友情,大战之前的嬉笑怒骂。总之这群即将登上死亡战场的澳洲牛仔们丝毫搞不清状况,战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否准备好了?甚至连最基本的问题也许也不明确: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Gallipoli战役发生于1915年,对于澳洲和新西兰两国来说是第一次正式参与到世界的主要战场中,两国组成了澳新联军——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rmy Corps (ANZAC),而Gallipoli战役也通常被认为是两国的民族意识诞生的标志。在本片中便可看到多处体现澳洲人民表达他们民族意识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对英国老大哥的不完全服从和呛声。
 
战斗前的大段铺陈有点像【锅盖头】的感觉,士兵们所作所为好像根本和战争扯不上关系,逛市集、买假古董、进妓院...就连战斗演习也跟玩儿似的,没点紧迫感和认真劲。

导演想说明,这根本是一场毫无准备的盲目战役,至少是一次战略上的极大失误。事实上也差不多如此,澳洲士兵们只是像移动靶子一样盲目冲锋让土耳其军练枪法。电影就终结于主人公Archy中弹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一个伟大的短跑运动员牺牲了,一段伟大的友谊终止了,而所谓的爱国抱负和理想也只是一纸空谈...

 
很明显反战的主题出来了,但是导演似乎反的过了一些,与其说反战不如说反英了。的确Gallipoli战役是一战时的一个惨痛教训,失策的指挥导致大量的无谓牺牲,导演几乎把一切责任都归罪于英国的指挥方,有句台词,当一个澳洲士兵问道英国士兵在战斗中做了什么的时候,另一个澳洲士兵回答“他们只是在沙滩上喝茶。”。就是在战斗之前,导演也通过澳洲演员之口不断重复一个疑问:一战到底关我们什么事?我们是在为自己而战还是为英国而战?在我看来导演的政治主观性太强,太狭隘了,使得本片政治倾向太重,也许讨好了澳洲和新西兰的观众,但是应该也“得罪”了不少英国观众。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样,Mel Gibson的选片口味也有点“反英”,【勇敢的心】和【爱国者】是典型的例子了,本片中他的角色也是一个“反英愤青”,先前拒绝参军因为认定这是一场替英国人打的仗,之后参军也并不是因为改变了信念,而是受到了好友的热情鼓舞,希望在战场上扬名立万,颇似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缘由。
 
蛮不错的澳洲电影。

 4 ) 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电影《加里波里》和《恰纳卡莱》


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
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anakkale Sava?lari)。
所以,同一个事件,对立双方拍摄的影片名称有异。
梅尔·吉布森1981年主演的《Gallipoli》是从进攻方的某个小视角观察这场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所谓战胜五十多万英法联军该事件,于2012年摄制成土耳其又一部主旋律献礼片《恰纳卡莱》。动画做得不错,就是为了表现集群作战的场面,那种万人冲锋白刃之类,过了!主旋律嘛,可以理解!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留下约53,000死亡,96,937受伤。这场战役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为纪念故人与事件,将每年4月25日这个登陆日期作为澳新军团澳新军团节。

这场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1915年4月25日,协约国军队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协约国登陆部队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还有一个法国师和英印部队,共约七万八千人。协约国军登陆后遭到土耳其军的猛烈抵抗,加上登陆地形不利,损失非常惨重。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协约国一直无法突破土军防线,被迫于1916年1月9日全军从加利波利半岛撤退。协约国先后投入近50万部队,伤亡达26万余人。土耳其军亦投入50万部队,伤亡约25万余人。战役中共有七千六百名澳大利亚士兵和两千五百名新西兰士兵阵亡,两国因此将4月25日定为澳新军团纪念日。
1916年年初,加里波利战役降下了帷幕。此战共有13艘协约国部队的潜艇参与了达达尼尔海峡行动,虽然损失了其中8艘,但却创下了”次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记录,土耳其方面则损失了2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5艘运输船、44艘汽船及148艘帆船。其中101艘是被史密斯率领的E-11潜艇击沉的,史密斯还创下了47天的最长巡逻时间记录。由于率领E级潜艇的杰出表现,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出任英国海军第二军务大臣。史密斯死于1965年。

回望同时期,中华民国大事记(1915年)1月18日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提出21条要求。

 5 ) 战争是可耻的欺骗,但是那些被欺骗了的战士们,却为我们带来了和平...

电影本身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非常值得历史迷一看。

开始电影进展比较缓慢,首先从男主的人物设定切入,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激情自信而又倔强的年轻赛跑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结识男二号,从而决定一起去参军。一开始一众澳大利亚人自以为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把训练当作一场度假——购买纪念品,炫耀自己军人的身份...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自豪并且一心想着为祖国而战。

然而随后的部分里,战争忽然开始,在夜晚的炮火中,澳大利亚士兵到达了营地,而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接下来等待着的是一场恶梦...澳大利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和土耳其士兵的机枪形成了对比,英国长官下达了让他们进攻土耳其阵地的命令——甚至不计任何代价,英国人根本不看重澳大利亚人的性命...澳大利亚士兵一个个的死亡,虽然一波波出了阵地就死的士兵看上去十分滑稽,但是却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没有人能从机枪的扫射中活下去,就如同澳大利亚长官所说的:这是英国人在冷血的谋杀!

随后电话线被切断,长官希望Archy来传达信息,但是Archy看出了Frank对于战斗的恐惧,而他自己却又满怀着对于杀敌的渴望...

士兵们开始怀疑他们战斗的意义——为了国家?还是被当成了英国人的炮灰?并且在最后的冲锋前写好遗书,气氛非常沉闷。

电影从这里开始转变,Frank脱离的战斗开始传递信息,澳大利亚长官希望阻止送死一般的冲锋,Archy则获得了战斗的机会,当然也有恐惧死亡的士兵偷偷躲起没有参加冲锋...但最后,无论Frank尽了多大努力,还是没有及时传达到停止冲锋的指令...

Frank开始痛哭,而观众可能会想如果Archy上命令也许就传递到了?但是没有如果,可能就是Archy对于同伴的关心反而葬送了更多的性命...而电影的结局则引发了更多的思考——Archy获得了自己参军所渴望的东西...他也很强,强过其他士兵,其他士兵一个个倒下,而他则冲向敌人阵地...最后倒下...镜头停留在Archy身上,他没有武器,只是狂奔,子弹穿透他的身体...他什么也改变不了,这无疑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嘲讽...世上根本没有美国队长,只有一个个死于战斗的士兵...

电影展现出了一场源于欺骗的战争——政府美化了战争的残酷,而人们相信了对于战争的宣传...士兵们被国家欺骗为英国人作战,但是却根本没有收到尊重。在土耳其捍卫澳大利亚的领土?对于我们这些局外的观影者无疑是可笑的,也许这个战争本就不应该开始,但是却又真实存在...

也许Archy、Frank导致了更多人死去。但是他们也仍然是英雄,他们勇气和正义也许在我们看来是愚蠢的,但是我们却正在享受“愚蠢的战士们”带来的和平...这些死去的士兵或许还没有一个小小的艺人更加吸引媒体的关注。但是他们却是真正可敬的人!

 6 ) 加里波利

澳大利亚影视业还是很弱势。比什么《兄弟连》强太多的电视剧,知名度却非常低。描述同一场战役的澳大利亚电视剧《加里波利》,道具和场景委实非常之好。情节倒是一般。登陆第一天。澳新士兵刺杀土耳其士兵;反冲击的土军刺杀跪地求饶的澳新士兵;登陆第一天,在战列舰豪华长官公室里享受盛宴的英国将军们;澳新士兵试图巩固阵地,就地挖掘。 澳大利亚2015年电视剧《加里波利》,真是近年罕见战争影视佳作,比美国佬那些乌七八糟的战争片强多。情节单调了些:除了一些回顾插叙,从头到尾就是打打打打。纪录片式的场景效果,却并不追求伪纪录片的虚伪风格。弄了些普世情节,但也没啥说教和煽情。意识形态上很素净很干净的片子。 加里波利战役对世界史的影响,某些领域还真是决定性的。1 英法未能打开援助俄国的通道,十月革命不可避;2 动摇了澳大利亚对英国的忠诚;3 ……美英的自由派媒体乘势崛起。 加里波利是1981年电影。在国内不太出名。但在澳大利亚却是史诗巨作。主题就是把爱尔兰人的反英情绪和澳大利亚的反英情绪融合在一起。梅尔·吉布森的原点之作。

 短评

不错的反战电影,查了下wiki,Gallipoli战役初期,澳新联军死伤惨重。片子描述了士兵们知道自己将会无意义死去的那个时刻,以及由此终止掉的所有美好经历和回忆。古往今来,有多少士兵在自己的第一场战斗中就死去?

3分钟前
  • 且歌且走
  • 推荐

(7/10)澳大利亚的《加里波利》和土耳其的《恰纳卡莱》是讲述同一个故事背景,两个片名是交战双方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称呼。澳版偏重凡人视角,从“害已”的角度反对战争;土版偏重家国视角,强调保家卫国的意义。

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理想与现实冲突对比,显示战争的残酷。吉普森年轻时候的皮肤真好,我能理解李连杰现在的坑坑洼洼了。

13分钟前
  • christann
  • 推荐

加里波利的山岗上, 他们的对手凯穆尔这么说: 我是一个战士, 明白生命的价值. 人类的愚蠢难道还不够多吗? 死者已矣, 真正的勇士懂得宽恕, 只有懦弱的人才将敌人挫骨扬灰. 民族间的战争与和平, 往往变成了世世代代的江湖仇怨. 只有懂得宽恕才会有自由与尊严.

15分钟前
  • Yepster
  • 推荐

本来想找同名纪录片的,结果找到这部。“澳新军团节”的由来,把一次沉重的失败战争拍得比较无力。

19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怀揣理想去拼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结尾悲壮惨烈。梅尔吉布森真是稚嫩~

2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某种意义上,是老谋子也能搞腾出来的作品。性吸引力➕异域风情拉满,很赞。

21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青葱的吉普森,真是很赞...

26分钟前
  • bugz
  • 力荐

最灿烂的生命以最无价值的方式终结,最快的双腿跑不过死亡的阴影。虽然无惧,却很悲哀

29分钟前
  • 袋鼠
  • 推荐

1.你像美洲豹那样奔跑,却躲不开横飞的子弹。large than life,年轻单纯的生命对于战争的想象充满了理想美化,却在现实面前被无情的战火终结。2.当哀婉深邃的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第一次在电影过半后响起,我就料到,之前的自由诗意宣告结束,残酷危险的战争即将吞噬生命。3.荒野沙漠,埃及金字塔,海滩登陆,游泳中弹,战壕赴死……场面的调度切换果真大师手笔。

30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看了两个记录短片后重温故事片。澳新军团血泪,加岛版《致青春》。用3/4的时间描绘青春的无比美丽,用最后1/4的时间把这种美丽击碎,而击碎这美丽的,是爱国主义。讽刺的是,这个国家不是他们生活的澳大利亚,是遥远的岛国。

3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Serina的“最后一课”,一部以一战Gallipoli战役为背景的澳大利亚电影。据Serina说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时还要字幕,因为澳洲口音太重。前半部分太冗长。最后一幕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被震撼到了。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振作了一下终于没有被玩手机的女同学们发现

36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不同于那些充满着紧张刺激和英雄主义的战争影片。《加里波底》更多的反映的是战火中的真挚的友谊和性格的成长,从平常人的角度对荒唐无知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性进行反思

40分钟前
  • Allen
  • 推荐

真正的意外之旅,从昆士兰到土耳其,谁能知哪一次拥抱与相望会是最后一次。可贵之处在于拍出年轻国家年轻人的天真,无愧为澳洲电影传世经典。国民CP美不胜收催人泪下,马克李真是位金发天使,每个天使身边都该有另一个天使爱护他,世界已经太残酷至少对彼此好一些。

43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彼得威尔投奔好莱坞前对澳洲祖国的致敬。通过冗长的轻松环境的铺垫来折射最后一场白白赴死的惨烈,效果并不太好,因为实在是太冗长了,而且这个显然应该偏向好莱坞风格的主题,却带有一种相反的闲散的欧洲电影节奏。以及,有两场插入的诡异电子配乐也不知道是什么鬼。

4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1975年,拍完悬崖野餐之后,我在琢磨一个发生在法国的一战故事,有人对我说,干嘛不拍加里波利?现成的题材。第二年,我去伦敦参加悬崖的首映,决定顺道去趟加里波利。先到了伊斯坦布尔,租了辆车自己朝战地开去,那真是很棒的体验。整整两天时间,都没看到半个人从那坡上下,又沿着壕沟溜达,发现了不少战事遗物,纽扣,旧毛,皮带,驴骨,甚至还有没破的水壶,一切都是老样子,我真得触景生情历史感伤,完全改变了对加里波利的认知,当时当地就决定必拍此片。”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这个时期的彼得威尔已经开始走出澳洲的荒漠开始他全新的电影旅程了,影片通过几个年轻人的战争岁月的故事为理想与友谊殉道,一如既往地对民俗的关注,对战争场面的淡化处理,喜剧元素的加入都让影片那个悲惨的结局更具有感染力。

51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7/10。阿奇征服自然的愚蠢第一次表现在与雷士的打赌,他莽撞地与骑马的雷士赤脚比赛,奔跑过旷野的砾石、沙丘和灌木,付出了双脚皮开肉绽的代价取胜,第二次是和唐尼徒步行走在50英里的戈壁,他辨别太阳寻找方面和跟随鹦鹉寻找水源的自信,被遮蔽光辉的黄沙所摧毁,最后是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战壕坑道里,老兵啃食落满苍蝇的饼干,海滩上和水中嬉戏的新兵则被流弹击中负伤,但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长官宁愿休闲地喝茶,也不在乎无辜送死的澳新军团成片倒毙。导演在拍摄战场之前先展示了世外桃源般的埃及,新兵们骑着毛驴招摇过市、刮掉当地人晾干的衣服,如郊游般乐呵呵地集训,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笼子里成群的妓女和骗钱的古董小贩上,在登陆战前夜的舞会里欢快一把,正如集训时那座被炮弹轰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人类为征服自然和战争的游戏付出了血的代价。

5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年轻帅气的梅尔吉普森演绎的一部让人悲伤的战争电影。We don't wanna fucking war.

59分钟前
  • 黑胖砸儿
  • 推荐

袋鼠这是自黑吗?1、袋鼠的大兵,军纪败坏,吃喝嫖赌;买东西之后强行退货,否则就打砸店铺,缺少契约精神,活脱脱的流氓嘴脸!果然是大英帝国流放罪犯的蛮荒之地。2、袋鼠的军队毫无战略战术,炮火覆盖后,不及时发动攻击,等土鸡重回战壕做好准备后,再去送人头。进攻时没有组织火力压制,还让士兵子弹退膛、只用刺刀?这指挥官是猪🐷,士兵也是猪🐷!3、这电影告诉人们,什么是战五渣。

1小时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