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2022

HD

主演:雷吉娜·赫尔,Zoe Renee,Julia Nightingale,塔莉娅·莱德,艾拉·亨特,诺亚·费舍尔,Anna Van Patten,D·C·安德森,安吉拉·格鲁威,Will Hochman,John Kroft,安珀·格雷,布鲁斯·奥尔特曼,塔利亚·巴尔萨姆,卡拉·杨,梅根·伯恩,乔尔·德·拉·冯特,詹妮弗·邓达斯,佩奇·瑞亚,约翰·维伊,汤米·波,阿曼德·舒尔茨,贝丝·迪克森,奥奎·奥克波克瓦西里,玛丽·凯瑟琳·莱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师2022 剧照 NO.1大师2022 剧照 NO.2大师2022 剧照 NO.3大师2022 剧照 NO.4大师2022 剧照 NO.5大师2022 剧照 NO.6大师2022 剧照 NO.13大师2022 剧照 NO.14大师2022 剧照 NO.15大师2022 剧照 NO.16大师2022 剧照 NO.17大师2022 剧照 NO.18大师2022 剧照 NO.19大师202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造梦之家告诉你造梦的代价

我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中文片名《造梦之家》,真的是太贴切了。英文名《THE FABELMANS》,直译应该是《菲波曼的一家》,但是“造梦”二字实在是精准,因为他们都在亲手打造自己的梦,而不是在“追梦”。如同“造车”和“追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造梦这两个字,把这一家子的性格,整个家庭的文化乃至命运,通通展示出来了。

电影虽然是斯皮尔伯格导演自传,但其实也展示了大量关于母亲情节,其中也包含一些关于父亲的故事。所以,电影《造梦之家》不仅仅是斯皮尔伯格的“自传”,而是这个家庭,或者至少是关于其母亲及父亲的“家庭回忆”。

先聊聊造梦者----父亲。导演的父亲并不是“NOBODY”,而是在当时非常优秀的计算机人才,甚至在台词中出现了“你是世界上最了解计算机的人”这种评价。所以,父亲要造的梦,是一个关于计算机的梦。他是如此痴迷于这个梦,乃至于妻子、孩子、家庭对他来说,都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他为了自己的梦,带着家里人一次又一次的搬家,哪怕这种搬家对家庭其他成员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他也要坚持这么做;为了梦,可以带着自己的伙伴一起生活那么久,莫种程度来说已经让其成为了家庭的一员。我在看的时候也是觉得奇葩,朋友感情再深,也不能说带着他一起搬家一起生活吧?这样难道不会出问题嘛?就连一个普通观众都会觉得要出问题,父亲会没有意识到?也许因为他一心都在他的计算机梦里,连这些近乎常识问题,都意识不到;他为了梦,疏忽了妻子的情感,甚至连妻子出轨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是的,他的心中,计算机的梦是第一位的,当然他也在一直在努力着关心妻子、孩子,或者这个家庭,但相比于他自己的梦,这些关心太少了。以至于最后妻子出轨,中年离婚收场,这就是父亲造梦的代价。现实生活中,父亲在离婚的时候,把所有责任都揽在了自己的肩上,我想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或多或少真的是有意识到,走到这一步,他为了造自己的梦,的确犯了很多错误。

然后聊一下造梦者----母亲。母亲是电影中最出彩的角色,她的故事,她的性格,甚至比导演自己还要出彩。母亲的梦是什么?如果单纯从剧情来看,她喜欢弹钢琴,她要造的梦,是钢琴家的梦。但是更深入的了解她以后,你会发现她的梦不仅仅是成为钢琴家,成为艺术家,而是要过上“艺术家般的生活”。她喜欢的是刺激、热情、浪漫的生活,一种充满艺术家色彩的生活。而这个生活并不是丈夫可以给他的,他的丈夫只是一个呆板的计算机GEEK,脑海里每天想的都是计算机而不是美娇妻。所以,她会去出轨那个可以让她笑,可以给她乐趣和刺激的人,哪怕这个人是自己老公的好兄弟,哪怕这种行为会让家庭破碎,让孩子受伤也在所不惜。尤其让人不能理解的,和出轨对象分开后她还因此患上抑郁症,从常人的价值观来看,就简直离谱了。出轨了自己老公的好兄弟,还毫无悔意,还“大大方方”的表示心情不好,甚至最后因此患上抑郁症。营销号要是看到这种事情,还不乐疯了,标题都取好了“妻子出轨老公兄弟,回归家庭后伤心过度患上抑郁症”。但是,如果从母亲这种追求“艺术家生活”的执念来看,又似乎可以理解。她为了想要造的那个梦,哪怕伤害了爱他的丈夫和孩子,哪怕让家庭破碎,哪怕付出再多代价也在所不惜。

最后,说一下造梦者----儿子,也是我们的主角。他要造的,是一个电影导演的梦。从他第一次看完电影的那个晚上开始,他就开始营造他的导演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样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其中最大阻碍,一个是拍电影的时候撞破出轨的母亲,另外一个就是在高中被同学霸凌的遭遇。但是,对于一个“造梦者”来说,所有的阻碍都是无法阻挡他们的。母亲出轨的打击,在母亲声泪俱下的道歉中逐渐释然,最终接受了母亲出轨对象的礼品,重新拿起摄影机开始了拍摄;而霸凌的遭遇也在毕业晚会中电影的成功而化解,他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重拾了自己的梦想。对于“造梦者”来说,所有的阻碍都是暂时的,所有付出的代价都是不值一提的。这些都不会影响他继续造梦的坚持。比如那个霸凌他的男生,儿子最终把他变成了自己电影里最大的明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那个男孩自己也不理解。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男孩可以让他的电影变得更好。对于造梦者来说,他们在乎的永远都是如何造就自己的梦,而其他人的想法和情绪从来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甚至包括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都不再考虑的范围内。狂热的造梦者终将和自己的梦融为一体,自己就是为这个梦而存在的。所以他不在乎那个男孩是不是把自己打的满脸是血,他在乎的,只有这个男孩可以让自己的电影拍得更好。

儿子这位“造梦者”,他的行为是我们普通人最容易的接受的,他为了造梦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开始理解父亲、母亲,他们为了造自己的梦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呢?对于他们两人而言,出轨的妻子、失败的婚姻,崩溃的家庭,都是自己为“造梦”所付出的代价。并且,他们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造梦之家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但对这个“家”来说,则成了他们为“造梦”付出的代价。梦是造好了,家,没了。

对于所有的“造梦者”而言,他们都会付出代价。你造什么都要付出代价,你造房子要付出木材、砖块、水泥;你造车,需要付出发动机、轮胎、钢材;你要造梦,自然也会有相应的代价,这个代价可能是平静的生活、幸福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关系。如果你也准备“造梦”,那你做好付出这些代价的准备了嘛?

 2 ) 地平线

看完《造梦之家》在整个前半部分都有点自惭形秽地难以带入。不是斯皮尔伯格的问题,是来自于我出生的典型东亚式家庭尚且无法把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放置显性和重要的位置之上。因而大多情况下,沉默和突然爆发的愤怒取代了彼此的拥抱和哭泣间的理解与救赎。

从《头号玩家》开始,斯皮尔伯格就已经不加掩饰地向电影告白。这种追索式的影片在导演职业生涯的早期和末期分别以不一样的姿态呈现。看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在体验着斯皮尔伯格与他记忆的互文。尤其是在主角对一直霸凌他的反犹同学说:“我不会说出去的,除非我把这一刻拍成电影。”轻巧地击穿了主角与斯皮尔伯格,电影与现实记忆之间的壁垒。观看电影的本身变成了记忆的读取,而无处不在又细致入微的调度时刻在提醒我幕后仍有一双手在剪辑台上控制一切。整部电影都让我无法不想到《痛苦与荣耀》,让阿莫多瓦让男主角与母亲在最后一场戏中就该不该把她与她邻居的故事写下来拍出来时,我们正在看这一场戏。观看的当下已然对流动的记忆产生了来自未来的答复。

疫情即将结束,看完《阿凡达2》和《造梦之家》都有一种心满意足。我想他们也一样,都在珍惜地平线出现在银幕之上的每一秒。

 3 ) 转M君看《造梦之家》:Like Father Like Mother

The Fabelmans (8/10 stars)

Like Father Like Mother

Sometimes, you gotta admire how Spielberg can do films as innovative as Ready Player One, as poignant as Schindler’s List, and as quaint as The Fabelmans. Utilizing excessive exposure throughout the movie, the photography evokes a polished sense of nostalgi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stume design, environmental layout, and bygone equipment, thereupon establishing a convincing while charming world of the 1950s. In a moderate yet meticulous narrative, the story portrays how a boy’s enthusiasm for movie-making develops and interacts with multiple aspects of his life, following a simple chronological order. Observing the child’s growing memories with his parents, siblings, playmates, mentors, schoolmates, and first love, it’s impossible to not find personal resonance in the heartwarming diegesis. However, upon entering the California segment of the film, there is a point when aesthetic fatigue kicks in, and events not so much connected to the previous storyline start getting displayed just for the director’s interest, creating a fissure in the overall plot.

Worthy of compliments, the performance is superb, as every single figure is substantially characterized. Mitzi by Michelle Williams, an optimistic, artistic, affectionate, and ideal mother; adventurer is her essence but she’s willing to submit herself entirely to family, which to some extent justifies the borderline infidelity. Burt by Paul Dano, a precise, knowledgeable, forbearing, while respectable father; the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patron of their family, as well as a rare leader whose decisions are almost always realistically right. Even the smallest of supporting characters earn their independent highlight moments: wise uncle Boris, observant Reggie, genial uncle Bennie, insecure Logan, devoted Monica, and laconic Mr. Ford (played by who-would’ve-thought David Lynch). All are memorable and symbolic characters for both Sammy’s life and the movie itself.

Altogether, an unusually well-made autobiography, a novel perspective of one of the greatest directors, and an experience worthy of both your laughter and tears.

 4 ) 《法貝爾曼》:影像構築源自生活,成長體悟源自家庭

近幾年大導演建構自身童年回憶作品熱潮中,主題啟蒙最關乎電影,火侯掌握也最為勻稱的一部。從小便拿起8厘米家庭錄像機拍攝,高中換拿起16厘米拍紀錄片電影,家庭之於藝術,藝術之於家庭,影像的創作、光影的構築皆源自於生活,父母給予極大的自由讓他把持著他的「嗜好」,然而當嗜好不再只是嗜好,而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時,便是藝術家必須在家庭與藝術之間拉扯的時候。

影像的捕捉讓他在構築美好的過程,發掘了不美好的事實,影像不會說謊,但是剪接可以說謊,在充滿愛的環境下終究得面對原生家庭不完美的現實。母親的秘密是他初嘗構築影像時必須面對的酸甜苦辣,再者猶太人的身份讓他在加州的高中顯的格格不入,直到再次拿起了攝影機勇抱影像,生活才又開始有了顏色。

然而每一次逐夢的心血要呈現在眾人面前時,現實的重擊總是在該開心的時刻變的百感交集。老史大可通篇以迷影情懷視角去講一路成為大導演的過程,但他最後仍然以兒時最私人的複雜家庭樣貌,去讓觀眾感同身受母親內心所苦、父親內心所苦、自身受家庭、猶太人身份影響,其內心的百感交集。

這並不是什麼單純大導演自肥迷影情懷作,這是在回溯過往成長史中,創作者逐步與過往自我、父母和解的家庭故事。這同時也是老史在調度上最無炫技氣息的電影,通篇都是原生家庭的自我解構,人物情感才是主要核心。這部作品也要看個人是否對史匹柏特別有愛,如果有愛絕對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還好就看個人感受了。

蜜雪兒威廉斯和青少年老史有幾場互動是真的想哭,在講述母親內心抑鬱之苦上,老史做到了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的刻畫,母親是愛他的,但她也愛沙漠、愛鳳凰城、愛班尼,放她自由才是終結抑鬱唯一的方式,蜜雪兒威廉斯的表演確實值得影后的提名,青少年老史的第一部電影演出,在大導演的調教下自然又輕盈,外型也真的神似年輕時的老史。

從鳳凰城到亞歷桑納州,最後再輾轉到加州,成長環境都在沙漠中,也不難懂為何老史第一部長片《決鬥》通篇背景都是沙漠;畢業舞會女友在車內狂噴髮膠致敬第二部長片《橫衝直撞大逃亡》;為學校拍的紀錄片《翹課日》,豔陽沙灘下男男女女的鏡頭捕捉,背景多少有《大白鯊》的既視感。

林區最後以約翰福特的身份客串,「地平線的頂部和底部視角呈現會很有趣,但是中間會很無趣」,短短的幾句忠告,便養成了大導演日後調度上的準則,永遠不要讓視角侷限。收尾鏡頭地平線從中間調成底部格外俏皮有趣,有種準備迎向夢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的感覺。

《大白鯊》、《第三類接觸》、《ET》、《印第安納瓊斯》、《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老史的經典實在是多的不勝枚舉,30年前的《辛德勒名單》是為自身為猶太人的身份而拍,30年後的《法貝爾曼》總算是為了家庭、為了自我,以大導演的身份下去拍。拍出眾多經典大片的背後並沒有什麼夢幻的成長史,只有父母的愛與鼓勵,以及伴隨著愛背後不完美的原生家庭。

拍片50多年終於迎來史匹柏的私人解構,身為老史粉很開心看到了這部,拍了眾多大片依然能保持初心,在這部電影中徹徹底底的返璞歸真,不炫技、不自肥、不矯揉造作,好萊塢電影化後的半自傳作品,雖然虛虛實實還有待商確,但已明顯能感受到創作者的成長溫度與初衷。

Life can't be like a Hollywood movie, but life can dream like a Hollywood movie.

★★★★☆

#法貝爾曼 #TheFabelmans #蜜雪兒威廉斯 #保羅迪諾 #賽斯羅根 #加布拉貝爾 #大衛林區 #史蒂芬史匹柏 #約翰威廉斯

 5 ) 【弯弯推荐】造梦之家:梦想通常不会冲你大声喊,但它会悄悄暗示你。

小伙伴们~这里是弯弯字幕组。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结束,当我们都在庆祝杨紫琼突破年龄的限制夺得桂冠时,另一位著名导演也正在突破他年龄的桎梏,创造出一部叙述自己人生的半自传电影。他就是著名导演史蒂夫·斯皮尔伯格,而今天我们将一同走入他最新的电影《造梦之家》的世界。

01情节概述

小男孩萨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有一个精通电脑的天才爸爸,现全职家庭主妇的艺术家妈妈,父母善解人意、温柔,虽然并不富有,但是也不贫穷。父母相爱、对孩子尊重、耐心,有才能,度过了一段独生子的生活,萨米还迎来了3个妹妹。

童年的一场电影《戏王之王》,第一次让小男孩萨米感受到了戏剧的魔力:一个人开着车想要阻止列车的行进,最后人和车剧烈相撞,这个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萨米。

妈妈帮助萨米用摄影机录下了玩具火车和玩具小人相撞的影片,这是妈妈和萨米的第一个小秘密,也是萨米第一次发现:感觉可以留存。

萨米渐渐长大,他们的家庭随着父亲的升职一路搬迁,萨米开始面临世界带给他的许多难题:

艺术不能够创造真实的、能用的东西,他是否要去专心学校的课业,像父亲希望的那样追求一些切实的东西?

有着艺术天分却为了家庭只能一直当全职主妇的母亲与父亲从前很相爱,但是在一次又一次因为父亲的追求搬家后,她越来越不能体会到幸福的感觉。萨米也在一次露营中发现了母亲隐藏着的秘密,陷入了纠结。

来到新的学校,萨米进入青春期,开始面临青春期的欲望。然而学校却有反犹的学生对萨米进行了霸凌。

难题层出不穷,而梦想的声音听起来是那么微弱,但是它即使不曾在生活中大喊,却让人不停的发现它的踪迹。在用摄影机创造自己的“梦”时,电影也让萨米重新看见了生活的另一面。

02导演生平

《造梦之家》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半自传电影,而提起斯皮尔伯格的大名,在好莱坞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使我们不知道他本人,那么报出几部电影,我们多少应该都听说过它们的名字:惊悚电影《大白鲨》、发掘了关继威的《夺宝奇兵》、《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西区故事》......

斯皮尔伯格出生在1946年,在此前不久,许多犹太人被纳粹屠杀,纳粹甚至建立了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恐怖的悲剧,人们屠杀自己的同胞、区分人种的所谓“优劣”,让人在集中营里妻离子散,不停地面临毫无理由的死亡与恶毒。

斯导的父母都有亲人在大屠杀中死亡,巨大的动荡刚刚过去,随后技术革命出现,电影里他的家庭情况与现实中基本是一致的,父亲是在电脑方面极有能力的一位工程师,母亲则富有艺术细胞,个性特别。在年少时,他对电影的才能和热爱就已经显现,但是他却极其不爱读书,与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驰,产生许多矛盾,自己也对人生陷入了迷茫。

03 “电影是用来触及人们内心的,即使是商业电影,它也触及了人们内心对于刺激的需求和欲望”(以下有剧透)

《造梦之家》之中最大的主题,无疑是萨米对人生道路的确定。虽然他很早就喜欢上了拍摄电影,但是他一直在困惑:如何面对自己的家庭、如何面对欺凌、梦想是什么、真实是什么、电影的意义是什么等种种问题。

如果电影无法实际创造某种真实的东西,它对人们到底有什么用?它能抚慰一个人的情绪,心理学也可以,它能娱乐大众?恐怕没有手机游戏等等来的迅速、直接。从事艺术,需要一种激情、一种欲望。人干所有的事都需要欲望,但是艺术所呈现的欲望总是显得最“无用”的“个人化”。

但是,通过“电影”,萨米面临了更多人生的失控和崩溃之处,也看见了生活的另一面。

他在自己记录的影片中发现母亲出轨的秘密,并且在母亲身上看见了与自己相似的艺术特质,他害怕自己追求艺术时会伤害自己的家庭,对可能会伤害到家庭的母亲更是又爱又恨,纠结的萨米故意激怒母亲,并且决定放弃电影。但是,他却在母亲痛苦的泪水中理解了她的行为。

搬到新家后,他被同学欺凌、殴打,在寂静而冷清的雨夜里,他又拿起了自己的相机。剪辑的影片被放映后,他让霸凌者成为了电影中的英雄。看完影片,霸凌者竟然停止了霸凌,甚至帮助了他。

“我不用语言,而是用我的摄影机,我发现它是一个如此适用于自我检验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工具及武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电影就是力量。”

那一刻,他接受了自己的梦想。

电影也许是满足了人们希望复现自己幽深情绪的欲望,也可以让人们在已经太过通常的生活中寻求不同的情感体验。艺术不止是复现真实,也不是完全地想象创造。它吸引着人们坠入一种迫切的情感之中,对自己的心灵、生活、需求进行审视、想象,创造。

梦想则是内心不停的暗示,是无关真实和理性的抉择。是我们无法控制地追逐失控,却在失控后才能发现对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我很幸运18岁时我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我压抑了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在对我说话,所以我听不到我的想法。一开始我几乎听不见我内心的声音,也几乎很难注意到。但后来我开始注意,并且直觉也开始发挥作用。

我想说明的是:你的直觉和你的内心是不同的,它们是协同工作的,但是是有区别的。你的内心在呐喊你应该这么做,而你的直觉却在悄声暗示你可以这么做,听听那个告诉你可以做什么的声音。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直觉,并且终有一天,你会接受它。直觉和想做的事,就是你所做的梦。斯蒂芬伯格在自己的梦和幻想中度过了一辈子,而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电影,通过体验他人的人生,来审视自己的需求,发现自己的梦想。”

感兴趣的小伙伴评论区见~

 6 ) 电影的特权

说到明年奥斯卡颁奖季的最大热门,当属好莱坞名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返璞归真,继续与老搭档托尼·库什纳(《慕尼黑》《林肯》《西区故事》)合作编剧的半自传式电影《造梦之家》。故事基于斯皮尔伯格的人生经历,主要聚焦于男主角萨米从孩童到青年时期,与父母和姐妹们欢笑与忧伤交织的家庭关系,对电影的无限热爱和追寻梦想,以及反犹主义盛行的校园生活、青春的萌动和困顿。

《造梦之家》已获第80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和最佳原创配乐等5项提名,早前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获得分量最重的奖项,由观众票选产生的「人民选择奖」,绝对是第9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宝座的有力争夺者。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在那将近一分钟的时间里,火车的轰鸣、从远景驶近、在车站等待和上落的旅客,如今看来似乎毫无修饰剪辑的朴素影像却彻底震撼了当时巴黎的观众。火车因此成为了电影史上最早出现、经久不息的「奇观」。

《火车进站》虽然没有动用任何剧本、拍摄技巧,但它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真实,因为在被火车仿佛要迎面相撞的逼真感所吓坏的同时,我们同样惊讶于月台上乘客们的淡定克制,他们难道不知道不远处一台巨大的机器正在拍摄并捕捉他们的一举一动吗?

实际上这些往来走动的「乘客」当然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而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卢米埃尔兄弟找来的亲朋好友,假装是互不相识的乘客,以营造真实陌生的月台效果。应该说,这些乘客是电影史最早的演员,在拍摄技术尚未跟上的时代,「表演」便率先在电影中发挥出重演客观事实的重要作用。

之所以特意提及《火车进站》,不仅因为斯皮尔伯格在《造梦之家》开首同样以《戏王之王》里火车出轨、与车辆激烈相撞的灾难奇观作为促使小萨米与电影结缘的源头,更为关键的点在于,自电影诞生之初,除纪录客观事实/现实能令观众惊呼连连之外,「造假」也一样可以达到如此效果。

若说卢米埃尔兄弟在拍摄时仍需要预留在现场等待火车进入月台的时间,那么《戏王之王》利用发展长达半世纪的摄影、剪辑合成等电影语言和技法,能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拍出载满旅客的火车倾轧相撞的惨烈一幕,而作为道具和演员的车与人皆完好无损。

年幼的萨米对电影的最初,亦是影响其一生(创作风格)的印象定格于人造的「灾难」。回到家后,他拿着母亲米齐(米歇尔·威廉姆斯)送给他的第一台8毫米摄影机,用上父亲伯特(保罗·达诺)制作的微缩火车模型,反复模拟电影中火车脱轨相撞的场景。在这里,斯皮尔伯格运用大量主观视角表现男孩对火车迎面驶来的惊奇神情、男孩用自己双手充当放映机的银幕并对着影像出神,这时他已从普通观众角度领略到电影「造假-造梦」的特质与魅力,但却是首次从导演位置体验电影赋予的「掌控一切」的特权。

斯皮尔伯格从影片一开始便毫不諱言地向我们展示电影不可能不存在「伪造」的成分,尤其对于一位富有想象力的男孩来说,如此之「假」恰好与充满童真的幻想世界相互联系,而电影也成为了萨米将日常经验转化为脑内的奇思妙想,再铭刻于影像的「事件」载体:去医院拔牙(多数小孩子的童年恶梦)、木乃伊、骷髅鬼怪,他的姐妹、父母亲成为了最初的演员和「受其惊吓」的观众。

正如当年卢米埃尔兄弟动员亲朋拍成的《火车进站》是为世界电影(史)之开端(但从本质上说仍是一部家庭电影),萨米利用轻便器材,集结家庭成员之力一同制作电影的过程可被视为其个人(以家族为基础的小作坊)电影史的诞生,而这也是片名「造梦之家」(The Fabelmans)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家庭」往往是关于电影、关于创作的梦想起源。

踏入青春期,萨米(加布·拉贝尔)的创作环境逐渐脱离局促狭窄的家里,可供临场调度指挥的空间变得宽广,一众群演也由一开始的父母姐妹变为学校的同学。与此同时,身为导演、编剧、剪辑的萨米在电影制作的造诣亦在不断丰富和延伸,所参与的拍摄工作变得更多更繁杂,包括指导演员表演和走位、镜头调度、打光配乐、枯燥的剪辑工作,甚至还得想办法解决场景不够逼真的问题。

例如,萨米从《双虎屠龙》中获得启发,参加童军夏令营拍摄的第一部西部片,他在胶片上穿孔,制造出牛仔开枪射击的「特效」,配合抑扬顿挫的背景音乐,礼堂内的观众纷纷被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荡气回肠的正邪对决所深深慑服。

在配乐、特效和镜头剪辑的帮助下,那些看上去拍得很稚嫩、很假的原始影像素材组合起来后竟令观众们沉浸其中,而这恰恰是一个「由假入梦」的观影体验,当导演施放的光影魔法与人们的情感、想象或欲望实现交融,那么观众便会不自觉地为眼前的所见所闻(尽管是虚假的情节和布景)而揪心着迷,好像置身于自己就是银幕里的主角,周遭发生的一切有别于日常生活,却又无比熟悉的梦境。

由孩童到青年,萨米实际经历着由呆望着银幕「发梦」到自己动手拍电影为大众「造梦」的蜕变,斯皮尔伯格将萨米摄制技艺的日益精进,与电影梦和家庭现实之间的割裂,乃至成长过程遭遇到的歧视(反犹主义)、好奇和迷惘(性萌动)并置,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为了安抚母亲失去至亲的悲痛,萨米用摄影机纪录下一家人前往野外露营的欢声笑语,在剪辑素材时,意外发现自己的摄影机拍到了某种「不可见」的、不为世俗允许的情感连系。而这正是身为导演和剪辑的萨米所享特权的鲜明体现,唯有他知道在一个个看似轻松休闲的笑脸、欢乐时刻背后隐藏着足以引致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崩塌的「真相」。

于是,在最终呈现的家庭录像里,萨米仅仅留下了母亲的灿烂笑容,以及月光之下的婀娜舞姿,如此美好、令人动容的回忆与形象,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样「如梦似幻」的母亲是经过导演精心剪辑创造出来的,而母亲与父亲挚友伯尼(塞斯·罗根)暗生情愫、可能造成家庭破裂的「有害」片段无一例外被剔除了。这或许是萨米第一次对电影赋予的特权感到厌恶,因为无论萨米对影像素材的裁剪合成技术如何精湛,但他没办法阻止父亲因工作之故频频搬家、冷落家庭,压抑已久的母亲移情别恋的事实,特别是当他一遍又一遍倒带回看母亲面对情人时露出的笑容是如此的真挚。

尽管如此,萨米只能保守秘密,这一刻曾经无比钟爱的电影已成为暗自表达愁绪的媒介。在战争片里,萨米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对母亲出轨的困惑不解融入面对死去战友的幸存军官心境,这位军官因为下达了错误的命令而致使弟兄们落入纳粹陷阱,全军覆没。军官既可以指代(在家人眼中)做错决定的母亲,亦可以指代意识到影像的危险——摄影机前没有秘密可言——而选择自我惩罚的萨米。讽刺的是,观众为银幕上的惊险和暴力发出赞叹和欢呼,却无从知晓这是以一个少年对逐渐分崩离析的家庭生活的绝望情绪为养分。观众的惊叹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创作者本身的暴力?

纵然才华横溢的萨米控制得了电影「拍什么」「怎么拍」(斯皮尔伯格特意安排了一场戏,在萨米的镜头下,一家人搬进新家的温馨画面,下一幕却是现实父母陷入离婚边缘),但终究控制不了生活与成长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残酷变故。

电影在「造梦」和「现实」层面的不可分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说「家庭电影」(宛如童话般的纪录片)满足了父母亲、姐妹们对于幸福家庭、亲子关系的要求,那么对既是导演又是儿子的萨米来说,为观众提供欢笑和希望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独知真相后难以释怀的悲伤和忧郁,而在现实中拥有缺点的母亲也成为萨米(斯皮尔伯格)未来在银幕上创作出「完美母亲」的缪斯。

萨米为自己拍到了不该被拍到的内容而深感不安,卖掉摄影机不再拍摄。主动放弃拍片、驰骋光影之海的「特权」令萨米在新环境难以适应,正如电影一旦失去了造梦的功能,人们(包括创作者自己)不也失去了从象征永恒的银幕里获得应对瞬息万变、冷峻无情的现实世界的力量吗?故此,当萨米鼓起勇气再次拿起摄影机开始拍摄「逃学日」,同时亦因艺术与生活的潜在张力而生生撕扯出一个供萨米独自面对、承受(破碎家庭、校园暴力、失恋)伤痛的私人空间:追求艺术恰恰是「自私而孤独」的。

高中舞会上放映的校园纪录片从表面上看是一场肆意挥洒肉体和汗水的青春奇观,但萨米的这次「造梦」不再是让观众重获面对艰苦生活的良善力量,而是反过来利用影像里潜藏的危险(摄影机看穿了人们注意不到的「闪光点」),对那些以自己的欲望和憎恨霸凌他人的反犹主义同学「明褒暗贬」,透过在银幕上制造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英雄形象折磨羞辱对方。斯皮尔伯格借此机会告诉我们,电影并不是只有美好纯真的一面,它同样可以是自我中心的、具有攻击性的利器。

乔登皮尔在《不》里向我们发出警告,奇观是如何把任何试图捕捉、挑战它权威的观众和电影人活生生吞噬;对斯皮尔伯格而言,也正是令人目不转睛的「奇观」引领他踏上追寻电影梦的旅程,所以老斯认为奇观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控制和驾驭脑袋中那些关于电影和艺术的疯狂想法。正如萨米和年迈的舅舅鲍里斯(贾德·赫希)交谈,鲍里斯过去曾在马戏团与凶猛的动物一同表演,萨米问:「把脑子塞进狮子嘴里是艺术吗?」 舅舅听后大笑,回应道:「不,把脑袋伸到狮子嘴里只是胆子大,保证狮子不会咬掉你的脑袋才是艺术。」

可以说,《造梦之家》不仅作为斯皮尔伯格的半自传电影,更是一场「电影与人」的奇观:摄影机绝无偏袒地记录下生活的一切,不论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老斯拒绝被贴上「这是我的私人记忆和情感,不准擅闯禁地」的怀旧标签,那个在银幕前为光影的魔力所震撼的孩子,那个拿着摄影机到处捕捉微小事物的少年,可以是银幕外的每一位观众。人物们平等地享有秘密,而电影、影像成为了彼此交换秘密的暗室,所有的悲伤、欢乐、焦虑、痛苦、遗憾都在其中得以体现,并且被镜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

推动萨米去重新相信梦想、追寻梦想的或许不再是小时候的单纯和激情,而是对越来越糟糕的现实生活的麻木和绝望,这也排除了电影一味缅怀过去的倾向,更多是属于当下的语言、理想和行动。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生活的洪流面前,电影一点也不重要;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如果连电影也失去了,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影片最后,大卫林奇饰演的约翰福特对萨米说:「当地平线在底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顶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中间时,就无聊死了!」即使生活、成长再怎么残酷,都请不要放弃「抬头」或「低头」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去记录、去表达、去造梦/追梦,这既是约翰福特、大卫林奇、斯皮尔伯格给予我们的真诚忠告,又是电影赋予所有人的「特权」。

本文首发于「虹膜」

 短评

老斯出品,必属精品。整部电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以说是一流的水准。硬件、故事、再到演员的选择和他们的呈现,统统都看得到用心。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渗透了一份浓烈的私人情感;那些或欢乐或悲伤的回忆,那些有关成长的小秘密,那些关乎梦想的坚持,都让这150分钟的光影如此顺畅、如此饱满、又如此感动。

1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斯皮尔伯格的“阿玛柯德”,用造梦手段呈现家庭私影像。 小时候妈妈说:“这是你我之间的秘密电影。”长大后对妈妈说:“我不会告诉别人的。”摄影机不说谎,但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秘密。电影能够掌控,但生活无法掌控。最后一镜很调皮地摆了一道镜头,应了那句话:“当地平线在中间时,就无聊死了!”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儿子一帧一帧反复确认妈妈看向情人的眼神那一幕太打动我了 动作不行 只有眼神才能让他真正确认自己母亲的爱意 影像是能捕捉爱的瞬间的 只有真正爱电影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东西 导演太真挚了 too much personal emotion involved in it

17分钟前
  • Stopthistrain
  • 力荐

太长了,家长里短的讲了一堆,家庭太优渥,导致所有困境都显得没那么重要。

19分钟前
  • sam
  • 还行

请一些导演停止这种自己给自己拍传记的行为,我真的🙄…拍了以后又舍不得剪,导致全片变得很臃肿

20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还行

老牌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半自传电影,50年代末孩子就能用超8、16mm彩色片拍家庭电影的,也就是美国战后的那代人了。片子中规中矩,只是结尾主角去见大卫林奇饰演的大导演约翰福特一场,十分精彩!他说:「当地平线在底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顶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中间时,就无聊死了!」美国人从来认为“导演就是最知道镜头摆在哪里的人”,这就是忠告!

2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造梦之家”并不造梦,略有些惊奇的是,斯皮尔伯格讲述的是梦一次又一次在与现实的同行和夹击中背叛自己的故事。最钟爱的媒介记下了分崩离析的种子,每一次首映都带着额外的愁绪。电影究竟重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因为在生活的洪流面前它什么也不是。但又好像没有更重要的事了,因为如果连它也失去了,那我们或许确实什么也没有了。驱使我们重新相信梦想的其实并非激情,而是绝望。3.5

27分钟前
  • 白斬糖
  • 推荐

TIFF 2022 首映斯导最personal的一部电影,采用半自传形式,讲述了他童年时期是如何爱上拍电影以及走上导演道路。比起一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用电影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少年Spielberg对于家庭、梦想、友谊和爱情的困惑与忧伤,被时不时引起影院观众爆笑的幽默包裹在糖衣里,最终随着地平线向下一沉,从此前途一片光明。光与影的运用和画面复古的质感很绝,回味起来感觉一众主演的演技欠点火候,个人感觉David Lynch的客串反倒是全片最佳🤣4.5⭐️

31分钟前
  • 言若二三
  • 推荐

真的请这些导演不要再自己拍片致敬自己,或者再写给电影的情书了。看完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完全没拍出只属于这个角色的特色,父母离婚、从小喜欢电影、励志要做导演的孩子多了去了,这个故事除了导演自己感动自己(连校园恶霸看了他的片都反思自己了,你说自恋不自恋),还有什么是特别的?片中两句鸡汤台词就带过的那种不算。PS,小米想要用这个觉得封后还是有点难吧,演的有点浮夸。

33分钟前
  • VincentP
  • 还行

第一次感受到AMC林肯中心的午后剧场对于观看一场电影的意义:明明刚到点还有20分钟的广告却早就坐好只等灯光熄灭的老人,过道上徘徊很久终于口齿不清地问我放的是不是Fabelmans的老人,因为搞错排号艰难起身换座还让原座帮她拿一下拐杖的老人,姗姗来迟一路excuse me也要挤到正中间位置的老人,笑点很奇怪笑声最响亮的老人。在这个场合里,哪怕后座不时响起甚至手机的主人自己可能都没听到的叮铃铃的闹钟声,我都觉得它和电影里机械的film rolling的声音是一体的。我甚至开始害怕以后听不到这些声音了,害怕电影终将和这一代人一样离我们远去。

38分钟前
  • xiaoyaah
  • 推荐

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它其实讲的就是电影如何救赎一个人。它同时提醒我们,电影最独特的价值,是叫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世界。如果一部电影不能提供别样的眼光,它就失败了。而在萨米的成长过程中,最具决定性的事件,是他用摄影机捕捉到了母亲的婚外情。于是一个极富电影感的时刻,意外降临了。当其他孩子都在指责母亲的背叛时,只有萨米选择了原谅。因为在那段婚外情的影像中,他看到了母亲的挣扎和快乐。电影,让已然发生却不被看见的时光重现。同样的道理,被片尾由大卫·林奇饰演的约翰·福特又直白地讲了一次。他说:“当*地平线*在底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顶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中间时,就他妈无聊透顶。”拍电影,就是绕过一切稀松平常的角度,于惊心动魄处,安放一双眼睛。

40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除了几处剪辑挑不出啥毛病,也几乎百分百会是冲奥爆款。但于我个人而言,这样的电影太“轻”了,所有困难都像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本质上来讲跟《我的区长父亲》其实没有分别。

44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还行

斯皮尔伯格拍这部片子之前大家还可以想象一下大导演是如何经历千辛万苦或者天才的创作力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结果拍了这部电影以后才发现人家不但家底厚有完美家庭甚至运气都比一般人好。。。

48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还行

一个画面,地平线在顶部会很有趣,在底部也会很有趣;如果在中间就会很无趣。本片不巧就属于“地平线在中间”那种。作为斯皮尔伯格的自传电影也太平淡了,哪怕电影和家人都是他最珍视的东西,拍出来却缺少打动人心的魔力。有时候敝帚自珍还是必要的...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技术上还是一如既往的无懈可击,但我花了2个半小时看完全片也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关心斯皮尔伯格的童年生活。。。别人看心理医生要花钱,结果我们还要掏钱去看史皮包治疗童年家庭问题

57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还行

TIFF 2022|观影34|本来以为会很类型,结果却非常私人,非常真诚。保罗·达诺开始转型,米歇尔·威廉姆斯奉献了近年来最佳表演,值得拿一个奥斯卡影后。关于一个小男孩如何把热情变成爱好,再变成职业。导演再次贡献了一部所有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的电影。更是为避免未来的「斯皮尔伯格」被扼杀在摇篮中,母亲是钢琴家,父亲是工程师,确实不一样,真的羡慕。多少个导演的故事,都是从童年拥有一台八毫米摄影机开始。做梦是爱好,也可以是职业;汽车飞机火箭很重要,但是人类有时候需要想象力和虚幻的东西——想法更重要。艺术和家庭总是背道而驰,追求艺术的道路是艰苦而孤独的,斯皮尔伯格一生都在领悟这个道理,并且毫不遮掩地把毕生感悟都放在其中。关于犹太人的历史和故事,他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也许就是因为他也经历过同样的屈辱。

1小时前
  • 小玄儿
  • 推荐

家丑可以外扬。让全世界展示自己私人的故事,确实需要大心脏。而能让全世界愿意去看自己私人的故事,确实也得是斯皮尔伯格。

1小时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这导演成长之路跟梦一样,想要啥就有啥。想拍电影爸爸就给摄像机,妈妈就无条件支持他,甚至妈妈出轨还给他创作灵感。校霸看了他的电影也不打他了,刚工作就能见到大导演。啊!多顺遂的一生…

1小时前
  • 狗毛女士
  • 还行

4.5 不好意思说我泪目了多少次。和格雷《世界末日》有相似的创作逻辑,但又朝着不同的方向开枝散叶,斯皮尔伯格用青春成长和家庭故事作为表层叙事,但内核始终在呈现电影创作和现实生活、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同结尾镜头的突然晃动和调整,或是母亲在两段不同影像前的两次落泪,一切都在抒情和论证之间显得如此微妙且平衡(一如往常斯皮堡的调度让我想要逐帧拉片(但似乎并没人在乎这个事,所以不如直接看一分钟讲解《造梦之家》,多么无聊又老套的故事啊!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用摄影机记录生活,用剪辑来编造故事。年纪大了之后,大家都开始走心了,都要去讲讲童年与记忆,是关于初心的事。但是,还是被最后一部分逗笑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