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2020

HD

主演:陈淑芳,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丁宁,陈妍霏,张钧甯,杨一展,张翰,龙劭华,洪胜德,于子育,杨闵,许怀民,庄心瑜,蔡海殷,陈家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话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孤味2020 剧照 NO.1孤味2020 剧照 NO.2孤味2020 剧照 NO.3孤味2020 剧照 NO.4孤味2020 剧照 NO.5孤味2020 剧照 NO.6孤味2020 剧照 NO.13孤味2020 剧照 NO.14孤味2020 剧照 NO.15孤味2020 剧照 NO.16孤味2020 剧照 NO.17孤味2020 剧照 NO.18孤味2020 剧照 NO.19孤味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孤味202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秀英(陈淑芳 饰)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龙劭华 饰)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著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儿阿青(谢盈萱 饰)是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徐若瑄 饰)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佳佳(孙可芳 饰)则接手自己的餐厅事业。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对内心埋藏已久的怨怼……手机有鬼穴界风云杰森·莫玛漫游记龙兄鼠弟爱情天梯人民检察官2019野火曼谷爱情故事之魅力的他国语暴走武林学园第一季租借女友第三季怒海狂蛛 海霧快刀洪吉童法网恢恢侠客行2001真情假爱黑暗中的一束光铁甲钢拳(国语版)小巴勒斯坦——围城日记太阳的孩子年会不能停!SPEC完结篇:渐之篇冬日暖阳坏蛋罗宾汉微雨燕双飞产科医鸿鸟2双凤奇案女神捕吉米霍法之死漂亮的女邻居血战五形拳翡翠城第一季百年物语项塔兰第一季高堡奇人第一季王朝 第一季战神传说国语希尔玛可爱的谎言~温柔的黑暗~南方安逸小可爱De-Lovely

 长篇影评

 1 ) 嗯

同样是父亲角色缺失,比起海街日记差太远了。整部剧都仿佛在为这个不存在的父亲写伟大传记,林太太就怎么也放不下这个男的,一个差劲男人让三个女儿两个老婆,这五个女人惦记一辈子,父亲仿佛在女儿眼里还是那么温柔美好,给他们带点心的童年英雄。到了电影最后还要为他脱罪。当然,这样的人现实中确实很多,而且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女人大多被一纸婚书束缚了一辈子。只不过我真的不想在电影里看到这么令人泄气的封建故事吧。然后最终还要给他解释,不是他偷了印章云云。但消失,躲避,逃避责任就是事实啊。这段洗白让我更加气愤了,林太太,你靠自己的双手建立了这个家,如此坚强又勇敢,但是什么时候你能做个理直气壮的女人呢?最后我看到的镜头转向她在车里唱歌,居然还在幻想和男人的美好合唱。这依然不是林太太与自己和解,而是原谅那个在他们生活里永远缺失的男人。她们所有人活得这么辛苦,却没有一个人放得下这个罪人!不是要原谅他,而是他早就该跟你们切割关系了好吗。活得这么辛苦根本就没有必要。

但是演员们都演的非常好,拍得也很好,细节也很多。只是大方向上我实在是很不喜欢。

 2 ) 孤味之苦:被摁在牺牲里的林秀英和李焕英

文/ 淹然

很多人将〈孤味〉和〈饮食男女〉联系在一起。

〈孤味〉的开场,台南餐厅老板娘林秀英穿梭在菜市场,鱼虾的亮泽和湿漉漉的环境,交相辉映。这天是她七十大寿,再过几小时,她就要和三个女儿团聚。

〈饮食男女〉起于一场热气蒸腾的烹饪。退休的顶级厨师老朱为三个女儿准备着盛宴,动作干净利落,所有食物都得到了死后的善待,每周日规定的家庭聚餐就要开始了。

李安这里,餐桌上刮起了风暴,家庭人际的暗流和饮食紧紧咬合在一起。就像小津,「吃」是电影的精魂,是不能剪掉的。

但对〈孤味〉的导演许承杰来说,无论是让林秀英发家的虾卷,父亲病榻前的寿司,还是月圆之夜的香柚,食物都是稍显轻微的喻体,最重要的就是端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生命里的那道「孤味」。

短片〈孤味〉里说,「不管做什么事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事情才会顺着来,这就叫孤味」。另有一种解说,更切中这个「孤」字,「餐厅只卖一种料理,用心良苦将料理做到极致,孤独寂寞也不要紧。」

看着何其职人精神——你以为它要说,几十年漫漫时光,孤母寡女无畏孤独,活出了滋味,殊不知导演恰恰反用了「孤味」,孤独并不浪漫,久而久之熬成了执念之苦。

表面看,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消失的丈夫,沉重的家庭负累,都没有击垮她。大女儿是国际舞者,二女儿是整形科医生,小女儿承继了自己的餐厅事业。在通常的社会评判里,小孩成功就意味着母亲成功,还有什么不满呢?

但在七十大寿这天,她接到了丈夫病亡的消息。表面上是负心人死不足惜,生日宴上却暗度陈仓,她唱的不再是保留歌曲〈孤味〉,突然变成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

夜寂无人时,她偷偷翻出丈夫的衣物。她带着孙女特地跑去医院,要找出那个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的恋人,探问究竟。

灵堂里,她第一次透过遗照看到一个老迈的丈夫,这不是记忆里的模样,这是她不允许的。那些蒸发掉的时光,是她所不允许的。

所以,这才上演了怪诞一幕,佛教超度与道教度亡共演一室。小女儿尊崇父亲最后的信仰诵念心经,而林秀英认识的那个男人,从小出入宫庙。

很多年前,她帮出轨的丈夫垫付开房费。男人消失的日子,从路边摊到大酒店,她硬是被生活炼成了一个创业强人。

但她最想要什么呢?要这个男人回来,要这个男人道歉。一纸离婚协议,就这样延宕了几十年。

这就是〈孤味〉最堪玩味的地方,一个无私牺牲的女人的暗面是什么?

她活活被一种虚空的「美德」压垮,她说,「夫妻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没有像李安那样直接在片名就和儒家传统摆出碰撞姿态,但所有人都知道,林秀英这个夫妇的定义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故事的第一推动力,正是林秀英的幽暗执念。就像月球表面布满陨坑,每个人都带伤行走于世。

〈孤味〉上线奈飞一周后,〈你好,李焕英〉公映,刚好也在说执念。

女儿回到自己出生的1981年,她要干嘛呢?不是〈夏洛特烦恼〉那种自我满足优先——财富和女神,也没有〈乘风破浪〉那样的深深忧惧,重塑世界后,「我」没了怎么办?哪怕明知母亲会在产后自杀。

〈李焕英〉里的女儿只想让母亲高兴,甚至不惜改变她的婚姻,杀死自己。不知不觉地,女儿也给母亲当了回妈,并在此过程,也展现出了牺牲式的、献祭式的姿势,亦如自己的母亲。

在不同的面向里,林秀英和李焕英都被摁在了牺牲的卡槽里,动弹不得,面对着一个模糊的男人。

而因为迥异的创作初衷,〈孤味〉又比〈李焕英〉走远了一步,它不惮于给「伟大母亲」挑刺。

大女儿癌症复发,始终瞒着林秀英,因为「如果手术失败,或是我化疗撑不过去,就变成是我对不起你」。林秀英以为自己从来就让小孩自由发展,她忘了,逼迫二女儿学医,就是要在亲戚面前争脸,维系住与娘家最后的牵绊。还有,她虽然将寿宴全权交给小女儿,但还是一早起床跑去菜场,检查采购的菜品,并偷偷修改了菜单。

这是太过典型的母亲,以爱的名目进行操控。而在〈李焕英〉里,我们也发现了,女儿同样走上了那条「我是为了你好」的旧路。

但这才是完整的林秀英啊,柔软,坚定,自私,固执,卸除掉了我们对「伟大母亲」的流行想象。不必过度夸大光芒,也无需刻意屏蔽幽暗。最终,导演从一种更普遍的人生况味里,给林秀英找到了出路,缘聚缘灭,要懂得适时放手。

又一次,呼应电影开头,她唱起了〈孤味〉,「海海人生无了时,四界流浪不惊死,免惊心伤悲」。

但具体社会语境里的林秀英或者李焕英,又可以找到怎样的出路呢?什么时候才能躲掉自毁式的牺牲?

原载〈北京青年报〉

 3 ) 一个男人丢下的一堆女人

身世模糊的男人过世后,留下了两个女人和四个女儿,故事在这些身后事展开。

相比于这届金马最佳剧情片《消失的情人节》好太多了,《情人节》设定在时间暂停这种无力的假设上去表达极其空洞的小情调,消失的根本不是情人节,而是台湾电影手艺。

好在这部没能入围最佳剧情片的《孤味》反倒有一些台湾新电影的后劲,至少是侯孝贤杨德昌所建立的那种电影审美手感的延续,整个故事有很强的在地感,是台湾土地上长出的那种故事,人物情感饱满,个性鲜明,但又不像上一届《阳光普照》那样脸谱化,也没那么故事会和戏剧性。《孤味》里的六个女人年龄层次也很丰富,老年、中年、少年,各有自己的处境,这些台湾女人特别“中国”,有一种很强的肖像感,而大陆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里的女人质感通常是模糊的,缺乏独立感,都很扁平,也许是因为意识形态碾平了一切。

《孤味》里最令人惊讶的场面是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

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决定让蔡女士前去给前夫送行,而自己在出租车里去兜转,等到人群散去后她才来道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到最后,人间真情缘最大,林女士的心结也因此打开。

 4 ) 去年台湾票房冠军,比《李焕英》还剥削母亲

像是某种巧合,在这个2020到2021年之交,大陆和台湾的票房冠军,都是关于“单亲妈妈”的电影。

一个是49亿的《你好,李焕英》,一个是1.9亿台币,也拿下金马最佳女主角,在豆瓣有8分的《孤味》。

这是否可以代表某种母亲叙事的崛起?或者说,我们真的开始关注中老年群体了?开始关心单亲妈妈了?

我觉得不是。恰恰相反,这两部电影,都不能简单用母亲故事来定义。就像我们看了《李焕英》感动,妈妈们看了却无动于衷一样。

它们是那种,儿女一辈想象中的“母亲故事”,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今天就来说说《孤味》。(关于《李焕英》的评价可以戳我。)

影片说的是妈妈林秀英在台南开餐厅,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也有了孙女。而她的丈夫陈伯昌,早就在数十年前就离家出走,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了。

结果在林秀英70岁大寿那天,她突然接到消息,丈夫去世,还希望把葬礼办回台南的家。于是,70岁的林秀英不得不面对一堆烂摊子,以及,情敌蔡美林。

故事戏剧化与否并不是这部电影好坏的关键,毕竟生活远比戏剧狗血更多,林秀英的经历,就是导演许承杰外婆的经历,而片中的孙女小澄,就是年幼时的导演自己。

小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妈妈、孙女小澄

《孤味》的故事充满了令人共鸣的冲突:父辈的死亡、出轨劈腿欺骗、家庭的破裂、老中青三代的价值鸿沟、多女性家庭的情感关系……

我想,这些分裂和撕扯,背叛与争吵,愤怒和眼泪,一定让当初那个13岁少年非常困惑。

可惜,就现在的《孤味》来看,许承杰似乎还是当年那个13岁的少年。

他未曾懂过自己镜头里的那些女性。他也始终是在以一个13岁的少年看另一个世界的心态,来书写这个女性故事。

在许承杰的自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种困惑。他说——

我那时候高中住在外婆家,一个人跟她朝夕相处,看到很多悲伤。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我也看见外婆不知道怎么跟蔡阿姨相处的尴尬。

他甚至发问:

蔡阿姨算不算外公的妻子?她算不算是我的家人?是法定的家人才算是家人,还是一起陪伴就是家人?

但《孤味》,最终也没能解答这些问题,甚至走向了他记忆的反面。

话说的可能有点重,但听我慢慢说你或许就会明白。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孤味》是“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的原因。

丈夫陈伯昌离家多年,是故事的基本设定,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要对男主人公设定进行道德绑架,说“出轨就是渣男”之类的话,而是想请大家设身处地的想象——

一个爸爸,离家多年,二十年和这个家没有联系。妈妈独自拉扯大三个女儿,还成了小有名气的餐馆老板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这时候,相信无论从情理和法理上,都应该站在妈妈那边吧。

可是多年之后,这个家庭却变成了——

去世的爸爸,连遗像也风流倜傥,在人人口中称赞,在女儿的回忆中也带着高光。而那个独身拉扯大她们的母亲,却成了脾气古怪,身材发福,处处睚眦必较的,阿嬷。

一句话可以总结:母亲,就是面目可憎的中老年妇女。

当然,这里的总结,是针对影片中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没有任何冒犯演员的意义。

我简单举片中的几个片段你们就明白了。

影片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母女不和的伏笔,第一场戏就是林秀英去市场买鱼,准备今天的70大寿宴席,菜场人都认识她,一副雷厉风行的女强人模样。

回到家,因为林秀英已经准备把餐厅交给女儿打理。小女儿佳佳说,你就不用管了,不是说今天餐馆我做主吗。

但是林秀英依旧不放心,问“你一个人可以吗?”小女儿说,“你总是要让我试试看嘛。”

然后镜头一转到餐厅后厨,母亲林秀英已经改了菜单,“原本已经接手餐厅”的女儿并不知情。

于是母女间的权力关系,母亲的掌控欲,寥寥几笔就写清楚了。

之后在父亲的灵堂,小女儿选了一副爸爸带墨镜的照片放上,母亲却说: “你是去哪里拿这种不三不四的照片。”

类似的细节散落在片中各处,林秀英被刻画为一个“放不下”,充满怨怼的婚姻失败女性形象。

除了孙女以外,其他几个女儿,都说不上理解自己的妈妈。反而在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怨恨。

所有的矛盾,都在一场围坐夜谈中达到高潮。

大女儿,是个知名舞者,乳腺癌复发要做手术,却因为不想被母亲唠叨照顾,而选择隐瞒病情。

因为母亲这样,“给她压力太大了”。她离婚又拒绝新人的示好,自己就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践行者

觉得母亲给自己压力的大女儿

徐若瑄演的二女儿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调停者,相对是最为妈妈说话的一个。

但在最后,她也坦言,都是以母亲决定了她的人生,要她去当医生。

对母亲也有怨言的二女儿

三女儿佳佳是最向着父亲的一个,买了寿司去看临终的父亲,“爸爸希望把葬礼办回家”的话,也是由她传递给母亲。

她一直希望母亲放下,能真正接纳父亲有了别的女人,满足父亲的遗愿。她的功能,是“破碎家庭关系”的传声者

质问妈妈的小女儿

而十几年不回家的父亲陈伯昌,电影用了这样的几个闪回来描述。

一次是递离婚书。

年轻时代的陈伯昌,把家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好不容易出现一次,就是要离婚。

一次是捉奸。

林秀英像个悍妇,追到宾馆,结果陈伯昌从窗户跳了出去,伤了一只眼睛,眼睛才会畏光要戴墨镜。

女儿则揶揄母亲,“你拿菜刀去找他,他当然要跑啊。”

一次则是父爱时刻。

这个场景充满高光。递完离婚书的那天,陈伯昌遇到放学回家的女儿佳佳,摸了她的头,给了她一个糖果。

这个糖果被她记到现在。

电影也给了呼应,陈伯昌去世后,托蔡美林从台北带给女儿一盒同样的糖果,最后姐妹们在房间里分而食之。

这不仅仅是一盒糖果而已。

在女儿的心目中,它融化在唇齿间,是生理属性上的甜蜜。

它从台北远涉而来,代表了身处台南的她们,对台北的现代化想象,这是社会属性上的甜蜜。

它由久未谋面的父亲赠予,是距离产生美的父爱想象,更是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属性上的甜蜜。

影片最后落脚在林秀英与自己的和解上。

她和蔡美林有了似真似幻的对谈,也签署了那张当年没有签下的离婚申请书,最后还在葬礼上为前夫放上了那张带着墨镜的“不三不四”的照片。

讲到这里你或许也明白了。

《孤味》说的就是一个受尽生活打磨、也受尽妇德约束、同时终年置身于母职中,却最终必须要和自己和解,才能让故事圆满结束的女人的故事。

一个被全世界背叛的人,最后必须要背叛自己才能超度的故事。

这分明就是一个,极度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家庭怨念”的和解式想象。

整个《孤味》看起来完全就像是一个家庭局外人写就的美好结局故事,在母亲一个人的和解、牺牲、献祭下,整个家庭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我想,到底是我们的电影故事太需要和解了,还是中国式的家庭观在对外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定需要和解?

《孤味》和《李焕英》刚好能代表两种典型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

《孤味》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憎恨与厌恶,而《李焕英》刚好是另一个反面,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愧疚和亏欠。

这两种情感并不完全独立或对立,相反,它们经常混合而交叉地出现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

“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子女情绪是一个例子,最近借着《李焕英》势头做的#假如跟年轻时的妈妈通话#调查下,很多人说“不要和爸爸结婚,不要生下我”,则是另一个例子。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绪背后,是一种相似的情感结构,那就是在中国式的家庭中,永远是存在情感失衡的。

要么,父母无限度对儿女牺牲付出,儿女醒悟过来的时候,只能对父母表示亏欠悔恨。

要么,父母掌控儿女人生,儿女在拥有独立人格之后,便撕裂、逃离、憎恨父母。

对应的,子女辈也就会出现两种补偿心理,一种是《李焕英》式的,希望时光倒流,妈妈重新选择人生,以此减轻愧疚感。

一种则是《孤味》式的。在多年之后,作为并不曾亲历那些情感苦难、生活龃龉的子女,就想象式的希望母亲放下,和解,重获自由,以此消除对掌控式母亲的憎恶,同时也合理平衡掉母亲在这些年来的付出,那样儿女的亏欠之情,便可以轻轻松松的化解掉。

这就是我说的,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影片的叙事发展,人物选择,最终和解,都是落在“孩子想要母亲怎么样”的动机上。

而直到整个电影拍完,创作者都很难说,真正理解了母亲在这几十年里,独自带大女儿,又和丈夫的情人同时为丈夫办葬礼的心情。

我相信许承杰导演写出,拍出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真实被打动过。但这并不影响他用一种男性中心的、儿女中心主义的视点进行创作,回看他说的那句话或许也能提供一些例证。

他说,“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

可是到了电影里,女儿们对父亲的情感,只有求而不得的眷念与怀想。

而那些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全都指向了独自带大他们的母亲。

甚至连最后“拿印章借钱”这个引发家族矛盾,让爸爸被家族排斥的事,也从爸爸偷拿,变成了母亲偷拿来盖的责任。

也就是说,在这个家庭和这个故事里,母亲成为了唯一的“罪人”,她的错误、她的执念、她的放不下,她所经历的苦难和得不到的理解,全都在她自己身上,完成了一种“自我犯错”的归因闭环。

我真为电影里的母亲感到愤怒和悲伤。

当然,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在无数中国家庭中真实发生过。

但在叙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如果只是落在“失去丈夫的母亲的怨念”、“女儿和母亲间的不和”,最后以母亲的和解来圆融整个叙事的话,那只能是一种“儿女的精致利己主义”,用母亲的痛苦,来剥削母亲。

在这样的家庭悲剧背后,有几代人之间断裂的生活语境,有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更有完全迥异的人生选择可能性,以及社会对女性、对母职的道德批判。

是它们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理解不能、沟通无能,也是这种长期积累的情绪,累积成了某种国民共同情绪,并最终在电影创作和上映的时候找到了出口,成为一种情绪宣泄。

但《孤味》,并没有拆解这样的中国式家庭情感结构和心理症候。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坐井观天,只能说明,实在太多人对现实中的母亲缺乏真正的共情了。

那些恶母的面目可憎是谁带来的?那些慈母的无限牺牲是谁推着走的?谁该是该被同情,该被理解的那个?

大多人,不过只愿呆在自己的情感舒适区罢了。

影片的片名《孤味》,是台语,原指餐馆只卖一道料理,并致力把这一道菜做到最好,后来就比喻专心坚持只做好一件事,就算孤独也没关系,说这是老一辈台湾人的生活哲学。

歌词里唱,人生海海无了时。

而母亲的人生,不仅难以得到身边人理解,还要被迫和自己和解。

那才是真正的“海海无了时”。

++++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闵思嘉”,关注我撒~ 传送门://mp.weixin.qq.com/s/6O4d6vMEHR6vZ8664ETLFQ

 5 ) 这陈词滥调看得人想睡觉

导演,喜欢苦情女主是吗?

想先了解一下,女性为什么非要苦呢?

一个单身母亲拉巴大一帮儿女这种设定好像天然会吸引编创与观众双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部热剧《星星知我心》,面苦的母亲和比面色更苦的命运,好像她也是一人抚养数个儿女,后来不得已要把儿女一个个送出去。世上总有阳光照不到之处,或者有人偏爱在阴影里。但凡母子间的对话总能赚取观众的眼泪,尤其是演孩子的小演员,简直是自动水龙头,想必钢铁猛男见到都会落泪。三十年已去,催泪早已不是现代审美,编创也不会满足于铆劲让观众哭。感动之余或许还有别的可诉说。

《星星知我心》剧照

《孤味》开场已是母亲年高,女儿们成年,乃至第三代初初长成。这已不是含辛茹苦独抚幼儿的母亲,而是苦尽甘来枝叶四散的大家长,望乡中的母亲。编创熟知做儿女的“志在四方”,让小女儿守护于母亲跟前。偏这小女儿心里头对她幼年就已音信渺茫的父亲产生了严重的距离之美:不管爸跟妈有什么纠葛,他从来就是那个会给我带软糖吃的爸爸。这个爸爸永远都是记忆里的那个爸爸,他不会老去,当然她无从看到他老去,孩子也不会长大。最好的样子就是最初的样子。不管是不是缺席的父亲光环太过耀眼,可以想见母亲是不太提从前的事,至少没有一面倒在女儿们面前谴责她们父亲,维护了(尤其是小女儿的)父亲的光环。尚且可以理解这是亲情的错位和偏谬,只是这个人物从头到尾没有成长,偏袒父亲,却也并没有学着去理解母亲。她之所以还对父亲感恩戴德那是因为她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毒打,没受过苦那是因为母亲替她们受了太多苦。她的成长期可能处于家庭环境已经慢慢好转了,母亲从小摊贩做到大餐厅老板,所以她还是父亲的小小天使。

女儿上台北的上台北,唯一守在身边的老幺是老爸愚忠。男人离家二十年,男人的死亡和新妇人同登场,到最后,位置让出来,即使名义上他们还是夫妻,灵堂祭拜的配偶是后半生的女人。由此此片最大的光环并非那个出场不过五分钟的男人,而是这圣人一般的母亲。男人嘛,归来仍是少年。当初离开也不什么抛妻弃子噢,混的不好混不下去就逃嘛。老丈人面前分分钟要窒息,还是到大城市呼吸点自在空气比较好。没逃之前呢?花街柳巷梦里摇。都啥子男人啥子老公?他跑路了,我要买烟花庆祝的好吗?还啥月老神还愿的,还啥两女和解的?冲孩子我给你风光大葬,新妇来我一样宾客款待,我是不会“让位”的。这是我的家,浪子归家我送你一程,你我夫妻一场。任何人要来送你我都不会挡。仅此而已。

这个男人到底配不配编创苦心炮制的光环,你一去二十载旧人换新人,到死了要回家,那是把这位“二老婆”放哪里呢?她跟你又算什么?人渣吧脑子还不好使,这光环何来?那位二老婆就更有趣了。满面佛光的,跟男人是信徒霍,是烟火世俗的大婆的反面霍。男人早点遇到她就不会在外面乱搞了,也不会中间跑路了。难道要对佛不敬吗?喂,我看呀,大婆应该早点遇到二婆,当下成佛,还结什么婚,遭什么罪。

《孤味》剧照 有点《海街日记》的意思,不过是一张照骗

如果非要呼应一下耻辱的父亲,把大女儿设计成花花公主,其实也不是通常意义的花,但确实是对婚姻不忠。大女婿把自己控制得太好了,以至于看不到被背叛的委屈和对大女儿的痴情。让他像母亲像女人那样痛苦心酸啊,自暴自弃啊,神魂不清啊,像失爱的女人那样疯狂。

总而言之呢,电影都是一厢情愿自我催眠,依旧是男性话语的。喏,女人要宽容,男人走掉,要自己抚养小孩,然后还要原谅和容纳他和他的爱人哦。女德常念常新。

 6 ) 当行的路

是我会喜欢的电影,看的也是正是时候。再早些时候看我大概也会痛斥渣男,大骂小女儿脑子有病。现在我慢慢接受了人的有限、局促、懦弱和愚笨。

一个强势的逼着你做所有不想做的事的妈妈,一个虽然失踪但是回来时就给你带大商店才卖的时髦糖果的爸爸,我会选哪个呢,我会选择去理解哪个呢。我也不是没做过“傻逼小女儿”,我怨妈妈也不是一天两天,我对着心力憔悴的母亲大喊“为什么你什么都不告诉我”仿佛就在昨日,我报复性的表演式的跳楼是傻逼小女儿的n次方,所以又怎样呢,一纸摊开的大女主剧本,脚踢渣男,手打小三,痛骂自己不懂事的女儿,喜闻乐见看客长出一口气。可是点点滴滴的生活,漫漫长夜,与女儿争执时攀爬在心尖的痛不是由看客来熬的,可是恨真的好费力气啊,女人心,女人心,女人心大概就是会因为纸上的蝴蝶,水中的月亮倒向原谅,原谅了仇者快,原谅了这一生不值得,原谅了就变烂俗的团圆结局。但不原谅还能怎样呢,恨是孤独,原谅也是孤独,人人都有自个儿的修行,你若爱她,就多目送一段吧。

和朋友们吃烧烤的时候聊到做母亲,我说之前我也无法接受妈妈把人生的重心放在我的身上,我总想如果不是因为我,她将会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人生。可现在我渐渐理解了,这是她的决定,哪怕我是她身上掉下的肉,也终究不是她,她做了这个决定,那我就和她一起守护她这个决定,尽量不要让她后悔——这也是我的决定。

谢盈萱演得好好,几段和母亲的争执,以及在母亲不在是于三姐妹中变成“长女如母”的形象。这是个缺乏父亲的家庭,于是大女儿学习父亲的风流漂泊,二女儿做了懂事的顶梁柱,也学母亲代替了父亲的强势逼迫,三女儿懵懵懂懂还停留在国中逃学寻找父亲的记忆中。只是学得再像,怨得再深,也不是那个一开始就死了的局外人,娘四个围在一起,是真的血浓于水。

原来我会觉得这原谅太轻飘飘了,现在我倾向于相信轻轻的原谅背后是一颗沉沉的,勇敢的心。

不想太责备,毕竟我理解的家庭电影本就是这样的,只是需要一些更冷峻,更展现群体结构性问题的电影文本作为补充。

 短评

比短篇有趣、也更温和动人。东亚家庭捆绑式的代间关系,到底都需要一“死”才能破除魔咒

6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9分钟前
  • 腊八的八月
  • 还行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11分钟前
  • 布列锡
  • 推荐

像孤味、消失的情人节、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放到大陆一样轻松过审。所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掩饰无能的最佳手段。7

13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16分钟前
  • Amazons
  • 推荐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20分钟前
  • YaNagiR
  • 力荐

看完后,百般滋味在心头。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

2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啊签了二十年前的离婚协议书给前夫烧了去…这个情节写的太好了吧

23分钟前
  • 丸子
  • 力荐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28分钟前
  • 虎宝宝
  • 还行

看哭了。我觉得和其他隐去其中“加害者”角色的电影不同的是,孤味的剧本写的很聪明,从“原谅”写到了“放下”,相对比《花椒之味》,这部电影更有女性的力量,在庙宇中陈淑芳的哭泣,这不像是对男人的原谅,而是在等来一个道歉后的委屈,这一场的陈淑芳短暂放弃了之前营造的“女强人”式的强势,哭得像一个青春期受了委屈的女孩,极打动人。结尾丁宁角色的出现也更有意义,留存了两个女人各自的体面,也更显得这种“放手”更有力量。

29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

30分钟前
  • 尚未
  • 推荐

私人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3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老loser渣男标配:一个善良坚韧能干却不惹人疼的妻子,一个小他很多且温婉知性的爱人,一个浪荡的子女。谢盈萱的女海王人设堪称华语电影一绝,潇洒坦荡,从不愧疚。除了小女儿和未成年外孙,三个女人经历了三种离婚,有一辈子不接受丈夫离家却在丈夫死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烧给丈夫的,有婚前就说挡不了自由婚后还是想离婚却得不到分居丈夫同意的,有因一个电话起怀疑念头就直接说我同意离婚并且只要孩子教育费的,抓马至此,精妙互文,编剧棒棒。三个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令人唏嘘,给你事业给你地位的得到的是厌烦,给你思念给你买糖的人你挂在嘴边自觉亏欠。女主善良,还是说出了偷章真相。过继很绝,留白高明。结局太牛逼了,给了小三身份,给了死者体面,给了子女交待,给了自己一个有爱的丈夫的灵魂,这就是孤味吧,哀伤,却是自洽的美。

36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推荐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39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青春的他留给自己,后来的就归还给别人吧,有过一场纯情青春梦就够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最后换遗像的举动真的太触动了,哭到不行。

40分钟前
  • 昂篙
  • 力荐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演員構成了這部的優良。謝盈萱的表演精準又自然地叫人嘖嘖稱奇,太妙了這個女人,到底怎麼煉成的?最後一段的眼淚和微笑,看完電影三天了還留在我心裡。

50分钟前
  • garrickhsu
  • 推荐

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小年夜和姥姥妈妈姐姐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53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和李焕英同期上线真的是让这边尴尬,同种同文,但两岸差的30年,都在这两部电影里了。电影本是一个精巧的容器,可以装下更深沉的东西,我们不该只用来装一个小品。

54分钟前
  • 七成熟
  • 力荐

金馬影后女配陳淑芳

55分钟前
  • 滅天地陷李竣弦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