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韵事

HD中字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弗朗索瓦·克鲁塞,玛丽·特兰蒂尼昂,尼尔斯·塔维涅,洛丽塔·夏马,Aurore,Gauvin,Guillaume,Foutrier,Nicolas,Foutrier,玛丽·布奈尔,多米尼克·布隆,埃弗利娜·迪迪,达尼,弗朗索瓦·麦斯特,Vincent,Gauthier,Myriam,David,托马斯·夏布洛尔,尤尔根·马什,让-克劳德·莱卡斯,利斯·罗伊,让-米歇尔·诺里,玛德莱娜·马里,亨利·埃托,让-马克·鲁洛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人韵事 剧照 NO.1女人韵事 剧照 NO.2女人韵事 剧照 NO.3女人韵事 剧照 NO.4女人韵事 剧照 NO.5女人韵事 剧照 NO.6女人韵事 剧照 NO.13女人韵事 剧照 NO.14女人韵事 剧照 NO.15女人韵事 剧照 NO.16女人韵事 剧照 NO.17女人韵事 剧照 NO.18女人韵事 剧照 NO.19女人韵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人韵事》:被选中的道德牺牲品

一根绳子的特写定格在黑暗的世界里,它是在向下的坠落过程中停止了摆动,垂直而下,能感受到绳子下端重物的挣扎,但是它没有出现在镜头里,就像被隐藏甚至被抹去的符号,而这无疑是女人命运的一种隐喻:国家法庭以道德重建为名,对玛丽进行了审判,并最终将她推向了死亡。这是1943年7月30日的一个瞬间,当女人的生命在绳子的末端走向终结,一个国家似乎也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它无声地传递出真正的国家悲剧:“被责难的却是可怜的孩子。”

“邻居家的孩子告诉我,你妈妈被砍头了,有时候她是多么快乐。”这是玛丽的儿子皮尔罗的旁白,当玛丽被丈夫举报,当玛丽被国家法庭审判,当玛丽被关押在黑暗的牢房,当玛丽的生命终结在绳子末端,皮尔罗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原本快乐的女人,“母亲被捕时我七岁,他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里结束了。”七岁的孩子,向前将走向自己那段漫长的人生,这一个年龄截然分出了两部分:过去和未来,过去的母亲是快乐的,过去的母亲在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过去的母亲像一个母亲——当玛丽入狱的时候,她对着铁窗外的月亮想起了皮尔罗和女儿穆奇,四个月来她一直想念着他们,而他从律师那里听说国家法庭将进行道德审判时,她说:“麻烦你给孩子们寄一张埃菲尔铁塔的明信片,他们从来没有来过巴黎。”而未来呢?再也没有母亲,对于皮尔罗来说,这是自己必须成长的一条路,是在责难中让自己不再可怜的人生。

玛丽死了,皮尔罗面向未来,1943年的这一叙事无疑在夏布洛尔的电影结构中具有了某种启示意义:一个女人因为实施堕胎、提供卖淫场所,被道德法庭宣判死刑,而对这一“堕落”行为进行审判的则是男人,“他们都是男人。”玛丽曾经这样感慨,他们并不仅仅是那些审判的法官,还有把她送入监狱的丈夫保罗,还有玛丽发现了爱的光芒却替德国人做事的情人鲁西恩,他们共同组成了玛丽对面那个叫男人的世界,而这个“男人”无疑也是投降的法国,一种国家主义的隐喻,就像玛丽在狱中所说:“他们无所事事地等待战争结束,最终却选了一个女人作为典型。”投降的国家,就像懦弱的男人,他们无法支撑起自由和责任,更无法保护女人和孩子,而最后在玛丽面前的神职人员完全是懦弱的象征,玛丽问他的唯一一个问题是:“你有孩子吗?”男人摇摇头,一个懦弱的男人,一个没有孩子的男人,也成为国家主义的隐喻。

“工作、家庭、祖国,我们没有权利只有义务,多么荒唐的伪善!实际上,他们在报复自己的怯懦,他们的,我的,你们的……”律师的对话无疑揭露了战争中国家的“无所事事”,也只有在这种懦弱中他们反而对像玛丽一样的女人实施了报复。但是当在女人对面的男人把女人当成了一个牺牲品,夏布洛尔显然又留出了一个希望的出口,那就是皮尔罗,一个七岁的孩子,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他才是这个国家可能的未来,他才是让女人重新回到快乐世界的男人,而从“可怜的孩子”到新生的力量,夏布洛尔期待的是国家的重塑,是男人精神的重塑,而自始至终的旁观者身份为这段历史做出了另类的注解。

这是夏布洛尔有意为之的独特视角,皮尔罗的生活和母亲的命运息息相关,他和妹妹被玛丽带着去干活维持生计,他欣喜地吃到了母亲买来的糖果,他被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妹妹而玛丽却出去“开心”,当然他也见证了重回家里的父亲,见证了母亲实施堕胎和提供卖淫场所的行为,也见证了和母亲依偎在另一个男人身上的一幕,他哭过笑过,而皮尔罗的感情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折射出了玛丽命运的起伏。而皮尔罗和玛丽的另一重关系更具有象征意义:他是玛丽的儿子,是从她肚子里生出的孩子,一种感情的维系当然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但是玛丽为了摆脱穷苦的生活,帮助女人堕胎,两年时间23个女人在她的帮助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谋杀?而玛丽提供给妓女卖淫的场所,在欲望的满足和肉体的交易中,也有着对于生命无情扼杀的道德罪恶——玛丽一只手沾着道德的血迹,一只手却把皮尔罗抚养,一只手扼杀生命,另一只手却不想让孩子可怜,一只手和另一只手的选择,在孩子的世界里,在母亲的情感中,似乎变成了另一种悖论。

就像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玛丽家里的女人发出的疑问:“肚子里的孩子有灵魂吗?”她是因为堕胎而死去母亲的姐姐,她来找玛丽不是为了惩处她,甚至还拿出钱还清了费用,但是这一句疑问却把玛丽推向了道德审判台,她在遇到妓女露露的时候,把这个问题又提了出来,露露的回答是:“你觉得他们的母亲有吗?”孩子的灵魂,和母亲息息相关,当孩子在堕胎中失去生命,也是母亲命运的一种写照,但是在这里露露并非是指责母亲的非道德,而是在这样一个连女人都无法决定命运的男性世界里,何来真正的道德?甚至这种非道德的堕胎、非道德的卖淫,也是对于“他们”这个懦弱的男人世界的报复。

所以道德问题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责任问题。玛丽作为一个女人,承担起了家里的责任,她每天带着孩子劳作,给他们提供生存的食物,在丈夫保罗不在的日子里,她是一个尽职尽守的母亲。但是在生存的压力下,她还是选择了为其他女人堕胎,一根管子,一盆肥皂水,为邻居吉内特做的这次手术“顺利完成”,从此她就是通过这样简单的操作获得了缓解生活压力的丰厚报酬,为女人们解决了很多麻烦。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女性突围自我宿命的一种做法,一方面玛丽通过实施堕胎改善了生活,另一方面那些女人摆脱了成为生殖工具的厄运,那个“手术”失败的女人杰斯米在又一次怀孕时说:“我已经生了六个孩子,我痛恨自己,我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爱过他们。”她回忆自己又一次生孩子过程长达16个小时,“仿佛把自己的内脏撕裂了。”生育对于她来说,意味着痛苦和折磨,所以在没有感情的生育行为里,她变成了一个工具,最后当“手术”失败,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女人的“手术”中死去,对于玛丽来说,当然背负了道德的折磨,尤其是自己是一个母亲,但是她却为更多的女人解除了麻烦。这是女人对于命运的非道德反抗,而在这种反抗中,无论是玛丽还是那些堕胎的母亲,似乎都拥有了一种自由。而对于玛丽来说,正是自己身上的率真性格让她成为精神上真正独立的女人,她会把孩子留在家里而去外面寻找开心,“妈妈还年轻。”她会在播放吉内特送给她的留声机音乐是尽情唱歌,而这就是她的理想:“我想成为一个歌唱家,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歌唱的舞台上。”而丈夫保罗回来之后,她1没有惊喜,虽然每天也照顾他的生活,但是她却敢于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当遇到那个用剑砍下倒挂鹅的脑袋的鲁西恩时,玛丽又爱上了他,虽然要逃避丈夫的目光,但是对于玛丽来说,这也是追求真实自我的一种表现。

玛丽像一个真正女人那样活着,堕胎和提供卖淫场所看起来是一种非道德的自私行为,但是无论是她自己生活中追求的独立,还是为女人们解决麻烦,都指向了一个现实:男人的缺席。丈夫起先就是一个“失踪者”,而当他回来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起到他应有的作用,即使玛丽为他找到了码头上的工作,保罗也以为德国人做事而拒绝了。而玛丽遇到的情人鲁西恩,似乎又和保罗走向了相反的路,他一直为德国人工作,在玛丽面前又表现出一种大男子主义。玛丽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憧憬着自己的理想,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却在这个男人的寓言里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无法逃离丈夫保罗的生活,无法看穿鲁西恩的虚伪,最终也在丈夫的嫉妒中被出卖,并最终在男人的世界里被审判被处死。

从家庭到国家,从日常生活到战争困境,“他们都是男人”的现实终于使得玛丽成为了一个被选中的道德牺牲品,曾经玛丽还以为这个罪最多判十年,“十年后我出来会更老了。”狱警也说:“他们不会盘女人死刑的。”而律师也安慰说,只要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不再犯了,就能得到原谅。但是在男人的所谓规则里,女人无法真正把握自己,就像在律师面前的将军所说:“我们的国家需要道德重建,就要切断旧有的腐烂肢体。”玛丽这样的罪犯无疑是他口中的腐烂肢体,只有切断了才能新生,而这种男人逻辑在国家主义的名义下,就是一种伪善,就是在报复自己的懦弱。

1943年被德国占领的法国或者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他切掉了像玛丽一样“罪恶”的女人,在这样一种自欺欺人的道德重建中,最大的不幸是孩子,穆奇在哭泣,皮尔罗在撞墙,他们被同学嘲笑,但是七岁开始的受难也为新生留下了一种希望:他们是母亲肚子里的孩子,只要他们拥有一种灵魂,拥有真正男人的力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切断真正旧有的腐烂肢体,让一个遭受屈辱的国家迎来新生。

 2 ) 不是韵事,时代残忍且苟活

电影很成功的地方,肯定有女主角的演技。女人这个角色,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直观的隐含的,这个演员演绎得很出色。 电影探究的话题,最表象的是堕胎问题。父母确实不想 不得不采取手段堕掉孩子,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能有何方案。如果有,那位六个孩子的母亲也不会想到喝毒药了。所以,堕胎者是否自身背负着杀人的罪名? 看到后面,利用此次堕胎事件抓典型,处极刑,又是另外一种无可名状了。从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丝丝判处过度的东西,好似见不得光那类。 再仔细思考,二战期间,受害者又岂止一家一户?如此多的苟延活着的人,追求温饱,有什么错?还能以何种形式能够过得更好? 母亲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有灵魂的?这个问题抛出来也是在反向质问祖国母亲吧? 另外,不得不感慨,法国人拍起风流潇洒不羁,真的很野性得自在。 突然,我在想,那个在集中营里给母亲幸运符的人,是不是就是那个被带走的犹太女人,如果是,在当时的环境那岂不是判得……

 3 ) 永远不要低估被戴绿帽子的男人!!!

女人很聪明有生意头脑!因为自己有钱了而丈夫有战争创伤工作不顺,她在家庭地位中变成强势!所以嚣张到明目张胆的在家乱搞。。。

她男人毕竟是个士兵,虽然是败了,但至少是为了国家参加过拼杀见过生死的人!这样的绿帽子谁受得了??

她最后为她的嚣张付出了代价。。。

其实,那个混乱的年代,投机做一些非法生意很正常,只要低调一些,闷声发大财。而且这女人其实沟通能力还蛮强的很会交朋友来事。

她其实最应该解决的就是丈夫的问题,毕竟这个家也是她和他丈夫共同有的,她们并没离婚,他是他的合法丈夫。那你做人流室和做嫖妓屋出租肯定要和丈夫商量的,有理有据的说服丈夫加入自己的事业,就算丈夫不想参与至少让丈夫认可这个赚钱的项目不抵触,至于偷情至少要低调不要那么明目张胆呢。。。然后两人共同度过这个混乱的年代。。。至于爱不爱后面离婚或者干嘛再说。。。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但女主对她丈夫实在是太刻薄了,最后把自己作死了。。。

永远不要低估被戴绿帽子的男人!

 4 ) 《女人韵事》:久经匮乏的女性议题,母体具殇的忆苦之作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叹息她不会飞翔----西蒙妮·德·波伏娃

作者/西蒙:作为女性的一体,我诚然怀旧于古老的、乌托邦式的"爱与自由"的戒律,而探询女性的文明史是一件心碎又澎湃的历程,从无限可能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作为回首历史的客体敬畏前辈们所遭遇的苦难又为其奉献了的、已逝的众生亡灵感到忧郁。二战的风朝雨露,资本主义缔结了科技与媒体的话语权,在胜利者的雀跃中历史模糊了母体的文明性,而一场关于拾起女性/母体的遗珠俨然成为智识之士的责任。

其中法国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在1988年所拍摄的《女人韵事》以"堕胎史"为背景将其与"母体"联结,在讽刺时代与展露女性悲楚间,于大众视野中开启了久经匮乏的女性议题。关于女性自由的对立面往往以碾碎爱作为代价或曰要作为时代的"异类"才有可能逾越平等,而在夏布洛尔眼中对于满身伤痕的一代女性/母体而言,爱往往是蔑视之情,真正的自由只能也仅能蜷缩在狭隘又庸俗的法国南部。

《女人韵事》1988 导演: 克洛德·夏布洛尔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01「母体范畴下的流浪与禁锢」

作为长期与夏布洛尔合作的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已然成为自由、洒脱、流浪的女性象征,她在影幕中所自带的与世为敌的冷艳气息,不甘屈服于体制与现实的鞭策,走在时代的边缘作为一个被唾弃的女性坚忍的完成演员的使命。当我们说一部电影重要的是在于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时,期间演员与导演的自觉性为观众再度窥视苦难提供了蓝图,同时电影发行的1988年也正是法国社会集体反思二战罪行的时刻,《女人韵事》不仅作为建构女性议题的中介还作为夏布洛尔对于法国本土沦陷、人文精神破裂、母体具殇的忆苦之作。

在电影的叙事方面,以一起关于女主玛丽因触犯法律禁忌为他人实行堕胎而被枪决的悲剧为终。在冰冷的叙事结果中,玛丽最终的吊头绳成了一个世纪女性的哑默,久久的悬挂/禁锢于一片死寂、暗蓝的天空中,于此凄楚的画面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将其与法国国旗中的蓝色/自由相作关联。

在叙事中玛丽因欲望而附带的多重身份使得她能够作为自由的主体横行于现实的边缘但也仅能苟且偷生。玛丽作为养育儿女的母亲,玛丽艰难的拖着两个孩子,穿梭在咯吱作响的楼梯间,镜头从上空划过此幕,留下的是因空间窄小而导致身形扭曲但却必须回家/回到现实的玛丽一家,带走的则是玛丽藏在喉咙中的歌唱家梦想。

欲望本身的驱动力意在反抗眼前的不满,当玛丽意外发现自己具备堕胎技法时,这看似荒谬的谋生手段却成了这位女性找到自我的天梯。作为母体的玛丽,已然能够改善眼前的贫穷摇身跃入中产阶级的池子,但关于女性自由的命题总是存在悖论,一方面玛丽面对无感的丈夫时心中又对向往的爱情、个体的梦想产生憧憬,另一方面她始终摆脱不掉为人堕胎的使命又必须以此来维系自我的欲望与纯白,这一点被电影学博士秦喜清攘括为:"在一种暗悔的罪行的形式下发现了她的性别。"

四十年代左右在维希政府的压迫下社会对妇女的政策/欺压十足压抑期间的人文精神,贝当就任国家元首期间极度倡导"民族革命"也就是反自由主义、恢复传统道德价值观,本飘零割裂的法国本土,遭遇现实的打压与军败,而这一切竟被元首归咎于妇女之误。在堕胎法定型的时代,玛丽作为禁忌尖端的浪子,抚摸着因多孕、无知、意外而受难的母体,从某种程度而言,她具备上帝姿态永恒的打破了禁锢女性的现实枷锁,但这一不可明示的荆棘使得玛丽/女性自由流浪成为了永恒的期待。再加上现实各方面对妇女的下压政策再度使得战后的女性成为历史决择的祭品,被剥夺的生育权以及劳动权,受碾碎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导致女性主义的启蒙在法国一度陷入瘫痪。

02「女性傀儡式的断翼与失语」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叶是法国女性失魂的时刻,那夏布洛尔的1988年则是期间母体具殇的弥合反思。作为异己者的玛丽,始终抗拒遵守着现实所倡导女性作为家庭伦理核心的教条,年轻的玛丽象征着青年一代,而二战后法国人口暴涨,一个趋向青年化的国家却未能自觉的给一代青年指路而是在文明的栖息地使女性集体断翼。政体腐败的事实被败将的自尊心所抹去,不停的将国土割裂给德国的现实为妇女们所孤鸣失语。

玛丽作为一个欲望体的母亲,身上稚嫩的活力令其不愿止步于困窘,但在电影中,玛丽始终在怀念她被德军带走的犹太朋友,时常湿润眼眶,白皙的皮肤下暗涌着无处释放的红色烈火。但关于外部/男性的秩序社会,作为妇女小足的玛丽用接近对抗式的姿态维系自身的欲望,包括出轨、犯法。用自虐式/自杀式的生活方式与元首贝当那句:"法国女性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不可破坏传统的家庭伦理。"作长久的无声反抗,在灰色的边缘地带试图找寻关于妇女自由的语言。

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女人韵事》借由玛丽与丈夫保罗的冷对峙凸显出社会的另一重样貌。面对失业、懒散只专注于拼贴纸的丈夫,心存理想的玛丽对其选择哑默,从身体上的抵触到精神交流的放弃,甚至将丈夫推荐给自己的助理,不难看出,这一切一度指涉着玛丽对不成一气的法国现状/男性社会感到绝望而后选择失语,社会的外在压力使得群体性黯然失声,期间清醒的玛丽则以自我精神胜利法则度日,正如太过森严的戒律是受不住流浪的诗人。

但也因玛丽足够清醒的认知事物的全貌以及女性个体的渺小,才会选择踏着男性秩序而作禁忌的浪儿。也许在夏布洛尔眼中,世界上的女性只有女人和伊莎贝尔·于佩尔,才会把一切有关女性自由的样子都显露在她身上。富裕的玛丽已然在歌唱,歌颂着自我的喜怒与悲伤。将为人堕胎成为自己事业的玛丽,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再度洗刷历史的空白,夏布洛尔深受女性自由所感伤试图模糊掉现实语境,用电影化作舞台,为母体具殇所致歉。

我们不再赘述政体的错误,过多还是在乎电影本身的造诣,戈达尔说:"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在《女人韵事》中我们窥视女性的堕胎史,玛丽手上所触碰的亡灵足以对四十年代的宗教权威构成威胁,在不健全、无安全设备的小厨房台面上玛丽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关于上帝与死神的博弈。也正如此,早就被折断翅膀的女性怎么又会在乎性别秩序是否公平,而玛丽死刑的结局同时也正在暗喻着:女性无声的呐喊再一次淹没在无际的海洋文明中。

03「沉疴顿愈的精神匮乏与爱」

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二者的思想体系构成了法国新浪潮的主要风格,夏布洛尔作为"新浪潮"的主将之一,在他诸多的电影文本中所渗透的宿命论均可见一斑。从一个可视的历史结果转向期间的哲理思索,无论是《冷酷祭奠》中无教养、野蛮但颇具自由的让娜,还是在本电影《女人韵事》中被孩子、家庭禁锢但仍渴望流浪、对社会失望但依旧心中有梦的玛丽,都在凭借历史滤取的权利显露导演的宿命论,一场关于历史的、女性的仍具备价值与爱的母体姿态,由此我们也从夏布洛尔的艺术自觉性中看到了过去与现在弥合的时刻。

《女人韵事》中玛丽/个体死亡的结局已然成为法国社会关于女性议题沉疴顿愈的代价,顿失语言文明的法国,将女性作为掌控社会的工具,维系家庭的职责以便为战争作出贡献,夏布洛尔在揭露父权秩序的同时,也在极度批判女性主义本身的力度和深度、执着于对其精神层面的深刻表述。1941年4月2日法律正式宣布妇女堕胎和避孕被禁止,也就是在资本成熟运转的新世纪对待妇女的方式仍停留在古老的西元629年,那时世人在君士坦堡会议中将"堕胎"视为杀人的古老西方。

导演滤取母体具殇之际,极力还原时代样貌,女性为了暗自堕胎而缺乏生物科学的理论,玛丽的邻居不得已将自身浸泡在芥末水中使其流产,玛丽不具成熟的手术室,用简单的肥皂水在堕胎者的羊膜囊中灌输,关于母体的苦难由此开始剧痛,而夏布洛尔的影片风格极具冷峻,在文明的1988利用物质具象唤起四十年代的具殇,期间所还原的并非是爆裂无声的现实,更多的是其中所涉及的是关于悲剧联想与命运的通感性。

外界与女性失衡的时刻,女性议题被漠视,正如导演的镜头像上帝冷眼旁观人类的瑕疵,又或者说当女性遭受堕胎的痛楚所悲戚的时刻,上帝已死。玛丽作为客体,不断的在用强势的性格来弥补自我那无处释放的红色烈火中所实存的、沉重的精神匮乏。当多育造成一个母体的缺失,失去生育选择权的女性集体失语,那将迎来的便是即刻的死亡与长久的忧郁。卧轨自杀的多育女性,家庭破裂,以妓女身份俨然活着的青年,不盼梦想与虚无,因而从时代弥合的1988年来看,四十年代的法国南部上空飘荡着无数流浪的诗人,有的醒着、有的装睡。

在社会危机与精神匮乏的同时,夏布洛尔几乎是作为西方主流男性创作群体中唯一为建立新的女性形象,打破后穆尔维时代女性形象困境的法国导演。他用一种回望式的揭露具殇来使得女性议题沉疴顿愈,这种悲痛的电影文本,我想只有夏布洛尔作为透析宿命论之后,还能冷静、严峻的为世人启迪期间仍存的关于"爱与自由"的价值期待。

西蒙·结尾:《女人韵事》即便是作为二十世纪末的作品,但期间对于法国社会的反思仍具有重要意义,再度重述米歇尔·福柯的那句:"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关于电影,我们总以沉浸式、习惯性的姿态来试图娱乐其身,但在真正的影像价值而言,走出剧情,关于一场历史与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危机与启迪才是这近乎两个小时最本真的意义。"死亡"是电影的结局,但期间从未被时间原谅的母体具殇是我们作为后一代女性永远致敬的苦难,在法兰西的上空久久停留的流浪的诗人,也终究会在法国解放之际浮沉地表,那个时刻可以说是夏布洛尔创作此电影的1988年,那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而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

 5 ) 女人孕事

玛丽确实不守妇道,趁丈夫加班将情夫带回家中寻欢作乐。但她的事例奇特之处在于,她被一群手握私权公权的男人以国家重法判处死刑。罪名冠冕堂皇,出自战时民族大义,无涉真正私德缘由。最为吊诡之处在于此罪行今时今日已然荒唐,实为私自替人堕胎解决女人孕事。玛丽一如德伯家的苔丝,身受时代捉弄付出生命代价。不识字的她爱唱歌爱跳舞,爱孩子爱帅哥,虽非天真未凿,但也活得浑沌未开。她本能强,不太守规矩,有点唯利是图没心没肺,谈不上有灵魂,道德水准也未见得低于或高于当时平均水平,就是一个自然人。但国家就能侵入这样一个弱者的生活,切入她的生命。女人孕事事关国基。年轻的律师和他的朋友看透这一点,上位者将被占领时的无能和扭曲转嫁平民,用清除所谓道德腐化来挽回一点战败的面子,清楚他们审判的其实是自身的怯懦。玛丽就是那只替罪羊。

落幕后儿子当时的许愿居然成为一句谶语,刽子手是蒙面的,无人知其是谁。孩子的灵魂话语权来自于母亲,而母亲的话语权被抓在她丈夫的手里,那男人的道德其来自何?国家公器吗?玛丽死于“他们都是男人”。可叹的是,今日女性的身体自由仍然广受争议,国家之手,还是一次次伸向最弱者的私权,将其收归国有。有义务而无权利。历史的背后,谁又是真正的刽子手?

 6 ) 随便写写

法国的电影就是这样细腻,好多经典的对白““那都是借口,实际上,他们在掩饰自己的软弱”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她的丈夫)、“工作,家庭,国家,我们只有权利没有义务”、“不打胎赚钱,我的孩子就得吃这种食物”、“穆奇和皮儿罗谁来照顾呢?已经四个月了”、“被责难的却是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可能因为你是女人直接让你死刑” 、“他们不会判女人死刑的” “—没出生的小孩有灵魂吗?—她们的母亲有吗?”(想到了那个6年生7个的母亲,她说每天都有孩子咬着她的乳头)。

电影里的人物刻画的很饱满,女主,律师,妓女,我觉得出彩的是他们。他们是历史里的人物,见证了这段历史,也沦为历史的尘埃。

 短评

被占领法国,懦弱和“被阉割”的男人们要借助程序之手、假已是傀儡的国家机器之力,去斩首一个追求温饱和愉悦、渴望灿烂色彩的女人。对这种假道德的揭示,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刻画,对女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影片颇为不俗。

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克鲁塞那个时候很像爱德华诺顿

12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法片#500.非典型夏布罗尔电影。直面二战时期被占领的历史里扭曲的法国人心态(跟[鬼子来了]之类的类似),并将女性的解放、压抑与反抗放在这个背景下,真是胆识和眼界俱佳。人物的复杂性写得很到位。有于佩尔的关系特写才这么多吧。

1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克劳德·夏布洛尔中后期代表作,伊莎贝尔·于佩尔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梦想成为歌唱家的玛丽,在维希法国时期为了生存,悄悄提供有偿帮助堕胎的服务,并收留妓女朋友,事发后又被设为典型杀一儆百。2.夏布洛尔拍得十分冷静克制,没有做什么道德评判,将一切是非曲直都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于佩尔对角色的诠释也足够立体。3.影片中的男性基本成了懦弱、无能、推卸责任与自欺欺人的化身。古往今来,以虚伪而单方面的道德之名禁锢与戕害女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放在维希法国傀儡政权时期,则更具深意,这也是女性主义的谷底时期,不能忘记。4.德军举办的“蒙眼斩鹅头”比赛也颇有寓意,还有女主丈夫所沉迷的报刊剪裁拼贴游戏。5.影片结构中的双重视角:女性主体与儿子追忆。6.多次复现的门框构图。PS:修订翻译了中字~(8.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克劳德·夏布洛尔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依旧是繁琐细节的叠加和尽力平衡的白描,不过这部导演情感上的观点清晰,让观影过程舒畅多了~整部片信息量超大,震撼点很多,话题远不止堕胎这么单一,挺值得一看的~又,于佩尔对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表现地很是立体有说服力,再对比一下冷酷祭奠,不得不赞~

29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伊莎贝尔于佩尔完全不需要“饰演”的一个角色,天然坦荡的“女权主义者”。她甚至不知道也不在乎什么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直接而天真地不妥协于“女人”的被动身份。被占领的法国,没有人去解放国家,也不允许女人解放女人。

30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冲着于佩尔看的,近三十年前的她,面貌和现在相比变化不大,那种独有的掩盖不住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每部片子里都有闪现。片中的女子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正因为太自我,也不懂的收敛,最后成了道德败坏的牺牲品。女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男人们都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吧!

35分钟前
  • Julia
  • 推荐

四星半//想起伍尔夫写道“自古以来,女性在所有诗人的所有作品中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处境相左 这样悬殊的差距似乎造就了这一生理性别 也可能是社会性别与生俱来就应该带着某种凄惨兮兮的悲剧性//夏布洛尔的冷静克制正好拉开了距离 使得他的观察成为可能怀着怜悯情绪的观察者姿态 呈现出事件和境遇 判决交给男人 判断交给观众

37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小白脸都领家里来了难怪了。避孕套是个伟大发明。道德标准一直在变。说白了一个投降最快的国家,高层用军事法庭上的家庭案件这种处理掩饰自己的怯懦。

41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于阿姨是懵懂女误入歧途专业户

44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有好几段情节说教意味太浓了,导演生怕观众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似的,最后那个律师恨不得直接对着镜头说咱们法国把人民的权利都剥夺了,只剩下义务了。导演还是不够举重若轻,难怪好莱坞说导演不该进剪辑台。

49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社会越不自信,越拿道德说事。堕胎,说到底如剧中台词,只是女人的事。却由一群男人来审判。中性的视觉,唯一讽刺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主玛丽,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忽视的儿子想当刽子手的愿望。ps 话说,片中萝莉女儿的扮演者玛丽·特兰蒂尼昂的人生遭遇,真让人唏嘘。

52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在说,这个女人已经变成一个荡妇了。可我觉得不然,这只是一种被压抑许久后遵从本能的释放需要。被战争压抑的男性,被男性压抑的女性,于佩尔只是尽自己所能的从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挣脱出来,男人把女人当成发泄、生育工具,而国家则把女人当成警示、遮挡工具。在夏布洛尔的电影里,同情是最不需要的。

57分钟前
  • 奈良白团子
  • 还行

玛丽不需要学习波伏娃或者看阿特伍德来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站在那里,她走在路上,她拿起工具,她去跳舞,她说拒绝和向前奔赴,她活着本身就是feminism的定义。

1小时前
  • 010101utbA
  • 推荐

"今天做了个很贵的发型 可你居然没注意到" ;真实事件改编 借普通女性之眼控诉纳粹德国控制下的腐败法国维希政权 营造在当下看来不可思议的日常恐惧感;4K修复

1小时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1小时前
  • Jacqueline
  • 力荐

3.5..喜欢最后一个镜头的干脆。见到了法版霍夫曼年轻时的摸样,有点可怜的家庭妇男

1小时前
  • 彌張
  • 还行

出乎意料的简洁、平和,于佩尔散发了一种纯真的光辉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之作:1男女绝对平等也算是一种性别歧视2她本该天真浪漫多情无邪,与阿莫多瓦不同法国导演看女人不单是崇拜,还有理解女性天生的悲剧美3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法国如她的丈夫,敏感虚弱,通过飞扬跋扈的特权滥杀无辜,看看战败国的历史吧,写满荒唐。4她的小儿子那么灵动!我见犹怜。

1小时前
  • 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