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排第一季

完结

主演:内森·菲尔德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2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3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4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5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6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3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4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5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6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7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8彩排第一季 剧照 NO.19

 长篇影评

 1 ) 只是看起来很荒谬

Nathan for you只看过两三集,因为无法面对尴尬的压力,即使直接承担压力的不是我也不太行,虽然也被圣诞老人那集感动,但还是没有全部看完。

结果昨天和男朋友一起看,骤然发现Nathan变老这么多,对我来说他上个月还那么年轻,后来发现毕竟Nathan for you已经是差不多十年前的剧了。

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似异想天开,比如预演想要预判对方的行为,但其实在一次次的彩排中也是在某种程度帮助委托人脱敏,说出难以启齿的藏在心里的话。然后甚至有可能发现现实的结果一般都不会是预演中最糟糕的结局,也是校正了自己。以后面对自己恐惧的事情可能会少那么几分担忧。

就是最后Nathan对第一集委托人最后说其实我帮你作弊那个地方,我非常不开心为什么他帮了委托人,最后委托人位置反转,从要坦白自己的谎言到接受别人坦白的角色时,不能做到将心比心原谅对方,毕竟他才刚刚得到了体谅。然后我问男朋友,他说,因为这个black guy并不是那个委托人,他是Nathan请的彩排对象。男朋友并对我说,你是不是分不清黑人?我说,额,可能是吧……所以最后他帮人彩排克服恐惧,但自己却选择不去克服。对我来说这个结局真好,因为人并不需要总是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接受恐惧,在想要面对的时候去面对它,努力克服它,同时也可以看到它,但和它共处,就这样拥抱它,怎么样都可以。

 2 ) 无可替代的真实

之前从未听说过内森,更没有看过他的任何节目,但还是被这一部(纪录片,或综艺?)的奇特给打动了。从未想过人生可以如此彩排。每一件小事,每一场谈话,都是可以被复制并且排练的。

由几个小故事开场,到后来属于内森自己的人生排练。看着看着一直有些困惑,到底内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到底又想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或目的呢?

他可能想要去沉浸,想要去共情去体验。可是,再逼真的布景,即使重复无数次的排演,都还是抵不住现实世界中的一抹随意。就像那个小男孩的真实房间,所有的东西都恰到好处地就在那个位置,而这个场景却是任何道具组都无法完全复刻的。又如他和小男孩对彼此的感情,直到抽身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以朋友来称谓,他才真的体会到了那种孺慕的情感。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是否会选择彩排人生的某些场景呢?希望当时有更好的回复,希望能带来更美满的结局,希望能够少些遗憾。可即使真的可以,谁又能对彩排后的结果担保呢。说到底,我们也只能live with it, 无论是不完美或者缺陷,却是无可代替的真实。

 3 ) "Silly & Serious", Absurd & Heartbreaking

我就问这么几个问题: 一切是否皆可被预测? 一切是否皆可被共情? 一切是否皆可被撤销? Of course not.
天知道一开始吸引我的竟然只是他的社畜随身笔记本支架
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听过Nathan Fielder这个名字,不知道《Nathan for You/救援高手》这个秀,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the most confident awkward person”。

The Rehearsal的核心某种意义上自NFY中衍生而来——所有没有把握的事都可以通过“彩排”而变得有把握,只要彩排够精准,够MECE

那我来思考一下开篇我自己的疑问。

?一切都能被预测吗?

unpredictable/不可预测成为predictable/可预测,是这个project的终极目标。
E02开始进入了本季的核心:raising a kid。一个叫Angela的女人想体验完整的motherhood,孩子0-18岁的各阶段(包括领养场景),浓缩进一场彩排。
每一周孩子会长三岁,所有孩子都由演员扮演,由于法律规定每个未成年演员每次只能工作四小时,于是需要连轴转更换演员,in a seamless way,尽量无损委托人的沉浸式体验。包括需要如实呈现孩子半夜哭闹,Nathan就在Baby演员下班后,在婴儿床上放一个婴儿人偶,其哭声(分高低挡位)由一位特聘夜猫员工(proven to be not an owl at all)操控,夜猫观看一个真实婴儿房间里的探头,真baby哭了,他就要按照哭声挡位trigger假婴儿哭,从而给Angela(和其“伴侣”)制造哄睡的糟糕体验。
由于A设想的育儿场景是有一位男伴的,一时半会也并无靠谱人选,Nathan就自愿(我不想用自告奋勇这个词)担任这个角色——那势必就会有异议啊!
在此需要提一下A的人设(我们不需要纠结她是否素人,当她是一个prototype也可以):坚贞的基督教徒,拒绝involve任何可能和撒旦扯上关系的举动,行为和理念包括但不仅限于:
- 拒绝婚前性行为
- 拒绝过万圣节
- 推崇home schooling(《Jesus Camp》警铃大作)
- 拒绝让孩子在学习基督教教义之外再学习犹太教教义
为什么会有最后一点呢?因为Nathan是犹太人,他进一步补充——且至今都在过犹太教节日。这让冬天成为一个爆点:圣诞节和光明节是不是都可以过?

Btw这个人造冬天也是香喷喷的美金味道
为了应对A可能出现的敌对情绪,Nathan找来一个女演员(他自己开的演员培训班里的学生,下文会提到)扮演A和他演对手戏。为了逼真扮演,女演员作为假nanny去他们“家”收集了A的全方位信息。
当然逼真演练也没啥用,虔诚的A怎么会让儿子involve进异教文化哪怕一丁点呢。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宗教议题心机,我们晚点再聊。
再来看一次涉及A的排练:在节目后期,Nathan发现,一旦他踏出家门,他为A苦心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就瞬间崩塌 - 比如她会去跟小演员聊他真名叫什么。此时比较想调用《大雷雨》的“家门不幸”段落,不过情绪虽对,韵味不太对。本来觉得是理所当然占领道德制高点的质问,为什么需要rehearse呢?但转念一想人家Nathan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她不再engage了呢?Or she never did?”

激烈的情绪过后,那句“试试温和一点的方式”差点让我喷。但这不就是个套娃环节吗?以及最后和真A的对话也以温和的方式走向注定失败的结尾

从Nathan打通知电话前用流程图设计对话可以窥见(当然这应该是被设计的?)这种“可预测”带来的舒适感。模拟一个对象,模拟整个场景,思维导图做出所有的分叉,就能够列举所有的可能性?即使找出“所有”的可能性,针对每个可能性只做一个预案吗?那就太可笑了。In a conversation,每一步的分支都千变万化——所以为什么虚构写作好难!对话真的难写!一不小心就变成交代情节的纯纯工具人。

上文已经看到排练好像没啥X用,最后谈话还是以失败告终——没事,这个project可以玩出别的花来。

?一切都能被共情吗?

当然,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扮演的,毕竟扮演是一种途径而已。但rather than扮演,我们把它称为simulate的话,它的效果与meta-story的距离有多远呢?“角色”和“扮演者”的界限在哪里?
从theatre的角度来说,每一次演出都独一无二。不同的时刻,空气里荡漾着不同的分子。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情绪,theatre最可贵的正是瞬时性,一部剧目不停地recreate自己。
Nathan为了《The Rehearsal》的庞大群演需求,开设了“The Fielder Method”培训班(Method Acting哈哈哈哈笑出眼泪)。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每人找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去扮演ta。而Nathan发现其中一个叫Thomas的学生一直都不太involve,他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办呢?彩排啊😊。

通过重现第一堂课——which means找来12个演员,扮演11个来学表演的学生,Nathan自己扮演Thomas,另一位演员扮演Nathan——Nathan感知到Thomas(可能有)的一些心理障碍,在第二堂课后有针对性地试图改善(收效甚微)。而后,Thomas根据课后任务要去扮演自己挑选的职业:甜品店店员。而Nathan也继续在另一间分店扮演那个扮演店员的Thomas……终极的问题是,多“深”的扮演会让你更接近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

Nathan最后通过一些小伎俩,得到了住进Thomas家里沉浸式扮演Thomas的机会。Eat what he eats, play what he plays, 但最后躺在那个可爱卧室里的时候,“排异反应”如tsunami。

这场彩排,

  1. 为了共情Thomas(failed)
  2. 为了指引自己as an instructor下一步的行为(failed)

如果这是一场忒修斯之戏,Nathan已经把所有能换的都换了,但是否100%复刻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回答最初的问题?

(当然不能。)

”也许最接近不过就是如此“

?一切都能被撤销吗?

Nathan在“The Fielder Method”这里折腾了三周,等他回“家”,6岁的孩子已经变成了15岁……归家的场景凉薄而淡然,仿佛哪里不对。他和儿子演员谈了谈,现实中一个六年不归家的爹deserve什么?哦!一个hostile的儿子,往往离经叛道,抽上不该抽的,与家人关系恶劣。Ok,“我们再来一条”。于是这个原本疏离的“家”瞬间换上分崩离析的剧本。

绝望吗?Nathan敲A的房门说,不如我们从6岁重新来过

btw这个俯视镜头有点“上帝之手”的权力味,压迫感

What???咁都嘚?时光机的权力捏在手里。
这时我想到一种相反的绝望。在哈内克的《Funny Games/趣味游戏》(1997)里,被害的一家人刚要反抗成功,恶人拿起家中的电视遥控器对准荧幕前的观众摁下倒带——反抗优势被擦除,影厅全场惊呼,所有人重新陷入绝望。

恶人和Nathan,不变的都是,手中握住“权力”的一方,执掌倒带大权。这个颇具艺术性的镜头(15岁儿子钻进滑梯,滑出来的是6岁的儿子),加上15岁儿子从滑梯迷茫钻出的镜头后,笑点又攀上新的高峰,along with some kind of怅然若失。

但上得山多终遇虎(不是),也总有一些连Nathan的倒带键要失灵的时候。

扮演6岁儿子的小演员Remy不肯卸下自己的角色,一问才知,现实中Remy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在这场盛大的实验里,Remy前所未有体会到了和“爸爸”在一起的亲子时刻。

My fake daddy loves me!
I don't want to call you Nathan; I want to call you daddy.
15岁的Adam(即这个“儿子”角色的名字)可以在一分钟后回缩到6岁的Adam,但是有过假爸爸的Remy不可能复原,不能假装他没来过,对他的影响也不可能撤销,也不能倒带回到“我爱你爸爸”之前。He'll always remember, he once had a fake daddy.

I don't care if the whole Remy story was all made up.

It broke my heart.

倒带?快来品味一些本世纪初的K歌金曲

= 一切是谎言吗 =

关于这个show,the least I care is 哪部分真哪部分假(我不相信对Remy的伤害是假的),虽然就连Nathan这个人在镜头面前呈现出的(不仅限于《The Rehearsal》)是真我还是假我都有一堆博主分析。但我们再提一嘴Goffman大爷的Front Stage Behaviour理论:哪怕在镜头之外,我们日常不也都在演戏吗?在镜头前当然要投射另一个自己——更何况是HBO的镜头?潜意识calibrate自己行为举止,安能辨我是否Thomas?

而“纪录片”本身也是无法脱离narrative的。所有的剪辑都是stroytelling,重构编织故事线 - 选取ingredient来炒自己想吃的那盘菜。COMM101都学过那张照片:Everything but the truth.

事情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被film,但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哪种叙事的组成部分——being some kind of raw material?《Nathan for you》里有个非常趣致的酒吧legal smoking staging的例子——法律禁止酒吧里吸烟,妨碍做生意,但演戏时抽烟不犯法,所以酒吧开门欢迎烟民,角落放两张椅子拉开幕布邀请两位观众来坐着,就没有违法之虞了!这里不赘述了(但看到这个case令我拍大腿!),本质也是theatre套娃。

而在《The Rehearsal》里Nathan也信誓旦旦自己不撒谎,虽然A会指着他的鼻子说他是大话精。

但的确广义上,彩排和表演本身就是催眠自己和谎言共存的过程。这个命题在Nathan把忘撕的青椒价签(工作人员夜里埋下,A第二天就能“采摘”了)翻过去的时候,完成了一种定义上的强调呢。

= 边际宗教议题 =

宗教议题由于Angela的人设(万物Satanic)而有一丝黑色幽默在。Nathan在两人为了宗教教育闹不开心的时候,捍卫犹太教而搞得那些“伎俩”,本以为就是效果罢了。

《魔鬼圣婴》大呼专业

另一件节外生枝也是在扰乱现实与非现实界限的同时,诘问了这场彩排带来的后遗症——卸妆后,小演员的亲妈勒令Nathan来说服小演员必须忘记自己学的犹太教,回到基督教的真实生活。

“因为你可以去天堂,而我身为犹太人,必须下地狱……而且我会被烧死?”
“没错” ——by 小演员的妈妈
这exactly是他们在彩排中经历的——犹太教老师问A,基督教和犹太教的value是否一致,A倒也同意,但犹太教否认基督重临,就不行!“Why you are so persistent about this one point?" 不行。
🙅‍🙅‍🙅‍🙅‍🙅‍🙅‍🙅‍🙅‍🙅‍
异教恶过无神论。同教异端仲恶过异教。这是我在读《1453》时候想得明明白白的了。小演员的妈妈简直A的现实投射了。
本来以为就是这样了,结果读了个剧评……女主叫Angela,“儿子”叫Adam就不说了,都是明面上的事。但演员培训班里第一堂课是12个人(十二门徒???),第二堂变成11人(犹……大?)。哇呀,这才吓人!
但我这种不可知论者,就是觉得光明节也挺可爱的(这一点我很喜欢《Mrs. Maisel/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对光明节整个气氛的描摹)。

= 套娃本体 =

如果再回到剧作本身,无数次被提到类《Synecdoche, New York/纽约提喻法》……关于Charlie Kaufman的套娃路数,我真是领略得够够!曾经还把他和Michel Gondry和Spike Jonze这些人的八卦捋了一遍。除了SNY的“扮演扮演之扰乱现实与构建”,《Adaptation/改编剧本》的“把改写剧本的过程写进剧本”也同样无限接近《The Rehearsal》的本质?


最后的一些关于Nathan Fielder的迷思。

他看上去永远没有情绪,永远不会失控,还记得吗?The most confident awkward person. 出现问题总想解决,总想重来,穷追到底。但人要接受自己无能狂怒的时刻啊,他怎么可能永远不失控(因为像我一样擅长逃避吗哈哈哈)。

大家说《The Rehearsal》是Nathan治愈自己的方式。

Hope so.

Silly, and serious. 本来人生就是这样。

有钱真的大嗮

得有HBO这么多钱才玩得起
人生的真谛藏在这里

 4 ) 人生的虚假和戏剧的真实

五六两集看完之后,真的感觉心脏如同动脉打结一般沉甸甸的,在椅子上摊了半天。平静下来之后,环视我的小房间,看着堆积如山不修边幅的一堆破烂,我想道:这就是无法被彩排和修改的我的人生,真正的人生。

15岁的亚当钻进滑梯里,镜头沿着滑梯从上至下缓缓移动,从滑梯里钻出的是6岁的亚当,Nathan站在一旁对他说:玩够了吗?我们回家吧。两人牵着手的背影慢慢走向远方,作为观众的我,明明知道这只是一场彩排,却还是被这一幕的表现力而折服。它如此平常又如此魔幻,在现实的世界中,却又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仿佛人生所犯下的所有错误,都只是一个可以修正的小小玩笑。失去的,可以回来;错过的,可以弥补。因此尽管我十分清楚这只是一场训练有素的表演,却依然久久不能回神。

扮演一位没有父亲的小男孩的父亲,却又抽身而出,使男孩的情感受到了伤害,Nathan尽可能地去解释和弥补。最后他再次拜访男孩的家,男孩妈妈说,他已经从那之中走出来了,我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出。Nathan不禁问她,你从他的脸上看到了什么呢?使你如此确信。她想了想说道:myself 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自己。

Nathan依然沉浸在自责中无法脱身,Angela念诵的一些关于宽恕的基督教经文使他思考,也许宽恕的确住在别人的眼睛里。所以他最后涂着红指甲,穿着男孩儿妈妈的衣服,找来一位小演员,以男孩儿妈妈的视角,再次排练了一遍整个故事,最后他不由自主地对男孩说出那番话时,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哭了。他最后说因为我是你爸爸,小孩说等等,我以为你是我妈妈。他那一瞬间露出的错愕表情可以说是整季最让人感到震撼而无法忘记的镜头。戏剧与生活,表演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在整部剧中一直被不断地模糊,终于在此刻到达了巅峰,然后他说:No I’m your dad. 我不禁在屏幕外汪汪大哭,虚假的戏剧里面不可避免地流露出的一点真心,让整个故事看上去更加可爱和悲伤了。然后他们起身走到了镜头之外,在站起又转身的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Nathan不合身的女式牛仔裤裤腰尴尬地卡在他的屁股中间,这个单拎出来可以当作笑料的镜头,却让我哭得更伤心了。生活的诙谐是一种冷酷无情的诙谐,它像苦难一样无视主观意志随机地降临,这部剧的基调也是如此,始终理智,始终自省,始终愿意试图去理解别人,但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平稳而不动声色的悲伤,蛰伏在波澜壮阔的生活之下。

在导致整场育儿模拟宣告结束的那场谈话过后,Nathan独自坐在沙发上看着桌上完好无损的台灯。在之前的关于这场对话的排练里,这台红色的台灯因为剧烈的争吵被拨落在地,但在这场对话真实发生的这个晚上,没有争吵,没有指责,一切演习都失效了,这盏灯完整且有序,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失控。整部剧就是逐渐走向失控的过程,Nathan说:不论我做了多少努力,我还是不理解汤玛士的某些部分,也许最接近也不过如此,理解他人的最后一步往往要靠揣测。大量的数据无法分析出一个人思想的轨迹,以人类作为载体也同样不能。可以排练所有的场景、对话、动作,但唯独无法彩排那一刻的情感。剧情的失控提醒了我们,人生有多么体量庞大的可能性,数量众多的选择题,真正的生活是无法彩排的,它可能的确会给你一记棒喝,但却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位置。

在最后一次谈话中,Angela为Nathan朗读了一段经文,其中耶稣说,人应当饶恕身边人70个7次。她说:若我们得原谅身边人那么多次,必须像爱身边人一样爱自己,那我们也必须原谅自己那么多次。所以全剧最后Nathan用假身份却说出了真感受(I’m your dad),且承认了它时,真的完成了一次非常、非常绝妙的重合。他一直在尝试从自己的眼睛中去看他人,从他人的眼睛中去看他人,从他人的眼睛中去看自己,而这一次,他终于从自己的眼睛中看到了自己。

 5 ) 短评

整个都有一种很拙劣追赶真实的感觉,但能拍出来还挺有意思的。

喜欢第6集去Remi家的那段内心独白“It‘s strange to be in a real child's home after been in a fake one for so long. I wasn't used to this level of details.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a work of art”

即便真实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的情感、即刻反应和他携带的整个个体生命史玄妙到无法把握,但是把rehearsal当作切换视角的机会也蛮好的,就像第一集彩排说了但实际没说的话。归根结底,rehearsal是另一重时间的真实,永远可以不断剥离出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原本的人生线上拉出一条平行时间线。

 6 ) (剧透)关于结尾

The Final Scene of Nathan Fielder’s ‘Rehearsal’ Premiere (vulture.com)

结尾的委托人

并不是kor,而是演员kor。

详情见采访。

so又是一个rehearsal,真实kor的反应,或是nathen是否真的坦白,观众就不会知道啦。

 短评

没那么好笑,甚至很悲伤。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只为了一场真实的沉浸式演出。人生如戏,大家都是演员嘛。

2分钟前
  • 皮格马利
  • 推荐

Welcome back, the wizard of loneliness. Nathan头发白了 在LA陪我看Nathan在LA古董店碰瓷的人陪我玩trivia不在了 我和Nathan也都去NYC了

4分钟前
  • MemoryMelody
  • 力荐

HBO怎么总能出这种“神经病”节目啊!!这里是褒义!!最后一集没有爸爸的六岁小孩太可怜可爱了🥺以及,神经病程度在让一个大人扮演小孩那里达到顶峰,我连看两遍笑到疯掉!

5分钟前
  • Eve
  • 力荐

高开低走,首集确实非常有效,但从第二集开始就始终有一种迷之信服力的困惑这么悬着,整个剧所营造的真实感是否成立?实验对象真的相信并能进入这场戏吗?内森自己会信吗?一个真人秀也好社会实验也罢如果失去真实的基底就可能导致全盘崩溃,而这正是本剧最让人存疑的地方

10分钟前
  • 小旗
  • 还行

可是当单身妈妈说「我确定」的时候,内森肯定也很失落吧。

14分钟前
  • 少女哪托
  • 推荐

搞砸的事情比弄清的问题多,最后发现当真了的只有自己一个。

15分钟前
  • OeoFottote
  • 推荐

元叙事的极致,纽约提喻法的再度诠释。nathan是as吧,流程图是他行为逻辑的外化,想要参与他人的生活但其实永远是在策划与观察,“他们总是轻易地接受便相信。” 道具是他的所有,他的所有是道具。(并不是,他有房子)丨E4 其实是把原型与角色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嵌套和置换,来探讨我们尝试“感同身受”的极限到底在哪里。nathan在学员的皮囊下是他本人的自我在旁观和体验,当他重新扮演回父亲回家,从讨论“不能打破规则”那一刻起要认识到,彩排没有停止。儿子的演员以为自己是演员跳脱出彩排在与真实的nathan沟通角色,其实是被nathan设定为彩排中儿子听从父亲对其演绎的要求。angela在讲节目效果之后,镜头的旋转意味着后续一切进入纯粹的演绎中。丨我觉得他想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无法触达真实的彩排。

18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爱死内森菲尔德这张面无表情的脸//我无法言喻我的震撼,我无法言喻第六集从头到尾把我的心捏起来又捶又亲的感觉,我无法表达他涂着红色指甲对扮演小演员的小演员说,no I'm your dad,最最最最无法言喻的是当这一集这一季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如此剧烈心碎的一个场面之后,是小码女式牛仔裤卡在他的腿上,露出他的屁股的场面,这只是让我感觉,更加,更加,更加的心碎了。我好久没看过这么不真诚告诉你这世界上有很多叙述游戏,但它们只想骗人,这个游戏说的是,我想如何骗过自己。我写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笔记到最后就是坐在图书馆大哭

19分钟前
  • 第五大道东
  • 力荐

旷世奇剧,帮人排练人生一本正经很好笑,渗入个人生活的孤独丧很好哭,百感交集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观影体验。Nathan Fielder的人类学观察,「提喻纽约」式演绎各种版本的可能宇宙,透过拟仿创造真实,对镜像进行镜像,这种偏执全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被拒绝、无处安放的情绪,理性不过是乔装打扮的非理性。架空的场所是人生得以无限重置的实验室,社恐成为超能英雄,回到现实依旧寂寞冷,第一集结末骤然神伤,同时令人想起Nathan For You某集对酒吧日常的剧场化。现在看来,Nathan For You只不过是让我们反复彩排观看这一部,而两部剧都是大型高阶耍猴现场,喜感骗人和emo抑郁之间横跳、又贱又丧的配方变本加厉,观众也给骗了,喜剧看了个超寂寞。而经历了情感压榨和分析过载后,寂寞男巫用骚臀告诉你,生而为人,别太较真。

24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力荐

谢谢Nathan,又一次舍身取义把自己当作喜剧实验品样本送温暖送快乐到万家(天啊啊啊这个结局

29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absurd and inspiring 两岁的孩子滑出 15岁的孩子钻回 这一下子真是感官 时空 虚实 的轰鸣 无限套娃

34分钟前
  • D
  • 推荐

比起救援高手早期的awkward hilarious,这部非常立体丰满了,觉得温暖,觉得五味杂陈,觉得共鸣,觉得难过。nice comedy

39分钟前
  • 李阿鲁
  • 推荐

他貌似在寻找方法治愈自己

40分钟前
  • Optimist
  • 力荐

看完第四集我突然明白了这部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 它的形式和内容是独一无二 原本期待它和nathan for you一样有古怪的笑料所以对于前两集并不满意 彩排人生?怎么可能 生活有太多变量 根本没办法像流程图一样逐步展开 但在彩排的过程中 我们会逐渐发现生活的多变和不可控 会意识到我们想要的和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这部剧神就神在它并不是靠simulation来展示结果 而是提供一个simulation的可能性 恰恰也仅仅是这个可能性的存在就足以让我们解悟了 单凭nathan那句“when you assume what others think, maybe all you’re doing is turning them into a character”我就可以为这部剧打满分 nathan fielder你真他妈是个天才

43分钟前
  • 张霹雳
  • 力荐

人生没有彩排 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得到最优解 可怜的人类总该要接受生活的重击

48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妈的,就看了个开头已经在狂喜了,Nathan Fielder,一个把纪录片与伪纪录片揉成一团面粉永远在打破界限边缘游走的男人;第一集看完实在是难以置信,全方位把Nathan for you往前推了一大步,从前作的虚拟助工模式扩展到了沙盘推演的电视摄影棚,一边揶揄大数据时代一边探讨影视作品的存在意义,甚至还能引导出既在算计又不全盘在算计中的情感深度,BRAVO!!!;一整季玩了各种叙事诡计,到最后从rehearsal变为reenactment,六集画了一个圆;最后一镜让屎尿幽默到了前所未有也不会再有来者的巅峰高度

5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55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再次验证了hbo只出神剧的事实。再看国内就来气,真是打死国内这帮人也搞不出这么有创意的剧。

58分钟前
  • Deja Vu
  • 力荐

喜剧的内核是悲伤的

1小时前
  • echo
  • 力荐

创意也太惊人了,真假边界的泯灭几乎做到天衣无缝,完全满足“假如人生有另一选择”的幻想,并最终在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合力作用下,走向意想不到的结局;其实很难说版本A一定比版本B更优越更圆满,其实人生就是永远在不断修正不断后悔不断重写,仅仅看他们演绎他人的人生就足够惊心了。少年从滑梯钻出,“变身”为儿童的转场绝妙。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