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川浮游

HD

主演:胡红曦,冯亚东,沈昌军,余月仙,沈如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郁川浮游 剧照 NO.1郁川浮游 剧照 NO.2郁川浮游 剧照 NO.3郁川浮游 剧照 NO.4郁川浮游 剧照 NO.5郁川浮游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对邵然导演《郁川浮游》的短评

作为一个非科班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实属不易。一直好奇导演的片名“浮游”两字为何不是“蜉蝣”,毕竟片中特地提了《国风》中的这首诗,后来略加思忖,自觉应该是“浮游”两字涵盖意义更广吧。总之,有幸在此前能见到邵导一面,也非常开心能够看到邵导的影片。在这里说说我的感受:个人感觉,这是一部极具文艺感且诗化的电影,用类似毕赣导演的视听方式,蔡明亮导演般的状态讲述了如贾樟柯导演般表达的故事。整个影片调性压抑却自然,内心纠结却又终得解脱。人物除了主人公以外,其余的人可能有如走马,但也许这就是特点,最终世间的人都犹如蜉蝣一般来去无定。画面用黑白与彩色来对立冲击时空,视听上多用于画外空间来延展叙事与情绪。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运镜就是主人公推门看见母亲上吊,一个移镜变成主人公小时候和彩色变成黑白的处理足以让我震撼。诚然,毕竟是小成本,毕竟是一个不到十人的团队,部分镜头焦点的瑕疵、一些运镜技术的不和谐和经常不统一的声音也削弱了观感。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个完整的呈现,是一个有想法有铺陈有设计的导演思维的释放,这足以值得鼓励,希望今后导演的作品能越来越好,加油!

 2 ) 我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男主角小的时候妈妈就被大魔王逼死了,从此男主角和舅舅一起生活。舅舅是个手艺人,可惜他的儿子却不愿意学。他的儿子理想是当一位理发师。所以舅舅就把雕刻的手艺传给了男主角。

因为这份工作对身体有伤害,舅舅就快不行了。或许是不想被长期病痛折磨,舅舅居然喝下了毒酒。舅舅死之前想见儿子一面,但是儿子因为火车票不好买耽误了行程。老人最终没有等到儿子回家就撒手人寰了。

本来舅舅的财产都是留给男主角的,但是男主角却决定都转交给舅舅的那个儿子。因为男主角长期干的这份工作身体也毁了,命不久矣。女主角也和男主角拜拜了,找了一个有钱的。女主角是个舞台演员,希望男主角有时间过来看戏。女主角还特意让隔壁老王把票交给男主角。但是男主角根本就没打算去看戏。男主角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

男主角去找自己的老板算帐,但是老板已经破产。对方最终只给了他一千元,随后那人就跳河自尽了。男主角听说大魔王从里面被提前放出来了,就带刀去会会他。看到大魔王苍老的样子,男主角放弃了复仇的想法。男主角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人平静的迎接着自己的最后时刻。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你问我有时候电影票70多一张我愤怒吗,我承认我愤怒。商家吃相太难看,一杯可乐还算我15元一杯。但是半年多电影院不开门,我也觉得挺惋惜的。不如早一点想办法自救呢,比如在网上播放或者露天播放之类的。总之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虽然本人不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是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大家抱怨的地方一定存在着某种商机。

 3 ) 资历尚浅,人微言轻,在这里就只能说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事情了

资历尚浅,人微言轻,在这里就只能说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事情了

千岛湖


我是杭州千岛湖人,生平最大的乐趣是打水漂。

千岛湖盛名在外,很多朋友知道这里是旅游景区,但总归来说还是被大山、湖水包围着的小镇农村,星星点点;那里有多数南方农村拥有的东西。千岛湖的形成具有它的历史意义,这些变革影响了我们几辈人,也驱使几十万人背井离乡,听奶奶说,以前我们家便住在湖底,跟随移民队伍搬到了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的三姑姑十几岁随姑父移民到了丽水,即使过了五十多年,她还说着一口淳安方言,奶奶去世以后,她总嚷嚷以后老了走不动了要回来,落叶归根。

面对湖面的时候我总会想,千岛湖落成的时候,湖水漫过山丘,到底是一千座山峦成了岛,还是迁上陆地的人与人成了一座座孤独岛屿。因为这些家乡的记忆,在《郁川浮游》里我放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一点小私心),想讨论的,不过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记忆,人对故乡那些苦难的记忆是永远不可能忘记掉的,即使背井离乡。故乡山川日新月异,而被困在山水里的人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电影与尘肺病:


我自2015年在医院做志愿者时接触到这个群体,后来在重庆北部山区做志愿者时接触到更多尘肺病人,听他们的故事,也收集到很多问题,诸如职业病诊断、索赔官司、低保,因工伤残,甚至是他们在当地遭受的霸凌问题……这些暂时都没有办法放进电影里。看蒋能杰导演的《矿民、马夫、尘肺病》时,我感到脊背发凉,他拍到了我不敢直面的东西,且十年如一日。纪录片才是针砭尘肺病问题的手术刀,我在《郁川浮游》里做的只不过是把一个故事放在我熟悉的环境里用自己的方法讲出来;

电影主角原型代关学师傅已于2018年9月25日因尘肺病辞世,此时距电影拍摄完成仅仅过去了半月有余,在回访的时候,另一名受访者邹寿星师傅也人去楼空,在去年离世了。我常常想起与老代的最后一面,临走前,他叫住我反复说:你怎么会懂我们哪里过不去的,你不会懂的……

后来大学毕业以后我又回到重庆北边山区,大爱清尘正不留余力地去渗透到这片大山的每个角落。我跟上他们,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拍摄一户尘肺病家庭的纪录片,也写剧本,直到去年九月因为一些阻挠而暂停。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只能慢慢分析,一点一点移植到以后的电影里。我本想通过媒体发声,至少先解决他们的一部分问题,两次南墙撞下来,其中复杂的关系并不是通过发声就可以说的清楚的。所以只有等,这些问题我会吃透,以后会拍出来;要是永远抱怨,可是最后你就会发现,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都想拼命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唯一的道理,至于有不有价值,谁说得准呢,但是在那天来临之前,努力渐出点水花总归是没错的,哪怕没有人在乎;

《郁川浮游》身前身后:


说来惭愧的是,我直到高中毕业才有机会走进电影院。至电影拍摄前,我看过的片子可能不到一百部,通过这一年来的恶补,也不过三百余的阅片量,在前辈面前难免相形见绌。

2018年的暑假是我大学时代最后一个长假期,往后我就得去实习工作,于是这个夏天便成了我把故事拍出来的最后机会。我们剧组9个人,其中最专业的是摄影师,他两个月前刚刚买了台相机,学校许多社团活动拍照都叫他。因为没有学过电影,拍电影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什么是调度,什么是蒙太奇,曝光、景深、录音……这些都成了影片的问题,有厂家赞助借用的灯光、电轨也不会用,这个拍电影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电影的过程。演员方面,我去找到了我的驾校教练,因为他在车上静静坐着时,眼睛会说话,就像给我这个故事的那个人;其余一半是同学,一半是亲戚。其实片中有几位中年角色,饰演他们的是地地道道的95后。电影于2018年8月开拍,拍摄了17天,然后临近开学,大家便各自回学校了。其后的半年里,我又断断续续独自剪辑、补拍,凑演员的时间,谁和谁今天有空,就喊出来。

在这漫长的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在水下泡过一天,翻进被泥石流压塌了一半的危房中、抱着相机爬进墓穴……没有技术、经验、资金,就得用时间成本试错,一点一点补齐。电影拍到最后时,每个人都在问我是不是错了,这些到底值不值得。所以一直在反思,我的这些想法到底是不是奇葩异类。直到在重庆结识田慧、颜海两位和我身处相似境地的导演,在国家的另一边有一群人在坚持同样的事情,就觉得这条路不再难走了。《郁川浮游》拍摄成本用了四万多,后来找中介投电影节交学费买机票又用了两万多(绕了很多弯路,机票钱还因为签证原因打了水漂)。至此,我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和钱去走一部独立电影该走的过程了。那两年我们三人在不同的地方陆续完成了《郁川浮游》、《九分之二夏》、《进化论》,三部电影长片加起来也不到十万元的成本,这并不是值得惊讶的事情,只是因为无奈。我们同去为电影备案时,接手的工作人员看了眼材料:这么点钱拍什么电影?随后就把文件放在一边……至今杳无音讯。

关于电影


一是马凯导演的《中邪》,让我顿悟原来没钱没经验没技术也可以拍电影;另一个是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是我的挚爱,使我竭力把那些感情融进夏夜泛舟,灯火、水色、漾漾柔波之中。

光影短暂,我想表达的远不止电影这么多,受限于那时不够成熟的心智,受限于成本、技术、眼界、甚至胆量……不管《郁川浮游》这能发出多大的闷响,是否有人能听到,我们已经声嘶力竭了。随着年岁渐长,拉片、读史论、自习电影,可能学到的越多,越对电影充满敬畏之心,就不敢走出第一步了;反而是一无所有时,只要有相机就敢拍,无所谓结果,甚至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拍电影。这样的电影制作可能如蚍蜉撼大树,可电影不就是造梦的艺术嘛,就是因为如此,才有无数电影人前仆后继视若生命。所以,每个人是不是都有拍片的权利呢

我不知道十年以后自己是否还在做这些事,是否已然沉没在生活困顿里,希望能多坚持几年吧,希望能回答他:我会懂的,我一定会搞懂的……


《郁川浮游》就像是我对过往变迁的家乡,对远去故人的怀念。两年以来这些问题一直侵占我的大脑,沉在千岛湖的粼粼波光下,当我抬头面向静谧星空时,就该是时候和它分别了,所以现在,我正着手将电影发出来。

无论是否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也应该是《郁川浮游》最好的归宿,先前电影定剪导出之后,我意外发现它的时长刚好卡在99分59秒。如果有人可以看到,也希望这部电影在占用你99分59秒之后,能留下些什么,不求飞鸿踏雪,但求雁过有痕吧。无论是电影,或者是经由电影唤醒个人的生活经验,若有疑云,请一定告知我,我尽力解答,也请各位多多批评授教。还是那句话,谢谢你爱电影,谢谢你爱生命!

最后,愿各位安好无恙,愿他们会好,我不会变。

《郁川浮游》作者邵然 敬上

2020.4.28,于千岛湖雨夜

 4 ) 瑕不掩瑜的《郁川浮游》

以下是边看电影边记录的,有一些喜欢的台词——都打了引号,也有一些个人体会。

想说虽然确实在镜头、音效上的处理有问题,但我总觉得大家可以对这种类型的影片宽容一点,它毕竟还是瑕不掩瑜的。

================我是分割线=================

“我老婆要跟我离婚,她跟我讲在外面有人了。”

——“那样不好咧,蜡烛点两次就不好了。”

为痛苦地生、安宁地死,敬告牛鬼蛇神。

“早几年我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觉得听你的话待在家里也不错。反正,这些事情我已经付出代价了,一辈子都会付出代价,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不是吗。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长期听ASMR的我其实是喜欢水浪声的,在这部电影中听到的水浪声依旧是熟悉的,但并不亲切,它让我联想到了摇晃,这种水上的飘荡和陆地上那种震动全然不同,因为陆上的动是迟早会找到一个维稳状态的,你深知这一点而不徐不疾等待着平缓;在船上,你却永远处于波动的状态,要么左荡右晃,要么大起大伏——在这种感悟下,又缺乏水生的经历,因而突然对水声感到害怕。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谁还想以前的事啊。”

有个镜头很有意思,余中把母亲余桂香坟墓的砖搬开,视角是从内向外的,眼睁睁看着他一块块砖往下搬,观众仿佛就是躺在坟墓里的人。

“这辈子想去的地方很多,却没有地方回来了。”

“人只好下功夫去记住东西,哪有本事忘掉呢,要是忘得掉日子就不会这么糟糕了。”

“郁川那边也要建一个水库,什么东西都要被淹掉。”

围绕着水库,围绕着千岛湖移民,人离开了乡土,曾经的家被淹没在水下,正是浮游。

口琴声和口哨声交替的“长亭外,古道边”,是亲人间含仇与放下恩怨的“最后一面”。

看完后念念不忘的是余中只身去找害死母亲的仇人,为他杀了一条鱼后,却选择放下刀离开。仇人问他是不是叫余中,这声提问既是其多年愧疚,又是明知总有一天会有人向他报复的潜台词;余中却答道,“余中已经死了。”

离开后的他蹲在水边想了很久,最后在沙洲上飞奔,镜头和他女儿在湖边小道飞奔相交叠,最后是倒过来的落日,小女孩眼中的世界。

“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的呼吸却要等到很久以后才停止。”

郁川这个地名是第一次听,但第一次就觉得很美。记得高中的时候无意收集过几个好听的地名:抚松、即墨、舟山、无为。现在郁川也能算上一个。

从小生在、长在长江边,其实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对这水的感情是很深的。小时候去闸口春游、去江边散步、渡江回老家,长大后穿梭在武汉三镇间的大桥和轮渡,江水某种意味上继承了故乡,成了我灵魂中不可缺少的剂量。只要住在江边,似乎再陌生的地方都能熟悉起来,这种感觉需要远离自己长久居住的地方才能感知,我是去南昌的时候发现的,和武汉一样同样由江隔开的城市两大部分,让我身处异地仍有游刃有余的错觉。

 5 ) 想逃却逃不掉

是一部有思想的电影,值得推荐,4.5

0.5扣在艺术性,这多少算一部艺术电影。可以看出,导演想增加电影的艺术性,故事的穿插,镜头的移动,旁白的暗示。但有的地方还需要改进,当然,处女作已经很不错了。

瑕不掩瑜,抛开电影的艺术手法,我想电影内核是:年轻人在摆脱苦难命运中的挣扎,悲剧就是他们全都被淹没了。就像那颗山核桃,永远扎根在那片墓地,最终被水坝淹没。这一代年轻人也一样,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泛指,这个问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渴望外面的美好世界,但终归被这世界抛弃,又不得不回到那个他一直厌恶的“家乡”,那片毫无希望的“土地”。他们在这种无法逃离的落寞中窒息,也被淹没了。

我想起了《野梨树》,一位大学毕业生,在一个对美好人生充满希望的年纪,回到了家乡,才发现自己就像一颗野梨树,东倒西歪,无人关心,永远扎根在了那个毫无希望的偏远乡村。再也逃不出去~

贫富差距,资源分配,城乡剥离,太多的社会问题摆在普通大众面前。支持导演,提出问题才能让社会进步,期待更多好的作品,同为95后为你的工作感到高兴。

 6 ) 一场“不合时宜”的漫游

11月广州的夜晚终于刮起断断续续的秋风,然而在裸露肌肤上停留的依旧还是长暑未尽的余热。1200的空调有些乏力,前座的女孩把朋友口中的“林一峰”听成了“李易峰”,以为后者在民谣方面有着自己未知晓的才艺;开场后蚊子欢快的四处撒野,懊恼没有穿长裤的同时,屏幕的微光洒在隔壁小姐姐booktote包的logo上,我便在这闷热、痕痒、偶尔走神中开始了一场漫游。

我蛮喜欢影片伊始的黑白影像、潜入水中巨大的声响、如同梦境般记忆与胖嘟玩耍的的画面,由此产生的寂寥与疏离感,像是多年以前看实相寺昭雄的《无常》。然而当进入彩色画面、镜头的机位总也从较低的位置缓慢向上抬、方言的语境、空洞乏味的旁白与黄历气节的浮现、结合男主慢性病困扰般满脸难以启齿的表情,知道20分钟甚至更久才出现的标题,都像是对毕赣的致敬或是模仿,我开始不停被黑暗中其他的因素滋扰,也知道这场漫游注定不合时宜。

尘肺病、村庄的迁移、乡土间借贷纠纷的野蛮、破碎童年的回忆、仇恨与救赎......郁川可以说是这个国度每一座城镇的缩影,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我成长经历的连接点,含蓄到沉闷的叙事未能将视觉和脑海记忆中的影像叠加,形成一种沉浸式的、甚至梦呓般的感受,反倒是因为“留白”太多产生了严重的疏离感,也因此让剧作中的人物间缺乏真实有力的情感:妻子与女儿、母亲与舅舅、舅舅与儿子、发小与仇人,这些人物之间我们只看到结果,却看不到产生强烈情感的枢纽,让过多被堆砌的元素都变成了“死物”。

诗意的旁白、方言的语境、偶尔出现的魔幻镜头(如同准备升起的热气球、女儿眼中颠倒的日落、出现在鱼排的猫与狗),《路边野餐》以后似乎总也在国内的作品中能看到,然而大多都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在叙事不知道如何衔接时来一段诗意或魔幻,就如同《郁川浮游》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的年轻,影片中想要探讨或表达的东西缺乏真实经历与情感的支撑,把女儿、妻子的情人、甚至复仇全部去掉,变成一部30分钟的短片相信会舒服很多。

如果不能让自我达到一种放松、随时能恬静的进入梦乡、再在醒来后毫无阻碍陷入影像的状态,那这部电影如何算诗意呢?

 短评

过日子,就是左手握右手,已经没感觉了。虽然制作粗糙,但考虑到是全业余学生团队制作,制作成本仅四万。并且导演无私的奉献,所以给个及格分。

10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像三峡好人里建水坝一样,时代变革之下涌流的边缘人物命运像蜉蝣一般渺小,生活依旧如一潭死水,对变革的臆想不过一场混沌水塔的幻梦。娓娓道来 不紧不慢的叙事弱化了戏剧冲突 有几个瞬间怀疑在看纪录片 或许才恰如人生般更显真实。喜欢墓地里穿梭的一把把黑伞 浸透着后现代主义风格 以及纸飞机滑进绿色的镜头 配上方言台词居然有阿飞正传即视感 送别口琴与口哨的呼应作艺术化处理可以更好 唱片店那条线可以联结得更紧密且浪漫。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只想过好这个夏天。Btw男主有点像李康生:)

13分钟前
  • 蝴蝶夫人
  • 还行

确实比较像看图说话,撑不起内核

16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今天看了,还付了票钱,作为作者处女作长片,完成度很高了。四星鼓励,7.0分,半星鼓励,毕竟导演才毕业两年,起点比我高。本片虽不是传统讲故事的作品,但也是一部诚意之作。推荐,赶紧下载下来看!(经授权,附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4vpYL-1mJuriCtN0CFbGg 密码:c7ic更新链接;本片导演说,用百度网盘观看的话音频会缺失失真,请诸位下载后用其他播放器播放。)

19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郁川浮游》的声音问题!用手机或者用电脑百度云盘在线看《郁川浮游》时很多位置音质很差甚至没有声音,只有用电脑下载后音质才是正常的,在此给大家造成不好的观影体验,深感抱歉![失望]影片的声音都是我自己做的,虽然粗糙,但不至于时有时无

21分钟前
  • 有耳三川
  • 推荐

3.5

24分钟前
  • 欧阳
  • 还行

支持一下

25分钟前
  • 豆友4395275
  • 还行

三星鼓励,优点是有镜头的思考,缺点是关于主线的东西拖太长,感觉可以50分钟就完结,一群城市低微职业群体填充了主角的整个生活状态,郁闷与漂浮是整个片给我的印象,有些台词看得出想接地气,但角色未到位,看别人的作品也反观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要再接再厉!

28分钟前
  • Adarkwalker
  • 还行

没有文艺性 光有文艺病

31分钟前
  • 假枪
  • 很差

所以说毕赣还是很有才华的

35分钟前
  • 生生鸟
  • 还行

学生作品,完成度很高,有很多技术上的瑕疵,但也有很多粗中有细令人眼前一亮的画面,千岛湖本是一个美不胜收、好山好水之地,电影却呈现出一种暮气沉沉令人有些绝望的情绪,石匠在生命垂危的日子里若隐若现还原了其生前的经历,纪录片式的对白和大量声画分离的处理将这一切都抛在了过去,就像音像店的CD消匿于历史之中,失真的怀旧金曲在岁月里安详,墓碑换了新的容身之处,仇恨渐渐释然,在那个大型的水库工程面前,石匠的前半生仿佛没有存在过,如幻如梦。

3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基本上就是一次次的告别,拍的很内收。口琴那一段就是一个薄弱点的口子,比较典型的寓意强烈,手法单一。

4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伪艺术,真杂念。另外,毕赣不可复制,不是影迷不愿,是无法做到。

44分钟前
  • 喜翻你
  • 较差

声音处理很糟糕;航拍严重毁坏这个片子的氛围;故事节奏还是感觉没起来;视听语言感觉蛮好

47分钟前
  • 左衛門
  • 较差

还是因为导演自己去微博发资源才注意的片子,原生态固然能成就一些电影,但是这部还是欠打磨。

52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不知所云”这件事情,如同王家卫式的矫情甚至装逼这种东西一样,是也需要一定方法策略的。摄影机的存在在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是这样一部片里已经被证实几乎再无毫无过去传统那种“纪录现实”“模拟现实”甚至是“虚构现实”的作用和必要,图像的能指在电影艺术几近末日的世界大范围和国内以及导演的小范围之下被电影之神在那被自娱自乐、脱离大众的环境包裹炒作出的所谓“杭州新浪潮”的注释下再一次地产生了集体性的超脱,从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式地试图将所有图像的能指最大化,是为观看这部电影时相比其他同类型和同时代所谓文艺电影时出现奇妙和差异化的感受。

55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还行

技术问题太严重了,加长的学生作品。手法也没什么新的,模仿痕迹很重。先学会怎么拍出质量稳定的影像,再拍长片吧,能看到想法和追求,也能看到辛苦,但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60分钟前
  • 普通豆瓣用户
  • 较差

比较典型的有才但生涩,大部分设计都有点失效了。期待之后的作品。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

隔壁几个村,上辈都是新安江的移民。与本地人迥异,操着特殊的口音,领着特殊的补贴,过着特殊的生活。每年初一,照例都会去后山的公墓祭扫。初中那会,上下学,我经常路过那片坟地,可我并不害怕,还将它们写入了考试作文里。我知道那是独属于他们的归宿。对于我的归宿,实在模糊不清……

1小时前
  • 哈哈
  • 还行

偶然从网上看到的资源,看下来感觉还是有些需要打磨的地方,声音处理的不是很好,对白 画外音的层次,声音大小处理的不好,感觉声音采集的时候就没太把握好。黑白和彩色画面的划分倒是可以,有几个地方交代过于简洁写意,反而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情绪。理发店和吹口琴那里倒是处理不错。打水漂之后镜头上移可以再多停个两秒。关于故乡 记忆和生活的叙述倒还是可以,电影名非得50分钟才出来吗。。。字幕二维码非常无奈了

1小时前
  • 孤独音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