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之间

HD中字

主演:Christian Ballesteros,Nury Márquez,Sebastian Pii,Sandra Roses,Mario de Jesús Viana

类型:电影地区:语言: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云雾之间 剧照 NO.1云雾之间 剧照 NO.2云雾之间 剧照 NO.3云雾之间 剧照 NO.4云雾之间 剧照 NO.5云雾之间 剧照 NO.6云雾之间 剧照 NO.13云雾之间 剧照 NO.14云雾之间 剧照 NO.15云雾之间 剧照 NO.16云雾之间 剧照 NO.17云雾之间 剧照 NO.18云雾之间 剧照 NO.19云雾之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云雾之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哥伦比亚的古老圣地——苏马帕斯帕拉莫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苔原生态系统,也是首都 1100 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在保护这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地时,居民们还得忍受其严酷的气候。由于人迹罕至,苏马帕斯已变成法外之地和罪犯的藏身之所,于是守卫F与父亲和其他当地人承担起了守护山脉的任务。凡妮莎海辛第四季帝国的崛起:奥斯曼 第一季野孩子爱上川菜十二猴子国语国家破产之日蛇女传说新安家族你是我的遥不可及不羁夜龙之心1996那时那处第一季不能犯规的游戏之惊魂幻觉卡塔吉娜号的最后航行芝加哥烈焰第四季翡翠狐狸惊情48小时神探威威猫困扰婚姻拳师同门兄弟热带惊雷荣誉之客奥莉维娅幸福的面包恶战(粤语版)我知女人心她爱上了我的谎2013电影版扯平第一季2023SBS演艺大赏你情我愿击打不倒翁沙袋时间解剖学鲛在水中央报丧女妖小兵张嘎1963对决几宗罪幻灭

 长篇影评

 1 ) Davus的悲剧~

在那个奴隶制的年代,大多数奴隶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已被刻上奴隶的烙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在拔高一个人物,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我倒愿意这么想想一下
Davus从小生长在Hypatia家庭,从小伴随着相对而言算是对他不错的Hypatia,没有人刻意为他戴上奴隶思想的枷锁。然而这并非福气,正如Hypatia后来所说,我必须怀疑,所以她从小也是如此成长的,在这宽松环境里成长的Davus思想也相对独立自由一些。
所以当他那份爱弥散开来时,他会矛盾而压抑,普通的奴隶大概直接会用习惯性思维扼杀掉自己的感情,但是Davus不会,他只会痛苦。
因为爱情的痛苦他开始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或许不敢奢望得到Hypatia的爱,但他至少可以去爱她。
然而平等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越思考越是动摇了那些生而为奴隶的理由。
Hypatia再是智者思想还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片中她几次把奴隶当作低劣的比较物,从Davus那深受伤害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更是受到煎熬的,他连爱她的资格都没有~
而这时基督教给了他一丝光芒,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些教义,信奉的理由只有一个,给与他自由与平等,他不再是犹太教民的奴隶。
而当他获得地位上的平等时,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Hypatia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生而为人所获得平等自由的解脱。
我始终觉得Davus是个巨大的悲剧,Hypatia可以为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但是有些人却活在夹缝中,恨无法干脆,爱不得彻底~
当最后他亲手了解Hypatia的生命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不仅仅为所爱的人,也为了自己,看得我也潸然泪下了~

 2 ) 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

《约翰福音》云:我出生就是给真理做见证的。

这种口吻今天再也见不到了。当然,其实当年的哲学家们也不遑多让,他们也决不缺少也从来这种为真理做见证的勇气。亚里士多德直接了当地宣布他心中理想的人应该是:“他又必须是爱憎分明的,因为隐藏起来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关怀真理不如关怀别人的想法如何——乃是懦夫的一部分。”他的另一句名言更为我们所熟知: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不过,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赞同彼拉多的说法。圣经里面耶稣说:“凡出于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彼拉多反问一句:“真理是什么呢?”怀疑主义作为一种严谨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倾向它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可是还有什么比这句反问更有力:真理是什么呢?

是啊,真理是什么呢?圣经里面说,谁自认自己是无罪的,谁就举起石头。可是电影里面的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他们石头,砸向他们心目中的罪人。当他们都以圣经为至高无上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以此为权威来做,所能做的仅仅是对此做不同的阐释。可是,倘若对手举起的是《可兰经》呢,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更加赤裸裸地相撞时,那又什么是真理呢?

我们往往害怕那些自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那些人有着太多的狂热和不宽容,这个时代不需要狂热,某些东西必然是错的:暴力、屠杀、迫害……

真理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英语里面说 a lie,但是却说 the Truth.

比如,Hypatia 的真理是知识,是真,而基督徒们的真理是天国,是十字架。当两种都不容退让的至高无上的真理相撞时,那么则只能是弱者在肉体上被屈服。在思想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种学说是会屈服而认输,总是支持他们的人死光了之后,然后才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说服对手几乎从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比如,作为反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们,面对偶像崇拜的埃及诸神,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去嘲笑,容忍是一种罪恶;而作为埃及异教崇拜者,他们的侮辱当然更不可接受。那么,我们的神要求我们去杀死你们,那是不是十足的正当呢?

再再比如,基督徒们自己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为三位一体问题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电影里的这位迫害 Hypatia 的亚历山大城主教 Cyril,在历史上跟另一位君士坦丁堡主教 Nestorius 就闹翻了,后者被宣布为异端。到后来他们争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近乎无聊。例如,圣子和圣父是同质还是类质的?耶稣身边的光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的?圣灵也来自圣子吗?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兴味索然,可是这些在当年可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不过,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曾经那么锐气的年代啊,相比今天,倒是政治正确成了不能碰的最高真理。

确实,在真理问题上不容任何退步……尤其是拯救这样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倘若真神存在,也许他也不见得会赞同今天的宽容。因为,宗教宽容也许只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神学的问题。至少,宽容对于真理并不是一个终极的回答,而只是一个妥协的答案。

可是,每个人都真的不曾屈服么?Davus 在扼死 Hypatia 的时候,也许他是在为自己的过错而弥补自己的良心吧?可是,他是清楚知道 Hypatia 是无罪的,那么此时他的良心又在何处呢?为什么不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宣布 Hypatia 是无罪的呢?他害怕的是什么?是基督徒兄弟们的责骂么?当面临帝国的迫害和屠刀的时候,殉道者们有着十足的勇气,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生命,赢得的是褒奖乃至于封圣。可是,当面对自己人的认同的时候,他们依然还能有着十足的勇气么?

倘若每个人真的倾听他们的真理的话,真的以至于血流成河么?

 3 ) 意在当下的新史诗


     看Luc之前的评论,我其实是把这个片子当作好莱坞黄金时代“罗马大片”东山再起来期待的,结果相当出乎意料。
  
  尽管都有满银幕的宽袍大袖和大理石建筑,可当年的好莱坞,决不可能拍出这种电影。
  
  新意之一,是女性的视角。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世上有什么铭刻在女性DNA里的“女性视角”,虽然很多女性主义很爱讲这个,我只是说这片子是从一个女性的眼光来反映时代的。希帕提亚根本不在乎肉身的性别,她把沾满经血的碎布丢在Orestes面前,用肉身的丑陋击碎了少年的痴心妄想。她认为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导向完美的唯一途径,这就是古希腊理性精神一脉流传的魅力。

   
  我说的女性视角的新意,是指用女性角色来担纲一部史诗大片。这在当年的好莱坞大片里,是极少出现的(除了《埃及艳后》和《圣女贞德》等有限的几部)。男人古铜般的肤色和晶莹的汗水,照罗兰·巴特的话来说,是罗马神话永恒的组成部分。而《城市广场》讲述的,却不是男性彰显荷尔蒙的history,而是一个女性追求和谐与完美的herstory。

 
    新意之二,是对基督徒的刻画。发生在庞大的罗马帝国的故事,总让人联想起《宾虚》、《十诫》、《圣袍千秋》等宗教传说。实际上,居住在当年的罗马帝国的,还有摩尼教、犹太教和罗马多神教的信徒。那些好莱坞宗教故事反映的,只不过是被基督教化的西方社会对自身历史的想象而已。早年对这些民间故事的影像化,跟《孔夫子》、《武训传》一样,都是在利用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道德故事来与大众接轨,以完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再生产。
  
  而《城市广场》对基督徒不但没有一点美化,还揭开了历史上他们偏狭残暴的一面。当然,多神教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毕竟罗马多神教已经随风远去,对基督教的批评,才是与现下相关的。联系到欧洲今日的种族和宗教冲突,阿曼巴的诉求可谓用心良苦。

 
    查了一下维基,历史上的希帕提亚死得比电影中凄惨百倍,据说是被基督徒从马车上劫走,拖到Caesareum教堂,活活剥皮斩碎,死后肢体还被火焚。片中让她被达乌斯闷死,算是稍微照顾了一下观众的神经。
  
  影片在Orestes求爱那场,伴着笛声将镜头一直拉大宇宙的“超大全景”,乍看觉得奇怪,后面看多了,才明白这是导演在对比宇宙的浩渺、有序与人间的自大、纷扰。包括多神教徒与基督徒冲突那一场,也多用高空俯瞰的视角。与黑泽明的《乱》一样,是在悲悯世间的残忍。不一样的,是阿曼巴没有相应加入个人仰望天空的主观镜头,高调的用意表达得急躁了些。
  
  这片子里的CG技术用得既承载用意,又不脱离实况,算是比较好的。不过能撑起“史诗电影”名号的,远不止这些技术层面。影片对罗马人的生活表现之细致,令人赞叹。饮食、体育、教育、娱乐都有精细的表现,足见西方罗马史学的发达。中国要做到这一步,还早得很。我们忍受古装烂片的骚扰之路,看来还遥遥无期。
  

在我看来,影片唯一的不足,是对希帕提亚的学术先进性强调得过了一些。古时候的学术照现在的眼光看,往往是巫术、数术、科学混杂的,即使在理性昌明的希腊哲人中,也是这样。过分强调她取得的成就与今日科技的合拍,固然可以加强用今日理性破除宗教执念的诉求,却反而可能埋没历史的真相——难道一个绝不出卖自己信念的巫婆,就不如一个女科学家高贵了么?实际上,科学理性正是今日最大的邪教。

 
  蕾切尔据说是剑桥大学毕业,尽管如此,或许是《木乃伊》里面那种胸大无脑的印象太深了,对她出演这种知识分子角色,我总会产生屠妇绣花的不雅联想。其实她沉静的一面表现得还不错,只是在人前阐述观点的时候,总表现得有点女高中生般的手足无措。这可能是有意设计的,但历史上据说希帕提亚可是“懒见生人,但是在一群男人面前也落落大方”啊!
  
  片中多次出现了埃及科普特教会的象征,我忍不住想象,欧洲宗教界会不会因为这部电影是批评科普特“异端”的,就能稍稍放开一点胸襟呢?待考。
  
  我一直认为,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从这部电影在欧洲票房飘红,已经可以看出欧洲观众素质之高。妇女运动、后现代史学、多元文化观,已经在电影市场上开花结果,足以容纳这种气味独特的“人文史诗”。而对宗教偏执的反思,说明导演对如今欧洲的族裔冲突不但关注,而且跟希帕提亚一样,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这部批判宗教偏执的电影,却在历史上宗教审判为祸最烈的西班牙诞生,岂非一个奇妙的耦合?
  
  那我们呢?难道说,别人已经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刺,我们却还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么?

 4 ) 解析:乌达斯的视角

由于不断转换的视角,这部关于女哲学家希帕提娅的传记电影多少显得有些主旨不明。

起初是奴隶乌达斯的视角,他以一个暗恋者的身份默默注视着女主人【这个视角随故事推进过程中乌达斯的站队抉择而被迫中断,在随后他担任基督教圣战士的一些镜头里,我们看到当他在街头瞥见曾经的女主人时,目光是逃避的。】;随着多神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矛盾的激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暴力事件的过渡中,导演倾向于采用一种超然物外、俯瞰长河般的宇宙视角;在有些场合,女主角终于站到了叙事的中心,她会关心这座城市日渐分崩离析的政治生态,更多时候她选择沉浸于对天体运行的谜题解答;偶尔有些时候,视角会聚焦到她的两个学生(奥利斯蒂斯和辛奈西斯)身上,但这样的场合为数不多。

在电影结尾部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们当作女巫俘虏并准备行以私刑,此时视角再度移回达乌斯身上,他选择在她遭到侮辱与伤害前将她杀死。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但令我几乎热泪盈眶的似乎并非女主角为科学真理的「献身」,而纯粹来自于达乌斯的亲手葬爱。画面插入了早年他守在女主角身边时一些极其细腻、温柔的时刻,这种人生美好瞬间的闪回让人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惨剧感到无比痛心。但这种痛心无疑消解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喟叹,而使之完全局限于一个小我的爱恨痛苦之中。【尽管它表现得是如此浓烈。】在游移了大半部影片之后,导演似乎终于下定决心,在首尾相接的统一中完成自己最终的立场选择。【关于这点我们最后再谈。

在电影开场希帕提娅讲授的第一堂课上,她表达了自己对地球中心论的信念,而最终她怀疑它并试图找出更为合理的解答。在日后与自己的学生辛奈西斯的对话中,辛奈西斯指责她背弃了曾经对他们所做的谆谆教诲,而她的回答,面对各自的信仰「你是不能(怀疑),而我必须(怀疑)。」听起来的确很像一名科学斗士所应秉持的豪情状语与行事原则。

她的另外一名学生——忠实的拥趸和仰慕者、日后常伴左右,对其保护有加的提督奥利斯蒂斯则似乎更看重情义与忠诚【不妨回想一下他在多神教徒与基督教徒首次冲突溃败后对平日里与自己争锋相对的辛奈西斯的维护。】,在面对信仰之问时,他会像一个茫然无措的小孩,不明白自己何以犯错,并在辛奈西斯更为恳挚的劝诫下颓然跪地、痛哭流涕。

令奥利斯蒂斯无解的还有希帕提娅对天体星系的痴迷,她曾向他解释解开宇宙奥秘可获得到的那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快乐与荣耀。

「就在这一秒,整个世界都在移动,而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只有你和我知道。」

在我看来,她所追求的知识【至少在希帕提娅那里】是种极为实际的能力。它隐含的是权力。

由这个角度来审视占比过重的乌达斯的视角选择,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由他的角度出发,恰好最能展现希帕提娅身处的权力地位。她平时的关爱【为他涂敷药膏】、称赞【声称乌达斯的聪明智慧超过课堂上她的学生们】都或多或少出于某种位居其上者的仁慈与施舍【这么说似乎有些不妥,但想想在基督徒意图攻陷图书馆的紧要关头,在气急败坏之下她对乌达斯的咒骂,正是这一点让乌达斯感到悲愤,随即立刻倒戈相向】;而当乌达斯意图强暴她旋即又跪倒在她脚下失声痛哭时,她从起初的恐惧也旋即恢复了冷静,并以一种神衹式的宽容「归还」了乌达斯的自由【而不是像一个被企图强奸自己的暴徒惊吓到歇斯底里、手足无措的女人】。

希帕提娅在解开日心说公转圆锥曲线之谜时所露出的胆怯和谨小慎微,看上去都要比她在几乎遭到侵犯后的神态复原来得更加真实且充满「人气」,因为相比她所掌握的知识的权力,宇宙【或者可以说造物主】的创世之谜无疑更为强大,而对于这种远远凌驾于自己的未知事物,哪怕是带着挑战的勇气,也会流露出某种不可置信的退缩【或者说,对于即将攫取智慧果实的激越与恐惧】。她在惊觉自己可能真的获得了真相【通过另一位年迈的仆人的认同】之后,快乐地拥抱了老仆人,随后略显尴尬地重新摆正姿态。这里的失态要比她面对乌达斯时更接近一个天真的女性,在这一刻,她更像是一个索取者【获得某种启迪、得到某种奖赏,像是刚刚收到主人表扬的谦卑而自鸣得意的曾经的乌达斯】,而非身居权位的施予者。

选择乌达斯的叙事立场是安全的,因为他身处新旧两个阵营,即不具有精英主义的傲慢,也不属于乌合大众的盲从,并可以选择在权力更替之时,带着一种不忍且缅怀的心情抹去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欲望。

 5 ) 有一些期待,只是为了刺痛你的心而已。

如果要为电影写一句短评,那么我所能想到的话就是:这是一段伟大的历史,但是作为电影,它被处理得如此单调且冗长。 Hypatia若是生在这个时代或许依旧还是会被归为异类,只因她所爱的是天文和数学,而不是一个男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道德观的形成是莫须有的,它们给“爱”这个单纯的字眼强加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枷锁。若是一个人或一个时代追求自由,就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眼中的“自由”,而无法包容他人眼中的“自由”。恶意的诋毁和践踏像是农药,摧毁一代又一代人的彼此的芳华。

这个影评其实讨论的是爱情,而不是电影本身。总有那么一些人,就是缺少“宁缺毋滥”的感情观。出于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事实上他对于一个人根本没有好感,甚至说不定还有一点反感,却因为受不了自己一个人寂寞,就草草决定开始一段友情或爱情。因为身边总是有这样的人,自己谈起情感来就更加宁缺毋滥。何况也不乏莫名其妙的情感决裂,总是对于一段陌生感情的萌发怀揣着更加不确定的心态。要是不想受到伤害,恐怕要抱着这样的想法:反正现在也没有恋爱,去表白获得回应就是收获,没有获得的话也只是回到原点而已。只是这种希望到失望的落差,是不是总免不了让人难过呢?

 我的一个友邻,读高中的时候喜欢着一个男生。高中三年过去,这段感情依旧藏在心底没敢说出口。他注册了一个豆瓣账号,然后用那个男孩子的照片做了头像。不过后来,一个认识那个男孩子的女生,上豆瓣发现了他所注册的页面。女生在Q上跟男孩子提了这事,男孩子最后跑来跟他求证。他只好装疯卖傻,然后悄悄改掉了主页的所有信息——包括账号的名字和那个头像。他带着苦涩又酸甜的语气,跟我分享这段根本就未曾开始的恋爱。一段本来因为喜欢而开始的情感,不知为何最后却落得“过街老鼠”般的下场。


原本写《一个人的恋爱》这篇文章,多少是为了自勉。却没想到触到了许多友邻的年少回忆,纷纷都发来豆油跟我诉苦。有时候感情还真是奇怪的事情,藏着掖着一辈子不说,其中一个当事人或许一辈子都不知情。而感情被曝光后,未必又一定有好结果,我那个无奈的友邻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是映画,也有很好的佐证:《情书》里的藤井树喜欢着与自己同名的女子,然而答案揭晓后只是落得一阵唏嘘罢了。有一些期待,只是为了刺痛你的心而已。感情的复杂还在于它除了原本两情相悦的本质外被强加了太多东西。且先不讨论“宝马”和“自行车”这种低端问题,单是人的属性就已经千差百异。

活在当下,看起来似乎是前所未有发达的一个时代。然而科技的发展,就代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代人膨胀和虚荣的心理,在大大小小的社交网站一览无余。事实上,这并不是这个时代才有的问题。上文提到的Hypatia,就是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最后惨死。Hypatia死后的1700年,才有人再次证明了“行星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运行的”这个她早已发现的论点。关乎于群居社会的群体性攻击行为,也是我早就讨论过的问题了。先于他人,若在一个群体来说注定是可悲的。而先于他人的情感,多少也将是一样的下场。


有一些期待,只是为了刺痛你的心而已。但是那用如何呢?执念于一些美好,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得不到回应也并不是你的错。没有人能完全正面判定一个人的功过,正如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对你下一个属性或者定义。你又不是他人精神上的提线木偶,何苦要跟着他人的思维和意念走?“做自己就好”这样的话听过很多吧,缺的只是下定决心去行动罢了。道德伦纲和逻辑思维都是人类求证或臆想出来的,你当然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世间万物本无常,做跟逆风的芳草那又怎么样?反正人生啊,过下去就是了。

 6 ) 可惜它哲學得不徹底

想多了解這電影一點,遂上網查,找到一篇採訪導演的博文,頗為有趣:http://www.scottholleran.com/interviews/alejandro-amenabar.htm。導演的夫子自道和許多觀眾的解讀有差異。 導演說,Hypatia無罪而磔,有似基督受難;為信仰赴死,有似基督宗教的殉道者;慈悲博愛,完全活出了基督教的真精神,哪是那些自稱護教的暴民可比。導演說,雖然他是無神論者,但這電影卻是「a very Christian film」。我姑且稱之為非典型的宗教片。 此片結尾出現了奔向宇宙的超遠鏡頭,觀眾津津樂道。導演說,這有兩層用意,第一層是反思人類的渺小,但進一層也就映照出人類的偉大:人類固然渺若螻蟻,但憑著自由思想,竟能思騖八極,參贊造化。當然了,電影的意義絕非導演或任何作者所能獨佔,更何況一般作者能提供的創作心曲,通常只達自我意識的表層。所以這超遠鏡頭也未必就沒有第三層意義,例如,象徵了神的視域。 導演又說了一件軼事:教廷對Cyril藉由誦讀聖經壓制異己一場戲,稍微感冒,建議找個最不刺耳的譯本(softest version)來配這段經文,最後,在英語系國家上映時,電影配的是欽定本聖經。我大致比較了一下幾個知名的英譯聖經版本,Cyril所誦讀最稱關鍵的是提摩太前書第2章第11節、第12節,各版本其實大同小異,欽定本應該是勝在古雅 –– 對某些觀眾而言可能已成古奧。「古奧」二字說白話就是讓人聽不太明白,既然聽不太明白,自然也就不刺耳了。可見譯事之難,何止信雅達啊。 現將Cyril所引的提摩太前書相關章節,英文欽定本與中文和合本文字對照抄錄如下: 2:11 Let the woman learn in silence with all subjection. 2:11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 2:12 But I suffer not a woman to teach, nor to usurp authority over the man, but to be in silence. 2:12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有趣的是,提摩太前書,舊傳是保羅所作,但現代學者多已揚棄此說,而認為是保羅後學偽託。姑不論校勘學考訂版本的家數,其實保羅他書之中就有旁證可為巾幗吐氣、反擊前述「女人閉嘴」之說。例如羅馬書第16章第1節,保羅一開始就向眾人介紹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我們的姊妹菲比」,之後又介紹了好幾位女同工。保羅在加拉太書第3章中又道: 3:28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 3:28 There is neither Jew nor Greek, there is neither bond nor free, there is neither male nor female: for ye are all one in Christ Jesus. 引述這些經文,不是為了宣傳早期基督教已經充分實踐或鼓吹了男女平等。重點是:基督教聖經裏絕非只有Cyril所引述的那種男尊女卑思想。而且,就算是那段話語,其真偽仍待考辨。可惜編劇與導演竟然放過了這個絕妙機會,未讓Orestes或Hypatia反詰質證,真是太可惜了! 要是我來編劇,我就讓Hypatia說:「我信哲學,君等共知,惟大教經書,亦稍涉獵。有菲比者,身居執事,豈屬順服。百基拉者,獻宅興教,夫儘從之。此皆保羅所書,彰明較著。又加拉太書,亦云教中男女,無所等差。故知府君所誦,應非真經,分明偽竄」。如此一來,豈不更加精彩? 如果Hypatia能在當日發現日心之說(還是橢圓軌道的日心說),則為何不能在當日暢論辨偽之學?君不見,亞歷山卓城乃是古希臘文基督教聖經善本的淵藪,圖書館中必然多藏新約抄本,Hypatia縱屬外教,總該對基督教義有點起碼的瞭解與出於愛智之心的推求。或許歷史真相正是如此:Hypatia被害死的真正原因,哪裏是因為她的學術活動,而是因為她敢挑戰當道。她能而且敢憑著一顆愛智之心,推求真相,入室操戈,反擊當道思想。 這電影的缺陷,正在於霸氣不足,哲學得不徹底。

 短评

希帕提娅(Hypatia)的死和基督徒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烧 不只是让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迟了1200年。。。她用一生求得的答案 那比圆更为完美的椭圆轨迹 并不能像明灯照亮整个城邦 或后面的世代。。。人类追求信仰 总是变成对屠杀的呼唤 如今的世界一点也没有比过去进步多少 一点也没有

4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还行

让人深思

5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8/10)其实我不喜欢给本片贴一个“女权”标签,这太狭隘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杀害并非只因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不膜拜基督”,早期的基督教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以及今年50周年的某个“十年运动”一样,经常强迫别人信教,否则就打为反动,而希帕提亚是哲(科)学家。

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希帕提娅在死前那一眼,看着图书馆空心圆形的屋顶,从明转至暗的阴影,再到她从明转向暗的眼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在告诉世人她对她所追逐的坚定不移。所谓基督教徒利用信仰,使他们举起了无知与愚昧的石头,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10分钟前
  • A-sun*
  • 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是追求正义、真理,怀疑一切!

12分钟前
  • 万万
  • 推荐

那些牛逼的俯拍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片子的美工确实不错。google earth式的视角真是有点好玩了。问题在于叙事支离破碎,吐槽基督教又着实有点狠。用性别叙事来消解其他的叙事路径,很狡猾也很有效。精英主义大尾巴暴露无遗。可贵的是略略有些反思西方文明的味道。不过女人终归是祭品。

1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好恢宏的悲剧,看得我心都流泪了

20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

24分钟前
  • ╯^╰
  • 推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两个男人的杯具,一群疯子的传奇

29分钟前
  • 推荐

信仰本身没错,但任何有组织的信仰到最后都毫无意外变成政治,以信为名行恶,且邪恶的方式古今大同。电影效果大气磅礴,细节丰富,多个视角并行。理性和美好之光的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3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32分钟前
  • Finikz
  • 推荐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34分钟前
  • 会说话的枕头
  • 还行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38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也许历史就像海帕西娅的椭圆的轨迹,你以为已经渐行渐远,转了一圈却又回到了最近点。

41分钟前
  • mj
  • 力荐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42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43分钟前
  • pussycat77
  • 力荐

新柏拉图主义女哲学家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她的被害,预示着希腊科学文化的自此衰落。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有多少贪欲与阴毒假借圣神之名?宗教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令人丧失最基本的常识,犯下残忍暴行后还陶醉在虚幻的荣光之中。我们只知道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天国”,却不知道它的底线叫做“同情”。当你逾越了同情的底线,你也就跨入了地狱的边界。

5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愚昧消灭了文化,但文化总是不会消亡。伯林说,“哲学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以许多寻常信仰的基础作为假设。但是人们不希望对他们假定的东西刨根问题。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方的。在这里,让人看到数学家的追问,和人们对于打破这种假定的恐惧。

5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