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肠狗

HD中字

主演:佐莎·马梅特,丹尼·德维托,格蕾塔·葛韦格,艾伦·伯斯汀,朱莉·德尔佩,基南·卡尔金,查理·塔汉,崔西·莱茨,戴文·德鲁伊,崔·杰拉尔德,迈克尔·詹姆斯·肖,科特·图尔顿,萨马拉·查卡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腊肠狗 剧照 NO.1腊肠狗 剧照 NO.2腊肠狗 剧照 NO.3腊肠狗 剧照 NO.4腊肠狗 剧照 NO.5腊肠狗 剧照 NO.6腊肠狗 剧照 NO.13腊肠狗 剧照 NO.14腊肠狗 剧照 NO.15腊肠狗 剧照 NO.16腊肠狗 剧照 NO.17腊肠狗 剧照 NO.18腊肠狗 剧照 NO.19腊肠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腊肠狗牵起的仅存温暖

这种小故事叠加的剧情电影,时不时可以看一下,但是不太想说太多,一样东西着重点太多了就不伦不类了,影片确实想要表达想要揭露很多东西,但是这样的表达只会让观众很乏味很乱,总体来说,第一个小故事和第三个故事我挺喜欢的,充满好奇和爱心的小孩不被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豪华的房子里住的人一家人却人情挺冷的。第二个故事,男主没有戒掉毒,很显然,第三个故事,浮躁的社会和学生,然而不同情那个教授,最后一个故事,狗狗被压拍的好几分钟,我不是太懂导演,就这些吧……

 2 ) 其实这是一部讲述爱与责任的电影!(严重剧透,请谨慎!!!)

      好像没多少人评论,下面个人观影感受。
    
      开篇皮卡送狗到宠物店应该是暗喻农场或工业的衰败,也为下一段故事狗的来历做了铺垫。
      
      第二段,小孩的父亲就像个当兵的(希特勒)式的,要让狗有“人格”,整日的将狗关在笼子里,母亲带狗去做绝育手术接着一路的哄骗,还把欧洲恐怖分子与强奸的梗给用上了,可能暗指母亲也是满嘴胡说八道。后来小孩给狗吃了坚果巧克力(狗不能吃巧克力),结果狗拉稀(德彪西的月光曲,真是飙稀了),说明家长并没有教育小孩养狗的注意事项而只是一味的想将狗“训”得遵从人的习惯。小孩去医院抽血回来路上明显脸色和精神都变差,再加上母亲说明狗的下场,估计旧病复发只是时间问题。再有就是这住宅满满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可住在这房子里的两夫妻却都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第三段,好心护士将狗救活后碰见了老同学便一路追随(在店内还聊了上学时男的欺负别的同学,为后面男的人生失败做了对比性铺垫),男同学开得是大众的T型Van但又不是最经典的第一代,表明这个男同学并不是正宗的嬉皮,只是东施效颦罢了。加油站偶遇三名墨西哥乐手,从他们口中道出美国的移民问题和社会中的人情味冷淡等等,当然了嬉皮哪儿有不吸毒的,到了旅馆男同学在卫生间伴随着墨西哥音乐就嗨了。连着敲了两家的门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找到了其智障的弟弟,闲扯半天才向正在玩暴力电玩的傻弟弟道出父亲酗酒去世的消息,弟媳妇散步不远就要回家估计是怕邻居嘲讽。男女两人离开之际女的将狗赠与智障夫妻,可能是感觉他们更需要这狗。这段可能要表达的是思想简单老实巴交的弟弟反而比成天装酷耍个性的嬉皮哥哥更能被社会接受,从住房就能体现。两人凭着最后的一箱汽油迈向了不可知得未来,男同学握着女同学的手,问题出现了男同学能戒掉毒品吗?会不会也像他父亲那样?

      中场的这段腊肠狗的MV,确实能给看乏味的观众们提提神!!! 歌词也是比较用心的。至于歌曲是什么风格的,你们听了就知道了。

      第四段,矮子教授孤身一人与腊肠犬为伴朝九晚五的生活,一心想让自己的剧本能够拍成电影,可是经纪人根本没工夫看他的剧本,只想着自己进大公司向上爬。而教授所在的电影学校的学生也都是浮躁不堪,都想走捷径成功成名,连一部自己看过印象深刻的电影都说不上来。在一场学生与明星的见面会后,受到多重刺激的教授造了个炸弹要炸掉学校,最后教授被抓还在引用自己的“假如。。那么。。” 这段应该是讽刺人们的浮躁与逐利,教授这个年龄想成功但无望,学生受明星的影响想退学,老师不用心教也学生不用心学,那这学校还有什么意义,炸掉算了。

      第五段,老太太(瞎没瞎不敢确定)的孙女来访,带来了孙女的黑人“艺术家”男友,从下车到后来遛狗,瞄了路过的姑娘两次。进门后孙女一个劲介绍自己的男友多了不起,可是老太太并没什么反应,直到喝完几乎整瓶助消化口服液后估计才将这个“惊喜”给压住了。孙女在被老太太呛的没有话题只得道出此行的目的--“要钱,1万刀“,还是给男友用的。老太太没有说太多,给了孙女一张没有填金额的支票。孙女走后老太太做了个梦,梦里自己过往各种的对自己和对家人的冷淡和不负责任的处置,老太太从惊醒后身边的腊肠不见了,寻找中腊肠犬跑到马路上被卡车压死又被后来的各种车碾压,死的是何其凄惨。 这段故事中讲到老太太以前也是搞”艺术“的,是靠当裸模和劈腿上位的,说明自己的钱也来之不易,但他对身边的亲人却相当冷淡,明知孙女傻傻得被骗(黑男友爱瞄别的女人,成名后偷吃或另觅新欢是早晚的事)没有一句阻拦和劝说,那1万刀也是打了水漂了。

      最后一段,黑人男又的“艺术展”成功举办,镜头却停留在了墙上的一条腊肠犬,一条从片头到片尾出现的腊肠犬。这件“艺术品”是在说未来的电子宠物么?这又回到了片头小男孩的父亲所要求狗达到的标准--要听话、不乱叫、不乱拉撒。。。那么电子宠物最能达到要求了。

      片中腊肠犬是一个伴侣,孤独中的简单的慰寄,你给予它食物它就献出它的爱,陪伴着主人。同样主人也要担负起喂养和正确耐心训练它的责任。

      以上是本人对此片的观后感,有不同观点和疑问勿喷!多谢!!!

 3 ) 托德•索伦兹和新作《腊肠狗》——好一条“丧家之犬”!

从留守少年、出走青年,到艰辛中年、孤苦老年,致郁的颓丧人生,还会好么?

wiener在俚语中意为: 蠢蛋、乏味之人。图片出自《怪诞小镇》S2E3。

从“人艰不拆”到“感觉身体被掏空”再到“葛优瘫”“小确丧”,疲惫的世界中颓丧这种灰色情绪正在像雾霾般悄然扩散。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圆满的happy ending已被视作老套,反而是致郁又治愈的情节大行其道,比如让人掬一把辛酸泪的迷你剧《奥丽芙•基特里奇》和金句频出截屏不止的动画片《马男波杰克》。托德•索伦兹在今年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的新作《腊肠狗》(Wiener-Dog)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不过它走得更远,更需要一颗坚强的心脏来承受。(本片及本文部分内容可能会引发不适,请爱犬人士三思而慎入。)

【朋友,你听说过托德•索伦兹吗?】 恶趣味小王子托德•索伦兹(Todd Solondz)即使在群魔乱舞的美国独立电影界也算得上怪鸡导演,肄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电视专业的他从80年代开始拍摄短片,早期作品偏向喜剧,受到伍迪•艾伦的影响(索伦兹也有犹太血统)。

托德•索伦兹1984年NYU学生作业短片《感觉》中扮演天使

处女长片《恐惧、焦躁和压抑》(Fear, Anxiety & Depression,1989)失利之后的第六年,他才得以拍摄第二部作品《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1995)。这部女版《变形记》加《四百击》讲述了爸妈不疼、兄妹不爱、学校遭欺凌、为萌动荷尔蒙受困惑和挫败的丑丫头的苦涩青春,张力好到让人意难平,初步显露出索伦兹机智的配乐特色:比如人物出场有贴合个性的特定旋律、古典和摇滚的混用以及洗脑的乐队排练歌曲。

《欢迎光临娃娃屋》中名为Dawn Wiener的女主被欺凌

片中《杀手莱昂》式的诘问“八年级也像七年级一样艰难吗?”让影片情绪一路go down充满负能量。凭借着残酷的现实主义和辛酸的黑色幽默,《欢迎光临娃娃屋》获得当年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一炮打响后索伦兹的作品就成为电影节常客,吸引评论家眼球。

1989-2001四部作品海报,中间两部是其代表作

而后引发争议的一盘大棋《爱我就让我快乐》(Happiness,1998)堪称真“淫色•性•男女”:影片充满污丧版卡佛味道,索伦兹极简干净的视觉影像风格和复杂大胆的日常质感群戏互相作用,以一家三姐妹为轴,不动声色地展现着手淫、娈童、乱伦、强奸、碎尸的禁忌内容以及传授性知识的坦诚父子情和暗搓搓攀比的虚伪姐妹情。索伦兹的深刻观察和愤世嫉俗在本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片名叫“Happiness”,然而奋力挣扎没出口的操蛋生活却无处有快乐。片中人物可恨又可怜,成为索伦兹标签式的人设特征,用让•雷诺阿在伟大杰作《游戏规则》中的经典台词来说就是——“可怕的是,每个人都有他的理由”。《爱我就让我快乐》也被评价为“一语道破美国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生活”,获得了当年戛纳的费比西奖。

让•雷诺阿1939年《游戏规则》,摊手状说此话的就是雷诺阿

有机交织的群戏《爱我就让我快乐》大获成功后,2001年索伦兹开始尝试短片拼接的结构,制作了《两个故事一个启示》(Storytelling)。影片由“虚构/非虚构”的两则校园家庭短片组成,人物们依旧是过分早熟的儿童、浑浑噩噩的青少年和冷漠疲倦的大人。索伦兹又玩阴暗事件大杂烩,只不过这次聚焦的是讲故事的手段:文学创作和拍纪录片。两个故事得出的一个启示就是:生活的戏剧性永远突如其来、无法抵抗。本片的音乐由苏格兰知名独立流行乐团Belle & Sebastian制作,原声碟有名到很多人是听了音乐才知道这部片的。

2004-2016的作品海报,平均三年磨一片

之后2004年的《回文》(Palindromes)从片名就看得出结构之复杂,又是关于各类现实极端话题(堕胎、娈童、宗教基本教旨主义、少年成长)的一部另类少女童话,同样是让数个演员演绎同一角色,本片比鲍伯•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场》可厉害多了。2009年的《战争时期的生活》(Life During Wartime)在威尼斯被提名金狮最后拿到了最佳编剧奖,家庭伦理加酷儿元素,索伦兹延续一贯对人生的探讨,将触角指向更根本内里的心灵骚动,人生的战火从未停歇。

《黑马》:画面左侧是马,右侧为概括内涵的《悲惨世界》海报

除开新作《腊肠狗》,索伦兹最近的长片是2011年的《黑马》(Dark Horse),这部再次被水城赏识获提金狮的影片不再有禁忌内容,而是让所有的政治不正确在好笑的自我质疑中折射出人性的可悲和可叹。索伦兹通过讲述30岁废柴巨婴啃老族颓丧至死的人生,又黑了一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郊区中产和美式成功学。导演标签式的脸谱化人物(让米亚•法罗来演絮叨懦弱的老妈简直神选角)、悲催时刻的欢乐歌曲和该煽情场景的冷处理再次让你感觉到他的坏笑;《黑马》更为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深得《八部半》的精髓,突如其来含混的幻想与梦境让影片镀了层荒诞意识流的金。这匹黑马最终没能突围,胖宅男最终死在医院病床上,反复出现的开封坏货品也无法退换,这就是托德•索伦兹作品序列中一贯的悲哀论调:就算别人说你是黑马或者你自认为是黑马,不改变颓丧的人生态度行动起来,被生活草翻在地的时候你都来不及哭,因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四个故事一个启示】 托德•索伦兹2016年的新片《腊肠狗》(Wiener-Dog)采用了《两个故事一个启示》的类似结构,88分钟的影片均分为四个部分、由腊肠狗串起,分别是:①孤独男孩对生命的追问、②暗恋宅女陪人开车访亲、③编剧教师挫败遭讽报复、④墨镜老太度过最后时光。

驴子在羊群边铜铃声中出场和死去,是否回忆起无忧的童年?

本片受到法国极简派名导罗伯特•布列松的《驴子巴尔塔扎尔》(Au hasard Balthazar,1966)的启发和影响,都是借动物在不同主人间的辗转来“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只是驴片的组织方式是连续有机的、人物是在共同场域中活动的;而狗片则是断裂独立、人物彼此隔绝的短片集。另外,在汉化版预告片和中文剧情简介中,四个故事中的腊肠狗被当作同一条,实际上只有前两个故事明确共用一条狗,它们的情节也是顺延的;一曲逗比的中场休息乡村音乐之后,后两个故事不能说是同一条狗,下半段的联系也更多是主题上的。(全片的狗演员用了四条,托德•索伦兹边拍片边吐槽——腊肠狗实在是太笨了。)

骚气冲天的花体字幕是托德•索伦兹最爱

《腊肠狗》由对应着“少、青、中、老年”的四个短片组成,可玩花活儿的容器多了自然就成了索伦兹风格的集大成者——残忍的黑色生活流喜剧。看预告片的剪辑和配乐那么轻快,我脑补着被骗来的观众看完全片或怅然若失或气得骂娘的场景,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就连导演本人都自我评价道:“我过去常说自己的片子是悲伤喜剧,而这一部则绝望到底。”(Todd Solondz :"I used to say my movies are sad comedies. This one is comedy of despair." )

你的《少年时代》是成长快乐,我的却是养狗不得

开场的少年故事中,家住郊区、健康欠佳的孤独男孩得到了一条腊肠狗,两者逐渐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可是半夜发情叫唤的狗却被妈妈送去结扎,在车上男孩问妈妈如果腊肠狗想怀孕生宝宝怎么办,得到的回答是:狗是没有意识的,人类有支配它们的权力。男孩非常人道主义地放走腊肠狗却还是没能让她幸免于难。回家后冷脸难过的男孩被“温和”的母亲安慰,妈妈讲了自己小时候养的狗没结扎被强奸、得类似艾滋的性病、生狗崽后死亡的悲惨命运,靠一副悲悯圣母脸赢得了儿子的谅解……(罪恶强奸犯流浪狗名叫“穆罕默德”,前作《黑马》中男主喜欢的女生装逼神烦的ex也叫“穆罕默德”,一个黑绿绿的梗)

索伦兹惯用的抒情慢镜头,配以狗的主题音乐——德彪西的《月光》

父母出门后和腊肠狗欢乐玩耍的男孩(唯一一次露出笑容)给狗吃了含巧克力的谷物棒,这下可闯了大祸——狗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把房间搞得一团糟,爸妈崩溃后直接把腊肠狗送去安乐死。在车上男孩再次与妈妈就生死的本质话题进行讨论,母亲谈到自己不相信上帝,“那你相信什么呢?”“真理、陪伴和爱”。呵呵,可真是讽刺!为清净给狗结扎编出强奸的说辞、不愿收拾烂摊子直接把狗一了百了,虚伪双标的大人在给自己甩锅撇麻烦方面真是花样繁多丑态尽显啊!那个出场时答应看管狗的爸爸在中段教育男孩要“让狗的意志屈服,那就是文明化”——这是社会对人洗脑规训的微缩体现,父母对小孩不也如此驯养!而且颇有意味的是,在第一片段中狗是没有名字的,她全程被直呼作“腊肠狗”,说明并未被当作家庭成员,只是个“局外狗”而已。这一细节导演在前作《黑马》中也曾借男主之口直接提出评论过。

《黑马》中,男主中意的女生给自己的狗取名“狗”

好在腊肠狗碰到了同样是“局外人”的兽医助理眼镜宅女,被抱回家后受到了精心的照料。第二个故事也成了全片情绪最高点和窝心处:落寞宅女在便利店遇到中学时的暗恋对象,两人搭车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压抑的情绪在公路片套路中得到暂时的释放,路上他们捎了流浪的墨西哥艺人一程,神秘的男主在两户人家吃了闭门羹后,他们来到了男主弟弟家。从面部特征可以看出弟弟和弟媳都是唐氏综合症患者。随着故事推进我们知道了这趟旅程的目的:男主的父亲酗酒身亡,他一路上来告知亲人们这个消息,连门都不让进的正是他父亲的兄妹。弟弟在知道噩耗后一遍遍追问着父亲去世的原因没有道理,男主就耐心地反复解释,两者颇像《小王子》中与酒鬼的循环问答:为何酗酒→因为内疚→为何内疚→因为酗酒。当男主告诉弟弟在姑伯处的遭遇后,弟弟斩钉截铁地反驳:爸爸没有兄妹亲戚——头脑简单的人反而删繁就简看得透彻。最后男主反复答应不再碰毒品,眼镜宅女留下腊肠狗,两人一起离开,在车里心意相通地握紧了手,此段落的主题也浮现出来: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信任与承诺。

背景广告中“winner”与“wiener”近音

不过即便是影调明快的青年段落,索伦兹也不忘加上阴暗作料:搭便车的流浪墨西哥艺人评价美国为“孤独、悲伤、令人抑郁”之地(lonely,sad,depressing);被问到有生理缺陷的弟弟和弟媳的生育问题时,男主回答道:“他们都被结扎了,我们不会冒任何风险的。”这是否让人联想到低人一等、为省事而被结扎的腊肠狗呢?还有答应戒毒的男主真的会说到做到吗?要知道开头虽是开玩笑,可他回答女主“俄亥俄有什么”时说的可是“冰毒”啊,这一切都让我们在心里打了个问号,治愈又致郁着。

T恤印字“I can’t breathe”为第三个故事做注脚

腊肠狗像匹黑骏马一样,“跨过山和大海、也跨过人山人海”的中场休息后,与前半段毫无联系的第三个故事发生在电影学院矮小肥胖遭人嫌的编剧教授身上。工作时,他在办公室里指导学生、在艺考考场上向考生提问;下班后他抱着狗孤独地乘坐公车、在街上游荡。他烦心地推销着自己的剧本,却被一再地敷衍推脱;在学校里由于教学水平落伍屡遭投诉而被辞退;身体状况也亮红灯,医生建议他锻炼身体,他却无力改变。内外交困的他要如何应对人生的低谷?

在Q&A现场遭讥讽的编剧教授,一个难堪的审判时刻

片中编剧老师的教学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如果……那么……”(“what if…then what”)。这也成了他被学生们群嘲的关键点:教导主任在开除他后,请他去听拍过一部片、回校放映的某毕业生的映后访谈会。谈到对台下学弟妹的建议时,毕业生回答:“退学,去实践。课堂就是在浪费时间”。挂不住脸的教导主任接着问在电影学院总该学到些什么吧,比如编剧技巧之类的,此时镜头转向台下旁听的教授,“what if…then what”的嘲讽声响起,学生们哄堂大笑,教授愤慨又苦涩地转身而去……毕业生导演又神补刀一句:“(老掉牙的)某某教授还在这教书么?”在我看来这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审判时刻,它仿佛笑声罐头劈头盖脸把你砸倒,全盘否定了你的努力和真诚。肄业于纽大电影系的索伦兹想必对这第三个故事倾注了极大的复杂情感,那些低垂双眼的静默时刻让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我也感同身受。关于电影的故事,索伦兹在《两个故事一个启示》的“非虚构”部分也有过呈现:高中生男主被挑中拍纪录片,当他赶去放映现场,看到观众对银幕上掏心掏肺的自己哄笑不止时,他在黑暗中流下了悲愤的泪水。残酷喜剧的要义即是笑着撕开别人的伤疤,嘲讽脸面对真情流露,这也是一个伤人至深的审判时刻啊。

残酷喜剧的要义即是笑着撕开别人的伤疤:《两个故事一个启示》

在这第三个故事中,教授不曾唤过腊肠狗的名字,从教授家的摆设(有女儿照片)和给某女人打电话说爱你被拒接,可以看出他已被妻女抛弃成为了孤家寡人。这样一个只有社会工作关系而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狗就是他相依为命、不需要代号的家人了。

教授的腊肠狗身负炸楼使命:不跟我玩,炸死你哦!

在本段结尾无牵无挂伤透心的教授对于颓丧人生终于采取了报复手段:他决定炸掉学校。空寂的大厅里绑着炸弹定时器的腊肠狗等待着,随后警察和拆弹人员紧急出动……到底有没有“一拉线我就跑,回头一看学校炸没了”呢?黑屏后我们不得而知,而教授却在回家路上被警察截住询问身份。“你是某某教授吗?”“如果我是,那又怎样?”(“what if I am, then what?”)这也成为全片最政治不正确却又最酷的时刻了。

右侧箭头处奶奶幼时的画像和梦境中小时候的自己

随着故事发展、人物年岁渐长,终于来到了最后临近死亡的段落。眼睛畏光总戴墨镜(并非眼盲,因为行动较自如且能签字)的老太迎来了许久不来看望她的孙女,孙女絮絮叨叨冠冕堂皇讲了一大堆自己的现状,还不是在心虚地掩饰自己的窘境。被男友讽刺、送来自认宝贵的鸵鸟蛋却被送进厨房、讲述与父亲也久未相见后,她终于表露了此行的目的:向奶奶要钱。拿到支票后唯一的真情流露出现了,她流泪说出男友可能在背着她偷吃,无助的感觉才持续一秒钟,她就被急匆匆拖走。情感交流戛然而止,又留下了孤单的奶奶。

艾伦·伯斯汀在阿伦·雷乃的《天意》(1977)中

在临近马路的室外,陷入梦境的奶奶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红发小萝莉也出现在之前场景的画像中。接着小姑娘三个一组、复制粘贴式的出现了:那是坚持从事艺术的自己、那是嫁给真爱的自己、那是选择原谅母亲的自己、那是对女儿充满善意的自己……这么多的选择她都放弃了,于是落到今天这般孤苦伶仃的田地;就连养的狗也被取名为“癌症”(Cancer)说明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吧。这个荒诞意识流的场景是索伦兹的惯用手法,在前作《黑马》中,幻梦和想象就已经到了与现实难分辨的程度。那么多做出另外选择的别样人生也与第三个编剧教授的故事暗合:“what if…then what”,然而时间对于人来说永远是单向的,假设只是虚空徒劳,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可吃。

被反复碾压支离破碎的腊肠狗,全片最致郁镜头

醒来的奶奶发现腊肠狗不在身边,只见它直冲下马路,接着全片最致郁镜头出现了:腊肠狗被四辆车相继碾过,固定镜头冷酷地记录着一切,鲜血淋漓让人不忍直视。四辆车按照尺寸从大到小的顺序驶过,也正好对应着影片四段主人公从少年到老年即将面对的颓丧人生的心理阴影体积。

美国人道协会给《腊肠狗》的标示;《肖申克的救赎》的标示

在圣丹斯电影节的放映上,本镜头的出现引发了大量观众的嘘声、退场和评论媒体的诟病,映后有人剧透慎入,影评文章也有直接以《压抑、失常、恶心》(Depressing, dysfunctional and disgusting)为标题的;在imdb网站上,此镜头中狗的真实性和影视伦理问题也引起了影迷的讨论(片尾字幕中美国人道协会的监督标示含混且与一般的标示不同)。不过在我看来,这正应了那句“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此镜头也唤起了我的记忆:读初中时的上学路上,有条狗横穿马路被大卡车压死,内脏被挤出来流的满地都是,心脏直接滚到我脚边,当时还没马上死的狗眼巴巴地望着我,那个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玻璃柜中的机械腊肠狗装置,狗生多艰

残酷的四个故事依序讲完,得到了一个启示——扪心自问:颓丧的人生究竟值不值得过、要怎么过?在致郁的环境中是选择自我治愈还是自我沉沦?结尾老太孙女搞现代艺术的男朋友办展,镜头穿过人群缓缓推到玻璃柜中的机械腊肠狗装置,它居高临下扭头叫唤,仿佛在蔑视地说:你们这些愚蠢的丧逼啊!

【音乐选用与演员关联】 如前所述,索伦兹向来是电影配乐高手,《腊肠狗》也不例外——每个人物/片段都有自己的主题音乐,或烘托或反衬;另外从选角来看,自从导演在三大电影节和圣丹斯受到关注后,影片的卡司阵容越来越强大,本片的演员们就都是熟脸,而且他们与导演前作中的角色及自己以往的银幕形象都有着一定的互文关联。下面就从《腊肠狗》的音乐选用与演员关联入手,接着挖掘影片额外的内涵。

飙稀镜头配德彪西的《月光》;男孩的长笛主题古典乐

在“孤独男孩对生命的追问”中,腊肠狗的主题音乐是德彪西的《月光》,选用古典乐的点子正如它的启发者一样:《驴子巴尔塔扎尔》中驴子的主题音乐是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忧伤;另外两片相同的地方还在于结局动物主角的惨死。《月光》在第一部分反复出现:男孩与狗独自在家玩耍的慢镜头用了《月光》固然令人心旷神怡;之后恶趣味的索伦兹又用了1分多钟的抒情长镜头配《月光》,滑过路边狗拉了一地的稀屎……这个“又臭又长”的镜头让人觉得狗真可怜,同时又因其德彪西式飙稀、高雅与恶心的反向叠加产生了“月亮之上自由飞翔”的奇异笑果。在豆瓣短评中就有在影院观看的人写道:“德彪西的《月光》每次出现都是包袱,后排歪果仁差点笑出翔。”如此看来索伦兹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而男孩的主题音乐也是长笛演奏的古典乐,长笛作为清冷家中另一个重要道具也多次出现在镜头中。

男孩母亲扮演者:朱莉•德尔佩——自私虚伪的更年期妻母形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分“温和教导”的母亲扮演者——法国文艺女演员代表朱莉•德尔佩。她的《蓝白红之白》和“爱在三部曲”一向是文青影迷们的心头好,在《腊肠狗》中她延续着话痨片中的表现,不过本片中的她满满都是《爱在午夜降临时》中心力交瘁的更年期妻母形象,年纪大了身材走样,岁月不饶人啊。从索伦兹的作品序列中,可以发现这个对敏感话题毫不避讳甚至主动提起的母亲就像《爱我就让我快乐》中给青春期儿子讲述手淫和高潮的父亲,在伦理上颇值得玩味。 在“暗恋宅女陪人开车访亲”这个全片唯一温情段落中,大傻个眼镜宅女由格蕾塔•葛韦格饰演。格蕾塔近些年在文艺片中表现惊艳、炙手可热,比如在《爱在罗马》《弗兰西丝•哈》《美国情人》中都奉献了很有个人特色的表演。然而对于本片来说,她却是个临时上场的替补人选。

被叫“腊肠狗”(Wiener-dog):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不了解索伦兹的观众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何她会在便利店中被暗恋的男生叫做“腊肠狗”(Wiener-dog)。看过《欢迎光临娃娃屋》就会懂这个梗是《欢》的延续,从大框眼镜马尾辫的造型、都被取笑为“腊肠狗”、都是笨拙的暗恋人设,可以看出这是《欢》中的女主长大后的故事。翻到卡司字幕表,她果然叫Dawn(只出现了名没有姓),那么就可知两片女主的名字都是道恩•韦纳(Dawn Wiener)了。大概也正是因为姓韦纳(Wiener)才会在给腊肠狗安乐死的时候动了恻隐之心,一路抱狗狂奔回家。这个长大后可能会与男神修成正果的角色本来是属意《欢迎光临娃娃屋》女主希瑟•玛塔拉佐继续出演的,但后者想改变女屌丝的戏路才拒绝了这个重复的角色。(另外有一点不负责任的小猜测:托德·索伦兹对于这个故事如此执著,可能有自己的个人经历投射,从导演年轻时的外貌可以看出和《欢》女主有点像,也许导演也曾度过不堪回首的苦涩青春吧!) 第二部分中,女主和腊肠狗是因狗拉稀被送去安乐死才碰到的,所以她给狗命名为“便便”(Doodie)。此段落的主题音乐就是温柔女声吟唱的“便便之歌”,不过刚好“嘟”和“滴”都是拟音词,于是变成了“嘟滴之歌”,雅俗双关令人叫绝。

内外交困吃老本的教授;编剧大师比利•怀尔德

对第三段电影学院故事中的编剧教授扮演者丹尼•德维托不太了解(只知道他出演过《飞越疯人院》中的某病友),不过他甫一出场就让我联想到作品部部伟大的导演——比利•怀尔德:都是秃顶、小矮个、大镜框、犹太血统……只不过两者刚好是电影创作领域里车头和车尾的关系。结尾处那句“what if I am, then what?”不也正像《热情如火》最后的经典台词“Nobody's perfect”一样有力有趣么? 被学生嫌弃、被学校抛弃,遭受挫败的教授在街上步履匆匆,此时背景音乐是充满伍迪•艾伦都会片味道的爵士乐。本该是闲适惬意的气氛,内心愤恨的教授却在四处买装备筹划爆炸,声画对立营造出的喜感格外高级。

艺考水货由戴文•德鲁伊饰演;《奥丽芙•基特里奇》中演儿子

在艺考考场上面试学生的段落相信每个读电影学院的朋友看了都会会心一笑,那些套路的问题:为什么想当导演、最近看了哪些片子印象深刻……都曾经一一被问过,对片中的水货学生毫无实质内容的假大空回答只能边笑边摇头。这个准保被刷掉的考生由戴文•德鲁伊饰演,他在口碑奖杯双赢的迷你剧《奥丽芙•基特里奇》中扮演女主性格乖僻的儿子,此剧也是部致郁神作。

老戏骨艾伦•伯斯汀在《腊肠狗》(上)和《梦之安魂曲》(下)中

“墨镜老太度过最后时光”的终章里,女主由拿奖拿到手软的老戏骨艾伦•伯斯汀扮演。且不说盛年时的伯斯汀在《最后一场电影》《驱魔人》《曾经沧海难为水》中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老年的她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大概就是《梦之安魂曲》中孤独又疯狂的母亲了(与《腊肠狗》老太有相似之处):平日里被孩子丢在一边、缺钱了才来讨好压榨,自己也处于一种病态的身心状况,这样的角色伯斯汀演起来真是得心应手叫人心疼。另外本段的音乐是消失的,唯有梦境段落红发小女孩们打招呼的“你好”(Hello)此起彼伏,仿佛魔音入脑、经久不散。

圣丹斯电影节上《腊肠狗》主创合影,唯一不看镜头的就是怪咖导演

小小腊肠狗,见证了美国人孤独、冷漠、世故、自私等等丑陋的真面目。看似清淡的小品,却把最可怕也是最日常的生活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托德•索伦兹再次凭借他雅俗齐放的风格致郁了观众,让你在看完全片后连苦涩的笑也挤不出,唯有一声叹息。 打鸡血、灌鸡汤的好莱坞主流电影总是能让观众心满意足地离开电影院、关掉播放器,然而总有些人就爱和你的观影预期拧着来,“电影越伤感就越觉得圆满”,迎头一记闷棍告诉你:生活并非桃花源,幸福线前有乌云。也正是这些电影中的灰色情绪平衡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知道:在面对同样境遇时,人性如此,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丧着。阳光和阴影总是同时存在,也许致郁着、致郁着,就治愈了。

上:《秒速五厘米》;下:《马男波杰克》

 4 ) 你真的看懂了winner dog吗?

这并不是一部喜剧或温情的电影,反而是对暴力或冷暴力的赤裸裸探讨。
    小男孩雷米及其家人,布兰登与道恩以及他们路上遇见的墨西哥人,布兰登的弟弟汤米一家,石墨磁教授,佐伊及其奶奶,都是暴力与冷暴力的受害者或施暴者。
    雷米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大病初愈,却十分缺少心灵的关怀。对于雷米,他无疑是孤独的,他同他父亲一样相信winner dog是有人格的,但又与其父不同他认为对winner dog不应该是管教,而是要从winner dog的关系中寻找一种慰藉。所以他给winner dog吹笛子,为了winner dog的权利放跑他,为了发泄他的孤独,才有了他与winner dog的狂欢,那可能是他人身最快乐的时刻。但最终winnerdog离开了他,雷米重归孤独。雷米是冷暴力的受害者。
    道恩把winner dog救下(道恩也孤身一人,所以有了她的金句:这里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布兰登是以前的校霸(施暴者,同样也是毒品暴力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布兰登、道恩与腊肠犬一同跋涉,在路上遇见了墨西哥人,两位暴力的受害者同时起了怜悯之心。在他们与墨西哥人的谈话中,说出了电影的关键点“冷”,美国只有两种人施暴者和受害者。
    汤米和他老婆是残疾人,承担了无法生育的痛苦(冷暴力的受害者)。汤米沉溺于暴力游戏(他发泄戾气的一种方式),而汤米的老婆由于残疾羞于出门。这种情况下道恩给汤米家庭带来了一只腊肠犬,而腊肠犬象征什么呢?是内心柔软的部分,是一种慰藉。汤米家庭获得了慰藉似乎结局美满。但汤米家庭获得的这种慰藉是小男孩雷米失去的,又间接地成了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无法避免的。
    广告音乐响起,一只winner dog从美国南部向北走,正如布兰登与道恩,正如那一家墨西哥人,他们只想安生立命,找到一个可以留恋,没有暴力的地方罢了。(参照歌词)
    而后面石墨茨教授与佐伊奶奶的故事在强调上面情节的虽然最终美满但是只是表面。借用石墨茨教授的话来说(what if then what),就算汤米家庭得到了某种慰藉又如何呢。就算石墨茨教授的剧本有了新进展又如何呢。就算佐伊奶奶有个孝顺的孙女又如何呢。最终美好的东西、慰藉、内心柔软的部分还不是像佐伊奶奶的狗一样,一次次被碾压。
    所以winnerdog(内心的柔软部分)只存在艺术品中。

 5 ) 杂乱而无聊

最早是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的简短预告片,对剧情没有印象。但是由于本人喜欢腊肠犬,便也一直期待着这部电影。

看电影之前,我去imdb上看了看简介,就一句话 “A dachshund passes from oddball owner to oddball owner, whose radically dysfunctional lives are all impacted by the pooch.” 电影被归为喜剧。心里还想着可能是一只腊肠犬和不同的怪主人之间的荒诞笑话。

于是,今天一个人在家,给自己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准备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看这部电影。电影刚开始不久,我就完全找不到一点喜剧的影子,反而,开始那一家古怪的人就让我觉得不舒服。当时我还以为是铺垫呢,可能是小狗狗先在一个超级无聊的家庭里很压抑,不久换主人后就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当我还在一边为狗狗憧憬未来一边吃着午饭,电影里就开始放着狗狗吃了一个坚果条后开始拉肚子,然后镜头就一直在播整个院子里的排泄物。就这样,一天的好心情和花了两个小时做的午饭就被毁了。

一旦确定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喜剧后,我就想着既然都看完第一个主人家了,索性把剩下的几家都看完吧,于是接下来的部分我都是怀着WTF的心情看完的。再次给还没看这部电影的人提个醒,如果一开始发现这部电影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离开电影院或者关掉播放器吧,没必要看下去了,真的,后面的内容更无聊。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你可能会有不同见解,不过对于我这种进现代美术馆就懵逼的人来说,我实在是欣赏不来这种类型的艺术。比如这部电影里花了两分钟来详细记录狗狗的排泄物(关键还是稀的),还比如电影最后狗狗被卡车活活轧死后还被后面三辆车继续碾压。

再说说这部电影的剧情吧,四个单独的片段通过腊肠犬联系起来。不过整个电影貌似和腊肠犬没有半点关系,如果把腊肠犬换成其他小猫小狗小兔子也毫无违和感。不知道为什么导演就偏偏要选腊肠犬,而且为什么一定要用动物将这四个毫无联系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我都不确定“联系”在这里用的是否恰当,因为第二个片段和第三个片段之间根本就没有联系,放了点PPT和背景音乐就糊弄过去了,第三个片段完了后也就黑了一秒屏就跳到下一个片段了。

总之,这部电影不是喜剧,这部电影不是讲腊肠犬。我觉得导演可能不喜欢腊肠犬,可能他最讨厌的人就是喜欢腊肠犬的人,比如我。

 6 ) 由腊肠狗陪伴的四段不同人生.

电影一般
这本电影不适合心情好的时候欣赏,电影比较沉闷.我个人也不是很喜欢这种电影.电影内容主要由四个有腊肠狗出现的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是粗鲁老爸整天关腊肠狗,有病的孩子很喜欢,但老妈带腊肠狗做绝育,孩子很失望.第二个故事是美女在超市遇到喜欢的老同学,带腊肠狗和老同学去拜访老同学的智障的弟弟和弟媳,弟弟整天迷于游戏,竟然不知道父亲已去世,而老同学也有吸毒问题.第三个故事是矮教授整天写剧本,却无法获得电影公司的任何重视,都在被委婉拒绝,而因为自己整天闷闷不乐,不振作而被学生们投诉,有面临失去教授工作的危险.矮教授最后在腊肠狗上绑上炸弹,警察带走教授.第四个故事是多年未见的孙女来见瞎外婆,瞎外婆与腊肠狗,女佣为伴,孙女带老黑男朋友,(感觉男朋友很象无赖混混),想借一万美金,瞎外婆开支票给孙女,在公园恍惚中见到无数个小女孩的自己,都是各种选择后的人生,外婆泪眼迷离,而此时腊肠狗穿马路上被多辆车辗成肉泥(NMD,怎么这么残忍无情,TMD无良司机,TMD的无良司机).最后一个艺术展,展出的就是一只模型腊肠狗.

 短评

人与狗。人不如狗,狗不如人。

5分钟前
  • vivi
  • 较差

今年看过的“喜剧”小品里最让我惊喜的一部没有之一…想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一份复杂的“惊喜”,发现很难…迷之感动、目瞪口呆、怒不可遏、唏嘘不已、头皮发麻…都恰如其分,可想而知我经历了多少情绪起伏…人类的善良、温暖、虚伪、阴暗、自私、愚蠢… 狗狗终会见证。致郁着致郁着…就治愈了。

6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还是多年不变的老梗,继续传播负能量。秀秀娜倒是演得不错。

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走過人生四季,旁觀的生命成為被旁白的靜物。自省、批判,看若悠然散慢,但經得起推敲玩味。意志的悲劇:若然不報,時辰未到。臘腸狗唯一一個主觀鏡是無語問蒼天。有些物事要在牢籠內看真,並且丟失。

9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Todd Solondz:"I used to say my movies are sad comedies. This one is comedy of despair."

11分钟前
  • 浮游物
  • 推荐

沒想到是個暗黑故事會,喪爆小清新。德彪西配狗屎,俄亥俄的冰毒不是玩笑,編劇想炸電影學院,走到失敗生命盡頭的奶奶給狗取名叫Cancer。作為一個苦逼,生活就是你抬腿奔跑時從你身上碾過的汽車,一輛接著一輛。/ 台詞若能收一些,互相關聯多一些會更好。

12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一只狗,见识了美国人的孤独,冷漠,事故,自私等等丑陋的一面。看似清淡的小品,却把北美人民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的生活状态描述的淋漓尽致。当然,若在北美生活过几年,对这部电影的共鸣感会倍加真切。

1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德彪西一定想不到多年以后他的月光配了狗屎。

18分钟前
  • therealran
  • 还行

好散、好怪异、好阴郁。

21分钟前
  • 巴别塔的光芒
  • 较差

看过了就不想去美国了。Todd Solondz的黑暗压抑风格很显著还真让人过目不忘呢

24分钟前
  • Shudoku
  • 还行

导演这b装的太可怕。几个我喜欢的演员都被毁成了渣。

25分钟前
  • 拉链
  • 很差

差劲,一滩屎用长镜头拍了一分多钟?!

28分钟前
  • 夏小眯
  • 较差

太阳底下无新事,串联的还是太刻意

3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导演费劲心思,铺垫了这么久,其实就是为了最后一个镜头吧。生活和腊肠狗一样,存在但又畸形,让人喜欢不起来。

32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有一些怪异但又似乎很深刻。看完如同没看过一样。

35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doo dee歌有点难听

39分钟前
  • .
  • 还行

评分低的电影还是不要看了

41分钟前
  • 金敏丧
  • 较差

复古的文艺片。朱莉可以把自己画这么丑,同一年的Lolo里面,她还是女神范儿。

46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还行

3.5星。一言不合就嘲讽。关门,放单身狗。

51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如果你是一只狗,一只腊肠狗

5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