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野餐1975

HD

主演:瑞秋·罗伯茨,威文·格雷,海伦·摩斯,Kirsty Child,Tony Llewellyn-Jones,杰基·韦佛,Frank Gunnell,安·路易斯·兰伯特,凯伦·罗宾逊,Jane Vallis,Christine Schuler,Margaret Nelson,Ingrid Mason,Jenny Lovell,Janet Murray,加里·麦克唐纳德,马丁·沃尔汉,Olga Dickie,多米尼克·格尔德,约翰·贾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7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2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3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4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5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6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3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4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5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6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7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8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9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悬崖上的野餐197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0年的情人节,沿用英式教育的澳洲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组织了一次目的地为海茵悬岩的郊游。孤儿萨拉却因拖延学费而无法同行,只能目送好友米兰达和同学们在迈克劳小姐的带领下出发。抵达目的地后,米兰达等四人离队攀岩,被同在悬岩下郊游的迈克尔和仆役埃尔伯特发现,迈克尔对米兰达一见钟情,尾随了上去。  当天晚上,校长收到迈克劳与米兰达等四人失踪的报告。警方马上介入调查,校长为学院名声紧张不已,而萨拉因为失去了米兰达茶饭不思。迈克尔与埃尔伯特攀岩搜索找回了一名女学生,但米兰达仍然下落不明,萨拉在绝望中被校长赶回孤儿院,她选择了自杀……本片根据琼•莱斯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7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许愿灰天鹅绒上的四只苍蝇有一天我们会告诉彼此一切最接近天堂的岛屿中餐厅 第四季空中浩劫第二十一季异兽魔都滚滚红尘1990我心灿烂王志文版同妻俱乐部第三季悬崖2021龙卷风(下)闹鬼旅馆饭局的诱惑 第一季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贾斯廷生人勿进第一季等爱的女孩惊魂记1960窃听风云(国语版)高中卧底不能犯规的游戏2021赌城纵横堀桑与宫村君OVA中华医药时间守护者双镖悟空传绝世好宾国语荣耀远方牧场第一季铠甲勇士铠传回火2推动摇篮的手我仍然在此博物馆奇妙夜十二宫国语翱翔之梦

 长篇影评

 1 ) FIFF15丨DAY2《悬崖上的野餐》:天使面庞上抹上了层层阴影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悬崖上的野餐》,下面请看前线柔光少女们陷入迷团的评价了!

donnie:

油画般的质感,美妙的少女,在美与神秘外一无所有。

曲有误:

就像少女的喊叫一样,这一喊片子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果树:

除了古典气息外几乎没有喜欢的点了,这个题材居然也能让人看得couldn't care less真相如何。

赵小毯:

导演将古典气息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摄影当中,前面节奏紧凑有质感,后半段开始丧失了优点了,变得十分无趣。

节南山:

过于晦涩的隐喻,甚至有点故弄玄虚,导致观感极度下降。即使是运用柯达胶卷拍出近似油画般对质感也无法补偿它空虚的内心,相比之下《楚门的世界》就做的好很多。

kc512:

其实只要找回一个米兰达,之后的剧情都不用演了,她是所有人对女性最美好的想像。当真相悬而未决,他们的想像和生活便日益崩解,人没有性欲对象是活不下去的。

我们敏熙:

同样是迷一样的失踪,失踪后如何发展是关键。本片前四十分钟完美展现了一种迷雾般的气质,纯洁美丽的少女,压抑人的寄宿学校,同性之情,性的暗示,但失踪后的杂乱处理则让影片的气质一下子降下来了,可惜。

子夜无人:

算是我一向最喜欢的那类氛围电影,也许用电影严丝合缝的逻辑来判断是有问题的,但当“迷”的特质被发挥到最大,真正会令你挂怀的那件事反而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不需要答案也很好,没有那个真相也相当美妙。在古典主义的金黄色柔光里,所有看上去没什么了不得的自然景观都透出不自然的诡异感,一切实境都显得如同幻象。神隐少女的故事变成不断流传的恐怖寓言,天使的面孔上,笼罩被构陷的死亡阴影。

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白日梦的女孩》

《白日梦的女孩》

澳大利亚的《悬崖下的野餐》,该片可与安东尼奥尼的《奇遇》(1960)相比,也是讲的一个男人的妻子在地中海的失踪;《放大》(1967)呈现了一个始终无法解决的谜团;而大卫·里恩拍摄于1984年的根据福斯特小说改编的《印度之行》,则揭示了一个女人在受到外在力量的启发后,内心被压抑的性歇斯底里地爆发出来,成为推动影片后半部分的力量。
或许合理的解释是:现代人已无法理解维多利亚时代人的性观念,因此对发生于古老土地上令人不安的神秘事件始终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本片不能作为“惊悚 / 悬疑 / 恐怖”影片去观看,那样无法理解,观众还以为自己在玩迷宫游戏,老是琢磨好人坏人!

根据1967年琼·莱斯利(Joan Leslie)的小说改编,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发生在1900年澳大利亚一所女子住宿学校。那时,英国的基督文化正一步步渗透进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唤起了女孩子们心里那份摆脱束缚的渴望。追求自由的思想在慢慢传播,女孩子们内心萌发的性冲动与幻想,也在传播与迅速膨胀!
想想开篇女孩们穿胸衣束紧的描述,越是压制,越是不可抑制的荷尔蒙啊!作者本人也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但是作家们总之可以依靠历史记叙或者丰富的想象,获取创作灵感!

因此,本片或者本书,就是心理描写,就是那个年代女孩们内心渴望的外象表现。
只是用一个故事的形式,采取吸引人的手段,描绘了白日梦而已!

 3 ) 笔记(2021.9.4)

不成熟,但令人喜爱的第一部电影(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第一部有这样的水平,会是多么令人欣喜),比《穷山恶水》更好。后来威尔显然没有气质上的进步却丢失了英式的飘渺灵性,《死亡诗社》之类的粗糙在此也已经可见一斑。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个用直观拍电影而还算有些许天赋的人会一下子做对多少镜头、搞坏多少镜头。人物摄影几乎都不错;除了悬崖顶上摇晃的镜头。许多手持广角仰视自然景观,罗伊格行为,极为丑陋,令人生厌。看上去许多中途的自然景没有经过好好研究,非常草率;地域景物方面,胡金铨是不可否认的大师,应该研究,而要掌控广角镜头必须要钻研博格丹诺维奇和威尔斯。教室和许多办公室等内景丑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正确拍摄。鹦鹉和考拉突然马利克,令人恐惧。外景,一些傍晚的颜色和情态捕捉得好,教育我们正确而不盲目地选用光圈的艺术;另一些地方的光圈则失败,糊得像粥或硬得像沙子。Bertie的梦属于《聊斋志异》,怪;最好他和Sara的联系从不得到确认。校长的线结束得愚蠢,结尾大林宣彦卡帧也愚蠢。

人物设定很有趣——剧本不错。我喜欢两次梦的启示,它们有一种类似《偷窥狂》结尾私语的效果,甚至更美妙。结尾之前一段冗长;在Irma(Sara为什么不喜欢她?ww)和法语教师一段后接上Sara离开的情节即可,她也没必要自杀(而且选用奇怪的方式在奇怪的地方)。侦探片段结束后表现生活残酷地继续的片段不需要那么多,温室一场为代表即可(那里含羞草的镜头处本应有一个神怪符号,可惜或许剧组没找到,否则会极为精妙)。前面部分配音再专业一些(不要这么像课文录音),就够得上一点小小的完美了。

B

 4 ) 歧义重重的梦中之梦


   女孩的长发拂过清晨的耳语,白色裙角窸窣如夏日的蝉翼,迷雾群山藏匿了百万年的秘密,花开花落解不开一日的谜题。1900年的情人节,Appleyard女校的学生来到悬石岭野餐,几个女孩却从此杳无音信。影片《悬崖下的野餐》以唯美的摄影风格和前拉斐尔派绘画般的色彩构图营造了如梦的氛围,但断了线的谜团、矛盾重重的暗示、枝蔓游离的叙事和密不透风的隐喻还是让人不安多过享受,正如淑女们精美的胸衣,表面优雅却难掩其中的压抑。影片试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华美精致与澳大利亚的原始神秘之间建构二元交织的张力,但当我们发现道德的伪善面纱下似乎包裹着歇斯底里的情欲,而所谓的原始生命力之中或许有某种邪恶力量在作祟时,这个多重歧义的文本带来的疑惑又自我消解着影片可能试图传达的批判力量。
   围绕着女孩失踪之迷,影片中大大小小的谜团还包括:失踪当天停在12点的表和女生所见的红云意味着什么?去寻找女孩的老师为何只穿着内裤?生还的女生Irma为何身上伤痕累累,赤脚却纤尘未染,又为何丢了胸衣?生还的Irma和Edith对发生的事闭口不谈是真的遗忘还是因为难以启齿而刻意隐瞒?最后校长也死在悬崖之下是否自杀?重重疑云和死亡的阴影使本片具备了悬疑片的一切要素,但它却不是。导演彼得·威尔谈到本片创作时说过,他用尽一切手段就是为了阻止观众去纠结问题的答案。事与愿违的是,恰恰是这个导演最终也没有给出的答案成为许多观众争论的焦点:是简单的意外死亡还是为了停留在最美时刻的少女自杀?是来自男性的暴力侵犯还是女校之中暧昧的同性情谊?是摆脱一切束缚的出走亦或进入了另外的时空?
   本片真正挑战观众观影方式的不只是开放式的结局,最让人困惑的是影片所提供的种种线索和暗示在开拓了无限可能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突然停走的钟表、天空的异象和在镜头中反复出现的酷似野人面孔的岩壁、少女被催眠一般的步伐都暗示着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对于情人节的反复渲染和对内衣细节的强调、林中男子对少女赏鉴的目光充满着性暗示,但两次医生检查又特地强调了生还的少女都还是处女,似乎每一个命题都暗含着与之相对的反命题。撇开纷杂的乱象,导演的初衷似乎是想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隐喻和寓意的层面,而非事实的来龙去脉。这一场“形而上”的神秘失踪,或许正如片头通过Miranda之口所念的那句爱伦坡的诗所表达的:“一切所识所感不过是场梦中之梦”(All t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少女自由与浪漫之梦的开始正是古老帝国权力与秩序之梦的终结。
   在Appleyard 这所旨在培养淑女的学校里,女孩们轻声细语地说话,排着队走路,穿戴几乎一样的衣裙,在情人节这天短暂的“放纵”中,女孩们陶醉于情人节贺卡上悸动人心的情诗,即便没有情人也沉浸于青春的自恋和对浪漫爱情的畅想中;在经过小镇之后,所有女孩都迫不及待地摘下手套;面对那座荒蛮奇峻的崖壁,女孩们止不住地惊呼起来,“她等待了一百万年,只为等我们来”,的确是浪漫到骨子里的想法。在一片荒无人烟而阳光异常明媚的山坡上,Edith感叹道:“除了下面那些人,我们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生灵了。”在绝对的荒僻当中,人总是更容易感受到孤独,也更容易接近绝对的存在。这时候镜头有意地拉远了,草地上野餐的女孩仿佛被锁定在一幅油画当中,整个世界静得只剩下这片草地和这些人。但更为意味深长的,接下来的镜头又推进到草地的局部细节,在吃剩的食物残渣上涌动着蚂蚁和各种小昆虫,显然,她们并不是这里“唯一的生灵”,而远看唯美古典的画面细看之下却不无肮脏。或者说,哪些澳洲土壤上无处不在的生命才是这里的主人。
   女孩当中最特别的一个是Miranda,美得如同从文艺复兴时期画卷中走出的波蒂切利天使,优雅的身姿像童话中的天鹅公主;比起书本或糕点,她更沉迷于细细欣赏一支绽开的雏菊;比起脚下崎岖的路,她更关注蓝天之上的所在。在野餐的段落中,有多处Miranda脸部特写都是与蓝天、山峰、群鸟和花草交相叠映的,似乎暗示着她的失踪,就是在一阵阵眩晕般的迷醉里,渐渐地消融在她所爱的自然当中,化成了一支雏菊,亦或一只徜徉于湖畔之上的天鹅。与悬石岭生机盎然的一草一石相比,四方规整的学校里所有的清规戒律都显得如此苍白;女孩的目光被自由盘旋的群鸟和高耸入云的山峰所吸引,在天空蓝色的深渊里,尘世的束缚不再生效,她们褪去长袜轻盈得如同赤足仙子;俯视山下的世界,发现原来人们活得多么卑微与盲动,日复一日重演着自己也不知道的仪式。
   关于少女失踪之迷的理解,导演的意图最明显地体现在Micheal回到山中寻找Miranda的段落中。疲惫不堪的Micheal瘫倒在地上,似乎被什么力量擒住了,在某种超现实的层面上,野餐前后女孩们的一些对白像回声一般徊转在山峰之间——“表停在十二点了,这之前从未停过”,“等了一百万年,就为了我们”,“一切的开始与终结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直伸向天空里”,“人们漫无目的地活着,履行着自己也没意识到的仪式”……虽然Micheal在小溪偶遇之后一度跟踪了Miranda一行,但那些他遇见女孩们之前的话此时也在回响,显然不只是Micheal脑海中的回忆,而是导演意在强调这几句话的重要性。“Miranda知道一些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情,一些秘密,她知道自己不会回来了”,或许敏感而空灵的Miranda领会到那些所谓窈窕淑女、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中之梦,这片未被文明染指的土地才是真实所在,就像那座等待百万年的休眠火山一样,与其在沉默中昏睡百年,不如在最美好的一日里纵情燃尽;与其像爬虫一样盲目地成为日常仪式的奴隶,不如在这天地人神交会的一刻听从天空的召唤。
   在彼世中Miranda的离去昭示了个体生命的苏醒,在此岸中,Sara的自尽却刺穿了维多利亚时代自欺欺人的温室幻象。这个其貌不扬、瘦小孤僻的女孩被塑造成了一个简爱一般的人物,迷恋着近乎完美的“海伦”(Miranda),从小在孤儿院里受尽欺凌,在女子学校里因为交不起学费遭到校长的“特殊待遇”,往前一步,她在学校的教条中感到窒息,往后一步,不堪回首的孤儿院只有无法面对的恐惧;倔强、决绝的Sara身上,没有19世纪小说女人主人公的浪漫奇迹;影片最残酷的一笔,不只是Sara的死,通过Sara的回忆和Micheal家的男仆Albert的梦,我们得知Albert就是Sara儿时在孤儿院失散的弟弟,但整部影片没有未他们制造任何相遇的机会,他们只能在梦里隐隐感到对方的存在,这一处理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情节剧的一切期待,令人不适而愈加苍凉。
   “一切事物的开始与终结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影片所选取的特定时间地点就是1900年的澳大利亚,在这一年,英国放弃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第二年维多利亚时代走向尾声。女孩的神秘失踪象征着一切挣脱束缚之物,一切逃逸了秩序的所在,维多利亚时代文明道德的破产正如女校长那头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终究凌乱而黯淡下去了;又或许女孩的一去不返也象征着某种时代特定的美的消逝,她最后一回首,招一招手,就像一个时代的回眸一瞥。
   在这部彼得·威尔的早期电影中,已经可以预见他日后在《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等片中日渐成熟的体制批判思想,但无论影片开头镜头对女孩闺房里维多利亚时代情趣近乎恋物的怀旧目光还是接近结尾时面对校长办公室满墙的旧照片告别般的巡礼,影片所能伸发的政治寓意和道德批判远不及氛围营造和镜头掌控方面让人印象深刻,或许观赏本片的最佳方式就是放下悬疑片的谜题、放下文艺片的内涵,单纯地沉浸在其中做一场梦中之梦。




 5 ) 续

镜头很美,故事很简单,一群女孩出游,4个女孩自己上山去岩石那里,1个胖的吓跑了回去,一个老师失踪了,然后就是一直找不到。有一个当时见到他们的英国贵族青年有某种责任心差点半死在山上过夜发现了Irma一周后还活着,伤口也很少,而另外三人还是不见,学校压力越来越大,记者也不断炒作舆论,教师辞职,最后女校长竟然上悬崖找人而死。Sara是失踪的Miranda的好姐妹,孤儿,不受欢迎,学习差,没得出游,而米兰达没了她也很绝望,学费也没人教,最后被退学,跳楼自杀掉落在植物温室。她想念在孤儿院分别的哥哥波蒂,殊不知他就是贵族的仆人,也想念她。女孩上山消失前脱了袜子,从Irma推测也脱了胸衣,而胖女孩回忆女老师只穿内裤,似有性压抑。没有解开的神秘。Sara说M知道很多秘密,比如自己不会回来,还有意义不明的植物棚含羞草,神秘。还有突然停下的手表,还有那几句后来闪回的话,什么一百万年就等我们,一切在正确的地方开始和结束,感觉反倒故弄玄虚。猎犬、警察到处搜寻却找不到,七天在山上却被找到而活着,最后校长和法国老师独自吃饭说失踪的女老师被强奸谋杀,更不明不白了。综上,或许这些反常的东西只是一个象征,关于女性解放这一类话题,还有澳洲和英国的关系——可以看到学院里面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英国国旗,老校长们的画像。

 6 ) 悬崖上的野餐

影片的色彩感丰富,大量的大自然定格镜头加上古典的配乐显得非常的优美。影片的故事有头无尾,而营造的气氛又比较诡秘,既不是纯剧情片也算不上悬疑剧,从3位女生在郊游日神秘消失直至最后院长自杀,线索扑朔迷离,能感觉到的是一种反传统反约束的自由抗争,用美好年华中消失及自杀的女生抨击了反人性的、阴暗世俗的院长为代表的管家式教育。

 短评

彼得·威尔成名作。1.“一个没有鬼的鬼故事,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一个讲述性压抑却没有性的故事”,半途无解的神秘失踪与安东尼奥尼[奇遇]实而并非异曲同工。2.前半部极为出彩:阳光下的澳洲荒野(与禁锢的寄宿学校构成两极),恍若时空中的夹缝(停在12点的怀表,“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我们”的预感);低机位仰拍的山岩被赋上灵魂,群鸟飞掠的叠影;蚂蚁分食面包屑的特写,睡着女孩身旁的蜥蜴;入山爬高后隐闷的背景音,迟缓陶醉的语调;在叠化中脱去内衣束缚...大自然的诡异伟力催眠了我们。3.光天化日下难以解开的可怖失踪之谜令我忆及少时噬咬心灵的“失踪与失踪再现之谜”,一如人体自燃般或真或虚却盘踞脑海的未知恐惧。4.可惜后半段无甚进展,大概也就睡着了几十次吧。(7.0/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完全女性化的表达,女性化的恐惧,女性化的禁欲与依恋。摄人魂魄。

10分钟前
  • Trillian
  • 力荐

竟是70年代的片子,极具先锋气质的古典美和神秘主义,摄影和配乐无比强大,对叙事和人物刻画的态度倒有所保留。惊现今年OSCAR女配种子选手Jackie Weaver!

1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影片根据1967年琼·莱斯利(Joan Leslie)的小说改编,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小说却暗示事件本身有可能是真实的。这部兼具戏剧、神秘、恐怖、噩梦以及梦幻诸多特征的影片不是要探究发生了什么,而是可能发生了什么。

16分钟前
  • 推荐

波提切利的天使.....这片几乎就是阿婆《复仇女神》的过去视角啊(去看了一眼原著小说里的解释,果然是神秘向的,而且再版的时候还删掉了

18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这部片子在威尔早期的作品中只能算一般,太散。当然在所有作品中观察的话,还是不错

2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这种没答案的悬疑真让人抓狂,女孩们到底哪去了?日本称这为神隐。中国驴友失踪,新闻报道出动大量人力和警犬搜索也没找到,是被野兽吃了?好像也没有这么厉害的猛兽!还是被坏人拐走了?或是自己远走他乡?或是跌落在悬崖深谷某个无人触及之所?总之。。不见了!而片中提到紧身胸衣也许暗示解除束缚

25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压抑的气氛,仰拍灰褐岩石与白衣少女,古板保守教育与萌动的性意识和探险冲动,从至美到死亡,不真实的回忆和朦胧感。“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则没有”

28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万物生有时,亡有时。巨石与动物,自然与人类,永恒与瞬息,艺术与真实。午睡,慢镜头,荒茫的笛声,极具冲击力的闲笔。享受啊!就像躺在一艘没有桨与锚的船上,颤动,消逝,而并不想知道它会把你带去哪里。

32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力荐

在墨尔本影像中心,看到三幅反应澳洲摄影捕捉自然景致变迁的剧照。其中第二幅就是《悬崖野餐》,说明文字是装载了特制柯达胶片,以呈现烈日下油彩溢出的画面。剧情和气氛都传递着强烈的神秘主义意象,内景的布景和色彩似《呼喊与细语》,外景的高仰和刺眼似《奇遇》,林间的米兰达则如波提切利之《春》

3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真TM没劲,毫无意义的片子。

37分钟前
  • 笨zhu
  • 很差

不知所云的坑爹之作。快进通过。

41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较差

神秘,古典美,油画一样的惊悚片。

4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诗一般的气息

44分钟前
  • 蓝翼
  • 力荐

作为“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复兴期”的先声,依靠深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古典美、更为大胆的爱欲表达还有彼时对许多人神秘的“南半球未知气息”迅速变成了一个出色的国际电影,后期取得了同规模成功、一些比较重要的澳大利亚制作(比如《失声岁月》)也多多少少延续了这样的风格;再加上Sofia Coppola、Chloë Sevigny包括Damon Lindelof在《守望尘世》等人和作品也收到影响,所以还是文化和先锋意义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少女们眼中的世界、如同蝼蚁一样的尘世还有台词里提到的“仪式”,可以理解成大开脑洞的外星人入侵或平行世界,也可以是中暑、巨石砸下的自然灾害,更或者是一次有计划的逃脱...交织着每一帧如同油画的定格与朦胧,赏心悦目之外,“勾引”观众在观影当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结论。

4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光线就开始变得梦幻般明亮,空气澄澈,女孩们金色如云的秀发在通透的阳光下闪烁着梦幻的光泽,光线柔和得有一种莫名晕眩感,一切都像被催眠般的昏沉;“Everything begins and ends at exactly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万事万物的兴起与灭亡皆有其特定时刻与地方,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70年代的片子如此古典,配乐和服装,加上少女金色飞扬的头发,诗歌一般的语言,轻轻柔柔,最后米兰达脸上的定格美的像画儿,让我无法把他定位为悬疑片

53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梦幻泡影。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的Werribee Mansion华勒比庄园1874年,悬崖叫Mount Diogenes(第欧根尼山)召唤着Miranda她们的性欲,用一场失踪宣布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54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女性影展-大银幕观看,总感觉和牡丹花下类似,更为浓烈的是吊诡的气氛加剧,悬崖绝壁的神秘伴随强烈配乐加剧了少女内心的探知欲,那叠影的天空,那远飞的鸟儿似乎就是少女们幻化的内心,正是自由的象征,在此对自我的感知与存在的意识在延伸也在消亡,所以后来的事更外化了一种恐惧,女校长是权力的象征,接踵的死亡挑战了权力,女校的崩溃便是压抑最大化的表现,因而阳光之下,树林丛中,白色衣裙是制服,所以是否可认为她们更愿意脱去,走向无解?

57分钟前
  • 西西
  • 力荐

女性主义的 太女性主义的 | 冲天的石柱 丝袜 沾湿的鞋 荆棘划破的手指和脸颊 禁欲的 同性依恋的

59分钟前
  • taky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