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2019

HD

主演:Issaka Sawadogo,阿尔班·伊万诺夫,朱迪斯·厄尔·泽恩,大卫·赛勒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沃尔特2019 剧照 NO.1沃尔特2019 剧照 NO.2沃尔特2019 剧照 NO.3沃尔特2019 剧照 NO.4沃尔特2019 剧照 NO.5沃尔特2019 剧照 NO.6沃尔特2019 剧照 NO.13沃尔特2019 剧照 NO.14沃尔特2019 剧照 NO.15沃尔特2019 剧照 NO.16沃尔特2019 剧照 NO.17沃尔特2019 剧照 NO.18沃尔特2019 剧照 NO.19沃尔特2019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排片太少也一定要看一看!

年度黑马 比起年底排片和口碑双丰收的 利刃出鞘 这部上映的悄无声息 排片也少得可怜 不是冲着老爷子的名号可能就错过了

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 比起萨利 更被这部打动 老爷子实在太擅长讲这类故事了 从人本身出发 挖掘延伸 大概我永远也拒绝不了这类故事 比起Sully Richard身上 更能看到自己的某部分的缩影 容易满足也极易丧气 抱着幻想又不够脚踏实地 守着心里的一点点热忱和善良 还有微不足道的英雄梦想 按部就班 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他代表的不是少数 某一类人 他代表的是 平凡又普通的 大多数

迅速击溃我的部分 在FBI大摇大摆冲进Richard家四处取证 在那句 “警察对警察”后 沃森臭骂Richard开始 那一刻我才惊觉Richard如此善良 从那一part开始 心里开始升腾起巨大的难过 在母亲躲在卫生间哭过后抱着Richard说“怪我没有保护好你” 在发布会母亲极力镇定最终却哽咽着捂脸说求媒体记者放过Richard放过他们一家 在FBI最终审讯后镜头停在门上那个联邦政府的logo 一层一层的难过堆叠起来 即使从进影院前已经知道故事的定版 依然忍不住颤抖

老爷子在这部电影里对故事的表现手法依然 十分克制 全片几乎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跳切到几乎有些生硬的蒙太奇 像是在刻意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里拉出来 三天内两部电影看下来对老爷子的个人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个人风格真的太重要了 能将讲好故事作为毕生追求的人太幸福了 国内多几个这种踏踏实实讲好故事的导演就好了

 2 ) 英雄泪

好莱坞属于自由进步派的重灾区,两部近年来罕见的佳作在奥斯卡颗粒无收:《佛罗里达乐园》(2017)挑战儿童保护的政治正确,《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不仅没有土著拯救白人的鸡汤,还涉嫌丑化土著和“身体受到挑战者”,政治严重不正确!

因此,《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仅获得一项奥斯卡安慰性质的女配提名,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1996年7月27日晚,作为亚特兰大奥运会庆祝活动的中心,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人山人海,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发现一个背包里藏有三枚炸弹,马上通知警方,并开始疏散人群。片刻,炸弹爆炸,炸死两人,100多人受伤。

朱维尔的果断行动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一个无名小卒至少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成为令亲朋自豪的英雄。然而,仅过三天,朱维尔的噩梦降临,从英雄变成恐怖分子嫌疑人。在FBI的策划下,朋友来他家吃饭都藏着窃听器。

在自由进步派的眼中,朱维尔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想当英雄的可笑的牛仔,吹毛求疵,爱出风头,“试图以轻微违法写出史诗般的警察报告”。

玩枪战游戏,朱维尔得分很高,他本身就是一个神枪手,职业理想是做FBI特工,保护他的国家和人民,这让他的律师朋友都觉得古怪和肉麻,瞬间让人想起伊斯特伍德《美国狙击手》引发笑场的台词:“保卫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在自由进步派看来,不让政府伤害祖国才是唯一正确的爱国方式。

FBI向《亚特兰大宪法报》透露朱维尔有重大嫌疑,24小时监控,乖乖,这下可了不得,媒体如获至宝,捕风捉影的报道和犯罪心理侧写铺天盖地:朱维尔人生失败,一心想搞大新闻、逞英雄!

朱维尔是自由派媒体最厌恶的那种保守派青年,肥胖、妈宝男,家中的武器足以装备一个排。FBI将他家搜了个底朝天,一次不够就两次,连他母亲的保鲜盒都不放过。

客观而言,严密监控和搜查嫌疑人都是FBI的职责所在,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就故意泄露怀疑对象,记者蜂拥而至,给朱维尔母子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媒体的长枪短炮锁定了朱维尔家的前门后院,NBC在直播中为朱维尔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有人猜测,FBI即将提出指控,他们现在可能逮捕他,也许足以起诉他。”

面对媒体审判,母亲哭了:“我无法保护你。”朱维尔也在流泪:“对不起,妈妈,应该是我来保护你。”在律师的建议下,他顺利通过了测谎仪最高等级的的检测。

1996年10月,朱维尔总算洗清了罪名,开始起诉那些诽谤自己的媒体。1997年7月,美国司法部长公开表示,FBI不该泄露案件信息给《亚特兰大宪法报》,应当向朱维尔表示歉意。

2001年,朱维尔被授予印第安纳州卡梅尔独立日游行大元帅的称号,成为“无名英雄”的象征。2003年5月31日,制造了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等多起爆炸案的恐怖分子鲁道夫被捕。

2006年,佐治亚州州长桑尼向朱维尔表示敬意,感谢他在爆炸案中的救援行动。2007年,朱维尔因病去世,年仅44岁。母亲认为,儿子之所以英年早逝,与媒体审判带来的身心伤害密切相关。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仅是朱维尔的英雄泪,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进步派、多元化的强烈抗议:欧美媒体和大学、政治精英,塑造了一种弱即正义的社会氛围。

以艺术品质而言,《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算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但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为真正的弱者呐喊,对自由进步派嗤之以鼻,这是一个老牛仔最后的倔强。

 3 ) 善良是伤害自己的最好武器

Watson生气的对Jewell说,这些破事怎么就不会让你像我这样气急败坏。Jewell当然生气,甚至不会有人比他更生气,但他就是不会将气愤表现出来。他两次捂住胸口甚至都没人看见,导演用片尾字幕44岁死于心脏病轻描淡写的呼应,更让他的人生令人扼腕。

Richard Jewell是个好人,彻头彻尾的好人,但人好的太彻底,就变成了烂好人。而烂好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替一切人着想,对一切人解释一切人的行为原因。

他向来抄家的警察解释东西的用处,引来Watson的白眼;对母亲解释FBI行为的原因,遭到母亲的呵斥;甚至在因电视音量过大和母亲争执,导致母亲走到厕所哭泣的时候,还要和其他人解释,母亲哭泣的原因。他在自己糟透了的情况下,还在为让一切人能更好的理解眼前的事物而操心。

最让人窒息的不是黑暗,而是身处黑暗中的无力感。母亲哭着从厕所出来,不是埋怨儿子对自己大小声,而是哭诉自己不知道怎么从这些人中保护儿子。这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Kathy原本是个很有张力的角色,但没有设置好。她转变的有些生硬,前期太过强硬和不择手段,后期又突然变得怜悯和多愁善感。其实对于记者来说,第一手资料相当重要,当她得知FBI的调查对象时候,马上惊呼对就是他,我怎么没想到。是因为的确Jewell的一切背景资料太像会这样做的人。记者的第一职责就是报道真相。所以她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报道,而在于她如何认定真相。她用逻辑可能推导真相属于判断能力的范畴,这和单纯的为了出名而捏造事实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前期少些张扬,后期省去眼泪。会让人减少一些恶的既定印象。我觉得这样更好是因为,对比于因恶而受害,因主观非恶而造成重大伤害,更值得我们思考。更能让人们在做出判断前更加谨慎。

在给Jewell送将他剔除出调查对象的通知时,Shaw警官依然认为Jewell就是罪犯。他为什么这么认定?我的感觉,是他将Jewell是调查对象透露出去的,这是严重违纪的事情。因此在他的心理判定上,只要将罪行坐实,Jewell就是罪犯。他还能自我安慰,我至少透露出去的是事实。但如果不是,那他不单是泄密,还是错的。他可能接受不了。因此原本应该不带任何倾向性的调查,变成了想方法坐实罪行。

所以就这么一次天雷勾地火的冲动,就让一个可能原本非恶的记者,和原本可能非恶的警察,变成了恶的最大推手。

结尾,启动调查88天后,Richard Jewell被排除出调查名单,并在6年后彻底洗清。但依然让人耿耿于怀。并非只是他的英年早逝。还有就是,Who Cares?对所有人来说Richard Jewell就是一个三十多岁了还和母亲住在一起的肥宅保安。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他被打得稀烂的生活,有谁在乎吗。

花絮:

1.Bobbi Jewell要求将Kenny Rogers的音乐会包含在电影中,她是他的忠实粉丝。

2.影片中音乐会和爆炸现场的拍摄地点,就是当时的亚特兰大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的原始事件地点。

3.Paul Walter Hauser为了这个角色增重25磅。

4.剧本的素材来源包括一本叫《嫌疑人》(The Suspect)的书,是由时任佐治亚州北部地区美国检察官肯特·亚历山大 (Kent Alexander) 和1990年代《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驻亚特兰大编辑凯文·萨尔文 (Kevin Salwen) 撰写的。记者 Kathy Scruggs 从未透露过她的消息来源。但《嫌疑人》中指向的是首席联邦调查局特工唐·约翰逊(Don Johnson)。在电影中,首席联邦调查局特工汤姆·肖(Tom Shaw)是虚构的名字。

5.Leonardo DiCaprio和Jonah Hill曾在某个时间点作为Watson和Richard的扮演者进入计划,但最终未能成型。不过他俩依然都是本片的执行制片。

6.爆炸后电视采访中的Richard Jewell是现实的Richard Jewell,只是声音被Paul Walter Hauser的所取代。

7.本片因描写Kathy Scruggs是通过性服务以换取情报而备受指责。现实中,没有证据表明她这么做了。

8.现实中,记者Kathy Scruggs一直与抑郁症与成瘾症作斗争,她于2001年因药物过量去世。

 4 ) 一个跨文化的解读——“红脖”受难的反讽

仅为和一些友邻交流看法而写。

朱维尔,一个收藏大量枪支的军迷,梦想当抓坏人的警察,生怕大型公共事件出意外而戒备异常,在受到FBI质询的时候依然从自诩“专业”的角度为权力机关辩护,因为“我从小被教育要尊重国家政权”,用网络语言来概括,朱维尔可以说是标准的“红脖”了。

在通常的解读中,电影的关键情节无疑是美女记者色诱FBI高层套取他们怀疑朱维尔的猜测而率先报道扬名立万,通过这一情节及其结果,人们自然会想到记者“第四权力”、媒体利润与国家公权力关系等相关主题。

这些主题当然很有价值,如何评论也见仁见智。但是,从中国的语境来看,却可以得出一个完全出于导演意图之外的解读。

在国内也有这样一大群人,动不动就把“蒸汁影响”“国际观瞻”“被人利用”挂在嘴边,他们本身像朱维尔一样在这个社会上没什么话事权,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的高大形象和社会稳定操着心,甚至不惜干涉别人的生活,或者像朱维尔一样“善良地”破坏一下国家的法律。这些人,消极的是套中人,积极的就是朱维尔了。

而在电影中,导演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热心维稳的人被他顶礼膜拜的维稳机关怀疑和干涉的故事,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阴暗地产生了一种复仇的快感。事后我也思考过为什么我会做出这种偏题的解读,如果一个不知道中国式朱维尔和套中人为何物的人看这个电影,也未必会认同朱维尔的行事风格和立场,可因为导演强势引入“媒体”这一角色而冲淡了人们对朱维尔的评价,从而观众就会去思考别的话题了。

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除了这个主题,我们还可以去思考个人维稳逻辑与国家维稳逻辑的关系这一主题,因为电影不仅表现了媒体的故事,还表现了国家维稳思路和个人维稳思路互相冲突与否定的故事,而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媒体,FBI也会来搜朱维尔的家,也会把他叫去喝茶等等)。

我并不是说朱维尔发现炸弹的行为不是英雄的,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发现了炸弹,挽救了别人的生命,当然需要表彰。我想说的是,在生活中一个整日眼观八方又疑神疑鬼的人,不能不说是让人讨厌的。特别是在一个苦于有太多太多朱维尔的社会,这能从这样一部电影中读出来讽刺的意味,也算是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了吧。

 5 ) 还是要保持表面的普通正常较好

一直以来以成为警长探员为目标的男主,生活里做了很多越界的事情,高速上抓酒驾这种,做着一系列正义的事情,但是收到的却是数不清的投诉。也因为这份正义,他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于是拯救了很多性命。他成了英雄,但却遭受举报,怀疑,调查。他的母亲只为他骄傲了三天。他的墨镜也只带了三天。

即使如此,在被调查的过程里仍然对企图欺骗他获取将他送去电击的探员们以尊重与配合。即使遭受委屈之下还表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府。但是日积月累之下,他终于在某一刻他发起了质问,警探们所花费的时间有获取到任何证据吗?在警探们全力追究他的时间里,真正的嫌犯是否还会制造第二次爆炸,以后任何的保安在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上报吗?不会,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朱维尔。

可是,六年后,朱维尔肩上佩戴了一枚有权威的标志,他曾经向往的,又失望了的标志。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哦,无论遭受了多少,生活还是要继续,以自己也不确定的方式生活。

两大权威,政府和媒体,都使出了强大的火力射向了这个挽救了很多条性命的英雄身上。那时的媒体还很少,网络信息流转还没有那么快,导向性书写新闻的媒体人还很少,当时为了销量,她会不惜一起去寻找头版。但最后她还会去验证真实性,还会流下眼泪。可是,她确实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如今呢,新闻已经不是真正媒体人在写了,我们看到的更不见的是什么真实了,那些为了流量而引导性的文字,真的是一把把匕首,不知道无意间就刺向了何人。不知道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再说男主的性格,一根筋的正义,毫无怀疑的相信着那个圆形的标志及其背后。善解人意到善解要将他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人。律师和他的妈妈一定都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可是最后的质问还是很意外闪光的。

电影节奏还不错,穿插着幽默,不会一直沉重沉闷,但是有些情节有些让我觉得混乱,那个安装窃听以及第一次被安排来窃听的人物的身份直到那么久远才弄清楚。有一点我怀疑,警察用欺骗的方式抓走嫌疑人?真的可以这样子吗?

我旁边的女士一开始就睡着了,好像是爆炸声把她弄醒了。这一次只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机,但是有着听起来像是五十岁或以上的女士在讲解。不过算是我还比较不错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PS:幸好没耽误董老师进场。再一次掉了手机又从原地儿找回来了。😂

 6 ) 做好人是一种任性

做好人是一种任性,这句话,是我在7年前的知乎日报app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大概就是说,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像男主角理查德这样的人,明明知道做好人很有可能是没有好报的,还是要执意做一个好人呢?大概是任性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到很气愤,总会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比我更加社会化,更加有自己的坚持,他极富有正义感,警察技能熟练,会在晚上学习法律,很喜欢军事射击,简直就是一位天生成为好警察的料,可惜现实生活中的他,离开副警官的职位之后,多次的保安就职经历都不太顺利,以解雇作为终点。好吧,在我看来,他做保安也是屈才了。

想起了主人公说了一句话,我曾经把成为一名FBI的警察作为自己的职业梦想,但是我现在发现,你们不去抓捕真正的爆炸案罪犯,反而在这里不断地臆想理查德是罪犯,我一点也不想成为FBI警察了。

理查德虽然是一位看上去“完美”的嫌犯,失意的白人,前警察背景,懂得炸药知识,还是第一个发现爆炸的人,之前还有大学院长说,他做保安的时候,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其实,他只是,一个善良的富有正义感的保安,他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能,尽管他当天可以请病假的,就像他说的,没有人愿意做尽职的保安了,只要看到可疑的包裹跑就好了,这大概就是职场中,多做多错,少做不错的同样场景的还原。说到尽职,戏中的警察、记者大概是称不上了。

虽然,主人公在发现家中装置了窃听设备之后,和律师大吵了一架,说我就是没有办法变成你这样啊,我就是我啊,我很生气,但是我没有表露出来啊。为什么选择你作为我的律师,因为,你是唯一不把我当作5岁小孩字的人。

在我看来,在某种象征层面上来说,主人公和律师是人生的不同阶段的象征,终究要反击,要保持愤怒,要变强大。这大概是最近这段时间自己的生活感悟把。

 短评

东木是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中国影迷在网上的称呼,名字英文直译。近日还知道了“奥利给”,说是网语“给力”的意思。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本片是东木导演89岁时新拍的电影,一年一部,部部扎实,可看,今人佩服!再现了1990年代美国一次媒体暴力及FBA的歪曲真相的真实事件,有认识价值。给大我一轮的老导演赞一句:奥利给!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好莱坞叙事教科书。一个镜头不多,紧凑到塞不进片头credit。89岁的老爷子依旧稳健,技法和良心都是业界标杆。我要能活到这个岁数,只求大小便还能自理。second thoughts: 看到了Kathy Scruggs的争议,想来确实有不少MAGA circle jerk的点。相信是人上了年纪politically tone deaf而非本意如此,赶上弹劾大戏开幕的时候上映被解读成辩护川普实属冤枉(要是过几天川普发推"great film #witchhunt"可就太糟了)

11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看完之后,你要问问自己,在这个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的世界的压迫下,你改变了什么?是像男主角,还是女记者?

12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B】东木是个真正的爱国者,和有怜悯心的人,他总能在被忽视的人群,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嘲笑,厌恶,鄙夷的一类人身上找到强大的人性,这很令人折服。朱维尔是一曲对“善”最朴素的赞歌,它的单纯让世界的聪明显得愚蠢。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这部和骡子一样,都有点高开低走,收尾乏力。

1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Sam Rockwell

15分钟前
  • kerenfang
  • 推荐

这要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最后绝对会反转说男主真的是凶手吧……Sam Rockwell 好迷人哦,眼镜+衬衫的组合绝了,上回《恐袭波士顿》里的Kevin Bacon 也是靠这个组合狙击了我的心!

1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除了Richard本人有一点层次以外,其它角色都非常脸谱化。Clint Eastwood的保守派政治倾向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右翼好人vs丑恶的政府与媒体。其实最后爆炸的真凶也是极右翼分子,但是影片选择性省略了。金球奖提名这个都不提Queen&Slim和US?摸不着头脑。

18分钟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还行

仍然是死硬派的东木头,这个选题太适合老爷子了,又是怼天怼地的故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也更容易让观众同情。男主选得特别好,表面看起来憨憨的,却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观。他可能生活上或性格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他努力捍卫着自己的正义。所以最后还是挺热血的,以及,这片骂媒体也是骂得很狠了。最后,山姆·洛克威尔的表演,真是每次都不同,演什么是什么,真厉害。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李文亮的哀歌。因为这部电影,事件发生二十多年后,美国人还记得一个拯救了几十人性命的小小保安。再过二十多年,会否有任何载体让中国的下一代记住我们自己的吹哨人

21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东木近几年的电影越来越平、稳,但仍旧能全程牵着人走。理查德·朱维尔看似遇到的是一件层层“偶然”酿就的不幸,却也正是特例中的“必然”,就如同《我叫布莱克》里“鲨鱼与椰子”的难题一样:在一个即便较为成熟的社会系统下,每个“齿轮”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在一定几率下就会将好人逼上绝路。有人提到这次东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无论是FBI还是无良媒体这两条线都较为脸谱化;我却觉得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东木不是肯·洛奇,他还有着他“反英雄式英雄主义”的这条路径,最后理查德·朱维尔眼神里那种“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并希望得以回报,那是我所甘愿的;但如果误被平庸的恶意所反噬,也不后悔我曾报以善意”也是很重要的。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2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如果你成为了案件的嫌疑人,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在他们眼中都是你的犯罪证据。他们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你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因为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证据,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销量和热度。之前跟风说他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不难想象,从今以后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正如彭宇案之后,没人敢去扶摔倒的老人。

2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老爷子拍的很轻松,片子很流畅,情绪很到位,看不出一丁点用力的东西,也没什么野心,可能这就是他那个年纪的心态吧,导演工作完成的如此轻松。不过这年头很少有人这么拍,片子整体上很棒,但也找不到什么记忆点。这个改编没什么特别之处,对于生活在高墙内的人来说,自己正水深火热呢,谁在乎美国人在折腾些什么鬼,美国大众自己都不关心。这样的改编中规中矩,但人物的脸谱化和功能性也略重,编剧在中间安排那个女记者抹眼泪就很不幸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89岁的东木,一如既往的稳健,尤其是对演员出色的控制。主演Paul Walter Hauser如果不是因为本片,估计一辈子都只能在好莱坞演white trash屌丝男的角色了。关于新闻媒体和执法机构在“舆论法庭”里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本片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3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庆幸自己没能因病请假,只让自己享受了3天的骄傲。庆幸母亲没在世纪公园,却让她经受了88天的爆炸。记者享受同行掌声,忘记用脚步丈量事实真相。探员戴着神圣徽章,在保鲜盒涂上抹不掉的记号。一百美元交换不被权力侵蚀的本心,他是英雄还是嫌犯,是圣人还是暴徒,是舆论的幸存者,还是爆炸的受害人。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新闻媒体膨胀的时代,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静一静了。

39分钟前
  • 🫥
  • 力荐

律师和老妈开新闻发布会女记者落泪 乃 一 大 败 笔

40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老爷子依然恐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44分钟前
  • eros
  • 推荐

好莱坞每个导演都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却无一如Eastwood一般润物细无声。

48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片场大概是老爷子最好的归宿了吧。

52分钟前
  • Jsb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