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2015

HD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罗伯特·雷德福,伊丽莎白·莫斯,托弗·戈瑞斯,丹尼斯·奎德,布鲁斯·格林伍德,大卫·莱昂斯,约翰·本杰明·西基,瑞切尔·布莱克,斯蒂夫·巴什托尼,尼古拉斯·霍普,马丁·萨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真相2015 剧照 NO.1真相2015 剧照 NO.2真相2015 剧照 NO.3真相2015 剧照 NO.4真相2015 剧照 NO.5真相2015 剧照 NO.6真相2015 剧照 NO.13真相2015 剧照 NO.14真相2015 剧照 NO.15真相2015 剧照 NO.16真相2015 剧照 NO.17真相2015 剧照 NO.18真相2015 剧照 NO.19真相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也许比聚焦更好

这部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注定没有《聚焦》看得过瘾。两部电影相似之处很多,都是新闻记者对抗强权,揭露真相,维护正义的故事。不同的是,真相没有获得真相,聚焦最后获得聚焦。

两种不同的结果注定电影带给观众的感受会不同。很大的不同!!!

《聚焦》让我们看到的是,正义得到了伸张,罪恶得到了审判,虚伪丑陋的面皮被撕破,不容置疑的宗教强权被普通人物扳倒。这样的故事架构本身就充满吸引力。更何况开头明明白白写着真实事件改编。相信每个人看到最后,胸膛里都会被强烈的正义感充溢着,并且这种正义感带给人极大的欢愉享受。

看《真相》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样的故事,我是说真相得到揭露的故事。所以当调查很快进行完,新闻播出的时候,我还感觉奇怪,怎么就成功了呢。我以为它会和聚焦一样,以最后的成功为结局。可是它没有,它给我们讲述的是不一样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讲,它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更多更丰富。

"从现在开始,在某个地方某些人会想做一个我们是怎样做出这个新闻的新闻。"

一语成谶,他们原本是怀着满满的责任感与正义感,为着社会的正义,去调查别人的真相,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有价值的新闻。可是最后却反了过来,他们成了被调查人,他们成了要被了解的另一个真相。这个新闻的如何如何的错误成了又一个更具大众喜闻乐见性的新闻。他们原本是在揭露丑闻,结果他们自己变成了丑闻,变成了"拉瑟门"。

如果说,对待聚焦小组的成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赞赏敬佩,那么,对待深陷"拉瑟门"并因此断送了职业前途的那些人呢?

人们总是会被那些成功的英雄和领袖所感动,但对于失败者我们的情感会复杂的多。他们虽然并没有揭露出他们所要追求的真相,但驱动他们行为的是身为媒体人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为了追求真相甘冒风险的勇气。从电影所展现的来看,他们是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我很疑惑导演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故事,展现一群揭露真相失败的新闻工作者的故事,他们远没有聚焦里的人物吸引人。但这也是我敬佩导演的地方。虽然这件事的真相也许永远不能达到,但这些人值得我们敬佩。他们具备新闻工作者最可贵最难得的品质:勇气。

真相是多么的难以企及,他们千辛万苦寻找着关乎国家社会的真相,最后却漏洞百出。而他们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真相却又被各种误解偏见所掩盖。

 2 ) 用力过猛

演技、剧情没的说。但对没有定论的事情,该片用力太猛了,总有种三观不正的感觉。

推荐阅读:
1、How the Dan Rather Movie ‘Truth’ Lies About Good Journalism
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5/10/14/how-the-dan-rather-movie-truth-lies-about-good-journalism.html

2、当时review panel给出的调查报告
http://www.cbsnews.com/htdocs/pdf/complete_report/CBS_Report.pdf

3、timestalks conversation
http://timestalks.com/detail-event.php?event=cate_blanchett_and_robert_redford_with_mary_mapes_and_dan_rather

 3 ) 失控的凯特

本片因新闻报道的职业设定而不可避免的陷入话唠。但在台词滔滔之中,有两场戏由于其变奏的感觉相当明显而让你不得不注意到。

一场戏发生在影片结尾。女主听证会上慷慨陈词让对方主力哑口无言之后,突然有位老者开口发问,神色慈祥,语气平缓。“你是否曾经想过有一种可能,哪怕只是可能,你口中的那些显赫家族二代中一些人,靠自己的实力才效力国民卫队?”凯特沉默片刻,坦诚摇头,“没有!” ……这在聊什么?偏见!一种也许针对本案并不明显,但的确深埋在女主潜意识之中,与新闻职业准则向背的东西。

可只是一个偏见的问题吗?让我们再回到影片中段。女主在会议室与CBS老板爆发激烈争吵。她对共和党抓着字体不放而忽视内容本身的反击方式颇为不满,而老板也对她未作求证就仓促播出颇为不满。女主辩解说那不是重点。于是老板追问,什么是重点?此刻,女主突然激动起来,大声喊道,

“他们不能只靠提那些该死的问题来打击我们!”……

这场戏与其说是一次媒体关门会议的情景展示,到不如说更像是专门演给观众的性格剖析。特别是女主情绪失控脱口而出后持续数秒的鸦雀无声,镜头扫过老板与女主管略显震惊的表情(老实说,有点假。但含义指向很明确!)……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讽效果——女主在竭力追逐真相的过程中已不自觉地变成原本要去批判的那种人!

因为稍早前,雷德福曾在飞机上告诫同业后辈,“一旦你停止了提问,美国人民就输了。”此时此刻,凯特竟然对有人提问表示强烈愤慨?……怪哉!只许你质疑别人,不许别人质疑你?媒体监督政府,责无旁贷。可谁又来监督媒体?

其实,以唇枪舌战激烈争论中突然情绪失控下意识咆哮出真相或秘密从而让自己满盘皆输,也算是一种好莱坞叙事俗套。回想一哈叛舰凯恩中的鲍嘉船长,义海雄风中的尼科尔森将军,无不是最后关头折在了这个要命气口上。但不同的是,这两部作品中被赋予此叙事手法的角色,均非常清晰地定位于主题所要挞伐的对象(即使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情与宽容),而且都是男性职场高官。换做本片,照理适用对象应是小布什总统,或至少也该是某个全权代表。然后,此公在某重大场合与女主唇枪舌剑之中突然情绪失控一声咆哮,全场瞬间肃静……

可实际情形却刚好相反,“突露峥嵘”的竟然是凯特布兰切特!于是,影片因这两场惹人注目的“片刻沉默”而陷入主题争议:莫非又是一款“黑媒产品”不成?以影片上映后的美国媒体,特别是CBS业者的激烈反应来看,确乎如此。但个人却有不同看法。

首先从逻辑上讲,好莱坞不会闲得没事翻个史实旧账出来,只为把当事双方都狠黑一遍才觉痛快。再则从叙事上说,影片在揭示凯特职业性格缺陷的同时,其对手被定位的更加不堪:总统的兵役丑闻;反击时避重就轻,揪住字体不放;听证会逼问政治倾向……只是,这些不堪大部分时段都居于画外,真人本尊只在结尾才出镜交锋,而且形象风格上也未被刻意丑化(主审还超帅),因此而与凯特这条主线揭示形成了一种立场褒贬上的均势。换言之,导演更希望让“丑闻”作为一种外部压力呈现在背景中,而避免主题失焦!

那么,这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对此,福尔摩斯早有开示:如果一部影片之中所有你期望的点都黯淡无光,那么剩下的那唯一的点,哪怕再不起眼,也一定是真正的光明所在!本片中的这个点,正是——凯特的丈夫和儿子。

事业不顺,缺陷暴露;上司冷漠,背后拆台;对手强大,无法撼动;亲生父亲也突然蹦出来捅刀!……职场危机,环境险恶,女主最终发现,唯有自己的小家始终可以信赖,值得依靠!

就连收官台词也出来点题。“老公,想去散步吗?”


 4 ) 冲动并非冲动:理解你的潜意识

刚看完电影《真相》,影片里新闻工作者那种对真相的挖掘和披露的激情和执着让人感动,调查方质疑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证实证据的真实性也让人警醒,双方都是高度理性的人,大家的提问和质疑都是为了挖掘真相,这种挖掘真相的态度并没有所谓对错,即便最后新闻工作组被解雇,那也是追求真相的一部分。 因为职业的关系,除了以上整体把握,我更关注里面女主玛丽的个人成长。 作为新闻工作者,玛丽特别爱提问,因为爱提问,也爱对问题刨根问底,所以她的工作特别出色。但是玛丽优秀的背后,却有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 玛丽从小就爱提问,可是父亲却总是打压她的提问,并且以暴打的方式。面对父亲的暴打,玛丽从来不哭,也不会叫他停手,她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受伤而感到满足,她想,总有一天自己要反击回去,可是,她从来没有。 于是,就是这样一直被打压的"提问题"和一直没有机会的"反击"的成长经历,让玛丽充满了攻击性和激情,她将这股攻击性和激情用在了新闻工作上。她做得很好,而且还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搭档,那个搭档是个像她父亲一样年纪的主持人丹,不同的是,丹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做新闻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因为好奇心,所以同样的好奇心和爱提问题让他们情投意合,建立和维持了一种亦父女亦搭档的感情。 这个让我思考,假如痛苦是某些人成长以及变得优秀的内驱力,那么有没必要一定要消除或者消灭痛苦,追求平和的幸福呢? 广东人特别喜欢说:"做人,开心最要紧",还有人认为健康最重要,有钱最重要,爱情最重要,家庭最重要,婚姻最重要,事业最重要,等等。 到底什么最重要?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个背后也折射出各自的人生观。 在有意识地追求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的东西通常都不大重要,内心那股激情和真相才是最重要的。玛丽的那股激情和真相就是:她要反抗。为了这个,她愿意放弃高薪体面的工作,也愿意放弃一辈子的从业资格。 荣格说,人们总是受到潜意识的指引,不懂的人称其为命运。 玛丽的潜意识停留在孩童时期被父亲暴打的阶段,那个阶段她没有反抗,于是在情绪上,她就是那个被父亲爆打而愤怒异常的小女孩。因此在调查的过程中,在律师的一再提醒之下,玛丽虽然一直保持冷静理性,但在最后关头,她还是无法压抑和控制自己内心那股反抗的愤怒,在即将胜利的那一瞬,她爆发了。 在调查结束之后走出大厦那一刻,律师跟她说,你最后还是无法控制啊!玛丽说,就像大力水手一样,我就是我!律师说,我把这个叫做忠于自我。 精神分析说,这是玛丽渴望与父亲的链接(反抗也是其中一种)所产生的那股强烈的激情摧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惜,失去丰厚的薪水,体面的工作,的确会让人觉得可惜,但是,通过反抗,玛丽内心那股痛苦得到了平息,从而脱离了父亲权威的压迫,这个又是不是另外一种成长和幸福呢?但可能也正因为痛苦的平息,所以玛丽后来再也没有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这对于社会和历史来说,又是不是一种遗憾呢? 痛苦,优秀,幸福,平庸,可能并非你的理性可以选择的,潜意识已经为你做出了安排,你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你的潜意识。

 5 ) 真相只有一个

美国总统竞选迫在眉睫,新闻栏目制片人玛丽了解到竞选连任总统的布什履历存在严重问题,由此展开调查和报道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很少看新闻题材类的电影,最近看的一部好像还是很久以前由《西雅图不眠夜》的女主主演的,剧中饰演一位为了追查真相和变态杀手斗智斗勇的女记者,具体电影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女主的执着和杀手的变态。

真相这部电影看得很纠结。女主演技真的很赞,我很佩服女主玛丽对待新闻的热情和自我坚持,热爱这种情绪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玛丽太过坚持自我,才会葬送掉自己和整个团队的前程。她固执地认为人们的焦点出现了偏差,人们更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这没错,可她却忽略了求证原本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所以和事件本身同样重要。作为制片团队和记者,不能受到事件影响力大小的诱惑,而忘了核实所谓的真相,或者忽略原本显而易见的问题。消息的第一手传达固然重要,消息的准确性却更为重要。这才是新闻的根本所在,准确。

当一位审查官问玛丽,假如有一位身世显赫的官二代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实力进的飞行队,难道没有一点可能吗?玛丽沉默了很久,我想她应该意识到自己输在哪里了。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主观色彩带到工作中,是所有职业都忌讳的,更何况是新闻。哪怕还有万分之一未能得到认证,都不能被播报。这应该是每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才对。

看到玛丽她们调侃自己的第一手新闻刚播出时就有其他电视台播报她们电视台播报了一手新闻这件事,想起了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写自己做娱记时的变化过程,一开始总是第一个到达会场,准备问题,希望拿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信息,后来发现即使自己不去也会有同行认真记录,所以只要借笔记就好,最后发现连笔记都不用借,因为同行一定会做出这期节目,而你只需收集她们的节目,重新编辑一下即可。这样的变化让我有种莫名的无奈。

看着国内常常有轰动一时吸人眼球的“热点新闻”,过后却总会出现澄清前面是假新闻的报道出现,真的有种无力感。没有实证就没有发言权,那么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热点又是怎么出现的呢?真的只是信息发布的门坎太低了吗?

记不清是龙应台还是谁说过,很多作家在用词造句方面越来越随意,有时甚至是相反意义的词语被用在了对立的语境中,这种状况的出现归根究底是不求甚解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自那以后,再遇上对含义模棱两可的字词,总会先去查证,我害怕成为那个不负责任,误导他人的人。

 6 ) 关于真相,暂时没有答案

电影《真相》与《聚焦》应该是15年最受瞩目的两部新闻题材电影。一直认为新闻题材的电影是比较难拍的。首先,电影必须终于新闻事实,所以对导演和编剧而言,对于所拍摄的个别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需要进行严谨的收集和考察。其次,新闻事实更多是生活化的,是平淡的。不像虚构类或者史诗类的题材,可以通过大场面来推动情节发展,刺激观众感官。新闻题材电影更多地是通过细节、片段,一步一步整合最后得出整个事件的真相。而这一个过程如果放在电影里,可能会是一个冗长的桥段。只要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所以这是非常考验整个创作团队对叙事桥段的把握能力的。
 

 最后,就是电影的深度。深度对于商业类电影来说也许就是“拯救世界”、“爱情至上”之类的比较简单的主题。但对于新闻类电影题材来说,因为由于特定的新闻事件所牵扯出的经济、政治、种族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网,而注定决定了它的叙事表达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要拍出深度,拍出记者笔下的世间百态,所以就需要编剧和导演极具匠心的编排和架构,演员精湛演技的支撑,才能使这类型的电影在有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展示出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面;在叙事中,夹叙夹议地与观众进行探讨与交流。
 

由于自己是新闻专业毕业,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电影,关注度还是比较多的。几乎大部分的新闻电影都是在探讨记者应该怎么做新闻,如何发挥记者的社会价值从而发挥其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但每一次的探讨都会让我深感新闻这个行业的不易。在市场为导向的今天,如何在保证点击量的前提下,还能顾及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与新闻价值,真的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也许硬新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像电影《真相》里Dan 对Mary的那段感叹一样:
 

 “唐休威在1968年开始做《60分钟》时,收视率直线上升。老天,那时候真爽!民众真的在收看新闻,大家真的关心新闻。我们也找得到方式呈现新闻。Mary,当时我在场,在他们发现新闻能赚钱的时候我在场。不久他们觉得晚间新闻需要赚钱,为什么晨间新闻不能赚更多钱呢?采访生存比赛者比采访大屠杀的生还者更有广告赚头。不久后,我们连自己做得新闻都不播了,因为太花钱了,我们直接花钱请别人做,然后照稿念,做做样子就好了。”
 

现在还在做硬新闻,真正行使社会监督职责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因为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你可能会因为做一则新闻而得罪一大批人,而这也是与市场为导向的许多媒体机构,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作为“第四阶层”的媒体的监督职能在哪?那份新闻人的坚守与职责在哪?难道真的要被经济洪流和社会压力所吞没淘汰吗?

 
《真相》与《聚焦》这两部电影给了观众两个不同的答案。《真相》更像是感叹,感叹新闻行业中的某些应该保存的优良传统在流失。《聚焦》像是在证明,那份新闻人的坚守还在,对“真相”的渴望还在,那份意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还在。但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还是存在差异的。《聚焦》就《真相》而言,更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体现,所以最后荣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实至名归。
 

《聚焦》的侧重点在于一个社会事件——“神职人员虐童丑闻”,尽管在报道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也是阻碍重重,但是这个新闻事件所折射出的是一个潜伏在美国社会很多年的一个“毒瘤”。这是一个强权机构对弱势群体的一次霸道地欺凌,而这种欺凌尽然是被这个社会所默许的,并且隐藏了这么多年,受害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这个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就越发地反证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聚焦》的这篇报道不只是针对某一个阶层的某一个行为,更是在揭发一个被强权打压影响下,社会多个阶层共同出现的问题。而且《聚焦》的记者团队是严谨地,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跟踪报道这起事件,以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了这则事件的可靠性,而这才是一个好新闻所具备的,经得起时间推敲,并能深深撼动读者的灵魂。
 

相比《真相》里Mary团队所报道的小布什一个避免越战的“偷懒”行为而言,前者好像更能体现新闻记者所赋予的社会职责,而后者则更像是为了“搏出位”而刻意找的话题。后者的影响力最多可能会左右一下选民的投票结果,多了一则关于小布什的花边新闻,然后成为快餐文化很快就被忘记。但是巧妙地就是,本来是一则可能热度几天就过去的新闻,却因为一个输入法的不严谨,而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政治立场、阴谋论、媒体职业道德讨论的大混战。
 

在影片最后,那个审议团的老人问Mary,她是否相信那些高官富商的小孩是通过自己的实力进入国家警卫队的时候,她的回答是“NO”也就间接地证明了这则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阶级偏见的,尽管它可能是事实,但是它的社会意义仅仅在于对于权利高层腐败的一次不成功地试探。而其实,在Mary心里,也许她觉得这是一次正义地对社会不公平的一次呼喊,因为事实上就她自己的命运而言,她就是被她的父亲所不公平地对待的;而且她对一些新闻证据处理的不严谨也反映出来Mary本人对这则新闻的企图心并非在于还原事实或者反映事实,更像是对自己个人观点的论证,一个私人行为。这其实在新闻报道上是不被提倡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新闻企图心”。这是一个中性词,一方面用来形容那些有着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对社会诸多“敏感话题”、“敏感事件”大胆追本溯源、明察暗访的行为;一方面也用来形容某些妄图通过制造或者报道“社会敏感话题”而博取眼球、提高自我知名度的部分记者们。新闻的实质还是客观的反映事实,作为记者我们在选题上的把控要尽量还源于事件本身,而不应该过于主观地通过自我臆断来改变即成的客观事实。但换句话说,人无完人,又有谁在取舍信息的过程中,完全客观地去判断的呢?所以关于新闻真相的讨论还会一直继续,关于记者的报道尺度的讨论也会一直继续。
 

但无论如何,对曾经是新闻专业的我而言,那些在电影里叱咤风云的记者大牛们一直是自己向往的目标。我觉得我自己总是一直站在这个行业的边缘,凭着浅薄的知识在试着深浅,总觉自己还是少了些做新闻的魄力和敏感度。现在自己仍处在一个表达自我的阶段——写评论。说白了,也算是另一种主观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行为吧。

 短评

導演和劇本都不理想。非要搞出點光環和大意義。

7分钟前
  • sean cheung
  • 还行

其实影片的节奏还行,但有些地方台煽台电视剧了,编导也是非常地以凯特女王饰演的Mary Mapes为主导,反倒缺乏客观性,让观者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不过说到表演,凯特女王这次可以打9分。

8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还行

FEA

9分钟前
  • Ying
  • 推荐

表演和背台词功力炸裂。就是内啥,凯特女王有点丢掉自己风格变成…… 艾玛·汤普森了?

14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3.5 其实一直觉得从上帝视角看这样的故事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故事本身就很有戏剧张力,配上Cate卖力又精湛的表演颇具看点,可惜叙事略中规中矩,缺少亮点。又是一个探讨新闻业与政治的题材,想必或许未来也能成为不少课堂的谈资。

19分钟前
  • 逢澶Ty
  • 推荐

大魔王演技真是逆天。关于新闻理想,到最后,没有人关心what the point was.

21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所有的漏洞在于剧本本身太站在一个主观的立场。如果这一点没有问题,整体来看,完全能秒杀《聚焦》。已经给魔王跪下了。

26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60分钟是如何被坑了的,新闻业者的噩梦,看得心焦。觉得调查委员会对她的指责没有错,肯定是先入为主地讨厌小布什啊但话说回来,对一个自己不care的对象又何来调查热情?所以实证一定要谨慎

28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没想到看这么严肃题材的片子会看到情绪失控彻夜难眠。这和过往的经历有关。一个热爱自己职业并把职业道德当做行为准则的人容易做出常人难以逾越的成绩;但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平庸之辈几句批评的话就可以让一切光华散尽。任何行业都是相通的。演技完爆蓝色茉莉,故事完爆聚焦

33分钟前
  • 麦田
  • 力荐

报出假新闻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追求真相首先就应当承认错误而不是给自己洗白,立场错得太离谱。真正震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以为“卡罗尔”已经是女王今年最好的发挥了,结果“真相”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一步登天的演技!剧本好一点绝对横扫啊……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个人感觉,题材其实比《聚焦》更刺激。缺点是稍显凌乱,故事的主观性太强,最后的主旋律镜头加音乐让人有点不舒服。但是女王的表演我真心觉得胜过《卡罗尔》,所有的坚持困惑委屈无奈挣扎都表现得完美。PS:女王的衣服都好好看啊。

39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針對這種爭議的近年事件。我覺得他的傾向太明顯。對於新聞題材來說,不夠客觀呈現全貌。像是已有定見以此聲援。這只能說是Mary Mapes視角,但片名直接下Truth不太好吧。Cate Blanchett再次展現高水準表演,演活了這個尖銳強悍,甚至有些躁進的新聞製作人

42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不能不想起“Up Close & Personal-1996”,女主换了人,男女主的关系也从情人变成“父女”,最感动的一刻应该是Mary Mapes在电话里把Dan说成了Dad吧。

4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This is what our business has become reporting on reporting." Soon would be movies on movies...

49分钟前
  • Mirec
  • 推荐

都拿它跟聚焦比。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没有记录,只有讲述。同样,没有真相,只有文本。

53分钟前
  • 胖三儿
  • 力荐

真实性,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不过想到自己所处不过是被喂养、被宰杀的国内新闻界,好像大笑三声再一声叹息。

54分钟前
  • cnniuge
  • 推荐

“这条新闻的本意是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没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根本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5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真相》可以和《聚焦》配合观看,后者质疑的是宗教的象征,前者直接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性之恶。没有人关心什么是真相了,出了事全世界都是一个反应,找人背黑锅,你我没有这么做过吗?而真相永远是胜者在书写的历史。

1小时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纯电影角度比聚焦更好,居然这么少人看过。。。fucking system

1小时前
  • 谁人谁鬼
  • 力荐

1,我觉得魔王应该凭借此片入围女主阿,我觉得比卡罗尔表演的更深层到位阿。2,我觉得电影比聚焦好看。

1小时前
  • Stbo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