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竖琴1956

HD

主演:三国连太郎,西村晃,内藤武敏,中村荣二,楠英二郎,安井昌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5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2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3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4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5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6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3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4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5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6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7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8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19缅甸的竖琴195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缅甸的竖琴195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7月,东南亚的战事接近尾声,一队日本士兵行进在撤往泰国的途中。上等兵水岛(安井昌二 饰)在音乐学院出身的队长指挥下,用自学来的竖琴鼓舞士气,抚慰战士忧伤的思绪,后更以音乐为媒介,同接受他们投降的英国士兵达成了心灵上的沟通。水岛接到任务,去劝降一队负隅顽抗的日 本士兵,然而那些战士拒绝接受天皇的命令,最终全部战死,侥幸存活的水岛被一名缅甸老僧所救,他偷走了对方的僧衣,在前往战俘营的路上掩埋日军尸体,到达战俘营的水岛目睹英国人为战友举行的葬礼,若有所悟,于是赶回来路,去埋葬那些因为自己畏惧而弃之不顾的同胞遗骸。水岛的战友们相方设法打探他的下落,最后被水岛告知,自己还有没完成的责任……  本片获1956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五位、威尼斯电影节圣乔治奖。魔鬼雷普利牛岛酒馆从红月开始逐爱舞魅天下 第十季南方传奇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3季矢在弦上第二季人世间暗夜情报员OL开始当女公关西村京太郎神秘旅行 72 十津川警部的最后旅行灭门拳霸天下乡村囧爱邪灵重现隔壁的护士助理理查德·哈蒙德:看不见的世界意大利式通奸(国语版)犯罪现场:赛西尔酒店失踪事件狼嚎2019心灵与音乐食万八千里第2季博·伯翰:隔离在家我是江小白 第一季圣殿骑士团的海盗宝藏第一季天下人家魔鬼发卡我的女儿素英东京爱情故事世界上最昂贵的食物僵尸先生(粤语版)醉拳(2003)尸骨工厂高手过招 高手過招点燃我,温暖你监狱风云第三季无形的枷锁我们Noi刀见笑

 长篇影评

 1 ) 瘦弱躯体跳动着伟大的心

上大学的一门选修课,半个学期过去了,至今总共看了6部电影,日本影电百年(documentary),罗生门,东京物语,雨月物语,市川崑物语(documentary)和今天看完的缅甸竖琴。

全都是大师之作,但是我想说这些举世名作之中,我终于遇到这部我很喜欢的电影了。那就是“缅甸竖琴”。缅甸竖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丽梦幻的竖琴琴声,因为和古筝一样也是管弦乐器,所以看完电影之后让我好想学呀,当然里面的音乐贯穿整个影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也很欣赏上尉对水岛的欣赏和深厚的友谊,要不是上尉一直不放弃寻找水岛和对他的深深理解,观众一定会很失望的。而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是水岛的决定,他的反战信仰,最后皈依佛教,决定牺牲自己安抚世上的苦难。他脱离战友,一个人生活,隐姓埋名,这是最让我感动和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因为一个曾经平凡的人,为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是的,最近死亡的事情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一个人活在世上,好似一场梦,死了,那个思想构造的世界也随之消失,物质、宇宙都不关心你的离开,你的尸体将一点点被微生物消化。所以你怎么活,不就像是背水一战,尽情享受,尽情燃烧,反正最后比什么都没有还要什么都没有。而水岛,就选择为了他的心灵,为了安抚众生,而用余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能抵抗住那么巨大的磨难,奉献自己。

上尉在船上读水岛给队友们写的信时,我流泪了。或许是因为其实我内心深处是多么向往水岛那样的自我奉献,那样的。。。无法用苍白的言语表达了。下面是水岛写的信内容:


“队长,我的队友,很难表达我对你们的想念,我的心中充满疑问,为什么世界一定要经受这种磨难?为什么有这样难以言喻的痛苦存在?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开始明白。最后我认识到,人类是不能找到答案的,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减轻世界的痛苦。有勇气面对折磨、无情和毫无理性,并且毫不惧怕。找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和平的例子。我要经历任何有必要的痛苦,为此实现我不可动摇的理想。”

这部电影真的好美,水岛那个瘦弱的身体跳动这一颗伟大的心让人好感动。

 2 ) 开头就是《送别》的曲子

开头就是《送别》的曲子。是原版谱曲么 想评论一直提示字数太少我他妈的又不是写作文 写这么多搞屌毛啊 直接别让评论不就好了字数够了吗还不够说要至少140个字我该写些什么呢我那个大爷的 容不了不会说话的人写影评吗我就操了 不对 我就问了 够了吗?够了吗目前这么多字够不够够不够 挖槽还是不够我就该讲故事呗但是我确实没什么故事可以讲 不就是凑字数吗 目前够了不够了吗

 3 ) 不是军国片,反思了究竟什么是真爱国

缅甸的竖琴》1956,导演市川昆,改编自行山道雄作品,入选日本名篇200部。
以水岛为主线、上尉为副线。
侦察兵兼乐师的水岛在任务中失联队友,在想方设法归寻部队途中,见到国人尸骸曝野无人收敛之景,悲伤但依旧弃之不问归心似箭;但见到国人被昔日敌人所安葬的举动时,痛心羞耻于个人的自私行径,因而决定放弃归队、返途收尸,避友不归,安魂异国。
主题不能算反战片,倒像战败十年时为了不忘失败、提高民族认同感凝聚力、鼓舞民众投入新经济建设的。
反战倒是也有,如反独裁指挥绑缚个人命运、倡冷静独立思考。
音乐也是一大亮点。竖琴悠扬,第一次竟未听出是送别和求主垂怜的旋律。宫老作品萤虫之墓中八音盒也是后者的曲子,所以还是有热爱和平的意味的。
水岛最后也是完成了转变的:在面对骨灰盒时双手合十而不再是敬军礼即是。尽管红宝石还代表其国人的灵魂,他留下也是为了埋葬国人,但水岛有了重视人本和人皆当有归属感的思想,与军队的绝对服从与战争的蔑视人性南辕北辙。最后想到拒绝愤青般的狂热、在个人自由思想上的坚韧工作才是为人服务为国效力,所以坚心要当好命运的螺丝钉,以自己的方式打好新国家的历史基础。

为何世界受苦?不可言状,答案亦不为人知。工作只是减轻世界的痛苦,要勇敢面对苦难。不管是无意识还是不合理的事物,历经磨难,然后尽力创造和平。建设新的,梳理旧的。

 4 ) 评《缅甸竖琴》




缅甸竖琴


赵松



在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盟军在东南亚的反攻使日军全线崩溃,其中一小股日本兵退入了缅甸境内。整个败逃的过程都是在有序状态下进行的,没有那种狼狈慌乱的迹象,为了鼓舞士气,那位音乐学院出身的队长还带领大家唱歌,而且,在这只队伍里,还有一位对音乐颇有天赋的士兵水岛,他能用缅甸竖琴弹奏国内外美妙的乐曲。当然在这个朴实、聪明的水岛手中,竖琴的功能还不只这些,还可以用来在探路时发信号。直到他们顺利地进入那个缅甸村落里,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都没有透露出任何与战争相近的东西,没有残酷、恐惧和血腥的气息,也没有那种通常意义上的战败者的痛苦与迷茫,而这群日本兵也没有我们通常印象中所谓武士道精神之类的表现,相反,看上去更像一群健康乐观的普通日本农民,怀着生存下去安全回家的希望漫无目的地在缅甸的丛林里艰难行进。当他们在那个村落里跟当地人和谐相处的时候,英军包围了上来,这一次,音乐的作用令人难以置信地达到了极致--在那首熟悉的英国民谣歌声里,敌对双方没有交火,而是先后唱和起来,最后人们放下了武器……原来战争在三天前就已经结束了,在这里,投降者没有什么沮丧和痛苦,胜利者也没有什么欢呼雀跃,大家平和地走到了一起,分享战争结束之后的那份难得的宁静和松弛。

看到这里的时候,尽管那些朴素而有趣的场景非常有效地保持了观者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但仍会让人不由得产生疑虑,它究竟要讲的是什么呢?就这么下去了?而也就是这个时候,转折开始了:英军包围了另外一小股日军,水岛受命去劝降,但在英军长官所给的三十分钟里,他尽了一切努力也没能达到目的,英军发起了攻击,这股秉承了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全体阵亡,没能及时离开的水岛也受了重伤。所幸一个僧人救了他的命。恢复过来之后,水岛偷了僧人的衣服,剃掉了自己的头发,冒充僧人往木东方向走去,要到那里的战俘营跟自己的战友汇合。这一路上,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赤足行进,受了很多的苦,同时也因为这个僧人的身份,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无私帮助和摩拜,但是真正震动他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途中遇到的那些曝尸荒野的日本军人。就这样,他几经周折地到达了木东,看到了战俘营中的战友们,但在偶然看到英军医院的神父跟医护人员为死去的日本士兵唱着安魂曲下葬的场景之后,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去把一路上看到的那些日军尸体都安葬好,让他们安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河滩上安葬死者的那个场景,在挖坑的过程中水岛挖到了一颗罕见的缅甸红宝石,受他的感召而来帮助他埋葬死者的一个缅甸人说这颗红宝石可能就是死者的灵魂吧。然后他就带着这颗有着灵魂意味的缅甸红宝石重新去木东,并把它放在骨灰盒里,以日本传统的方式包裹上白布,在一次英军牺牲士兵的安葬仪式上悄然把它存在骨灰存放处。一直不知道他生死的战友们始终都在盼望他回来,然后一起回到祖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最后他们马上要被遣送回国的时候,水岛带着那只会说“水岛,跟我们一起回国吧”的鹦鹉,在战俘营外用缅甸竖琴弹奏了一曲,与战友们作最后的道别,然后自己又一次踏上了那条安顿死者灵魂的道路……。这部黑白电影是日本导演市川昆的作品。以前对这位了不起的导演一无所知。他跟黑泽明基本上算是同时代的人,有资料称他与黑泽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树并称“日本影坛四骑士”。今年的2月13日市川昆以九十二岁的高龄在东京去逝,生前留下的电影作品多达七十五部。这部《缅甸竖琴》是他的成名作,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一个特别奖。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的主题似乎是音乐,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音乐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同时也在结构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细一考量,就会发现,在音乐的线索两边,却是生与死的主题。所以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战争本身的诸多特征都省略了,或者说隐蔽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上来审视具有毁灭力量的战争中的人,一方面是经历了战争幸存下来的那些普通士兵对返乡重新开始生活的渴望,一方面是水岛决定留下来去安顿那些战死者的灵魂的执著信念。面向新生的强烈渴望与安顿死者的执著构成了表面上方向相反,实质上又是注定会在心灵层面完全融合的力量。普通人在战争中变成了野兽、机器,战争结束了,他们需要重新恢复为能够开启新生活的普通人。因而这部影片始终都在透露着那种质朴的普通人所特有的日常乐观精神,他们在失败中并没有精神崩溃,而是努力活下来,努力回到日常状态里,期待着回国重建家园。战争可以把一切变成废墟,但唯一不能毁灭的,或许就是人的灵魂,而需要安顿的,也就是向死而生的人的灵魂,尤其是死者的灵魂。只有把死者的灵魂安顿好了之后,废墟之上才有可能重新生发出一个新的世界,让活下来的人们安心去开启新的生活。

留下来以僧人的身份继续去安顿死者灵魂的水岛,尽管在思想上可能还没有达到那种大彻大悟的地步,但在精神上其实还是真的符合僧人的角色,那就是一个佛教意义上的亡灵超度者。这与缅甸这个佛国背景,以及跟日本的佛教传统,确实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最初作为士兵的水岛或许并不是个佛教徒,但最后他开始这项安顿死者灵魂的事业之时,却又比一般意义上的佛教徒显得更为纯粹和虔诚,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他以近乎自我牺牲的方式开始了对自己、对环境、对时代和命运的超越,在那个已然临近大慈悲境界的心怀里,已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包容的了。然而即便如此,他仍旧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至情者,这一点从他留给战友们的那封信的内容就可以知道。正是这种极深的对人的情感,以及相应的责任感,使得他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悲悯情怀和坚定的信念,而他的信念与行为本身,也就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启悟性的博大力量。生存与死亡,在他这里实现了融合,而他就像一个明亮的点,在生死交融处发出光来。

市川昆的镜头语言非常的朴素自然,而且在剪辑方面简练平和、毫不拖沓。尤其是在那些大的场景表现方面,特别能看出其眼光的独特,比如开篇部分的那个从空中俯视山野的场面,只是辅以战争的音效,而并没有具体的战争场景,这就既有某种象征意味--使得大地山野如同一张巨大的有些扭曲模糊的面孔,又让人觉得这确实是自然本身的一个景观现实,并没有介入明显的人为增加上去修饰的东西,战争的事实确实使得这个巨大的背景发了生很多变化,但又并不会持续保存下来,这个背景似乎转眼间就能恢复原来的样子,并在这个恢复的过程中淹没了此间发生的那些诸多事件的痕迹,给人以空荡而又混沌的原初感觉,一切又都回到了零起点上。再比如水岛在山上发现山谷里有很多日军腐败的尸体正被鹰群反复侵食的场景,那种远景视角下微小的尸体像肢解的玩偶似的堆陈在那里,与高空中纷纷飞旋的老鹰构成了悲凉的对应,死亡的现场理应是惨不忍睹的,但这里市川昆并没有强调这一点,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已然变成物质的人体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又令人怜悯的那一面,在此刻人的尸体跟其它物种的尸体固然是全无差别的,但是这里面又确实蕴含着巨大的不安与沉痛,在人的眼中,即便是已然变为物质的人也还是需要有所安顿的,否则的话死去的人的灵魂就可能受到拖累而找不到托寄之处。还有就是水岛在大河边安葬死者的场面,那条平静灰亮的河流仿佛就是生与死的边界,他在这里倾尽全力去安葬死去的人们,为的就是让彼岸的仍旧活着的人们能够安心,同时也让此岸的所有死者得以安魂,而更进一步讲,无论生者还是死者,都是时间之流中的不同的组成部分,灵魂安顿好了之后,这条漫无尽头的时间之流才能更为博大深厚地流向远方……在这个场面里市川昆所采取的多是广角视界,整个画面始终都在那种溟茫寂寥悠远的气氛里呈现,而当那颗缅甸红宝石的特定镜头出现的时候,尽管它并没有什么夺目的异彩,却让此前的那些深沉浑茫的画面所隐含的力量都汇聚到这个亮点上,爆发出瞬间就能刻骨铭心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小场景也拍得很精彩,像在那个小村落里一群日本兵为了麻痹英军而载歌载舞把那车弹药弄到安全地带的场景,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民间节日里的某些祭祀欢庆的场面,而后来在缅甸的寺庙间英军举行安葬牺牲者的仪式上,那种仿佛仙境般的镜头与音效的结合处理也很见功夫。通过各种各样的场景的流动与变化,你会发现,其实在市川昆的眼中,到头来人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人,既便是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并没有显得更高大或更渺小,在天地之间,他们显得如此脆弱,同时也有其特有的坚强,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促,同时他们对生死的参悟以及对灵魂的关注,又使得他们的生命过程哪怕是非常短促的似乎也还是有着很多新生的可能。

                                                                                2008年3月13日

 5 ) 像一出超越国别与种族的戏剧

二战时的日本主张拳头硬就是文明,包括写了《文明论之概略》《脱亚论》等,对日本影响巨大的福泽谕吉也这样主张,所以在军国主义裹挟下,日本发动了东亚战争,对美宣战,自己也挨了两枚核弹,祸延东亚子孙。战后,美军占领日本,扫荡了军国主义的思潮,给日本带来了民主与和平。日本国内的文艺遂可以自由发展,自然也就有不少电影开始反思这场战争。日本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之一—和田夏十编剧的《缅甸竖琴》即是一例。后来和田的丈夫―名导演市井昆两度将它拍成电影,影响很大,得到过威尼斯电影节圣乔治大奖。

与我们常见的日华战争片不同,《缅甸的竖琴》不直接正面宏大叙事,它只把这场战争作为一个宏大的背景,讲述了一个自愿留在缅甸的日本兵的故事,但是它带给观众的却是超越国别、种族的反思。它选取二战时东南亚一个日本小队里弹竖琴的士兵为角度,写他看到天皇宣布投降后那些宁死不降的战友无意义的血洒疆场,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后来他选择做了和尚,肩膀上养一只鹦鹉。最后他用竖琴演奏一曲,向已经投降并呼唤他一起回国的战友惜别,而他选择与死去战友的骨灰与亡魂留在缅甸。在给回国战友的信中,他深深怀念战前的日本,并反思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拜缅甸高僧为师,留在缅甸为和平努力……

影片的场面拍得非常克制,上等兵水岛的心路历程和与战友的沟通,战友对他的寻找和呼唤等等都没有直接通过语言来交流,有的只是一把竖琴的琴声,和两只会讲话的鹦鹉。因为不言,所以情绪感染力愈烈。英人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所言“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要点到为止,懂得倾向与见好就收,因克制是文学乃至一切艺术的奥秘。市井昆此片完美做到了这点。

影片中,日本小队的上尉是一位音乐学院毕业的军官,而主人公水岛是一位通过竖琴抚慰战友思乡之情,化解英军谅解的青年上等兵,全片并看不到任何日军或英军的残酷暴行,相反这些日军跟缅甸的老婆婆还十分友好,老婆婆也很喜欢他们,经常给他们换东西送情报,他们战败回国时她还去送他们。当地的缅甸老僧救了日本兵水岛后,从老僧的话中可以看出缅甸人眼里,这场战争是英日之间的事儿,虽然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上,却又觉得那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之前看到一些历史说,当时很多东南亚人并不觉得日本在侵略他们,反而觉得日本人帮缅甸人驱逐殖民者,与影片中的呈现相符。这与我们中国人的对日情绪不同,中国人当时是与美国飞虎队特别友好,大家同仇敌忾,共同抗日,所以也觉得东南亚国家也跟中国一样仇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战争片如果能抛开政治立场,更多地刻画人性,往往会好的多。《缅甸竖琴》可以称得上这样一部人道经典,它并不宣扬集体主义的荣誉和使命,也不呈现那种你死我活的仇恨,或是像三岛由纪夫那样的军国主义遗响,而是从一个个体的角度来折射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这是一种超越种族,同为人类的共情和反思,是一起向着和平努力的希望。比那种嘴上说着反战,其实是在歪曲战争,甚至美化战争的宣传品好得多。

影片中上等兵水岛通过琴声,通过训练鹦鹉讲话传递心声、最后又通过一封信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真是既压抑又诗意,透着浓浓的哀伤。缅甸是佛国,日本兵水岛最后选择出家为僧,从佛的角度看这一切,也是一种有趣的设定。总之,影片所呈现的,是一种被侵略国,或者战胜国很难拥有的战争视角,但同时却是一种更高维度看待战争和人的尊严的电影,连受战争之害的敌国观众看了也会产生共情。

这是市井昆1956年的电影,也许是当时还没有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感觉其与那个时代的很多电影一样,有着强烈的舞台剧色彩。像影片中大段地合唱和竖琴弹奏,与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就很像;手拿竖琴的僧侣,肩头还立一鹦鹉,头顶竹篮,和蔼可亲又不太靠谱的缅甸老婆婆、懂得音律,教鹦鹉说话的上尉等等,都是极具符号性、代表性和画面感的舞台人物,如果稍加改编和调整,我甚至觉得可以变成一出类似波兰山羊之歌剧社的音乐戏剧。说真的,如果哪天有幸在舞台上见到这部《缅甸的竖琴》,我一定买票去看。

转载自艺术评论号 blueshell_radio ,感谢关注。

 6 ) 为什么水岛不愿与队友们说话?——本片未解释的情节

本片真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里面很多无声的情节,通过物来传达思想和感情,做得环环相扣,自然精致。

本片思想性也是不错的,最后水岛的信回答了他想留在缅甸的原因,大家一定都很理解了,此处就不赘言了。

但我觉得,水岛的信,没能回答一个问题:为何他总是躲避队友?为何他哪怕面对队友,也是无声的站立,不说一句话?为什么他总是与队友保持着距离?

我想,仅从他对死去的日本兵的伤感、对战争的反思、对佛教的信仰、对自己留在缅甸掩埋日军尸体的决心,这些他所阐述的原因看来,并不能解释他为何不与队友说话,为何保持与队友的距离这个现象。

我窃以为,其实水岛在经历了劝降失败、看到日军仅仅为了尊严而不顾生命的抵抗、看到沿路到处是战死的日军尸体,他已经开始认识到这悲剧的根源之一:集体狂热。

所以,水岛开始觉醒,他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我意识和自己的思想,要为自己的理想去生活,而不是在群体无意识中迷失。这就是他为什么要保持与队友的距离的原因了:在他看来,队友们在战俘营里,整齐划一的劳动,每天想着回日本,他们还是代表着大多数,集体的意志,如果他回到他们当中,他就很可能再次被淹没在一群人中。所以,他下意识的站在队友远处,默默的看着他们,他们之间的距离,是思想的距离。

这就是我对本片思想上的一些补充,没什么深度,欢迎大家评判!

p.s. 我实在不想把日本兵的同伴称为“战友”,就用电影里的翻译“队友”吧。


 短评

1945年7月,在缅甸的战败日军。忧伤的思乡曲,好听的竖琴。日语版的《旅愁》,后来李叔同填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原版是美国的。战争带来痛苦和悲伤,无论你在哪一方。那些年轻的生命。但是不喜欢用老婆婆来营造的“军民鱼水情”场景。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3Mzk5NjI4.h

5分钟前
  • 锦瑟无端
  • 推荐

t38517563e 字幕:http://shooter.cn/xml/sub/54/54453.xml 惆怅的我都懵了。

9分钟前
  • 一杯渺小
  • 推荐

“缅甸的土壤是红色的,岩石也是红色的”,开篇一句不明所以的话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结尾得到了启示录般的升华。前半个小时就用诗意把一般反战片能讲的东西都讲完了,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超越国家和民族的人道主义环节。泪点俯拾皆是……感人至深。另外三国连太郎的确参战了,所以表演太赞。

1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7/10。自然主义的用光+哀伤动人的旋谱与无人问津的尸骨残骸形成悲怆又温和关怀人道的影像诗,英军包围时所有人齐唱的那组镜头美极了,水岛站在铁丝网外向战友们引琴告别的构图甚精湛。有几个片段给人印像真的很深,可以称之为震撼。不过说这片反战的,要么是日本人,要么就是自身觉悟意识不够高。。。

1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借助宗教得以直白表达两岸相隔的高级符号——会说话的鸟、代表灵魂的宝石、骨灰盒、隔离网,每个符号都附以了饱满的精神力量,战争尸体面孔的冲击和音乐的抚慰让这股力量得到了实现,并开辟出更多的解读空间,主角完成了转变,最终使得日本人的武士信念让位于赎罪心态,深刻理解到人道主义的于精神的指导和塑造作用。

20分钟前
  • Acchan
  • 推荐

影像继承了音乐的感染力。大体看了下豆瓣的评论,竟然都在扯战争反思,哎

24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宗教植入的人道主义反战文本(尽管有局限),灾难殉道者形象,战争语境下的精神裂变,散文风格情绪化表现,合理叙事依据的建置。市川成名作,有一定幻想色彩,85年重拍。不得不承认超越民族语言的音乐声响起时尤为动人,我很喜欢。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本片是基于日本兵的视角展开的,加大了对同胞的同情和佛祖般的神圣意志,但相反的那些战争的惨痛,对当地人的摧残,甚至是以当地人的视角全都被忽略了,导致影片最终只能成为日本本土观众很有共鸣的作品。

32分钟前
  • 纸风筱龙
  • 较差

强盗让中岛用腰巾换香蕉叶,礼貌的打劫,大家笑,真帅!唐师曾说,我喜欢的电影。与《地道战》《地雷战》同时代,高下立见。确实,禅理和佛缘,宽宏的胸怀,深邃的气势磅礴。后半部如此诗意禅机,一般人看不懂的吧。

36分钟前
  • 咕咕
  • 推荐

这不是一部战争片,甚至不是一部反战片。水岛的归隐,即浅显易懂又极具深意。这样的直白,却不让人觉得矫情,而是真正感同身受,能体会到他心中的纠结,其实关于战争思考的并不多,水岛只是作为一个无意入行的僧侣来看人世间的罪恶。这反倒更加的诚挚,故事不大,但是格局却很大。

38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市川昆的反战片名作,充满悲悯,既从个体角度观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创伤,又上升至佛教视域,凸显战争的虚无与荒诞。主人公水岛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成长,从懵懂的士兵最终自愿变成了缅甸人、修行僧,但他对战友及故土的藕断丝连之情仍多次通过柔缓动人的音乐激发出来,虽有纠结矛盾,却并未动摇,他决心在缅甸安葬/拯救死去的灵魂们。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先是水岛个体的历练与重生过程,后为战俘营里连队对他的思念与追寻。[送别]的日版歌曲依旧萦回着熟悉的惆怅气息。士兵群像刻画不错,既有厌战的疲倦者,又有狂热“玉碎”的固执愚忠者——但在此之中亦有早起疑心却被迫从众的悲哀客,可见军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强制裹挟,个体沦为棋子。除了竖琴,片中还有不少象征符号,如在大佛像中演奏的水岛、挖出的红宝石,以及那两只鹦鹉。(8.5/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本片改編於竹山道雄的兒童文學作品,與《野火》相同,皆是市川昆所導演的戰爭片,只不過《野火》是以極端的“人吃人”來反映戰爭的殘酷,此片則較為溫情,並試圖探討戰爭給個体帶來不可抹去的傷痛,全方位地展示了不同土地的士兵與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而且更巧妙避開了一般戰爭片歇斯底里的控訴,而是一再重申一個戰敗士兵的心理,感情,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音樂在當中的作用,不僅幫士兵戰勝了面對死亡的恐懼與困頓,更在通篇皆是悲壯而慘烈的基調中增添了一絲溫柔與浪漫,亦捕捉到了人類最普遍的精神需求與情感記憶,展現了即使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音樂的力量依舊具有強大的作用,能對人類最深處的傷痛與悲哀進行撫慰,給予人以震撼與深思。

44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推荐

1、清空安宁的禅意影像,明镜止水的悠扬配乐。2、珍爱生命的音乐上尉、富于哲思的竖琴士兵、纯情颂唱的日军合唱团,这种设定可能会存在,但也必定是个案;3、自1952年盟军电影检查制度撤销后,二战片的思想内核,逐步转向日本人作为战争受害者的自我认同,本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4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大段的抒情;市川昆的人文关怀;符号化的人物:肩头站立鹦鹉、手拿竖琴的僧侣,坚守不退的日本兵,死无葬身之地的尸首,头顶竹篮的善良老婆婆,白白嫩嫩的理智的作为电影引线的上尉。电影风格与同时代的黑泽明、小林正树截然不同,看起来更像是叙事抒情电影,以群体为衬托,细描个人,表现主题。

47分钟前
  • 盖君
  • 力荐

發覺我喜歡的片子還真是缺陷和優點一樣明顯,我喜歡水島只是因為他很痛苦,時時刻刻強調自己是受害者的中國人還是別看了。最後為什麽要交代信呢,因為隊長和水島是CP呀,囧!

50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力荐

有时候感到日本鬼子真的很傻,但同时又不得不感叹日本大师级的导演不少啊,哎~~

55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翻译了CC花絮对三国的访谈扔B站了,本人吐槽市川昆还蛮有趣的,而且是真的不会唱歌……|@ Ozubook|唉,这片里的三国可真太帅了(我只有这种观后感……O<-<)音乐片一开口我就一阵剧烈尴尬可还行……|让他唱歌了吗?唱了

56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摄影技法绝赞,情绪节奏不好,大段对话节奏超慢

60分钟前
  • 冷杉
  • 推荐

一个战士到佛子的转变,因感受到苦而发愿,生死由天,尽形寿行愿。人总要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当你弄清之后便不会再对现在和未来感到迷茫,该做的做了,该走时也就知道往哪里去了。

1小时前
  • Quentin
  • 力荐

经典反战片。因为曾在实皆山上看到供奉日军亡灵的佛塔,心中的体会似乎更深刻一些。缅甸是日本人心中永远的殇,战死的18万士兵中,竟有半数以上是被我英勇的远征军击毙。但无论是日本还是英国,都没有放弃找寻阵亡同胞遗骸以及建立墓园的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曼德勒山上看到远征军的佛塔或墓园。

1小时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