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

HD中字

主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汤姆·乔治森,迈克尔·马罗尼,比尔·奈伊,朱诺·坦普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丑闻笔记 剧照 NO.1丑闻笔记 剧照 NO.2丑闻笔记 剧照 NO.3丑闻笔记 剧照 NO.4丑闻笔记 剧照 NO.5丑闻笔记 剧照 NO.6丑闻笔记 剧照 NO.13丑闻笔记 剧照 NO.14丑闻笔记 剧照 NO.15丑闻笔记 剧照 NO.16丑闻笔记 剧照 NO.17丑闻笔记 剧照 NO.18丑闻笔记 剧照 NO.19丑闻笔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丑闻笔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希芭·哈特(凯特·布兰切特 饰)是学校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她年轻美丽,气质高雅。老教师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悄悄地关注起希芭,并渐渐和希芭结成好友。希芭把芭芭拉当成密友,向她倾诉年迈丈夫的无趣,女儿的叛逆和儿子的低能。两个女人结为看起来温馨又和谐的忘年之交。  无意中芭芭 拉发现希芭与学生的不伦之恋,她逼迫希芭承认了奸情,并答应保守秘密。可是两个人的友谊却由此变质。保密人芭芭拉对希芭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希芭在秘密被泄露的威胁下一次次屈服。然而秘密总有被泄露的一天,保密人事无巨细的日记转瞬成了记满丑闻的笔记。真·爱白色方块燃情追踪(国语版)陪伴读书会2:下一章旺角的天空2之男燒衣国语雀斑公主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羊小心愿前男友超能少年第二季异形3骨肉之躯舞径空中浩劫第十二季保密局1949白沙的水族馆环城七十里吸血鬼侦探他是龙情迷彼得堡三打陶三春赛琳娜第一季西点揭秘头文字D第五季园艺杀手鬼故事2017圣嘉勒传天生冤家第三季墨尔本风云第四季东海异闻录蹩鼓小子龙的新娘我的舅舅换乘恋爱盲目的丈夫们风味人间第三季亡命天涯1993来一打麻花两个营业员黄鸟出差十五夜第二季江山美人2004幻想2020冷血十三鹰 冷血十三鷹南征北战

 长篇影评

 1 ) 惊悚

原来真是如此恐怖的,之前却不肯相信似的。

很美,希芭。有味道。

虽然觉得自己承担不起那道德的谴责,但是更可怕的却是记日记的老处女。我好怕自己变成那个样子。

但是心理真是扭曲的。

日记是个可怕的东西,记录一切罪恶。

过于纠结那层膜,让人苦恼。

父母是多么难以面对。

 2 ) 最恐怖的是人心

一位大龄寂寞妇女与渣男学生偷情所引发的“血案”,犹如惊悚电影般的节奏,时不时让你毛骨悚然,剧情的发展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个无人懂我的年轻美妇,一个无人陪我的大龄女同,岁月流逝中的她们,因无处安放的寂寞惹了祸。少妇寂寞源于无人吝惜自己日渐枯萎的美丽,老妇寂寞源于无人接纳自己孤注一掷的欲望,不同的寂寞注定无法抱团取暖,于是悲剧不可避免诞生了。

剧中的人都喜欢物色年轻的,希巴的老公追她时是老师,而她是二十岁的学生,希巴与少年搞不伦师生恋。芭芭拉想把希巴占为己有,解除自己的孤独。影片最后,芭芭拉又与一个年轻的甜姐搭讪,她是一个深刻的有心机的女同。朱迪丹奇,没什么她演不了。

 3 ) 一则有意误读的改编

这则故事并不是关于一个熟女对少年的性狂热,也不是关于一个隐藏多年的老年Les对年轻女人不可思议的占有欲,电影改编突出这些方面的结果,是将小说完全轻薄、时髦化了。2006年底的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是位伦敦的年轻专栏女作家Zoe Heller。 小说到电影 这部小说并不是某类沉重深刻如《追忆逝水年华》般经典化的作品,具备时尚读本一切轻松愉快地特点。但作者写作严谨,作品品貌端正,聪明又动人。坦白说,较宇宙之外的广袤,人心同样辽远宽阔的无边无际,艺术作品往往牵领住这些情愫的一点皮毛便足以让人心领神会了。扼腕叹息也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刺激之下。小说《丑闻笔记》的好处就在这里。很快在两天读完之后,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它比同一年翻译过来的《微物之神》好看?如果我觉得《微物之神》太“熟悉”、“雷同”,《丑闻笔记》从题材到写法难道更不是老套得一无往复? 结论也许很简单,因为《微物之神》在写、与展示“形式”,而《丑闻笔记》在写人物,所以它更动人,也更直指人心。

如果大部分观看者都和我一样先看了电影,会同样“误会”,并且忽略掉太多小说作者着力表达的东西。其实电影《丑闻笔记》初看时,虽然落套,但仍有着一切英国小成本电影的可亲之处:相对保守、相对幽默、相对朴素、相对悲剧……就是那些相对于好莱坞使劲过大的跋扈作风以外的轻松。但看完小说后,发觉落套都在电影对故事的选取上。

电影改编看中了小说故事的两个可资吸引眼球的老套卖点,“师生恋”(女老师对男学生)vs“同性恋”(年長的女性对年轻女人),这两点每一个后面都可以写出一排异色电影的名字。一看便知,电影故事突出的“欲望”。故事的伦理在这个法则之内打转。对此,电影在镜头上对小说做了许多强调和改写。比如,女教师希巴与康纳利第一次单独约会,小说中并没有让二人发生性关系,电影则迅速让二人在草地上露宿;小说中直到希巴自己坦诚,芭芭拉并没有直面她的不伦之恋。而电影则让芭芭拉干脆刺激地偷窥到希巴和康纳利的激烈性爱场面;电影中康纳利对希巴的挑逗会让小说作者有些惊讶,他直接说:老师,你“技术”怎么样?——虽然,这部电影毕竟不是一部《本能》般以性感为卖点的影片,但欲望法则还是贯穿始终。为达到这一目的,电影对小说线索上进行了最重大也在我看来,有点可气且可笑的一个改写,将第一人称叙述者芭芭拉改写为一个女同性恋者。电影并没有直写这一点。但种种暗示包括结尾的突出,让芭芭拉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性狩猎者。电影将这个形象曲解了。

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 显然,导演不能理解芭芭拉对希巴的兴趣。那些心计与跳动的情感,那与之为伍的若渴情节。这些所有让女性读者非常熟悉、理解的情绪,导演似乎只在欲望中的男女身上才看到过,便也仅能在这样的逻辑中安排二者关系。于是,便生产出同性恋情这样的解释途径。

小说中的芭芭拉是个性格复杂的角色。作者主要借她呈现的是孤独与冷漠的人际关系。 芭芭拉出生于工人阶层家庭,与父母交恶,唯一的妹妹是个宗教狂。她理智、清醒而严苛、冷峻,在长年独居的生活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由之而来是在她自己的生活阶层中,毫无可交往的对象。这又反过来形成了她孤僻而愤世嫉俗的个性。

在遇到希巴前,芭芭拉以这种面目对着周围那些麻木的教师和学生。在这所教育上不起私立学校的,普通工人阶级子女的公立中学里,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在混日子,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将来“至多”作商贩等服务行业,将眼下所学的莎士比亚扔在脑后。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粗鲁而暴躁——小说在很多地方强调这种“阶级”问题,暗示芭芭拉既是出身这些人中的一员,又看不起他们身上的劣性。她拒绝参加教改等校方的虚伪活动,厌恶同行的粗鄙和无知——直到希巴出现。 “在此之前,我从没认识过一个上层阶级的人,希巴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这阶级的人。”小说中不断强调这一点。希巴来自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这一方面突出了希巴可以与芭芭拉做朋友的原因,在学养背景下,她们可以交流;另外,她来自另一个阶级。芭芭拉渴望和她交朋友,因为她与众不同,并且高贵而神秘。与整个芭芭拉生存的环境截然不同。所以对她的家庭邀请,芭芭拉暗地兴奋不已。不仅因为希巴的可爱,也更因为她出身带来的优越属性,芭芭拉对此是不无好奇的。而电影将这个情节完完全全的狭隘化,呈现为单一的、出于性欲的占有心态。在这里,电影挪用改写了小说的一个情节:“芭芭拉的精心梳妆打扮”。

如果观看者都阅读了小说,就不会发出“芭芭拉是同性恋者吗?”这样的疑问了,因为小说中芭芭拉的精心准备是为赴一个男人的约会。芭芭拉对希巴的背叛也更可解,因为同为女人的失望与嫉妒。而电影将之挪用到芭芭拉赴希巴之约上。——在我看来,这种改写可笑之处,不仅在于导演对女性情感一厢情愿似的的误解强加,更对芭芭拉这个形象没能理解、体认,且没有或拒绝同情,以同理心注视、处理这个角色——这个形象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扁平化的“孤独老处女怪物”,怪异而变态。只能说导演也许有意曲解,或无法体认,独身女性在某种独处情境下的心态。那样的寂寥不仅指向性,也指向一切遍在的情感本身,比如朋友,比如家人。

欲望法则与男性思路 也在这种男性中心的思路下,小说中风格恐怖的结尾“两颗绝望的心”的无奈捆绑,被改写成影片中出轨女人的“回归”忏悔;在“认清”芭芭拉“丑恶”嘴脸之下的希巴,与芭芭拉彻底断绝关系,回到了善良的老丈夫身边。——一个更符合“社会主流”的思路。

在自由改编的理解基础上,我可以认同一切对原著的电影改写。只是这次“如此巧妙”——所有细微的、重大的改编,都恰到好处的服务于一种男性思维与表达。这个男性思路,让一切复杂的情感服务于浅表的欲望表达,于是电影更好卖、“好懂”了,却也轻薄了。小说中许多可兹表现的地方都抹去不表。比如,芭芭拉曾在希巴事发后暗自替希巴叫屈,她指出英国五十几岁的王储娶十九岁的小姑娘时举国欢庆,而希巴的事情就如此令人嫌恶,这样公平吗?五十几岁和四十岁,十九岁和十六岁真的差距那么多吗?抹去不能表的还有希巴的单纯和细微体会,“他的身体是一个新玩具,大人对身体满不在乎的态度,他还没学会。”以及希巴独自承担的勇气。

电影《丑闻笔记》自然是成立的,就影片呈现看,也是一种成功地改写。但若就小说希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复杂情绪的意图来看,这个改编带有有意误读和单一化、商品化的倾向。 补充:关于《丑闻笔记》中女主角名字Sheba(希巴),作者选择的由来: 示巴女王(Makeda, Queen of Sheba)是公元前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的女王。她在非洲的势力,最强的时候覆盖整个东非。根据《旧约圣经》列王纪上第10章、《古兰经》和其它历史资料的记载,她因为仰慕当时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才华与智能,不惜纾尊降贵,前往以色列向所罗门提亲。而所罗门王也因此与她犯了奸淫罪(因为他已有妻室),而被上帝所遗弃,并展开了以色列王国衰落的序幕。示巴女王被以色列人逐回埃塞俄比亚之时,据说已怀有所罗门王的骨肉。而埃塞俄比亚当地的语言亦与古希伯来语出奇地近似。此外,存放于耶路撒冷圣殿的约柜在罗马帝国军队屠城之后神秘失踪,据闻就是当年所罗门王在埃塞俄比亚的遗裔把约柜秘密从耶路撒冷运到埃塞俄比亚收藏。这些片断的正史、野史,都或多或少证实了示巴女王当年和所罗门王的关系非比寻常。亦有人凭着《雅歌》第一章第5节的一句,而认为《雅歌》是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之间的情话。 2007年5月11日 于 北京

 4 ) 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今天才补看了电影版的丑闻笔记。有些感慨,不是因为这丑闻本身,而是因为,电影不如书,书不如真实的人生。看电影下面的评论,多少都以电影本身出发,却不知道,那只是,人为的故事,终究是格局太窄小。于是翻出当初写的这篇关于丑闻笔记真实版的故事贴出来,可惜照片不能直接贴上。

——————————

《丑闻笔记》我读了小说,还没来得及看电影,就被告知结局,当然,既然结局也不重要,那么被剧透也就不是看不看电影的首要因素了。但是没想到,还是被电影的结局搞得很扫兴,但是并不深想,只是前两天和媛MM聊天的时候,她提醒我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应该就是丑闻笔记的真实版,突然,觉得那电影的结局,真的开始不舒服了。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9年前,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8个月后。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到了2005年。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8年的铁窗生涯,8年的相思苦,出狱后,他们再次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如今,他们秘密的生活在一起。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这是段不伦之恋,但这是个伟大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明白了电影的结局,书的结局为什么和这个故事的结局如此不同,在这一系列故事里四个人——两个主人公和一个作者,一个导演,各自的立场互为对照,非常有趣,作者是女人,专栏作家出身,爱漂亮衣服,爱帅哥,上流社会游走,所以她化身芭芭拉,站在两个爱人中间,虽然尽量去理解这场情事,但忘记不了自己冷嘲热讽的本事,终究是在这么伟大的故事里只敲了一小块下来。让人感慨,就这样离永恒的作品擦肩而过,但与她,也是本分,能力所致。况且这本书写在2003年,能写出这样的结局,也是很了不起的,谁能想到这场不伦恋会终成正果,女专栏作家也不会知道。我们总以为可以嘲笑生活,结果反倒经常被生活嘲笑。但是我终究明白女作家的善良,她最终没有选择以希芭入狱为结局,还留了点希望的由头。
 
最恍然大悟的是电影的结局,这个电影是2006年拍摄的,那时候两个主人公其实已经结婚,但是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它改成让希芭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多么骄傲啊,道德高尚的宽容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最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最后终于走上征途。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离经叛道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我觉得有趣且讽刺的事,女作者和女主人公,似乎都没有提过“原谅”这种词。到是男人……
 
我呢,自然是喜欢最真实的那个结局。她就是走了,一去不回头。
 
于是突然明白,易卜生不是上帝,原来挪拉出走之后,也不一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即便当妓女,也未必就是最后的且是最坏的结局。而原来伟大的作家,真的需要勇气和胆识。原来,上帝才是最伟大的作家,而当上帝赐予一个凡夫俗子以永恒,它也未必能抓得住,有时候它们擦肩而过,在不可企及的高度之处。有的人看得到它,有的人看不到。
 
附一张照片。她的名字叫玛丽凯,他的名字叫维利·法劳,看上去,都是普通人。祝他们幸福。


PS1:

照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4fc8301000835.html

PS2:

当然绝对不可以说真实生活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因为任何对错,都是应该在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标准下才能够判断,因为没有人类的社会,其实就没有这些对和错。所以,你肯定不能说他们对。

我只是想说,在一些地方,十五岁的男孩子,已经娶两三个老婆了。所以,所谓未成年的定义,本质上来说,是我们文明社会的标准,不是大自然的标准。

所以,还是不能说他们对,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文明的标准,不能代表人性本身。

片子我给评了三星,因为和真实版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也就是三星不到。西方人也讲究主旋律,这我理解。

又,布兰切特越来越有味道。
 

 5 )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每人都有两面儿。
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着的。
不能简单的说哪个就好,只是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就是俗话所说的,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的出来,狗急了还跳墙呢不是。
但人要不冲动并且思想清醒的时候,谁也没有想过把安于现状推向火坑不是吗。

babara就是这么一个人。其实每个人都是。
喜欢sheba。帮助她不想她受到伤害。
喜欢sheba。嫉妒她永远不懂得寂寞。

从犯着。
知道sheba和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儿通奸,并没有急忙去揭发,而是温柔的包庇她,帮她出主意,劝告她,安慰她,恨不得抱着她跳出火坑。
自然sheba感激连连。视她作恩人。什么事都跟她说,却惟独没有听她的劝,和那个男孩儿决断。


终于败露。



barbara相依为命的小猫死了。很难过于是她去找sheba。
她其实要的并不多,只是想让sheba陪在身边,就这么陪着。
但你知道往往很容易的事情却很难处理好。往往都是这样。
sheba要去参加很溺爱的有点智障的儿子ben的play。全家人都在等sheba。barbara却咄咄逼人的瞪着sheba,提醒她“我这儿可刚有人死掉”。sheba也不甘示弱的提醒barbara“这是我亲生儿子的演出我必须去”。

于是,背叛的一出戏正在悄悄的酝酿……
话说人不能逼,尤其是不能顺着风的逼,要不真是后果惨不忍睹。

于是,背叛着。
暗恋sheba的教员刚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找barbara。想找barbara撮合他与sheba。
本来就愤怒,加上嫉妒,barbara终于没忍住。
暗示这个教员,sheba与一个十年级男生有不正当关系。
欲言又止。但往往大灾难就是从这么可有可无的一句话开始的。


也许是因为sheba没有在barbara需要人陪的时候留下陪她。
也许是因为barbara的寂寞永远不能被sheba理解。
也许是这个可怜的老女人忽然发现自己一辈子可能都不会了解到一些事了。
总之,我们在这个结局上,不能怪任何人。
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人。


任何人都是在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Barbara,庇护sheba的同时,却又想过摧毁她。
sheba,背着老公和自己的学生做爱,却又在最后关头需要老公的关怀。

而sheba的老公,顶着门外众头镁光灯的狙击,对马上就要离家的sheba说了一句“我没说我多了不起,可是我一直在这儿”差点害我声泪俱下。
我想他一定可以原谅sheba,把日子重新来过。
有的时候背叛是一种莽撞,就像barbara对sheba,sheba对老公的那样。
一时之为。
而有的时候从犯也是一种身不由己。一种打心眼儿里的热爱。像barbara对sheba,明知她做错,却还要替她一起扛。
“我以为我们不只是朋友。”barbara如是说。

以及到剧末,又出现在barbara身边的一个年轻女孩儿。
barbara热爱的,也许是别人身上折射的自己。

 6 ) 希巴式婚姻

朱迪.丹奇演得出奇的好,而面对如此老戏骨,凯特.布兰切特也能做到毫不逊色表现出自己的角色,好像看《血色将至》一样,欣赏两个好演员精彩对戏,非常之过瘾。
内容暂时抛开不说,单就希巴的生活,让我印象很深。
希巴嫁给一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男人,她的儿子是弱智,女儿没有教养,丈夫温和而平庸,她做家庭主妇做得疲惫不堪,亲戚瞧不起,认为她是个花瓶。
其实不光是巴巴拉,在观众眼中,那家庭与亲戚,也是个和她细腻优雅毫不相干的地方。
家人并不了解希巴,她有自己的角落,独自一个人,或者接待她的好友,希巴实际上很寂寞,就像她对巴巴拉说的:婚姻很幸福,但是——也就是那样了。
幸福,而且,寂寞。不相配的婚姻一般都会平稳,各取所需,但是也容易产生失落。
丈夫是个正常生活的平庸丈夫,妻子是个有点敏感小资的“伍尔芙”,其实很多“伍尔芙”都渴望找到一个这样的丈夫,因为她们不能面对现实,所以需要金钱和完全真实给与的安全感。但是安全感同时也意味着乏味与平淡。“伍尔芙”又是不甘于平淡的。
“伍尔芙”们的悲哀在于,生活上她们依赖性如此之强,自理能力如此之弱,所以精神上她们“高”于众生,现实中她们又“低”于众生。她们的细腻与优雅在亲友面前不值一文,也就没人珍惜,没有地位。就像希巴,生活优越,单纯,很可爱很美好,然而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不是好老师,不是好主妇,她是个被排斥在社会圈子之外的人,一个花瓶。
她们自视甚高,所以认为很多问题,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同时,她们的生活太早就按部就班了,希巴年轻时候也有过个性时代,但是很短暂,她很早结婚很早要孩子很早经历家庭生活,所以,她也很早就厌倦。
文艺女青年的最大悲哀是,永远认不清现实,也无法勇敢面对现实。这样的希巴在强势的对手面前,就总是显得过于被动也过于软弱。开始她面对小男生追求的时候,就单纯相信这是个很美好的故事,结果发现自己被一个十五岁的小男生给耍了。
一直到玩火自焚,希巴终于被迫面对丈夫的愤怒时,她也能说实话了,她的寂寞,她的孤独,她的不满,她的压力。
如果她能开始就与丈夫公开谈一谈婚姻上的危机,是不是这些能够避免?就像事发后,希巴离开丈夫,躲避到巴巴拉家,丈夫在她临走前,愤怒已经转变成悲哀,说出那些责备和自我责备,然而充满情感的话,是很令人感动的。
为什么不能和丈夫先去谈自己的寂寞和厌倦呢?是不是每一段婚姻,都面临着,越相处,话就越少的寂寞?希巴不知道怎么和丈夫去解决这种问题,而她的丈夫似乎也没有发现妻子的这些问题。人与人,是不能互相沟通的,哪怕亲密到一张床上,每个人仍然是孤独的。这就是希巴的孤独。她的婚姻可以引申出一种类型,一种互补婚姻的不相配隐患,变成某种婚姻模式,“希巴式婚姻”引发的“希巴式孤独”。
希巴属于倒霉透顶的一个,她被勾引和十五岁的学生发生关系,最后又逃避到了同性恋老师身边。她的一生都被自己的愚蠢毁掉了。讽刺,但是也值得同情,被单纯蒙住了眼睛,自以为聪明的玩禁忌,结果赔得惨兮兮。从希巴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果让她感到愤怒和委屈,明明一切似乎是美好和浪漫的,可是不知怎么一来,一切都不对劲了,她的感情变成了可笑与可鄙的,为人所不齿的。她成了被人羞辱和嘲笑的对象。
没错,活该,中年孩子妈,世事百态都该认得清,该做不该做的也应该明了,何况,她自认为自己在玩一玩,耍小聪明,结果是最后被人家耍了。对方毫不负责任利用自己年轻加学生身份的弱势去勾引老师,这样的不伦之恋中,最后是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小白老师承受一切惩罚,代价太大了。
当然,这不是电影想表达的最终目的,这只是电影主题“两个孤独女人”的副产物。

 短评

Sheba你終究骨子裏還是那個叛逆的朋克少女。

4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6/10。趁落井下石践踏恋人人格控制所爱《坏子小》似的欲望黑镜,讽刺的是精神恋爱还要用出卖肉体的方式达到终极占有。受社会意识形态打压的性取向一旦曝光成为被勒索的现实问题也是整片重点,但英国电影常见的老毛病旁白过多,而不是表演和画面上的细节剥开角色内心,况且视角单一会局限其它人物塑造。

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应该不错,我喜欢这样子的故事~~~

13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推荐

控制欲的爆发,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表演妙绝。

1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凯特布兰切特有风情,朱蒂丹奇有演技结尾有点俗套

22分钟前
  • 胡子大王
  • 推荐

没恋爱,没结婚的老处女真可怕……7.9/10.

27分钟前
  • 浴神
  • 推荐

居然很喜欢这种剧情设置 其实经常有点恍惚那时候Cate就像金发的李小冉。。妈呀。。一定是错觉。。

32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两位女戏精演技炸裂。

34分钟前
  • Hachiko
  • 力荐

片中性格或许是被夸张表现的,但总也读得出自己。2个人身上都有些东西,是我们身上也互通的。一种压抑自己,却极度渴望。我恶意丑化那些还没得到或许再也得不到的人,其实是因为太吸引我了无时无刻,我知道那是美的。大胆自由生活,不想是否承受得住。应该不聪明。孤独寂寞的人在任何场所用误会取暖。

37分钟前
  • Mang*
  • 还行

太压抑了。。。两个演员大赞!!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朱迪丹奇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女同性恋,一直用这种称为好友,掌握对方弱点以威胁的方式与年轻女性交往。其实是个渴望触摸,渴望感情的可怜人。她就是一个长大了的巨婴,会耍手段,会很自私的索取,不顾后果,不替对方考虑,不达目的不罢休。

4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大半夜的看这个真是有点反胃,和《钢琴教师》一样又抹黑了老处女群体……不过看着两大女演员飙戏还是蛮紧张刺激的。朱迪丹奇要是皮肤再光滑一点我一定支持她掰弯凯特!

4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丹奇奶奶演得太好啊不寒而栗!!!占有欲果然是人类最可怕的情绪——没错,扑倒布兰切特女王的小鬼,我要杀了你!!!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因为之前看过原著所以知道两人之间根本不是同性之爱,甚至连爱都不沾边,只是一个没有自己人生的可怜虫对另一个看似美好的人的生活的,窥视,侵占,掠夺,毁灭,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女生的社交圈里,处处都有这种人

53分钟前
  • 我累特
  • 推荐

暴强的对手戏

55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可怕的老处女,以及朱迪-丹奇可怕的演技。

58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B】和菲洛梅娜一样都是剧作格局不大,从一个很巧妙的故事切入点去讲述,配乐上也有共通,当然风格是完全不同。丹奇奶奶这个角色和菲洛梅娜里的反差太大了吧我去,CB最后的发飙戏看得到日后蓝茉莉里的影子。

6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少年不够美嘛。。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资本主义实在太水深火热了,我们要去解救他们!

1小时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内心的黑暗更可怕,想想真实存在这样一个人真够惊悚的,有可能真实世界这样的人还挺多的。

1小时前
  • 鬼 鬼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