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1987

HD

主演:詹姆斯·维尔比,休·格兰特,鲁珀特·格雷夫斯,丹霍姆·艾略特,西蒙·卡洛,比莉·怀特劳,巴里·福斯特,朱迪·帕瑞福特,菲比·尼克尔斯,帕特里克·戈弗雷,马克·坦迪,本·金斯利,姬蒂·奥尔德里奇,海伦娜·米切尔,凯瑟琳·拉贝特,彼得·爱,迈克尔·吉恩,Mark Payton,奥兰多·威尔斯,玛丽亚·布里特涅娃,米尔斯·理查森,Phillida Sewell,哈里特·索普,朱利安·沃德姆,Richard Warner,让-马克·巴尔,海伦娜·伯翰·卡特,塞雷娜·戈登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莫里斯1987 剧照 NO.1莫里斯1987 剧照 NO.2莫里斯1987 剧照 NO.3莫里斯1987 剧照 NO.4莫里斯1987 剧照 NO.5莫里斯1987 剧照 NO.6莫里斯1987 剧照 NO.13莫里斯1987 剧照 NO.14莫里斯1987 剧照 NO.15莫里斯1987 剧照 NO.16莫里斯1987 剧照 NO.17莫里斯1987 剧照 NO.18莫里斯1987 剧照 NO.19莫里斯198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莫里斯198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年莫里斯·霍尔(奥兰多·威尔斯 饰)在海滩接受了性教育之后,却宣称自己不会结婚。1909年,在剑桥读大二的霍尔(詹姆斯·威尔比 饰)结识了大三的克莱夫·达勒姆(休·格兰特 饰)。1910年,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而霍尔也因此被康沃利斯院长(巴里·福斯特 饰)赶出了学院。1911年,眼看着朋友里斯利(马克·坦迪 饰)子爵被判刑,达勒姆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1912年,经过一个半月的深思熟虑,达勒姆结束了与霍尔的恋情。1913年,达勒姆邀请霍尔作为傧相参加自己的婚礼,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猎场看守亚历克·斯卡德尔(鲁伯特·格雷夫斯 饰)将会与霍尔相爱……光2018诅咒(剧版)海鸥飞处太囧升职记海洋星球奇妙幽灵披头士乐队:回归狐狸的夏天 第二季乔拉姆摩女塑成记诡使神差末日侵袭比佛利山超级警探一个近乎正常的家庭屠夫状元魔女游戏1996西行纪之集结篇先生贵姓奇逢敌手相扑小战士拜占庭:三城记检查站Eternity ~深夜的濡恋频道♡~乔蒂的烦恼2劳拉之谜第一季发展受阻 第三季命中注定那头鹅处死国王词典浴血太行刁手怪招无敌连环枪粉红理论危机边缘第二季拥抱波浪李察王三世坦克女郎1995百年巨匠·吴冠中不会恋爱的我们如歌少年红伶奇冤恋爱的温度

 长篇影评

 1 ) 爱如春梦了无痕

有多少爱情到最后只忍心回忆它的开始。
“你若丢下我,我将度过半梦半醒的余生。”Clive说出了全片最动情的情话,谁会料想他是最先离开的那个人,这句话终究随着那负心与背叛化作旧梦中的一缕青烟飘过,了无痕迹。
对于Clive的转变,原著与影片给出的原因各不相同。原著中是其性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影片则采用了更为大众化、通俗化的解释(可能导演也觉得像原著那样拍很扯),是其迫于世俗压力,当然无论哪一种,他对Maurice都有所亏欠。电影中的他选择了仕途,选择了荣誉、地位和财产,只能说可以理解,但并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可耻的背叛者的事实。从众总是抵挡批判的最好方式。他和Scudder一个伪善,一个伪恶,伪善者总是比伪恶者更可爱,但伪善者一旦被揭穿老底也总比伪恶者更可恨。让人最心寒的并非是他的退出,他有权利选择不爱,让人心寒的是他退出之后的冷漠与决绝,Maurice的痛不欲生他不曾给予一丝的怜悯。
如果厌恶,就放了他,如果还有情,结婚也并不影响对好朋友的关心。他偏偏选择了最坏的方式,既置之不管,又不允许其脱离自己的掌控范围。“我爱你超过任何男人”,是任何男人而不是任何人,对于他来说Maurice只是一个弃之可惜的绝世好友。影片中的Maurice在他离去之后精神崩溃,几近自杀。在接受催眠时,医生问他为什么喜欢短发的人,他哭的好伤心,呜咽着无法说出心中的理由。原著中的一幕则更为悲情,Clive离开他时是二十四岁,他天真地以为此事与年龄有关系,他期盼着自己的二十四岁,因为那时就可以像Clive一样的正常,可怜啊,Maurice,是Maurice的可怜映衬出了Clive的自私与残忍。
贵族家庭养尊处优的生活、才貌双全的自负让Clive像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他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和进攻性。他爱Maurice,所以要对Maurice的思想进行改造。康河泛舟时,Clive就试图篡改Maurice的思想。就希腊文化和柏拉图的问题Clive滔滔雄辩并直斥Maurice所有的是“二流思想”,后来还曾让Maurice尴尬地从礼拜中走出来陪他出去。在费斯坦霍的宿舍里他指点其阅读精髓,而费斯坦霍对此反应很冷淡,接下来他又去指点Maurice弹琴了。甚至于对Maurice的密友查普曼他也过分敏感。他向往柏拉图,所以Maurice要陪着他一起清心寡欲。起初他表达爱意,Maurice拒绝不可以,他感觉这是对他的羞辱,他转过神来就立刻划清界限,并用更深的冷酷反击,最后还是Maurice披星戴月赶来献上深情一吻才算是前嫌尽释。他选择不爱,Maurice仍然爱不可以,这会影响声誉让其很难堪。就算Maurice最后不爱了,去爱别人了也不可以,因为他爱上的是一个男人,而Clive只能允许他爱一个女人。这是一个在感情世界中说一不二的独裁者,一个不可一世的暴君。毫不怀疑,他曾经爱过,而且很真诚,假期一别便分外想念,酒宴间也眉目传情。只是最后他选择不爱了。这是一场未完成的乌托邦,一次年少轻狂的精神实验。象牙塔是这虚无缥缈的爱最后的伊甸园,一触碰到现实的土壤便难堪风雨。甚至于他的关于柏拉图的理想也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坚持柏拉图的人应该是排斥肉欲的吧,否则对于最爱自己同时也是自己最爱的人为什么要拒绝亲昵呢。而在影片的删节片段中Maurice曾对他说过“你并不在乎与Ann的关系是否是柏拉图”,讽刺性就在这儿,为什么异性之间可以灵肉合一,而同性只配精神爱慕?说到底不过是世俗的偏见罢了,异性结合才是天经地义,同性只能发乎情,止乎礼,越轨会成就犯罪的事实。有时候爱是纵欲的借口,不爱是逃避责任的理由,世俗压力只是懦弱和自私的遮羞布。这爱情不是败给时间,败给时代,而是败给自己。
Clive本身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观众道德的天平上已经失了砝码,但他偏偏是最受关注的角色,这恐怕要归功于角色的扮演者。话说当年休叔那我见犹怜的模样直捣观众内心如同摧枯拉朽,那眼波流转,含情一笑,简直人见人爱,花见花败。而他后期出色的喜剧才华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他原本具有的古典美和严肃气质,有点浪费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那一口正宗的牛津腔。
更加推波助澜的是,影片的很多情节暧昧不明,在很大程度上对Clive这个角色起到了柔化作用,使其并没有原著中那么可恨。由于对Clive退出的原因解释为其选择了仕途,那么其性向就变得有些模糊不清,更衣的那一段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这夫妻关系实属诡异。其实原著里面Clive很爱Ann,甚至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她。分手之后,他不仅不再爱Maurice,甚至故意地折磨他。但是影片似乎力图表现Clive还是爱Maurice的,这种爱是默默的,隐忍的。他听到Maurice恋爱的消息之后那个很长时间的停顿除了因为爱不知该作何解释。之后他的行为也确实很反常。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与Maurice谈话的段落。他并没有像惯例那样在门外敲门,待主人同意再进门,而是直接开门走了进来已经看到Maurice在做什么了又象征性地在门上敲了两下。之后还未说明来意就开始“总结性陈词”, Maurice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后来谈到“女人” Maurice才恍然大悟顺着Clive说了下去。Clive主动吻了Maurice的手,又索要回吻。他有情地说自己并没有忘记过去,又无情地说永远不想再提起。这过程中他暧昧地踢了踢Maurice的凳子,临走时还抓了抓Maurice的头发。让人怀疑他是真的为终结而高兴吗,看起来更像是深藏不露地挑逗,这感觉像是说“我同意你结婚了,但不许你忘了我”。而这番谈话确实在Maurice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Clive走后他只能用冷雨浇心中之块垒。之后Clive与妻子的交谈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多高兴,甚至还躺在床上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空洞眼神。在板球赛上Maurice与Scudder互送秋波的镜头后恰巧接的是Clive冷眼斜视的镜头,母亲表扬了Scudder几句,他便气鼓鼓地上场了,像是吃醋的老毛病又犯了。
那么Maurice最后还爱Clive吗,影片中也没有太明确的答案,观众的理解见仁见智,所以会有Clive属于精神,Scudder属于肉体,Maurice只是屈从于现实找了一个爱的替身的说法。当然如果参照原著来说,这种说法不甚妥当。Maurice与Clive之间只能说止步于精神恋爱,而Maurice与Scudder之间是以身体的交流作为开始而已,前者不因没有情欲就比后者更纯洁,后者也不因有了情欲就比前者更龌龊。Maurice与Clive本来就不是所谓的灵魂伴侣。这一点从影片中也可看得出来。Maurice是从小很乖的孩子,Clive也曾说过他“一向很正派”,“从不会惹母亲生气”。若不是Clive的引诱或许他即便是心中萌动也会在社会道德下按部就班地生活。他信仰基督教,对古希腊和柏拉图根本没有兴趣。原著里甚至说Clive的那些高谈阔论对他来说是一篇篇“冗长的演讲”。从中可以看出Maurice比较务实,而Clive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不过不得不说Clive的学识渊博与独特的思想见解和个性让Maurice很欣赏,原著中Maurice曾经很幸福地对Clive说“我崇拜你”。当然他并不关心这种思想具体是什么,他爱的是Clive本人。他后来的改变完全是因为Clive。Maurice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主义者,他的心永远追随着爱人的方向。甚至Clive离开之后,Maurice依然从一而终,从未主动寻欢,Scudder趁虚而入送来的爱抚他只是被动地接受。对情对爱他从来不曾亏欠Clive。若是没有Scudder的出现,Maurice将过着怎样孤苦伶仃的生活。上帝垂怜,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度此生的人。Scudder能够不畏权贵,大胆示爱,而被对方的付出感动后,Maurice也终于放下了曾有的阶级观念,“屈尊”接受来自一个下人的爱。原来爱是需要平等的啊!真爱既然可以跨越生死,为什么不能跨越阶级。Maurice与Scudder之间并非仅仅是肉体关系,其实作者在原著中非常赞赏Scudder,将Maurice与Scudder塑造成灵肉合一的典范。“灵”指的只是精神上的两情相悦而已,并不意味着双方必须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相貌、阶级、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等只能说在爱情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肯定不是绝对的影响。金童玉女的爱也未必长久。所谓的般配也只是旁观者的世俗观念而已。爱是一种感觉,一种荷尔蒙,一种缘分。Maurice对Scudder是早有感觉的,当Scudder走进来准备抬钢琴的时候,他表现的有些不自在,而后当所有上流社会的人都走了以后,他还愿意留下来帮忙。而伪恶的Scudder一开始表现出来的狡猾让人担心Maurice会成为下一个王尔德。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个人物的形象越发明朗,原来只是因为爱啊。他停在门口并不是索要小费,只是想多看Maurice一眼,他到伦敦找Maurice,不想要一分钱,不想伤害Maurice一个手指头,只想在离开之前共享一次温存。若不是Maurice的挽留,他会远赴阿根廷而不再与Maurice有任何瓜葛,而最后他居然真的抛家舍业在船屋静静等着他的Sir。一个在旁人眼中粗鄙卑贱之人用行动完成了爱的意义,兑现了一个贵族公子不曾兑现的海誓山盟。在此面前上流社会的浮夸显得多么矫揉造作,不堪一击。“你是我唯一的快乐”,这句话Scudder对Maurice说过,Maurice也对Clive说过,但Clive从未说过什么是自己的唯一。在爱情中,他的索取比奉献更多。爱上Scudder的Maurice终于长大了,他勇于面对自己与众人的不同,从Clive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去全力拥抱别的情感。希腊太古老,柏拉图太虚幻,上帝太遥远,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最空虚寂寞的时候,哲学与宗教的救赎比不过爱人的一个薄吻。这一路走来满心血泪,但所幸迎来的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有人指责这个结局太理想化,并不现实。但我想Maurice与Scudder之后的路是否好走并不是影片所要探讨的问题,影片恰好停留在了爱情最美的时候。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勇气,一种蔑视世俗的凛然傲骨,是对同性爱情最好的鼓舞与支持。现实已经够残酷了,这造梦和避世主义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最大意义,幸福的结局是很必要的啊,一如简奥斯汀。
在Maurice与Clive告别的段落中,Maurice冷冷地说自己并不是为Clive和Ann而来。他诉说自己与Scudder的共享以及Scudder为他付出的一切,带着一个有爱的人的自豪。最后他决绝地说“此刻以前,我所有事情都告诉你,此刻以后,我什么都不会说”。以前Clive给的种种委屈在这一夜他悉数奉还。影片删节片段中的Maurice是更决绝的,其实更加贴近原著的意思。Maurice直截了当地说“You won’t see me and you don’t love me.”两人此前的种种就此了结了。原著中的Clive听到这个消息后相当恼怒,爱上男人已经是有背礼教了,爱上一个下等男人简直是奇耻大辱,这一刻的Clive完全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个封建的卫道士。而影片中休叔演的比较温和,更准确的说是震惊,而不是恼怒。
那片尾催泪的一幕相信连最苛刻的观影者也会动容,Clive推开窗,看到的是遗落在剑桥的梦。第一次他目送Maurice从窗口离开,这只是短暂的分别,彼此即将共赴一场浪漫的幽会;最后一次他目送Maurice从窗口离开,剑桥天空下的那个可人儿依旧笑得很无邪,但这一次他挥一挥衣袖,转过身再也不会回来。
回忆多么伤人,这生离比死别更让人眷恋,此情此景,便是不抛眼泪也无由。

 2 ) 最后删减片段里莫里斯的告白和告别

正片末尾,Maurice对Clive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No, you may not ask. I'll tell you everything up to this minute—not a word beyond.

不,你不可以问。我以前的事什么都可以告诉你,但是以后一个字也不会了。

其实有个删减片段:

Clive:

No, I care of you a little bit, otherwise I wouldn't stand what you just told me.

我还是有点喜欢你的,不然我不会忍受得了你刚刚说的话。

Maurice:

You care for me a little bit, I do think, but I can't hang all my life on a little bit. You hang yours on Anne. You don't worry whether your relation with her is platonic, you just know it's big enough to hang a life on. I can't hang mine on the five minutes you spare me from her and politics. You'll make me free of the house, and take endless bother to marry me off, because that puts me off your hands. You won't see me, and you don't love me. I was yours till death if you'd cared to keep me once. But I'm someone else's now.

我知道你“有点”喜欢我,但是我不能把我一生押在你这“一点”上。你已经有Anne了,你和她在一起不用担心够不够柏拉图,反正知道这种感情很好,一生无忧。你从她和政治之外只能挤出五分钟给我,我不能把我的一生放在这五分钟上。你让我随便住在这儿,没完没了地给我找女人结婚,觉得这样就能把我推开了。你不愿意见我,你也不爱我。如果你在乎我你不推开我,我会至死属于你。但我现在属于别人了。

--------------------------------------------

You won't see me, and you don't love me. I was yours till death if you'd cared to keep me once.

有这两句话我就够了TAT TAT TAT TAT TAT

我果然没有站错CP【宁愿虐死也不愿站错队TAT TAT TAT TAT TAT

 3 ) 会饮篇等等

Maurice的精神分析师说,England has always been disinclined to accept human nature。human nature,虽然已经成为电影题材的大俗,却正是我看这个电影从始至终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地拒绝某种人性,从而服从于社会压力这另外的人性。而人性的自相矛盾,比起抗争命运失败的经典悲剧,能产生更压抑的悲剧感。

就像Maurice在划船那场戏里讲的,腐国人民总要有个一致的信仰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好比the Redemption和the Trinity(纵使他自己并不比Durahm更相信这些东西)。只要避免思考和质疑,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甚至自我洗脑,从而顺应社会的信仰,来逃离孤独甚至流放。从小总是中规中矩的Maurice在遇到Durahm之前是这样,遭遇Risley入狱打击之后的Durahm更是这样;但Maurice在Alec的启发下选择了诚实,而Durahm亲手在自己眼前放一个钟摆来催眠自己。最后诚实的人找到了真爱,自欺欺人的人抱憾终生,倒是浪漫主义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结果。

本人不学无术,以至于总是在听说“柏拉图式的”某某时一副鄙夷的样子甩过去,从没有仔细想过柏拉图怎么会关心这样虚伪的问题。看了Maurice之后才恍然大悟,古希腊的先哲跟我们的老祖宗一样重男轻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怎么会就交配这种工具性的东西喋喋不休呢?人家明明主要是在讨论男人之间的爱究竟怎样才崇高而道德嘛!

于是今天去翻了翻《会饮篇》(备受争议的敝校教师王晓朝的译本),苏格拉底的清谈开始于将爱与善恶和美丑剥离开来,也就是我们颂扬爱,并不因为它是善的或美的,而因为爱本身值得颂扬,好比
“节制确实被定义为控制我们的快乐和情欲的力量,而世上没有一种快乐和欲望能比爱情更强大……控制我们情欲和快乐的爱神就可以视为节制本身。“如果说我们推崇善是因为它让人类社会的其他成员受益、推崇美是因为它让人产生独立于功用的愉悦感,那么推崇爱大概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感和力量感。而既然爱的道德在于追求心灵的美与和谐,女性又不能从生儿育女中抽身出来修养学识,没有任何精神可言,那终极的问题就必然是由精神相通而相爱的两个男子要不要分享彼此的身体。柏拉图的答案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柏拉图式的“。这本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我们长期的误用和不假思索已经曲解了platonic这个词的意思。

Durahm带着很多同样饱读诗书的人都有的对古希腊精神的神往,把自己的爱严格地按照柏拉图描述的样子雕琢,游历年久失修的希腊而产生的幻灭最终让他连这柏拉图式的基情也放弃了。幻灭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起初的幻觉,Durahm贴切代表了我等自欺欺人的伪善者面对的窘境。但我们仍然可以被爱神眷顾的Maurice所感动,因为爱的真实和力量(好恶俗啊),而真和力量、尤其是力量也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莫名崇拜的。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的感觉,但当听到那句台词从Maurice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literally浑身都颤抖了——"I am flesh and blood"。

——————————————————————————————
忍不住再推荐一下,此片值得长久收藏,因为
一,证明了英国人穿秋衣,还穿秋裤
二,记录了探长年轻时正面全裸的美貌

 4 ) 《莫瑞斯》:三个男人的故事

这是由一位同性恋者撰写的、由一位同性恋者拍摄的、讲述一位同性恋者的故事。三个不同时空的人物融会于电影中,也许其中有彼此的印记。 ********* 第一个男人: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一般称作E·M·福斯特,他是《莫瑞斯》的原著作者,本文所真正要讲述的大师。 和本系列之前的那些大师相比起来,他生活得似乎异常平静。没有早夭,没有自杀,没有轰轰烈烈的“丑闻”,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90岁高龄得以善终,这本足以引发人们对他同性恋身份风言风语的《莫瑞斯》直到他死后才得以出版,即便有喧闹也早已留在身后。 福斯特是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的一员。在这个交织着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群恋的圈子中,身为同性恋的福斯特算不上什么特殊;他的另类也许表现在,在这个充斥着“她爱他,他爱他,他爱她”式情感和性爱的交错关联的圈子里,他竟然没有与其中的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产生关系。 《莫瑞斯》是福斯特的第5部小说,动笔得益于福斯特对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解放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的拜访。“大概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造访这块圣地的时候,火种被点燃,迸发出了火花。他(指卡宾特)和他的同伴乔治·梅里尔双双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引发了我的创作动机。乔治·梅里尔还触了触我腰眼下面的部位──轻轻地,就在臀部上方。……足以证明这部作品是在那一瞬间受孕的。”乔治·梅里尔是工人出身,他与爱德华·卡宾特超过30年的终生之恋仿佛就是《莫瑞斯》的现实蓝本。

爱德华·卡宾特(左)与乔治·梅里尔

这部书福斯特写得“文思泉涌,一气贯通”,于1914年他35岁之际完成。手稿当时只在熟悉的朋友间私下传阅,其间还反复修改。 福斯特还曾在手稿上留下这样的题字:“可以发表,但值得吗?” 历史的回答是肯定的:1971年——在福斯特去世的翌年,《莫瑞斯》得以正式出版。 ********* 第二个男人:詹姆斯·艾沃里(James Ivory)

左为伊斯梅尔·麦钱特,中为詹姆斯·艾沃里,右为鲁斯·普罗·贾

人生如戏。 电影是E·M·福斯特最不喜欢的艺术形式,他生前一直抗拒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但在他身后,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被搬上了银幕。《印度之行》被大导演大卫·里恩相中,其他作品则成了詹姆斯·艾沃里不离不弃的选择。 看詹姆斯·艾沃里的作品,影片中弥漫的英伦的古典气息、优雅情调,实在很难让人记起他其实是一个美国人。艾沃里生于加州,早年学习美术和电影。1959年,他在印度拍摄了一部纪录短片,当电影在纽约放映时,他认识了一辈子最重要的人——他后来的制片人以及他终身的爱人伊斯梅尔·麦钱特。。 他们两人以及女剧作家鲁斯·普罗·贾布瓦拉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并组建了MIP电影公司,一直致力于改编文学作品的电影风格。 1986年,詹姆斯·艾沃里凭借改编自福斯特作品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终于破茧而出,蜚声影坛。 第二年他们就将《莫瑞斯》搬上了银幕,这部电影让两位主演詹姆斯·威尔比和休·格兰特联手拿到了威尼斯的最佳男主角银狮奖。 其后他们又继续将《霍华德庄园》改编成电影,依旧风光无限。 詹姆斯·艾沃里的电影让福斯特的作品重新被人们发现、关注,福斯特的原著则为艾沃里的电影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人性纠结的底蕴,他们得以穿越时光、跨越地域,在电影中相遇神交,完美结缘。 ********* 第三个男人:莫瑞斯(Maurice)

在那个对同性恋依然充满禁忌的年代,《莫瑞斯》像是一个炫耀幸福的“罪恶”故事。福斯特铁心要写一个幸福结局的故事:“尽管是在虚构的世界里,我决意无论如何要使两个男人相爱,并在小说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延续下去。” 对于莫瑞斯而言,克莱夫属于过去,美丽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终于在现实面前成了无力的幻影;阿列克属于未来,燃烧着不顾一切的激情,在电光火石般的碰撞间实现灵与肉的合一。 也许很多人为电影中克莱夫最后的镜头伤感:当年的莫瑞斯在阳光下的剑桥校园向他招手微笑。那镜头仿佛美丽幻影,甜蜜到终是要破碎。 然而福斯特更相信的是自我觉醒、自我面对。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探讨人敢不敢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福斯特将希望给予了敢于正视爱情的莫瑞斯和阿列克,给予了他们一个奔向绿林的近乎不可思议的美好结局;福斯特终究也没有对选择逃遁的克莱夫给予太多同情,粉碎了克莱夫的幻影,也伤感了无数读者的心:“他不曾领悟到这是终结,既没有黄昏,也没有妥协。更料想不到今后再也不会跟莫瑞斯相遇了,甚至没跟那些看见了莫瑞斯的人说了话。” 《莫瑞斯》的故事隐含着福斯特很多的个人印记。 福斯特1897年18岁时进入剑桥大学,这期间,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O.马里帝斯——这大约就是克莱夫的原型。 然而如同克莱夫不是莫瑞斯最后的归宿一样,福斯特此后的感情选择转向了与他有很大阶级悬殊的下层平民——他们仿佛就是阿列克的缩影。 1917年,福斯特在埃及认识了电车司机默哈默德·艾尔·阿多,两人的恋情持续了两年。1919年阿多结婚后,福斯特离开埃及回到英国,但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三年后阿多去世,福斯特曾在他去世前从印度回国的途中探望他。 1930年,时年51岁的福斯特结识了28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成为终身之交。罗伯特结婚后,他的妻子逐渐接纳福斯特成为家庭的一员,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这个家就是福斯特的绿林。 ********* 2005年5月25日,伊斯梅尔·麦钱特撒手人寰,留下了相伴40余年的搭档和爱人詹姆斯·艾沃里。“铁三角”不复存在,但他们艺术与爱的烙印却永远留在了光影之间。 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时,他们的情谊已维系了40年之久。罗伯特一家为他养老送终,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 原来,大师们的爱情并不总是惊世骇俗,美丽短命,同样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附: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这一系列文章中谈到的电影,皆涉及一些作家的同性爱情故事。之所以取这么个俗不可耐兼狗血淋漓的名字,其实也是拜各种译名所赐。就好像Wilde译成《心太羁》本很绝妙,而有人非要译作《王尔德的情人》;又或者如同Maurice不译作《莫瑞斯》而要译作《墨利斯的情人》一样,生怕观众不想入非非,硬是要把“情人”安在上头。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一)——《心之全蚀》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二)——《留心那话儿》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三)——《王尔德》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五)——《小尘埃》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六)——《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

 5 ) 《莫里斯》:一部可以载入电影史的爱情片

(注:此片感谢网友 Alec 的推荐)

五四之际,谨以此片献给所有追求人性的中国青年。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片《莫里斯》,在我看来,是一部再具“英伦气质”不过的电影了。要知道,它的英伦气质并不只是体现在古老的“剑桥大学”里,也不仅在英国贵族的豪华庄园以及华丽服饰上(尽管这些东西足够饱我们眼福了的)……

▲二十世纪初的“剑桥大学”

▲英国贵族庄园

▲英国贵族生活一角

相对于这些外在的英国标志,电影在故事交代上所用的开放式设置(大部分人物背景通过琐碎的聊天台词带出),以及人物心理矛盾刻画上的超细腻的表现手法成为了其具备“英伦气质”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因为这个“英伦气质”,让这部同志版“灰姑娘式”的爱情故事显得不落俗套,也正是电影主人公“莫里斯”那些凡人都有过的矛盾与痛苦成就了这个爱情故事的伟大。

要知道,现实中的大部分人在矛盾面前选择的是妥协,而他,却选择了服从“人性”。

只可惜,同样是由于这部电影表现手法太过现实与细腻(不像那些商业电影那么戏剧化的大喜大悲),其上映以来,似乎早已被大众遗忘或是忽略了。

于是便有了本人以下的文字——带着对英国电影的崇敬,我们来细看这部《莫里斯》爱情的伟大之处吧。

「缘起:童年导师的性启蒙」

“你的身体未来将会经历不同的生理变化…正如亚伯拉罕跟你说的:上帝创造了男人女人,然后地球上有了丰富的人类……我跟你说的正是那个神圣而神秘的’性‘……”

开端这6分钟戏精彩至极——电影非但演绎了亚伯拉罕学院老师向少年莫里斯进行性教育的过程,还通过两人的聊天向观众交代了“莫里斯”的身世家庭背景——他出身贵族,单亲(父亲早逝),基督教家庭,有两个姐姐,要知道,所有这一切便是未来成年莫里斯矛盾的根源…… 整整六分钟的序幕音乐用管弦乐铺就了一幅壮丽而恢宏的场面,像是天使的视角,又像是命运的视角,一气呵成,感人至深。同时也为莫里斯主宰自己的命运打下了基础。(请点击文首音频进行试听)

导师:哦,天哪,恶魔般的企图 莫里斯:先生,别担心,海潮会把它淹没的

好精妙的比喻:“恶魔”代表即将发生在莫里斯身上的困难险阻吗?海潮代表“人性”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往后看。

「表白:剑桥的浪漫与言论自由」

莫里斯:我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有那种(激进)的想法,他应该有礼貌地保存在自己心里! 克莱夫:不,不,不。相反,一个人必须说话,说话,说话!只有用说的方式我们才会越到顶峰,否则那些山脉就会把我们遮蔽起来。

镜头一晃便是十年后的“剑桥大学”啦。导演上来便布下了一场局:激进者、保守者、夹在中间的犹疑者齐聚一堂。 自然,青年莫里斯属于那个犹疑者。幸运的是,那时的他是纯洁而健康的,学校的老师们也都是善良的。就是在这种惬意的氛围下,莫里斯遇到了他的挚爱,也正是在这种言论自由的校园中,那个莫里斯的情人向他表白了。

要说当时的莫里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什么反应:他当然有所顾忌和压抑,毕竟那在20世纪初的英国人来说不太正常。只是,他没有想太多,他选择了随性。

他甚至肆无忌惮地从窗户爬进了克里夫的房间,吻了他,他们会为某个事情进行纯粹的学术辩论;他们会彼此欢笑、嬉闹、争吵、失眠,像是所有陷入爱情的人那样……

这里有一场戏要注意:莫里斯、威利斯二人骑在偏斗摩托上从外返回学校的路上,莫里斯戴着帽子、防风镜,而威利斯却什么都没戴。显然,此时的莫里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同性爱情处于一种防御、保守的态势。为什么这么说,下文自有对照。

▲注意两人的装束,下文自有对照

好景不长,校园时光永远是短暂的。失去了那个剑桥的保护伞,这种不正常的爱情又会怎样呢?

「在站台分别,在蓝房间重逢」

莫里斯与克莱夫的第一次分别预示着校园生涯的结束。

两人家庭往来的戏,与其说是他们踏入社会的过度,不如说是其进入现实的预热铺垫。在火车站分别那场戏里,我们能看到两人的状态是乐观积极的,处境是安全的。

然而,当莫里斯再次在普德斯雷庄园,克莱夫家与其重逢,一切便和校园中的那些情形完全不同了:你会看到世俗的讲就门当户对、男婚女配的威利斯的母亲;看到大谈特谈政治交易的姐姐;当然,还有对莫里斯克莱夫两人亲昵关系表现异样与鄙视的仆人...

所有这一切给电影气氛蒙上了一层危机感,而这种危机预示着两人即将发生的转变。当然,这里面还有莫里斯的一丝忧郁,就像他在普德斯雷庄园住的那个“蓝房间”。

「在现实中煎熬的恋人」

镜头再一晃,那个稚气十足充满朝气的莫里斯已经续上了小胡子,成了城市中的一名投资经纪人,克莱夫则成了一名见习律师。

▲城市,1911

两人母亲互通信件谈开了联姻。没错,谈婚论家的时候到了。 相爱着的同性恋人的痛苦也真正开始。当克里夫姐姐跟母亲说道“也许克里夫现在还不想结婚”的时候,你能感受到那种苦楚。

注意,正是在这个时候,另一个男人“斯考特”出现了,之所以这个男人能引起大家注意,是因为他在接受主人送信任务的时候顺手拿起了野餐桌上的东西吃,没错,他是克莱夫家的一个下人。

此时的两人自然在外人面前还保持着贵族间的友谊,而一切伪装压抑都在一个社会案件发生后被彻底打破了——

雷斯利被逮捕了,罪名便是因为他在公共场合实施了自己的同性恋行为。而这个雷斯利,正是当年在剑桥那个说话咄咄逼人,思想激进影响莫里斯、克莱夫至深的人。

我们无法想象两人在得知雷斯利被捕后以及参加雷斯利听证审判时的复杂心情,你知道吗,那种怒不敢言,委曲求全,同时又心疼朋友,痛恨自己的矛盾。

终于,克莱夫撑不住了,晕倒在餐桌下,自此,两人开始转变了。

「在矛盾、痛苦中转变的两人」

“我在进行一种严格的自律训练:每周三在最黑暗的地方同码头的工人们共事。这是种远离城市的快乐哭泣。我被派教他们文雅的拳击艺术。许多次的,我被连续的击打,还是你在维格摩尔给我的一击最好,哈哈。”(莫里斯给克莱夫的信)

雷斯利事件后克莱夫短暂地去了希腊,莫里斯则开始与底层人交往。似乎两人的转变背道相持—— 克莱夫返回国内再次与莫里斯家中相见那场戏很有意思:他没有病,却被莫里斯的两姐妹包扎的像个伤员。

到底两人有什么转变呢?

克莱夫开始尝试喜欢女人了,开始计划组建自己的家庭了;而莫里斯呢,却似乎在爱中陷得更深了!在克莱夫的冷漠与世俗妥协下,跟所有人经历的那种痛苦一样,他失恋了...

当莫里斯再次从这种痛苦中走出来时,他剃去了那撇小胡子,于是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当初那个朝气蓬勃的“剑桥少年”。

他似乎已经适应了被击打,他甚至能从击打中获得乐趣,然而,那种天性所带来的疑惑还停留在他脸上。

「“我有种幻觉,他恋爱了”」

克莱夫结婚了,邀请莫里斯去参加自己婚礼,于是两人再次相见了。我们不敢说被社会掰直了的克莱夫的那种快乐是否是真的,但无疑,他认为如果莫里斯能像自己一样找个女人结婚的话会得到幸福。

然而,此时的莫里斯,真的开始怀疑起了自己。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病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妄想医生能够治愈自己的“性取向”。

“我难以启齿,如同奥斯卡王尔德那种苦闷……我有病吗?如果这是病的话,我想治疗……

而就在这时,那个淳朴而低下的男孩儿走进了莫里斯的世界。我们开篇标题所说的那个“伟大爱情”便由此而生。 没错,莫里斯在命运面前没有低头,面对那个跟自己不在一个阶层的仆人,他没有逃避,更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积极地面对与尊崇自己的天性。

再次注意那个细节,在打完板球克莱夫送莫里斯回去的路上,两人的装束与之前的如此形同,唯一不同的是,那个留胡子戴防风镜把自己彻底伪装起来的人变成了“克莱夫”。

看到此,我久久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给了莫里斯如此大的力量,让他能够去打破传统、打破社会阶层隔膜,去追求真理。是童年教育?是家庭?还是天性……

我想答案绝不是个别因素,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原因。自此,我对这个莫里斯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当然,还有那个没受过教育,但却天性直爽的“斯科特”。

「一场男男版“灰姑娘”的故事」

这个爱情故事导演处理的酣畅淋漓:从斯科特在雨中默默痴情地送走莫里斯,到他雨中窥视莫里斯,再到他爬进莫里斯的卧房,两人亲吻、做爱、倾谈、板球传情……

注:斯科特爬窗表达自己的爱,与当年莫里斯在剑桥“爬窗”向克莱夫示爱是如此对称。在西方文学传统里,“爬窗示爱”可以说一个古老的意象。

知道,作为一个下等人,斯科特并没有那么些顾虑,他只是一味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对于莫里斯,我们可以说是斯科特打动了他,也可以说是斯科特鼓励了他勇于打破了传统和阶层的束缚,逾越了自己内心的鸿沟。

注:当莫里斯与斯科特在博物馆中再次遇到童年的那个亚伯拉罕学院的老师时,那一刻,或者说那一幕场景,似乎神启般地让在痛苦中纠缠的恋人得到了顿悟。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人的爱情戏始于电影开始后一个半小时,用了仅仅不到一个小时便让观众感受到了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热恋,从怀疑到破镜重圆的全过程。

可以说,这是一场发生在故事中的故事,手法高明:整段”灰姑娘“的戏在整部电影《莫里斯》中并没有占据全部,而是作为莫里斯人生的一个阶段出现的,什么阶段——正是莫里斯成熟起来,冲破枷锁,重塑信心的阶段。

这种反故事中的套类型故事的结构,在电影中真的是很罕见的!

「结局:一个为爱留下,一个为爱打破,再一个把爱关在了窗外」

我们无法定义《莫里斯》到底算是喜剧、悲剧还是其他什么类型。它的结局让人五味杂全,感触无法形容。

自然,斯科特最终放弃了跟家人出国经商之路,甚至背负上了牧师对其“滥交”的骂名,决定为爱留下;而莫里斯也终于突破了自己,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于莫里斯与克莱夫的爱情却永远地被时代所淹没。

镜头结尾那一幕,带着忧伤的克莱夫默默地望着窗外,镜头反打:那个剑桥的朝气蓬勃的莫里斯重现,他笑着呼唤着克莱夫...

克莱夫的妻子打断了他的美梦,最终,他选择了将那美好的一瞬间永远关在了窗外。

纵观这部长达 140 分钟的《莫里斯》,你会发现其人物结构设置是如此的对称与平衡(以剧中三位男主角为主):

1、莫里斯、克莱夫在全剧中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对比与对称; 2、后入场的斯科特与之前剑桥中淳朴莫里斯的互补与对照; 3、那个激进的被逮捕的雷斯利与三人命运的反衬与对比; 4、所有其他家庭社会角色围绕三人轴线而布下的局……

所有这些对称结构让这部《莫里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与戏剧张力

另外,导演那种让演员只顾角色不顾观众的忘我表演着实让很多人看了走神儿,然而,你一旦入了戏,便会得到一种窥视英国百年前真实生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离我们又是如此之亲近——

那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一样,电影中的主人公“莫里斯”也一一经历了:从爱情的迷惘,到社会道德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再到被人孤立边缘化的痛苦……没错,这就是现实。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选择的是妥协、将就、退缩,而作为一个凡人的“莫里斯”,则给出了我们另一种可能性:打破传统,追随感觉和人性。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同性题材电影《莫里斯》,虽然没有之后的《断背山》那么唯美浪漫,没有《阿黛尔的生活》那般前卫火热,更没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般虐心,然而,他却是如此真实,如此接近我们,他为后来那些优秀的同性题材电影打下了不可估量的基础。

综上一切便成就了《莫里斯》爱情的伟大!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2017评分最高的爱情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些让人回味的细节 对于这部同志片,我们只有嫉妒的份了!

「推荐」经典“同性"电影 top 10


一个认真看电影的自媒体

更多优秀电影、经典电影请关注我们

 6 ) 聊聊《莫里斯的情人》的选角及演员的戏内戏外

在影片中他们风华正茂,青春耀眼,但当我们在现实中搜索时,却发现浮生易过,他们已走完半生……

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James Wilby和Hugh Grant 同获最佳男主角,下面就着重扒扒这两位男主的戏内戏外。

一. Hugh Grant

30周年修复版新海报及视频,Hugh Grant均被放在主要推介的位置上,虽然这与他在影片中的戏份有些不符。

事实上,出身名校的Hugh Grant也是最早被锁定的主演,有什么人会比牛津高材生更适合扮演剑桥高材生呢?

彼时Hugh Grant风华正茂,已从《牛津之爱》的明星梦走出,准备回到母校继续深造艺术史。所以并不想接此类同性题材,怕被同学笑足几年。所幸银行工作的弟弟最终说服了他。

看过Hugh Grant的作品不难发现,非科班出身的他演技不算稳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几乎全部出自Richard Curtis的班底,换言之,他需要会调教的导演才能有更好的发挥。无疑James Ivory做到了这点。

首先James Ivory的运镜极佳,虽然Hugh Grant本身条件上佳,同期作品也很美,但都没美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

第一次拥抱时的长镜,面部特写占据屏幕近两分钟,令人窒息。餐桌上明眸流转,启齿微笑的特写亦同样成为经典。

此后经年,HughGrant所呈现出的影像或可爱,或优雅,或性感,但从未再有如此美丽。幸好上天在他最美的时候以最好的镜头将之恒久封存。

在表演方面,比起《牛津之爱》中的手足无措,Hugh Grant在《Maurice》中可谓脱胎换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简直就是出身高贵的Clive,全无表演痕迹。

从出场时状似漫不经心的对白,精致的脸上却透出致命的勾引,眉目顾盼之间令莫里斯慢慢沉溺;告白时热切的眼神,如同火焰一般深情炽热;情到深处两相缠绵时冷静克制又不失甜美;感情徘徊时的痛苦纠结、无处渲泄,直至分手的决绝冷漠,每个阶段都演得丝丝入扣,令人很易理解莫里斯为何对他视若珍宝,捧于手心。

最后他倚在窗边遥望昔日爱人的身影,观者的心仿佛也和他一起慢慢沉下去,这就是表演的感染力所在吧。

严格来说,Hugh Grant在片中只是男二戏份, 却和James Wilby共同分享了威尼斯影帝,想来也同样打动了当年的评委们。

然而,威尼斯影帝的头衔并给Hugh Grant带来顺途,虽然之后他也主演了多部电影,饰演过肖邦、拜伦等名流,但可惜均反响平平,到了90年代初,几乎无以为继,沦为只收200英磅帮美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做英文口音指导,自嘲不如管道工的收入。

正当Hugh Grant再次不得不考虑是否应该放弃表演时,命运之轮终于开始逆转。1994年,他以微薄的15000英磅片酬出演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产生世界级反响,这部仅投资200多万美金的电影最终全球票房2.44亿,成为净利润最高的英国影片,在90年代堪称奇迹。Hugh在34岁时终于一飞冲天,赢得全球声望。

从此Hugh Grant的人生一片顺途,演着自己喜爱且得心应手的轻喜剧,票房长红。虽然95年闹出轰动级丑闻,但很快得到大众的谅解,99年的《诺丁山》照样红透半边天。进入2000年,Hugh跻身千万片酬之列,巅峰时期年度片酬更高达2500万美金,成为当时英国身价最高的男演员,风头一时无两。

如今的Hugh Grant已渐渐淡出,过着打高尔夫结婚生仔的悠闲生活,偶尔遇到喜欢的剧本才会接拍,但不再是主业。Net Worth显示他的身家已逾8000万美金(同咖位科林叔为2500万)。

2016年9月,英国电影协会授予其最高荣誉奖,称其为"重新定义了一个时代的英国男演员。并高度评价道:"Hugh是一位杰出的英国演员,他的从容演技和荧幕魅力使他深受世界影迷喜爱。他的成功帮助优秀的英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开拓了新领地,这些电影的品质足以和好莱坞及其他国家的佳作相抗衡。"

Hugh Grant的大半生虽然恣意不羁,但也算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二.James Wilby

原定饰演Maurice的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男主角Julian Sands,James Wilby试镜只是一个剑桥甲乙丙的角色。后来Julian突然辞演,导演在情急之下,才想起这个同样金色头发,高大俊朗的James。

说到Julian Sands,彼时也是俊美无匹,潜质无限,只是长相硬朗强势,缺乏James Wilby身上那种纯真温暖的感觉,很难表演出Maurice对Clive那种一往情深的倾慕和甘愿让其主导的痴心。多年之后,Julian Sands和Hugh Grant合作了《春光奏鸣曲》,当肖邦和李斯特坐在钢琴旁四手联奏,亲密拥抱时,很难想象那就是导演心中理想的Maurice和Clive,选择James Wilby虽然无心插柳,但相信也给导演带来了惊喜。

James Wilby和Hugh Grant同样出自名校,气质高贵,为人也聪明。

当接到再次试镜的通知时,马上去找已拿到剧本的Hugh Grant,因为他知道,以Hugh的个性,一定是希望和熟悉的人演这种耳鬓厮磨的同性戏。

他的想法果然得到了Hugh Grant的热切回应,当天晚上两人就在家里彩排了大部分内容,所以次日试镜James轻松拿到角色。

虽然初出茅庐,James Wilby也表现得极为出色。做为男主,Maurice的戏份贯穿始终,表现难度更高一些。由开始时的单纯懵懂,被点燃后的热情如火,唯恐失去爱人的卑微,被抛弃后的崩溃,自我怀疑时的惶然,重遇激情的惊喜,以及最后与旧爱告别的释然洒脱,James将Maurice的心路历程表演得十分丰满,影帝头衔当之无愧。

尤为难得的是他与Hugh强大的CP感,虽然彼时的Hugh已艳光四射,但James丝毫没落下风,两个比肩而立,堪称一对璧人。

两人的对手戏也很有feel,明明只是浅尝即止,却火花迸射般撩人心跳,多年之后James自己也说:"我们不只是投入,我们简直是沉浸其中”。而Hugh走红后被问到他遇到过的最棒的kisser是谁,答案也是James Wilby。

两人在现实中也很微妙,十几年之后,Hugh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牛津之爱》见到James的情景以及他当时的台词,James也在专访中回忆道:“在威尼斯获奖那天晚上,我们在Hugh的阳台上喝掉了几乎一整瓶苏格兰威士忌。谈了很多在电影拍摄时未曾聊过的话题。我把自己绷得太紧,而Hugh很轻松。”

单凭此画面就足够同人女们脑补一百篇长文了,只可惜两人没有红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

然而和Hugh一样,威尼斯影帝的头衔也未给James带来名利双收,从Hugh在94年走红之前的寥寥片酬,不难推测到James的困境。

遗憾的是,他并没等来如Hugh般逆转的机遇。娱乐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冢,在每个光鲜的明星背后,都有无数如James这样有演技有才华的演员被埋没。

James坦言"早期成名后,我的事业停滞了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也很沮丧”,但他依然乐观:"干这行你得能接受困难,表演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可以尝试各种人物,我是水果馅饼(意为全面型),能扮演主角,但如果不是主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幸家庭一直是他的坚强后盾。他和妻子Shana养育了四个孩子,在度过童年的大宅里住了18年,2014年以350万英镑的价格售出。

2018年,James在BBC电视剧Poldark出演后事业开始复苏,并于9月12日导演Maurice舞台剧公映。衷心祝愿James事业发展顺利,让我们可以有机会看到他更多的屏幕形象。

 短评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5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7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12分钟前
  • 🐷🐷
  • 力荐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15分钟前
  • shu
  • 力荐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19分钟前
  • we are
  • 推荐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20分钟前
  • 芝麻糊
  • 力荐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22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25分钟前
  • Allen Li
  • 力荐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28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34分钟前
  • CS
  • 推荐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37分钟前
  • balabomb
  • 推荐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41分钟前
  • 云外清都
  • 力荐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4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49分钟前
  • jagpumpkin
  • 力荐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5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5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

1小时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