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别乡的季节

HD中字

主演:张曼玉,梁家辉,文希莲,廖峻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2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3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4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5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6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3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4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5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6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7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8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9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在别乡的季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红(张曼玉 饰)和丈夫南生(梁家辉 饰)本是生活在广东番禹的一对夫妻,后来在李红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申请到了去美国签证,南生则留在国内等待机会。李红到了美国后发生改变,写信告诉丈夫自己想回家。南生一直劝慰鼓励她,直至南生收到那封申请离婚的信,他一方面难以相信,另一方面也担心妻子,遂偷渡到了纽约。南生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因为偷渡者的身份更是连同学拒绝收留他。在走投无路之时,南生结识了一位有中国血统的15岁妓女Jane,暂时安顿下来的南生继续寻找妻子。南生渐渐了解了一些关于妻子在美国生活的片段,南生当初的想象一点点被颠覆,本来想帮助妻子的他也快心灰意冷了。突然一天,分别多年的两人竟然偶遇,而一切都已不再如前……坦帕湾爱恋 第一季实习刑警吴见识夺舍 奪舍美人乱舞旺角的天空2之男燒衣国语四海一夜桃花运第二季永不放弃2015魔鬼刺客(原声版)魔人争霸 第一季青春期猪头少年不做兔女郎学姐的梦铁马骝II之街头杀手粤语失控记忆 (2018)极速复仇猛鬼街5:猛鬼怪胎宋文博黑道丧尸棕兔爆裂飞车第四部重生2004曼达洛人 第三季格罗姆少校:瘟疫医生乐队的夏天 第一季蛇蝎情人杰西卡·琼斯第二季地宫笔记之五百龙首舞出我人生3福秀回来了致命对决201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宫本武藏1954痴情儿女1963古剑奇谭之悲歌咒 (2021)恐怖走廊茜茜和我Love Tomorrow55号房间玩偶特工第一季蝙蝠侠:缄默人民公仆第三季永生守卫萌学园之圣战再起Chimera

 长篇影评

 1 ) 影评|《爱在别乡的季节》:沉沦在“美国梦”碎的一刻

文/王栩

(影片信息:《爱在别乡的季节》,导演:罗卓瑶,编剧:方令正,主演:张曼玉、梁家辉、文希莲,中国香港,1990年)

电影《爱在别乡的季节》一开场即表现出一股压抑中的挣扎。冷暗色调的画面里,一对衣着普通的夫妻悄无声息的收拾着同样普通的行装。置身在这间属于他们自己的灰朴朴的居室内,他们小心、谨慎,尽管收拾的有条不紊,却依然能从丈夫将一件灰黯的外套罩在妻子身上,以此遮盖住妻子所穿的那套依旧还十分簇新的西式套裙的用心处当可得见影片的压抑在接下来的叙事里会无处不见。

此时,天还未亮,夫妻二人抱着熟睡中的婴儿,走出家门。影片隐去了此刻应当响彻弄堂的脚步声,这倒不是主创人员对生活常识的疏漏,相反,夫妻二人走出家门时的静默恰恰是对生活常识的反映,突显出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打量,它是对来自暗处的一双窥伺的眼睛不一定存在但不得不有所警觉的自我训练有素的内在心理反应。

直到坐上开往上海的列车,妻子李红才在座位下面悄悄地穿上长筒丝袜。镜头在这一画面所停留的时间足以浓缩一个时代的压抑,它让普通人无时无刻不敢有所懈怠的神经藉由意蕴丰富的电影语言得到有效地展现。

“展现”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门外申请签证的排队人群这一场景中也有着明晰的寓意。那一列排成长龙的人群,带着焦虑和期待等着“好运”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好运”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概念,对它的操纵则掌控在美国领事手里。这就使得弥漫在人群里的焦虑化作对领事一家的祝祷,虽说这番祷词对自己能否获得签证毫无任何帮助。而期待呢,影片用一个深具象征性的画面将普通人从麻木性思维惯性里所衍生出来的期待表现的恰到好处的深刻。当领事的车驶过排队的人群,那些或坐或站的人们不约而同的用近乎端正的站姿向这辆只不过坐着一个公务人员的轿车行着恭敬有加的注目礼。这一画面传递了某种训练有素的外显,它让组织行为范式对普通人而言成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在这般焦虑和期待的冲撞下,离开比获得去美国的签证成为妻子李红更为急迫的渴念。循着这一渴念的主导,李红多次签证遭拒。在领事看来,这个女人申请赴美的理由并不充分,影片以李红接受领事面谈时的急躁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李红还是如愿以偿的取得了赴美的签证,在以孩子的名义唤起了美国领事的恻隐之心这一表象的掩盖下,为了赴美无所不用其极的普通人的心计于此时此刻概括出“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现实性意义。

带着喜极而泣的欣慰,李红赴美已满一年。这一年里,拉扯着儿子山山长大的丈夫南生不仅背负着巨额债务顽强地撑持着,还要面对左邻右舍欣羡不足、阴损有余的窃议。那些窃议聚焦在李红一个月寄回七封越洋家书,这足以让留在国内的南生顶着莫名其妙的“万元户”的头衔成为众人视线内的焦点。

这种于日常生活下累积起来的精神高压在李红寄来的一封要求同丈夫离婚的书信面前达到了峰值。为了一探究竟,这一年来未曾有过片刻喘息工夫的南生偷渡到了美国,开始了自己颇为悲壮的寻妻之旅。

寻找李红的过程同时也是南生经历一场人性蜕变的旅程。这段旅程灰暗,却又令人无所适从般的真实。美国向南生敞开了一个消解了国别界限的现实舞台。这个舞台释放出叫做“生活”的怪兽,它所带来的精神高压相较于南生在国内所感受到的某种压抑的氛围更加可怖和惊惧。初到美国的南生在投靠一个儿时伙伴的当晚,即被后者赶出了家门。从这个小时候一起在少年宫学习过绘画的儿时伙伴的口中,南生毕竟得知了关于李红的零碎信息。李红曾经住在如同垃圾堆一般的地下室里,如今却已人去屋空。骤然中断的线索让南生心头空落,混合着被儿时伙伴赶出家门的不解,露宿街头的南生躺在异国的土地上,于袭上心头的傍徨中沉沉睡去。他的脸畔,偎着那只破旧的搪瓷缸,缸里空空,寓意出这个男人渐次面临放空自己、告别过去的精神阵痛。

经历了一场场毫无意义的寻找,南生在同十五岁华裔少女珍的相处中彻底蜕变。珍不经意地引导着南生认识“生活”这头怪兽,并且从它那里汲取自身所需要的养份。在对“生活”如此近距离的打量下,固守在南生脑海中的传统意识观念逐渐崩塌,却又除之不尽地撕扯着这个男人残存的理性。

或许,“理性”正是南生在寻找妻子李红的过程中亟需改造的一种本能。在国内,它是同压抑、窒息的氛围依顺谐从的伪饰,在美国,则是求取生存的应激反应。影片藉由一个个与李红有过接触的人士在回忆中所勾勒出来的这个女人的概貌,几无差池的反映了李红改造“理性”的必由之路。这条路上,李红的挣扎显得徒劳,最终迷失在为了攫取钱财而不择手段的谋生方式上。可这样的谋生方式未尝不是正确的,在珍的简单、直接的“说教”下,南生为珍拉起了皮条。同传统意识观念分裂的阵痛让影片以南生痛苦的嘶喊浮现出李红在美国一年所经历的精神劫难。李红的迷失即为南生的沉沦,夫妻二人终于相会在“美国梦”碎的尽头。

影片虽属虚构,但它虚构出了一种关于生活的沉重,沉重的让故事里的人物、时间、地点、乃至于国度都具有着象征性的意义。就连这个故事本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就在人性蜕变的一刻。

(全文完。作于2021年7月2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2 ) 观后感

偶然刷到《爱在他乡的季节》电影解说,刚开始看到夫妻两人为了拿到签证历尽艰辛,就很好奇,但是解说电影的视频没更新完,就想着直接去把整部电影看完,没想到结局竟是这么悲惨!

那个年代的人们,觉得美国遍地都是黄金,想法设法的要拿到签证出国,殊不知去到那里又是另一番艰辛。李红在美国,没钱、没房子,只有一条命,住在无比潮湿的地下室,每天过的胆战心惊,经历的种种磨难,也是导致她后面精神分裂的原因。李红一个月给家里寄七封信,跟南生说自己坚持不下去了想回家,但丈夫却劝她,为了山山不要回家,要她坚持。殊不知,最后妻子给他寄的最后一封信却是跟他离婚。

于是南生就踏上了漫漫的寻妻之路,没有钱,只能偷渡到纽约。好不容易找到个画画的朋友,问到了李红的消息,但又因为朋友怕他连累自己得不到绿卡,半夜把他赶出家门。虽然在路边睡觉的时候被流浪汉偷走了半边鞋子,但所幸遇到了个热心女孩“珍”。在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纽约,珍确实帮了南生不少忙。后面也因为钱的原因,南生不得不去当拉皮客赚钱养活自己…但南生一直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他厌恶了这里的生活,给家里打电话说想回家,结果家里人像当初自己劝说李红那样,不让他回家,何等的讽刺啊…之后珍,想回乡下念书,她觉得南生竟然可以一个面包吃七天,那么她也可以做兼职养活自己,南生也开始找了个正经的工作好好生活…

当看到男生遇到李红的时候,我想到的最坏的结局,最多也只是李红有了其他的家庭。殊不知,李红一直在想念他和山山,还给他们织了很多的毛衣,给山山留了好多可爱的玩具。李红说自己写了好多好多的信,但都没收到丈夫的回信,刚开始还以为是家里的老人作梗,不想让李红回家…不过李红与南生终于相聚了,他们也度过了美好的一晚。但结局真的是太令人意想不到了,李红到了白天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只讲英语,甚至忘了南生和山山,曾经写的信也都是被白天的自己给拦截了,并没有寄回去。南生觉得李红很奇怪,于是一路跟着她,发现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南生想要唤醒李红,李红却把他当作想要非礼她的坏人,拿出簪子刺向了她最爱的人,最后南生被刺中心脏,倒在了她的旁边,手里还拿着沾满鲜血的全家福…

果然悲剧成就了经典,是那个年代害死了他们…

 3 ) 这是一部被远远低估的电影

90年代的老片,因为梁家辉,今天特意找来看,有豆瓣的评分在前,结果却比想象中好太多。很多人诟病的过于黑暗、结尾过于惨烈,在我看来非常正常。早期非法移民的艰辛,现在也许难以想象。张曼玉的精神分裂,前面通过其他人的转述,已经有很多交代。巨大的生活压力,恶劣的生存环境,异国他乡的危险遭遇,让她整个人渐渐如惊弓之鸟,求生的本能,令她最终为了活下来而以诓骗为生。整个剧情层层递进,不拖沓,不冒进,台语民歌成为唯一渲染情绪、标识节奏的背景音乐,跟影片的黑色基调非常契合。最后的结局虽然过于惨烈,但并不唐突。精神高度紧张时而失常的张曼玉,面对不愿意接受的过去(也可理解为长期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自保的行为,刚开始的自欺欺人,到真的遗忘过去),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完全可以理解。

梁家辉是香港的演技之神,不管什么电影,单看他的表演,就能沉迷其中。这部电影中,他再次贡献了卓越的演技,把一个老实、忠诚、一心希望夫妻团聚的大陆贫困乡下人演得惟妙惟肖。那时候的他,颜值也是巅峰,什么样的角色,都难掩他的光芒,当然,这种魅力除了外表,更多来自他神级的演技。

90年代香港不乏佳片,从影片立意到表现手法,都远超当今大陆的制作水准。这部影片的摄影非常棒,画面精致,色调晦暗,放到今天也不落伍。总之,这是一部被远远低估的优秀影片,五星。

 4 ) 外国的月亮


现在挺喜欢看90年左右的老电影。周日的晚上翻出来一个《爱在他乡的季节》,主演居然是梁家辉和张曼玉。结果,这么一个文艺浪漫的名字下是一个相当阴冷的故事。

电影大概
故事的背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对普通的广东夫妇也在出国潮的大背景下追赶自己的美国梦。两个人周而复始的递交材料申请签证、被拒签再申请。从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到上海领事馆,几乎每隔三个月都要递签一次。最后一次,在生完小孩之后,终于拿到了美国留学签证。张曼玉在签证官前所说的“我们这代人被耽误的太多了。”透露着那一代人的苦难。
张曼玉一个人去了美国,留下梁家辉在国内带孩子。妻子时常写信回来,梁家辉告诉她,千万不要回来。再后来,梁家辉收到了离婚申请信。日后,当梁家辉为了寻找妻子偷渡到美国时,家里父母也是在远洋电话里说千万不要回来。
初到纽约的梁家辉一句英文也不懂,他流浪在城市,被昔日的同学收留。当听到梁家辉没有绿卡是偷渡来的,为了不影响自己已经提交的申请,把梁家辉赶了出去。流浪途中,梁家辉遇到了一个只有15岁的华裔女孩。在华裔女孩的帮助下,梁家辉逐渐找到了过去和妻子接触过的人,也逐渐明白了妻子过去的生活。
一个漂亮的女人流落在异国他乡。正如《北京人在纽约》里所展示的,住在条件糟糕的地下室、打零工、没有绿卡被人欺负了也不能报警。后来,张曼玉所扮演的李红通过结婚拿到了美国身份。李红这个角色浓缩了无数早期大陆移民的影子,假结婚几乎是那时获得美国绿卡的便捷方法,包括邓文迪也是通过结婚渠道来获得绿卡的。如果张曼玉和老华人的婚姻过下去,可能未必也会是非常幸福或者非常不幸,至少还是有一个衣食无忧的平淡生活。而张曼玉偷了度蜜月的钱之后走了。
    
费解的结尾
后来梁家辉放弃了需找妻子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电影如果在这里截至,应该也算是无言的结局,出乎意料的是,电影偏偏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结尾。
终于有一天,在诺大的纽约市,他们重逢了。张曼玉拿出给孩子和丈夫织的毛衣,一切还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第二天,张曼玉像是变了另外一个人,用英文大声呵斥着丈夫,穿着怪异的到外面欺骗各种老人。
影片最后,梁家辉要求妻子和自己一同回去重新生活时,张曼玉用改锥刺中了梁家辉。梁家辉倒在血泊中,一张全家福也沾染着血迹。不知导演是出于什么目的,还安排梁家辉倒在XX女神像下,就是某一年很著名的一个雕塑。是想说明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就是在美国的死亡吗?《北京人在纽约》里面也有一个配角,同样没有绿卡最后意外死亡,可以永远留在美国。感觉剧本写到这里基本已经精神分裂了,女主角大概也是精神分裂了。

女主角、剧本都分裂了
看别人有句评论说,导演从美国的角度妖魔化大陆又从大陆客的角度妖魔化美国。确实,比如说,夫妻重逢后,张曼玉拿出捡来的收音机播放《我的祖国》。这点实在有点太过牵强附会。《我的祖国》是上甘岭里的插曲,这几乎是80年代的歌曲,怎么会传唱到80年代末。我老娘年轻的时候(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流传《外婆澎湖湾》这类的台湾校园歌曲了,邓丽君几乎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又何来郭兰英的《我的祖国》?还有那本为人民服务的小册子,感觉不是在讲述80年代末的故事,而是穿越到五六十年代一样。
两个人重逢之后说收不到信,张曼玉紧张地说是不是被人审查了,进而觉得是不是有人在监视他们?导演是想展现经历文革后没有安全感的中国人吗?就像是曾经在克格勃监视的压力下觉得别人会给自己肚子里安放窃听器的苏联人。开始以为导演是跟《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一样经历过文革、受到过伤害的人,内心强大的阴影才会不遗余力地展现那场运动的丑恶,结果导演根本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她到底想表现什么?
女主角到底经历了什么,留给观众想象。可是一般从各种事例来看,女人在外面拼命基本都是想接来孩子和丈夫。也不会像张曼玉扮演的角色一样对家里不闻不问。不过这样到说明了,女主角精神崩溃了。
以前看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的父亲从大陆到台湾,家里人捎话过来,不要回来,土改后家里已经几乎没有人了。不明白电影里男女主角包括家里都是要求不要回来,他们经历过什么使他们一定要离开这块土地吗?可惜电影也没有交代清楚。

男主角演技很赞
难以想象,梁家辉演过皇帝、王爷、阔少、小混混等角色,还会出演一个穿着类似中山装那种旧式西服,背着自己的孩子的知识青年形象,脸上带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茫然与无知。梁家辉的演技确实炉火纯青,从他扮演过的各种角色来看,可以把握各种不同命运人物的特点,实属出色的演员。他在使领馆外面抱着孩子拿着搪瓷缸喂孩子吃东西的镜头,让人心酸又无奈,那个年代常见的镜头。
梁家辉在纽约的挣扎和无奈,从一个知识分子到给15岁的女孩拉皮条,他的演技把角色内心的纠结和痛苦表现的很好。
相比之下,1990年的张曼玉还显得比较稚嫩。就从获得美国签证喜极而泣的一幕来看,有点用力过猛。跟96年的《甜蜜蜜》里到停尸间去认领豹哥尸体时哭泣中看到米老鼠纹身又笑起来的表情来看,她那时的演技还是很青涩的。

 5 ) 不造乌托邦

一直都知道梁家辉是个好演员,今天看了他演的黑金,剧情很不错,演的也很好,这里就不细说了。于是就找他演的电影来看,所有就看了这部爱在别乡的季节。
这是部好电影,90年拍的,而我现在才看到,好不容易在网上找到的资源。梁家辉凭此片得影帝,的确是实至名归。其实张曼玉也是可以凭此获得影后的,只是这部影片不是以她为第一视角,尤其是她卷款(洗衣店老板的)逃跑之后,到变成一个在公园里到处骗钱。这期间没有给她单独的内心独白镜头,让张曼玉在片尾见到梁家辉的时候,全靠张曼玉个人镜头表演来展示是不够的,也许她和梁家辉接吻的时候,那眼泪包含的含义太多,可导演你可想过,观众没有那么快的消化速度啊。所有张曼玉本可以变现的更成功!
另外,本片折射了当时的历史环境,无论是绿卡或者是偷渡去美国,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张有心去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可内心是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和当时国内人性束缚的影响,没能适应美国。其实很多那个年代去美国的人,现在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他们的结局也不是这么差,就像中餐馆的夫妇俩,不也混的可以嘛。还知道帮助张,说明既适应了美国社会,又还心存善念。又若珍,她是去美国的第二代,一身的美国流行文化风格,少无所谓,天不怕地不怕。他们都能适应美国社会,可以唯独导演设定张这个角色不能适应。也许出于电影本身需要夸张手法和故事情节跌宕的需要,也是出于对当时社会宣传——万恶的资本主义的需要。梁没去美国之前,自己不要妻子回来,去了之后,父母不要他回来。这就是不经历,不明白实际情况。
其实这部电影和甜蜜蜜也很像,但是甜蜜蜜的结局很好,男女主角即使在经历世态炎凉和沧桑之后,最终还是在美国的街头相遇,岁月在变,真心不变,岁月在变,初心不变。我作为一个80后,很多事情我们不在那个时代,让我们主观意识去了解、去感受,都只能得知皮毛。也许罗导演拍的对,世间事哪有那么多像甜蜜蜜一样的温暖。影片有很多暗示性的情节,都是一笔带过,比如张说很多信都收不到,是不是被监视,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梁打电话,父母不让他回来,也在暗示国内当时环境。但去了美国的两人又想回来,这是互相魔化对方,也是这是导演的平衡之术,不然我们都看不到这部电影。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如果在最后又给你一个像甜蜜蜜一眼的结尾,那怎么让你思考?有时候电影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不造美梦,不给观众内心一个乌托邦。

 6 ) 这种异乡与咱无同款。。

这不是散文,是一部电影。
在目前《南京!南京!》档期,谈这等小情小调似乎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不去看南京因为怕胸闷,看别乡季节是为能安静的寻靠一点温暖。
然而还是打错了算盘——除了片名,没有一丝的温暖。
残忍、残酷和冷冰冰的世界。


一对广东番禺的夫妻,赶上了八十年代末的出国热,女的(李红)拼命学英文,每三个月去领馆申请一次签证。穿的是文革结束后的服饰,讲的都是一个时期落下的阴影,听来可笑也悲哀。
终于在上海美国领馆拿到了签证。
刚到美国,她不时写信,说想回家,她丈夫南生叫她挺下去千万别回家。
信越来越少,终于,南生收到一封信,要他立即办理离婚。此后是n多的退信。
……
李红舍弃了这个贫穷的家庭?李红究竟发生了什么?
丈夫南生于是偷渡到纽约寻找他的妻子。


南生到达纽约的时候,带了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红本子,六十年代的搪瓷杯,一身破旧的中山装。语言不通,他去找过去认识的灾纽约的同学(画家),结果画家同学表现得异常热情,让观者一度不知道导演将如何导下去,一度认为李红一定是另嫁了他人……然而画家同学碰着酒杯大称:“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别谈钱,放心住着”,却在当夜在南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他突然推出门外。
南生流浪街头的时候皮鞋也被乞丐偷走了。却因乱认识了具有中国血统的15岁妓女Jane,他根据点滴的线索寻找他的妻子李红。于是随着不同认识李红人的讲述,一节节、一段段,李红过去一年的非人生活出现了。

影片充斥着大量美国街头的冷落景色,完全不是以往的灯红酒绿,这也许更接近真实的美国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
华人与黑人居住的破旧地区,灰黄的大楼,从英语教师到台湾人的便利店,南生一点点的了解到妻子的生活状况,许多是他不忍卒读的。李红由于贫困所迫,生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简直像个牢房,一张结婚照却清晰的挂在墙上。

在某一日送信的过程中,邂逅来得措不及防。
李红的关爱与无助,南生得喜悦与震惊……一晚上的温存与过往的艰辛苦水一并融合。仿佛还是过去的样子,仿佛还是那么的充斥着贫穷和幸福。然而跟许多的悲剧一样,幸福嘎然而止。第二天,李红忽然变成另外一个人,凶巴巴的大声呵斥然后凶巴巴的离开。纽约已完全改变了她。而南生也终于在这个早上死在李红慌乱的手下。
影片的结尾,浓妆艳抹的李红不知所措,血泊中是南生与李红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而地上南生那本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红本子和一支旧钢笔随着血印在阴雨天里兀自淋漓。。。


“思乡起,祖先坚心离唐山,不知离乡背景是安怎?”
“心疑虑能圆满?这种异乡与咱无同款” ……悲戚弥漫。哭。
   

导演:罗卓瑶ClaraLaw
主演:张曼玉MaggieCheung
     梁家辉TonyLeung
     廖峻JunLiao...
上映:1990年12月6日香港
奖项:1990年第二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短评

丈夫对想归国的妻子说不要回来 父母对想归国的儿子说不要回来 不离不弃的床垫 大大小小的毛衣 洒着鲜血的红色本本 文革时期的盖口杯 多带感的某种政治讽刺意寓 只有这样的良心导演才配得上观众口袋里的银子 PS:梁家辉多种因素导致拍N多烂片 依旧掩盖不了他神演技 对角色吃透度太深

9分钟前
  • 骑猪_追奔驰、
  • 力荐

梁家辉的表演逼真得我不敢看。

14分钟前
  • 弥岛
  • 推荐

前面的铺陈叙事都很不错,可惜后面有些夸张过火,甚至令人无语了...梁家辉演的不错~

19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论相比梁朝伟,为什么我更喜欢梁家辉

20分钟前
  • Kuit
  • 推荐

香港人埋汰大陆人,自以为的深刻罢了,并没有埋汰到点子上去,如果能更好的理解求生和生活,可能才能真的拍好这样的题材。在香港人眼中,大陆人有卑微木讷的情感,市侩的内心,苟活的贪婪灵魂,这些人仿佛为了赚钱可以低贱到令人发指。我出生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一江之隔,有时候我们看朝鲜人也觉得可怜的不行。但我们从小到大都能见到江对岸的孩子戏水玩闹,大人说说笑笑。他们真的苦,有时候饭都没得吃,但真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灵魂,那样僵直呆傻愁苦。他们的快乐反倒更简单,你如果过度同情过度解读,就显得蠢了,与想象皇帝是用金锄头一样的愚蠢

22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展示残酷不遗余力,角色憋屈长久的情绪在最后时刻导致失控。

25分钟前
  • 阿喆_Aloysha
  • 还行

一边是文化大革命,一边是布鲁克林,残酷的世界把导演逼疯掉了,最后二十分钟粗暴无聊的影(秀)射(逗)多少浪费了梁家辉出色的演技

26分钟前
  • lakeblur
  • 还行

好在有个悬念一直撑着整个故事,揭开谜团的同时就把种种处境说透了。遗憾就是用力过度,最后竟然倒在女神像下,有点太过了。《我的祖国》这个歌用得恰到好处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革命之后的幽灵,所以他们必定在夜晚交欢,在早晨别离,对于彼此都是狂人与鬼魂。当然有幼稚粗略的政治幻想,但梁家辉乘坐偷来的跑车与雏妓一起搜寻旧日爱人的生活碎片,遭遇两相映衬的狂欢节都很有趣。他们的他乡生活其实都已经变好,但爱还被捆绑在幽暗与恐惧中。我很喜欢这种鬼气。

34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没钱就不要移民了,实在太惨了。。那个莫名其妙的闽南语民谣时不时唱两句,有点扣分,主角明明都是广东人,唱什么闽南语??

36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从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可见调性,时代洪流下被身份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悲惨故事,应该是罗卓瑶导演执导水平最高的华语片,处处见抨击,面面是讽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都很强,梁家辉的影帝实至名归。

40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哎~ 看到那个画家想起了《八十年代访谈录》里的阿城,忍不住想当年小舅母一个人去美国念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小时候对于小舅母的记忆就是每个周日下午可以吃着她做的冰冻啫喱看唐老鸭~

4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结尾大悲,有着时代潮流中命运的无奈感。摄影不错,贯串的台语歌烘托主题大亮。两位男女主演在本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细看他两在楼道偶遇的情景,梁家辉的回眸,先是惊讶、然后愤怒夹杂一点的感动,再回来不信和心底的排斥,这一串的心理体现,真厉害啊!8

4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个人感觉对当年状况没有亲身经历只有耳闻的导演和编剧还非要拍主角是大陆身份的电影挺尴尬的——甜蜜蜜就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而且故事好可以免责。本片另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在插叙,像在读一本脚注很多的书,注意力常常被打断。整体来说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哪个都没讲清楚。看了两个版本,粤语版画质不高,国语版张曼玉的配音非常难听,尤其最后一场简直让人耳朵受罪。ps:让梁家辉和张曼玉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音乐里演吻戏,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观众

47分钟前
  • 蓝色薄荷
  • 较差

除了片名 一丝温暖都不给

50分钟前
  • llxx8023
  • 力荐

香港影人的大陆想象,浅尝辄止。红歌红太阳红皮书连同红色年代,罗方夫妇隔岸观海,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带着主观的暴烈。二十年后北上,不知道年末的新作,这份功课有没有进步。

5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看开头实在是不错,后来越来越狗血,想表达的意思太赤裸裸了,缺乏含蓄,不过演员很不错。

57分钟前
  • 吉野君
  • 推荐

三十前的张曼玉适合梁家辉 三十后的张曼玉适合梁朝伟

58分钟前
  • 東郷柏
  • 还行

故乡的《爱在别乡的季节》里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按照罗卓瑶方令正这对CP的理解,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失联和割裂的原因显然是一场浩浩荡荡令人心碎的颜色革命。在这个语境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一样。女主角从一场浩劫里逃到另一场浩劫里,可被理解成作者视点的男主角显然是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和重访历史的姿态,在这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大河里作着一种搜寻工作。在异乡人抑或新移民的指引和推动下,他最终看到了一种狂热而混乱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那个崇拜男性阳具的世界令他感到惊恐和不适。直到他完全从那种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才真正跟过去建立了联系。然而这对夫妻也完全明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于是便把故乡描绘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梦。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人生就像一场虚实交织真假难辨的戏。

1小时前
  • Muto
  • 推荐

喜欢,感同身受。虽然由于时代的设定,难免有地方过于直白,但老一代移民这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冒着被抢被杀的危险住在混乱的街道,也比回家好,那里没有自由、隔墙有耳”的状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怕是永远忘不了梁家辉在哥伦布公园女神像下倒在血泊里的场景。张曼玉真是华语哭戏第一人,牛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