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小李和老李

HD中字

主演:刘侠声,范哈哈,姚德冰,关宏达,尤嘉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7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8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9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李小李和老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海某肉联加工厂工会主席大李(刘侠声)是个热心人,却有个不雅的“气象台”绰号:他工作虽积极,身体却由于不运动十分糟糕,一到阴雨天就会腰酸腿疼,邻居只要见他手拿雨伞出门,效仿着准没错。车间主任老李(范哈哈)认为工作远比体育重要百倍,很是不满成日嚷嚷要在厂里搞种种体育活动的儿子小李(姚德冰)。厂里职工大力士(关宏达)自认力气大过天,对体育活动也是一脸不屑。反恐特警组第一季星际旅行:进取号第一季实时爱第二季惊声尖叫3女鬼桥 女鬼橋东尼泷谷风行四季青苔寻:电影版疙瘩爷爷小希少帅开膛街第四季王牌售车员爱情配角超级女警(国语版)绿箭侠第三季地狱厨房(美版)第二季雏鸟2屋顶的散步者隐形人2020雾山(国语版)狐妖小红娘竹业篇蛇女添丁鬼裤衩虽然没准备什么菜2拖车大叔的一夜惊喜任务:厮守终身犯罪现场调查第十一季山城棒棒军走山人

 长篇影评

 1 ) 多说几句

这片子真好,真好莱坞的真好,也是真好看的真好。

摄影上的想法,就举那个从行驶的船慢慢拉到摇臂的云台然后升起的运动长镜头,让我想起了威尔斯的touch of evil。

喜剧表现上,基本上默片法则,表情动作,事物参照对比,即使没有台词,一样流畅易懂。

编剧上,可以说是三线并进,但主要还是两条线,气象台大李和爱开会的老李,大李的气象预报,前后有反差,这是做埋伏,好剧本的基本特质,老李的顽固则是前后一致。这之外还有不爱动的大力士,摔跤的戏出现过两次。以及大李的老婆骑自行车,都是前后对比。写法都简单,但是写的很顺畅,安排得很合理。

演员,范哈哈、文彬彬都是解放前出名的滑稽演员,名角,演大力士的关宏达,也是名角,上海过去电影牛,牛在有这样一些人,能演那些大明星演不了的重要角色。现在上海,只有个周立波,其实不好笑,可还是被当做宝贝。谁能把上海滑稽剧的传统发掘出来,那才真的是至宝。滑稽剧是喜剧训练的基础,有了这个,上海能成为中国喜剧的基地,北京那帮子就只能算是群说相声的。

谢晋才是中国建国后最牛的导演,永远大众叙事。中国还没有人能够取代他。

 2 ) 十七年歌颂性喜剧

歌颂性喜剧。主要矛盾生产与运动孰轻孰重。滑稽戏演员惟妙惟肖,精彩之至。歌颂性喜剧“寓谐于庄”的创作规律:一、在这类影片中所描写的都是正面积极健康的环境, 而不是否定消极的、不健康的事物。“其态度是歌颂而不是暴露。通过笑肯定生活, 证明生活是美好的, 使观众热爱生活”。 (9) 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以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正面人物为主, 没有消极落后的反面人物, 因而对反面人物的讽刺消失了, 诞生了对正面人物的赞美。三、既然是要赞美而不要讽刺, 那么喜剧手法中误会、巧合与诙谐、幽默、风趣成为营造喜剧气氛的主要手法。在歌颂性喜剧创作规律的制约下, 丑角化的变形是不允许出现的, 必须要保证角色美的一面, 要排斥任何的讽刺和嘲笑, 美化的变形应运而生。所谓美化变形,其首要标准就是极力回避角色的缺点, 而夸大角色的优点, 塑造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3 ) 大李、小李和老李

张泠

         1962年,中国的文艺政策松动,电影界也出现更多喜剧,大约是“十七年”(1949-1966)电影中出产喜剧最多的年份之一,有代表性的如《锦上添花》、《李双双》、《魔术师的奇遇》(也是中国首部立体电影)、《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及《哥俩好》等。其中,戏剧家于伶等编剧、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可谓出类拔萃之作,将日常生活中人情之明快活泼与时代背景中的“政治正确”(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恰当糅合,却毫无牵强造作及生硬政治宣传之感,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才令喜剧桥段妙趣横生,不会流于低俗或尖酸刻薄。

        《大李、小李和老李》关于上海“富民肉类加工厂”的三位职工:小李热爱体育,父亲老李反对体育,原本对运动无甚兴趣的大李被任命为体协主席后,不但热爱广播体操和长跑,还鼓励妻子、“五虎将”(五个男孩)的母亲秀梅骑自行车。一段时间后,逢阴天下雨腰酸背痛而被同事戏称“气象台”的大李的腰疾竟不治而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取得好成绩,工厂里也兴起锻炼的热潮,连顽固爱面子的老李也加入打太极拳的行列……同厂职工住“浦江新村”一栋楼的同一单元,上下班都有亲密的空间和人情关系,充溢集体生活的亲切热闹。1962年,正是“大跃进”(1958)、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后不久,人们需要笑声,也需要丰盛食物,所以选择在“肉类加工厂”拍摄一部轻喜剧,有十足的时代意义。

        很多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厂,是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工作、休闲、保健、学习、娱乐,一条龙。《大李、小李和老李》中的肉类加工厂,有理发师和医生;“浦江新村”不但有集体宿舍,也有新华书店(可能还有托儿所和幼儿园,所以五个男孩的妈妈秀梅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自行车比赛)。同事/邻里亲密的空间关系,主要为以楼梯为连接点的垂直面向,摄影师卢俊福与导演谢晋巧妙以升降摄影机提供的运动镜头一气呵成,贯穿人物的流动交往:大李一家七口鱼贯下楼上班上学,经过老李和小李家,然后大力士、理发师、医生……在此,当代人们与学术界关注的“公共空间”逼仄使得“私密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似乎并未搅扰影片中人物,除了大李与三虎跳踏木地板使得楼下邻居老李不堪其扰,以拖把敲击天花板(这个勿需多言的信号,足以令双方不伤和气地心领神会)。

        当然,这或许是导演构建的乌托邦,明朗美好、与人为善的轻喜剧,社会阶层讯息微妙地隐埋其间:工厂里大家衣着朴素(老李一句台词交待他在旧社会是底层劳工,常“饿肚子”),医生打扮最洋派,有最先进和奢侈物件:自动雨伞、望远镜、照相机,口头禅或也暗示知识分子的怀疑论和摇摆:“还没一定呢”(这样的人物在几年后,成为被暴风骤雨般批判的对象)。片中“美术宣传画”与片头片尾的精彩动画一样,都是神来之笔。早期喜剧电影的痕迹也不时隐现:银幕上出现问号与叹号,令人想起袁牧之音乐喜剧电影《都市风光》(1935)。关宏达饰演的大力士与滑稽戏演员范哈哈扮演的老李,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则是早期喜剧电影的经典组合,从美国的劳莱、哈苔到中国的尹秀岑与韩兰根。

        与1959年的《今天我休息》(鲁韧导演,仲星火主演)类似,《大李、小李和老李》中也出现从近郊农村运到上海屠宰场的猪群。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无疑给电影院里的观众“画饼充饥”的慰藉,也连接了城市与农村。城乡关系的亲密(并无矛盾体现在片中),以年轻人的恋情暗示出来。小李的恋人描云,是郊区叶塘镇的公社社员,与小李一样,她也是运动健将和公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他们促成了一场叶塘镇与“富民”肉类加工厂职工的体育友谊赛,令大力士与老李等反对体育的“落后分子”进一步参与到群众体育活动中,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而五个孩子的妈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中力挫群雄获得第一名,与“五虎”合影时,她健康自信的神情,与开始锻炼前略显疲惫无奈的面部特写叠印,运动带来的“焕然一新”面貌,呼之欲出。

           有朋友质疑影片未能充分展开“体育运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如何让观众看到全民体育运动并非占用工作时间的娱乐(“年轻人爱玩”,老李最初的反对原因),而令职工以更充沛体力和干劲儿提高生产效率?当然,若能在此线索深挖,在导演谢晋和当时观众看来,是否更多涉入“政治宣传说教”意图而有些削弱影片的轻松喜剧效果?或者说,增强体质能够提高生产力,不言而喻,太过直白反倒轻视观众理解能力?

 4 ) 大李老李和小李

上海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一部喜剧影片,谢晋执导。
该片讲述肉类加工厂的大李为说服老李参加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经过一再挫折后,老李终于在他的耐心动员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的故事。
该片是一部清新健康、结构流畅、雅俗共赏的喜剧电影,也可以说是一贯擅长正剧和悲剧的著名导演谢晋的一部具有探索性和突破性的作品。
特别爱看老的喜剧电影,那个时候的演员基本都很本色,带着自身的特质和腔调,朴实、自然。影片所呈现出的日常生活,快乐安然,悠闲缓慢。人们没有太大压力,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

 5 ) 好片,好故事

很喜欢的一部片子。做广播操那一段贼搞笑。

不知道有没有《如此爹娘》这部啊?

今天看到这么多片子让我激动一番,赶紧去下载来怀旧一下,嘻嘻

 6 ) 大李小李和老李 演员 今况

今日回看这电影,在网上收集这些老影人资料,感慨十分,发到网上让众位备查
 原作者:天赋乐章

刘侠声(大李)
刘侠声(1915-1978年)




    滑稽戏演员。本名刘孝华,生于江苏江都,13岁随父来沪,就读于通惠小学,
因家境困难,辍学后拜文明戏演员王一士为师,进先施乐园戏班学艺,三年后去杭
嘉湖一带演出。民国24年(1935)重返上海时,艺术上已比较成熟,在本市游乐场
初露头角。民国26年(1937)先后去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作营业性演出半
年,与文明戏演员合演"趣剧"。回国后先后参加过易方朔、张冶儿的精神团,以
及"联合"、"金龙"、"奋斗"等剧团。1952年参加大众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
中扮演剃头师傅一角,动作洒脱,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节奏得当,以此成名,
与文彬彬同步走红。《三毛学生意》电影放映后,受到电影导演谢晋的青睐,邀
请他担任喜剧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的第一主角。"文化大革命"期间,《三毛
学生意》、《大李小李和老李》被打成"大毒草",刘侠声受到迫害;后平反。19
78年应上海曲艺剧团邀请,在滑稽戏《满园春色》中扮演厨工庄师傅一角。复排
时参加该团揭批"四人帮"大会,在控诉时,情绪过于激动,当场昏厥。送至医院,
因严重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老李(范哈哈)
范哈哈(1907-1987年)



滑稽戏演员。本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艺术,经常旷课去听杜宝林的"小热昏",被学校开除。后在五金店当学徒,结识了银匠赵云亭(即赵希希)、 菜馆学徒江阿伟(即江笑笑),在杭州大世界客串演出文明戏。民国12年(1923)拜文明戏演员顾云洲为师。民国14年(1925)来沪献艺,先在游乐场扮演"马褂滑稽" 一类角色。民国22年(1933)与王无能、江笑笑、鲍乐乐、陆希希、张冶儿等共同 拍摄了滑稽影片眶,j上海去》。民国25年(1936)与赵希希、裴扬华等搭档演独 脚戏,编演了抗日曲目《包公阴审白川》、《满清三百年》等名段。一度组织过家庭小京班,去各地演出。20世纪40年代起,组建过"万象"、"金龙"、"奋斗"、 "大众"滑稽剧团。在大众滑稽剧团曾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务,富有管理经验。1952年兼事编剧工作。1957年编演的《三毛学生意》晋京汇报演出时, 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剧场观看,并与他握手交谈,合影留念。长期的舞台实践, 形成了范派老生的艺术特点:光头红鼻子的造型,夸张的形体动作,杭州、绍兴的方言,成功地塑造了《三毛学生意》中的吴瞎子、《马戏团的小丑》中的老地痞、《小皮匠挂帅》中的皇帝老子、《滑稽年代》中的老艺人等艺术形象。曾任市文联委员。


小李(姚德冰)

待补充
关宏达(大力士)




(1914-1967)又名关鸿达,关洪达,关文达,满族,吉林阿城县(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人。在本县读完小学后,于1929年至1931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第二中校,期间,爱好美术和戏剧,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喜欢演话剧,他身强体壮,对体育运动很感兴趣,擅长抛铅球,掷铁饼,成为当时学校田径运动场上的一员猛将,1930年10月,作为省东省特别区代表队的一名队员,参加在奉天东北大学运动场举行的东北四省联合运动会,1931年参加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均获好成绩。“九一八”事变后,他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境遇,于1932年离开家乡去上海,经朋友介绍,到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当演员,拍的第一部影片为《热血青年》。以后结识影坛名人史东山,被人绍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了《凯歌》和《花烛之夜》两部影片,小有声望,邀他演戏的多了。以后,曾一度进入体育学校学习。“八一三”的枪声激发了上海学生的抗日斗争热情,曾参加国民党八十八师上海市学生参战大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海沦陷后,去香港,在两粤影片公司当演员,1938年3月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电影演员工作,曾演过十几部电影和话剧,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表演才华得以充分的发展,拍摄的影片有《球迷》《球场风波》《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翁遇仙记》《聂耳》等10余部。此外还参加过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四人帮”的迫害,1967年12月20日含冤逝世。1979年4月18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党委做出复查结论,给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文彬彬(理发师)
文彬彬(1919-1972年)

  滑稽戏演员。满族,江苏南京人。因身材矮小,习丑行,曾在安徽省安庆市一带参加黄梅戏班和京剧团客串演出。后又在江苏地区演过锡剧和沪剧,亦以扮演丑角为主。抗日战争时期,拜罗慧因为师,学演文明戏。不久,又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滑稽京戏。1949-1951年先后参加"飞马"、"人艺"等滑稽剧团。1955年后,在滑稽戏表演上日趋成熟。1957年在《三毛学生意》中塑造了一个好心、聪慧、勤劳并有反抗精神的三毛,名声大震。他把高度夸张的形体动作和人物的内心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揭露了旧上海的肮脏和畸形,获得了国内外一些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同年8月,《三毛学生意》晋京,周恩来总理两次观看了演出,接见演职员时对文彬彬诸多鼓励。1958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三毛学生意》拍成影片,由黄佐临执导,三毛仍由文彬彬扮演。此后,文彬彬又在《马戏团的小丑》中扮演了小丑陆阿喜,在《滑稽年代》中扮演了滑稽艺人天晓得等角色。

  这些人物大都动作灵巧,稚气而善良,对旧社会有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文彬彬把自己扮演的这类人物称为"小字号人物";而观众则把他发挥自身优势,在"小字号人物"表演上形成的特点称作"文派"。1972年,文彬彬因在长期的"隔离审查中受到残酷迫害,呕血身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平反。

俞祥明(医生)
俞祥明(1907~1994年)
滑稽戏演员。祖籍安徽。初.演文明戏,师承张冶儿。后,改演独脚戏,曾与吕笑峰、范哈哈、唐笑飞等拼过双档,
同时兼演滑稽戏。 1948年,俞祥明与程笑飞、小刘春山合作,号称"阵(程)、头(刘)、雨(俞)", 成为民间电台的
"三大响档"之一。
俞方言不多,唱功亦弱,但演技精湛,面部表情极其丰富,在"堂会"中或舞台上程笑飞演唱类似各派越剧的《绍兴
小姐》时,俞与之以"双簧"的形式出现, 程在俞身后当"阴面",俞在程身前当"阳面"。程唱到"戚雅仙喜欢吃西瓜
子"时, 俞随着程的声调做出咬瓜子、剥瓜子、扔瓜子壳、吃瓜子肉等动作,生动细腻, 配合甚是得体。在滑稽戏
中,俞工"滑稽老生",始终为"硬里子";并能做到不抢戏,在"本份"上尽力发挥。例如在《活菩萨》中饰潘老爷,
一脸的封建、愚昧、 蛮横、专制,塑造出一个颟顸透顶的糊涂虫。在《三毛学生意》中扮演的流氓老大,在《阎瑞
生》中扮演的无赖吴春芳等角色,也刻划得颇具个性。演过的滑稽戏尚有《游码头》、《天亮了》《大闹洞房》、
《独出一张嘴》、《老店新开》 等。尤以《老店新开》最为突出,俞扮演相命先生,王自迷扮演卖大饼的小贩,创
作了一个穷极无聊的相面先生骗吃大饼的一节戏。后被抽出,独立成篇,作为独脚戏演出,定名为《骗大饼》,被
广大同行搬用,成为保留段子。 俞祥明参加过笑笑剧团、合作剧团、联谊剧团等。1951年与程、刘合建了大众滑稽
剧团。"文化大革命"后,因长期卧病在床,未曾复出。
尤嘉(小辫子姑娘)
“文革”前,体操运动员出身的尤嘉主演过三部电影:【枯木逢春】、【蚕花姑娘】、【大李,小李和老李】。【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她扮演的书店营业员一边甩辫子,一边教大李广播体操的场景,绝对是新中国喜剧电影最搞笑的桥段之一。“文革”后,她还出演过【东港谍影】、【夜明珠】等影片。1985年,她定居香港,告别影坛。


原名方丽英。一级女演员。民盟盟员。1926年生,上海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 家协会会员。


娘(近视眼)



建国前从事歌舞、话剧演出,1950年参加合作滑稽剧团,在《活菩萨》中饰演潘丽蓉一角,成为滑稽界著名"花旦"之一。1952年后先后参加大众滑稽剧团、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中饰演主角小英。此剧赴京演出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8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成电影。应邀于1961年参加喜剧影片《大李老李和小李》的拍摄。她主演的《荷珠配》,得到周扬、阳翰笙等的好评。70年代后,多扮演"老旦"或"彩旦"角色,如《婚姻大事》中的阿红娘,《出租的新娘》中的小娟娘,《活神仙吃喜酒》中的奶妈等,人物性格鲜明,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除演大戏外,还经常参加独脚戏及说唱的表演,如《做媒人》、《杨大嫂回娘家》等,成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也曾参与电视剧《一女四婿》等的拍摄。
自参加了东视的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后, 成为沪上有名的老舅妈。

汪宗良(举重教练)
原解放军体育学院运动系举重队运动员。1963年11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举重比赛上,获重量级亚军,并以155公斤的成绩打破重量级推举全国纪录。同年12月,被国家体委授予一等功臣称号。

蒋天流
蒋天流(1921-  ),曾用名蒋咏青,江苏太仓人。上海大同大学经济系肄业。

  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先后参与《圆谎记》、《家》、《愁城记》、《北京人》等话剧演出。

  1941年转入华艺剧团,主演话剧《云彩霞》而知名。

  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为演员,参加演出《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剧。

  1944年秋,进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

  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芳草天涯》等剧,同时参加拍摄《母与子》、《太太万岁》等影片。

  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主演影片《我们夫妇之间》,并在《为孩子们祝福》、《护士日记》、《北国江南》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杨小仲、殷子合作编写电影剧本《宝葫芦的秘密》。


王子平(太极拳老师)
王子平 (1881~1973)字永安,回族,河北沧州人。出身于著名的武术世家,是上海八大伤科医师之一,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医学会理事和所属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晚年,他总结一生心得,撰写并出版《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势》等著作。



王子平常表演石担(举重),人称“千斤王”,1918~1921年间,曾几次与外国大力士比武,都获胜利,于是名噪武术界。1928年,中央国术馆聘请他为少林门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有《拳术二十法》、《却病延年二十势》等书问世。

王子平(1881~1973),宇永安,回族。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省沧州南门外大石桥东,人称“沧州武术一条街”的义和街,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也是伤科专家。

沧州尚武之风甚盛。王子平生于武术世家,祖父以“翻杠子”闻名遐迩,父亲王福宏有“粗胳膊王”之称。父辈们由于练了几辈子武还是家贫如洗,便想在王子平这一代改一改家风,认为那样或许家境好起来。母亲是个豁达之人,倒同意孩子练武,认为练好了武艺不会没饭吃的。于是,他便去拜师学艺。谁知,人家却不肯收他,有的甚至说他是“挨打的木头”,是不堪造就之材。这下子可把他气坏了,他发愤一定要练出个样子来。

那时,他才七八岁。人家不教,他就偷着学,偷着练。自己挖沟、挖坑,以此来练习跳远和蹦跳。随着沟的挖宽,坑的挖深,他的功夫也日见长进。他嗜武如迷,拿大顶、站梅花桩、举砘子、打沙袋,硬功、气功,什么都练。就是早上洗脸,他也不放过练功的机会,盛满水的木盆放在地上,他只手伸进去,先拿会儿大顶,然后再洗脸。晚上上炕睡觉,也不安分守已,而是窜上跳下,用以练习蹦跳和轻身术。他每天起得很早,有时二更天起床,顶着满天星斗,在万籁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下,心神贯注地练功;有时五更天起床,踏着遍地露水,吸着新鲜空气,一直练到旭日东升。这就是古人讲的练“北斗功”和“露水功”。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打着扇还嚷热,而他却穿着衣服在烈日下练功;冰天雪地的严冬,别人守着火炉取暖,而他却脱去外衣,在露天地里打拳。他还常顶着狂风,跑到城墙上练轻身法,跳进激流,到运河里去研究水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他都注意观察体会,领悟健身技击之道。

王子平不但练功用心、刻苦,而且十分注意虚心向各派名家学习。在沧州,他曾拜沙宝兴、马云龙为师习滑拳;在山东,他曾拜鼎鼎大名的杨鸿修为师习查拳。他不辞山高水远,到处登门教,博取众家之长。对别人的技艺,哪怕是点滴所长,他也不肯放过。有时人家不肯传授,他就以祖传技艺作为交换条件。长年累月的练功、学习,使他这块“挨打的木头”成了名冠武林的“千斤王”。

那还是1900年,冀鲁一带兴起义和团运动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镇压。王子平因“拳匪”之嫌逃到济南府避难。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处处有泉境奇观。一天,王子平正在柳园喝茶,看到一群茶客围着一个“水推磨”看热闹。那水磨飞转,似车轮一般,旋力很猛。王子平看得出了神,手头觉得直痒,脱口说了句“我可以捋住它,叫它停止转动!”旁边看热闹的人听了,有的撇嘴,有的暗笑,有的用一种鄙夷不屑的目光斜睨他。看到人们这种根本不予置信的神态,王子平气儿来了,他拨开众人,上前两步,双腿一叉,来了骑马蹲裆式,身略前倾,气沉田,一伸手,一把就把那在旋转的石磨拉住了。这一把,足有千斤之力,看热闹的人都被镇住了。从此,“千斤王”的大名在济南叫开了。

1918年9月,沙俄有个叫康泰尔的大力士来北京“献艺”。《顺天时报》连日刊登广告,对康泰尔进行了“武功盖世,名震环球……自古未有之大力士”的肉麻吹捧。这一狂吹乱捧有辱我民族尊严的广告,激怒了中华武林义士,当时,公开提出要与康泰尔比武者就有二十余人。

康泰尔胆怯了,以“该舞台地方狭促,恐有性命危险之处”和“未得各该国领事之准许”为由,拖延比武。后来,在“欲与较量者多”压力下,才决定从9月14日至16日,“假座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第二次大会”会场设在五色土。9月11日,北京的报纸披露了康泰尔在五色土摆擂台的消息。津沪等地武林义士李存义、韩慕侠,以及“某僧”等武士应召赶来,迎击洋力士挑战。正当双方决心一搏之际,崇洋媚外的段琪瑞卖国政府害怕了,它以“双方比赛武力必危及生命”为由,派员阻止武力比赛,仅“许其各自演出所能之武技而分优劣可也。”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赛武会”改为“演武会”。

时王子平正在北京军队中供职,教授武术。他得知康泰尔举办“赛武会”的消息后,决心迎击这个洋力士。后来,北洋政府出面阻止比武,他也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在9月14日康泰尔登台表演第一天,带着跟他学武的军人,“便服布置台前,康泰尔出,王君一跃登台,甫交手,康已掊地,时会场呼噪哗声大作,康就地爬起,不知潜匿何许矣!”“康大败,昨日遂不敢再登矣!”武史学家唐豪先生的《国技大观》,1918年9月16日的《晨钟》及同日的《顺天时报》对此事均有记述和报道。

1921年,又有一个叫沙利文的美国人结伙来到上海摆擂台。主要成员有美国的乔治(体重295磅)、德国彼得(体重305磅)、美国的丁柯尔等。他们自恃阵营坚强,无可匹敌,气焰极为嚣张。他们打出“万国竞武场”的旗号,并在报上出示悬赏,说凡能打上他们一拳者赏洋五百,如把他们打翻在地,赏洋一千。这一切,激起了当时不少炎黄子孙的无比义愤。有的同胞,自动捐款物,支持武术家们为中国人争气,为国争光。上海武术界更觉得不打败这批国际流氓,气愤难消。于是,大家推举王子平去打这个擂台,并议定,如有闪失,一切身家后事由上海武林同道承担。王子平什么价钱也没讲,慨然应允。于是,双方在合同上签了字,并说定次日正式比武较量。外国经理提出,为了表示双方的友好和诚意,请比武者在场上向观众讲话。王子平走上讲台,正要讲话,这时身后忽然窜出一彪形大汉,冲王子平就是一冷拳。王知对方净些无耻之徒,对此暗算心里早有提防。他一闪身,把冷拳躲过。那家伙一拳没打上,回身又是一拳。这下子把王子平惹恼了,他避开来拳,顺势飞起一脚,把那家伙踢翻在地,随后又还报他一拳。”万国竞武场“的友好诚意,就这样被一顿拳脚代替了。

当晚,“万国竞武场”送来一张纸条,声言合约无效,比赛取消。还说,那个打手不是他们的人。王子平岂肯甘休,他托人带口信给沙利文,说“你们不赛,我一定要赛,不见输赢决不罢休!”那帮国际流氓见势不妙,马上溜之大吉。不可一世的“万国竞武场”,就这样在上海昙花一现,随风凋谢了。

1922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挥毫写下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的条幅,赠给王子平,称赞他那尚的民族气节和纯熟的技艺、深厚的武功。

 短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0分钟前
  • 陈低调
  • 力荐

1962年原班人马原始沪语音轨版

13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我就记得那个甩辫子了 哈哈哈哈

14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与黄飞鸿、霍元甲齐名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受谢晋之邀,欣然出镜,于此片中客串一位太极拳老师。据十大高手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多不胜数。能一睹真人风采的,唯此一部,虽然只是区区几个镜头而已。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胶片放映,谢晋难得的喜剧片,沪语版,有些句子没听明白。@资料馆

18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那时候人可爱, 嘴一翘就笑。

21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跟谢晋比,冯小刚就是说相声的。关宏达这样的角儿如今哪儿找去啊?谢晋那就是好莱坞传人。

24分钟前
  • Mr. Three
  • 力荐

镜头、剪辑、表演、叙事,无不达到精良水准,细节处处彰显解放初期上海不落俗套的雅致;看这样的片,觉得生活真美好。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CCTV6时代,爸妈津津乐道的喜剧。/// 20180809@小西天2厅2排 时隔二十年在帝都和小李(妹妹)重看,老版沪语无字幕+画面修复。除去扮演大力士的关宏达或因东北人故会冒出几句普通话,都是非常道地舒服的老话,一“笃定”一连词“么”均色艺(当然受官宣题材限制,口白并没有特别活泼)。今天回头看这片,仍是十七年时期不可多得的喜剧成就——移风易俗如春风化雨,集体主义弊端也藏头去尾鼓励多元取向。片头片尾动画部分上美厂烹小鲜游刃有余,上滑则贡献了一批“流量明星”,回来查各位主创下落真是悲从中来(大李死于文革后批判四人帮发言,大力士文革初期跳楼自尽,理发师文彬彬死于文革,体操姑娘尤嘉文革后移居香港)。

27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在老电影里把propaganda融合的最妙的一部喜剧。笑死人了

32分钟前
  • 鹿桥春·韓蕊陽
  • 力荐

@ BTV卡酷 今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真的不是取材这里咩。。。看到被关冷库就想到了 囧 好吧 我的关注点很奇怪

35分钟前
  • 见习兔
  • 推荐

原来以前我的发型跟书店营业员姑娘一模一样。。。怪不得那么多老爷爷老太太都喜欢……

36分钟前
  • 未然
  • 推荐

在电影学院蹭课看的。。

39分钟前
  • ==
  • 推荐

哈哈太有趣了!妙趣横生,诙谐滑稽,这格调当真令人朝气蓬勃,这配乐加分不少。当年的浦江新村是现在的浦江镇吧,当时的民风那么淳朴,当时的条件真的不好反倒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了希望。7.6

4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还算有喜感,希望以后多多分享优秀的国产片

44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好怀念那个时代国人那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这让我不禁想,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件事情发生,现在的中国该会有多好。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可能有点俗套,但是它记录下了当时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这些是非常珍贵的。

4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好玩儿

52分钟前
  • llxx8023
  • 力荐

3.5 沪语修复版首映。好看当然是相当好看的,但就是....正能量之上海六十年代风土人情画、正能量之广播体操宣传片、正能量之平实有趣庶民剧。总结起来,就是一出“社会主义喜剧”吧。电影出生的时间节点值得琢磨——1962,这种多灾多难之年,在电影里却也全是“正确”、没有“错误”。就连不想做两节广播操、不想跟上运动潮,都是不存在的。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竟然是谢晋的。

59分钟前
  • whyseeimage
  • 力荐

这种从精神到体魄的强调有渡荒的原因,但依然可以窥见某种独有的气象,以体育锻炼为引展现了从国企到乡村的方方面面。

1小时前
  • xī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