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HD中字

主演:乔·阿尔文,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范·迪塞尔,李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2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7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8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19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 Joe Alwyn 饰)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范·迪塞尔 Vin Diesel 饰)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安葬班长,B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机缘回归普通生活。而周围的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战争、卫国、士兵有着各种各样想当然的理解。球场上的庆典盛大开幕,林恩和战友们的心却愈加沉重与焦躁……复仇者联盟(国语版)风味人间第一季杀人三步曲英语给你一千万魅力四射3沙家浜2006大明风华红线俱乐部之冤家路窄正发生正义夫妻圆满秘籍要不要交换一晚就好大火球义无反顾2023萨德侯爵夫人一念时光 第2季·动态漫意外人生2023简单事情包公出巡之明镜高悬生命补给战长沙有烟火的闽西荷尔德林的陶西部慢调大明妖异录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国语丛林热陶宝萍的幸福生活探访世界河流怪侠一枝梅小镇谜团第一季岸边露伴 卢浮宫之行白银谷雷雨人体蜈蚣1侠探杰克第一季冰上狂欢十二金牌陈真后传伦敦黑帮 第一季午夜慢车9号秘事第九季良医第六季蛇谷奇兵莫欺朋友妻精武战士欢乐饭米粒儿2三国

 长篇影评

 1 ) 我看了三个版本的《比利·林恩》,才决定来谈谈这部电影

电影感缺失,是之前争论的一个焦点。在看完三个不同技术规格的版本之后,我认为这种缺失是李安有意为之,而120帧4k的技术呈现,则是将这种有意为之做到了极限。 李安想要呈现给众人的,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而是直抵人心的真实。 真实到让你感受到战场上子弹与被打碎的血肉迎面而来,真实到让你感受到两人拼死打斗时的窒息氛围,真实到让你跟着比利林恩一起迷茫与难过。当所有人都远远看着他们并称之为英雄的时候,可有人感受过他们内心的恐惧? 我在影院看到的第一个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金逸影院的60帧版本,在观影之前,这个版本也被部分技术控认为“没有那么高清到像看电视”,是相较于120帧的高规格版本更适合于普通影迷观影的版本。 但是即便是60帧的版本,一开场感仍然让我有一种在观看高清电视的感觉,直到林恩开始穿插回忆在伊拉克的生活,这种感觉才逐渐减轻。 不得不说,60帧版本的影像在3D效果、亮度等各方面就已经非常出色了,在影片开始一群大兵列队时,就能明显感觉到人物仿佛立在你面前,在战场上的镜头,大兵射击时也能感觉到子弹好像在扑面而来。通观下来,对于观众来说,“电影感”的确会弱一点,但是个人的情感也会跟着电影中人物内心的起伏而变化。 第二个版本是在五棵松耀莱影城观看的24帧版本。24帧版本对比60帧版本,缺点就非常明显了,3D效果下,被拍摄物体如汽车或者人物在进行移动时,都带给观众非常明显的镜头在摇晃的感觉,细节和亮度也相较差之不少。 但是回看这三个版本,24帧版本或许算得上“电影感”最浓的一个版本——更多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你是在远距离的看一部电影,但是对于这样一部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以直描人物内心为主的作品来说,这种距离感也会让观众的情感变化没有太大的波动。 实际上,如果你看过24帧版本的《比例·林恩的中场战事》,你就会发现其实最普通版本中所谓的“电影感”也并不强烈,这种“电影感”的缺失与高清技术并没有绝对的关联,而更应该是李安的有意为之。 那么我们一直在说的“电影感”,到底是什么? . 我想更多的是源自于过往观影中形成的习惯。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跟我们的真实生活有所差距的,比如说电影的色彩,比如说配乐,我们也是通过这些亦真亦假的、或是超脱于现实的影像与声音,来按摩自己的情感——之如此前《阿凡达》中让人惊叹的影像技术,恐怖片中生活中平常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见到的血腥场景,喜剧片中一些怪异的引人发笑的行为。 而到了《比例·林恩的中场战事》,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几乎没有配乐,大部分对话或者是人物行为的片段都是在无配乐的情况下进行的,有配乐的电影片段配乐也都比较清淡。 配乐是电影中最容易被忽略但却非常能影响人情绪的一个神奇事情。如果恐怖片没有惊悚的配乐,那么恐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读者可以自己在电脑前看恐怖片时关掉声音试验一下);比如说《比例·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拉拉队员与林恩的对话与眼神交流,在一部我们通常观看的电影中,尤其当两个人接吻前眼神接触时,一般都会响起一些舒缓的音乐,配以两人柔情的眼神上,是不是会像个爱情故事?但是当我们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会不会觉得如果配上音乐,就有点别扭?因为李安要呈现给大家的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其次这个电影的色彩异常艳丽与真实,如果你看过120帧版本的话,那么这种真实的感觉就更加强烈,强烈到甚至会让你觉得不太自然。我们通常看到的电影,在后期处理时都会进行调色,营造跟现实有一定距离感的色调,比如说魔幻类的电影,通常电影总是给人灰暗的感觉;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也通常饱满、浓郁,能带给人一种有别于语言的表达。 而在120版本下,不仅仅是色彩,各个维度与细节都会异常的清晰与真实,而且所有存在于低版本3D电影中的晃动也都不见了。 这种清晰是一把双刃剑。 在另两个版本里,很多时候电影的画面都有主次之分,而在120帧版本下,一个镜头扫过来,连主角背后的人物和物体、环境,你都能看的一清二楚,观众很容易被带到其他信息上。 但是更清晰可能也意味着能让你在视觉之外有更多情感甚至是味觉的感受。B班用餐的那一段,林恩看餐台上的食物的时候,有一段香肠的短暂特写,在24帧与60帧版本下,你都很难注意到那几根香肠,但是在120帧版本下,你能看到香肠的色度非常艳丽,甚至会有看上去很可口的感觉。 在班长牺牲那一段,悍马上的M2机枪扫射到人身上时,24帧版本你会感觉人消失了,60帧版本你会看到人散成血雾了,120帧版本你能看到散成血块的人肉——是不是会感觉更加残忍?而在B班进住宅搜查那一段,120帧版本下,你能清楚的看到小男孩眼里隐忍着要夺眶而出的泪水。 这也就是120帧4K的意义:直到今日写稿,想起小男孩眼中的泪水,我都会不自觉的感觉到难过,而在另外两个版本中,小男孩的镜头难以从视觉上带给我触碰到情绪的东西。 所以说,在120帧版本下,在各个场景都更加真实,每个眼神都让人看得一清二楚的情况下,你也就更容易感受一年只挣一万四千八百美元的步兵(小说中林恩的收入)林恩的胆怯、孤独,以及自己的难过。 电影在北美并没有得到像在中国一样高的评价,这也并不意外。首先电影狠狠打了伊战的脸;其次从好莱坞的套路角度来讲,李安并没有讲出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这部电影他仍旧一如既往的混杂着东西方的思维,在影片之中又借班长之口讲出“我们天生就应该在战场上”这种宿命论的东方式信仰,或许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易于接受,但是对于不少欧美观众来说可能就没那么好理解了。 影片没有很好的故事,也不那么好莱坞,但也正是这种拥有更多内心戏的影片,才能更容易让我们找到实验的结果:影像的真实程度能影响观众的感知与情感变化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第一遍看60帧版本的时候,我的情绪会有波动;第二遍看24帧的版本,我可以做到很冷眼旁观的感觉,当时我以为是因为我已经看过一遍,对于情节都有心理准备了;直到我看到120帧版本的时候,看到林恩被打倒在地的时候,仿佛一块石头压在了心上,你自己也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绝望,不自觉的流下泪来。

 2 ) 关于戴姆和林恩的那个吻

预警:注意以下完全腐眼看人基……
而且有极大风险使你戴上有色眼镜观影导致体验不佳:我二刷就用的这个思路,结果感动全没了……
    
    总之慎读。

    比利林恩的原著小说里有这么一段:
"... then he grabbed Billy's face in both hands and kissed him full on the lips like a stomp, a whack with a rubber mallet." p.67


    网上有讨论说这只是两人在失去战友的创伤、激烈情绪、使用暴力等一系列行动后的不寻常反应。所以并不能说明Dime的性取向,更不能说明Lynn的性取向。我后来读完了原著小说,也蛮认同这种说法。原著里Dime是个“该死的自由派”,他可能只是too liberal to care about the sexuality.
    电影中虽然没有这一段,但如果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细节。
(如果你说以下都是过度解读+意淫,我举双手赞成。但我是真的很喜欢Dime/Lynn甚至Shroom/Dime/Lynn这种可能性 ;)

  


1. 林恩开场接电话手臂内侧有个明显的吻痕,故意让他展示给观众,然而这样都没破处,Srsly Lynn???
2. 林恩迟到被戴姆挖苦,后面戴姆一直留意着林恩,走的时候还推了他一下;
3. K演的姐姐有可能知道Lynn的取向(也有可能只是巧合,她对林恩说过一句“gettinsomeboy”,可以理解成gettin some(girl), boy,也可以理解成gettin (some boy);
4. 戴姆说脏话老说butt,比如Buttfucker in texas或者get butts fucked...当然这个真是我想太多(。
5. Dime扔球给Lynn,Lynn像小狗撒欢似的跑去接,熟门熟路,萌死我了;
6. “你看起来像刚亲热过。”Dime这句话的强烈醋意,没眼看……
7. 总觉得战友们惩罚傻逼“不问不说”小哥那里所有人都在保护Dime或者是他们都知道队伍里有人是少数取向………………………
8. “你找到他们藏类固醇的地方了吗?”Dime说的【这里没梗,就是觉得特别搞笑
9. “也许我就是个混蛋。”“也许你就是。”
10. 医生来电的时候安排Dime不在,Lynn立场进一步动摇;
11. Dime找Lynn军营谈心那段笑得太宠溺了(喷血(“I've been watching u billy."
12. 望远镜那段Dime愈发大·吃·醋,太没眼看了哈哈哈哈哈哈,气到换座位……至于么长官……
13. Dime叫Lynn别下半身为重用了gun和rifle的对比………gun比喻的是Lynn的丁丁哈哈哈哈哈哈;
14. “fuck him.” “fuck who?”
(Fuck Dimmeeee(大雾
15. 作战前战车里的Dime对Lynn的眼神也各种宠溺(我不太好……
16. 死傲娇Dime两次都不肯说我爱你也不想听到别人对他说,觉得Shroom应该知道他特别在意特别别扭于是习惯了……
17. 从舞台上下来Dime扶着另一个士兵而不是拉拉队队员;
18. 我不信Dime对Lynn说“我们没得选择”是不带私心的(。
19. Dime:“Billy我需要你。”Lynn就拒绝他姐回战场了(。
20. 最后Dime别扭了一下还是对Lynn郑重地说了I luv u too.


Dime死傲娇真是太可爱了……

PS:nation of children香港字幕好像翻译成了“一国的子民”,其实是说“孩童(不成熟者)组成的国家”。

 3 ) 实拍也有“恐怖谷”——《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观感

实拍也有“恐怖谷”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观感

2016年11月13日

本文也就简单讲讲120帧技术,不谈故事。观影地点是上海影城。

首先要感谢李安,“山就在那里”的精神,让我们有幸看到传说中的120帧画面。《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阿凡达》、《地心引力》之后,又一部能让人在电影原教旨主义上有所启发和思考的电影。不过,李安做得不像卡神和卡小神(阿方索卡隆)那般,在电影3D上有非常成熟的实验和思考,继而在电影表现中显得圆滑和保守;而是勇敢地把120帧的优点和短板都一一露出,反而给人一种“你们观望吧,我先冲了”的生猛劲儿,非常像罗伯特泽米吉斯的《贝奥武夫》和《极地特快》在CG人物和动作捕捉技术上的探索,元气淋漓,但是可以认为是失败了。

《贝奥武甫》和《极地特快》,包括最早的《最终幻想》,都证明了一点:现在的技术还无法真正突破CG人物的“恐怖谷”效应。之后的《阿凡达》、《猩球崛起》,都理性地往后退了一步而获得成功。接下来的《创战纪》、《速度与激情7》、《本杰明巴顿奇事》、《终结者4、5》让老人变年轻、让死人复活,也都是浅尝即止,不敢大肆张扬。今年的《圆梦巨人》又在他们的基础上小心翼翼地往前踏了一步,做得更像人了,但是巨人的脸还是没有完成对“恐怖谷”的跨越,毕竟巨人就是巨人,还不是本金斯利。

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证明了另一点:人的肉眼所接受的视觉信息与大脑对这些信息的解读之间,的确还有我们没有研究透的领域。120帧的特性,我觉得是在帧数上“粗暴”地达到人的肉眼真正无法察觉的密度,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影像接受习惯,从而强化真实感。然而我们肉眼看到的画面,并不是只有高帧数这一个特性,其他形式的特性如果没有配套上,真实感和不真实感之间会形成矛盾,从而产生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异感。

也就是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我们看明白了一点:实拍也有“恐怖谷”。如果说它在影史能留下痕迹的话,这就是它最大的意义。

现在我简要总结一下《比利林恩》120帧观看效果如何:

1.3D的亮度足够了(不过这个在传统IMAX3D中也能达到,可能跟120帧没有什么关系)。

2.3D场景下,“摇”、“移”、“转”这三种拍摄手法可以不再让人头晕,真正达到了流畅,仿佛我们真的在扫视现场(记者会场景尤其突出)。可以说李安在本片中对“摇”的使用简直肆无忌惮,玩得很HIGH,效果超越一切以往的3D电影。《阿凡达》都不敢这么玩。

3.人物脸部的细节实在是非常清楚和真实。这可能导致两点变化:一是演员很细微的表情都能被捕捉到(比利林恩紧张时的眼袋在抖动),二是如同几年前《霍比特人》48帧的恶评一样,太流畅了,感觉太真实了,如果演员化妆了,那就是能看出来化妆了,可能会让人产生离间感。这个到底能不能用灯光和调色来弥补,我不知道。李安并没有在这方面很极限的探索。

4.浅景深造成人物与背景严重脱离,某些镜头甚至感觉像看皮影戏。因为在帧数上达到了真实,我们的肉眼渴望在景深和景别上达到相同的真实度,但是大部分镜头没有达到。很多画面李安还是按照传统的镜头语汇去表达,甚至有快速变焦。这些镜头尤其让人感到别扭。

5.大景深画面,让人产生了在看电视纪录片的怪异感。这个与我们初次在小屏幕上看高清电影的感受是一样的,不过现在大家都看习惯了,所以我默认将来我们会失去对大景深120帧的敏感。

6.大动态场面,120帧效果无人能敌。如果就看普通版本,本片的战争场面其实很平庸。但是换上120帧,我滴乖乖,一颗子弹就会让你吓一跳。这时我会突然感慨,下一个尝试120帧的应该是卖拷贝和保罗格林格拉斯。他们的3D电影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我们的视觉产生了恶意。不过如果换上120帧,无论快速剪辑还是手持摄影,3D电影的短板都能被补上。

7.继承了第6条,我再发散一下。本来通过《阿凡达》、《地心引力》、《云中行走》,我总结出来好的3D电影的准则:完全尊重和模仿人的肉眼视觉,应该是大广角、大景深、长镜头,运动镜头应该稳重。不符合这三点的3D电影妥妥地应该打回2D原型。现在根正一下:结合高帧技术的话,快切和运动镜头是可以被引进3D语汇了,当然大广角和大景深不变。让观众的肉眼自行在画面中寻找焦点。

总结一下,现在很多人唱衰120帧,我觉得唱不衰。李安的尝试不能说圆满,但是及其有价值。如同战场上第一个被狙击的战士,他倒下了,但是他为我们指出对面狙击手的大致方向。

有完美体验的120帧电影一定会出现。到那时,我们再看电影产业和院线行当的又一次血雨腥风。

为李安的勇气点赞。

有你是影迷之福。

 4 ) 120-FPS 大斧,和你的小木门

“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电影感”

“一切剥离感受谈故事都是耍流氓,反之则不”



1、120 FPS大幅改变了运动镜头的意指。
看到资料说,人眼平均采样率在45 FPS左右,少数人可以到60+。但考虑到人眼应该是个不均匀采样,120 FPS相比24 F,甚至60 F,仍能带来更多的信息量。
由是,一些常规帧率电影里过快的运动在《比利》中却速度正好,如球赛开始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有一个较快速的摇动镜头。它基本上完成了“环视”的动作,在24 F电影里,完成相同功能需要两倍以上时间。(这个镜头在24 F里应该是个“业余的”灾难。)24 F电影中的快速移动通常用于表达“晕眩”,“惊诧”等感觉,在120 F电影则需要更快的速度来达成抒情功能。如比利幻想与啦啦队女孩在家中进行性爱,有一组进入房间的镜头,速度已经很快,但仍然不够快,导致冲击力不够。(这组镜头在24 F里或许恰好)与此近似的瑕疵镜头,是在队员们用餐的一场。有一个餐食的摇动+移焦镜头,那个镜头在120 F条件下显然过慢了,无法还原“注意力转移”的动作,显得很机械。
与此同时,一些运动镜头的轻微颤动也更为明显,放大了轨道镜头中的瑕疵。

2、“动物”的春天?
与上一点同样的原因,任何演员的轻微运动都更容易感知。一颦一蹙都更加易见,这让比利传达情感的能力大大增强。数个比利的特写镜头让人动容。摇动的树叶,飞鸟也更加具有感染力。与此相对,一些“死物”就显得了无生气,室内场景甚至有点让人窒息。(或许是恐怖片的新方向。)看来大体上,120 F会是个“动物”,“动作”占优的世界。
损失是,人物的象征性基本没了。由于人类运动速率不可能大幅浮动(与镜头运动不同),即:人不能慢速眨眼,也不能超速皱眉,所以难以达成超日常的效果。例:以往通过控制演员肢体以获得“雕塑感”的做法基本失效了,《圣女贞德受难记》在120 F下是不可能的。

3、李安没有浪费120 F。
从某些角度,李安已经走到了120 F的尽头。
电影早期的基本范式是24 F+固定镜头,24 F让我们损失了一些细节,而固定镜头是一种强制性注视,这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两相抵消,我们获得了一个与自然感受相去不太远的世界。早期电影的运动镜头也以稳定性的运动为主。随后,手持摄影兴起,帧率仍然保持24,因为人的视觉自带稳定系统,所以手持镜头基本上让我们看得“更少”。这类电影构成了“次视觉”,当然数码影像的锐利性做出了部分补偿。(由此看来,手持浪潮跟数码机器兴起基本同步可能不是巧合,跟机器便携性相关度反而没那么大,不然难以解释五十年代手持摄影机出现后,固定镜头仍然占据主流很久)李安使用120 F让画面更逼真,同时通过固定/稳定运动镜头让我们看得更清,最终效果或可称为“超视觉”,再加上相对现实主义的表演,那就是“超超视觉”了。
而且李安在片中用超视觉拍摄了“不忍看”的场面——战场杀敌,也拍摄了“无法看”的场面——几万人的体育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安已经去到很尽了。所以整个片都有些过量的感觉,像是一部120 F exploitation film.
由此做出预测,120 F+手持镜头,两相抵消下视觉感受可能会自然一点,期待Andrea Arnold来部120 F。《比利》片中有个很惊艳的镜头,360环绕比利转。在24 F下这么转视觉很容易丢失焦点,但现在刚好。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感受到环绕镜头传达出“注视”的效果,与之相比以往的环绕镜头都是跛子。相信这样可供开垦的荒地还有很多。
或者120 F+象征化的表演?期待蔡明亮拍一部120 F。其实,他在《行者》《西游》里面做的事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走了。
另,电影会朝“超视觉”还是“次视觉”走呢?还是保持不偏不倚?

4、问题和讨论
为什么影片的光打得这么平均,这么难看?跟120 F有关系?
如果120 F有点过采样,那么随之上升的快门速度对于视觉接受有什么影响?

 5 ) 记录一个史上最丧观影体验

【这不是一篇有任何技术见解的影评 这是一篇写得比较乱的观影随笔 从头剧透到尾 还没看的朋友最好不要往下看了?】
“You risked your lif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How many people can say that? Maybe you didn’t understand why we were at war. Maybe you never will. But it doesn’t matter. You held your hand up and said, ‘I’m willing to die for these worthless civilians.’”
—Phil Klay, Redeployment
我出了电影院,挤上地铁,感觉路人的一颦一笑都非常不真实。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我被色彩极其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挤压,幻象好像都变成了真的——这是一个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感性观众对120帧技术最直观的感受。我在看完第一时间给好朋友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大型PTSD VR体验。我跟着男主角在礼炮轰响的一瞬间回到伊拉克的战壕里,跟着他死死扼住死敌的咽喉,跟着他抱住牺牲的上级掉眼泪。最后等我回到真实的纽约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虚幻了:Grocery shopping? Who goes grocery when your fellow Americans are giving their lives away for the greed of those handful of privileged individuals? 完全像一个刚离开战场的老兵一样审视这个庸常得吓人的世界。很久以前看的《拆弹部队》里,男主角站在超市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物质丰盈不知所措,我估计我走在大街上也是带了一副和他一样苍白可怕的表情。
这是一个十九岁的男孩的故事。因为家庭的变故需要穿上军装,他去到陌生的国家,听着长官的指令,把枪指向那些陌生的阿拉伯面孔,男人咆哮,女人哭喊,孩子吓得跑开,他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因为一个偶然的镜头成了国家的英雄,在那同时,他曾经最信任的人正在他怀里慢慢死去。他看到手上的鲜血,有战友的,有敌人的。他那么年轻,却已经饱经风霜。
家人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参军的意义,他们还在把他当做孩子一样保护。只有姐姐说,别卖命了,回家吧。
可是回家了能怎么样呢?去汉堡王打工?去社区学院读书?缴税,付保险费和医药账单,谈恋爱,结婚,带小孩,看着他长成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大人……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面对他无法挣脱的平庸和窘困,面对失望,面对悲伤,面对无能为力……
起码在扣动扳机的时候,他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曾经的上级说过,他们所为之奉献的,不一定是国家,不一定是上帝,是任何大于自身的东西。
在达拉斯的体育场,在那个本应让他光芒四射的半场秀上,他看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是捧着热狗汉堡的肥胖男人,是喜欢挑衅的保安,是被训练着快乐或悲伤的拉拉队员,是在国家主义的宣传下已经充盈在了每个人心中的荣誉。国歌响起,他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观众们热泪盈眶,可是一切粉饰太平的喧嚣都让神经已经极其脆弱的他想到战场,想到他即将回去面对的死亡。
这是你的国家,把你像木偶一样随意操纵的权力机构。这个充满了虚假的感动,繁华浮夸到化成半场秀的烟花猛一下炸裂的地方,你把它的标志印在胸前,为它出生入死,你甚至没办法轻声表达自己对它的不满,尽管你知道从小的教育都让你学会了要一心为它好。
这是你的人民,他们为了私欲四处奔忙。假装理解你的人,讥诮你为政治工具的人,说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只是因为你身上制服和胸前奖章的人。
所以你说,你还要为它付出一切吗?
他说是的。对他来说,现在他的一切就是部队了。他选择爱他的战友,选择把枪口对准可能是平民的异国男人,与此同时他选择离开蔓延到家庭晚餐桌上的政治争端,离开因为一场意外摇摇欲坠的家,离开平凡生活里所有琐碎的失败的可能。没有人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也没有人是完全自私的。他的选择或许二者兼有,可是谁能指责他呢。
毕竟他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孩子,一个为了保护姐姐参军的孩子,一个甚至没到年龄在自己国家合法饮酒的孩子啊。他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他将为他早已认识到的无意义付出全部的青春。他以后的人生里,每一刻都无法逃离爆炸,硝烟和鲜血。他会去屠杀,并在之后无数次的自我审视里回忆起那些消失在他手上的生命。
然而他认了命。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了就必须继续面对的人生。
没有人可以逃脱生活。我们只能回到生活中去。

一些小数据:
美国17%的流浪人口是退役军人。
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160万退役军人中,有45%正在申请残疾补助。33%已确认具有和役期相关的残疾。
这些军人里,20%左右被确诊患有PTSD或抑郁症,剩下的80%里有许多人不愿意进医院,不愿意看心理医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我查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此时此刻和我看着同样的一个google文本框,敲下同样的字,为了确认自己有没有病,为了看一看自己还是不是一个正常人。
一位生活在俄国和苏联的交叉口的诗人说过, “We must love this poor earth, for we have seen no other.” 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明天早上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美好一点?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告诉我,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6 ) 谁此时告别故乡,谁就将永远流浪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回来,有人问我值得不值得去看,我才想起来整个的观影过程中竟然完全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完全进入了比利的世界,看他所看,思他所想。因为太进入情境,所以开演三分钟后我就开始鼻酸,我也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感到不好意思,但是当比利回到家,和一家人一起吃饭,家人吵了起来,妈妈突然一拍桌子的一刹那,我看到比利被吓得一哆嗦,眼泪就再也忍不住流下来了,后面的戏基本就是时不时的哭着看完的。回到家,我在微博上说这电影看得我哭坏了,然后有小朋友纷纷回复我,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啊。是啊,这电影真的有人会看哭,看电影时,我旁边坐着一个二刷的朋友,她哭得稀里哗啦,当我听到她的在黑暗中抽泣的声音,突然觉得自己也不那么孤单了。


为什么要哭?不知道唉,不过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做绿妖老师的电台节目,我说我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有一段,是列文在一个政治场合遇到一个邻居,两个地主就聊起天来,我读着读着就哭了。绿妖老师就说,为什么要哭?我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那段很平常的对话,充满了人生的无奈和艰难,是平时人们都注意不到的。可是托尔斯泰注意到了,记在心里,还写了出来。我当时觉得托尔斯泰如果连地主都能懂得,大概也一定会懂得我吧。看比利·林恩的故事就有这样一种相似的感觉,镜头其实就是导演的目光,一个导演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他自己能看到什么,能让观众看到什么。看《比利·林恩》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李安的目光,他真的能看到哎,我们这些小小心灵的世界,我们心中那些不可言说也根本说不清楚的尴尬,痛苦,为难,困惑。他真的全都看得到。我不仅随着他看到了比利的内心,也感觉自己的内心被看到了,我所有说不出的委屈和为难,不用一言一语,他全都懂得,这目光太温柔,于是我哭得像个孩子。


小小士兵比利·林恩的故事并不复杂,所谓“战争创伤”这种理论性的名词,我们也都听说过,但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恐怕没人能做到。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学会了一条心理学知识,不要随便对经历过苦难的人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你理解不了。也不要对他们说”我懂你的感受”,因为你感受不到。比利从遥远的敌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从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不引人注目的男孩,他的内心也许是孤独的。但是他现在成为了整个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终于被人看见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可他的孤独没有消失,反而膨胀起来,变成了和他的名气一样的大的东西。荣誉,爱情,金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一一从他身边经过,但是他感到的却是越来越孤独,人人觉得自己懂他,他们赞扬他,评价他,定义他,人人看到他站在眼前,但是没有谁真的能体会他的感受,人人在看他这他,却没有人看得到,他的悲伤那么大。(写下这句话,真是好想配张搞笑的图片,配合一下我们这个荒唐的人生啊)。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人们在赞扬你生命中最惨的一天,那感觉真是……



看到即慈悲,被看到就是被抚慰。看到不容易,同床共枕的夫妻,深爱着对方的父母和子女,同学,朋友,同事,每天都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却彼此看不到,走在这人世间,四周都是明眼的人,却像个隐形人,内心无比孤独。很多人说李安这部电影的态度很模糊,甚至是没有态度,我觉得他当然有他的态度,但争论李安是什么样的态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看电影这种事,有时候不仅是需要走脑的,还需要走心,有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去感受和体会,而不是去用逻辑思考和思辨。有些人就是只能走脑,无法走心,无法去感受和体会,或者天生如此,或者后天被各种学习和训练得如此。这很神奇,完全不能靠逻辑思维的讨论方法去达成共识的,走心这种事,如果谁的心门是紧闭的,眼睛是闭上的,他感受不到,看不到,那也确实没办法去强求。



说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关于120帧的问题,到底这样一个故事值得不值得去拍去看120帧?我的答案是,值得。未来我们会看到很多探索宇宙的大电影用120帧去拍摄,我们将来有的是机会去看,而且可以见各种视觉效果会层出不穷。但是把一个普通人的小小内心世界,看得和整个宇宙一样重要,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用这样的方式被看到的,也许只有李安这个人,这样的电影,也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这一部了。



士兵比利·林恩最后做出了他的选择,在和姐姐告别的时候,他说自己可能到死都是个处男了。这一天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刻。也是文学里常提到的一个精神顿悟的时刻,这个小故事像极了乔伊斯的小说,在故事的最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是希望比利能做出留下来的选择的。这有什么难得呢,不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吗,他是战斗英雄,有足够正当的理由离开部队,爱他的姐姐,用力的在抓紧他,新认识的姑娘也许能发展一段美好的爱情,他可以把他的故事卖给好莱坞换一笔钱,他的好形象让他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是难事,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和平的世界里活下去,他不是一个家国观念深重的小伙子,经历过了这短短的一天后,也已深知战争的无意义和虚无。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回到战争中去呢?



因为他的孤独太巨大了啊,他的悲伤也太大了,好像房间里的大象,已经大到了他身边的人都看不到,姐姐很爱他,虽然不懂他,但是给他找了心理医生,可心理医生能帮他什么呢?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对于比利·林恩来说,这一天如果不是还有队友,队长陪伴在他身边,这一天就可以说是一个由所有赞扬他,关注他却不懂得他的人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地狱。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他回到了他的队友身边,回到战争中去,那不是什么为了荣誉为了国家的选择。那是他,一个求生的人,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因为这个世界上,祖国已不是家,伊拉克更不可能是,此时的比利,能做到的决定,可能只是回到那辆装甲车上,回到他的队伍中去,一个叫比利·林恩的士兵的内心,才能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真正的链接,才能觉得自己真正被看见和被懂得。虽然小伙子们都不太会说话,但也只有这样彼此珍惜着,相依为命的走下去了吧。这是孤独的少年在茫茫大海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一点光亮,他只能尽力的游过去。是啊,我们就是会不顾一切的去抓住人世间这一点点仅存的光亮和温暖,因为我们不仅孤独,而且脆弱啊。就像王佳芝最后的选择,是因为脆弱啊。


也许有一天,比利·林恩能活着回到故乡,但是他恐怕也知道,此刻他这一脚踏出去,告别家乡父老,告别原来的生活,从此后万水千山,那个从前的比利,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也许,从他当兵的第一天,他就已经回不来了,再往前推的话,也许从他姐姐出车祸的那一天,就会有今天的结果。所以死去的队长才对他说,这就是命运。突然的车祸,山洪暴发,这种事当然是命运,但人生的很多时候,当你面对抉择,以为自己这回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了,结果很多年后却发现其实你只是又一次被命运选择。纵使一切从来,再给你一百次机会,在当年,当时那样的情境之下,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尽管事情过后你也许会后悔,也许觉得自己再有一次机会,一定会选择另一个答案,但其实并不会,这也是命运。在电影的最后,比利懂了,也接受了,所以他走了,这和爱国无关,反战无关,只和一个叫做比利·怀恩的小小士兵的命运有关。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看到了,也被看到了,这就可以了。



电影结束之后,我在街上走了一会,脑海里一直回想起里尔克的那句诗: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我想接一句:谁此时告别了故乡,就将永远的流浪。如果孤独也是一种命运,那么我们也只能接受它,不是吗?但是我爱你啊,在孤独中静静的用目光陪伴着我的朋友,谢谢你看到我,我想告诉你,我也看到了你。

 短评

120帧+4K+3D,摄影机每秒都很诚实,1秒120次。剧情和技术是交互的,拍法有代入,主观镜头和碎碎念不像电影,更像一种生活体验。两个空间的平行剪辑,混淆了战场与生活,大众看到的战争不过是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战争的真正意义。相比中场,战场似乎更安全,很讽刺。

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三星半,120帧的确是非常不同,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过,我的问题还是无法入戏,过度关注视觉,而在情感共鸣不多。反而是看24帧的渣版,在剧情和情绪有了更多收获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都能看到演员眼睛里的血丝,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战片,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学会主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对于战争的看法,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士兵们的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管技术怎么样,李安始终是李安,除了几个太过于匠气的镜头,故事全程平滑流利又抓人耳目。中场表演那一段戏真是震撼到头皮发麻,几场文戏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女孩爱的不是男孩,只是英雄,群众爱英雄,然而只是自我满足的爱慕,他确实没得选择,人间地狱好像才是容身之处。

14分钟前
  • 夏目的丑猫猫
  • 力荐

“人们忘性大,在好莱坞过两周就像过了两年” 120帧初体验,文戏部分无直观差别,每个人的脸都清晰如潮红,纤毫毕现,太挑战演员的皮肤。最明显的是5分钟战场戏,枪林弹雨,身临其境,但太短了…开头战争时间“2004.10.23”植入了安叔生日,儿子李淳相对酱油。“我的每一刻都是你的”

1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都嗷嗷什么鬼120帧啊,有几个真的在看电影啊,为毛没人说这个电影就是没什么故事,或者说讲了个特别土的故事,从事件人物到价值观都土,李安以往最会的那种,在有限的电影空间里传达无限暧昧可能性的神手笔几乎没用上。四星给稳定的制作水平和眼珠子美得想攒在手里偷走的鲜肉男主

2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比利林恩们的痛苦被大众无耻无情地消费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还有各种猥琐的讥讽和挑衅 就连喜欢的姑娘也只是爱自己英雄的头衔 没人在乎他们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再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只是孤独的煎熬 一旦入了军营 就再也出不来了 也许只有战死才是归宿 感谢安叔亲身经历般的120帧4K体验 电影的未来

25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很多人说李安是用东方人的情感,表达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术,拍东方人的哲学。其实在人性深处,哪有什么东方西方,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愤怒,以及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痛苦是个人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时间会证明这是电影史的一座里程碑。

3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一种慢慢浸透的真实感,在战争戏和Half time show这种需要现场感的场景非常有效。李安说自己抛砖引玉,每次看李安的电影都是种享受,不论从拍摄方面还是人生方面都会学到很多。能看这种导演的电影实在是荣幸

35分钟前
  • 引歌
  • 力荐

2.5。安叔也有能力拍奥运开幕式。像第一次看真人秀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高帧率的愿望也许是身临其境却依然用浅景深拍摄。清晰的前景与虚化的背景让高清画面显得更假。技术更新了新的电影语言也应该配套升级。探索可敬余勇可贾。

36分钟前
  • 好样的
  • 较差

3D电影的未来一定是高帧数的天下。这部电影就算没打开未来的大门,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9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我晕帧

40分钟前
  • 陀思妥曼妥思
  • 推荐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林恩对拉拉队女孩只透露出一点离开军队的念头,女孩就瞬间变脸,全然不似刚才甜美的模样。我想起大学时我最喜欢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绝症后用难以听清的口音艰难说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43分钟前
  • 天腐之国🌈
  • 力荐

李安要说的一直以来都是选择!高伟同选择顺从父母,还是举行了喜宴;王佳芝选择还是放走了易先生;比利·林恩选择依旧回到伊拉克……其实李安一直想说的是人生的别无选择啊!我想,没有比天秤座更知道选择的重要,和选择的痛苦,以及选择的无奈了。#可能因为我不是技术控,120帧不影响我的观感。#

45分钟前
  • 惘然
  • 力荐

看到中间差点悲愤得夺门而出。有人为了6000刀的补贴赌上性命奔赴沙场,有人随便花几万刀就为了抢一场球赛的前排座位。军人在战场每日面对生死和炸弹,而你所保卫的国家的人,他们只关心你们是不是搞同性恋。

48分钟前
  • 卡卡森
  • 力荐

4K 120帧 RealD3D 将观众瞬间拉近电影里 开启电影的新纪元 字符子弹烟花全都飞出屏幕 浮现在眼前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 更是一个男孩在地球另一侧的成长 短暂的中场休息 却让他意识到更为远大的人生和目标 这才是其真正的含义吧

51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开场前李安一直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反倒觉得,技术已经够好了,情节反而大大削弱。

54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倒退,当年批判越战的电影可不是这样。一边回放残酷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一边又和战友们打趣说笑,“战友情义”就能让一切的怀疑消解吗?那怀疑的意义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说服,反正我没有。另外一味批评高帧率有什么意义,换成正常帧率内容也不变啊

5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这部电影让我想在结束前冲出影院大哭一场,很久没看到这么沉重的电影了。那场show里的真命天女组合从头到尾都是背影,主角站在大屏幕前,头脑里浮现出伊拉克的战争画面,而此时此刻,周围是明星、焰火、欢呼的美国人,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场。李安把人更深的孤独(想不出更好的词)拍得那么好!

1小时前
  • 席幕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