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HD中字

主演:丁鹤,黄靖芯,贾天明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张寻狗启示引发的东北经济振兴

先说一句:导演很精明。明喻暗喻穿插着构建起一副东北人心中的“东北梦”。

是的,不过这部作为纯东北风格的故事片来说却不一定会得到主流文化接受。但作为从小长在沈阳这片土地上的东北人,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瞬间把我带进去,甚至说略显粗糙的镜头语言都让我身临其境。就好像隔壁家里的三叔两缸儿白酒下肚开始揪着你讲起家常。

初看因为普通的遛狗不拴绳伤人事件作为矛盾点引起故事,然后开启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在没关系没背景没钱的情况下如何找工作的讨论上升至国家对东北的经济支持该让以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怎么走,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该何去何从。

振兴东北这句沉甸甸的口号相信在每一个曾经生活在这片黑土地的大学生心理都响起过,虽掷地有声,但又无可奈何。我时常能感受到美国梦其实跟东北的兴衰往复很像。不同的是,东北是因为经济重心转移,大力发展外贸进出口与国际接轨,于是内陆这位黑黝黝的老大哥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眼看着越拉越远,索性就开始慢慢走了……

曾经听老人们说,什么第一粮食生产中心,第一原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天然风景区,东北虎,万达也曾努力的想祝福东北曾经的荣耀,但世界就是这样,资本喜欢哪里,哪里才有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学上的理智望着渴望复苏发展的无奈,太多人做出了努力,但又因为想生存下去,于是低下头,把改变交给了时间。

回到电影,各种隐喻和暗讽交织在一起,但更多的是充斥着无助的自嘲,以草根研究生是否能留校来揭露铁饭碗真的铁吗?东北的发展是否应该打碎一些铁饭碗,是否需要一些舍弃一切的冒险精神呢?但谁有愿意牺牲自己现有的可控的资源,影片结尾,留校无望的广胜终于“铤而走险”决定去其他城市碰碰运气,但在听说留校又有戏的时候,他和父亲两个人突然犹豫了起来。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就像我们在这里也讨论不出东北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也许是我们呆在舒适区太久了,已经麻木了,也许是我们还在幻想这片曾经荣耀的土地何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尽管这座古老的城可能抬不动脚了,但大多数人还是对这座黑漆漆的城又爱又恨。

细品能看出导演的野心,想反应的东西很多,但说实在的,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我们这些“当事人”看来却显得极其自然的有些无聊。我国外的同事就很好奇的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狗,却又好多人吃狗,我无奈的笑了下,这是个哲学问题。想想确实我们从古至今都是这么矛盾的走过来的,当牵着宠物狗走过狗肉馆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在想什么?狗的心里在想什么?这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一直这样多元化的生活着,一切早已见怪不怪,在父亲对一条狗洗澡要花一百元露出吃惊的表情时,我们会笑话这位父亲的老土,但转念一想,是啊,什么时候狗子的地位比人还高了。

广胜作为整部电影讽刺的核心点是及其矛盾的,他的论文选题是东北振兴,导师觉得他的论文有点偏激,但是真的偏激吗?还是说出了导师们不敢说的又不好说的话,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不启发人,那么出来的真的就是所谓的“书呆子”了,而这个在整部电影都有点“娘们唧唧”的广胜在坚持世风日上凭能力上位的时代下,这不争气的拿着钱打算慰问一下教授。结果教授送刚滚完“狗毛”床单的女学生出门这一幕正好被广胜看见。女学生是广胜爱慕的对象,而教授又因为私情把留校名额从广胜手里夺走给了学生,放在任何一个有点血性的男人身上都会上去暴揍一顿教授。但广胜再一次选择了沉默(看到这里真的死的不行,不要再说东北人暴躁了,我们还是很讲文明的),回到家,依然是那个污漆抹黑的家,依然是那个到处惹是生非的父亲,依然是那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业烟囱,广胜在埋掉死去的狗狗后,看着前面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他还是决定放弃了,至此又一个打算复兴东北的优秀大学生被东北吞没了。

电影中有好多比较学院派的拍摄手法,比如拿行李准备上车时是摇晃的镜头,说明那会主角的心情还是颠簸的有一种即将离家在外颠沛流离的感伤,而坐上出租车后镜头又恢复了轨道式的平稳,说明主角即将放弃现有的生活,心境反倒平复从容了起来。镜头在出租车开走后留给了两个象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烟囱,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倔强又无奈的看着一代一代优秀的年轻人在这里学有所成后造福其他城市。

说起这个话题我又是最打脸的,不但逃离了北上广,甚至逃离了祖国逃离了家乡。疫情结束后,世界会怎么样,中国会怎么样,东北会怎么样,沈阳会怎么样,只能盼一切都好吧。

 2 ) (转)生活往往比电影还黑色幽默

两年前初识这部片,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上,彼时我刚从上一份工作中碰得鼻青脸肿,丧得不行,来电影节散心。电影是朋友送的票,没报太大期望走进影院,却误打误撞遇到了上影节两大惊喜影片之一(另一部是《阿拉姜色》)。影片的故事简约而不简单,镜头设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充满匠心独运的场面调度,演员的表演更是炸裂,当时就对这部名不经传的小片子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两年来,我换了工作,有幸又不幸地见证了这部小片的艰难上映之路。大环境之下,扶持青年导演的计划一个又一个成为历史,公司解散,工作人员纷纷四散,影片几经波折,最终也只能在疫情下选择于2020年端午后优酷上映。宣发费用更是一分没有,只能靠微信微博的微商式营销和导演演员用爱发电做宣传。如果把《寻狗》的上映之路也拍出来,那简直比电影都黑色幽默了。

导协这篇文章,写了寻狗的前半段坎坷,经原作者付梦珍同意,转发到豆瓣上,供各位豆友参考。

东北青年导演蒋佳辰 和他的《寻狗启事》之路

原创 付梦珍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2018-07-13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蒋佳辰导演处女作,《寻狗启事》入围亚洲新人奖单元。该片主演丁溪鹤凭借张广胜一角获得最佳男主角。

《寻狗启事》讲述了即将硕士毕业的张广胜不慎将教授的狗丢失。为了避免教授生气带来麻烦,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进而引发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通过东北青年张广胜,在琐碎繁杂生活场景中的奋斗与成长,表现了普通人面对困难与抉择时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一代人的生活境遇与东北现状。

力求真实

2016年中旬,蒋佳辰和朋友吃饭时,听说了一个东北青年,辞去稳定的工作,拿出全部积蓄做宠物繁殖,赔到血本无归的故事。一位不安于现状的东北青年形象在他心中浮现。

“其实这类青年在东北很常见,现在整个东北的经济基本探底。身边很多人要么追求稳定的工作,要么去外省,整个地区都处于不安全感中。”

《寻狗启事》剧照

蒋佳辰联想到自己生活的现状,“我这么多年生活在东北,东北也处于经济不景气的节点上,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找狗这件事也很好玩,能够用细节反复拉锯。”

当天晚上,蒋佳辰开始写《寻狗启事》剧本,次年春天完成万余字初稿,投到由合一影业和香港国际电影节联合举办,旨在发掘新导演的“早鸟计划”。该片在亚洲范围内的3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投资。

“通过人物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感,寻狗带来了强烈的外部戏剧性推动,兼具可看性与艺术表达。”蒋佳辰在早鸟创投现场如此说道。

《寻狗启事》预计拍摄25天,实际拍摄19天,全程在沈阳拍摄。特约角色也会提前面试,拍摄前,剧组全体人员排练走戏,摄影与美术均为蒋佳辰同事,沟通很顺利。

影片全程使用肩扛,共61个镜头,多以走位和机位转换实现叙事,摄影镜头全部采用50mm以下的短焦,以保持电影的临场感与纪实感。

片中一场张广胜喝完酒出来的镜头,三个场景,360度转换,11分钟长,马路两边铺满了灯。“长镜头的走位与打光更加辛苦,但它带来的真实感无可替代。”

《寻狗启事》剧照

语言作为一方水土的文化产物,带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寻狗启事》根植于东北人爱唠嗑的特点,台词密集。

“东北话中的讽刺感、幽默感实际上给到非东北人看都会有理解上的差异与信息获取上的损失。但东北人的性格,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淋漓尽致表达的,这是真实的生活状态。”

生长在东北

念初中时,父母工作忙,蒋佳辰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看录像带。读高中时,一位学艺术的朋友给他推荐了《肖申克的救赎》,后者看完深受震撼,觉得“电影太有意思了”。

考大学时,未能进入专业的电影院校,蒋佳辰“曲线救国”,进入鲁美摄影专业。大学时,他是同届摄影系里最爱写剧本,最爱拍片的同学。

大一时拿着DV拍了短片,在学校一位老师推荐下参加了北京798艺术节,并入围。放映时,798画廊的一位老板对19岁的蒋佳辰说:好看,有劲。

展映给了蒋佳辰信心,“虽然我家里没人从事这个行业,我也没系统的学习过电影,但我可能是有天赋,能做这行,最难的是你在不知道能不能做的情况下徘徊。”

毕业后,蒋佳辰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系,系统的学习电影知识,之后跟组。北漂的几年,他拍剧照,做道具,当制片,生活不稳定却也经历颇为丰富。

跟组的经历让蒋佳辰更了解如何在剧组尊重他人,更好的沟通,“你会知道整个剧组的流程如何运作,明白他们的难处。”

《寻狗启事》片场工作照

彼时,鲁美招聘老师,邀请蒋佳辰回校任教。

考虑到学校生活偏向于稳定,更适合于潜心创作,蒋佳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备课讲学。当梳理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时,他发现这实际上是自我总结与思考的过程。

教学期间蒋佳辰带着学生拍片,积累经验,在他看来,如果没有那些短片的经验,也无法做出长片。“短片是实现一个想法,长片是系统密集的制作过程,短片能为拍摄长片积累经验。”

《寻狗启事》剧照

教学时,蒋佳辰也遇到过一些有天赋的学生,希望他们能继续搞创作,将当地的影视行业发展起来。但东北的工作机会满足不了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影视行业,留在东北只能够拍一些广告和宣传片。

他们的选择多是去北京等大城市,或者转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留在东北,不是仅仅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能建设东北,在这里奋斗。”蒋佳辰一直觉得老家的人才流失,“很可惜。”

时代的焦虑

参加早鸟计划期间,王红卫对蒋佳辰说,“你们青年导演正处于能犯错的年纪,想把电影做到完美的结果常常是平庸,就失去了青年导演最大的价值。冲劲、猛烈是你们的特质,一定要拍有劲的电影。”

王红卫的话给了蒋佳辰放手去拍的信心,“只要你是做这件事的料,坚持走下去不难。”

北漂时觉得生活难以为继,蒋佳辰回老家搞教学和创作。《寻狗启事》前,他写过剧本《不治之症》,并未找到投资,失落一段时间后,他继而写其他剧本。

回顾这些年的电影之路,蒋佳辰觉得更多的是幸运,“成千上万个导演里,我的电影能够入围扶持计划并脱颖而出,找到投资,拍完,能进电影节,已经很幸运了。”

蒋佳辰

生活中,蒋佳辰会保持对身边新闻的嗅觉,寻找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事件。

“首先故事要吸引我,听起来觉得好玩,再从故事里提炼能让人思考,有价值的东西,观影以后要能留在心里。”

伪满时期,东北工业体系完备、技术先进。建国后,辽宁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一直在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资源、财力、技术、人才和装备。改革开放后囿于体制、地域、资源等原因,老工业基地经济下滑严重,“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现象”等都是热议话题,重振老工业基地也成为东北人的口头禅。

《寻狗启事》中张广胜的毕业论题为“东北的振兴与发展”,影片也通过“走后门”、“铁饭碗”等情节,折射出东北现状,喜剧外形下,包裹着悲剧内核。

《寻狗启事》剧照

“寻狗是一条路,张广胜一开始目标明确,找到了狗就找到了工作和未来。寻狗过程中,越来越没有方向,亦越来越明确未来其实并非由自己掌握。”

张广胜出身平凡,生活困难,使得他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无门无路的他选择了拉近和导师的关系达到留校目的,却发现导师只是利用学生,这与北京大学沈阳教授被实名举报、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跳楼等事件冥冥中呼应,《寻狗启事》也揭示了校园师生间非正常关系的一面。

“不是我对社会事件有前瞻性,而是这些事情在大学一直存在,只不过没有通过某个事件集中爆发出来。”从情感上来说,蒋佳辰希望家乡能更好,“我不是说要批判谁,而是想好好思考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带动观众去思考,那更好。”

影片最后,关于张广胜的去留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结局的设置决定着这部电影的气质,作为一部黑色幽默电影,表层是张广胜的选择,背后有深层次的东西。”

蒋佳辰说,影片开始部分张广胜的选择或许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但在结尾部分,他回到原点,做好了接受一切选择的准备。

 3 ) 如果觉得生活不会再好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虽然年龄和地域都不太一样,但是全片看下来作为东北人也找到了很多共鸣点,电影里的人和事、景与物,都和小时候记忆里的东北很像很像。

虽然所有剧情都能很轻易被猜中,但是我个人很喜欢影片里的那种镜头,所以看得也还蛮有意思。

去狗市找狗那部分,感觉特别像《卡拉是条狗》。但是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快二十年,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带了一点表达东北落后的意思…

大部分剧情都看得人心里沉重又苦涩,也许是对男主这种糟心满满、残酷又现实的普通人遭遇感到同情与共鸣吧:被人三番五次讹钱,动了恻隐之心养的小狗最后也被装在雪蟹盒子里埋了,被导师白白利用三年,被条件好的同学明里暗里的挤兑,已经没法理解儿子但仍然笨拙地爱儿子的父亲,就连自己一直喜欢又胆怯的女同学也是为了同一个名额和导师一直勾结。这世界好像一直在惩罚善良又本分努力的人:不顺遂心意的事情太多太多,烦恼的事情太多太多,父母不理解自己只会帮倒忙,好在还有一个能陪着聊心事的兄弟,也许这也是大部分年轻人现在的处境吧。

最后男主走投无路去找妈妈和继父,继父的反应也很现实,弟弟找继父要钱那个情节更是讽刺得很巧妙。直到妈妈在车上那番话,男主才和父亲真正和解,也许很多东北小孩都有这样一个父亲,他不够有威严,因为他也没什么本事和底气;他不肯承认自己已不再威风,但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是出糗;他很固执,哪怕自己已经真的老了,却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在默默地保护你。

男主的揭发大概是表明他决心不再做一个窝囊的老实软蛋的开始,虽然感觉有点突然,不过我还是好喜欢这个结局啊……

有时候也许会觉得生活不可能会再变好了,但还是要听他丁叔的 ,要顺其自然啊!

 4 ) 何时才能超越一地鸡毛的生活?[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7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影评圈又在过度吹捧新导演的新片,《寻狗启示》。寻找丢失的狗只是开头,寻狗的,是一名像“狗”那样卑微活着的硕士毕业生广胜,他鞍前马后地伺候导师,希图一个留校任教的名额,他自知下岗的单亲爹带来的家境太贫寒,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他也像“狗”一样叫嚣着维护不求人、不搞潜规则的自尊心,他爹则希望他像“狗”一样活得自在自然,不强求他所渴望的一切。这里的“狗”,是通常意义上人贴给这种动物的人性化标签。

此片可跟去年评论圈微热的《学区房72小时》结对看,主角是大学教授,正好拥有广胜渴望的稳定职业、社会地位、美丽姑娘,却同样落入被收割的韭菜命,身不由己,疲于奔命,我们甚至可以把《寻狗启示》认作其前传,直接取名“留校名额72小时”。它们说的是同一个生活平面的男性故事,代表不同年龄段中国男性的现实困境。两位导演同样迷恋长镜头,并把剧情编写得环环相扣,毫无赘笔,有硬朗的男性风格,但镜头都没有欧美某些著名长镜头导演善于表现的宽阔、飘逸或静穆之美,即便心理逼促如《鸟人》,也在飞翔中释放了人物和观众的情绪。

这些长镜头,只具备很强的叙事和展现主角心理的功能。广胜借醉向暗恋的姑娘倾诉、表白,姑娘在出租车上复杂的表情,引人猜想她到底在纠结什么,为广胜最后发现她赶时间行性贿赂的情节埋下伏笔。幻灭之后,广胜在公交车上吹风又关窗的表情镜头,真实到位。观众全程都能参与广胜在毕业前最后几日为定不下来的稳定工作梦、为不靠谱的父亲焦虑的心理。父子关系是影片暗线,不只展现儿子从无奈、到发现误解、最终拥抱父亲的亲情修复过程,还像其毕业论文一样“偏激”,认定这是“靠爹”社会,请客、送礼、行贿是唯一通行证,“靠自己努力”是骗人骗己的幻想,最后只剩“靠运气”这个童话。

我们的新导演,真的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我想起杜琪峰的《夺命金》,写的是人们被股市这个金钱骗局操纵的卑微起伏,杜导也给主角们安排了好运童话,却突破了浮云尘俗里的鸡毛蒜皮。我们看到银行职员在签合约的录音上如何哄骗老人买基金,镜头悄悄牵动我们和小职员一起遭遇良心纠结,也和老人一起战战兢兢触碰欲望和失落的边缘。我们看到,黑帮小混混的举止言行,在众人面前有多不合时宜,便轻轻笑看自己在人世间的单纯迷惑、手足无措。也许,跳出凡尘,站在岸边,能更清醒地书写凡尘。这,就是几位新导演,与同样写过小人物的杜琪峰的距离。

 5 ) 《寻狗启事》

影片以找狗这件小事为切入点,最后落在东北的振兴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上。总体来看,这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黑色喜剧,他的幽默感来自于很多的反转式的转场、大量方言对白,形成了东北特有的风格;现实主义来自于即兴式的对白、摇晃逼真的手持拍摄、生活化的琐事描绘等,力图展现社会边缘等小人物对生活的抗争,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首先,开篇的长镜头设计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近距离的跟拍、群众围观、中年男女在公园的口角矛盾,制造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

影片很多剧作上的细节设计的很好,比如“十万块”这个数额出现了很多次:买狗钱十万,找狗赏金十万,买个留校名额十万,买老爸的自由十万。对于有钱人来说不值一提,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确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数额。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再有,“顺其自然”出现了两次:丢狗的时候父亲说要顺其自然,最后教授东窗事发父亲也说是顺其自然,像这些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在面对无能为力的事情时,只能依赖于“顺其自然”,寄希望于命运的眷顾。

选景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主人公家外面的街有两个大烟囱,是标志性的建筑物,一次是主人公晚上找狗,镜头最后停留在烟囱上,另一次是主人公坐出租车里离开这座城市,镜头再次停留在烟囱上。两个烟囱像是一个年长稳重的东北历史的见证者,坐落在那里安静的看着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兴衰。

最后,影片设计了一个见仁见智的结尾。如果张广胜厌倦体制内撕扯不断的裙带关系,那他大概率不会下车;可稳定的工作是他的追求,举报教授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份工作。最后张广胜到底有没有下车,不同的想法会得到不同的结局。

 6 ) 写实感很优秀,奇观不足

这个片子的题材和人物塑造是比较另辟蹊径的,现在很多大电影的人物都比较艺术化,少有全片中每个人物都如此不完美的设置,题材也很明晰地直指很多社会问题。导演对演员的表演尺度拿捏得很好,其中大部分演员都会在很有控制力的范畴内发挥。男主也是少有的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走实力派小人物路线的好演员。但是剧情走向上缺少所谓电影奇观的反转,越是现实主义要么走向最深的低谷,让观众痛恨这个现实的环境,要么走向极致的反转,制造艺术化的奇观,给人们以希望,目前这个走向比较温和,本片又是现实主义,这样就不够跌宕了。摄影方面可以的,长镜头的使用,每个镜头入点出点的把握精准,运动中的镜头也是构图很好。导演的叙事节奏也不错,让人看着不累,但是部分场景的逻辑有点问题,不知道是否删减了戏份造成的。比如第二次牛牛“咬人”,那个碰瓷的人出现的逻辑欠合理,他是怎么精准地找到广胜爸爸的,这个部分感觉来的有些刻意。不过有些段落干净利落的转场是玩的秒的,比如广胜和爸爸在公交车淋雨的前后两场戏,这种切换是能给人以情节急转直下的感觉的。还有就是通过片子的世界观能看出导演的世界观中女性角色是比较弱化的,导演一直在用男性角色推动所有情节,女性角色在很多时候是被动,或者是轻描淡写的戏份,不会像其他导演那样更多的运用女演员的情绪去渲染氛围,冰冰在出租车里思考的那场戏也非常情绪内化处理的感觉,这是一般男人的思考状态,女人应该是更外化的,当然这也可能是导演本身的风格吧。爸爸和广胜吵架的戏,感觉爸爸演员还是少了一些层次感,发怒、内疚、寒心、委屈,从后面剧情看爸爸的那场戏时心理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爸爸吵架戏还是过于真实,少了一些感染力,即使发怒也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或者行为,做出一些比较有层次的表现。在台词语言方面,编剧还是很有功力的,东北哏用的驾轻就熟。整体上还是不错的,我只是觉得如果导演野心更大,可以做以上思考。

 短评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7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8分钟前
  • 弹涂鱼
  • 还行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13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14分钟前
  • WashBean
  • 推荐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15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18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太能唠了

19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21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25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2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3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33分钟前
  • 还行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35分钟前
  • NinianYann
  • 还行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40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4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47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54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58分钟前
  • m89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