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姐

HD中字

主演:丽塔·海华斯,奥逊·威尔斯,埃弗雷特·斯隆,格伦·安德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海小姐 剧照 NO.1上海小姐 剧照 NO.2上海小姐 剧照 NO.3上海小姐 剧照 NO.4上海小姐 剧照 NO.5上海小姐 剧照 NO.6上海小姐 剧照 NO.13上海小姐 剧照 NO.14上海小姐 剧照 NO.15上海小姐 剧照 NO.16上海小姐 剧照 NO.17上海小姐 剧照 NO.18上海小姐 剧照 NO.19上海小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奥逊·威尔斯颠覆黑色电影的方式【译】

作者:Stephen Puddicombe (Little White Lies)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是电影类型,在被奥逊·威尔斯采用过之后,就再也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了。无论是创作广播剧、戏剧、纪录片还是好莱坞电影,威尔斯会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对待每一个项目,无视既定的规则,用他的天才之眼发起激进的革新,这些革新将会撕碎、重写未来几代电影人的创作规范。

七十年前,他将自己独特的印记烙在了黑色电影之中。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上海小姐》,这是一部风格化的、令人不安的作品,虽然它显得有些杂乱,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闪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感,以及许多威尔斯最为特别的风格标识。虽然「黑色电影」仅仅只是一个通用的标签,评论家们在回顾影史的时候,会将它贴在特定的电影上,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种共识,可以用它来描述某种特定类型的犯罪电影:这类作品中通常包含着一些既定的叙事元素,男主角的道德是应该被质疑的,女人也和他们一样不可信,她们通常是诱人的,只会意味着麻烦。黑色电影中还包含着曲折复杂的情节,它们通过螺旋化的路径,慢慢旋入一座阴郁城市的黑暗中心。

在威尔斯的《上海小姐》中,他戏仿、颠覆了一系列的规范,其中也包括了上述的元素。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引起观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的画外音是如此地不同寻常。首先,威尔斯——他是导演,但同时也是演员,他扮演了作为水手的男主角——采用了令人心生疑虑的爱尔兰口音。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的叙述,但威尔斯的口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荒谬性,尤其是与亨弗莱·鲍嘉、罗伯特·米彻姆、斯特林·海登等男星更为粗哑、深沉的嗓音相比。

带来这种怪异的滑稽感的,不仅仅是旁白的声音——迈克尔的语气和音调也异乎寻常地可笑、欢快,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时,他的声音里带着某种调侃的意味,他在嘲笑自己的愚蠢。「当我开始出丑的时候,」旁白是这么开始的,「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我。」事实上,他在影片的其他部分中,也在持续性地插入自己的评论,指责自己的愚蠢。

上述的那种愚蠢,指涉的主要是如下的桥段:迈克尔落入了一些陷阱,而这些陷阱通常就是在黑色电影中为男主角所设置的。在遇到丽塔·海华斯扮演的蛇蝎美人埃尔莎·班尼斯特之后,他承认:「从那时候起,我就不太使用自己的脑袋了,除非是要去想念她。」确实,他的欲望促使他轻率地作出决定,要陪伴她以及她的丈夫亚瑟(埃弗雷特·斯隆饰)乘船游览墨西哥。接着,他进一步地滑入了深渊,因为他同意参与一项犯罪计划,要帮助亚瑟那个古怪的商业伙伴格里斯比(格伦·安德斯饰)伪造自己的死亡——这个决定让他不可避免地与那种恶徒牵扯到一起,他此前曾经用十分厌恶的语气,将这类人与一群嗜血的鲨鱼相比较。

所有的这些元素,对于一部黑色电影来说都是非常标准的。但是,《上海小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种微妙的、讽刺性的超脱感,还有一种颠覆性的质感,仿佛一切事物都有一点偏离正轨。我们可以听到传统的管弦乐曲,但与之并置的,还有打击式的拉丁音乐和中国戏曲音乐。格里斯比很邪恶,但威尔斯用一种错乱、怪诞、甚至是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邪恶。在影片中有一场法庭戏,迈克尔和其他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但这场戏像是一场彻底的闹剧。威尔斯让亚瑟同时担任辩护律师和证人,甚至在某个时刻,还对自己进行了交叉审讯。与此同时,陪审员们都在笑着,打着喷嚏,喋喋不休地陈述着自己的看法,并将这场审判引向错误的判决。

这部影片中著名的、难以理解的情节本身,就是一个诙谐的笑话。威尔斯模仿了黑色电影中那种迷宫般的叙事,例如《夜长梦多》(1946)和《漩涡之外》(1947)。整个故事在双线叙事中不断交叉,时而突然转向,在纽约、墨西哥和最后的旧金山之间不断变换位置,这创造了一种令人迷茫的观感。在影片临近尾声的时候,迈克尔揭示性的画外音将这些松散的分岔全都捆绑在了一起。威尔斯还调侃了这种复杂性,他让自己的角色一同聚集在一幢有趣而诡异的建筑中,当他揭示自己就是那个「替死鬼」的时候,他真的从滑梯上落了下来(译者注:「替死鬼」的原文为「the fall guy」,直译为「落下来的家伙」)。

在滑梯的底部是一个镜子迷宫,这里就是这部影片著名的最终高潮场景。(但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戏也被残酷地删减了,就像影片中其他的许多部分一样。)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奇观,一次表现主义的枪战,射击者必须将他们的目标和几十个反射的影像区分开来。同时,这场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令人震颤的视觉隐喻,黑色电影中的英雄试图在一个歪斜的世界中,协调自己的位置。对于这种最令人眩晕的电影来说,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混乱的结局。这是一部黑色电影,但威尔斯一如既往地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2 ) 关于上海的罪与美

  电影《上海小姐》,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审片场,因为迟到只看了大半个片儿。作为奥迅威尔斯奥大神的知名大作,它虽然比不上《公民凯恩》如雷贯耳,但在影迷心里,《上海小姐》是黑色片的经典之作,丝毫不输奥大神客串的另一部黑色片《第三个人》。
  黑色片,曾经在好莱坞作为主流类型片,横跨了上世纪40~50年代。这类电影,多涉及到犯罪,暴力,阴谋或者警匪等内容。《上海小姐》,英文名字:来自上海的女士。可看完全片,发现上海小姐,和中国上海没有太多及物的联系,而更多是名词或者想象的隐喻。
  上海,在影片出品时间,1947年,还享有“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美称,那时候东京湾和香港岛还籍籍无名。作为名词的上海,在西方,或者好莱坞电影文本里,指涉的是什么呢?在故事里,可见一斑。金发美女艾尔莎从上海回到美国,嫁给了富有但腿残的律师,律师雇佣了奥大神扮演的水手迈克。旅途中,迈克和艾尔莎搞在一起,正当迈克沉迷爱情时,律师的合伙人提出让迈克制造杀死自己的假象,然后可以给迈克一笔丰厚报酬。迈克为了和金发美人艾尔莎私奔,铤而走险,结果律师合伙人意外身亡,迈克作为嫌犯送上法庭。剧情突转,想必大家都能猜到,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律师,是金发美女艾尔莎,是金钱的诱惑,是人性的贪婪。无辜的迈克,像一匹发情但被愚弄的大种马。影片的黑色,弥漫到人性深处,不仅杀死了美好,还杀死了爱情。
  影片中除了名词的上海,还有具象的小上海。迈克从法庭逃走后,进入了唐人街,躲避进一家名为“上海楼”的粤剧戏院。剧院里,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都是黄种人(华人),布景陈设,舞台戏剧都是典型中国(东方)文化。在早期美国电影里,“唐人街”几乎是藏污纳垢,混乱无序,危险犯罪的代名词。同理有波兰斯基名作《唐人街》可以证明。《唐人街》讲的完全是白人犯罪和阴谋伦理的故事,只有在故事结尾,主人公在唐人街的黑暗中逃走。《美国往事》里,开篇段落,“面条儿”得知兄弟们被自己害死,为了躲避警察搜捕,藏在唐人街的大烟馆里抽大烟。
  丽塔海华丝,在本片中,继续扮演了美国电影早期的经典角色:神秘而危险的金发美人。这类形象在黑色片中屡见不见。蛇蝎美人,总是让电影里的男主角欲罢不能,回回上当回回又爱上。爱情和阴谋,谁假谁真,难以言说。正如电影结尾的多棱镜,折射出人的多个侧面,一阵手枪对射后,坏人倒地,好人走出去,走在阳光里。
  

 3 ) Everybody is Somebody’s Fool

00:30:45 — 00:32:02

Once, off the hump of Brazil

I saw the ocean so darkened with blood it was black

and the sun fainting away over the lip of the sky

We’d put in at Fortaleza

And a few of us had lines out for a bit of idle fishing

It was me had the first strike

A shark it was, then there was another

Another shark again

Till all about, the sea was made of sharks

And more sharks still, and no water at all

My shark had torn himself from the hook

and the scent or maybe the stain it was

of him bleeding his life away

drove the rest of them mad

Then the beasts took to eating each others

In their frenzy, they ate at themselves

You could feel the lust of murder like a wind stinging your eyes

And you could smell the death reeking up out the sea

I never saw anything worse until this little pinic tonight

And you know

There wasn’t one of them sharks in the whole crazy pack that survived

 4 ) 1947年的片子,权当作风景和当年的人文纪录片看吧

男一号无相貌,无气度,无特别技能,但始终保持高度淡定超脱演绎着:哥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牛逼的亮晶晶。

女一号倒扑,从开始到结束。。。。

女一号老公,悲催的老少配绿帽专业户,智商一级棒,情商也特高,常常在大家聚集一起时,为女一号做亲切友好的免费偷情指导。。。

自费出资5000刀雇佣杀已的仁兄,风高月黑夜那晚后就驾舟匿循了,真是彻底的无消息了,男一号仓凉的话外音指责这个人是女一号雇来杀女一号老公的,但那夜后女一号老公依旧活蹦乱跳着。。。

还有那个侦探,莫名其妙的不提也罢。

还是那个神一样的男一号,在中国大戏院摸女一号包包时,触到把小手枪,立马断定,那侦探是女一号干掉的。。。。有枪就是杀人证据吗??

情节太多不合理。女一号如果是主使,那么男一号无行动能力时,不论通知警方还是直接灭口都是最佳选择。。如果真要找一个黑手的话,女一号老公做全程布局的幕后主使其实是最合逻辑的。
八卦下:估计故事本来应该是这么设定的。
但导演和女一号的婚姻出现问题,导演兼男一号为了发泄私愤决定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彻底的对女一号一生黑。。。这可比平日骂架爽多啦,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图像不够我亲自配音说明。。。而且用影音纪录传播广、流传长。。。还有收入。。
本片拍完,两夫妻就各自双飞了。
女一号现实婚姻也很惨淡,结了五次,临终的最后七年在老年痴呆症中渡过。

电影节奏上,缓慢,前期废话辅垫太多。辅垫多也无所谓啊,表现下人物性格冲突,误导下观众感官,然后为第三幕逆转制造惊喜和悬念也不错,很可惜,本片导演没这么做,他始终一个劲的把所有灯光打在自己身上来表现自己牛叉的一塌糊涂。

1947年的片子,权当作风景和当年的人文纪录片看吧。

 5 ) 上海小姐(欲海妖姬)

上海小姐(欲海妖姬)是四五十年前的老电影。电影神童 奥森威尔斯的作品。他的《公民凯恩》一直是百大的榜首。

    女主角是丽塔海华思,也是好赖坞著名性感女神。据说她本来在好赖坞演歌舞女郎。后来歌舞片式微,遇到裁员。她想想是歌舞女郎太多,不是女演员多,所以刻苦学习英语(她是西班牙人)和演技,把鬓角剃高几寸,被电影公司力捧,成为新一代性感女神。本片是她唯一反角。

     故事很有趣。奥森自己饰演爱尔兰水手。在中央公园偶遇美丽女郎,开始不会思考。美丽女郎当然是海华思了。他上前搭讪。递烟给她,她说不会抽烟,却用手帕包起来放进包里。后,他在路边拣到烟以及手枪。

当然故事未完。有人抢劫她。无论劫才还是劫色都是上上之选啊。他上演英雄救美的故事。念念不忘的女郎。

他送她回去。她说要提供工作机会给他,他的丈夫游艇上需要人手,他拒绝。他怎么可以为她丈夫工作。

第二天。他在招募大厅等工作机会。这时候有人点名要他到游艇工作,这个拄双拐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著名律师。从没输过的律师。

  同伴要他一起。他们开始旅行。他不压抑他的渴望。她呢?她说他在学习抽烟。同行的有侦探。有朋友。各有各的心思。

他实在不能忍受,还是要拒绝。他不能为她工作。但是怎么抵得了她的风情?痛苦的挣扎哦。

他要带她走,她说好,我去给人家洗衣裳?嘿嘿,说说而已。她怎么会给人洗衣裳?他想弄到5000块钱。可以带她走,所以愚蠢的签定了个愚蠢的协议。踏上愚蠢的旅程。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他不过是被他利用的棋子。也是甘愿的棋子。

影片最后的影象超眩。镜子屋的枪战。现在也无人出其右。不愧是奥森威尔斯。

丽塔海华思怎么看也不象个坏女人。就象梦露,做什么都可以原谅。就是这样得天独厚。

 6 ) 现在让我们谈谈逻辑……以及潜台词

我以为这是一部十足话题性的电影,却震惊地发现豆瓣上只有寥寥三篇影评,大体内容无非是:1)故事梗概 2)trivia 3)丽塔海华丝的美貌 4)阐述得模糊不明的奥森威尔斯的伟大之处。关于前三点我毫无兴趣再浪费笔墨;至于第四点,别误会,我已经完全为奥森威尔斯的天才所折服,《上海小姐》也已跻身我心目中最屌的电影之列,可惜我虽自认为具备一定鉴赏能力却同样面临分析能力的欠乏。疯狂屋的超现实主义飨宴且不提,那些颠覆性不那么强烈的场景也激起我同等程度的热爱——递烟场景的构图与镜头运动、Elsa飘过墨西哥城市夜景上空的身影、中国戏院的蒙太奇、Grisby所有那些怪诞的特写……然而这其中具体的精妙之处,我只有建议别人亲自去看了。我甚至也可以从黑色电影的角度提起奇幻环境里的孤绝主人公、白种异性恋男性的困境、厌女症、东方主义、作为他者的蛇蝎美女和有色人种……但是现学现卖毕竟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选择不去挑战这项过于专业性的任务,我还是谈我(以及多数观众)有能力评判的——剧情的逻辑。

我很奇怪关于这一点的集体沉默,好像剧情简单到不值一提,又或者明显地逻辑自洽。但我还是决定冒着暴露智商下限的风险对此表示异议——剧情一点也不简单,同时确实存在不合逻辑的地方。即使是核心plot也已经足够复杂:Grisby以5000美元雇佣Michael“杀死”自己,实际是制造一个死亡假象,以便他能在南方海岛隐姓埋名地生活,Michael需要为此写下一份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依据法律,Grisby会因这份文件被确认为死亡,而只要他的尸体未被发现,Michael便不构成谋杀罪。这笔交易只是幌子,Grisby的律师合伙人Bannister将因其死亡获得巨额保险赔偿,而法律上已死的Grisby则将杀死Bannister并嫁祸给Michael。被宣布死亡帮Grisby洗脱了嫌疑,理论上他将与继承了包括Grisby的保险金在内的Bannister遗产的Bannister之妻Elsa——他的情妇与真正的同谋——瓜分这笔钱,但实际上Elsa已打算在Bannister死后把Grisby也除掉,独占遗产并让Michael背上两桩杀人罪。Elsa的计划被一个意外事件打乱——Bannister雇佣的私家侦探Broome察知了这个针对其雇主的密谋,以此对Grisby进行敲诈,Grisby被迫杀死了Broome,Elsa为防止Grisby被警察逮捕供出自己,提前将其灭口,于是Michael协助Grisby假死的行为变成了人赃俱获的谋杀。

然而回顾一下Grisby向Michael解释假死计划的场景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漏洞——Grisby在阐述他假死的动机时提到了保险条款:他和Bannister作为合伙人,任何一人的死亡都将使另一人获得赔偿——可这与传统的谋杀骗保完全相反不是吗?花钱雇人制造自己的假死来使自己憎恨的合伙人获利,why?Michael作为被利用的替罪羊,只从Grisby处了解到连环计的前一半,根本无从得知这笔钱将与Bannister的遗产一起经由Elsa回到Grisby手里,所以他为什么不会大声问出这句话、为什么居然对这样一个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会质疑的漏洞毫无察觉?当然,Grisby编造了另一个虽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毕竟更合理的动机——摆脱他的不愉快的(实际不存在的)婚姻。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抛出那危险地令人起疑的保险条款来横生枝节?

同样令人大惑不解的还有Bannister这个处于阴谋中心的丈夫的立场。最先结识Michael并起意利用他的是Elsa,但真正说服Michael为自己的游艇工作的是Bannister;当野餐场景谈起Michael意欲退出时,Elsa对此表现得无动于衷,Grisby选择将Michael的想法告知Bannister,最终是理论上将在Michael不知情的协助下被杀的Bannister说服Michael留下。Bannister雇佣Broome监视Elsa,据Elsa说是为了搜集她出轨的证据以便在离婚时不必付给她一分钱,但Bannister却公然宣称、并且从行为来看也确实对Elsa与Michael的偷情毫不介意。那么也许Bannister真正在意的只是Elsa与Grisby的阴谋呢?Broome警告他有被谋杀的危险时他表示早已知道一切,同时比谁都卖力地确保Michael这一谋杀他的计划中的重要棋子留在身边供Grisby和Elsa利用,这曾让我以为他早已构想好反制之策,将计就计引对手落入陷阱,但实际上这一切完全没有发生——Bannister只是任由Grisby和Elsa实施他们的计划、任由Broome之死将计划打乱并接受最终的结果。他为Michael辩护的动机更是莫名,在宣判前夕,他坦承自己是有意输掉官司把Michael送上死路,然而即使没有他的辩护,检察官Galloway掌握的证据也足以判Michael死刑;更何况Michael的死亡对他并无利可图,即便这使Elsa失去了一个可以用来再次对他实施谋杀的替罪羊,但Elsa完全有可能再物色一个。而他在看穿了Elsa全部的诡计、留给检察官那封足以致Elsa于死地的信之后,却又毫无必要地只身犯险、与Elsa同归于尽!

假如Grisby和Elsa的计划没有被Broome打乱呢?Michael写下了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卡车司机看到Michael曾与Grisby在一起。Michael身上沾了Grisby的血。然后Grisby消失了、被找到尸体的却是Bannister,所以把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加上一个醒悟自己遭到利用的Michael对整个假死诡计的供述,谁还会对Michael是两桩命案的凶手坚信不疑,嫁祸又如何成功?是的,事成之后Elsa还是会杀了Grisby独吞遗产,这样所有证据将指向Michael杀了Grisby,这种明确性会诱导人们相信Bannister也是他杀的——但Grisby并不知道自己会被灭口,那么他真那么蠢,看不出这其中的蹊跷?

Elsa暗示Michael吞服Bannister的止痛药,后者照办后利用引起的混乱逃出了法庭,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清楚Elsa让他服药的目的,利用混乱逃走只是灵机一闪,那么Elsa如何能预计到这一Michael的偶然选择导致的有利结果?还有中国戏院的一幕——Michael在Elsa包里摸到那把他已经知道她惯于携带的枪,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断定是这把枪杀死了Grisby——逻辑在哪?

现在可以让我的另一个主题——潜台词——登场了。我并不喜欢预设一部电影有潜台词,然而对《上海小姐》的剧情分析至此,它的貌似自洽实际却颇为无稽的逻辑迫使我不得不换个角度来理解。到底是奥森威尔斯过于追求剧情的复杂性以致无法自圆其说,还是他根本志不在此?电影在剧情之外还存在一种叫做氛围的东西,而《上海小姐》几乎是刻意的诡秘、迷离、超现实的氛围让我在上述两种猜想中选择了后者。也许塑造这样一些遵循逻辑行事的表象下受到非理性的激情驱动的人物才是奥森威尔斯的本意,不是吗?

其实只要稍加检视就会有更多疑点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来。Grisby在初次以5000美元邀请Michael杀死自己时,那些意味深长的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不是似乎确实隐含着对死亡的渴望吗?Elsa在听到Michael转述这番言论时不是也离奇地表达了同感吗?剧情似乎要使我们相信Grisby是个有着常规动机(对Elsa的情欲和对金钱的贪欲)与合乎逻辑的计划的普通犯罪者,但为什么这个人物仍然充溢着反常和诡异的气息?Elsa自始至终受到丈夫极度殷勤的礼遇,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觉得她的绝望和惊恐不完全是伪装?为什么与阴谋无涉的黑人女仆Bessie对Elsa怀有那样真切的忧虑和保护欲?

还有最离奇和毛骨悚然的一幕——野餐场景。先是Grisby、Bannister、Elsa的三人对话——Bannister和Elsa是夫妇,和Grisby是生意伙伴,然而这三人却以令人不适的方式呈现出某种近似家庭的密切关系;之后他们召来无辜的局外人Michael,后者已经觉察到这种关系的异样,他的健全越发反衬出这个奇特家庭隐藏的扭曲与堕落。这个过程中,Elsa显得被动而麻木,Bannister言辞尖刻尤其是频频对Grisby施加侮辱、仿佛他们完全不是平等的合伙人关系(这在之前的递烟场景也有展现),Grisby则对Bannister报以沉默与异常怨毒的眼神。看起来在这个家庭中,Bannister是无可争议的家长,残酷地主宰着他的妻子与合伙人;后二者只能忍耐并压抑着内心的仇恨,Bannister则完全清楚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蔑视他们的敌意——十足的施虐/受虐意味不是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奥森威尔斯给了Bannister残废的双腿与古怪的拐杖那么多特写,而残废通常喻指性无能,性无能又往往以施虐行为作为补偿……也许这正是Grisby和Elsa都曾表现出濒临崩溃的精神不稳迹象并且不择手段地试图摆脱Bannister的原因?

如果说这些暗示不够确实,那么看看Bannister的这些台词:"Give him a drink, George. And don't look so shocked. Michael may not be in the Social Register, but then neither are you... anymore."——这么说Bannister和Grisby这对合伙人并不只是看起来似乎不平等,而是有某种潜在的东西构成了他们实质上的不平等?"You should know what George knows about me if you really want to call me names. And Michael... if you think George's story is interesting, you ought to hear the one about how Elsa got to be my wife."——Bannister很可能对Grisby和Elsa都做过某些可怕的事情(对Elsa做的事与他们的婚姻有关),而他非但不掩饰反而炫耀这一点?至此,我简直觉得一部关于人类心灵变态的史诗已经呼之欲出了!然而所有的线索戛然而止,代之以Michael徐徐讲出了他那则鲨鱼相互撕咬至死的寓言。当然这是则很棒的寓言,精确地道出了他面前这组三人关系的血腥本质,但奥森威尔斯毕竟是没有把细节透露给我们。我并不想诱导任何人,所以我不去推测是剪辑的结果还是对1940年代审查制度的妥协还是某种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但是即便不去追问那些细节,氛围——它总归还是实实在在地弥漫在胶片的每一个角落。

 短评

威尔斯的剪刀手属性在这已经冒出苗头了,而景深长镜也藏得很深,重温最惊讶的是第一幕的柔情,一种充满着危险的温柔质感,就如《历劫佳人》中的黛德丽一样,感觉这种质感赐予故事的力量这才是本作最值得反复观看的地方。

4分钟前
  • TWY
  • 推荐

上海小姐这名字是奥迅威尔斯为了骗五万块钱投资给制片人打电话时看着一旁的海报随口胡扯的,而原版155分钟也被制片方剪到了87分钟,传言剪去了比镜子段落更为牛逼的戏,可惜无缘得见。海华丝与他分道扬镳,人人称此为一部赔钱的大烂片,但在欧洲被奉作经典,历史总是这样荒诞

6分钟前
  • 37°2
  • 推荐

奥逊·威尔斯把在《公民凯恩》中所开创的华丽技巧和对叙事惯例的革新全部带入了之后的电影——“哥特式的明暗对比、深焦影像、具有震颤感的动态范围的声轨、沉思性的叠化、突然的剪切、重叠和中断的对话,以及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这在《审判》中被发挥到极致,而在本片的结尾也可见一斑,阴暗逼仄的欢乐屋内,数面角度不同的镜子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为观众献上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影像实验,这使得叙事方式十分糟糕的《上海小姐》至今仍广受现代电影的追随与致敬,尤其是在类型片中。

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真奇怪,我竟然是从这部爱上wellles而不是七年前的天才之作公民凯恩。海华丝和他在拍戏中短暂的和好又很快破裂,结尾美人凄惨狼藉的背影说明了一切,只是welles怎么舍得这样作践自己的爱人,我可以想见他那张麦克白一般情绪暴躁却英俊悲伤的脸,爱极生恨,匆匆躲入上海这张黑色帷幕中,此情只待成追忆

12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是对黑色电影,这一类型,作出外延性临摹以及开拓其内涵的影片。视听语言方面,赞得没话讲了。文本解读,更是一个万花筒。爽!还是看老片爽!超五颗星!

17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Killing you is like killing me, but I'm tired of both of us. 粤剧鬼怪屋,魔幻唐人街

2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的确,镜子迷宫的爆裂正如烟花般绚烂,但其中意义只有奥逊威尔斯自己知晓。毕竟,他才是那个疯狂地投身于疯狂的智者,不是吗?又有谁能疯狂过那时的他呢?理智的观众是不会,也不能陪他沉浸下去的。因后来者的特权,他们只能欣赏破灭,而破灭有时也的确创造伟大。

26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不过,奥森·威尔斯真是天才,他能把这么肮脏的故事,拍的让人……想投入其中!他的故事、对白、镜头,都一流且超前,更难得的是,丫明明长着一张肉包大脸,居然很会演戏。丽塔·海华丝脸也不小,可她实在太美了,美到你很想替迈克尔原谅她。真正伟大的电影,放多久,也还是会让人吃惊。

27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蛇蝎美人之所以不可抗拒,是因为她拥有让男人甘于溺死其中的母性气场:正如波光绮漾的大海和奇诡幽闭的水族馆。愈是雄性缺失的个体就愈难以自拔,因此下肢瘫痪的老迈丈夫只能选择同归于尽的终途。激射的子弹是终极的阳具冲刺,击碎了自我感知为她营造的重重幻象后,终于深入了真实存在的女体之内【9】

32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镜子时刻。歪戴军帽、穿泳衣外罩短大衣的丽塔·海华丝,真是个尤物。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或许我很快会忘了她,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最后那几段力挽狂澜

4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奥森·威尔斯设计画面的能力太绝了,人物常常被放置于荧幕的左右两端,并被割裂,象征着对立与冲突,而在影片主题上,威尔斯更是致力于探索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欲望,并用鲨鱼的寓言来指涉,当然最后马戏团哈哈镜那场真是极品呀,纵深的黑白线条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多面镜像象征人格分裂

4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SIFF2014#重看;实在太赞了,黑色电影的杰作啊;蛇蝎美人,影子元素,黑暗街道,无法逃避的命运,最后的镜像互射很具视觉冲击力。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甚至非亲身指导作品,奥逊威尔斯的角色也总会奉献一段华丽独白。本片此幕出现在中段海滩,“鲨群嗜血疯狂甚至反噬其身”,雇主听后自嘲说遭比鲨鱼对律师而言也算一种恭维,甚至第三幕庭审作为被告律师自己法庭盘问自己那段也可以被视作此喻的戏谑化具象再现。或许是太过专注于独白与画外的思辨评讽,谋杀故事本身讲述地相对敷衍,所谓复杂反转多重算计几乎全以事后台词直告草草了事,威尔斯似乎并无兴趣花费更多篇幅将其融入各式悬念构思充分调动观众心理,这显然直接导致最后的镜渊决斗虽然抽离出来从美学价值上甚为经典影响深远,可还原到剧情本身却更像是一场没有互动情绪支撑的视听炫技。

51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末尾的中国戏院、游乐场颇让人惊奇,带着荒诞主义的色彩。无数面镜子中的枪战后麦克推开栅栏门离去,没有再留恋那个鲨鱼般的美女,令人心折。不长的影片时间里展示了极富张力的人物情感、和复杂诡异的阴谋。丽塔·海华斯成功的塑造了贪恋金钱、玩弄男性、冷血谋杀的迷人尤物,堪称坏女人的经典。

5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听奥逊·威尔斯喃喃自语地说话,总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而他就是一个游荡在城市里的失眠症患者……拼图猜谜电影,前松后紧,几个场景设定很出彩啊,尤其是水族馆和疯狂屋。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8。上海来的女人说的粤语,囧。最后游乐场里难道是借鉴卓别林的马戏团里的那段?另,豆瓣第900记录给Orson Wells。

1小时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除了经典的镜迷宫段落,在水族馆约会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早期电影真美好啊,扎实的剧本,完美的演员,和永远对蒙太奇的新鲜探索。

1小时前
  • 蜉蝣
  • 推荐

Orson's not so serious.很有效率且还算有趣的一个故事,台词不错,视听很特别,只是后面丰富和刻意得有点过了。

1小时前
  • 胖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