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春秋

HD中字

主演:黛安娜·温亚德,克里夫·布洛克,尤娜·奥康纳,赫伯特芒丁,贝丽尔·默瑟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3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乱世春秋 剧照 NO.1乱世春秋 剧照 NO.2乱世春秋 剧照 NO.3乱世春秋 剧照 NO.4乱世春秋 剧照 NO.5乱世春秋 剧照 NO.6乱世春秋 剧照 NO.13乱世春秋 剧照 NO.14乱世春秋 剧照 NO.15乱世春秋 剧照 NO.16乱世春秋 剧照 NO.17乱世春秋 剧照 NO.18乱世春秋 剧照 NO.19乱世春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边是反战电影的大获全胜,一边是希特勒真正掌权

《乱世春秋》(Cavalcade)改编自诺埃尔·科沃德(Noel Coward)的同名舞台剧,是前六部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中第三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反战电影(前两部是《西线无战事》和《翼》)。影片揭示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个时代的国家和国际心理上挥之不去的影响。然而,正当《乱世春秋》接受1933年最佳影片的荣誉时,欧洲上空又酝酿起了风暴。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到193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举行的时候,希特勒已经是总理了,而且即将成为总统。尽管一战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但除了如何更有效地杀人之外,人们几乎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影片讲述了两个英国家庭从1899年12月31日到1932年12月31日之间“楼上”和“楼下”的故事。“楼上”的家族成员是Marryot家族:父亲罗伯特爵士(克里夫·布洛克 Clive Brook饰)、母亲简(黛安娜·温亚德 Diana Wynyard饰)、儿子爱德华(约翰·沃伯顿 John Warburton饰)和乔(弗兰克·劳顿 Frank Lawton饰)。“楼下”的家庭成员包括:男仆阿尔弗雷德·布里吉斯(赫伯特芒丁 Herbert Mundin饰)、女仆兼男仆妻子的艾伦(尤娜·奥康纳 Una O'Connor饰)和他们的女儿安妮(梅尔·托特纳姆 Merle Tottenham饰)。随着电影的开始,罗伯特和阿尔弗雷德都准备参加第二次波尔战争(Second Boer war)。两者都在战斗中脱颖而出。在他们回来的时候,罗伯特被封为爵士,阿尔弗雷德成为伦敦一家酒吧的老板和经营者。

故事的发展突飞猛进,偶尔会停下来描述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对这两个虚构家庭的影响:维多利亚女王的死亡,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一旦这场冲突结束,影片就会在爵士乐中淡出,并以一种有点夸张但又奇怪的预言方式讲述了那个时代的煽动者是如何对普通人所希望的尊严与和平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危害。

与之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壮志千秋》(Cimarron)不同(Cimarron在两年前获得了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成功地讲述了一个跨越了重要时期的故事。这部电影的过渡大部分是平滑的(尽管连接1914年到1918年的蒙太奇并不优雅,以不变的几个连续镜头为特点),也没有不和谐的跳跃。《乱世春秋》的特点是一些复杂的拍摄画面,如士兵离开轮船参加波尔战争时聚集的人群,但也有一些奇怪的削减成本的例子:当维多利亚女王的送葬队伍在阳台下行进时,Marryots家族正在观看,画面中角色从右向左转动他们的头——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街上发生了什么。

《乱世春秋》的反战信息比《翼》和《西线无战事》都显得更加微妙。这个故事更多关注的是死亡的可能性,而不是真正的悲剧——那些被抛弃的人生活在持续的焦虑状态中,永远不知道他们的亲人是否会出现在伤亡名单上。(最感人的一幕发生在简和艾伦去查看最新死伤士兵名字的时候。)这部电影还触及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战争是多么的荒谬——它被认为是男人赢得他们的勋章和国家展示他们的力量的一种方式。

虽然原著是诺埃尔·科沃德的剧本,但这部电影对导演弗兰克·洛伊德(Frank Lloyd)对原著进行了大量改编。虽然科沃德的一些机智、精辟对话仍然保留了下来,但洛伊德已经充分打开了场景,使这部剧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原创作品,而不是在影院里上演的舞台剧。

导演诺埃尔·科沃德凭借《乱世春秋》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这是他三年来第二次获此殊荣。1930年,他获得了7项导演提名中的3项(他凭借《女神》获得第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紧接着,1935年诺埃尔·科沃德导演的《叛舰喋血记》是那年的最佳影片,但最佳导演输给了约翰·福特(John Ford)。和他的男主角一样,劳埃德在幕后有着漫长而富有成效的职业生涯,在英国和好莱坞之间自由穿梭。他开始于1914年,在40年代中期退休(在50年代回来拍摄最后两部作品)。

《乱世春秋》在1933年上映时受到广泛赞誉,影片在当时受到的积极好评提升了它获得奥斯卡奖的资格。这部电影在收益上同样是成功的,在上映中获得了超过预算七倍的票房收入(1935年重新发行)。今天,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克制的情节剧,更多价值的是它对上世纪30年代初的人们如何重新看待过去30年的深刻见解。

一边是反战电影的大获全胜,一边是希特勒真正掌权,人类的现实总是如此幽默。

 2 ) 乏善可陈的一部电影

#6# <Cavalcade> (乱世春秋)第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片长109分钟。

该片就是一部英国1900-1933年的大事记。主要是件有与南非抢夺金矿的布尔战争,泰坦尼克号沉没,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遗憾的是,为了把这本流水账报好,导演牺牲了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人物形象刻板脸谱化。男女主角前后失去两个儿子,还没有来得及悲伤,就匆匆开始下一段事件。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沉闷而无趣。好奇第6届奥斯卡评委都是些谁啊,难道是用脚趾头投的票?据悉,该片是奥斯卡获奖影片之10部最烂影片之一。个人认为该放在最差的首位。

再吐槽一下中文配音。剧中人物对话时候,背景声音全无,就像站在舞台上朗读。有时原版对话还能隐约听到。低质量配音加上低质量影片,真所谓雪上加霜。

我也给差评,sorry. 权当做看一段历史吧。

 3 ) 《乱世春秋》一部在尝试更多可能性的影片

这部电影被很多人吐槽说像是流水账,但是影片最后已经步入老年的吉恩对罗伯特说【我们在一起的生活真像是一场奇遇,是伟大的经历,有时候焦虑悲伤,有时候无比幸福,不过感谢上帝,从来都不会枯燥乏味。】

这如流水账形式的故事却是罗罗伯特一家三十多年的生活,从1899年除夕到1933年除夕,承载着悲欢离合,被人们轻易评价的故事其实是沉重的。

影片的上映时间是1933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遥远,如同挖掘历史,但是对于那时的很多人来说,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三十多年正是他们经历的,如同回顾他们自己的生活。

用流水账来评价显得有些误会了这部电影,它不是给快一百年后的我们看的,是给当时的人们看的。

那时的三十多年涵盖的事件太过深刻,以至于布尔战争不需要把起因经过详细说明,泰坦尼克号不需要展现海上宏大场面,一战不需要真正让观众们看到战场上覆盖了天空的硝烟。他们经历过,所以只要稍稍提起就会让他们感同身受,不会像现在的我们需要想象,需要自己翻阅历史资料才能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

作为第六界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反战题材,和其他很多直视战争的反战电影不同,它把目光聚焦在了战场的“幕后”—家庭。

被推到镜头前的家庭变成了叙述的主角,让我们看到了不是只有战场上才有残酷,一个充满爱的幸福之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也会变得动荡不安。

他们的命运被时代紧紧牵动着,罗伯特因为战争职位上升,而他的幼子约却因为战争牺牲。时代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可以造就一个家庭,也可以毁掉一个家庭。

然而在如此动荡的年代,导演依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家庭的普通生活。孩子们抢玩具的打闹,大人们之间的社交与休闲,他们都在试图抛开战争却又在战争中过正常的生活。

以孩子爱德华和约的视角来看,他们都是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长大的,童年对他们来说并不糟糕。虽然有战争,但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战争不过是可以赋予玩具的游戏。

长大后的他们也并没有因为时代而变得性格扭曲,反而在父母相爱的环境下而成长的自信得体。从他们身上真的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相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无形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相信爱也勇敢追爱。

长子爱德华对恋人伊迪斯像极了他父亲对待他母亲那般宠溺爱护,当伊迪斯在为未来的爱情患得患失时,爱德华很自然的拿他的父母举例让伊迪斯宽心。幼子约对喜欢的女孩芬妮也是用自己的父母的例子,让对方相信爱是永恒是美好的。

家庭影响人的性格而时代影响了命运的走向,长子爱德华与恋人伊迪斯在泰坦年到尼克号上遇难,幼子约还没有机会向喜欢的女孩求婚就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他们不是特殊的一个,就如同泰坦尼克号上不是只有杰克和罗斯是凄美爱情。

《乱世春秋》不仅在题材上具有创新,而且跟前几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不同的是,本部影片用到了当时并不成熟的特效。导演在一战的叙述上用了近四分钟的叠化场景,士兵们行军的镜头,炮火连天的镜头,士兵们倒下的镜头,演员在台上表演的镜头层层叠印,虽说很简单,但是依然让观众如同陷入回忆般感到悲伤。

而更加的加深这种悲伤的是在这近四分钟里,无数镜头不停叠化变换,唯独旁边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场景一直没变。这种艺术般的隐喻避开了传统的平铺直叙讲故事,转向了另一可能性的探索。

也许现在观看无论是特效还是象征隐喻都显得过于青涩,但是从无到有的尝试与探索过程都是伟大且值得的。

 4 ) 《乱世春秋(Cavalcade)》:苦难的新世纪【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cavalcade6.html

Cavalcade (1933)

本片获得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两家人在二十世纪的悲惨生活。英国伦敦有一家人,一对夫妻和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佣人。新年之夜,大家在等待二十世纪的到来。新年庆典结束后,老公和男佣就奔赴南非前线打仗去了。于是,老婆们天天等待他们的消息。一段时间后,南非的战斗胜利了,老公与男佣凯旋归来。男佣还因为从战场上的战友手中买下了一家酒馆,离开了主人家。时间过得很快,男佣家的女儿已经是少女了,但男佣因为醉酒被车撞死了。1914年到了,主人家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大儿子与青梅竹马的女孩坐船去度蜜月,可是他们坐上了“泰坦尼克号”,两人都葬身海底。1914年到了,主人一家刚刚从国外治病归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开始了。小儿子很快加入军队,父亲也紧随其后。但在离开前,小儿子遇到了男佣家的女儿。随后的四年中,两人关系发展迅速。但是在战争将要结束时,小儿子战死了。得到噩耗时,老婆才刚刚从男佣老婆口中得知小儿子与男佣家女儿的关系。从此,主人一家的老公与老婆相依为命,迎来了1933年的新年。

本片是一部比较平庸的电影,除了它反映的主题之外,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本片主题,即电影的名字,也是我标题的名字——苦难的新世纪,也就是多灾多难的二十世纪。影片通过一家人的遭遇,表现了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动荡,以及人们面对苦难生活的坚强。

确实,二十世纪是一个乱世,对于世界人民来说,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发,还有各种天灾人祸,等等。在我们走过这一百年后,审视这一百年来发生的一切,更能体会到本片主题所具有的深刻含义。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本片可贵之处:它先知先觉的预测到二十世纪的动荡与灾难!仔细想一想,这可是拍摄于1933年的电影,离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六年之久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本片仅仅只是讲述了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在这段期间就发生了那么多悲惨的事情,二十世纪还没过半呢!从这一点上,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二十世纪确实是一个“乱世”。总之,电影主题不仅深刻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心态,更先知先觉的预测到未来的坎坷,使得本片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作品。这也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另一个新世纪的人们,能有机会再次看到本片。简单一句话,本片不仅回顾了历史,更真实的预测了未来,在世界电影中非常少见。

除了电影主题之外,本片其他方面非常平庸,尤其是电影情节,如同流水账一般。本片讲述的故事,就如同翻日历一样:1900、1909、1914、1915、1916、1917、1918、1933,这些数字不停地出现,人物也如走马灯的生生死死、成长与衰老。情节如此平淡、没有丝毫起伏的电影,能成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实在匪夷所思!此外,人物塑造方面也前后矛盾,前几年老婆与男佣一家关系还非常好,可是当男佣家女儿与老婆小儿子恋爱后,老婆就很生气,这也太不符合人物设定了!怎么说变脸就变脸呢?总的来说,本片整体非常普通,而且部分情节还前后矛盾,根本不似一部获奖影片,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电影而已。

电影拍摄方面如上所述——很平庸,就不多说了。不过还要提一点,前几年的《西线无战事》已经将战争拍摄的很逼真了,可是本片中的战争场景竟然退步了,只用几个过场般的画面就代替了战争,编导们也太小气了吧!

额外说一句,本片讲述的是英国人的故事,却是一部美国电影,很奇怪。难道三十年代美国与英国关系就很融洽了?随随便便讲述人家“大英帝国”的故事,不好吧?

本片主要演员都是英国人,表演上中规中矩。片中的女人也没有大美女,只是一些长相标致的女人。最后,本片演员的中文资料都为零,所以就不说了。总结一下。这是一部除了主题之外一无所长的“最佳”电影,故事不好吸引人、场景不华丽、演员不漂亮,当时的奥斯卡奖评委在想什么?难道有内幕?

Diana Wynyard

Diana Wynyard

Ursula Jeans

Ursula Jeans

Margaret Lindsay

Margaret Lindsay

序列:0845

乱世春秋.Cavalcade.1933.DVDRip.X264.AAC-jeffWen

2012-06-17

 5 ) 乱世春秋

获1934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奖!
三十年代初是英美电影交流的黄金时代,1933年的第六届奥斯卡金像奖更是竟争激烈,共有十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而改编自英国同名舞台剧的本片则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弗兰克.劳埃德荣获最佳导演奖。
影片描述1899年布尔战争时,罗伯特.马利奥特和妻子珍·马利奥特被征召前往战场,从此马家与世界时局息息相关。1900年罗伯特荣归故里,但铁达尼号船难使长子丧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幼子奔赴战场,不幸为国捐躯。马利奥特夫妇厉经时代的严峻考验,始终恩爱如初,也从未对国家失去信心。克里夫·布鲁克和黛安娜·温亚德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由始至终撑起了这部戏剧时空长达30年的文艺剧作。

 6 ) 看了第二遍有点新感觉~~我觉得这部片子不错

06乱世春秋第二次
  说实话,乱世春秋这部电影第一遍我看的很草率,主要是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太过于差强人意,而且译制片看着很心累,所以第一遍我没看出什么特别的感觉,在看了大家的讨论之后我又看了一遍。
  我发现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看完我的心情非常的复杂,果然老电影不管你觉得它拍的如何第二次看总有独特的新感受。
  这部电影的情节虽然处理的不是很连贯,也许是因为电影宏大的超过三十年的跨度,着眼于历史,所以情节连贯性上有些欠缺。这部电影结尾部分升华的相当精彩,把电影的层次瞬间拔高了了许多。不可否认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只要你耐心的看。
  电影的开场是恩爱的夫妻共度新年,结尾是失去了一切的老夫妻依旧一起共度新年,他们只有彼此而且对生活充满希望。一种难能可贵对未来的希望对国家越来越好的企盼让人动容。一切终将过去,我们要相信未来。
  虽然电影描述的一战北京下两户人家的悲喜人生,但是对战争描写却很少,电影花了大量时间和场景去描述战争开始时人们送别时的狂欢场景,以及战争结束之后人们的狂欢和相聚的狂欢场景,比在还有各种新年的狂欢,仿佛大街上永远有狂欢的人群…这让整个电影的基调显得不那么严肃或者说是正式,这是它的欠缺点之一。在整部电影里,我能清晰感受到战争的场景只有乔治的死亡和电影后半段有一个伴随着时间跨越的漫长的战争剪影镜头。
  其实电影塑造还是成功的,我能感受到人物们命运随着战争而跌宕起伏,虽然战争情节描写欠缺,但是这并不影响电影情感的表达,战争改变了一切,有些人败落了有些人变得繁荣,社会等级制度改变了,贵族们不在拥有高高在上的身份。电影后半部分艾伦和女主的对手戏让我印象深刻,咄咄逼人的艾伦,内敛含蓄的女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在这段对手戏里感受到了属于英国老贵族的涵养,教养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它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主角夫妻二人在颠沛流离战乱的年代里相守这种感情这我觉得珍贵以及真实,在英国,只要发生战争贵族子弟必须要身先士卒,为了家族的荣耀为了帝国,这种感情本来我并不能理解,仅仅能为这种情怀动容。但是这部电影给了我新的理解,什么是贵族?贵族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荣耀还有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涵养,忍耐,牺牲以及希望。
  电影情节虽然略有欠缺但是电影表达上挺成功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遗憾,人生的大起大落,根本没有尽头。保持热忱,充满希望,也许未来会更好。

 短评

宏大叙事,细节不足。底层主线,却身形俱散。

7分钟前
  • 菜根
  • 较差

主旋律影片只能看Coward的,格局再大,人也还是人。不知是不是黑白片的关系,觉得衰老装化得很好。

11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没故事没人物的流水账,目前为止看过最差的奥斯卡最佳。

16分钟前
  • 苏莫
  • 较差

获1934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奖,不过现在看来就很一般了。

21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英国的战争编年史,各种家庭,各种人物,都为了战争复出了很多。不过整部电影编排的很乱,张弛度也很差。透过不同的家庭,来观看战争,但是效果并不是还很好。

22分钟前
  • 黄小佳
  • 很差

找不到字幕,乱七八糟看了一回,基本上没看明白在说什么,除了战争和女人

23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1.5。《壮志千秋》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好莱坞发现了新大陆,开始制作与之类似宏大叙事的"史诗"电影,企图复制之前的成功,于是就有了这部所谓"史诗"电影再度拿下BP。肆意拉长时间跨度是最低级的手法,一家人每个都被赋予了戏剧性的遭遇,目的是突出"乱世"主题,但流水账似的剧情走向与"闯关"似的冲突设置丝毫没有符合所嵌入时代背景的严肃性,反而冲淡了对动荡局势的反思性,无论是战争还是各种造成他们悲剧的因素皆可简单归结于世事无常,命运弄人,与电影空有其表的"史诗"叙事完全对立,实在是讽刺。

28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很差

我们要周期性地越过海峡,去杀杀德国老的锐气!另外, 作为:本节明巴顿奇事,小巨人这类电影的祖宗,也就是分镜头脚本弱了一点。

29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1934年,第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历届奥斯卡BP分数最低的一部,也是名副其实最差的一部了。完全就是浪费时间的电影居然还能拿奥斯卡...一日贵妇都比这好。

32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太!……没劲了。政治正确手法拖沓无聊的战争片。乏善可陈,彻底的乏善可陈。这么多年的奥斯卡最佳到底是有多少部这样的烂片啊。

37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较差

看之前豆瓣看了下简介,提到泰坦尼克时感觉好像是看过,可是看的时候发现跟我记忆里的细节有差,可是记忆里的怎么也找不到文字记录也实在想不起来,算了,后面想到再说。此片时间点跨越三十多年,无论是世界历史国家历史还是家庭乃至个人都发生各式各样的变化。意外发现开头的时间跟《小公主》里的时间是同时的。

40分钟前
  • 桃念舊夢
  • 推荐

二十世纪黎明前的英国乃至欧洲实在是大有文章可做,影片截取一个家族的兴衰来投射整个时代的无奈,可谓具有史诗级的粗胚,可遗憾的是撞错了编剧,又生错了时代,出炉的只是一本空洞的流水账,加之秒杀一切美好的国配,怎能让观影者口下留情啊~

42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较差

虽然是黑白影片,但丝毫不影响影片的艺术性表达。在战争面前,个人的英雄主义显得十分可笑和无知。经历过战乱的伯爵夫人一家,以及伯爵家从前的侍从一家的命运轨迹变化,是非常有意思的。尤其是侍从一家的男主人去参战,参战回来后买了一间酒吧,自己却成了酒鬼,家人都厌弃他,以他为耻。最终他也死于一次车祸。影片的主题,time changes many things.时间过去了,一切都在改变。伯爵家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伯爵夫妇依旧还相爱。影片有悲伤,有温情,有残酷,丝毫不因技术的原因而逊色。

46分钟前
  • 木云
  • 推荐

1.布尔战争、女王伊丽莎白去世、泰坦尼克号沉没、一战,流水线的剧情发展、制作,实在乏味,最最主要的是中文配音,配乐大段消失,雪上加霜;2.舞台剧式的台词搬上了银幕,严重让人脱线,感觉无比做作。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20世纪英国几场战争为线索,家族的变化,沉闷无趣,帝国的人民VS被压迫国家的人民……1933年奥斯卡最佳

55分钟前
  • 团小纸
  • 还行

目前为止,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奖作品中,豆瓣评分最低(5.8分)也是唯一一部没超过6分的一部(IMDb 刚好6.0分),倒数第二是第二届的《百老汇旋律》(6.1分);而豆瓣评分最高的是同9.4分的《辛德勒名单》和《阿甘正传》;其次是9.2分的《泰坦尼克号》《教父》和《乱世佳人》。……国英双语版……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Noel Coward的本子啊,所以基调必然是king&country,然而本片主视角是不列颠的母亲和妻子,从世纪之交的布尔战争、维多利亚女王辞世到泰坦尼克号船难和一战摧毁性的打击再到战后迷惘的一代,终结于影片公映的1933年,时代的动荡并未就此平息。大历史与小命运的交融。逊色于美国视角的Heroes for Sale。

59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6.2 结合历史上诸多重要事件,包括维多利亚女王逝世、泰坦尼克号沉没 、一战等讲述了两个家庭的经历

1小时前
  • Shane
  • 还行

20世纪的新年来临的时候,简和艾伦要为远赴南非的丈夫担心,33年之后,经历过一战洗礼的简和罗伯特容颜苍老,又一个新年即将到来,然而长子沉于巨轮,次子一战阵亡,两位老人共同举杯,为过去和也许的未来,全片来不及抒情,只是历史的简述。

1小时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只能说太过“正确”以至于无法不得奖

1小时前
  • 塔奇克马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