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娜塔莎

HD中字

主演:娜塔利娅·别列日纳娅,吕克·布热,奥尔加·什卡巴尼亚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2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3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4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5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6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3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4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5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6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7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8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9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列夫·朗道:娜塔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代,娜塔莎在苏联一家秘密的研究所内经营食堂,这里汇集了研究所的员工、科学家和外国访客。 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干活,晚上和年轻同事奥利亚一起喝酒,倾诉对浪漫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幻想。 在一次聚会之夜,娜塔莎与来访的法国科学家卢克·比格变得亲密起来。 第二天,当克格勃的弗拉基米尔·阿奇波将军对她进行讯问时,她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人民检察官2019陷阱,陷阱,小陷阱再见了老师郑进奇谈的故事老五的奥斯卡疯狂倒计时我心向上白鼬你自己与你所有尼罗河上的惨案鸳鸯剑侠电锯惊魂7特警雄威爱情无线牵袋鼠谷悲惨世界忍者神龟3吸血鬼之死亡骑士红莓天下无敌恐高症1977“筑”建人生行尸之惧第一季职业大贼女婿乱入 第一季一直一直都很喜欢你少林足球国语共产主义者我的左手与右手黯淡安吉拉亡命天涯1993倩女幽魂3:道道道(粤语)九河龙蛇一切为了杰克森灵幻先生(粤语版)许三观西行纪之集结篇虹色时光异世界魔王与召唤少女的奴隶魔术Ω食养中国再造战士(2007)黑暗摇滚异鱼岛一路向暖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不要再假借艺术之名跨过不该逾越的红线

⚡⚡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公映期间,我就非常关注有关这部影片所产生的讨论,看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也从去电影节现场观看的张老师那里,获取了一手反馈。她也是我最信任的一位影评人。

⚡⚡开头说这些是因为,如果不了解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不了解导演,那么是绝对无法去评价这部电影的。因为:【这是一部无法只通过观看电影本身,就可以去评价的电影。】毕竟如果只是看了就能发表感想,这部影片也绝对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导演是相当于还原了一个处在前苏联时期下的城镇,并把这个自己建立起来的镇子作为超大片场来进行DAU系列电影的拍摄的。而基于此摄制的系列影片都是:无明确剧本的。

⚡⚡也就是说,导演在片场只是告诉演员们他们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大概需要说什么样的话,甚至都不限定他们需要说什么、做什么,然后摄影机就开始拍摄了。并且在摄制过程中,除非导演喊停,不然将会一直拍下去,即使演员中间感到不适想要暂停,也不能阻止拍摄的进行。(所以就不要拿王家卫出来对比了,情况根本不同。)

⚡⚡无明确剧本拍摄这一点,我认为就是这部影片会引发如此大规模讨论的核心原因。因为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画面,那些对女性身体虐待的画面,究竟是导演在还原前苏联时期政府所真正会使用的刑罚手段,还是在拍摄的那一刻,那个男演员真实所做的恶,且没有被导演制止。在拍摄的那一刻,那位被虐待肉体的女演员,是真的在用精湛的演技展现人物的绝望,还是她本人真的就是那么绝望。

⚡⚡一部电影出现裸露镜头、性爱镜头甚至是血腥、虐待的镜头,对当代观众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事。《杀死比尔》甚至还有细致虐杀的镜头出现,也没有被抵制反而成了经典。这是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些是假的。是艺术渲染、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但《列夫·朗道:娜塔莎》中,演员所表现出的失控、反抗、痛苦,让人不知道那是不是假的。

⚡⚡因为按照导演接受采访时所透露出来的讯息,我们看到的那些画面应该就是真的。那是真的有一个人在不受控制的片场中受苦,她的痛苦、崩溃、绝望、身体所受的虐待,都是真的。她不是在演戏,她所呈现的疼痛,是在被纪实拍摄。

⚡⚡所以这就是无论导演怎么说她本身就是性工作者、拍摄前她都同意了,都无法阻止人们抵制这部片子的原因。因为在进行摄制的那一刻,她在被虐待时没有喊停的权利,她受到的伤害都是真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就只能成为导演自私傲慢的记录,而不是什么艺术。

⚡⚡痛苦的再现是为了让人们反思与铭记曾走过的弯路,而不是只是为了再现一次痛苦。让人们除了再痛一次外毫无收获的影像再现,意义究竟在哪里?所以导演那些为自己辩解的言论,在我眼里都是无力的、虚伪的。

⚡⚡如果《列夫·朗道:娜塔莎》的所有镜头都是为了还原历史,都是有明确的剧情设计、剧本编写,且在拍摄时是非常尊重女演员的,那么我无话可说。可这部电影不是。

⚡⚡如果没有那些虐待镜头,这部影片会是一部好的文艺电影。我能从中感知到前苏联时期压抑的氛围,人民的不富足、生活上的枯燥。也能明白一个青春已逝、年华不再的独身中年女人对情感的渴求、异性认同的在乎。我甚至会感动在没有剧情设计下,只是靠着导演对演员的点拨,就能从摄影机拍摄的大量素材中,剪辑出如此真实动人的影片。

⚡⚡但很遗憾,这些都是假的,里面的不可控才是真的。而我们也只需要关注那些真实存在在一个女性身体上的痛苦。所以就我而言,这是一部违反了艺术创作底线的耻辱电影。我没有办法对一个根本就不尊重人的导演所创造出的各种壮举发出赞叹。一个人,究竟要多么自负自傲,才会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甚至要创造一个城镇,要人们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他要自己当神。这部电影已经出现了,有些演员甚至表示还想继续活在DAU里,不愿意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心理所遭受的扭曲又有谁能抚平呢?如果今天我们鼓吹DAU,那么这样造神的悲剧还会上演。只希望我们以此为警惕,不要再假借艺术之名,跨过更多的红线。

 2 ) 柏林电影节看了8个多小时的DAU,从五星到一星

文/笑意

公众号:抛开书本

我在柏林电影节,看了8个多小时的DAU,经历了过山车版的观影体验。

DAU在柏林首映之后,似乎全世界都在讨论这个“真实版楚门秀”。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个备受争议的电影项目,我觉得有必要谈论一下电影的内容本身。

以下剧透预警。

娜塔莎

入围主竞赛的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从五十年代苏联某神秘科研机构餐厅的两个女侍应Natasha与Olga的生活切入,Olga年轻美貌,Natasha则已半老却犹然风韵十足。

我们看到她们白天在餐厅接待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与警官,还有他们的家属,似乎游刃有余,井井有条;而晚上却一杯又一杯互相灌醉,借酒消愁。

两人在谈起什么是真爱的话题后,Natasha突然因为无法忍受Olga不懂爱的真谛而开始斥责她,Olga则用自己的年轻来讥讽Natasha青春已逝。Natasha终于爆发了,命令Olga清扫柜台。Olga此时也决心刚到底,坚持要回家。两个女人相互撕扯。这一幕撕逼大戏长而不冗,一气呵成,张力十足。

后来她们与一些机构成员和法国科学家Luc一起彻夜狂欢,一杯一杯灌下伏特加,用鱼敲打着桌子,跳上桌子拥吻。

镜头不加掩饰地记录下在酒精作用下Natasha与Luc的做爱全过程,镜头太生猛,一扫在场观众的困意,小至Luc试图解那个年代的纽扣bra却解不开的细节都让人看得兴味盎然。看着银幕上一对老鸳鸯真枪实弹的缠绵,谁不目瞪口呆?

此时Olga与Natasha的关系就很有意思了,两个人似乎又亲如闺蜜,Natasha还会把Olga拉到床边给Luc翻译,又把Luc抛在床上,在浴室一边洗澡一边和Olga比较与身边男人们不同的情愫。

而第二天白天,她们又衣冠整齐地招待餐厅的客人们,到了晚上,又开始一杯接着一杯对饮,斟满白兰地饮尽,之后一口伏特加一口啤酒,吐完了继续喝,甚至试图用啤酒来解酒。。。战斗民族果然都是用生命在喝酒。

看到这里,大家都以为这部影片只是苏联时期的生活小品,呈现苏联人民是怎么撒酒疯的。没想到正片才刚刚开始。

突然镜头一转,Olga躺在浴缸里被KGB(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泼水醒酒,Natasha随后被带到审讯室,拷问关于她与外国科学家luc的关系,一步一步被KGB的头子Vladimir进行生理与心理的折磨——剥去衣衫,披头散发,用方才喝过的白兰地酒瓶凌辱侵犯。

但这个过程又不是我们想象的纯粹的残酷折磨,Vladimir似乎熟稔“打一巴掌给一颗糖”的审讯策略,给Natasha斟酒,命令其吃沙拉,又反复提起要和Natasha做朋友。Natasha的反应也很让人玩味,她在被凌辱后,还能收拾衣装正襟危坐,并施展她作为女人的魅力,试图取得Vladimir的好感。

男-女,强-弱,审讯-被审讯,在这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下,高压的控制欲反抗的求生欲的对峙,显得如此层次分明,甚至在Natasha与Olga这两个女人的关系中也反映出类似的状态。

究竟是怎样的极权统治,让人逐渐陷入这样的卑微与疯狂?在影片巨大的张力与冲击力之下,我几乎像丢了魂魄一样走出影厅,一时不知道如何评论。

同时,我们也抛出一个疑问:影厅里的观众都难以平复这部电影在两个半小时内带来的心理创伤,那演员们呢?在审讯室受尽凌辱、性虐待的Natasha呢?

在崩溃边缘的Natasha,她的痛苦不是演出来的

出了影院,媒体们开始惊呼这部作品“伟大”“改变电影史”,我才开始了解DAU这个项目。它最大的特点,不是三年的拍摄,六年的剪辑时间,也不是8000小时的对白,3700万的文字,甚至不是400个非专业出身的主要演员。DAU最让人惊诧的是在这一个庞大的项目中,重构了苏维埃社会,这些“演员”是切切实实生活在里面的。

也就是说,在里面发生的压迫与侵犯,都是真实的。

媒体发布会上,影片的主创们反复解释,演员始终拥有喊停、离开片场的自由度,镜头也始终不是隐蔽的。他们自己选择了留在DAU的世界,继续他们的生活与拍摄。

退变

在看完《娜塔莎》之后,我感到这一部作品可能仅仅只是DAU宇宙中的冰山一角,毕竟它的切入点太小了,只截取了1952年餐厅女侍应的生活片段,而整个项目跨越了30-60年代的历史阶段。项目的主人公——DAU,也就是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在《娜塔莎》仍旧只字未提。

《娜塔莎》都已经这么牛逼了,那么另外13部作品会是怎样?带着巨大的好奇心,我又走进了《列夫·朗道:退变》的影厅。

《列夫·朗道:退变》一共有6个小时,分为上下两部分,故事时间设置为60时代末。由于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马拉松式观影,我甚至已经做好了睡过去的心理准备,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影片密集地重现了苏联秘密机构中一群人的生活,包括机构组织的会议,科学家穿梭于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生活,年轻人的饮酒与狂欢,神秘的人体试验。。。DAU宇宙其他影片可能出现的人物也一一亮相,是一场复杂而精彩的群戏

这六个小时情节层层递进,把制度的恶人性的堕落呈现到淋漓尽致,极其准确地折射了历史与当今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可怕的事情

其中KGB的头子,也就是上一部折磨Natasha的Vladimir,在这部电影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熟悉的诸多独裁者的影子:除了迷恋权术、控制、施虐、自恋这些特质,他的人物形象更是鲜活而多面的,甚至有时候还是“可亲的”。

Vladimir在拳击场上忍不住小试身手

论及掌控与凌辱,身处高位的Vladimir还是手到拈来,一点不输上一部在《娜塔莎》里的表现。看不惯年轻人文艺气息的衣着打扮,便让人给长发的青年全剃光了头。这一幕很熟悉对不对。

这些青年也是机构中秘密试验的受试者,试验目的是创造出完美的“超级人类”。他们后来都光着头,只允许穿一样的白背心、素色衬衣与西服,并接受各种训练,从热爱艺术与西方文学的文艺青年变成了做爱只会机械啪啪、唱着走调的歌糟践艺术品的糙汉子。

KGB的影响渗入研究机构内部之后,这个封闭的社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放任自流到高压控制,团体内部也逐渐开始腐烂,种族主义滋生,人开始疯狂地作恶

影片看到后半段,我的内心是边大呼WTF边给它极高的评价的,它对社会制度以及人性的描述太过真实与深刻。一场场群戏又如史诗一般地展开,惊叹一阵接着一阵。

但我永远也无法原谅接近尾声的那一幕。它让我看到纯粹的恶,而这个项目的实质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那一幕是这样展开的: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进入机构测评受试青年的心理。那群青年此时已成为一个充斥着极端思想的光头团伙,早就看不惯这个美国人,想把他骗到猪圈和他“玩玩”。最后因为餐厅工作的女伴的阻止,似乎没有侵犯成功,只是把他吓到了。

几乎被性侵的美国心理学家

光头青年们大概是觉得不过瘾,随后就去猪圈拎起一头猪来羞辱,我们看到猪被他们蒙住了头,身上被写下“shame”等字,又被驱赶到餐厅里,大声地发出叫声,听得出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其中一个青年突然操起斧子向猪身上剁去,把还在挣扎的猪头生生地砍了下来。餐厅的女伴失身痛哭起来,其余的众人也在惊诧中沉默着,看着青年们又把猪腿撕扯了下来。

极大的生理与心理不适在此时一并袭来,把我先前对此片的敬仰崇慕一扫而光

对不起,我没有办法原谅。

你们说你们凌辱的演员在片场随时可以离开,但猪就可以随便虐杀了吗?你们的底线在哪儿?

我甚至怀疑,这个项目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导演拍摄的动因是什么

他真的是在反思,还是只是单纯地复制与呈现这种恶?还是在拍摄这种恶的同时自己得到释放内心恶魔的快感?

矛盾

看完《退变》,我又开始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DAU这个做着大型社会实验的艺术项目。

首先它已经超出了复制苏联社会体系的范畴,因为在项目中生活的演员,是拥有双重身份现代人。他们拥有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又被这个苏维埃式的体制所扭曲。他们带着自己的名字,融入DAU的宇宙,穿着特定的服装、戴着旧时代的造型生活,放飞、迷失、再重新定义自我。

当真实与虚假的边界早已模糊,他/她在被侵犯的时候会作何反映?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着一场梦,随时可以逃离吗?

诚然导演向观众解释了这个项目的虚构性,拍摄开始前导演会与演员沟通,确保他们对于拍摄计划有足够认知。演员们也并没有被关在DAU机构中,比如Natasha每天“下班”之后会返回哈尔科夫的家里。

然而矛盾的是,导演又在其他采访中透露,拍摄并没有剧本,而是直接拍演员们的生活,随后在整理素材时,挖掘其中有趣的故事线,把它们剪成了电影。电影中呈现的Natasha与Olga相爱相杀的关系,就是她们现实中的关系。

而其他的一些报道中也显示,他们当中的许多演员是24小时生活在项目中的。

演员们对摄影机的意识也是一个矛盾点。

DAU电影的拍摄并没有用传统的打光手法,而是打造了一套定日镜系统装置,把阳光以固定方向反射到房间中,达到自然照明的效果。摄影机都不是隐形的,但摄影师拍摄时会被黑布遮盖。

德国摄影师Jürgen Jürges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们拍摄时的场景。“有时,我拿着大相机,站在离一对夫妻一米远的地方,他们相互争执,大喊大叫,好像我不在那儿一样。”

也就是说,也许演员们对摄像机已经熟视无睹,因为它并不妨碍他们吃饭、睡觉、做爱、争吵,摄影机的存在也成了习惯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会去想“现实生活”中被纪录、被播放,而是在“DAU的当下生活”中活着。

最让我怀疑的是演员们的态度。Natasha的女主角娜塔丽在记者会上强调,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主支配着自己的感官与情感”。

曾在DAU项目担任选角助理的阿宾娜·科瓦廖娃则认为导演“残酷地操纵”了一个关于唐氏综合征婴儿的实验。

《退变》的实验室里就有从乌克兰孤儿院带进DAU的婴儿

好像这些不会自己发声的婴儿就可以任人操控,就像实验室的动物任意被宰割一样。

我又查到一年前法国《世界报》就采访过《退变》中饰演美国心理学家的美国演员。他在拍摄中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难以谈论当时的情景。

在那一幕中,他是差点被强奸了的。施暴的“演员”,是受导演邀请的真正的新纳粹分子,包括因殴打别人而入狱的罪犯

我想,导演作为幕后的操纵者与人性的观察者,大概是不会承认自己玩脱了吧。

大厦的筑起

在DAU的世界中,可以说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从上帝视角揭露人的罪恶与制度的腐化

他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playing a big game. 这大概也是让诸多主创人员欲罢不能的原因。

导演自己出身于艺术世家,祖父是一位艺术家和演员,父亲是一名享有声望的导演,曾执导苏联第一部被禁电影《玻璃琴》,母亲是一名语言学家和编辑。

导演也有着浓厚的苏联情结,至今依然把自己视为“苏联人”

他第一部执导的电影《4》在欧洲激起了一阵水花,在鹿特丹拿了金虎奖。这为他后来创建DAU项目打下了根基。

后来他想拍一部关于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DAU)的纪录片,剧本基于DAU的妻子的回忆录。

颜艺无敌的苏联天才物理学家列夫·朗道,敢公然挑战爱因斯坦

据说最初的剧本由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编写。索罗金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为“颠覆传统文学的另类文本”,他的代表作《蓝色脂肪》,在俄罗斯当今社会危害最大的三本书中名列第三,涉及克隆人、军事实验、时空交错、二战、苏联体制等等题材,备受年轻人喜爱。喜欢的朋友们可以深挖一下,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索罗金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为了让演员体验苏联时期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就萌生了还原苏联研究所真实场景的想法。

他在欧洲找了联合制片人,并靠着《4》积累的声誉与人脉找了许多制片公司与基金会投钱。

盘点一下欧洲给DAU投资的公司和机构吧:德国的Essential Filmproduktion公司,柏林-勃兰登堡媒体促进协会,德国WDR/Arte,法国Arte电影事业部,中部德国媒体促进公司MDM,瑞典电影协会,Film i Väst公司,欧洲委员会基金Eurimages,鹿特丹休伯特巴尔斯基金,乌克兰文化部,德国X Films Creative Pool Entertainment公司。西方显然对重建苏联机构的想法很感兴趣。他们的资助让项目开始起步。

俄罗斯文化部当时也给DAU投了钱,但在2015年因为项目未按期完成而要求DAU项目退回之前投的34万美元,并大力斥责DAU的电影是色情宣传。

欧洲电影机构的这些投资很快在DAU不断扩张的规模下很快被用掉了。资金链断裂,项目也将面临夭折。在这个时刻,金主爸爸出现了。

金主爸爸名叫谢尔盖·阿多涅夫Serguei Adoniev,是一位神秘的俄罗斯富豪。他是导演之前影片《4》的粉丝,在项目实行的十三年里投资了数千万资金给DAU项目,并且不过问拍摄事宜,不需要任何回报或挂名,全心信任支持导演。

富豪本人的背景也很有意思,深挖的话能挖出不少大料。他是俄罗斯电信业寡头,Yota公司创始人之一,前几年普金亲自安利送金砖国家领导人的手机YotaPhone就是出自这家公司,后来又在Yota走下坡路之前把股份卖给香港公司,成功套现。他和普金交往甚密,曾经因为贩毒经济诈欺被FBI调查。他本人持有的保加利亚护照被撤回,但这根本限制不了他,因为他的夫人也早已加入保加利亚籍。

2011年的阿多涅夫与普金

资金的保障,让导演一心扑入这项他坚信能改变历史的项目中,逐渐构建起这座大厦,坐着私人飞机腾飞。

实验与未来

DAU结束拍摄之后,它的社会实验并没有结束。

导演是怀着巨大的野心的,他准备在柏林、巴黎和伦敦分别策划DAU的沉浸式艺术展。

2018年,DAU团队来到柏林。他们要做一件挑战德国人底线的事情:重建柏林墙。他们选择了柏林市中心的一个街区,试图建造一面柏林墙的复制品,给参观者提供冷战时期那种失去自由感的沉浸式生活体验。在墙内的区域会有一个向外眺望柏林的平台,对比冷战时从西柏林窥视东柏林的平台。

这种揭伤疤的行为,最后当然被柏林市政府冷酷地拒绝了。毕竟亲历过冷战历史的许多中老年人还活在创伤中,更别提制造创伤了。

2019年初,他们来到巴黎重构了DAU的苏维埃小世界。和原本在柏林的设计一样,参观者必须购买“签证”,进入区域时必须交出自己的手机,换取另一部导览手机,包含了纪录片、展览与音乐会。展览中还布置了苏联时期的房间和用具,1:1还原电影人物的蜡像展。

巴黎展入口处交手机

DAU演员蜡像

如今在柏林电影节两部影片的展映,也为DAU项目积聚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关注。《列夫·朗道:娜塔莎》在主竞赛拿到杰出艺术成就奖(摄影银熊奖),掀起巨大的争议,但也给将来其余12部电影的推出造了一波声势。

摄影师Jürgen Jürges拿了银熊

据导演透露,未来他将“建造一座5000人规模的实验性城市,这5000人来自全世界,这个城市的一切将会被记录,一切都将是公开、透明的”。

野心勃勃的他,不是名垂青史,就是遗臭万年吧。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3 ) 这神片被誉为真实版《楚门的世界》,万人被关3年活在前苏联时代

前不久,柏林电影节落下帷幕,有一部电影,或者说有一个系列电影,震动了整个柏林电影节,然后是整个电影节,接下来成为全球的热点之一。

这部电影叫《列夫.朗道:娜塔莎》,整部电影叫《列夫.朗道》系列,英文简称DAU系列。

这个系列甚至被很多电影人评价为是21世纪最伟大电影之一,史诗级别的巨作,震撼到无法用言语表示,恨不得要改写100多年的电影历史轨迹,电影新的元年从这个系列开始转折等等,用的都是夸张和狂欢的赞美之词。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给予非常低的评价,总体就是艺术和伦理之间的对抗,艺术不可凌驾于人性之上。

那么,这个DAU系列!是怎么一个存在,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DAU系列,一共会制作成14个故事片,3个系列剧,还有一些科学影片,这些作品的前缀,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列夫.朗道。

DAU三个字母,也正是列夫.朗道苏联名字开头三个字母的缩写。

列夫.朗道是谁,他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还擅长还原论,唯象理论,在多个科学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在1938年“大清洗”期间,列夫.朗道还因为反对苏联的独裁,被判反革命罪入狱。在1962年的时候,还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列夫.朗道被誉为世界最后一位全能物理学家。

正处于研发科学事业高峰期的列夫.朗道,在拿到诺贝尔的同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车祸,昏迷了整整57天,列夫.朗道苏醒后,智力和记忆力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并在6年后去世了。

当然,列夫.朗道虽然在物理学上有非常傲人的成就,但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位完美的绅士。

列夫.朗道脾气古怪,高傲自大,还经常出言不逊,批评过很多同事甚至是老一辈的物理学家,还辱骂自己的学生,这让他在这一生中树敌无数。

列夫.朗道还有一定的精神洁癖,看问题的方式绝对到不给余地,有人还在他的办公室门上贴着:“当心,他会咬人”的字帖。

就这样一位性格傲慢,脾气古怪,但却对数学和物理学有着天然直觉的科学家,还在如此动荡的苏联背景下,本身列夫.朗道这人物就有着很好创造传记片的真实土壤,所以被拍成电影也不意外。

原先这个作品DAU,就是想要拍一部关于列夫.朗道的传记电影,展示他人生最后30年的事迹。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就不得不聊到DAU的总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他出生于艺术家庭,父亲也是一名电影导演,而且还是一位苏联当时的禁片导演,他父亲第一部《玻璃琴》的动画短片,就直接被当时苏联禁了。

而导演自己,在苏联解体时只有15岁,但他却痴迷和眷恋着苏联时代,到现在导演还自称自己是“苏联人”。

在DAU前期计划时,导演就想在乌克兰搭建了2个足球场大小的拍摄场地,为的是尽量还原列夫.郎道生前的研究机构环境。

这对于现在电影工业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最多只能说是一个制作成本比较高的大片水准。

但开始夸张的事情发生了。

导演对这2个足球场大小的拍摄场地并不满足,他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导演想要通过列夫.郎道的题材,开启一个超级庞大的实景实验,让这部电影不止是电影,而是一次人性和制度的深度实验探究,想试探人们内心深渊到底能下沉到什么程度。

通俗点说,就是导演想要制造一个和前苏联一模一样的平行时空,那里发生的人和事,都严格按照列夫.朗道生活的年代背景进行。

这个计划在2005年就构思了,并在2009年拍摄执行,时间为2-3年。

所以从这个计划启动时,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的事情了,而是一个巨型实验项目,为这个项目买单的,是一位俄罗斯的水果产业大亨谢尔盖.阿多涅夫,据说这位大亨是唯一这个项目的投资人,而且不要求任何回报,甚至连署名都不需要,完全是出于对哲学和物理的痴迷和热衷。

有了资金之后,导演找到了一个乌克兰的一个废弃的水电厂,以1:1的比例,建了一个和前苏联时代一模一样的城镇,这个城镇有13000平米大小,然后找了400多位主要演员,还找了将近1万的自愿参与者,组成一个以假乱真的平行时空苏联小镇。

这些参与者,有很多在现实真实的职业,也是片中饰演的职业人员,护士,售货员,科学家,艺术家,宗教神职人员,厨师,甚至是罪犯等等。

但凡参与到这个项目拍摄的人员,不管是否是演员还是体验者,都必须严格按照1938年到1968年的苏联社会的规章制度来生活,大家穿着当时的服装,化着当年的妆容,发型,大家平时的对话,不可以用现代的词汇,如果不小心说出,会受到相应的警告和惩罚。

然而导演觉得这样还不够真实,在这个小城镇里,有着自己的发行货币,也就是当时苏联用的卢布,每个人也有着自己通行的身份证,护照。

如果外面感兴趣的人想进来参观,必须像申请进入一个国家一样,申请VISA签证,面签的那种,然后看情况而定,你能在里面逗留多少时间,一般情况下,会给6小时和24小时,有些还可以不限时。

不限时的VISA签证,必须要完成一份苛刻的心理测试。

在这个小城镇里,里面会发生一些当年的历史事件,而且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个人档案,会被纳入这个城镇自己构造的苏联社会档案库,有专门扮演的官员和公务员来管理。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到更为偏商业的《楚门的世界》,还有同样具有实验意义的纪录片《斯坦福监狱实验》。

但DAU系列,玩得更为疯狂,DAU比《楚门的世界》更真实,因为没有剧本,只有引导性的方向。相比较于《斯坦福监狱实验》,DAU又更宏大和细腻,《斯坦福实验室》拍摄6天后就失控紧急叫停,而DAU则玩了将近3年,揭露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发掘角度更多方面。

关于拍摄方面,整个剧组24小时不间断,对演员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剧本。

当然,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感而不是完全变成纪录片,所以会有一些极为个别的主要演员会有一些想法讨论,但大部分情况下,摄影机都躲在暗处,静默记录着这一切。

而且为了保证能随时随地拍摄都能得到完整清晰的影像,DAU摄制组为此专门打造了一整套全天候的打光系统,能让导演可随时记录下自己想要的素材。

就这样,在苏联体制下的实验小镇,上万名参与者从2009年到2011年在这里生活,一开始大家都有些出戏,而且很容易把“未来”的谈吐和事件拿出来当做聊天内容,但时间久了,这座实验城镇似乎真的穿越时空,回到了前苏联时代,里面的参与者带活了城镇,城镇也让参与者更加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

期间有不少“外来人”伪装带着好奇进入这个城镇,但都惊讶的发现,里面的人在毫无表演经验的情况下,言行举止都像极了几十年前的人,那些参与者,真的相信了自己回到了上世纪的苏联时代。

于是,主创一共拍摄了700多个小时的有效素材。这些素材,真实的记录着实验小镇发生的一切,比如日常的生活,男人的酗酒,暴力,做爱,甚至犯罪,强奸等等。

是的,DAU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制作范畴,成为了一个电影项目为起点的庞大研究人类本性的规模试验项目。

在2019年2月,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还有其他两个剧院,还举办了一场DAU的沉浸式影像展,进去参观的人,可以去感受复制出来的前苏联社会,还有在那个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

让我们回到柏林电影节,作为DAU的开篇之作,《列夫.朗道:娜塔莎》,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最终斩获了杰出艺术成就奖,这个奖也非常迎合了DAU对电影产业实验和探索的含义了。

此外还有一部展映片《列夫.朗道:退变》,长达355分钟。这就是我们目前了解DAU系列的最全信息,此后DAU还会陆续问世更多相关作品。

《娜塔莎》讲述了一名叫娜塔莎的中年女人,是一名餐厅服务员,这个餐厅是苏联小镇的核心拍摄场景,通常影视作品总少不了吃饭戏,而DAU系列的饭戏很多就出自这个餐厅。

《娜塔莎》作为开端片,女主娜塔莎作为餐厅服务员,邂逅过不少DAU其他作品的角色。

而娜塔莎自己,也认识了一名法国科研人员,但也因此牵连到很多科研背后的秘密,被特勤局怀疑是私通犯,出卖国家情报给别国官员,让自己生活大乱。

影片总的来说,其实前面大部分没有什么特别,较为波澜不惊展现着娜塔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有着冗长的对话,还有纪实般的长时间记录,但影片最后40分钟剧情开始生猛,娜塔莎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带走后,娜塔莎在那被折磨,被用私刑,还有凌辱和精神摧残等等。

如果你作为一部电影看,其实后面40分钟也就猎奇的看看,但如果结合前后分析,还有柏林电影节主创的采访,我们可以相信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作假的痕迹。

娜塔莎当时的那些哀嚎,那些痛苦,都是真实的反应,而摄制组并没有喊停(演员自己也没有)。

因此,这就是DAU最具争议的地方之一,艺术和道德伦理的冲突,我们为了艺术的极致,而去做一些践踏人性,违背道德伦理或犯罪的事情,那么这种艺术是否值得提倡,甚至是否可以执行。

有人说,这样的实验很特别,而且在柏林电影节主创访谈中,导演和演员都有解释你情我愿,大家都有着叫停暗号,坚持不下去可以喊停,但大家特别是演员自己,为了发挥电影艺术边缘扩展极致,都默默忍受着。

不过也有一些工作人员爆料,这一切根本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很多事件的走向,都是由导演在演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引导发生的,这些都是对演员极为不负责不尊重的一种表现。

导演在访谈中解释到,影片为的是探讨在苏联极权主义下,有多少人会在这样的环境,堕落自己人性的深渊,又会下坠到多深,即使是在知道拍摄和实验的情况下。

有不少分析人失指出,实验终究还是实验,它再真实,也是一部为了艺术表达而诞生的,它终究代表不了那个苏联时代众生相,也不是什么苏联时代缩影,DAU只会避重就轻,矫枉过正去让大家看到一个所谓的苏联时代。

话句话说,影视作品终究不是真实生活和科学严谨的实验对象。甚至有人说,DAU已经不属于电影范畴,也不是戏剧,也不是影视艺术品,这就是一个前卫的多人行为艺术,但是对表演和戏剧艺术的亵渎。

我认为,电影的原则和规范虽然不是人们白纸黑字定义下来的,而是有很多影视作品进行补完,电影本身也在一步步的拓展自己的边缘。

从黑白默片,到彩色有声,再到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黄金时代,道格玛95等等世界各国各地的电影运动,再到3D,120帧电影技术等等,这些都意味着,电影是有生命的,电影从来没有被谁定义过,而每次一个新的电影实验诞生,也只是人们对电影这个生命新的探索和认知。包括这次被吹或被贬得沸沸扬扬的DAU系列。

总而言之,我会极度关注DAU系列,那到底这个系列最终会是一个什么品质面向世人,DAU是不可多得的史诗级作品,还是一个导演玩虚头的大型真人秀,时间会证明一切。

对了,在导演访谈中,导演还说下次想要搞一个5000人口的实验城市,然后找世界各地,各种意识形态的人入住,记录下这个城市所发生的的一切。

...好吧

 4 ) 历史与叙事的悖论

《列夫·朗道:娜塔莎》的问题在于它有叙事性,这是致命的缺陷。

它还原了生活,却在其中加入导演个人的意志,意志就体现在叙事性上。

侯孝贤绝不会这么做。对侯孝贤来说,电影同样来自对生活的“还原”,不过他是再造一种现实。

面对《列夫·朗道:娜塔莎》的素材,侯孝贤只会这么做:架起摄像机,拍上两个小时,作品便有了。

因为在《列夫·朗道:娜塔莎》背后,日常生活已经全部被还原了出来:四百民名核心人员、一万名临时演员在乌克兰东部小镇哈尔科夫的郊区,复刻出1938-1968年间一所位于莫斯科的前苏联研究所的社会状态。

这是制作影像的完美素材。只要身处现场,随处都能发现日常生活的非凡瞬间,只需借用摄影机记录下来。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败坏了它:将素材编撰成一个故事,以犒赏全球的观众。

在此过程中,生活的痕迹依然存在,只是它们让位给了宏达的叙事。

这难道不正是历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方式,通过一种叙事性的技法来还原历史。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观众想看的不正是一个故事,除此别无他求。

只是对于电影,用故事重释历史,一方面背离了真实的本意:历史来自于无数平凡的瞬间;

另一方面,影像的阐释可能性被消解了。这是十足的浪费,暴殄天物。

 5 ) 人间虫洞--DAU

首先说明,在观影前并不知道DAU这回事。看了约10分钟,第一反应“这是记录片吧”?这种反应一是因为表演逼真到不是表演;二是镜头的摇晃和推进,很像是现场跟拍;三是色调和人物妆扮有种黑白片的质朴。结合起来,很像是对某个旧事件门发展的采访回放。 实验场景、娜塔莎和奥利娅私缠打斗的悬念,却吸引人一路看下去。娜塔莎和法国人卢克的性爱场景,让人惊讶的不是大尺度,而是真实。感觉就是在某个夜晚,你路过半开门的房间,目睹了正在做爱的2个人,你能强烈感受到他们的欲望和快感。 娜塔莎和奥利娅在食堂打烊后,照例给自己准备丰盛的食物佐酒,但今天不一样,今天娜塔莎教会奥利娅一口伏特加混合一口啤酒一起下咽的喝法,2个都喝嗨了。奥利娅不停的笑着唱着,我当时一直想着,这表演技巧值得捧小金人啊!娜塔莎醉后坐在地上哭泣,自语"我是成年人,我坚强可以面对”,此时镜头多次推进,我好担心她会看一眼镜头,其实后来想,即使她看了镜头,导演也不会减掉这个眼神的。 下半部情节突然反转,娜塔莎被抓走审问,此时的光线和摄影很有力道。娜塔莎不停的用打湿的纸按压左脸,审讯者阿波奇头上不停渗出亮晶晶的汗珠,他说一句,娜塔莎写一句,包括标点符号。这一切也太“苏联”了吧!用酒瓶插下体这个画面,是争议较多的情节,剧组答:“演员本来就是妓女”,那么从阿波奇的审问方式和技巧看,他应该是从事过审讯工作吧?

我个人是比较喜爱DAU这种形式的,有点类似穿透折叠空间的人间虫洞,人们通过虫洞来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像隐形人般随心所欲的察看这个世界的生活,场景高度还原、人物本我表演,这种以电影为载体的升华,不正高度契合电影这种形式想要达到的目的吗?我们不正是是以此来界定什么是最佳电影最佳表演吗?

以上个人观点,非喜勿喷!

 6 ) 美丽皮相,破碎内心

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就像是一场逐渐走向不安的旅程,一切宛如梦境,观众深深地坠入属于过去的世界之中,如此真实且不加掩饰,美丽而又残酷。影片似乎是真实地记录了娜塔莎几个平凡日夜的工作与生活,白天在餐厅上班,下班后或是与olya拌嘴,或者是寻欢作乐,但是在白日优美的皮相之下,夜晚的她总是有着一颗破碎的心,在经历了KGB的暴力对待和调查之后,被撕扯得支零破碎的娜塔莎,再一次回到了平日的岗位上,收拾好妆容,一切似乎都未曾发生,但是我们知道,一切都已发生。

1. 快乐的半截身躯

娜塔莎和olya并不对付,两个人都是餐厅的工作人员,娜塔莎年龄大一些,不过风韵犹存,olya则是年纪轻轻,嫩得出水的小姑娘。

当两人谈起爱情,娜塔莎会顾影自怜地说着自己韶华已逝,会提起自己曾经爱过的人。

olya说:我还很年轻,也有很多时间。

娜塔莎看着olya年轻的脸庞,突然心生了一股恨意,她嫉妒另一个人的青春,她嫉妒着当别人还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时,自己却已经容颜衰老,不受怜惜,于是两个女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女斗。

或许我们会觉得两个女性的关系闹到如此的地步,已然是无法收场了,但是转日,olya陪着娜塔莎一起去一个聚会,olya为娜塔莎担当翻译,还在娜塔莎做爱后洗澡时倾听娜塔莎的心事。似乎两个人又成为了无法分割的闺蜜一般。

但是再一次转天的晚上,娜塔莎撺掇着酒力不行的olya喝了很多很多酒,olya向娜塔莎炫耀自己年轻的小腿,这一切只是让娜塔莎更加怒火中烧,喝了太多酒的olya丑态百出,娜塔莎完成了一次非暴力且隐秘的报复。

白日,两个餐厅的女服务员在众人面前老老实实地工作,和善地对待每一个用餐的顾客,还会送给孩子橙子。

但是夜晚,两个女子之间的情绪纠葛,就像被放大了一样显露无疑,不论是厮打,推搡,还是醉酒后的失态,狂欢,不省人事,黑夜与白天,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白日的粉黛淡妆在黑夜就映出红粉骷髅的模样,所有看似坚固牢靠的关系,在黑夜的拉扯下变得陆离而古怪,仿若一颗破碎的心脏,一边流血却还要一边跳动一般荒诞不经。

在娜塔莎把olya灌醉的那一个晚上,娜塔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万卡和他两个兄弟走在路上,碰到了快乐,但是快乐的半截身子都掩在土下。

快乐说:“我可以做任何的事情,填满你们欲望的鸿沟。”

万卡的大哥说:“我想要很多钱。”于是他拿到了很多钱,大哥离开了。

万卡的二哥说:“我想要很多的权力。”于是他也如愿以偿,心满意足地离开。

快乐对万卡说:“你又想要什么呢?”

万卡回答:“我倒没有什么想要的,倒是你,你想要什么啊?”

快乐说:“我想要的,只是离开这个土堆。”

于是万卡帮助快乐脱了困,快乐就决定跟着万卡,万卡获得了快乐。

娜塔莎大概也是想要获得快乐的,但是人生往往是艰难且苦涩的,要不就是戴上一层欢乐的面具,要不就是在酒后享受片刻幻境般的愉悦,但是这些都是虚假的,这些虚妄的欢乐带来的是更长时间的痛苦与悲伤,就像是那个半截身子入土的快乐本人一样,大家只看到了他露出来的一半,没有人在乎他被逐渐掩埋的苦痛。

2. 狂欢的咸鱼派对

卢克和比利诺夫的人体试验取得了进展,于是一行人开了一个小小的party,还叫上了娜塔莎和olya。卢克并不是苏联人,他对他们只能说英语,幸好olya会一星半点的英语,于是大家可以磕磕碰碰地交流。

晚餐的主题就是咸鱼大餐和数不清的酒精,在醉意的催化之下,娜塔莎和卢克一见钟情,但是语言不通让两人颇为尴尬,对于英语也是一知半解的olya在情谊渐浓的两人之间搭起了并不牢固的语言桥梁,最后娜塔莎和卢克擦枪走火,一场赤裸裸的性交就这样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一切停歇,娜塔莎沐浴过后吻别熟睡的卢克,转日相见,卢克仿佛全然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言语之中还抗拒着鱼类的餐点,昨日的一切,大略真的同娜塔莎所想的那样,是酒精惹的祸,她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但是她却偏生记得如此牢固,仿佛一辈子也无法忘却。

娜塔莎细腻的情绪在这一段中显露无疑,最开始对于自己年老色衰的悲叹,对olya年轻的羡慕,而在咸鱼派对上,和卢克情投意合又让她产生了一点欣喜。虽然她不断对自己说,卢克一定是醉了才会这样做的,相比于卢克温柔绅士的态度,她更喜欢比利诺夫蛮横一点的触碰,但是娜塔莎也知道,她这样去想只是因为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真的有一点爱上了卢克,她曾经一向避免和这些人产生太过紧密的关联,上床只是满足欲望的一种行为,不过在浴缸里反刍刚才发生之事的娜塔莎,当真有一点害怕,也许她真的喜欢上了卢克,卢克会不会也真的喜欢上她呢?

所以当她转日发现卢克态度并无异常后,娜塔莎是如此地心碎,她以为伏特加解开了男人最后一层伪装,但也许,酒精只是为男人的欲望和放松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借口,为他们的失态和不负责任寻找到了完美的替罪羊而已。卢克睡梦中不愿放松的手,也许可以伸向任何一个漂亮的姑娘。

娜塔莎在浴缸里告诉olya,让她不要仅仅让时间白白流逝,而是要浸入生活,去感受真正的生活,也许生活在某些时刻会刺痛到她,但是终有一日,这些苦涩过去,剩下的便是生活带来的愉悦与甜美。

但是,若是未能等到那一天呢?

3.燥热的地狱梦境

娜塔莎,被KGB带进了审讯室中问话,一个叫做弗拉基米尔的官员,开始对她进行问询。

开始,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些问话,你怎么看待那些来你这里进餐的科学家,你和你的同事关系如何。不过这种美好的假象并没有持续多久,弗拉基米尔威胁要把娜塔莎关押起来,刑讯逼供,只因为她和那个来自外国的卢克睡了一觉。

迫于压力,娜塔莎被迫写下她的供认书。

因为她的不配合,弗拉基米尔更进一步地剥夺了她的所有尊严,暴力撕开她的衣服,摘下她的所有发卡,强迫她喝酒,然后用酒瓶侵犯娜塔莎的下体...他逼迫着娜塔莎写下了不利于卢克的证词,然后一切结束。

燥热的房间中,审问官弗拉基米尔在不断地流汗,虽然他有着看似肥胖臃肿的身材,但是他的话语与行为,却是毫无人道可言,他似乎时时考虑着娜塔莎的感受,实际却是用着最斯文的话语做着最糟糕的行径,一点一滴地,他不断侵略着娜塔莎尊严的底线,这底线从肉体逐渐转移到精神层面的攻击之上,虽然看上去娜塔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身体伤害,然而弗拉基米尔所做的一切,不亚于在精神上玷污了娜塔莎一般。

娜塔莎最后对于弗拉基米尔的态度也值得玩味,似乎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般,受到伤害的人反倒爱上了加害者,不过更直观的解释就是娜塔莎屈服于弗拉基米尔的淫威之下,她只是想尽力去讨好这个“比她权势更大,能随时致她于死地”的人,她对着弗拉基米尔的调情,就像是一个失去凭依的弱女子不得不寻找安身立命场所的徒劳尝试,只可惜弗拉基米尔并不会领情。

另一处有趣的点就是娜塔莎选择的笔名,文艺复兴,用着最文艺,最自由时代的假名,却写下了没有一句是真心的证言,也可谓讽刺了。

弗拉基米尔对娜塔莎说,就让噩梦留存在噩梦之中,于是这场宛如炼狱的行旅,虽然恐怖,但是生活依然要继续。娜塔莎继续披上她的面具,藏起被凌辱后破碎不堪的心,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4.不安时代

当我去年看《小丑》的时候,虽然很多人说着多么多么恐怖,但是看的时候我是能知道,华金凤凰的一切,都是表演出来的。所以我会赞叹他的演技所带来的压迫感,而不是真正感受到压抑或是恐慌。

不过DAU这个系列,真的令我逐渐感到一种不安的情绪,在一个所有演员进入一个封闭的,模拟前苏联社会这样的的背景之下,电影的前半部分似乎只是很普通的前苏联生活百态,娜塔莎扮演的餐厅服务员,和另一个年轻的服务员撕逼,和科学家上床,醉酒,自怨自艾...当然前面那个不知所云的人体实验稍微有点让人在意,而且那个电影中的小孩,让我思考了一下他是在电影拍摄的几年中生下的,还是电影开拍时便带进来的,我在想着让他成长在那样一个和现代文明脱节的社会是否人道。

这只是我看前半段的一点点杂思,因为我还是能看到很完备的剧情导向,虽然电影确乎刨除了许多繁复的技法,比如配乐,比如频繁的剪辑,而且演员们的表现确实也没有过多的表演痕迹,尤其是olya,她精神大条的演出让我甚感意外。不过即便如此,我也能看出他们是在遵循一个既有的剧本,只不过因为这部电影的形式,展现了一些别的电影很难见到的场面罢了。

不过电影后半部分长达几十分钟的审讯,让我彻底沉默了。

那一段,可以说突破了某种“寻常电影”的限制,我仿佛是在看着一个真实发生的凌辱和虐待一般,没有巧妙的剪辑去让主角得以躲藏,角色一层层被拨开的衣服和逐渐丧失的尊严让我感到震悚,我已经无法分辨出来那段场景中究竟有多少是纯粹的表演,又有多少是深陷压迫气氛中自发的表现了。

然后是结尾,五个演员的名字,和他们在剧中的几乎一样,就仿佛是他们每个人的本尊在本色出演这些角色似的,于是那些虐待,那些床戏,那些醉酒后的乱语,推搡,打斗,工作,哭泣,统统被赋予了极为令人置信的真实感。

更恐怖的是,这五个主角里,已经有两个人死掉了。

纵使我提醒自己,这个电影拍了很多年,但是以我的经验来说,五个主演在拍完时间不算太长后死去两个人(而且这两个人也不是古稀耄耋)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发生,结合电影本身的背景,我不禁猜测他们究竟是如何而死的?会不会在后面的某一集中,他们在电影中被杀死,然后真实的他们也没有能够活过来呢?

于是,电影和现实的界限又在何处?当我们揭开电影这层所谓艺术的面纱之后,影像中记录的残忍又有多少是现实存在的呢,这令我深感不安。

700个小时的DAU系列,娜塔莎只是那个社会的冰山一角,真正的主角朗道更是没有出现,而他们主持的那个关于加强人体的实验亦仅在片中被草草带过,这种很多个电影形成的巨大的世界观(远远比MCU那种彩蛋式连结+英雄大集结模式要紧密得多)其实是很有趣的,但是这种拍摄手法带来的反噬又让我对此迟疑,就像我所说的那样,如果故事仅仅展现了冰山一角,那么在本片中我们看到的残忍与黑暗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我们可以接受反映社会,历史问题的电影,然而如若有人会因为这些电影而受到加害或是被残忍对待,也许我们要去思考,这类电影是否有存在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对它抱持何种态度。

 短评

虚构永远超越于复制现实。

7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Berlinale 13# 柏林喜欢政治为先,它能入选并不惊讶。这当然不会是电影的最高形态更不会重新书写电影史。创作者打算在一部剧情片中加入极强的纪实感 甚至模糊和混淆fiction&documentary 的界限,其实这都没问题 实质上应达到的还是一种“欺骗”效果。可它又是一个项目,现在它就像一个畸形的产物,它到底是个概念先行的剧情片,还是个伪纪录片,还是压根就不是电影了,该怎么定义它?那这种社会实验 还原的又是哪种“真实”?是作为什么媒介的真实?电影本是欺骗的话 那么这部片中表演的“再现”还能不能被归纳进电影表演的系统中去?而它对演员们(参与者)是不是也是某种施害呢?它的种种“实验”特质已经使原本应为电影的基底变质了。要是纯粹做社会实验就别假借电影的名义吧。

11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较差

不知素人演员们在实验环境中精神是否受到摧磨,亦或是面对摄影机而出现状态失调,总觉得他们离预期效果相距甚远,可以说是集体失控,表演的痕迹颇为浓重。另外遗憾的是官方上线版为减少争议而做了很多删减,那段被前线花式吹捧的审讯戏,竟然快得如同走过场般,一溜烟的套路就结束了,也令上下文近乎失效。简单的镜像对应、虚实嵌套,所有设计都直白给出,也没什么好解读的。倒是审讯之前足量的纵声酒色戏让人能瞥见出各种概念之外,DAU并非是还原、而是“再造”出另一个从不存在过的苏联时空的野心。单独看这部挺无感,但还是对系列其他的抱有期待,毕竟编年史作品还是要摆在整体中才能最终评价高低。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我只想说,看完电影后我用了一个小时来平复心理创伤,而这跟制作背景啥的都无关,仅仅是电影本身带给我的,乔治·奥威尔式极权压迫的暴力蹂躏。

1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看完之后觉得营销号真是虚头巴脑地瞎吹。电影背后道德审查的界限到底在哪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9分钟前
  • Chemtrails
  • 还行

有些人说 不要没看过就打一星 那为啥有人没看过就打五星呢?

24分钟前
  • Dr.爲誰鈡情
  • 还行

#Berlinale#第10场,真实的苏维埃极权再造场景,高潮在最后三十分钟,洗脑、剥离羞耻感到绝对服从的过程,DAU的三点是不可被忽视的:准确还原历史、性剥削以及真实的体验感。过程像做科学实验,在“真人秀”里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到极致。柏林今年太实验了 真是越看越上头,幸运得坐在了主演的后两排

25分钟前
  • Ducournau
  • 推荐

一向坚决反对通过快进或倍速看电影,但这是第一部让我实在忍受不了而快进了若干次的作品……把前2/3的部分全都剪掉,也几乎不会对审讯戏有任何影响。而且审讯戏本身也没有一点新意。镜头语言更是杂乱无章,毫无思想。至于电影的制作背景和方法,无论你再怎么模拟所谓历史上的真实时空,都不可能完全消灭或抑制非职业演员自己的当下绵延。对演员来说,亲自参演电影已经是一个前设,声称的纯现实概念原本就是虚构的幻象。本片再一次证明了:越想完全复制现实,越会陷入虚假之中。真实的生成不可能通过这种极端虚伪造作的手段达成。(4.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较差

有些失望 噱头大于内容 没有好的文本怎么支撑起大段的对话 形式上所追求的其实就是道格玛95的那些概念;散场时有不小的嘘声

28分钟前
  • 在云端的Scotty
  • 还行

流畅的运镜和表演,真实得可怕,所有的戏都真枪实弹导致力道惊人,导致后四十分钟的压抑无法抒发,观感极为不适。单拿这一部来说,称不上伟大的电影,但可以想象系列电影全集的体量应是鸿篇巨制。但缺点也在此,电影虽“惊人”,但概念之下片子本身的艺术性值得质疑:电影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还原真实。片子的底线亦值得商讨(默默想起《老大哥》真人秀里那个被强奸的姑娘)。但女主的贡献是无敌了。

3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烂片无疑,矫揉造作,荒唐怪诞不等于好电影,而这部是不折不扣的烂片,抄袭一部描述纳粹的禁片,用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来抹黑,就妄想能被当成讽刺时事的清高?一部彻头彻尾的,有政治目的的烂片

33分钟前
  • 北洛
  • 很差

“真实”但从不真诚,pornographic而非erotic,看上去“自然”(自然主义)实则是反现实主义,空有细节却毫无世界可言,秘密更是不存在的;全片非常聪明地使用了一种醉酒式的逻辑来招摇过市,骗取观众的信任,是啊,谁不会在这迷茫的狂欢时刻跟着笑几声,然后便将其错认为是沉浸感,实则这只不过是醉酒式逻辑下的幻象,一种以为自己在抒发情感实则什么也没说的状态,阿克曼要是知道有人拿这样的作品跟其去比较,估计得气活过来。

35分钟前
  • TWY
  • 较差

经朋友提醒才知道,竟然里面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如此强度展现俄族人癫狂醉态,实在是令观众过于煎熬,但也展现了导演压倒性能力。几乎是今天柏林最有话题的电影了,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系列是否会给电影界来一个大地震。老衲已经感到了土地在松动!!!

38分钟前
  • 剃刀头
  • 推荐

吃,喝,脱衣服,性交。然后被迫吃,喝,脱衣服,性交。这一部看上去是系统的元回路,同时是即兴的以及反即兴的,剧场的和反剧场的。在审讯中,看似无边际的生活被强制性地凝视,所有体验如Orgone一般被机械复制和强化,快速耗尽自由。餐厅如同Cafe Muller,Natasha对于Mop The Floor的坚持是一种近于“明天戈多会来”的消极抵抗,重启一次沙盘推演,也是DAU的元比喻。

4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没有Safeword的集体SM

43分钟前
  • 牛肝菌杀手
  • 还行

设定大于作品。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不知道幕后故事的话,这就是一部看似松散的拉斯·冯·提尔电影,太像窦玛95宣言的片子了,知道这是一次大型的社会实验之后,这些影像又多了一份猎奇色彩。影像的纪实风格很强,但关系镜头偶尔还挺精准的,还有那么多准确的机位和景别,让人很好奇现场是什么样的拍法,有几台摄影机,拍了多少素材。电影在全方位去展示人物的生活状态,这片子在这种状态上极其出色,演员表演真实到让人不适,大部分时间展示的就是这种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状态,最后一切又服务于它的主题表达,创作思考非常清晰了,这一切简直太疯狂了!这部DAU宇宙的电影只是局限在娜塔莎工作的餐厅,让人很好奇这个空间之外的DAU宇宙日常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可能继续看下去就会有解答吧。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好的概念和好的电影是两回事。

49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I don't need sex. My government fucks me everyday.

51分钟前
  • Ms.Uncertainty
  • 推荐

一部后劲大过前戏的影片 避开所有预设和背景去看的 反而没有了解后面庞大项目来的震撼 个人觉得就“电影”自身来说充其量可以算是好的戏剧台本 甚至可以找到很多同类的纪录片 话题性和反思度都不比这个低 但是当知道“实验”使得剧本排演和真实纪录本身的界限被模糊后 才是真的感受到阴风阵阵 这也使得本片到底算纪录片还是剧情片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需要拿出来讨论 比较好奇的是这种标榜自愿的例外状态难道逃得过实施过程中变成斯坦福监狱实验与现代集中营吗 并不是什么道德卫士 但还是觉得这个“实验”本身值得商榷

52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