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

HD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凯尔·钱德勒,杰克·莱西,莎拉·保罗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卡罗尔 剧照 NO.1卡罗尔 剧照 NO.2卡罗尔 剧照 NO.3卡罗尔 剧照 NO.4卡罗尔 剧照 NO.5卡罗尔 剧照 NO.6卡罗尔 剧照 NO.13卡罗尔 剧照 NO.14卡罗尔 剧照 NO.15卡罗尔 剧照 NO.16卡罗尔 剧照 NO.17卡罗尔 剧照 NO.18卡罗尔 剧照 NO.19卡罗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平庸之作

这片之前一片溢美之词,连烂番茄都有95的好评率,作为我最期待的圣诞精选,看完却有点失望到摸不到头脑。 我还是打了推荐分的,国内没有机会上大块银幕看,只能委屈一下画质,大概少了一大半的摄影分,这当然得怪我这个观众。但,大面积参考Edward Hopper风格的画面,音乐专辑精心考量,两位演员的演技被拿出来大书特书,我依旧很难把它归为一部好电影。 当所有人都在极口称赞拿了戛纳影后的Rooney Mara,和Kate Blanchett 的表演如何好,这两人之间依旧很难说有什么火花,正是因为如此,才见到两位优秀演员的技巧而已。演技这种东西,水盖不住石头,才会水落石出。 这题材又机巧,前10年就有《断背山》珠玉在前,只是贴个“同性”标签,把gay换成les, 两部影片也是立判高下。我们何曾在《断背山》里见过Carol丈夫这样刻板单薄的异性角色?只有两位女性做主角没有问题,可突然间,所有男性角色都面目刻板化,恶棍化,愚蠢化又是为什么?我们同情过断背山中恩尼斯的太太,但我们却很难同情Carol的丈夫,这个面目模糊的角色,痛心都痛心不起来。 再说主角,就算在那个女王T都得戴尖锥胸罩的年代没法不结婚,但是,家庭这条线对Carol这样好歹也得算个双的人,意味着什么呢?男人欢欢喜喜地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最后发现是骗婚呢?还是婚后性向觉醒?不管哪样,除了和丈夫抢孩子,再看不到家庭对女王攻的任何意义,她是怎样踏入婚姻,又是怎样决心离婚的,我们一概没有线索。我们只知她追起小妹纸倒是非常来势汹汹,明知在离婚争夺抚养权的关头,还带着心上人出走,一秒变拉拉公路片。 真的,有一句常说的废话在检验同性标签的电影时却有用,“如果她是个男人呢?” 家庭的权重整条线都弱到只剩下抢孩子,这太单薄了。花了那么多功夫来交代两人的眼神交错,就加几句好台词刻画一下人物深度也不会怎样吧。 Therese 这边也是一样,从第一眼在百货公司见到Carol,就开始了没有任何铺垫地神魂颠倒。我明白所有纯爱片的基石,都是“一见钟情”,但,纵然是《阿黛尔的生活》里那种“这个妹妹我见过”的一见惊心,之前也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阿黛尔的性向选择和动摇。可Therese 明明就是有个固定男友的铁直,而编剧没有肯花一丁点儿力气去挖掘这个人物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一部以角色成长为重的影片中,真让人惊异。编剧直接罔顾人物心理建设,就这样霸道地套上“爱能掰坏一切”的设定,我作为一介观众,只能紧锁眉头,丢下三个大字“我不信!”。 当然我信不信都不妨碍广大观众眼泪哗哗地看两人眉目传情。这也没办法,在故事的外部冲突和人际关系几乎全部建立不起来的情况下,我们只好看两个女人你侬我侬地喂甜豆儿了。但是这个片儿连床单都滚得及其不合我意!所谓银幕上的les, 无限柔光,无限温柔,无限(男性眼中)的女性性欲就是这样地轻柔美好,女王攻还涂着美美的指甲油留着长指甲温柔地摸摸小妹子,同时还注意小心地避开了不要露点,并且借位轻轻蜻蜓点水亲了几下,随后镜头一转就带入一片虚空。你不说我还以为我在看98年的《Gia》!2015年了,一个主流的同性片的情欲观还是那么陈腐。 不看床戏也罢,看完仿佛谎言的床戏简直想点“差评”。 大概我对金发霸道的中产大美女实在没有感觉的关系。好莱坞仿佛不管怎么拍,都拈轻怕重,带着清教徒的口味和资本规划过的良好,一切都在完善的工业体系里被打磨得发光发亮,演技是一流的,但化学反应是缺失的;摄影是一流的,但Hopper式的孤寂是没有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展现一些东西的,但单薄得只剩下常卖常畅销的“纯爱”款蛋糕。像是一款,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平庸之作。

 2 ) Carol - 很美很美的爱情

warning:全是剧透!

记得差不多半年前,在微博上被魔王和小白兔的嘎纳照片刷屏。于是默默的去Amazon买了Kindle版的来看。对于能下载绝不购买的我来说,这绝对算是难得的了。这是我第一本完整看完的英语小说/书。当时就有冲动写读后感,但又觉得可以等电影结束后,在好好一起来写。于是,现在就有种终于看完电影来交作业的感觉。

电影和小说一样,其实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都觉得没有剧透的意义。这是正在离婚中的贵妇Carol与处于人生迷茫阶段的售货员+摄影师Therese相爱的故事。小说的精妙在于,它完全着点与Therese的视角,于是作为读者的我,就可以完全感同身受的和她一起心动,一起因为Carol的邀约而兴奋,连那小鹿乱撞的心跳都那么的真实。当时小说最大的悬念就是,Carol是否爱着,她有多爱。就像你暗恋一个人的时候,你最想知道的就是她爱不爱我,有多爱。于是这条线就带出了小说中我最爱的三段情节。

1. Therese第一次在Waterloo的旅馆里向Carol表白。那段场景写的很奇妙。Therese是在睡前,以很困倦,很模糊的状态下说出I love you的。而作为读者的我,也突然像从困倦与睡意中惊醒一样,看着Carol一脸淡然又宠溺的说,难道你不知道我一直爱你吗?那样一种尘埃落定的幸福感,也许真的只有在小说的单视角下才能感受得到。之后就是两人做爱的情节。然而在电影中,这一段则是用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2. Carol第一次知道她们有可能被私家侦探跟踪。她问Therese,是想要继续旅行还是停止。Therese说想要继续,然后Carol就很坚决的说,那么我们就继续。这是在Carol完全知道自己在走钢丝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而这一刻,我是真的看到,Carol不仅爱着,而且爱的很深,很任性。遗憾的是,这一段在电影中完全被省略了。电影后半段的节奏非常快,反而将有些情绪忽略了。这个后面聊到电影的时候再说。

3. Therese回到NY后,第一次和Carol见面。此时已经完全成长后的Therese和刚接受完人生残酷洗礼的Carol。小说中,两人聊着过去,聊着发生过的种种。Carol第一次主动说‘我爱你’。停顿之后,又加上,但是我知道你不再爱我了。哪怕如此,她还是说着自己如何放弃Rindy的抚养权,因为她不愿意屈服,永远不再见Therese。那种淡然的语气仿佛在说着别人的事。以至于,最后当她向Therese发出住在一起的邀请时,你似乎感受不到那些话的重量。就这么冷静的说着爱你,冷静的孤注一掷,到最后冷静的接受拒绝。
        
这就是书里的那个Carol,爱的很高傲,很自我,但也奋不顾身。有意思的是,虽然书里Carol的情节并不多,心理描绘是完全没有。但是反而让读者更容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与之相反的,是电影。两人的戏份与视角非常平均,而也正是这种平均,让电影展现了完全不同画面感。
        
        =====================我是电影与小说的分割线===========================
        
个人非常喜欢电影前面3/4部分(到两人被发现,Carol抛下Therese离开)。哪怕节奏非常慢,慢到你似乎感觉没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情绪却非常的饱满。从两人在百货商店初遇,Carol就很肆无忌惮的打量着Therese。眼神,言语,甚至是肢体上,似有若无的调戏随处可见。从第一次邀请来家中,到圣诞节送礼物,到两人开始公路旅行,到Carol亲吻Therese。。。从一开始,Carol就占据着完全的主动。说得通俗点,就像霸道总裁追灰姑娘的感觉。而Therese从头到尾都只有在说“好哒”。这和小说有着些许的不同。小说中,Therese在没有任何缘由的情况下给Carol写圣诞贺卡,才让两人有了后续(电影中是Carol故意留下手套);小说中,Therese在圣诞节给Carol买了个巨贵的包包,哪怕明知道自己经济上很拮据 (而电影中则是Carol在知道Therese的摄影师梦想后给她买了专业摄像机);小说中是Therese首先表白,挑明了两人的暧昧(而电影中完全没有表明心迹的部分,直接是Carol主动的接吻)。个人猜想,电影中Therese的被动,也是为了凸显出她在初期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和分手之后她的变化,并且对Carol说No形成鲜明的对比。
        
电影情节方面亮点还是不少的:
        
1. 前面提到的Carol对Therese的调戏和勾引(想不出更适合的词了)。全剧Carol一共抚摸过Therese的肩膀4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含义,而每一次Therese都会有很明显的反应(害羞,紧张,震惊…)。这也是我说,为什么电影中,虽然Carol主动很多,但是跟多Therese身上的情绪也非常的有张力。至于眼神的调戏就不说。各种媚眼,以及大胆的审视。老实说,这真的给电影带来很多的乐趣。
        
2. Sex Scene。终于明白,为什么各种记者会,访问中,大家都这么爱问这段激情戏。因为这段戏真的比我想象中要大胆很多。而且所表达的情绪实在是太棒了。我看过的大部分电影里,激情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lust:比如酒后,比如某种冲动,比如纯属打炮。还有一种,就是很多爱情电影中,特别文艺又带有美感的激情戏。基本上会特别渲染环境,然后两人接吻,倒在床上,远镜头,然后就第二天天亮了。Carol的床戏却远远超过这些。从最开始Carol解开自己睡袍的腰带,到接吻,到床上肢体的交融,Carol的主导,Therese的反应…等等等等。我有种,wow,这才是literally的做爱(make love)的感觉。导演把这段情节拍的很大胆,但又非常的美。你能感到两人的passion,但又很清楚的明白,这不只是纯粹的lust。那种相爱,想要靠的更近的感觉,是让人透不过气的。这段戏时间不短,所以真的是舔屏党的福利啦。

之后还有一场相对比较短的亲热戏。是在两人被发现之后。观众应该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情绪的不同。这一段中,两人拥抱和亲吻中带着更多更多的绝望与迫切。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两场戏间隔非常近,中间夹的那场还是发现自家侦探窃听的高潮戏,于是三场戏连在一起,显得非常的赶,还没消化掉呢,就移到下一步了。

3. Therese 的摄影师职业。小说中,Therese的职业是剧场的场景设计(set designer?)。之前不理解这个改变,但是电影中,摄影师的设定真的非常棒!Therese镜头下Carol是真的美。同时也对Therese的个性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老实说,这部电影,要从角色发展的角度,Therese是远大于Carol的)。还有中间很有意思的一场戏,两人刚开始旅行时,在餐厅,Therese就直接拿起照相机对着Carol拍(好痴汉),Carol还害羞,玩笑间,两人的手触碰到。非常喜欢这种甜蜜的瞬间。而两人分开后,Therese看着Carol的照片,那种虐也是彻心彻骨的。

4. 最后一场对视。很多人都提到过这场戏,因为真的很赞,也因为这段情节,这个故事最后被定格为Happy Ending。而小说也成为那个时代第一部HE的Les爱情故事。个人觉得,这一幕的重点是Therese。从她走进饭店,寻找Carol,从最开始的着急,到最后就这么凝视的,脸上的变化,那个眼神真的可以让我联想到小说最后一段的描写:
        
...and Therese smiled because the gesture was Carol, and it was Carol she loved and would always love...but it was still Carol and no one else. It would be Carol, in a thousand cities, a thousand houses, in foreign lands where they would go together, in heaven and in hell.
        
那一幕,从Therese的脸上,我真的可以看到,不管路过多少城市,多少地方,天堂和地狱,她爱的永远是那个Carol,那个唯一的Carol。
        
至于情节上不太满意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最开始提到的,电影中后段节奏非常赶,感觉两人才开始就结束了。也因为这样,其实Carol对Therese的爱也表达的不是很够。小说中,你能觉得,Carol的爱是不断递增的,到最后放弃所有来到Therese面前时,达到顶峰。而电影里的至高点反而是在中间,旅行的部分。并且电影里对于Carol母亲形象的塑造很深刻,反而有一点点掩盖掉她对Therese的感情。特别是最后,我记得小说中,Carol基本是为了Therese放弃了见到Rindy的机会(抚养权什么的早就因为她和Therese的行为一败涂地了)。而电影里,Carol是为了让Rindy有一个稳定的生活,而不是看着父母不断的挣抚养权,而放弃的争斗。后半段发生的事情很多,但是可能因为太赶,反而显得有些松散,不像前期那么饱满。当然还有一些被删掉的情节比如Therese的表白啦,两人的一场浴室戏份啦。。。总觉得两人旅行的部分的戏份还该再多一些。但是毕竟你永远没办法把一部小说完整的塞到电影里,做人也不能太贪心。
        
========================其他废话的分割线============================
        
说完情节的部分,在随便说些其他的。这部电影的制作的真的棒,从导演到演员。老实说,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因为情节实在是太简单了,没啥太多的一波三折,怎么样不拍成俗套的爱情故事片,还是非常有挑战的。Todd的画面真的实在是太美了。很多视角很特别,比如当Therese观察Carol,镜头就会只拍到Carol的局部(比如只拍手指,袖子。。等等)。再比如,这次很多镜头都是靠镜子或者窗的反射,或者透过窗户来拍摄的。我不是太了解这样的目的,但是作为观众的我还是很享受这样的画面的。电影的原声也很棒。虽然很多都是那段主旋律的翻来覆去,但是真的非常有感觉,也把情节烘托的很好。
        
当然最后不能略过的是演员们。演技都是杠杠的!配角们都各司其职。Cate一贯的高水平表演,Rooney妹子却是有惊喜。感觉是一部看几遍都不过瘾的片子。Cate的身材出乎意料的好。背部和手臂的曲线非常的漂亮,也很结实。比较好笑的是,两场床戏里,Rooney的脸都是通通红的,而且都是一路红到耳根。想说,Rooney自称裸的都习惯了,这里还是害羞哈!
        
马上到来的各种award season,Carol其实不是传统的热门片类型。但是希望有好运!
        
总分5星还是必须的。但是从电影角度,给4星,还有一星是私心!

 3 ) 世间纵有Therese千万,难寻Carol唯一

原文发在weibo。做了很细小的调整。发到这边。

==============================

下午在电影院三刷完Carol,想来是时候好好的再写一篇影评了。而且是一篇Carol视角的影评。大概是看了太多人一边说着Carol实力撩妹,膝盖拿走,一边碎碎念着她是个渣攻。又或者大批的迷妹们一边被小白兔水汪汪迷恋的眼神感动的一塌糊涂,一边又抱怨着不知道Carol爱Therese啥,或批判着Cate过分刻意的演技。然而就像Cate说过的,电影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激发你的情绪,思考,感官。所以我无意批判他人的观点,这是想从我的角度出发,聊一聊Carol到底为什么爱,怎么爱,又爱的多深。

很多人说,Carol不过是Les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但是,不管从什么程度上来说,Therese都不符合那些霸道总裁文里的傻白甜女主设定。人家不傻不白,老实说也不甜。而这些恰恰是Carol喜欢她的地方,也恰恰是Therese被形容为flung out of the space的原因。她年轻,没什么历练,第一次和Carol约会各种紧张显而易见。但是比起50年代的大多数传统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嫁人,成为某某人的妻子,Therese不愿意。Therese不愿把自己定位在某某人女朋友,某某人妻子这样的角色上,她只想成为她自己,至于自己是怎么样,她一直在寻找。而这种不依附与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自我认定也是这部剧里三位女主最相似,或者最有共鸣的地方。

1. Therese: 和Richard第一次吵架的起因是,Therese决定继续往摄影师方向努力,于是告诉Richard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她的摄影集。然而Richard完全不care,直接打断,转了话题。而摄影师是Therese对于自己的定位之一(而不只是在商场卖娃娃)

2. Carol:Harge第一次出场时,他邀请Carol去某个party,他说:xxx的妻子邀请你…还没说完就被Carol打断,说:是Janette,xxx的妻子叫Janette。这里充分表现Carol多么反感用xxx的妻子来描述一个人。

3. Abby:Harge圣诞节闯到Abby家要人,说Carol不在家,不和自己一起,就一定和Abby一起。Abby说,是啊,你花了十年时间确保Carol的一切都是关于你。这里也表达的Abby是多么反感这种将禁锢在丈夫身边的婚姻。

4. Therese+Carol: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被问到是否做摄影师。当时Therese的回答不是太有自信。但是Carol说,既然你想要,那么就去做,去努力,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天赋。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细节,我想表达的就是,没错Carol和Therese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其实他们的自我认定是极为相似的。这不正是成为伴侣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嘛。

虽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和Therese不同,Carol最开始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些调戏的意味在。这也就和不少人说的“Cate前半段的举手投足都看得出可刻意,后半段才发挥好 (从weibo上抄的原话)”搭上了。因为刻意的不是Cate,而是Carol。这种刻意也随着Carol自己的越陷越深慢慢消失殆尽。没错,最开始,从初遇,到第一次午餐,到送礼物,Carol的每一个眼神,撩头发的动作,居高临下俯视的姿态,都是一种刻意的调戏与勾搭。她喜欢Therese,并且一眼看出这孩子对她的痴迷,她甚至知道,自己不用全力以赴,就能得到Therese的欢心。Cate用精妙的演技表达出了Carol最初的那种带着强烈挑衅意味的漫不经心。最好的演技大概就是用来演一个演技有些差的人吧。但是是什么时候,这种漫不经心,这种刻意消失了?是在电话里说“ask, me, things”的时候?Therese送唱片的地方?还是两人试香水的暧昧桥段?又或是到最后的亲吻?又或者当时霸道的把新相机+胶卷丢在人家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游戏了?老实说,我不知道,也许Carol也不知道。对Carol来说,当她明白过来时,才发现不知道哪一刻起,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要调情,她对Therese的宠溺不再只是捕猎前的诱饵,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和她一起时的快乐,都是那么真实,而非最初时那般拙劣的演技。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吗?爱上就爱上了,又有哪段爱恋可以清楚的列下一二三的呢。而这种从有好感,调戏勾引,到最后的沦陷的过程,被导演,编剧,演员衔接的近乎完美。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电影,却被誉为年度最佳之一。它把爱这种抽象的情绪,用镜头,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眼神,用那些藏在只言片语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表达的清清楚楚。

然后就要来说,Carol到底多爱Therese。Cate在一个采访中提到的Carol的爱。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年龄,Carol比Therese更有经验。爱是什么感觉,和同性相爱时什么感觉,这种爱的风险,后果是什么,作为母亲的感情等等,Carol清清楚楚。这些其实都是包袱。相比较而言,Therese就像每一个曾经的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Therese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没有任何包袱,因为不知道为爱受伤的痛楚,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去爱。但是Carol是在背负这些所有的后果,了解了这些所有的得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就像两人面前其实都是同样一份爱,而对于Therese,她看到是一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Carol。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触及,于是全力以赴的往前奔跑。而对于Carol,她面对的是一座悬崖,以及悬崖对面的Therese。在爱面前,她甚至失去的选择的能力。奋不顾身是她必然的结果。Carol为这份爱所赌上的是她的所有:家人,孩子,自尊。然而在最后的“I love you" 里。她失去了一切。

Carol本人又是骄傲的,在公开场合,她的头永远是略微向上抬的,导致她在和别人对话时总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但对于Therese,Carol爱的也许没那么自信。我们曾经玩笑的说,整部片子大概就是由无数个“would you”+ “Yes”组成的。但是你也许没注意到,每次Carol在向Therese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邀请的时候,她的目光都是向下的,而非直视。这种不自信在两人回到NY后,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出来时,表现的更加明显。有意思的是,她在发出约会邀请时,那封信的开头依然是那么直截了当的“would you”,但和之前所有的见面,约会不同,这一次她早到了。镜头里的她打完电话,还是那么看似从容高傲的离开电话亭。转身看到正在入座的Therese。座位上Carol的大衣暗示着她早早就到了。所以当时Carol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写的“松了一个口气”吧。之后饭桌上对谈的每一个细节大概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爱。但是不跑题,聊回最后一次的“would you”。和之前一样,这一次在她在描述新房子,以及发出邀请时,她眼神统统是往下的。更明显的是,她略微的语无论次,以及怕被人拒绝时最常用的一招,先把自己给拒绝了(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当得到拒绝的答复时,Carol发出了第二个补救的邀请。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聚会。而这一段邀请里,我看到的是Carol急促的呼吸声,闪烁的言辞,想微笑却只是微微扯动的嘴角,以及那快要哭出来的眼神。她不是在邀请,而是在绝望的乞求(顺便插一句,比起在律师办公室情绪爆棚的那一幕,这里隐藏在完美无瑕看似若无其事背后的崩塌才是Cate真正秀演技的时候)。当面对沉默时,Carol的那句That's that里,她已经放弃了。所以我不觉得最后那句I love you是为了让Therese重新考虑而增加的筹码,或者在无计可施后抛出的最后一击。这句话之所以这么震耳欲聋是因为,当Carol来见Therese前,她已经放下所有,抛弃了过去的自己(孩子留给了前夫,房子卖了,开始工作),她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在Therese面前,这场赌博,Carol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Therese的爱是她所有赌注,以及现在的她所唯一拥有的。所以那一句I love you是她在认定自己输了之后,把自己唯一剩下的那份爱,那份赌注,也放下,交给了Therese。也就是为什么Cate不止一次提到说,她觉得,如果Therese没有回心转意,Carol的结局也许会是自杀(虽然理性看来,Carol的人设并不至于会使她走到这步)。因为离开餐桌时的Carol,不管她掩饰的多好(和Jack打招呼以及告别时从容),她是一无所剩的。

Carol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当初抛下Therese,从而得到“渣攻”的美誉。于是作为强迫症的我,必须要来说下,为什么Carol所做的正如她信里说的那样: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来换取Therese的幸福,而她当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当时Carol的选择并不多。我脑洞也不大,感觉比较合理的就下面几种:

1. 无视Harge的威胁。继续和Therese一起。这样结果是直接了当的:立刻失去Rindy,并且不可能有任何缓和的余地。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在Therese出现之前,Rindy是她的全部。如果Carol可以头也不回,就这么放弃Rindy的话,我不觉得她有能力好好爱Therese。

2. 一边处理和Harge的官司,一边继续偷偷和Therese一起。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在阴影下的爱恋永远是对双方的慢性自杀。这样和把Therese当作见不得人的情妇有什么区别。就像Carol信里说的,Therese还年轻,她的面前有无限可能,Carol若只是为了两人一起,而把这段关系不死不活的拖着,才是真的自私,不顾Therese。

3. 原剧情走向。事发之后,Carol从来没有怪过Therese。而我很喜欢那场Carol在车里安慰Therese的戏。尽管有着无限的温柔。她并没有把Therese当作小孩,或者傻白甜那么哄着。在Carol心里,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所以她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平复,只需认真的陈述这事实:“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很含蓄的告白。你爱我,我全然接受,因为我也爱你。这不是你的错。分离的伤痛对于Carol同样是致命的。而她同时还要面对伤害Therese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失去女儿后生活的无望。最重要的是,她不像Therese那么年轻,一切可以从头来过。然而,两人关系走到这步,Carol毫无怨言。她爱的很坦荡,哪怕面对律师与前夫,她也绝不把Therese当作一段不堪的过去。而再次出现在Therese面前向她发出邀请的Carol,是一个虽然有些破碎,但是准备好了的Carol。没有藕断丝连的过去,没有恼人的犹豫不决,干净利落把爱摊放在Therese面前。也是这样的爱和坦荡,让我觉得,她配得Therese所有的一往情深,以及每一句的“yes”。

最后,愿所有的Therese都能遇到那个Carol。而如果你有幸是那个Carol的话,也请你可以勇敢温柔对待那个对你一往情深的Therese。

=============================

屁话那么多,结束前还是要感谢所有的主创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整部作品从原作,编剧,女主,制作人,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女性,而导演是妇女之友Todd。这样的成果才能让优秀的女性电影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与其吵吵嚷嚷着个人奖项,我更希望电影本身可以拿一些BP的奖项,以及Box Office可以有好看的数字(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肤浅!和你魔一样,一切朝钱看!!!)

 4 )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这是一部看完2分23秒预告片就想打5星的电影。不为别的,就为最后一幕特瑞斯穿过人群目光如炬的寻着卡罗尔,而卡罗尔侧过交谈的脸望向她后,两个人远远的,相视而笑。这一幕太赋有张力,以至于看着她们的对视,我心跳都快漏了半拍,所谓美得令人窒息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那一幕中特瑞斯穿过人群,穿过痛苦与成长,穿过凄凉荒漠与泥淖沼泽,定定的看着卡罗尔,继而义无反顾的走向她,也走向了自己的命运;命运的另一端卡罗尔同样望向她,眼神笃定又昧味,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一眼万年。
还好不是“此刻我多想拥抱你,可惜时光之里山南水北,可惜你我中间人来人往”,还好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为这样的Happy Ending暗自庆幸。有人曾问某位女同博主,“你开这个微博是不是在说还是有人幸福的?”她回,“不是,是在说还是有人在坚持的”。同性恋题材影片的Happy Ending意义大概也在这般。

整部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建构于五十年代美国的大背景下,服饰、音乐、建筑、交通工具复古、优雅并透露着极简的禁欲系。片头以卡罗尔与特瑞斯最后的进餐为开始,一辆火车驶过,镜头拉到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特瑞斯是给卡罗尔推荐小火车模型的超市雇员,如同后面卡罗尔给特瑞斯的信中提到“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一切恍如隔世,世间万物千回百转归于原点,犹如轮回。

1.Some people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
凯特所饰的卡罗尔几乎满足了我对御姐的所有幻想,漂亮优雅、温柔多金、有思想会疼人,重要的是,她还分分钟向我们展示教科书级别的撩妹技能。光是性感的声线,听一句都害怕会怀孕。这样的卡罗尔,有谁能不被她吸引?于是特瑞斯在一场猝不及防的对视中与卡罗尔相遇,只因为这一眼,”Some people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卡罗尔故意遗落的手套,特瑞斯痴汉般盯着她忘记下单的神情,注定纠缠不清。

2.试探
卡罗尔约特瑞斯第一次午餐,她问”Did you live alone?”,这就是成熟女人的聪明之处,她不直接问你“你有男朋友吗?”她问你“你是自己一个人住吗?”年长的人,阅历将她们淬炼的懂得如何将问题说的进退自如,既不令对方难堪又能保持自己的空间。

3.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flung out of space.
卡罗尔对总是神色游离的特瑞斯说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鲁尼的笑很美,是那种不自知的美,与《龙纹身的女孩》中叛逆不羁形成鲜明对比。《龙纹身》里她是一个主动女上位007的朋克攻少女,而《卡罗尔》里她俨然成为一个无意中自带一抹娇羞的大写弱受。很多人不理解特瑞斯对卡罗尔的感情,以及频繁出现的羞赧,其实只要暗恋过的人就会知道,那是内心的小雀跃与不确定的体外表征。面对一个比自己优秀的年上,崇拜带着点暧昧,被夸奖后的惊讶跟欣喜,对她话语的揣摩跟模仿,特瑞斯不过就是年少时懵懵懂懂的自己。

4.信
特瑞斯第一次写下Carol名字的时候,我有被打动到。网络时代你见过很多温暖的小段子,而作为一个不再年轻的怪阿姨,我经历过手写信的时代尾声。那个时候,花上一整个夜晚,写一封词不达意的信,寄给一个并不在未来里的人,想象读信人的表情,期待她能感受到自己的全部情谊。Carol,写在纸上的名字,记在心里的样子。

5.你不是不会拒绝,你只是不会拒绝她
前面看特瑞斯制止了她杂志社朋友的亲吻时,并未想太多,直到后半部分监听风波过后,特瑞斯跟卡罗尔自责到,“是自己从来不懂拒绝,什么都不了解却还是什么都不拒绝”,我突然就笑了出来。特瑞斯,谁说你不懂拒绝?你拒绝了未来男同事的吻,拒绝了男友的法国邀请,拒绝了更好更圆的月亮,你只是,不拒绝她。
无力拒绝。不想拒绝。卡罗尔每次询问你”would you?”,你都不假思考毫不犹豫的回答”yes,I would”,除了最后一次,都是,毫不犹豫。第一次约饭,你愿意吗?我愿意;第一次问你愿意来我家吗?我愿意;第一次问我可以去你家吗?我愿意;第一次问,你愿意跟我一起去西部吗?我愿意。
这才是问题所在,你不是不能拒绝,你只是不想拒绝,她。

6.最好的爱情,最坏的身份
看《卡罗尔》我哭不出来,因为太真实了,反而让我时刻惊醒自己,你要抗住,这就是生活,你不能哭,不然你就输了。可以说,这是个单薄又俗气的故事,女人跟女人的感情本来就细腻无比,表演的过了容易显得用力过猛,表演的清浅又让感情看上去太羸弱,所以,几乎是凯特女王跟鲁尼的演技和内心戏撑起了整部电影。
鲁尼的表现让我惊讶,甚至比女王更动人,在从卡罗尔家里出来坐火车回住处的一幕戏中,她倔强的眼泪从脸上掉下来,我心里也跟着落泪。那是要多委屈,才能击垮对卡罗尔的迁就,我喜欢你,你也处处暗示对我有好感,你约我到你家却意外撞上你的丈夫,他的责问你的冷淡,迫使我就这样狼狈而逃。刚刚我还弹奏潜藏表白的钢琴曲,下一秒就被你挥之即去,我到底算什么?你到底喜欢我吗?还是无聊寂寞时的消遣?
特瑞斯怀揣着最好的爱情,却背负着最坏的身份。

7.什么是道德?
在禁止卡罗尔见她女儿的强制令中,提到的理由是,Morality.看到Carol提到Abbey恍然大悟又欲言又止的时候,我默默骂了句fuck,甚至我想到余虹在《颐和园》里讲的,“什么是道德?两个人在一起才是道德”。我为卡罗尔跟特瑞斯难过,也为Abbey难过,因为在世俗的观念中,爱与道德竟然是不相容的,这真是讽刺。那是五十年代的美国,又何止是五十年代的美国,那不就是现在的世界吗。有的人永远不明白,欺骗自己才是最大的不道德。

8.I fell useless.
这是特瑞斯在卡罗尔告诉她,自己在强制令下无法看望女儿时所说的话。之所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似乎是同性群体中最普遍的无力感,“我觉得自己很没用”。我既没有能力为你分担艰辛,又找不到方法令你舒展愁容,看起来陪伴是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有文艺的话来相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可是,我并不只想陪伴你。
我想在你丈夫质问你时挺身而出,告诉他我们是因为相互喜欢而认识;我想同你一起争夺回监护孩子的权力,一起打扮世界上最好看的圣诞树;我想带你逃离世俗的社会,在你说my angle之前吻上你。我想的很多,可是,我一件都做不到,我甚至无法以家人的身份在你的手术单上签字,这是我最难过而无力的地方。

9.偷来的时光
床戏拍的美的不多,《卡罗尔》要算一个。美不是色情,不是你想跟她做爱,而是除了她们两个,你觉得谁跟她们做爱都显得不美好。《卡罗尔》的床戏时间不长,也不激烈,可是你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暗涌流动,你会不忍心联想污秽。凯特的淡然自若,鲁尼的紧张颤抖,卡罗尔霸道的索取,特瑞斯默默的承受,轻车熟路的年上,红到耳根的年下,缓慢又炽热,相拥又绝望。那一刻我甚至怀疑她们在戏外是不是相爱的。
很少有这样的床戏,让人看的难过。她们迫切的将自己献给对方,她们知道前路无望而漫长,好像在一起的一小段时光都是偷来的,总是要还回去。所以离别前与卡罗尔亲近的特瑞斯,眼睛里挤满了沉默的悲伤,我担心她就想这样死在卡罗尔的怀里。其实一切,她是有预感的。

10.抱得上一晚,撑不过一生
发现被监听往回赶的路上,特瑞斯坐在副驾驶上哭着自责,她说自己应该拒绝的,她怨自己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接受。卡罗尔停下车,抱着她,吻她,帮她擦眼泪,轻声说”I took what you give willingly”.听到这句话,我难过到想流泪,“我想要的你可能全给不了,可是你愿意给的那一点,我都想要”,她们彼此给予,却又暗自担忧因自己给对方带来的麻烦。悲情两难。
特瑞斯从小是独立长大的,从她干脆的语调也能感觉出,她并不软弱,或许是鲁尼本身的特质,特瑞斯给人的感觉近乎是强硬,可是,只有面对卡罗尔的时候,她整个人才会软下来,成为一个需要呵护渴望宠爱的小女孩,这里面或多或少有对卡罗尔的依赖。我愿意相信她懂”I took what you give willingly”.
最后卡罗尔还是走了,为了回去争夺女儿的监护权,像及了一个事后跑路的段数,然后前女友来收拾与现女友的残局,留下一封既渣又深情的信。包在被子里的特瑞斯如同被抛弃的小白兔,无辜的感受着昨晚的温存,揽入怀中的一晚,却还是撑不过一生。

11.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
“you seek resolutions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you’re young”.我没想到卡罗尔的信中会有这样一句,看起来如此狠心。明明是你主动撩骚,最后却让人家小姑娘自己去找解决的方法跟解释,就是因为她年轻。突然的就想起看到的一句话,“珍爱生命,远离人妻”,对于这种有备胎和下家的人,敬而远之是上策。可是就在后面她哑着嗓子对Abbey说”I should tell Therese ,wait”时,我内心隐隐作痛的替特瑞斯原谅了她。
她不是不想陪你长大,只是有更重要的人需要她。是,孩子。无论如何,让一位母亲处于选择自己孩子跟爱人两难的位置上,都过于残忍。
于是,她选择让特瑞斯独自成长,即使特瑞斯怀有误解与怨恨,也不多解释一句,只是说”I release you”,她在等待,等你长大,等以后成熟的时机,再共你促膝把酒。

12.I miss you,I miss you.
特瑞斯在暗房里洗过去的照片,一张张都是关于卡罗尔。照片上的人慵懒妩媚,照片外的人情欲暗动,她走出去拿起电话又放下,又拿起来,拨通。她叫她的名字,”Carol”,电话那边的她手指徘徊在挂断的按钮处,煎熬无比,最后,挂断。特瑞斯对着忙音说,I miss you,I miss you.
连想念你,我都无法说给你听。两个人的隐忍、克制与轰轰烈烈。

13.不是我们不美好,是这个世界太丑陋
这并不是一部冲突不断的片子,以至于无法令人血脉喷张、震惊无比,即便节奏因为电影的时长看上去有些赶,但故事情节发展及其缓慢的,卡罗尔与他丈夫最后的谈判,大概是影片唯一引爆点。可是连这个场面,都被拍成是一种被压抑着的感觉,没有撕破嘴脸。
这一段凯特的演技着实让我大为感叹不愧是女王。发颤的声音、隐忍的表情,你会担心下一秒她就要崩溃了,就要歇斯底里了,就要咒骂整个世界了,但是,她没有。哪怕内心早已腥风血雨,表面还是死死的绷着,绷着自己的尊严与优雅,绷着对特瑞斯的直视与无悔,穿上外套,离开身后的卑鄙与肮脏。
在离开之前她说了这样一句话,”and it will get ugly,we’re not ugly people”。这句令我异常难过,想到《奇葩说》里蔡康永第一次失态痛哭的场景,好像一个委屈的孩子在恳求这个世界的包容,他说“我们不是妖怪”。为什么要世人包容呢?如若是正常,如若是平等,为什么要别人去包容,包容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卡罗尔的丈夫用了无比卑劣的手段去偷窥她们隐私,而卡罗尔最后却说”we’re not ugly people”.她对人性还抱有一丝希望,她希望大家不用凶神恶煞的以丑陋嘴脸相见,她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14.你不在的日子,我兀自成长
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一种高估自己的倾向,愿意看到别人的失落或欢欣都是因为自己?卡罗尔濒临崩溃的谈判过后约特瑞斯一起吃饭,这时的特瑞斯已经是某著名杂志的摄影师,小文青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卡罗尔说,“我觉得你长大了,现在变得特别好”,停顿一秒问,“是因为离开我吗?”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天呐,为什么人们总是心知肚明却还是想要听别人亲口承认。
然而特瑞斯跟我预想的一样,急切又坚定的回答,NO.我又忍不住笑出来,女人之间的较量总是这样,看似不着边际,却又毫厘不差的暗自博弈。你当初狠心的离开了,那要我怎样?我只能兀自成长,我不是自愿的,我也想有你时刻在旁为我安抚保我周全,可是是你逼我要自己长大的,你说release,如今你又跑来问我,是不是因为你?
不,我偏不让你得逞,我就不承认一切都是因为你,痛苦因为你欢愉因为你颓废因为你成长因为你变好因为你,尽管一切与你有关,如今我却不想再轻易交出自己。“难道 这次抱紧就不会落空?”
而且我这次不仅不想承认是因为你,我还要拒绝你。即使你表达说,“我离婚了,孩子归丈夫,我在美国最贵房价的地方有一套大房子,你愿意搬来跟我一起住吗?Would you?”停顿五秒,”I love you”.(这样的表白,哪个妹子不脱光了跟她走...)
“No,I don’t think so”.特瑞斯学会了拒绝她。
我想,卡罗尔内心当时也是崩溃的,“我自己养成的花竟然在我不在的日子学会了拒绝我,让我冷静冷静”。但是,御姐总是有这样的本事,她深知特瑞斯的拒绝不是因为不爱她,而是小姑娘长大了,有自己的骄傲了,她不愿被呼之则来挥之即去,她想要平等的交往。
于是,她退一步。她吃定了特瑞斯心里有她。

15.我知道你在等我,所以我去寻你
这场电影规避了尽可能的人,只留下几个必须出现的角色,这就太考验演员的演技功力了。而鲁尼在这部影片中,丝毫不逊色于凯特,甚至在我心中,鲁尼更为真实出色那么一些(她演完真的不会弯吗...)尤其是最后几慕戏中,鲁尼的表现惊为天人。
卡罗尔在用餐时与她的对视,鲁尼复杂的眼神,因为深呼吸引起前胸轻微的起伏,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的拿捏,倔强又骄傲。(大魔王竟然忍住没有强吻上去...)
最后一幕,特瑞斯穿过人群眼光寻找着卡罗尔,当她发现卡罗尔坐在被环绕的桌子后面时,特瑞斯眼神中是闪过那么几秒犹豫的,她停下来,也许是在回想过去,也许是在担心未来,可是也只有那么几秒,她还是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卡罗尔,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而看到她的卡罗尔,并未显得多么惊讶,而是望向她,笑的意味深长。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我知道你在等我,所以我去寻你”
没有谁更技高一筹,也没有谁更毅然笃定。

16.所谓视角转换
从电影一开始,卡罗尔就是处于被仰视的角度,主动权一直握在她手里;而特瑞斯就是个孩子,对她充满了仰慕和崇拜,被动的接受着。她们之间是不平等的。不仅是阶级身份地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差距。
但这些差距在慢慢被化解。
特瑞斯的拒绝、穿着、工作、思想,无一不显示了这些差距的缩小,小姑娘也有长大的时候,这种平等,是两个人接下来交往的前提,卡罗尔是先知的,所以她在离开的时候信中才写“当那天到来时,我希望你能想象我会在那里,迎接你,我们的生命将在那里交汇,如同永恒的日出。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之间不能有任何联系,我需要做很多的事情,而你,我亲爱的,你需要做的更多...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让你走”。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卡罗尔渣,可是,这正是一个成熟女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在逼迫特瑞斯长大。而特瑞斯做到了。

17.两次凝望
第一次是卡罗尔坐在车里,望着走在街上的特瑞斯,想喊住她又不能,只有看她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之中还没有回过头。凯特完美的在无声之中表现出卡罗尔内心的纠结与不忍,但又必须克制自己冲动的感情。第二次是特瑞斯拒绝卡罗尔后,她坐在朋友的车里,看着卡罗尔走在街上,“你看,我终于学会了拒绝你,可是为什么会这么难过?你在想什么?也会这样难过吗?”

其实,这部电影很像御姐一手将小朋友调教好的养成记。所谓御姐,并不只是有钱有颜,最重要的是她们思想独立,有自己站立在这个世界的坐标系和判断事物价值的独特方式,她们还聪明,恰到好处的世故和足够多的安全感,跟她们在一起会感到舒服。有人说,跟年纪大的人相处,像是在挖掘一座宝藏,每天都有新的惊喜,总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跟年纪小的人相处,像种花,可以看到她们每一天的变化。卡罗尔跟特瑞斯就是这样的搭配,真是令人欢喜。
还有,这是一部每一帧都令人想落泪的电影,可是它又克制到让你觉得眼泪似乎不是那么优雅,而我,真的被这种让人哭不出来的浪漫给深深打动。

[img=1:C]微信公众号:badcode
可能几百年不说话,也可能话痨。[/img]

 5 ) 起雾的玻璃窗之后

毫无疑问,《卡罗尔》在视觉上有出众的细腻美感。影片的摄影风格节制,冷静,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仿佛每一帧都可以被定格为精致优雅的画报。相较之下,《卡罗尔》的剧情似乎偏弱,被许多人评价为格局小,新意少,只是专注的讲述了一段隐秘深刻的爱情,而无更多对社会的注解与批判。

然而我认为,《卡罗尔》的格局并不小,它对政治和社会的批判只是没有在剧情大纲里直接表现出来而已。

实际上,电影的美学形式和内涵并不应该被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卡罗尔》对“大格局”的野心,恰恰体现在一些电影构图的小细节里:镜头下那些看似空洞的精致布景,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象征,使电影表达的内涵远不限于剧本故事本身。而这其实才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独特魅力。

比如,《卡罗尔》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取景角度:镜头常常是透过玻璃窗望向迷蒙的人物或城市街道的。那么这时常隔在视线中的玻璃窗应该被怎样解读呢?


1. 女性的困境

《卡罗尔》中的确没有激进的政治宣言,也没有热血的抗争,有的只是两位女主角之间静水深流的爱。然而,即使没有露骨地政治性批判,影片许多小细节都微妙地暗示了50年代美国女性的“不自由”。

鲁尼·马拉所饰演的百货公司售货员特芮丝在初见凯特所饰演的富裕家庭主妇卡罗尔时,调笑地说着,我很乐意带你去看我爱的火车模型,但现在我只能被困在这个洋娃娃专柜后。

当卡罗尔为了与女儿相见,只能同丈夫的家人一起用餐,她不断辩解着自己见的是心理理疗师而非医生。似乎在用一种间接隐晦但又毫无退让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同性爱倾向并不是疾病。而极为讽刺的细节是,此时餐桌旁的电视里,某位名人正激昂地演讲着“自由”的美利坚所拥有的那个“自由”的未来。

50年代的美国女性已经拥有了选举投票权。但发生在60年代的,致力于解救中产阶级女性于家庭主妇命运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还远没有席卷美国。而一直要到80年代,女同性恋的权益才被纳入女权主义的讨论范围内。这些在法律上已拥有选举权的女性,看似已经身处在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然而卡罗尔显然并不“自由”。尤其当法律指认她的同性爱是道德问题,并剥夺她见女儿的权利时。

所以,当特芮丝坐在男性友人的汽车后座,隔着起雾的玻璃窗望向纽约夜间的街道和愉悦的行人时,或是当她站在卡罗尔家里,透过窗户望见正与丈夫纠缠吵闹地卡罗尔时——镜头的语言都是极富深意的。

表面上看来,她望向的“自由”的城市空间,或是她默默爱恋的人,就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但如果她真的伸出手,触摸到的只能是冰冷的窗玻璃。



卡罗尔在与特芮丝分开后,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幻觉和困境:她坐在汽车的后座,透过玻璃窗看见身着红衣的特芮丝行走在窗外的街道上。她的渴望已经近在咫尺,但她并不能真正得到。她能做的只有静坐在车里,继续前往裁决她命运的听证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玻璃窗可能象征着一种自由无拘束的幻觉,一种伪善的囚禁。换句话说,50年代的美国给女性开了一张“平等自由”的空头支票,自由对她们来说看得见却摸不着,她们依然在社会限制的眼光中周身不得动弹。而《卡罗尔》中频繁出现的玻璃窗意象,则是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了类似的政治批评。

<图片1>



2. 都市人的孤独

但是,电影中的玻璃窗显然远不止一种解读的方式。在我看来,除了女权政治相关的批评之外,玻璃窗这个意象还使《卡罗尔》有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性思考。

电影中有两组相似的镜头,出现在卡罗尔两次与法律系统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失败交涉后。镜头里,卡罗尔独自站或坐在落地玻璃窗后,窗外大街上匆匆行人的身影也隐约倒映在玻璃上。

于是镜头记录下的是一个忧郁的错觉:在窗玻璃的平面上,卡罗尔的影子与窗外行人的影子叠在一起,似乎正身处在窗外行人的包围之中;然而事实是她独身一人,与城市的人群远远相隔。这其实正是都市生活中人最容易产生的情感。穿梭在城市空间中的都市人每日要遇见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然而个体的孤独却始终难解。



与此同时,卡罗尔与特芮丝身为陌生人的一见钟情,大概是对城市偶遇最浪漫的想象。但是电影并没有用很浓烈的笔墨刻画她们变得亲密的过程,一切是克制而隐秘的。

《卡罗尔》仅用几个简洁的场景就描摹出她们的心意相通:在卡罗尔与丈夫争吵后,我们看到的是她没有泪水的悲伤。然而目睹了一切后的特芮丝乘火车归家,身旁的窗玻璃上却影映着她哭泣的脸。

一个简单的镜头就已经述说了所有。特芮丝的悲伤显然是与卡罗尔的一种共情。虽然此时她与卡罗尔只是仅见过三面的“陌生人”,她却仿佛感同身受着卡罗尔的痛苦,并代替她流下了眼泪。

由此看来,在《卡罗尔》中,玻璃窗的意向是复杂的:它既映照了城市人群的孤独,也成为了照出都市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其实都不仅仅局限于两位女主人公之间所谓“私人”的爱情。这些细节所投射的其实是一些社会性的情感:“城里人”的孤独和对知己的渴求。这个“大格局”的主题在电影史上早已被讨论了千万遍,但《卡罗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注重视觉美感的隐晦处理。没有过多义正言辞的说教和矫情烂俗的桥段,孤独和爱都通过精妙的摄影构图和玻璃窗这个视觉主题来呈现,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

<图片4>

3. 电影艺术本身

然而,也许在大部分电影观众看来,《卡罗尔》中的玻璃窗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本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巧用玻璃窗的光影来拍摄的镜头,《卡罗尔》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并能让人置身一种怅然的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无论是特芮丝手中的相机镜头,还是用以拍摄电影的相机镜头,都可以看做是一扇“玻璃窗”:特芮丝透过相机看到卡罗尔摄人心魄的美。而我们作为电影观众,透过托德海因斯的摄像机,看到的是一个能牵动人心弦的光影世界。

托德·海因斯本身就是一个影迷。他与所有观众一样,深深地迷恋着电影艺术的光影。《卡罗尔》复古的质感来源于胶片电影的独有魅力,同时也是导演继《远离天堂》之后,又一次对50年代好莱坞通俗喜剧大师道格拉斯·塞克的致敬。

关于塞克的电影,最著名的莫过于对比感强烈的配色。《卡罗尔》的色调是同样大胆的:从片中鲁尼·马拉常戴的那顶鲜艳的红黄相间的毛呢帽,到凯特·布兰切特雍容的衣着中点缀着的鲜橘色丝巾,总能成为纽约阴沉的冬天里亮眼的风景。

除了塞克,《卡罗尔》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公路旅行也像是对著名女权电影《末路狂花》的致敬。只是与《末路狂花》中摧毁男权的旅程全然不同,当卡罗尔在愤怒中向偷窥她的私家侦探举起枪,那把枪里却并没有子弹。显然,在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下,卡罗尔与特芮丝并没有成为维权先锋。但海因斯用电影独特的美学形式书写了她们最美丽的感情,和最沉默的抗争。

无论是从女性主义角度的批评还是对城市生活的复杂刻画,《卡罗尔》首要顾及的从来不是政治正确和煲出正能量心灵鸡汤。影片的出发点始终在人与人之间的隐秘感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觉得《卡罗尔》拘泥于儿女情长。然而我欣赏托德海因斯的视角,因为我也认为,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只有人的感情是永远无法被定义的变量。无论多么“大格局”的政治抗争和社会批评,都起源于个体因不愿放弃私人情感而勇敢突破禁忌。

在电影的结尾,当特芮丝终于在宴会的人群中走向卡罗尔,这一次她的视线里终于没有了玻璃窗的阻隔,也没有了她的相机,她坦然地走向了卡罗尔。手持摄像摇晃的镜头从她的视角望出去,我们看到卡罗尔的微笑。

* 部分原文投稿于《大众电影》杂志

 6 ) 如果你也曾那样望着一个她

没办法不写点关于Carol的东西就过完这一天,太多情绪,超出了我的控制力。 今天是连续看了两场,第一场结束后我走到快到出口的地方,又返回去,买票,再入场。 有太多理由推荐这部电影,如果作为女人的你,也曾那样望着另一个女人,那么你可能会在漆黑的影院里完全止不住眼泪,就像我今天那样。 片子从头至尾都是Therese的视角,也就是鲁尼玛拉扮演的这个小女孩儿,对Carol的凝视和爱。Therese从柜台后面,桌子对面,相机镜头里,玻璃窗内,副驾驶的位置,还有最后隔着几乎全是男性的人群,她就那么望着她,用最清澈的目光,凝望着,眼睛都不眨一下,痴痴地,就像海报上那样。看着她在一个糟糕的生活中挣扎,渴望伸出手去帮她,却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做。就如同第一次与她一起吃饭,她根本不知道该点什么。 从始至终,Carol都是绝对的女神,是只要看着她,心就会彻底满足,再无他求。她开心,你就也会咧开嘴;她痛苦,你就会难过得哭出来,不停地用手背擦鼻子。她对你笑,你就觉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开出一朵花;她从你的生活中走开,你觉得自己再也不想多说话,再也不会彻底开心地笑了。 当发现她们被监听,Carol可能面临巨大的麻烦,Therese绝望地对Carol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你,该怎么对你说No,我搞不清楚状况,是我搞砸了一切。” 然后Carol就停下车,探过身子捧着她的脑袋,安慰她。这时候的玛拉很难过地哭着,鼻子红红的,委屈得像一个小女孩儿。她在是怨自己的无能为力,不能帮她,还让她陷入了麻烦。她是愿意为她做任何事,但事实上她只能看着她,很近,也很远。没有什么比这更绝望的了。 然而最后,当Therese终于第一次对Carol说了No,却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她就控制不住自己而直奔她所在的餐厅。她要看着她,越过重重人群;那些穿着黑色西装的男人们,全部沦为虚化的、不重要的背景。片子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凯特布兰切特的中景。Carol看着对面匆匆跑来的,红着鼻头,胸脯一起一伏的小姑娘,嘴角微微翘起,并非是胜利的骄傲,而是温柔的、幸福的。她知道,她始终是她的。她永远也学不会对她说No。 Therese是幸运的,我觉想自己是太羡慕她,才止不住哗哗的眼泪。Carol并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女神,这个女人对她是十分温柔的。这是会放下一切对她说love的女人,而且似乎是只对她。她会记得她小小的抱怨,没有合适拍照的相机,那么圣诞节就送一台给她,再配上半箱子胶卷。她的小姑娘想拍她,好,那就让你拍吧,我就坐在那静静地看着你,微笑着,还略有些害羞。她还会问她的小女孩儿,你脑子里在想什么。还总是会安慰她,你知道这不是你的错!她会吻她,会认真地欣赏她,真诚地赞美她。会为她年轻的生命以及长长的未来考虑;也会控制不住想她,写信约她见面,甚至租下一间两人住的公寓。她理解她,感激她,欣赏她,爱她的小女孩儿。这种感觉很难形容,既不是母亲对女儿,亦不是姐妹之间,更不是普通同性好友。这种感情只能是爱情,一个比姐姐年长,比母亲年轻的女人,对一个纯真的女孩儿的爱情。她爱你的美丽,爱你的青春,爱你对她的爱。 片子里为数不多的男性角色,麻木,狭隘,自私,冲动,甚至暴力。恰到好处地反衬出几位女性的细腻,冷静,纯真。在一个女人爱着另一个女人的世界里,的确是不需要这样的男性的。他们在两位主角面前,毫无任何竞争力。 他们的欲望、力量、以及狡诈的小聪明,都显得那样愚蠢和渺小。片子里所有男性的魅力值加在一起,还不及凯特布兰切特那件被Therese抱在胸口深深闻着的蓝色毛衣。 ------------------------------------------------------11.29的分割线------------------------------------------------------------ 昨晚一晚没睡好,脑子里全是两位女神相互对视的影像,早上起来就决定要再写点什么,想写一些演员和表演方面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因为今天的自己已经理性很多了,可以清醒地分析自己为什么被这部片子打动了。也可以开始学习这部神作了。从演员到表演再到服化道灯光音乐以及导演、镜头。 今天其实还是Thanksgiving假期,只不过是最后一天。Thanksgiving结束就是圣诞,所以满街满眼都是那种红红甜甜的节日装扮。下午去看了一部音乐剧,狄更斯的《圣诞颂歌》,英文名叫<A Christmas Carol>.Carol, Carol...又是Carol。是啊,Carol本来就有颂歌、赞美诗的意思。不知道当初Particia Highsmith写下这个作为一个女人的欲望客体的女人名字时候,是否想过这个词本身的含义。 回来继续看YouTube上关于电影的采访,其中有一段是凯特布兰切特对Carol这个形象的描述, 原文是‘I think Carol in a way is, hum, she is someone with an incredible sense of pride and intelligent and sensitive and aware enough to know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and she doesn't fit within that world. But I think she thinks she has found a way to operate, that is intensely lonely, I think.’ (自译:我认为卡罗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极其自信、聪明且敏感的人,她对她生活的世界有着足够的认知,并且知道自己并不适合那里。不过我认为她找到了一种她自己的生存方式,那就是绝对的孤独。) 我觉得这段话很值得玩味。喜欢凯特的人很容易会把前一半的描述和女王本人对号入座,只不过女王大人似乎看起来很适合这个世界,而且并不孤独。不过她本人真实的想法又有谁知道呢,她可是这个世界上顶尖级别的演员啊。 选择凯特布兰切特来扮演Carol的Casting Director, 我给你一百个赞!这个星球上我找不到第二个能像她那样,拥有把极致的优雅与略有些神经质的脆弱完美地揉捏在一个人的性格里的才华。Carol是Blue Jasmine的更迷人版,她的深情充满了成熟的风韵,也更让爱她的人心疼。 片子里Carol对Therese的爱的表达,与Therese的是有些不一样的。接着引用凯特女王的原文:Carol's thoughts of Love, Cate: 'Carol, you know ,she's had a child, she's been in a relationship, she's been out of a relationship, she's had fallen in love with women, I mean she's had many many experiences that Therese simply by the product of her age and on her own environment that hasn't been through. So I think that Carol thinks it's, you know, if I fall head on into this, I'm gonna be falling in a different way, than, you know, a girl who is much younger than me. Because when you falling in love for the second time, but perhaps more profound the second time, you know what you‘re risking, and therefore you know what you're endanger of losing. And I think that, there's a kind of melancholy of wastefulness, a different sense of apprehension that Therese just doesn't have or understand, but perhaps by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understands that loss, and which makes the potential of their love in the future, I think, even richer.' **必须要在此感叹一下女王的强大语言功夫,十分精确优美。语法正确连贯,发音醇厚,简直堪称是最佳的听译材料! (自译:卡罗尔这个女人,她有孩子,她与人交往过,分开过,她爱过女人,我的意思是,她有着很多很多Therese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儿以及受困于其生活环境而所完全没有经历过的阅历。所以我认为,Carol会觉得如果我一头栽进这段爱情关系,我要用另一种方式来经历它,一种不同于一个年轻女孩儿的方式。因为如果你是第二次经历爱情,并且知道或许这次的爱来得更为深沉,你就会知道你是在冒着多大的风险,你也会因此明了你多么可能会再次体验失去。所以我认为,对于Carol来说,那是一种感到有些伤感的,浪费的感觉。一种Therese完全无法理解,或者说是直到电影最后才慢慢理解的忧惧感。这一点上Therese的成长,我认为会使她们未来的关系更加醇美丰厚。)**能看懂原文的还是别看我的翻译了,当心破坏了女王大人的优雅。 以上是我认为凯特的精华回答,也是她对这个角色的认知。她很多表演,都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解之上的,那么好,让我来回忆一下她是如何用奥斯卡影后级别的表演来诠释这些理性抽象的表述。 【今晚先写到这吧。。明天一大早还有seminar,希望明晚我有空接着写】 -----------------------------------------------------11.30日的分割线---------------------------------------------------------- 今天才周一,我就跟一朋友约好周日去三刷。我对这片儿绝对是真爱!以后再遇到Variety这种网站需要回答你最喜欢的电影作为注册问题时,我终于不用选择困难了。 说到Variety,刚顺手查了一下Carol。预算为一千一百万,拍摄日期是14年3月12-5月12。我真的想说,这么少的Budget以及这么短的拍摄周期,就是在用事实来告诉我们,导演以及整个剧组有多牛。真正厉害的剧本和制作,绝不是拖着长战线不停地烧钱的。 扯远了,说回女王的演技。 Therese为什么爱上卡罗尔并不难表现,凯特女王就只要站在你面前,带着岁月留下的优雅、智慧,以及神秘和忧郁,她甚至不用看着你,请问谁能拒绝??!反正我是不能,所以我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Therese的瞬间沦陷。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儿,人生阅历和爱情经验加一起也没多少,看见这样一个周身散发着成熟魅力的女人,自然就会被一下子吸引。因为她是那么美,并且潜意识里,你希望自己的未来成为她那个样子。你爱她,再简单不过了,就像是爱自己。 但Carol怎么爱上的Therese就比较难以表现了。在原著里,Carol始终是作为一个影像存在,是一个透过Therese爱的视角投射出来的影像,并没有实质性的心理活动描写。但作为改编电影,编剧和导演选择了让两个女性的视角平分秋色。当然我们要感谢这样的改编,不然女王的戏份可就要少很多啦。。 既然电影要让Carol展现她的生活,她的矛盾,她的爱,简言之就是她的美丽与哀愁,Cate就必须给这个人物形象赋予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填上原著形象没有的“肉”,于是也就出现了上文我摘录的女王对这个人物的自述。 女王是Patricia Highsmith的忠粉,所以扮演她笔下的人物应该是非常兴奋的一件事。 印象最深最深始终不能忘记的一个段落是Carol乘坐出租车去参加一个类似庭外和解的会议,与她的丈夫解决女儿的抚养权问题。这一段由两个场景构成,一个是出租车上,当绝望的Carol正准备以牺牲她与Therese的关系来留住女儿的抚养权,她看到了街道对面一身暗红色衣裙,快步穿过马路的,一个更加坚强、自信。成熟且美丽的Therese,那一个瞬间,Carol不自觉地把头探向车玻璃,目不转睛地看着Therese,眼睛里满满的全是喜爱、想念、爱、矛盾与留恋。就这不到三秒的一眼,就足以让人流出眼泪。让一个母亲在爱情和女儿之间做选择,怕是这世上最残酷的命题之一吧。女王的演技在此处大爆表:先是眼神定格,再是迅速探过身子,眼珠缓缓随着Therese移动,脸上是猝不及防的惊异和迷恋。对比之前两人一起时候,Carol始终是自信优雅迷人的,那时候的她对Therese的小心思了如指掌,包括明知她在拍她而潇洒地甩甩头发。而此时的Carol,是一个被自己亲手丢掉的爱情击碎的女人,她几乎赤裸地暴露在了自己的爱人面前。她以为自己可以凭借阅历的优势轻松地全身而退,然而在看到Therese的一瞬间,她彻底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沦陷。失去彼此让她们两败俱伤。 有趣的是,Therese此时呈现出的是一个绝佳的状态。她的年龄的活力和性格上的坚韧让她以最快的速度修复好自己,藏起伤口,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魅力。也正是她的这种坚强的成长,给了Carol正视自己欲望的勇气,让她做出了那个在50年代几乎可以毁掉她全部生活的决定——放弃女儿,承认对Thererse的爱。她此刻甚至不确定Therese是否还愿意回来。这个决定是她为自己而做的,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坦荡地面对自己。 两人的关系从此刻走向倒置。Therese从最开始的一味迷恋听从Carol的小女孩儿,成长为了让Carol依恋,甚至带领Carol成长的一个成熟的女人。此后的Carol怕是再没有离开她的勇气了。谁能够拒绝这样一个精灵一般美丽坚强独立的小女人呢。在她的成长中,Carol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她的身上也开始有了Carol的影子。 此后的Carol对她丈夫的那段陈述,也十分精彩。只是我一直都沉浸在上一个镜头里拔不出来。那段陈述我认为是女王所擅长的表演:一个脆弱敏感,绝望伤心的女人最后的陈情。就如同大表姐表达愤怒的痛苦一样,每个影后都有那么几个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表演。 在两个场景的衔接处是Carol的两秒左右一个背影,坚定,忧伤。我喜欢这样的剪接。

 短评

最后那段凝视,鲁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演技已经完全够资格拿奥斯卡了,更别说在整部电影里的精湛发挥。她的表演润物细无声,完全不着痕迹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轻巧,但其实招招毙命,没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的匪夷所思

6分钟前
  • 蒂莫西
  • 力荐

重看依然感动,并发现了更多细节。当结尾,特芮丝终于决定走向卡罗尔的时候,真是美好又激动哇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戛纳主竞赛单元目前最好看的一部。Todd Haynes这种奔着Sirk路子拍的Melodrma都挺棒的,反倒特别反感他的那些摇滚题材。Cate Blanchett太厉害了,感觉只要光听她的声音,直的弯的全世界都会被她收走。PS,补看了一遍,发觉其实上次每个场景都没落下,就是脑子一片苍茫,太他妈可怕了。

1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面对爱情面对自我时作出勇敢抉择的两个女人,如化骨绵掌般温柔克制而坚定有力,这部电影亦如此。最后那段情感力量喷薄而出,完全没有抵抗力直接飙泪。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直男恋爱教学篇 送相机请附带胶卷好嘛

19分钟前
  • Born2Die
  • 推荐

比《断背山》差了五个《阿黛尔的生活》,就酱紫

22分钟前
  • 吖欣
  • 还行

★★★★★★★★★★★★★★★★★★★★★★★★★★★★★★★★★★★★★★★★★★★★★★★★★★★★★★★★★★★★★★★★★★★★★★★★★★★★★★★★★★★★★★★★★★★★★★★★★★★★★★★★★★★★★★★★★★★★★★★★★★★★★★★★★★★★★★★★★★★★

25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凯特女王的I-wanna-fuck-you eyes 和鲁尼的fuck-me eyes 让这部霸总爱情故事各种赏心悦目,平地升仙。

27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推荐

不用再加“同性”的限定语,这就是今年最美的爱情电影。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是两位女性,只是两位女性,其他一切仿佛都不重要了。这是最轻小的格局,也是最汹涌的情欲,光对视就能让人落泪,因为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两人为了对方,此身愿作万矢的。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2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NYFF现场,有天朝迷妹提问道Cate你知不知道全中国的妹子都为你弯了,全场哄笑。当然啦这个提问meant to be a joke,出乎我意料的是Cate居然依旧认真的回答了下去。她认为,导演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完美描绘了一个fall in love的故事才让Carol这个角色给观众带来爱情的感觉。

33分钟前
  • 郁弗
  • 力荐

鲁尼玛拉是个被低估的演员,她拥有如此美的样貌,不需要这样好的演技,有这样好的演技,不需要拥有如此美的容颜。

34分钟前
  • llllllllllll
  • 力荐

请一定去看这部电影。它满足了我对御姐的所有幻想。我跪着出了电影院。

35分钟前
  • 麦麦小茶
  • 力荐

讲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学习如何驾驭女性美,女性魅力、穿着品味和言行举止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卡罗尔开启了一个懵懂少女的这扇门,少女爱上的就像理想中的自己。眼神流转,拍的情绪上张力十足,两人的感情关系里充满着不确定感,前后两人的视角上也有一个微妙的转换,并没有被震撼到。★★★★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Carol是渣攻,这眼神我见识过。一旦爱上这人你就没整没治没救了,这事我经历过。

45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还行

其实就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很美,但美不代表好,凯特角色的缺乏脆弱性让她有些失真,鲁妮玛拉传情传神。演员,氛围,摄影,音乐,美术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决定因素。它们只是定义了影片的基调。

46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还行

结尾的时候我窒息了。凯特的表演令我略有失望,可鲁尼·玛拉...凡是深深暗恋过一次的人,都能在她的表演中得到共鸣。克制,复古,充满感情。我被感动和幸福久久地包围。

49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力荐

就没人同情她老公么?此男痴汉一个。爱的不比二位女主浅,却成了这场胜却人间无数颜值的恋情的炮灰。我们只是看见了当时的自己而已。

53分钟前
  • message
  • 推荐

已经闻到拿奖的气息了

5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 #什么妹子把不到

58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