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猎手

HD

主演: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马克·鲁弗洛,西耶娜·米勒,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狐狸猎手 剧照 NO.1狐狸猎手 剧照 NO.2狐狸猎手 剧照 NO.3狐狸猎手 剧照 NO.4狐狸猎手 剧照 NO.5狐狸猎手 剧照 NO.6狐狸猎手 剧照 NO.13狐狸猎手 剧照 NO.14狐狸猎手 剧照 NO.15狐狸猎手 剧照 NO.16狐狸猎手 剧照 NO.17狐狸猎手 剧照 NO.18狐狸猎手 剧照 NO.19狐狸猎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格分析

贝尼特米勒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导演,他目前只拍了三部电影,《点球成金》、《卡波特》还有《狐狸猎手》,这三部电影都是极其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其中《点球成金》 和 《狐狸猎手》都是关于体育题材的人物传记电影。贝尼特米勒的电影擅长刻画人物性格,他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尤为擅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人物,这部《狐狸猎手》就是极佳的范本。

马克是奥运会的摔跤冠军,但摔跤在美国是冷门运动,特别是上流社会对这个项目嗤之以鼻,认为低级、野蛮和无趣。因此,马克虽贵为奥运冠军,但基本上没有什么知名度,只是个小人物。马克极度渴望自己和摔跤这个项目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约翰是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的公子,他从小酷爱摔跤这项运动,也是马克的忠实粉丝。因此约翰找上马克,他受宠若惊、一拍即合。他们期待强强联手开创一番大的局面。

马克和大卫的关系不止是亲兄弟,大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马克的半个父亲。他们的原生家庭从小父母离异,哥哥在家庭里充当了大部分父亲的角色。哥哥还是马克的摔跤教练,对他的训练非常严格。马克能成为奥运冠军,哥哥对他的训练和管教起了绝对性的作用。马克既对大卫有很重的依赖,同时也有强烈的反抗。从心理学上来讲,每个男人都有摆脱父权和渴望个体独立的潜意识。马克对大卫的反抗是一种潜意识里对父权的反抗。

约翰和母亲的关系相当的微妙。约翰从小到大始终没有达到母亲对他的高期望。杜邦家族有很悠久的历史,家族世代贵族,一直是化工领域的行业巨头。母亲觉得约翰的品味很差,不喜欢高贵的马术,却迷上了野蛮的摔跤。母亲是非常强势的一方,家族的掌门人,约翰从小就无比强烈的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同,他这辈子过得是非常卑微和压抑的。当母亲大人允许约翰把摔跤的奖杯放在家族荣誉室里,这种认同让约翰欣喜若狂。但后来约翰假模假式充当教练指导队员训练的时候,母亲只是草草瞥了一眼就冷漠的离去,这伤透了约翰的心。强势的母亲这辈子没有真正认同过约翰,这对约翰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加剧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这也是故事最终悲剧的深层原因。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约翰第一次会见教练哥哥大卫的时候,大卫和他的妻儿一家人正其乐融融。而约翰非常突兀的甩袖而去,显得很没有风度。弟弟认为哥哥和嫂子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礼貌导致老板不开心。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约翰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在母亲的压制下,家庭压抑的氛围下,约翰从小自卑,缺乏社交能力,圈子封闭,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看到这其乐融融的一家子,这场面击中了敏感脆弱的约翰。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碍”,而约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也是导致最终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约翰和马克最开始的关系极其亲密,他们的友谊迅速升温,可突然之间毫无缘由的就变脸了,约翰把马克晾在了一边。这也是源于约翰的回避型人格。他是内心喜欢马克的,把马克当成兄弟,他和马克讲过一个故事,他这辈子只有小时候交过一个朋友,那个朋友还是母亲出钱买来的。所有的人之中,只有马克是与众不同的。但是约翰的回避型人格让他无法忍受和其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关系到了一定的界限,他就会极其排斥,不会更进一步。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约翰把哥哥大卫招进来之后故事变得非常有意思了。约翰让哥哥当教练是出于两点:一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他需要一个世界级的教练,要出成绩;二是刻意疏远弟弟,因为他接受不了更进一步亲密的关系。他刻意回避马克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约翰和马克之间是否有“那种感情”,电影没有交代,只能你猜。而弟弟排斥哥哥,他们矛盾爆发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弟弟对父权的反抗渴望独立的人格;二是嫉妒,他不喜欢哥哥和他一起分享和约翰的友谊,他认为自己在约翰心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个。

电影的风格很隐忍,冷峻,有张力。电影在设计上也很巧妙,很多人觉得矛盾在弟弟和哥哥之间会有一场大爆发。结局却是约翰枪杀了哥哥,乍一看很突兀。实际上电影一直在做铺垫,这是约翰内心情绪积压的大爆发。母亲过世,到死都没有得到认同,这让约翰彻底失望失落,找不到情绪的出口。而约翰对弟弟的刻意疏离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对哥哥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哥哥在教练场上是主导的那个人,约翰只是装装模样,拿着布扇扇风,是个假模假式的废物。而在情感上,哥哥也是主导一切的那个人,美满的家庭,善于沟通,极强的个人魅力。看着哥哥慢慢的把弟弟从他身边拉走,他内心极其煎熬、扭曲变态。他本身是一个自卑的人,封闭的人,被母亲压制很多年得不到认同的人,走上极端是可以预见的。

 2 ) Foxcatcher:有钱就任性的代价(8.5/10)

对摔跤这个奥运会项目基本一无所知,偶尔在奥运会上看到也是立马换台。没想到这部关于摔跤运动的电影拍得如此精致,伤感和深刻。《狐狸猎手》完全不像一般的体育电影一样简单和励志,而是借摔跤这个体育项目讲述了三个男人的孤独和苦闷,那是一种任何金钱,荣誉和地位都无法弥补的苦闷。

电影最后一幕,哥哥倒在血泊之中,亿万富豪被带上了警车,曾经是奥运摔跤金牌得主的弟弟最后只能参加低级的打斗联赛。漫天大雪中,喧嚣和灯光下,三个人的眼神都让人不忍直视。曾经在一起奋斗,为了美国奥运代表团的荣誉而拼尽全力,但在最后只能接受这样的结局。每个人的眼神或有不同,或惊诧,或傲慢,或绝望,但共同的是,三个人的眼神中都有着无比荒凉的孤寂。

电影并没有具体解释造成三个男人最后悲剧命运的原因,也许本身就没有任何原因,世界就是这样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和性格本身决定了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电影不紧不慢地交待环境,铺陈背景,自始至终营造着压抑的气氛。摄影基本使用蓝灰格调(没有浪漫的气氛,只有现实的粗粝),音乐压制着情感的迸发(就算拿了世界锦标赛金牌也只是用了现场声,没有任何激昂音乐背景)。很多镜头就如纪录片一般地不动声色,不加修饰(比如开场哥哥和弟弟摔跤训练的长镜头,又如哥哥在摄像机镜头前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演戏声称亿万富豪是自己的导师),但又有些镜头在用光和取角度上精心雕琢(比如亿万富豪很多个侧面特写,雕像般的精致),这些都显示了导演对电影气氛和表达情绪的丰富变化和良好控制。在舒缓的节奏中,却处处隐藏着爆发的危机。

导演Bennett Miller在之前的体育电影《Moneyball》中就已经显示出了出色的叙事能力和气氛营造功力。Moneyball中Brad Pitt饰演的棒球经理人坚持己见用心良苦却不为人理解,而《狐狸猎手》中光亮的奥运台下面也尽是酸楚和挣扎。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和马克·鲁弗洛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敬业非凡(据说他们练了很长时间的摔跤),特别是Carell,几乎是举手投足间,每一句台词中,都显示出一个亿万富豪的傲慢和空虚。他每时每刻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他的巨大家族财富既可以让他随心所欲,却又让他背负了巨大的负担。他说, I only have one friend in my childhood, and later I know my mother pays him to be my friend.

我体验不到有钱人的这种悲伤,但我想,还是比穷人开心多了吧。影片开始,弟弟只能天天吃方便面度日,偶然去中小学讲讲自己的昔日奥运辉煌拿个20块劳务费什么的,哥哥也是在日渐衰败的学校摔跤队混日子。直到两人被亿万富豪雇佣,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但在影片最后,哥哥和弟弟坚持了自尊,结果又如何呢?哥哥命丧黄泉,弟弟虎落平阳。可惜,穷人除了自尊之外,几乎什么也没了,如果坚持了自尊,可能失去的是一切。。。

《狐狸猎手》用不动声色的笔调讲述了一个特殊的悲剧,但这种悲剧的构成元素又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这正是电影的深刻之处。

 3 ) 惊悚的美国梦

狐狸捕手已阅。今年此片导演贝尼特·米勒拿了戛纳最佳导演,此片是他第三部作品。虽然是体育片,实质却在讲一个在财富、母亲阴影笼罩下一个孤独的人。电影有着阴暗的色调、克制而惊悚的叙事,这令电影散发着一种令人不安感。它有着一个可以堪称神奇的切入点,几乎是一个处于事外的第三者,退了这一步却把两位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冲突刻画的更加耐人寻味,深入了人物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史蒂文 卡瑞尔证明了自己并不局限于喜剧片,他在这个心理畸形孤独症变态患者的演绎上堪称登峰造极,今年最佳男主提名他肯定是要站一席之地的。他所有的努力:建立狐狸捕手队、鸟类学研究、慈善更多是为获得怪异母亲的肯定;在母亲死后,他马上将母亲生前最爱的赛马放归原野,看得出他对母亲有着一种病态的爱以至于做出如此巨大的努力而仅仅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同。而对于查宁 塔图姆来说更是这部电影更是自己的转型之作,他在这个充满了愤怒、孤独的角色的演绎已经远远超越了“小鲜肉”。他与杜邦、哥哥Dave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之前来到“狐狸捕手”是为了获得自己未曾获得的认同,而在与杜邦关系关系破裂后,他选择了离开,他与杜邦有着很多共同点;但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阶级不同,这从根本导致了他们的决裂。
 电影充斥了USA的标志,从群众的呼喊到电视、杜邦家族的出现,无一不在指向此。在导演看来约翰 杜邦就是当今美利坚的写照,是一个畸形而孤独者。而杜邦、大卫、马克的关系无疑展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所以这是个关于阶级的故事。
电影最后的突然爆发:杜邦枪杀大卫 舒尔茨的动机导演并未阐明,但恐怕最后的回答是开放性的。

 4 ) 约翰•杜邦:一个活在母亲阴影下的有钱小孩

约翰•杜邦:一个活在母亲阴影下的有钱小孩

        电影看到30分钟,我以为就是一个超级大富豪,怀着对摔跤这项运动的热爱,去资助一个普通摔跤运动员,助其夺得世界冠军,然后创造了一个世界一流的摔跤俱乐部的故事。这符合好莱坞的规律嘛,有钱人帮助没钱但有梦想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钱帮国家培养了一批摔跤人才,这些人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夺冠,为美国代言,为美国增光,多么美国梦多么主旋律啊,我相信如果这样拍的话是可以去竞争年初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可是事情并非如此……
        影片用了大概50分钟的时间,来刻画约翰•杜邦的外在,他富有,慷慨,温和,对摔跤这项运动有着极度的热情,他是一个慈善家,一个鸟类学家,一个乐于助人的有钱老头。我发现看完后“绕梁三日”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是温和的,一个一个细节的表现,刻画,故事娓娓道来。你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事开始变了,你发现这位慈善的老头儿竟然吸食可卡因了,还劝我们的摔跤运动员马克也吸,他在去演讲之前已经给马克写好了演讲稿,似乎有些不对了,你慢慢想到了虚荣、专制这些不该有的名词,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大富豪自己上场假摔了,收买对手使自己夺得了一个比赛的冠军,他终于从旁观者的地位向参与者跃进了一步。
        而最能反映杜邦内在性格的几个片段,就是拍记录片了。杜邦在杀人之前,就是看了那段已经做好的纪录片。而那时候,杜邦母亲刚刚逝世。
        刻画杜邦母亲大概只用了六场戏,有两场是管家和杜邦本人对马克的描述,有一场只在杜邦演讲时露了个脸,第一场是马克的视角,远远地看到她在草地上和她的马儿在一起,中间一场是杜邦和她在谈话,最后一场是她观看了他们的摔跤训练。简洁有力,一个孤僻、冷漠、霸道的母亲形象跃然于屏幕上。
由此我们想到,从小生活在一个有钱人的家庭里的小杜邦是怎样长大的呢?物质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无忧无虑,而他的精神内在,却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同。家族的财务和日常运作有专人管理,他只需要签字同意就行,于是他开始向其他方面发展,他研究鸟类,为此去了世界各地探险,写了几本鸟类学著作;他热爱集邮,是一个邮票爱好家;他乐于助人,是一个慈善家;他在人前光鲜亮丽,得到了许多的荣誉和肯定。而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想要得到母亲的认同,想亲耳听到一句母亲的赞赏:儿子,你很棒!
        实在是不幸,杜邦她母亲——一位上流社会的贵妇人——认为动物比人类高贵,认为杜邦热衷的摔跤是一项非常低端的运动,也许她以前也认为研究鸟类是非常傻逼的行为,集邮是非常娘的举动……谁知道呢?整部电影里也没看见大富豪杜邦的妻子和儿女,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婚姻。
        故事到最后,她母亲死了,他亲手“培养”的马克也离自己而去。
杜邦为母亲所做的一切,突然变得没有了意义,而终其一生,母亲也没有对自己的存在做出肯定。她就这样走了,留下了可怜的小杜邦,独自一人面对着这个空洞的世界,他打开那盒录影带,那盒描述他作为一个伟大教练的录影带,独自看完后,他开车去了大卫家,然后把他枪杀。
        也许有很多人在想为什么要杀大卫,整个电影里就数他最好了,养育弟弟,疼爱妻儿,调和弟弟和老板的矛盾,因为养家甘心把教练之名让给杜邦,他真的是一个好人,一个符合生活常规的好人。但是这种好人不长命,大卫只是一个精神崩溃的大富豪的牺牲品,也许唯一的过错,就是他不该贪图优厚的薪水,继续留在富豪身边。
        “你对我有意见吗?”一个最没有意见的人却惨遭枪杀。

 5 ) 体育精神吃了资本主义毒药一记过肩摔——或者三颗子弹

美国人对奥运会的态度,对比一下历届奥运会的梦之队阵容与当年的NBA全明星阵容就能见分晓。简言之,没有市场运作没有炫目明星没有随之而来的一波又一波花边新闻,短短几天项目又多又繁琐,就凭一句更快更高更强,谁特么乐意看呐,哪特么有我们的NBAMLB超级碗带劲呢。

——关于导演拍摄和剪辑的大剑无锋,导演对演员的调教,演员付出的努力其他几位高分老师已经详尽阐述了,只是读过来好像关于影片主旨说的还没那么透,当然了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也无非是想念叨念叨自己的看法。

哦另外,钱宁塔图姆走路姿势都变了个样啊,好几个镜头,不怕扯着蛋么——

说回来,第一场戏和最后一场戏的对比再明显不过了。

Mark对着一屋子学生聊自己的奥运金牌,聊对国家的贡献,孩子们个个目光呆滞,这只是堂无聊的职业规划课(or whatever)而已。
一个奥运会世界冠军,戴着他的金牌,搁中国随便找个小学中学,会是什么样大家都能想出来。冠军背后的荣耀,的拼搏精神,的人性光辉,单纯的孩子们完全看不到,完全不在乎。这样的僵局,这样的演讲效果也困扰着Mark,他掰碎方便面就着番茄酱吃的时候,想必也在问着自己,“我他妈真是个世界冠军吗?”

到最后,Mark终于来到了之前自己当消遣才看的电视摔跤大赛的擂台上。你看那满场观众的热情,同样是对阵老美的老冤家俄罗斯人,在奥运会赛场上没人在意,在这电视摔跤大赛的现场,却在上场前的最后一刻,全场齐声喊起了:“USA, USA, USA”,然后黑屏影片结束。

好嘛,此时此刻导演也在屏幕后面喊着,USA,USA,这就是你们USA,民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体育精神,什么爱国主义,全都沦为了主流媒体商业炒作的工具。而真正的优秀的运动员,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拼搏着的人们,却要么像mark渐渐的黯淡下去,钻入了商业至上的电视摔跤节目围栏,要么想david,倒在了资本主义的枪口下。

回头再看一眼约翰·E·杜邦先生,E is the initial of Eagle,办公桌后面挂着星条旗的鹰钩鼻鹰先生,虽然是真人但这象征性也不能更多了。只会空谈,拍了一个又一个宣传片的鹰先生,最后被一干SWAT扑倒在地。

再说句题外话,关于杜邦先生的宣传片,实在can't stop联想起来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面Barney的视频简历呀。简直相映成趣。

最后,期待着影片的上映能给Mark的工作室多带来点生意吧。

 6 ) 狐狸猎手:如泡影般的黑色美梦

一直没能拿出足够的动力看,主要还是因为我那可笑的“自以为是”,一开始觉得就是一部关于散发着男性荷尔蒙几个身强力壮的大力士在教练的调教下摔出辉煌历史的正能量故事,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怎么感兴趣的传记电影,有点索然无味的即视感,直到看完才恍然大悟没能尽早看到这样一部好片而后悔的要死,去年的美国影坛真心是黑色旋风疯狂盛行的一年,有违正统价值观的腹黑电影比比皆是,让人大呼意外的同时也能带来无穷的快感,《狐狸猎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米勒以非常冷峻、隐忍、内敛的手法,打造出了一个犹如泡影般的黑色美梦,伴随最后刺耳决绝的枪声化为了乌有。

奥运会、金牌、兄弟、母子,仅看这些流于表面有关《狐狸猎手》的重要标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荣誉和亲情,把这些词汇作为题材扔给国人,毫无疑问千篇一律都是充斥着煽情、教育和励志意义的电影必会烂大街的横空出世,但米勒却将焦点放在了被光环和荣耀掩盖下的黑暗地带,看似中规中矩不过分显山露水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摔跤故事,没有过多外露的情感张力,会被其中压抑深沉的氛围所笼罩,看似有点沉闷和乏味,实际暗涌着暧昧可怖的浓烈气息和人物间强大的精神诉求,以及夹裹着厚重而深刻的人性意图,被无限扩张扭曲的欲望构建出了一个披着金色外衣实际不堪一击的黄粱一梦,摔跤更像是一个契机,串联起片中的三个主角,互补而对立的展现出他们各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

传记类题材并非是个讨喜轻松的活,出于对于事实的尊重,不少导演很难有所作为,只能一丝不苟的原样照搬,擅自改编或创作只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除了编剧的功劳,米勒绝对是把好手,在塑造人物内收的心理层面和营造情境氛围给予的感官体会上非常有一套,逐渐形成一种米勒式的影像风格,既然是传记片,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于角色的塑造,《狐狸猎手》中的三位主演完全颠覆了之前留有的固有印象,主要走喜剧路线的卡瑞尔将一个阴暗寂寞扭曲神经质充满野心的富豪演绎得相当入骨深邃,健壮的偶像小生塔图姆瞬间也成了一个渴望独立斗志昂扬满腹愁苦的摔跤选手,绿巨人也成功转换成了满脸胡须事业家庭双丰收却躲不掉厄运的摔跤指导,这部电影的灵魂可以说就在于他们之间所碰撞交织出的火花,从成果看来相当的精彩夺目。

家财万贯继承家族事业的大富豪杜邦,外表看似万人之上风光无限应有尽有,可以无所顾虑的挥金如土做想做的事情,除了给国家提供牛逼的军火资源,超级任性的跟着感觉和兴趣走外,还极度热爱摔跤这项运动,于是请来摔跤好手马克加入他一手打造的团队助他完成世界级的大梦,不久杜邦的真性情开始慢慢显露,而马克的状态也与起初对于自己的期待渐行渐远,从老哥的阴影到杜邦的棋子完全活不出自我,擅自做主的马克遭到杜邦的侮辱和责骂,于是杜邦又找来戴夫作为主心骨,灰心嫉妒的马克陷入低迷,随着杜邦最为期望得到肯定的老妈去世,能充分利用把玩的爱将马克的离去,加上无辜奉上生命的戴夫,彻底预示着杜邦用金钱搭建起徒有其表的虚无梦想的全面垮塌,最终悄然无息的被一片孤寂的皑皑白雪所覆盖,徒留一部讽刺而可笑的纪录片。

一开始不少人都会因为杜邦用之不尽的财富而心生羡慕,但他却是片中最为悲剧而无望的角色,物质的富足没法弥补他精神世界的空缺和痛苦,唯一敬重的老妈将所有的爱和精力都给了只会吃喝拉撒睡的低等动物,对自己的兴趣却嗤之以鼻,努力证明换来的不过是自取其辱,友谊从未有过而是用金钱交易而来,杜邦表面看似拥有了一切,实际却缺少了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性的关怀和情感的慰藉,他看似礼貌谦和,却掩盖不住本质的阴暗和孤绝,被平静包裹住的焦躁等待喷涌的一刻,始终散发着一种捉摸不定吊诡而危险的气息,就像一只孤僻腹黑的狐狸只能从不断获取顶尖猎物的快感中消除内心的空虚和寂寞,所以他会野心勃勃的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象征着国家荣誉的摔跤运动上,但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上看似万能的金钱却没能将他“救赎”,人性的弊端和情感的缺失反倒赐予了他彻底的绝望。

虽然有奥运金牌在手,但除了借此到学校给同学灌输正面价值观外,只能投身在没啥钱途的摔跤中,生活艰难,一直生活在哥哥庇护下的马克迫切的想要改善生活并证明自己的实力,直到被杜邦看中让他满怀斗志闯出一片天,却逐渐被洗脑将杜邦视为“救世主”般的人物,成为“狐狸猎手”的虔诚门徒,师徒父子朋友等关系开始包装建立起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直到马克的“违规”触犯到杜邦的权威,一记耳光和那句杀伤力极大的辱骂,轻蔑和卑微让马克意识到自己始终无法“独立”,陷入到失败愤懑的困境中,此时身为哥哥的戴夫还是能出于真心的鼓励和帮助他,但杜邦更多的是出于私欲的力量想要完全掌控他,而这段感情从征服和拥有到失去与葬送,也是促成悲剧上演的一条重要导火线,虽然和最初的期望有点背道而驰,充满心酸和伤感,但在熟悉的呐喊声中最后马克也算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戴夫是片中最无辜最正面有着强烈对比意义的一角,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两个活泼的孩子,在摔跤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有能养家糊口的事业也有和睦温馨的家庭,一个双赢的生活状态,他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富足,是杜邦最缺乏永远得不来的一部分,也是驻扎在他内心的病根,从几次双方见面时杜邦落寞回避无视的神情中即可洞察一二,记得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被问及杜邦对于摔跤产生的价值时,戴夫始终难以启齿,实际上杜邦只是徒有高大上的虚名,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者”,给予的不过是一个用名利搭建起来的平台和说得天花乱坠的虚无头衔与口号,以及能疏通关系拿下个人荣誉的金钱,还有让他日渐趋于魔性的贪婪,杜邦的野心拉来了戴夫,也是戴夫切断了他和马克的感情,三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爱恨交织的暧昧关系,而杜邦既没能靠兄弟俩登上巅峰,也彻底失去了能有机会成为真正“自己人”的兄弟俩,戴夫和马克也没能将他从黑暗的泥沼中脱离出来,仅有欲望填充起的病态的精神世界迎来了崩溃破灭一刻的到来。

全片看下来米勒并未提供过多的主观视角,只是收敛深沉没有过分多余明确的呈现事实本身,一直处于“冷静状态”的剧情推进过程中,仅有的两次人物情感的发泄也不过是以内收的暴饮暴食和冷面枪击展现,但那种阴冷深邃的氛围和画面,细节的捕捉运用(油画的定格、摔跤的过程、意味深长的表情),互助互伤的人物关系,天差地别的人物形象会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包含着一股强而有力的后劲和余味,看完会自动腾出一定的自由空间脑补回味。透过《狐狸猎手》无疑又再一次证明了米勒正以神速的步伐迈入大师的殿堂,又一位内外兼修才华横溢的导演,在未来的美国影坛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成就。

 短评

父权的缺失,母亲与兄长承担了父亲的角色,约翰和马克各自试图以证明及超越的方式弑父。母亲的离世使得约翰失去弑杀的对象,迪夫的回归割裂了马约两人的盟友关系,约翰最终通过到杀掉迪夫来完成父权的自我转移,马克因此也得以独立。

6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难看的肝颤,如果不是steve carell演有可能还行

7分钟前
  • koroki
  • 很差

三星半入;镜头四平八稳,剧情推进缓慢无声,气氛诡异阴沉,三位男主的表演均有力而不过猛;整个事件的进展,虽不详述前因后果,但从一鳞半爪中可以得知些许端倪,悲剧的发生可溯源而上;史蒂夫·卡瑞尔面无表情的阴郁,一开始就让人不寒而栗,美国梦的幻灭。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故事告诉我们寄人篱下难免要被吃点豆腐

13分钟前
  • Clairvoyant
  • 还行

悬而未明,一切都暗涌在影像中。阴郁却充满张力。我想,杜邦是爱马克的吧。

17分钟前
  • 黑.华兹华斯
  • 还行

7.5。我只能说史蒂夫卡瑞尔演得好到让我恨死他。我叔太可怜了,玩胡渣的时候好像一只萌熊。对摔跤手的模仿很到位。这不是励志故事。这是个心理畸形孤独症变态患者养了一群运动员的故事。最可怕的就是那种无声的情绪培养。有的情景蛮好玩。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

22分钟前
  • LoVe
  • 推荐

米勒对节奏的把握和沉稳的摄影风格几乎给人以芬奇电影的错觉了,对体育题材的把握他真是一等一的好手,这种缓慢、冷静、不知不觉中的冷峻高潮构建十分迷人。电影的节奏把握和其中人物杜邦的最后高潮出击都遵循了片中谈到的左手拳突袭制胜法,但比一般靠情节推进的电影更厉害的是它走心理推进,大赞。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对美式热血开出的一记冷枪。故事讲述得克制冷静,被真人真事绑住手脚后Miller反而把导演调度发挥至最佳。有钱所以任性,但最终还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Miller最好的作品。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请给Steve Carell一座小金人。【奥斯卡后:拿到了乐高小金人TAT

30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贝内特·米勒导演至今为止的每部片子都有一个可以堪称神奇的切入点,剧本改编的视角总是那么聪明且独特,这次他又选择了一个看似可以置身事外的第三当事人,退了这一步却把两位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冲突刻画的更加耐人寻味,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深入了人物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片子并没有提供什么深层次的人物解读啊?事件的发生更多是表面上的展示,没有提供任何内部逻辑。而且Carell的表演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总仰着头是怕假鼻子掉下来吗。不知所云的片子

36分钟前
  • 五乔
  • 还行

7/10。与《末代独裁》对照观看,同样以旁人姿态解剖一个支配欲过剩的强者,由崇拜急转直下为憎恶的关系发展都一样。米勒导演技巧高超在捕捉人的心理活动,像那些古怪的标本、没有阳光的室内拍摄、母亲葬后摆脱束缚的放马戏,又轻又重的悲伤情绪发酵凝聚,再到最终爆发。然而影片依然比想像中闷骚绝伦。

3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没看过这么恐怖的传记体育片,像库布里克拍的。演的最好的我反而觉得是绿巨人,被迫对着摄影机说“杜邦先生是我的导师”那场戏,是一切恐怖的顶点。

40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摒弃了美学和剧作上哗众取宠托大想象,观察家米勒从一个最美国梦式的题材(运动励志)出发,用最平实和传统电影语言,却做到了对“美国性”最深刻拆解。最后枪声不仅是美国梦的幻灭,也是虚无主义对现代性个体吞噬。

41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贝尼特·米勒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东西,甚至比上一部《点球成金》走得更远,即便这是一部体育题材,却与热血毫无关系。他用他的方式去讲他的故事,并将很多情绪藏于影片背后,以人物关系驱动影片。三个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史蒂夫·卡瑞尔则奉献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演,不仅是形象上的变化。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都说米勒多会拍传记,其实更准确的话,他擅长挖掘故事难被人看到的一面。这次的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多诡异的两个人,剧情也可以说是闷。但人与人的关系,他说得比谁都透:看似天差地别的两人,好像找到彼此的共通。而以为这些共通会产生的火花,却因为两人终究不一样,变成血色弥漫至最深处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演正剧的史蒂夫·卡瑞尔,是个大惊喜

49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冷冰冰的破梦电影,没有重要的女性角色,但还不难看。杜邦一出场,直勾勾地盯着马克的表情很有印象,后来才感觉到,那更像是儿童想要占有玩具的外在表露。可是,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人物设定(不管是真实的传记人物还是虚构的电影角色),真的看太多了。孤家寡人,黑路一条。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又一部试图用影像探寻的影片。很阴郁,但又以克制(简化台词甚至是冲突)的方式,带出影像下的暗潮。很多时候都不敢认史蒂夫·卡瑞尔了。影片弱化处理了同志因素,但同时又留下了些线索或暗示。其实它也不着意于透析人物动机。片中拍摄的那部杜邦纪录片,实在是黑。

5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贝内特·米勒三部剧情长片均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每次他都能选取一个出人意料的视角进行切入,从而产生极为不同凡响的效果:这种去戏剧化,靠人物情绪推进影片发展的手法太需要功力了,最后标榜着让美国再度腾飞的富翁却以孤家寡人之势枪杀了家庭美满工作出色的美国梦代表,残酷又讽刺。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