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

HD

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凯瑞·穆里根,约翰·古德曼,加内特·赫德兰,F·默里·亚伯拉罕,贾斯汀·汀布莱克,斯塔克·桑德斯,亚当·德赖弗,伊桑·菲利普斯,罗宾·巴特利特,马克斯·凯塞拉,亚历克斯·卡普夫斯基,海伦·洪,杰克·奥康耐,里卡多·科德罗,伊恩·布莱克曼,苏珊·布洛马特,詹姆斯·科尔比,麦克·休斯顿,杰克·莱恩,丹尼尔·埃维里奇,吉纳维芙亚当斯,斯坦·卡普,罗丝玛丽·霍华德,乔治·凯特,比尔·韦登,马库斯·蒙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醉乡民谣 剧照 NO.2醉乡民谣 剧照 NO.3醉乡民谣 剧照 NO.4醉乡民谣 剧照 NO.5醉乡民谣 剧照 NO.6醉乡民谣 剧照 NO.13醉乡民谣 剧照 NO.14醉乡民谣 剧照 NO.15醉乡民谣 剧照 NO.16醉乡民谣 剧照 NO.17醉乡民谣 剧照 NO.18醉乡民谣 剧照 NO.19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醉乡民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豆瓣八道楼子设计伶工学社寻找西瓜女铁男2:血肉横飞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 (国语版)黄蜂尾后针海啸看见恶魔温室里的加穗子 過保護のカホコ根西杰西卡·琼斯第三季手足情深家庭计划速递快男水男孩2015不可思议的黑洞不死法医第一季创世草案搭便车赛尔号大电影3之战神联盟小子万岁分手大师若非青春常在凶地消失的情人节2023雷霆穿梭人防弹兄弟第一季阳光普照 梦中有你少男少女测谎器1993奥本海默方世玉1972异星战场2023微博文化之夜迷失太空建群联盟模范审判第一季时光之轮 第一季妙狗拯救圣诞节谎言×谎言2021狙击手:环球反应与情报小组大明嫔妃之争宠

 长篇影评

 1 )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其中一分子

在《醉乡民谣》上映前,Dave Van Ronk还只是一个仅限于美国民谣乐迷才熟悉的名字。而现在,已经很确定,明年的奥斯卡颁奖季之后,他和这张《Inside Dave Van Ronk》专辑,将重新唤醒乐迷的耳朵。

谁是Dave Van Ronk呐?他是科恩兄弟新作《醉乡民谣》中主角人物Llewyn Davis的原型,他也美国五六十年代民谣的先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当然,这些远不如他另一个身份著名,他是鲍勃迪伦的吉他老师。简单点儿说,Dave Van Ronk就是美国民谣界的叶问,在世时一生跌宕起伏,经年后凭借电影作品,才重放光芒。

电影《醉乡民谣》选取了Llewyn Davis生活中的一周,用白描方式旁观了他的彷徨挣扎:他狼狈地从一个朋友的沙发奔向另一个朋友的沙发借宿;他睡了朋友的妻子搞大了别人的肚子,却不知该给出怎样反应;他被姐姐奚落被朋友同情,终于决定在风雪夜搭顺风车,奔向芝加哥,企图最后一次挽救自己的音乐生涯。将这一切连接起来的,是一首又一首美妙、温暖混杂几分伤感的吉他民谣。

麻木老迈的经纪人、丧失语言功能的父亲、单纯懵懂的音乐少年、带着秘密的朋克司机……围绕着Llewyn Davis,科恩兄弟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琢着民谣黄金时代的群像,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醉乡民谣》不只是拍一个歌手的传记,而是缅怀一个时代。在我看来,电影中最有趣的角色,是那只不期而遇又不告而别的棕色小猫,它潇洒来去,犀利无情地调侃了Llewyn Davis的纠结。
 
换做其他导演,《醉乡民谣》的题材,难免会沦为励志的小清新,但科恩兄弟总有办法用独有的黑色幽默、畅快粗口来搅拌落魄、稀释闲愁。但对科恩兄弟的影迷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窥探哥俩的细腻与敏感。正是他们把一贯的讽刺包裹得如此柔软,《醉乡民谣》才呈现出既浓烈又清冽、既幽默又苦涩的迷幻气质。一尊戛纳评委会大奖,是对科恩兄弟这样一部“缺乏企图心、但感情纯炙”作品的最合适评价。

《醉乡民谣》的故事,其实很容易让人此前斩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寻找小糖人》。那个故事的主角,是美国底特律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70年代在美国发行量张专辑后销声匿迹,一度当起泥瓦匠,却在南非成为最负盛名的外国歌手,两位南非歌迷甚至飞跃重洋,寻找昔日偶像。毫无疑问,同样撩拨心弦的《醉乡民谣》,也会成为今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Dave van Ronk也会“借尸还魂”重归大众视野,而这,似乎才是对我们平日所谓“成功”的最大讽刺。

是的,对于梦想和成功这个话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定义,有一千种态度,但你总愿意听听科恩兄弟是怎么说的。科恩兄弟的答案是什么呢?他们评价Dave van Ronk 时,是这么说的:“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

 2 ) Inside Everybody!

忽然想起汪国真的一首诗:

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大多数的我们大概活在这也许的可能性之中,而我则是确定无疑的活在这可能性之中。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命运,其实慢慢想想,自己也许,已然灿烂。

 3 ) 《醉乡民谣》: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

    我从影院回来,坐在沙发上脱靴子,又是大雪。我学艺术史的室友突然问了一句:“你说我如果下学期不学意大利语了会不会很无聊啊?”我想了想她上学期背单词练发音时要死要活的表情,说:“大概不会吧。”她说:“啊,人们总是在刚刚离开自虐的那段时间特别孤独。”
    《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简单看来,就是讲的一个民谣歌手(folk song singer)自虐的故事。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也并不是自虐,只能是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Dave Van Ronk生的早了一些,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正比民谣的黄金时代早了那么十年。
    影片非常巧妙而讽刺的通过几乎完全真实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的故事告诉观众:一个有才华的loser(失败者)也是都是loser。主角在小酒馆里的演唱并不能让听众欲罢不能;他连家都没有,提着吉他到处借睡沙发;他睡大了朋友的女朋友的肚子,为了流产费甚至去做自己很不屑的和声;他永远不被当艺术家对待,被请吃一顿饭还要“献唱”一首;他千里迢迢的搭便车去芝加哥面试,只唱完一首歌便被否定了:“你肯定不是新手,不过你就是……不够好”。这就是两个导演科恩兄弟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换成任何其他的好莱坞导演,那么不能免俗的最后总会有一种黄金年代前夕梦想被无情的黑暗现实践踏的无奈,可是从头到尾的黑色幽默和粗口,最主要的是导演对其他小角色的选择,让人看完之后除了唏嘘,还有一种坦然:如果路就是这样走的,你还有选择么?
    《醉乡民谣》观影全程就像是真的坐在了小酒馆里顶着昏暗的灯光喝一杯加冰的纯威士忌,几乎整首的Hang me, Oh hang me演绎很考验演员的功力。即使是完全可以在三脚架上完成的对话筒的特写依旧由手持摄像机完成,很古朴笨拙的可爱,也是享受。影片一开头的歌词就已经戳中泪点:Hang me, Oh hang me, I’ll be dead and gone. (绞死我,绞死我吧,我会死去,我会离去。)
    那只来去自由,经常逃跑的棕色小花猫,眼睛瞪的圆溜溜的,那个总是穿着美国士兵制服的对音乐纯粹对朋友简单热情的小歌手,那个总是叼着烟的最后不了了之的被交警抓走的前朋克歌手现司机,那个不计前嫌总是给Llewyn Davis留沙发,却逼着他在席间像廉价艺人一样献唱的教授……科恩兄弟其实娓娓道来一个无关梦想,关乎生活的故事,细细雕刻出来的确实一个年代。最后的小酒馆里接替Llewyn Davis上台的正是鲍勃迪伦(Bob Dylan),美国数一数二知名的民谣歌手。
可是Lleywn Davis从小酒馆后门出来的时候还是被打了。跟影片一开头他被打做呼应,似乎整个故事是个插叙,但科恩兄弟向来喜欢藏深意,也许这也预示着一个轮回——就像之前说的,有才华的loser,也是个loser——多么讽刺。
    Llewyn是一个威尔士名字,这是他在搭车去芝加哥的时候在车上跟那个肥佬说的,那个只有在自己的朋克司机开车的时候才会戴着墨镜和帽子睡的像死过去一样,在Llewyn开车的时候却精神矍铄的跟他说话,似乎也是一种奇异的惜命的行为。他知道了Llewyn的身份之后用手杖戳了戳他的吉他:“A folk song singer with a cat. What are you? A queer? (一个带着一只猫的民谣歌手,你干嘛的?同性恋么?)”
    Llewyn在大雪的芝加哥蜷缩着身子走在雪地里,鞋袜尽湿,被唱片经纪人干脆简单的拒绝了之后走在寒风中,他所有的家当只有一把吉他和一个包,他还要想法子回纽约去。其实唱片经纪人还是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他的,经纪人坐下听他唱完了一首歌,说他只是不够好,也提出了可以跟其他人组乐队(其实还是做和声)的建议,但Llewyn拒绝了。他坐在一家小饭馆里喝一杯咖啡喝到被人赶出来,睡在中央车站里被警察赶出来,芝加哥即使是艺术之都,可是哪里是属于他的地方?
    如果很难想象那样的芝加哥的话,笔者摘了一段白先勇写在《寂寞的十七岁》封面上的话:
    “年底耶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耶诞,一个人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
    Llewyn搭别人的车连夜开回新泽西的时候不小心在路上撞到了一只小猫,车上放着轻柔仙气的女声,他下车去检视,那女声从剧情声(diegetic sound)就这样自然的过度到了非剧情声(non-diegetic sound),小猫一瘸一拐的隐入下雪的森林里,皎洁的月光,被撞了一下居然还没有醒的车主,凛冽的天气,让这一切都好像是做梦,那只一瘸一拐的小猫就像是Llewyn:没有死,就只能继续走下去了。
    有好多“成功人士”在后来被采访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极其没水平的问题:你觉得那个时候的苦难对你来说是不是一种财富?
    没有一种痛苦是美丽的,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丑恶扭曲的。我们没有必要坐在成功之后的台阶上去缅怀那些穷困潦倒而不得志的日子,世界上的每个人年轻时都经历过这样的日子,有的穷途末路,有的甚至想要了断了自我,能真正从自己苦难的过往中坚毅的成长出来的人也还是万分之一的。
    这也许是一种消极厌世的观念,可是毕竟如果每件事都像好莱坞描写的那样Llewyn跑去芝加哥之后就应该一曲成名,不仅一雪前耻生活富足,还提前开启了一个时代。可是生活就是生活,如果这就是生活,你还是要走下去。
    不过,如果没有经历过被痛打,被瞧不起,被不理解的生活,你还有这个自信坐下来谈论音乐这种灵魂一样的东西么?
    民谣音乐的特点就是抒情,忧伤,令人思乡,《醉乡民谣》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用胶片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矫情的把民谣音乐从视觉上带给了观众。

 4 ) 如果生活本来如此,就请你不要悲哀了

电影演到最后,和开头的场景如出一辙——“演出-收工-挨揍”,不禁让我怀疑这里是不是暗藏玄机,因为这电影的导演可是以“藏得深”著称的科恩兄弟。但一时间没能想明白。
 
直到昨天,因为降温结冰,而我走路一向蹦蹦跳跳漫不经心,刚出门就滑了一跤。想起去年也是在十二月下雨路滑,出门当场摔倒在家门口的瓷砖地上。这场面如此相似,让我感觉自己过了一年好像一点儿都没长心。突然意识到,电影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场景,不正是Llewyn Davis止步不前的事业和人生的缩影么。

看电影之前没搞清楚Llewyn Davis是谁。因为是提前场,去了很多工作人员和当地影评人。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Llewyn Davis的原型叫Dave Van Ronk,是美国六十年代原声民谣复兴的重要人物,他活跃时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启发并帮助了一批同时期的民谣歌手,其中包括著名的Bob Dylan和Joni Mitchell。这听起来耳熟,又是一个不得志艺术家的故事,这种题材拿到大部分导演(尤其是混好莱坞的)手里,都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种理想主义被命运践踏的悲壮感,比如去年大热的Searching for Suger Man,以及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然而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虽然没有Fargo那样让他们赖以成名的cult情结,但依然是一贯的冷静克制,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俩在镜头后面哂笑的样子,仿佛没有一点情感和同情心,就那么看着一切被主人公触发,然后告诉你这就是人生。

Llewyn Davis是穷困潦倒的民谣歌手,流窜于朋友家,为一件毛衣的钱和前搭档撕破脸;他天生具有讨人嫌的本事,能让和睦的朋友聚会气氛僵化,能让贤惠的朋友妻一秒变泼妇;他有天赋,但又不具备出名的条件,别的民谣艺人有好家庭三人组,好基友三人组,还有治愈系大妈,演出多么温馨感人,而他孑然一身一把吉他,唱得全是心碎之歌,他都要把自己唱哭了,在芝加哥试场时,也不过换来老板冷冷的一句“我可没听出任何商机啊”。

Davis的脾气,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事业的发展,可也就是他这样的人才能温馨组合大行其道的时候坚持他惨淡的独唱,如果不是那股子轴劲儿,他早就放弃了,也就不会有启发了Bob Dylan的后话。但科恩兄弟,真的没有任何要赞美Davis的意思,他大部分时间表现得都很混帐;你看不出他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天赋不足,也看不出他目标有多坚定,从芝加哥回来,他一脸狂躁地说受够了,不干了,结果转眼又回到酒吧唱歌,他似乎只是没想好要干点什么而已。但想到哪干到哪,也算一种选择不是么, Davis的人生,在影片最后因为这个选择而陷入了“演出-收工-挨揍”的循环。

但说Inside Llewyn Davis是一部冷酷的电影,又似乎辜负了科恩兄弟。他们的确没有良心泛滥到把电影拍成达人秀那样的励志大片,但依然为主角送上了不易觉察的科恩式关怀。比如那只名叫Ulysses的走丢又回家的猫,比如从芝加哥回程时遇到的那个睡得死死的泽西小哥,又比如恨 他入骨,又忍不住要关心他的朋友们,都像雪夜的一束火星,有它在还是冷,但没有它的话可就连路都看不见了。

这部影片和其他科恩电影一样,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其中有一个是,Davis开夜车时,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一只猫,他急刹车后不确定是不是撞上了它。下车去看,发现车上沾了些许血迹。于是他又试图寻找猫的尸体,发现猫一瘸一拐地往森林里走去。那一瞬间他的表情,说不清是欣慰,惋惜,还是痛心。

这只瘸了腿的猫,不正像是Llewyn Davis自己么,前路黑暗,踽踽独行,每一步都艰难而痛苦。更关键的,你根本不知道他干吗这么伤痕累累了还要往前走。

可他就是这么往前走了。

 5 ) 漫长的告别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 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没错,电影里的所有歌曲,除了那首令人忍俊不禁的《拜托啦,肯尼迪先生》是设定在60年代初之外,其他歌似乎不论放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醉心的富有诗意的小品。整张原声带先于电影很久就发行了,单独听也绝对是非常上乘的民谣唱片。 虽然故事只是发生在三五天的时间里,但发生的各种破事真是把整个100分钟塞得满满当当,难怪勒维恩要说感觉已经过去好久了。科恩兄弟的这部剧作是很打破常规的,编剧老师一定会跳出来说,你们这个人物怎么从头到尾都没变,这怎么行?!我仿佛看见兄弟俩挥挥手,说,噢是这样么?于是故意还拍了“一模一样”(镜头方面略有不同,台词一样)的头尾两段,让本就困顿的主人公更加陷入停滞不前的这一段人生。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目前为止最“温柔”的一部,所以这一头一尾相对有点突然的暴力外加雪夜开车的类似幻觉,是导演的“签名”。 相比其歌词的细腻,勒维恩在生活中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隔三差五在上西区哥大教授朋友家借宿,夫妇俩把他当艺术家看待,不仅提供沙发,还有可口的晚宴——到头来,勒维恩不仅在饭桌上发火,还把人猫弄丢了。而在格林威治村,同是民谣歌手但显然混得好很多的吉姆和珍小两口也是长期的沙发提供者,结果勒维恩爱上了珍(?),还弄到她怀孕得偷偷堕胎。当然勒维恩显然这事儿做了不止这一回,自己还有个从没见过面的两岁孩子,他开车经过那小镇,也只是犹豫了半秒。最后总归家人是归宿,勒维恩的姐姐住在皇后区,总是收留他,结果勒维恩觉得“你们这些娱乐业以外的人都只是在‘刷存在感’”。 但他真的是个烂人吗?他有什么选择呢? 放在普通人,你和我身上,遇见这些糟烂事总会喷出句“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然后甩袖子走人。而勒维恩连说声再见潇洒离去的权利都没有,好不容易真的觉得累了,想放弃民谣至少是一阵子,出海去换个生活方式,结果海员证竟然丢了。几天下来,想来个了结的事一件都没做成,真是场漫长的告别。 勒维恩在片子里说了唯一一句“我爱你”就是给珍的。他对珍的感情,我想并不是一夜不小心大肚那么简单。但两个人对艺术和生活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注定无法在一起生活,更何况珍已经和吉姆在一起,事业稳定。勒维恩或许本来想,我就默默地在她身边注视她,也是不错;结果发现,连自己一向鄙视的腹黑又功利的咖啡馆老板都上过珍,难怪大大咧咧的勒维恩一下就情绪失控。 卢瑟的旅行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真是直接让我想到去年我非常喜欢的另一部电影《弗兰西斯·哈》。弗兰收到张新的信用卡于是冲动之下飞去巴黎过周末,没想到倒时差加安眠药让她整个睡过去了一半,友人电话也从来打不通,只能看了部《穿靴子的猫》之后悻悻地回到纽约,欠下一屁股债。勒维恩搭便车去芝加哥结果路上司机竟然被警察抓走,好不容易到了之后深情来了一曲结果演出行老板只有一句“你这挣不了钱”。 音乐搭档麦克的自杀是勒维恩另一件放不下也不愿触及的事。那首和他合唱的《如果我有翅膀》就成了情绪激发的关键,第一次是勒维恩在教授家找到唱片,开始放这首歌的时候,镜头里的他抱着不小心溜出来的猫乘着快车地铁飞速穿过上西区和中城,来到他的家——格林威治村。60年代是民谣歌手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的歌曲不仅是音乐的成就更是历史的见证,时间的故事在歌词中讲述,可以说很多歌手都是诗人。但也是这种背景下,太多的人想在歌坛跃跃欲试,而十个里面或许就有九个像勒维恩这样,有才华,但不顶尖;有抱负,但不坚定。所以生活就像冬天的寒风,狠狠地给他们扇着耳光,麦克或许就是无力承受梦想被蹂躏的痛苦,一跃跳下了华盛顿桥。而就自杀这件事,竟然还遭人吐槽。(John Goodman真是太坏了。)到了第二次,是勒维恩第一次情绪爆发,在教授家餐桌上。餐桌众人坚持要他来一曲娱乐娱乐大家,而唱着这首歌的勒维恩终于是忍受不了了——自己事业不顺,搭档自杀,结果其他人还不尊重自己的职业,把他的歌当餐桌娱乐节目。更何况触到麦克这根敏感神经(谁知道他怎么选了这首来唱),自然是受不了了。而最后一次,是勒维恩折腾一大圈之后最终不得不回到煤气灯咖啡馆,常规曲目之后(从这之前一些其实就跟开头一模一样了),加上了单人版的这一首。勒维恩比影片中其他任何歌都要唱得用力,唱得动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曲结束之后,他可以放下对珍的感情,放下对麦克心中的阴霾呢。 而更甚,这首歌也可以是他对民谣音乐的告别——或许这之后,勒维恩会补办海员证,出海远行,不再回到咖啡馆和格林威治村。当也有可能的是,勒维恩会继续有一阵没一阵地写下去、唱下去,几年、十几年之后,变成不朽的传奇。电影到这里,完全地留白了,给观众自己引申的空间。 如果从音乐行业延伸开,到电影业,相信对这个行业体制的不满和讽刺,才是科恩兄弟真正想说的。纽约电影节上,兄弟俩提到,自己现在能想拍何种题材的片子都有人支持,感到非常幸运。的确,他们是美国独立电影的旗帜人物,拿下过金棕榈、奥斯卡,也有票房过亿的电影,可以说已是行业的佼佼者,自然各种资源信手拈来,不愁投资——而这是多少挣扎中的独立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横溢年轻有冲劲的创作者,却被现在电影行业这种名人至上金钱第一的规则紧紧压住,很可能最终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 而同时,他们对60年代那个新人辈出瞬息万变又才气四溢的格林威治村充满向往,影片中干净迷蒙的街道,简单却温馨的几间公寓,清贫却善良单纯的人们,都是他们对当时那小小的一片街坊的憧憬和想象。(Adam Driver说他家是个垃圾窟结果进去一看,好得很嘛。)华盛顿广场还是那个华盛顿广场,而现在的它已经被星巴克和麦当劳包围,烟雾缭绕的煤气灯咖啡馆或许早已消失在几十年时间的洪流里,但那些歌,那些人,我们可以用电影留下来。 最后是鲍勃迪伦的Farewell,那一天他从煤气灯下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声音。 无需多言,their music speaks. Oh it’s fare thee well my darlin’ true(就此作别了,亲爱的) I’m leavin’ in the first hour of the morn(天一亮,我就要出发) I’m bound off for the bay of Mexico(朝着墨西哥去) Or maybe the coast of Californ(或者加州的海岸) 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 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 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 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 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 Oh the weather is against me and the wind blows hard(连天气都与我作对,狂风呼啸) And the rain she’s a-turnin’ into hail(雨水肆虐不留情面) I still might strike it lucky on a highway goin’ west(我或许还能幸运地搭上高速路西去的车辆) Though I’m travelin’ on a path beaten trail(虽然现在我在破败的小道前行) 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 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 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 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 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 (另外,标题借用奥特曼的电影啦,其实两部片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6 ) 歌里歌外是故事,戏里戏外是生活

早在去年这个时候,这部让人等了近一年的《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的预告片便已在网上流传开来 —— 那是60年代初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一个胡子拉茬的民谣歌手,带着一把吉他和一只猫忙碌地奔波各处 —— 后来网上查阅一番,才发现科恩兄弟这回故事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居然是美国民谣的重要唱将范容克(Dave Van Ronk),着实被惊喜到了。

提起范容克, 估计鲍勃迪伦的死忠歌迷都知道 —— 当年迪伦刚到纽约时,亦师亦友的范容克不仅向迪伦传授了不少民谣弹唱技法,还影响了迪伦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在迪伦当年像片中的Llewyn那样潦倒的时候,正是范容克为他让出了沙发……数十年后,在范容克病逝后不久,迪伦也出版了回忆录,里面不乏对范容克的缅怀和感恩。

Llewyn Davis这个虚构名字中的’Davis’,笔者估摸,是借用了范容克师承的黑人民谣大师 Gary Davis —— 范容克早年就唱了不少这位“牧师歌手”的作品。至于据说是个威尔士名字的’Llewyn’,难免让人想到同是源于威尔士语的名字’Dylan’ - 为这个角色取这么一个名字,也许科恩兄弟是在承认范容克在美国民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但Llewyn Davis并不完全就是范容克。虽然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范容克还是比那个仿佛眼前都是环路和死胡同的Llewyn Davis幸运多了 —— 虽然现实中的范容克也曾为了生活而当过海员,但他并没有遇上演唱事业刚刚起步,伙伴就自杀这样的倒霉事;他的唱片《Inside Dave Von Ronk》在出版后也得到了不少赞誉,而不像电影里Llewyn那张专辑一样遭遇无人问津的冷落 —— Llewyn Davis的故事,更多是反映了当年一个成功的鲍勃迪伦背后,那无数个像他那样怀着梦想和才华,却得不到成功机遇的民歌手。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谣的“复兴年代”—— 那会麦卡锡时代刚结束,老民歌手开始重新活跃,新的民歌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但这跟迪伦和琼贝兹成名后的“黄金年代”还不是一回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民谣还只是乡下人的音乐 —— 甚至说不上是音乐,就像在去芝加哥的车上那个老爵士乐手那样,他在听说Llewyn唱的是民谣之后,嗤之以鼻说:“哼,民谣?!我还以为你是个音乐人呢…”

和不少遭遇冷眼的年轻歌手一样,Llewyn很不服气地拿起吉他,弹唱了一首指法复杂的《Green, Green Rocky Road》,没想到不管他怎么起劲,老爵士乐手仍是熟睡不起,年轻的诗人也只顾自己开车,眼前只有那一道两边绿幽幽,仿佛没有尽头的乡间路……

说到这场戏,不得不提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里两个让人击节的设计:一是片中的音乐几乎都是在场景里的 —— 观众听到的,也正是片里人物正在听到的音乐 —— 这使音乐响起时,观众仿佛也被“邀请”到了故事里;二是因为传统民歌往往有很强的叙事成分,歌里的故事和歌外Llewyn的遭遇总能呼应到一起,使这部剧情似乎很松散的电影,有了平行叙事的意趣。

当Llewyn千里迢迢地赶到芝加哥,见到了业界大亨Bud Grossman时,他唱了《The Death of Queen Jane》这首古老的歌谣 —— 歌谣讲的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王后珍妮在诞下一位男婴,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后,因难产而死的真实故事 —— 唱这样“没有商业价值”的一首歌,只能说明当时Llewyn心里惦记着的,并不是要平步青云,而是那个也许已经生下了自己孩子的前女伴。

这位Bud Grossman的原型,正是后来迪伦的经纪人Albert Grossman,这位仁兄还挖掘了夫妻档Ian & Sylvia —— 或许正是片中Jim & Jean的原型。就像片子里提到的一样,Albert Grossman也邀请范容克加入他正在组建的一个民歌三重唱(日后相当成功的Peter, Paul and Mary),但被不愿妥协自己音乐的范容克所拒绝。

正如范容克那样,Llewyn用的是传统、质朴的方式去演绎那些老民歌 —— 他们的弹唱方式植根于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保留了劳动人民的粗旷,以及那股历史的沉淀,容不得半点矫情的修饰 —— 可在节奏日渐变快的现代都市里,这样的音乐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 听众们更青睐Jim & Jean,还有那位小兵哥Troy唱的那种经过精心打磨,朗朗上口的“新民歌”。找不到听众的Llewyn,甚至在探望已经失去交流能力父亲的时,也要带上吉他,演唱一曲渔家歌谣《Shoals of Herring》—— 只是父亲已经无法给他赞许,而Llewyn也注定只能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独自前行。

回到民谣小酒馆的舞台上,他唱起一首充满自嘲意味的《Hang Me, Oh Hang Me》 ,这歌讲述了一个云游四方的人,在穷困潦倒之际沦为强盗,最终不幸被捕,处以绞刑 —— 歌词唱道“被吊死我也不怕,只叹长眠不起太无趣,我可是个走遍天下的人啊” —— 四处奔波并没有为Llewyn找到命运的转机,可他所畏惧的,是没有音乐的生活,会变得像父亲那样麻木般的“存在”。

正如《Hang Me》一样,即使是生活再痛苦难堪,民歌唱出来时永远是坚忍、乐观的。Llewyn最后在片中独自唱起了曾经和同伴一起合唱的《Fare Thee Well》—— 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向自杀了的同伴作告别,又或是他在向那些不堪的往事说再见,不管怎样,我们听到了他坚强的心声 —— 片尾,在挨了几拳后,他还忍痛朝打了他的人半开玩笑地说了句“再见”,这让我们相信,他会继续走下去,唱下去。而更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科恩兄弟这样坚持自己风格多年的电影人,能为所有坚持自我却未能得到喝彩的艺术家,作出这样一部真挚感人的电影。

文/刘于思

按:为《大众电影》所供的影评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短评

猫像是Llewy自己的生活轮回,带回的猫和Llewyn一样寄人篱下;跑丢又追回的猫却不是原本那只——为交堕胎费放弃版税,结果一事无成;撞伤野猫——先后被两个老板婉拒;跑丢的那只自行回家——轮回。猫叫尤利西斯——希腊神话中漂泊多年的尤利西斯,与Llewy划等。

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Bob Dylan时代的前夜,有一个唱民谣的loser抱着一只叫尤利西斯的猫,从纽约到芝加哥,东奔西走,碌碌无为。科恩兄弟在遍地励志的好莱坞讲一个loser的故事,不是说多可悲,而是说既便是loser,也有人这样可爱可恨有情怀地活着 #年度最好听电影 “余音绕梁”#

11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科恩兄弟用一个有才华的loser永远是个loser的故事让我回到了此前一直纠结的选择之中,他没有用坚持梦想做自己的烂俗蒙蔽你,也没有用认清现实的故作成熟打压你,只是用一首首溢满人心的民谣,一个个猫眼里快速掠过的站名,让主人公回到原点带着同样态度唱同一首歌,讲同一个笑话,告诉你选择没有对错。

1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开场即抓住人,一秒之内沉醉于那些音乐,美到想哭,给前半小时5星。后面的剧情没有提升乃至一路下滑不痛不痒,好听的歌少了,最抢镜配角的那只猫也不见了,又只能给3星。综合一下,加上之前歌曲印象分太深,还有年度最佳开场,以及《Five Hundred Miles》,4星差不多都是音乐的作用。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曲失败者之歌。整部片子形成一个失败者的轮回,从头到尾,仍在原地。并不励志,也不会有什么太深的东西。这大致是说,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揣有梦想,并为梦想奋斗过,可惜,最终他们失败了。很舒服的音乐,又间有科恩兄弟的冷幽默(可补入很多男主的内心吐槽)。很舒服的电影。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完赶紧拍拍衣服,免得沾上一身穷气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你在好几英里外都听得见笑声,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他妈的金钱。他妈的爱情。到头来它们总会让你难过的要命。——塞林格

21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没有在深夜后巷被人狂揍,不足以谈音乐、文艺跟梦想啊。在一个谁都可以尽情挤兑、开涮甚至直接否认文艺青年的时代,看这样一部的电影,真是对大家都好啊……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歌好听,中二病部分自行跳过,酒吧老板的名言“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ean,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im”简直可以裱起来送给婷婷君,嘻嘻。

2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民谣一分钱也不care。片子看得堵人心口。那双跳过雪后,湿叽叽的鞋子,妈的真像穿上也受罪,脱下又太冷的,尴尬得要死的人生。

29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这个精致小品,不是奥斯卡的喜好,却是影迷心中的佳酿,散淡平和的情绪和失败民谣歌手刚刚合适。即便这样,科恩兄弟还没放弃一贯的黑色标签,往返芝加哥在路上这一段真有神秘主义气息,雪夜开车就是一首诗的质感,灵魂出窍一般的意境,而那神出鬼没名叫“尤利西斯”的猫就是歌者的灵魂。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生活一团糟 犹如那看起来无尽的寒冬之旅 但当他一开口 天都亮起来了

36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我想变成一只猫,和这个loser歌手结伴同行,一起缅怀一个逝去的民谣时代——哪怕最后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温柔而又冷冽的科恩兄弟,将音乐路上的苦趣一点点抖落出来,那种感觉就像行走在雪开始融化的都市,泥泞中传来乍暖还寒的气息。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撸了几十遍预告,听了两个月原声,换剧照当桌面,心里早就对电影有个自己的大致形象,醉乡民谣四个美好的字眼,和真正看到的这部片子如何都不重要了。

4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打光实在太过温柔。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被生活击倒的人。生活是个泥潭,我们都身陷其中,没有光辉高潮和灿烂结局,转了一圈什么都没有改变。地铁一站一站行进也是流浪,真高兴纽约还是那个纽约。

47分钟前
  • Line
  • 力荐

柔光把电影里的每个人都照得好美,Llewyn放弃了三只猫,两个孩子,一个女人,甚至连最后的梦想都要放弃,这样的loser最后在循环往复中原步踏地,却依然为他的坚持心酸难过,谁都有失意的时候不是吗?音乐很美很享受,电影总觉得还少了点触动,四星吧。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主角的命运各种失控,其实有点【冰血暴】的意思,但碍于是部关于loser的民谣小清新,这些恶趣味的东西顶多让人觉得是命运的玩笑,也凸显了坚持梦想这一路上现实的残酷和生活压力。出入意料的各种小黑色的转折,但留白式的处理也没改变主角之后的动作,反而开放式的处理相当的欧式文艺片。★★★★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非常独特的“拍了等于没拍”的,无法定位的电影,神秘的环状结构很科恩,其余彻底颠覆。有后劲,有诗,难以描述。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科恩兄弟已把整个电影拍成了民谣,那种年代的香醇,过目即醉,无可救药。

57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如果一首歌不像是新的,也永远不会变老,那就是民谣。

1小时前
  • 疼疼(电动版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