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帕格

正片

主演:奥逊·威尔斯,Ugo,Tognazzi,Rosanna,Schiaffino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 / 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196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戈帕格 剧照 NO.1罗戈帕格 剧照 NO.2罗戈帕格 剧照 NO.3罗戈帕格 剧照 NO.4罗戈帕格 剧照 NO.5罗戈帕格 剧照 NO.6罗戈帕格 剧照 NO.13罗戈帕格 剧照 NO.14罗戈帕格 剧照 NO.15罗戈帕格 剧照 NO.16罗戈帕格 剧照 NO.17罗戈帕格 剧照 NO.18罗戈帕格 剧照 NO.19罗戈帕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短评

4.5星(8.5),帕索里尼+0.5星,2023.3.11于小西天(含映后)

四位导演围绕消费主义相对松散的命题短片作文(BTW意大利人是真喜欢用古典乐配乐和绘画,影后做功课都花了好长时间;意大利人也真喜欢合拍电影)

帕索里尼·软奶酪(8.8):非常出彩的短片、密度极高,也是帕向更有挑战意味的创作的转折点,对宗教虚伪的大胆嘲讽和揭露,短片中电影创作以蓬托尔莫《基督下葬》和伦勃朗《三个十字架》为原型,在宗教题材电影创作中极尽嬉笑怒骂,造型酷似莫罗的电影女主(虽然说话没有声音但令行禁止,而导演的发话却需要狗来传话)、悲催的流氓男主(被不断调戏折磨最终饱死在十字架上)、名叫“饥饿”(fame)的小狗、奥胖谈狒狒&看《罗马妈妈》、结尾乐队大合奏神似八部半(两片同年)…

格雷戈雷蒂·散养鸡(8.6):辛辣讽刺和喋喋不休,十足意大利喜剧风格(莫尼切利/杰米/卡斯特拉尼),散养鸡和机械现代人成了绝妙对比,最终结尾一波三折,一度以为有望摆脱消费主义陷阱,最终却在不甘和疯狂中,伴随《威廉·退尔》序曲(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配乐,走向灭亡;教授形象酷似奇爱博士

罗西里尼·空姐:调侃男女的轻喜剧,有点德西卡风格

戈达尔·核变:《阿尔法城》前传,四部短片里最离题、也最不走心了

 2 ) 帕索里尼的十字架

合拍片往往带有玩票的性质,帕戈罗格确是其中难得的经典。四个故事毫无关联,罗西里尼的空姐,戈达尔的巴黎核变,帕索里尼的软奶酪和格莱高莱蒂的一个家庭的天购买力,四个故事都是对人生荒诞性无情地戏弄。片中不乏对资本主义的冷嘲热讽,面对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活着的几位导演应该暗地里叼着烟骂人吧。
四个故事中,软奶酪最精彩。片中奥逊维尔斯扮演导演,正拍摄一部严肃的基督题材电影,私下里浪荡的演员们故作严肃地表演。一个配角扮演与基督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强盗,他生活中贪吃,懦弱,不断被同事戏弄,最终因吃了过多软奶酪在被钉上十字架时死去。
帕索里尼是一个同性恋,共产主义者,他的影片多涉及古典题材,曾凭借一部马太福音,打动了美国的宗教团体。倘若他们知道老帕的真实人格,应该会立即昏倒在地。也许正是由于老帕不信神才更接近神的旨意。老帕是有骨气的,他敢在意大利拍这部戏谑宗教的电影,将自己的名誉和安危置之度外,完全献身电影。之后罗马检察官没收了影片,并将老帕关进牢房。基督看到这部电影会惩罚他吗?我想不过置之一笑罢了。
而今天,共产主义神奇地和资本主义成了兄弟,和同性恋成了敌人,进步或是倒退留给后世评论。人世间本是一场荒诞剧,荒诞在于人给自己赋予了一个价值,短期内的意义,为了它们奔波劳累,苦心经营,挤眉弄眼。回头看看自己,看看他人,有幽默感的人一定会捧腹大笑。这样想来,片中最接近神的反倒是最后一个故事中的孩子们,没有任何目的,只靠官能活着,嬉戏打闹,多么痛快!
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荒诞的,每一个看似寻常的举动背后,都是无尽的滑稽和空洞。而当一个新的潮流出现时,起初人们会质疑它,认为它毫无道理,保守主义者猛烈地抨击它,但到最后每个人都习以为常。举例来说,现在爱用一个“求”字,甚至“跪求”。理性地看,这是没骨气的人才说的出口的话,但大家都无所谓,没觉得有贵贱之别。在英语里是please,这种求至少还有尊严和礼仪,而一到中国,还没怎样就跪下了,骨子里的奴性暴露无遗。荒诞与平常,正像自由与奴役,本是一回事,在时间和空间的断层里才有了分别。人始终是人,成不了神,修仙的人也要吃饭。人的幸运是人的局限性,短暂的快乐和痛苦麻痹了终极的虚无。
老帕的十字架是基督徒的十字架,是他自己的棒棒糖。

 3 ) 无法生存,我们怎有资格拾起尊严

不曾见过如此简洁有力的作品,帕索里尼在35分钟内掌握着冲击人心的力量。配乐如此欢乐,镜头如此简单,故事如此短小,出现的人物却如此形形色色。

在生存面前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尊严,而忽略尊严我们也并非有权生存。跑龙套的卑贱之人靠欺骗得来的食物沦为狗的粮食,被欺凌被侮辱被忽略的最底层的草根着实比不上明星的宠物,而吞食奶酪的小丑状却意外获得大量嗟来之食,无止境地吞吃只因饥饿太久且不知下顿在何处。

道德有多高贵,尊严有多重要?当人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得到保障,道德与尊严像是落了一地的玻璃球,漂亮易碎无法拾起,听来只是奢侈的玩笑——一旁养尊处优的小狗以及傲慢肥硕的导演更显滑稽。最后龙套撑死在十字架上,如此卑贱又如此让帕索里尼深爱,而这样的死者,留给片中导演的怕是只有宣传之效。

帕索里尼之所以早亡,或许只因为太过诚实。

 4 ) 简介

  《罗可巴克》是帕索里尼同罗西里尼、戈达尔、格莱高莱蒂合拍的集锦片,以帕索里尼的那部短片《软奶酪》最有名。

四个故事

  第一个 空姐 Illibatezza(Chastity) Roberto Rossellini 罗西里尼

  第二个 巴黎核变 Il Nuovo Mondo (New World) Jean-Luc Godard 戈达尔

  第三个 软奶酪 La Ricotta" (Curd Cheese) Pier Paolo Pasolini 帕索里尼

  第四个 一个家庭的天购买力 Il Pollo Ruspante" (Free Range Chicken) Ugo Gregoretti格莱高莱蒂

  片名Ro. Go.Pa. G 应该是Rossellini+Godard+Pasolini+Gregoretti 四大导演的姓名组合.

 5 ) 帕索里尼的一段

闲来无事,信手抽出董老师编写的那本“映像馆”中的帕索里尼卷,看得入港,特别是关于大师短片名作“软乳酪”的介绍深深吸引了我,于是乎翻检半天,终于找出“帕索里尼短片集”,内中收录“软乳酪”、“纸花”、“从月亮上看地球的样子”等短片。在“纸花”的实验性与政治色彩、“从月亮上看地球的样子”的辛辣讽刺剧场与观众电影与受众奴役的盲从关系之后,35分钟的杰作“软乳酪”开始了。
 
黑白与彩色画面的交替使用,现实与超现实两种世界的交替流转,卓别林和基顿时代默片手法的使用,让影片本身风格多样,并且滋生出多种影像的指向性。一个剧组在拍摄宗教题材的闹剧,而饕餮成性的演员却撑死在他的演员角色里,死得辉煌而神圣,因为他正好撑死在扮演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中。如此辛辣的讽刺似乎只有帕索里尼和戈达尔的电影中才能够看到。片中“导演”的角色由“奥逊.威尔森”饰演,在面对小报记者的采访中,他替帕索里尼传达了立场和观念,不要信任任何政党和宗教,要相信自己。在一切都在谎言和欺骗中浸润过之后,还能相信谁?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寄存“生存”吗?
 
过多的软乳酪是小角色的死因,而从小到大,我们的精神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填充得很饱。我们没资格神圣,我们不但没有资格上十字架,甚至连自己的耻辱柱都不曾拥有。我们如此幸福,幸福得昏昏噩噩,任生命消逝,找不到一点存在过的印记。帕索里尼的电影寓言让我深度的思索,也让我对他的电影产生了崭新的热情。我相信我又读懂了一个电影大师,他的经典之作陪我度过了如此美好的夜晚,让我的心情像刚参加过一场革命那样波澜起伏。“圣.皮埃尔.保罗",这是萨特给予他的称呼,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
 
一向喜爱这位叛逆激进的意大利电影大师,他总是用电影来攻击和触怒那些正襟危坐的所谓“高尚人士”他电影中的文学性、试验性,对人性的赤裸剖析与对世界性的集权统治的无比憎恨都让我拍手称快。看他的电影,我总会有一种复仇的快感洋溢胸中,让我知道人不能背叛自己的信念而活着。
 
正如他对“大鸟与小鸟”中那个活泼乐天的年青演员说:“他们是田野里的蚂蚁,而你是树上的知了”。我们总得想法子唱歌不是,即使是在牢笼中生活。
 
在他的访谈录中,他质疑着现存的政治制度、痛恨欧洲小资产阶级的庸碌无为,同情着贫民的生存状况,也不乏温情地谈论着自己独树一帜的电影。他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他只是个热爱文学与电影,用影像与文字构建自己生命的“自由人。”

 6 ) 六十年代有多绚烂,这四位导演带你看看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一般艺术载体所不具备的属性。一部分人认为电影是一种表达导演创造力的载体,另一部分却发现了其中的宣传的奥秘。任何一种载体,一种可以传达信息的载体,在不同程度上都具备着一些宣传的作用。

电影在最初被发明的时候,起初展现给大家的则是一些文字,将原本书卷上的文字变成影像资料展现给观众,后来才逐渐的转向记录单纯的影像了。可见,电影是具备一些宣传记录作用的。

而在其发展了百年之余,对于电影,我们逐渐的司空见惯了,而当今社会,我们对于电影则是更趋向于娱乐消遣,而忘记了电影的那种记录展现功能。

然而纵观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导演和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原本的宣传记录作用一直都没有被遗忘。我们从一些老电影中看到娱乐故事的时候,那些记录的意义也被一点点地发现,原来影视作品或者说,任何的记录性质的作品,最终都具备对于时代的核心点的描写的作用,比如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罗戈帕格》。

这是上世纪四位意大利名导演合作拍摄的四部短片的合集电影,本片的命名上分别取了罗西里尼,戈达尔,帕索利尼以及格雷戈雷迪四个字,他们合起来,这部影片的名字也有了。本片分别讲述了四个小故事《空姐》、《巴黎核爆》,《软奶酪》以及《购买力》。

当然,你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四个讽刺的小故事,然而用当初的的眼光来看,或者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这四个小故事无一例外不体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现实。

《空姐》主要说了人们对于未知对象的想象的来源仅仅是靠着自己的理解力以及想象力。换言之,我们期待一个异性与自己邂逅,当我们看到这个理想的异性出现后,就会用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去套用这个异形,最终衡量后得出来结论。

他或者是她究竟是不是我们想要找的人。对于别人的喜欢,我们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判断,对别人的讨厌,同样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判断。至于喜欢或者讨厌的根本是什么?没人关心。

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当作和整个社会或者是人的接触的法宝,这在当时属于人们一种惯用的思维方式。然而这四位导演都是西方导演,他们所看到的社会现实也是西方的社会现状的折射。这是否说明了他们也在深层次抵触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冰冷和虚伪呢?

《巴黎核爆》将着眼点带到了都市人们的焦虑当中去。因为对妻子的怀疑引发的惴惴不安,一个男人一直让自己处于焦虑之中,一方面对于妻子的任何行径都持一种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对于妻子却有一种特殊的渴求,他希望自己是妻子独一无二的爱,然而事实上,每当妻子表达自己的爱意的时候,他总是一种拒绝的模样。渴望与拒绝成为了一种伪命题,他让自己纠结其中不能自拔。

《软奶酪》是对于宗教的一种嘲讽。作者群演工作的影视从业人员一直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在戏中他是扮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高尚的人,在生活中,他扮演的却是一个被随时随地呼来喝去的底层人。

他经常挨饿,以至于一直吃不饱且没有任何的时间去吃点东西。某一天,当他费尽心机地用一条狗换取了软奶酪大快朵颐。而后因为暴食,他在演戏的过程中却意外死去。这是一种讽刺,因为导演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在说他很希望有一个人死去来让自己的戏充满宣传效益。当结局来临的时候,我们却哑然失笑了。

最后一个故事叫《购买力》,这个故事说的是消费主义的盛行的时候,人们日常生活总是处于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仅靠眼前的所拥有的一切就能获得满足的状态。

事实上,人们一直处于一种非常不满足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始作俑者是谁呢,自然是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从不在乎人们究竟需要的是什么?而是在乎自己所生产的商品的库存,当库存需要被清理的时候,消费主义总是会适时的提出来一些新的消费观点,最终促使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

而这些新的消费观点,在现在看来确实是很滑稽。不论是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对于现有产品的更新换代,还是说人为制造恐慌,以至于达到让现有的产品具备核心卖点和吸引力,这些其实都是非常滑稽。

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一时洞穿这种滑稽的骗局而沾沾自喜,然而事实上,你总有一天会再次上当,因为当资本主义掌握了整个社会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的。

这四个导演风格迥异,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那个时候的众生相,这些矛头其实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资本主义。因此,想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看电影不失为一种良机。

……

你好,再见

 短评

软乳酪,帕索里尼的耶酥受难记。

6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首先:是《罗戈帕格》而不是《帕戈罗格》。《罗》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生成—科幻意识且早于《黑镜》、《十诫》:1960s的现代—后现代消费景观社会罗西里尼的天主教色彩与帕索里尼的"亵渎"并置,在后者中,奥森威尔斯"饰演"西席·迪米尔或奥托·普拉明格:保守的主流:特艺彩色宗教史诗剧

1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羅西里尼差遠。雖然主題也在那但就是沒高傲的氣質。氣質必須高傲。戈達爾整體一股清流淌出來;半死不活無意義的生活愛這樣那樣沒有愛只剩下一些流動的色塊和口紅。這最有同感。現在這個世界本質未變同感還可以更多。聖餐一直留到現在。海子講食量都是豪情壯志,帕索利尼一講麵包都是歷史性悲哀一笑。凡人是終於駡出來了。關於第四個短片應該問的問題是現在在購買什麽生產什麽。老帕和戈達爾鏡頭往那一放都激動人心。

12分钟前
  • NVHZ
  • 力荐

讽刺大片。第一个和第二个让我越发的厌恶男性。第三个太讽刺,帕索里尼实在太可爱,里面也不乏他喜爱的美少年。最后一个最讽刺,当今的消费社会,以及中产阶级的自私嘴脸,刻画的真实入木三分啊,简直就是把当代中国人的利己主义搬到了我眼前。

14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母亲”都是圣洁的;《阿尔法城》的雏形,核恐惧版《人体入侵者》;撑死者归根结底是穷死的;新消费主义的铺张和自由意志的弘扬

1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罗西里尼:男性性压抑的病相报告,4.0。戈达尔:依然在自我迷醉,3.0。帕索里尼:结束了前两部的新现实主义,自此开始戏谑的疯狂之旅,4.5。

2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四位导演短片的拼盘合集,初衷是罗西里尼发起,旨在展现意大利经济奇迹和消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片头字幕打出“世界末日的快乐开端”。①罗西里尼《贞洁》:飞往泰国的航班,空姐如何拒绝乘客性骚扰,面对恋物癖和黑发控,改换发色妆容扮成妓女,用低俗打败低俗。演员出现在泰国的外景太假,拿平面照片纸板冒充(三星)②戈达尔《新世界》:核弹影响女友不爱我了。引入两个历史背景,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男主看的报纸上新闻是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三星)③帕索里尼《软奶酪》:戏中戏结构,奥逊威尔斯饰演导演,内层的圣经电影是彩色片,外层的片场是黑白片,顺带吹捧下费里尼(四星)④格雷戈雷蒂《散养鸡》:导演名气最小,拍得却最点题,直指当代消费主义陷阱和非理性过度消费问题。(四星)

27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帕索里尼这段真是牛逼闪闪!配上潘若简教授的解读,收获良多。国内首映CFA帕索里尼专题2023.3.11

2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看了《软奶酪》,11排9座那位大姐你全程咳,都快把肺咳出来了,你戴个口罩行吗!?!?

31分钟前
  • 展世邦
  • 还行

帕索里尼[软乳酪]足以五星,大概也就是他真正花力气拍了……不说这个精巧的片场后台故事和片中片结构,仅说里面片中片的圣像画构图和打光就相当之强悍了。奥逊威尔斯的吐槽也很犀利。名气最小的格雷戈雷蒂的[散养鸡],也不露怯,虽说是个消费主义理论的图示,但也颇有元叙事的意味(想起[我的美国舅舅])。罗西里尼那段,泰国段落用了不少背景播放,不过比较概念先行;至于戈达尔,拍了个科幻!可以看做是1965年[阿尔法城]的一次试片,不过显然是做的比较粗糙,全靠旁白结构,声音方面很有个人风格但是并没有什么新手法(是不是得要求他每次都玩点新花样才可以……)

3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超级喜欢第三个短片,表现手法多样,对比明显,讽刺现实的意义很深。第四部是神预言,不知道为什么过去的影片拍得总比现在的残酷的多有一种机械的冷酷感。第一部那个美国男人拥抱着投影仪放出的少女那一段放在那个年代算不算超级新颖啊总之很棒。至于戈达尔,真的不知所云,除了很美的画面和很醉的旁白

35分钟前
  • アカ
  • 力荐

四部短片组成:罗西里尼的《空姐》,还有点趣;戈达尔的《巴黎核变》,内心独白,没有什么故事 ;帕索里尼的《软奶酪》,奥逊·威尔斯主演,片中向费里尼致了敬,一向激进的帕索里尼因为这部短片以亵渎罪被囚禁了4个月;格莱高莱蒂的《一个家庭的天购买力》,前三位导演都是大师,就这位不熟悉

3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第一个:美的错、第二个:一如既往的戈达尔、第三个:费里尼式的讽刺、(五星)第四个:欲望的代价。

43分钟前
  • 冰与火之歌
  • 推荐

韦尔斯沦落至三线演员...悲剧啊

44分钟前
  • 三川大地主
  • 力荐

Let's Have a Brainwash... 每个人都有病,大把大把地吃药。原来60年代的飞机上行李架是没有门的...

4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据说帕索里尼极度讨厌前两部短片,曾试图联合第四篇的导演Gregoretti拒绝出席整部影片的宣传活动,甚至鼓动制片人单独发行PaG的部分。支持他。尤其厌恶戈达尔的油滑、轻浮,整个就是篇旁白串成的文章。对法语片最初的反感应该就来源于他的作品

50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第三个故事最好,第四个也不错。①秃头咸湿佬、联系过于频繁的异地恋、(女人)被远程遥控、男人的恋母情结②神经质的善妒男友③被嘲笑被侮辱的底层人之死④讽刺消费主义("自由意志的鸡仔肉比较好吃")

52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Pa>>>>>> Go> Ro> G。高達拍的這是《阿爾法城》概念短片?空鏡頭多且繁,對比八零年代高達說自己討厭空鏡頭多的轉場,挺有意思的轉向。

53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能把“费里尼他在跳舞”翻译成“费里尼他才华横溢”,字幕这私货夹带得真是丧心病狂。

5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rogopag不好么,非要pagrogo。难道是译者无意间已经袒露了他自己优良中等差的排序?(是为了什么主题搞了这个集锦,接在一起总觉得怪的很。物理连接是真的无意义啊……4个不同世界神仙墙角晒太阳缩着手脚絮叨一些闲言碎语而已。#阴天午后缩沙发#

58分钟前
  • 𝓜𝓪𝓷𝓰𝓸𝓲𝓵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