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奏者

HD

主演:杰米·福克斯,小罗伯特·唐尼,瑞秋·哈里斯,斯蒂芬·鲁特,汤姆·霍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独奏者 剧照 NO.1独奏者 剧照 NO.2独奏者 剧照 NO.3独奏者 剧照 NO.4独奏者 剧照 NO.5独奏者 剧照 NO.6独奏者 剧照 NO.13独奏者 剧照 NO.14独奏者 剧照 NO.15独奏者 剧照 NO.16独奏者 剧照 NO.17独奏者 剧照 NO.18独奏者 剧照 NO.19独奏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独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史蒂夫·洛佩兹(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饰)是一名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最近因为一次骑行意外而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他经常听见附近传来优美的小提琴声,从而结识了天才小提琴手纳萨尼尔·埃尔斯(杰米·福克斯 Jamie Foxx 饰),渐渐地他发现, 埃 尔斯原来曾进修于声名显赫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然而却因精神分裂症而辍学,如今只能流落街头卖艺为生。洛佩兹决意将埃尔斯的故事写成专栏,为此他开始留意埃尔斯的一举一动,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两人渐渐建立了深厚友谊,洛佩兹为了帮助埃尔斯完成音乐梦想甚至抛家弃业,然而埃尔斯的精神疾病却始终是两人之间的羁绊……本片根据史蒂夫·洛佩兹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进行改编。©豆瓣呼叫助产士第八季神兽金刚2:天神地兽黑门九命奇冤梁天来新娘未满Escape 完结篇加百列的地狱3上帝的考验流光之城悲情三角冰川时代3迷情追杀孔子春秋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孤国春秋:七王丧钟校花的贴心学霸棋手对不起,多谢你消逝的爱007:大战皇家赌场国语毒海情迷萨凡纳的晨曦Teppachi! 铁钵死亡电压十里飘雪十里梦兄弟难当猪猪侠之竞球小英雄第4季绝密战俘营:纳粹精英在美国格格的女儿疯狂的狐狸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时光不及你温柔最终流放:银翼之法姆蜻蜓2022真相大白2005一念向北幸运汉克第一季天下第一媒婆世界大战2:新的进攻

 长篇影评

 1 ) 《独奏者》中的古典音乐作品

    在《独奏者》中,频繁出现的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全部由贝多芬所作)在实质上暗示和影响了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考虑到有很多人对古典音乐并不是那么熟悉,在此我尽我所能地对这部电影中这些乐曲的使用做一下说明和初步的解读,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这部电影起到些微的帮助作用。其中的绝大部分段落能在这部电影的原声中找到,我也会在文章中加以指明。
    在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贝多芬作品无疑是第三交响曲(也即俗称的“英雄”),以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为主。这首乐曲几乎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而且我认为它——有意或是无意地——暗示着男主角纳撒尼尔的人生,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也在于这首乐曲。如果想要完整地聆听贝三,用电驴可以下载到繁多的版本,倘若想要入门,我个人推荐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录音。另外,迈克尔•提尔森•托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通常也被称为MTT)和旧金山爱乐一起有一个关于这首交响曲的纪录片,在其中除了有一个完整的全曲的音乐会现场录像以外,还有MTT本人以及旧金山爱乐乐团的部分乐手们对贝三的解读,包括交响曲中的主题、乐句、结构、情感等的产生以及发展,还有一些排练片段,可以用来对交响曲的基本结构等知识和这首交响曲的深层内涵做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这个纪录片我没有在网上找到资源……我是在世界音乐精华这门课上看到刘小龙老师放了然后找他刻的盘……
    我的时间轴采用的是The.Soloist.2009.BDRip.X264.AAC.iNT-XTM版本。
    贝三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大约0:8:00处开始,史蒂夫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小提琴声、然后一路循声寻觅而去发现了在贝多芬像下拉琴的纳撒尼尔的段落(原声第1首Pershing Square)。这一段最初极弱而后随着史蒂夫的步行逐渐清晰的小提琴声,是贝三的第二乐章第一主题的片段。贝三的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这一点直接写在了这一乐章的速度标记上),按照某些脍炙人口的传说,贝多芬本人认为这是他提前了数十年为死于流放的拿破仑而写的,在这部电影中多少暗示着纳撒尼尔生命中悲剧的宿命。纳撒尼尔在这里用小提琴奏出比原谱高出一个八度的旋律,无疑地暗示出他并没有用小提琴拉过这个段落而只是听过,同时也无形地冲淡了原来作品中的悲伤而带有了一些凄苦的味道。
    随后是在大约0:21:28处起,拎着大提琴的幼年的纳撒尼尔去上琴课,他哼着的是贝三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0:22:27处他给大提琴老师拉的(原声第2首Crazy About Beethoven),以及0:23:40到0:24:14一段他在地下室里独自练习的,也是同样的段落。在贝三中,这段旋律出现在第一乐章的最开始,紧跟在最初的乐团齐奏的两个和弦的引子之后。这是一个充满了英雄气概的主题,有着高贵的气质和蓬勃的生命,就如同纳撒尼尔出众的音乐天赋。而之后从0:25:10到0:25:52的一段,则是第一乐章从光明而充满生机的第一主题过渡到稍微阴郁和抒情性的第二主题的一个中间段。在电影中这一段落一开始是大提琴的独奏,随后整个乐团的齐奏渐渐地加了进来,很明显地可以体会到这个片段的紧迫、斗争和焦虑感;这一段的画面也同样如此,远处摇曳不清的火光照亮了纳撒尼尔的半侧脸、而面向我们的一侧脸则是黑的,再配合上音乐和剧烈的肢体动作,不安定的感觉油然而生。由这些犹如交战一般的激烈场景可以判断,纳撒尼尔的精神分裂,在这里已经出现了苗头。
    到了0:27:30,纳撒尼尔躺在床上用右手代替大提琴的时候哼着的、一直延续到0:28:54的段落,都是贝三第二乐章的中段(原声第3首Paper Mache World)。原作中这一段是由弦乐队的不同声部轮流奏出旋律、同时也有着木管和铜管;而电影中的这一段改为了只有大提琴,由一把大提琴奏出旋律,其他分成不同声部的大提琴用拨奏代替了原来其他弦乐和管乐的伴奏。相比起原作中这一段悲哀甚至有一些绝望的情绪,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沉静,和一个老妪把陪伴自己一生的大提琴送给一个乞丐之时的希望。而0:31:57到0:35:00,纳撒尼尔拿到了大提琴之后所演奏的,则是贝多芬第15弦乐四重奏,作品132的第三乐章(原声第4首A City Symphony)。和之前类似地,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背景之上,全部的旋律都由大提琴来完成。这个乐章是这首弦乐四重奏的高潮,在舒缓的节奏下有着明亮和高亢的情绪,其中蕴含着柔软然而坚韧的力量;而配合着这一段音乐的鸽子从隧道里展翅而出、在洛杉矶上空飞翔的场景,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拿到了大提琴的纳撒尼尔的思绪,也在随着琴弓下流淌出来的乐音翱翔呢?
    从0:42:44开始到0:43:50之后逐渐减弱的,则是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第四首,作品102之一,第一乐章最开始(原声第5首This Is My Apartment)。这是一个平静而明媚的乐章,就如同纳撒尼尔在LAMP里拉琴和当他第一次来到纽约在茱莉亚求学之时的心情一般。而紧随其后从0:44:00处开始的,则是贝三的第三乐章。这个谐谑曲乐章欢快而活泼,同样与排练中的纳撒尼尔的心情相吻合。
    再之后从0:45:33开始,再次回到了贝三的第二乐章的主题(原声第6首There Is No Escape)。这个片段用在这里的悲剧意味可以说是再明显不过了,在排练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纳撒尼尔的琴弓和其他大提琴没有保持一致,因为精神分裂的影响他已经不能保持正常地听力和演奏的节奏与速度了。而之后他在化妆室中奔跑和躲藏的段落依旧是这一乐章的片段,但是相比原作,这其中增加了很多的不和谐音,轻易地在悲剧的氛围之上制造出了紧张和恐怖的情绪。直到从回忆中回到正在LAMP的现实里,才用孤寂的大提琴独奏的这个乐章的旋律结束了这一段。整个这一段音乐里,由不安到恐惧再到孤独的情感的变化,正是纳撒尼尔经历的反映。
    纳撒尼尔和史蒂夫两人在贫民窟里过夜的场景,从0:53:00到0:55:52的一段,是贝多芬第12弦乐四重奏,作品127,第二乐章(原声第11首The Lord's Prayer)。这个慢板乐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庄严而崇高的主题带领之下的乐章宁静而淳朴,有着高贵的感情。配合上这一段纳撒尼尔的祈祷(可以看一看原声中这一段的曲名叫做什么),带给人一种沉静而自省的感觉。
    贝三第一乐章开头的第一次完整呈现,是在0:59:31到01:01:33处,洛杉矶交响乐团的排练(原声第8首Four Billion Years)。贝三对纳撒尼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随着音乐的发展而不断变幻的光影和色彩无疑是他对这首乐曲的情感的视觉化;他能感觉到贝多芬写在其中的那些澎湃的生机和活力,就像是这一段结束之后他和史蒂夫之间的那几句对话:“He is in the room.”“Who?”“Beethoven.”
    之后出现的一段音乐是整部电影里面仅有的一段非贝多芬作品的古典音乐片段,从1:15:06到1:15:33,巴赫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套,BWV1007之前奏曲(原声第14首Cello Lesson)。这是巴赫全部六套大提琴组曲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在我印象中这首前奏曲在电影作品中最著名的运用应当是《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Death & Rebirth死与新生》中,碇真嗣在弦乐四重奏排练的体育馆中演奏的片段。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所有大提琴家在通向演出的道路上必定会要联系的乐曲,只是在这里,用在数十年没有上过课之后纳撒尼尔的第一节课上,对他未免有些过于困难了。
    从1:21:43到1:22:29,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作品131,第一乐章。这首四重奏被认为是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乃至音乐史上所有的四重奏作品中达到顶峰的一首,而瓦格纳曾经说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在音乐中将忧郁的情绪表达得最好的,这是一种有抑制的痛哭”。这个乐章的主题冷静而内向,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之下蕴藏着的是绝望和悲伤;这一点恰恰和此时史蒂夫绝望的心情相符。
    随后再次出现了贝三的第二乐章(我们几乎可以将这个乐章称为这部电影的“悲剧主题”了),从大约1:24:40开始直到1:27:23左右结束,在音乐的衬托之下,回忆和现实相互交织,产生了一种奇异的重叠感。应当注意到的是,从大约1:26:00到1:26:30、纳撒尼尔演奏前调音的一段,和从1:27:00到1:27:23、纳撒尼尔落荒而逃的一段,这两段的音乐是仅有伴奏而没有旋律的,而演奏着一段旋律的本应该是大提琴,这其中隐含的意义不言而喻;夹在两段中间的段落则充满着冲突和紧张。而紧接在这两段之后直到1:28:00的一段,和几分钟之前一样,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片段,但是这一次出现的片段经过了重新的乐团化配器(用交响乐团而不是原来的弦乐四重奏来演奏),添加了不和谐音和定音鼓微弱的敲击,藉此再一次地体现出了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整个这一大段在原声中是第9首,Nathaniel Breaks Down。
    从1:40:38到1:43:51的音乐,则是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作品56的第二乐章(原声第13首Sister)。这首乐曲在贝多芬的大型作品中是首少见的娱乐性强于思想的乐曲,多少算是一个异类;但是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和乐团的协奏交织在一起,能给听众带来绝佳的听觉和视觉(没错,视觉)享受。而这个慢板乐章堪称贝多芬最优美的乐章之一,宁静舒缓,主奏乐器之间有着漂亮的对话;在电影中虽然将小提琴和钢琴的部分全部改写去掉了,但是依旧无损于这一段能带给人心灵的平静和澄澈——颇像是纳撒尼尔见到姐姐之后的心境。
    紧随其后从1:44:45到1:54:55的很长一段,可以理解为整个故事的结尾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品125的第三乐章(原声第15首Mr. Ayers and Mr. Lopez)。很多人都只听过“欢乐颂”的旋律,然而殊不知整个贝九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简单地说是经历了苦难和困境之后不断斗争而得来欢乐的过程。而这个慢板乐章,或许可以理解为和命运的搏斗之间的憩息;和之前三重协奏曲的慢板乐章类似,同样是带着令人心灵平静澄澈的段落。而全片的最后一段音乐,在贝九的第三乐章结束之后,再次出现了之前老妪将大提琴送到史蒂夫那里的时候所演奏的仅有大提琴的贝三第二乐章片段;和第一次出现之时相同,依旧充满着沉静和希望。
    另外我看的时候还想到一点。在1:33:43处纳撒尼尔说“B代表……贝多芬”,而我突然想到,他的房间号(B-116),是不是也有着什么含义呢?然后发现贝多芬的116号作品并不是什么著名的乐曲,同时也想到,倘若这里真的有什么寓意的话,如此隐晦的暗示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发现的吧。
    最后提一句,整部电影中最致命的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出现在片尾字幕中,1:56:16处画面正中间段落的第四行,STRING QUARTET No. 12 Op.1127, Mvmt. II,不应该是Op.1127而应该是Op.127……太囧了。

 2 ) 独奏者

当你看到一个站在悬崖边的人时,不要贸然向他伸出手。因为你自以为是把他拉回安全地带的援助之手却很有可能变成将他推下悬崖的最后助力。从这一点上来看,洛佩兹是幸运的。就在他将将要逼疯纳萨尼尔时最后并没有酿成悲剧。

我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

纳萨尼尔是个极有天赋的音乐演奏家。虽然小时候最初选择的乐器是大提琴,但洛佩兹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拉的是一个仅剩两个弦的小提琴。纳萨尼尔会的可不止这两样,他甚至可以把他那堆满破烂的手推车当做架子鼓,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来。

纳萨尼尔考进了音乐第一殿堂茱莉亚音乐学院,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可第二年开始他便产生了幻听,头脑里有好几个声音在不停地诋毁他,消磨他的自信。这让他无处可逃,最后中途辍学成为了一个流浪汉。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热爱。他在纽约的街头聆听着,他用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破损的小提琴演奏着,他在贝多芬是领袖的这座城市的街头忘我地抵消着纷繁的噪音。他认为亲近自然的室外才是演奏和欣赏音乐的最佳场所。

音乐一直以来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所拥有的一切。为了音乐,他一再妥协洛佩兹的各种要求。为了拉大提琴,逼着自己去顶讨厌的社区;为了听演出,逼着自己暂时离开手推车;为了继续学琴,逼着自己再次踏入可怕的公寓。他就是爱音乐爱到这个份上。不仅洛佩兹,可能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得感叹,我们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

我不要他爱我,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他爱你然后你让他失望最后你们分道扬镳连朋友也不是

表面上来看纳萨尼尔是个精神错乱的流浪汉,洛佩兹发现他以后就一直在帮助他,希望他能继续音乐之路。可实际上洛佩兹种种急切焦躁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自己的困惑和无助,是纳萨尼尔的存在和音乐在帮助他。

我猜想洛佩兹是隐隐察觉到这一点的。所以当纳萨尼尔跟他说“你就是我们的上帝,我爱你”时他慌乱了。他的慌乱与其说是纳萨尼尔对他的态度引起的,倒不如说是这件事勾起了他过往痛苦的回忆引起的。这从他和社区治疗师的对话中就能够看出来。

他急急忙忙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精神治疗。他说以他有限的经验来看,人们爱你然后你让他们失望最后你们分开那份爱荡然无存,彼此都很痛苦。这大概是在说他和他的前妻吧。虽然电影里没有交代是什么让他们分开了,但肯定不是什么好的回忆。看得出他们仍然相爱,可曾经的失望让他们不能再在一起了。

别让自己像上帝一样降临到别人的生活中,做一个普通的朋友姿态出现就好

对洛佩兹的讨厌是一点点累积的。他接近纳萨尼尔的动机很简单,不过是想为自己写的专栏找到一个题材而已。纳萨尼尔简直就是当时他能找到的最好的故事了。所以他不仅接近了纳萨尼尔,还进行了很多帮助或者说是干预。在我看来一开始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可以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他一直在用自己认为对纳萨尼尔好的方式帮助他,而我看到的却是他一再逼迫纳萨尼尔给纳萨尼尔带来了不少痛苦。

纳萨尼尔认为他是朋友,甚至把他看做上帝。有一次纳萨尼尔推着手推车在他公司楼下打鼓,可他下来第一句话就是赶他离开,告诉他他不能呆在这里。纳萨尼尔脸上掩饰不住失落的表情,呐呐自语到“别挡道,在洛佩兹先生要工作的时候。是的,人人都要工作,你别挡道”。他以为的友情不过是被对方拿来谋利的工具而已。幸好幸好,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这么想。

洛佩兹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心理治疗时是对他厌恶的顶点。他真的就将自己当做了纳萨尼尔的上帝,忘记了他们本就是平等的两个人。他的“精神正常”并不能成为强迫纳萨尼尔做任何事的权利,纳萨尼尔的“精神分裂”也不应该是他随意插手的借口。治疗师给的建议非常赞,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洛佩兹的问题,“纳萨尼尔需要的是一个朋友,你做他的朋友听他说话陪在他身边就是对他最好的帮助”。是的,别自以为高人一等,我们都一样,谁也不比谁明白地更多一点。别人需要的是个可以陪伴的朋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上帝。

P.S.贫民窟引发的一点思考。市长宣布财政同意拨款帮助用于贫民窟整顿时人们是满怀希望的。然而这笔钱却不是用在帮助贫民窟的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上,而是用在组织警察逮捕和驱赶贫民窟住民上。这不仅让人唏嘘。有时候那些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是在剥夺别人最后的栖息之处和希望之光。

 3 ) The wages of sin is death, the gift of God is eternal life

看完这部影片,在豆瓣上没有找到我想要的影评,在某站看到,于是复制到这里,共享。

再次申明,是复制哦。

http://i.mtime.com/2122653/blog/2376815/
编辑 | 删除 一次现实的,丰富的记录(二)
颜安幸 发布于: 2009-07-28 16:35


影片的丰富性,有时候会使得影片的层次得到提升,但有时候掌控和设置不当,往往会成为电影的败笔所在,以至于太过丰富而不得要点。我下面的想法只是我浅薄的分析。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我只是想用文字记录出我的观感。

影片对于纳撒尼尔角色的设置很容易让人想起以前的那部美丽心灵,在音乐学院里年轻的纳撒尼尔崩溃的那场戏在某些角度上来说的张力不亚于纳什癫狂的感觉。以前在上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老师将美丽心灵作为教学案例让我们讨论和分析,印象深刻。因此这次在看的时候,我受了那堂课的影响,很想竭力去了解纳撒尼尔的症状以便我能够更深刻的去理解这样一个人,所以我很变态的将他的台词记录下来,台词中有些呓语大概是可以反映出纳撒尼尔内心世界的。我的想法是他太早就将自己封闭起来了,他将音乐当做了观看整个世界的方式(挂在床头的那个微型宇宙是不是一种暗示?),甚至可以直接的说他将贝多芬和莫扎特等人的音乐看做了看待世界的方式,我没有仔细听过贝多芬所有的作品,但是怎么说,贝多芬的一生就如同纳撒尼尔脑海中的那团红色的火球,一直在燃烧,燃烧。他的曲子他的部分作品,始终就像一条长长的黑暗的隧道,你要走到最后才能看到光芒。同样对于纳撒尼尔所选择的大提琴,我一直觉得有种低沉哀伤,质朴的优雅感,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大提琴的演奏的时候,竟然流下了眼泪。

电影中,孩提时的纳撒尼尔已经呈现出入了魔的状态,他赤着膊疯狂地拉着大提琴。而当他第一次洞察自己内心的恐惧之后(我一直在想那辆着火的车是什么意思,不过我想我是怎么也弄不明白了,这是太较真的后果),那种恐慌充分的发挥在音乐上----那首曲子的结尾有种被火淬的灼热感,看着他冒着汗惊恐挣扎的表情,我不得不相信幼小的他已经体察到了贝多芬歌曲的黑暗气质,这其实是种天赋,对于乐曲理解的天赋。只可惜他着迷太深,以至于他后来在音乐学院的群居生活很快就开始不适应,具体表现在那段杂乱的旁白:为我跑吧纳撒尼尔…..跑吧……我会保护你不受别人眼光的干扰….白色….白色.这一系列的话象征了他内心的自卑与纯洁意识(个人理解),他渴望得到别人认同,但却无法做到适应群体生活,他适应得了音乐中的痛苦,却适应不了俗世的欢乐。在他的心中,世界似乎是个虚无的空白的所在,也理应是这样的所在。唯有音乐,唯有内心独自欢畅的曲目,才是世界的真谛。纳撒尼尔的这一矛盾的性格,在对上帝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强烈。有关于上帝方面,他一方面承认大家都是天堂里那个父的孩子,却在转身之后,一举将那个遥远天际的上帝掀翻在地,将史蒂夫视为他的上帝。他对上帝的矛盾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孤独和挣扎状态。在对上帝的阐述上,有一段充满神圣意味和悲悯气质的场景和台词(是不是出于圣经我不得知)。纳撒尼尔和史蒂夫夜宿街头,纳撒尼尔睁着双眼祈祷:our father ,who art in the heaven ,hallowed by thy name .thy kimdong come,thy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t is in the heaven,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just keep it everyday ,there’s plenty ,and the forgive our trepasses,as we forgive those who trepasses against us.在纳撒尼尔祈祷的时候,画面从聚焦纳撒尼尔那双虔诚孤苦的双眼逐步入黑,转为呈现出贫民窟的场景,夜色之下,无家可归的人群,或三两聚众吸毒,或彼此厮打扯皮,或呆呆的吃着救济的食物,或昏昏的入眠。在瑟瑟冷风中,漫天的垃圾飞舞,蜷缩着的躯体就那样整齐或零散的瘫倒在大街上,一切阴暗无比唯有墙上的字灯闪耀着光芒,像极了教堂里的明灯,那是一句引导之语:原罪的代价是死亡,但是上帝的礼物是永恒的生命。影片在这里有一个高空俯拍的镜头,镜头下是睡得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流浪汉,这个画面和之前的高空俯拍的排列整齐的汽车,之后高空俯拍的鳞次栉比的豪华别墅,形成鲜明对比。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画面总是有意无意的扫到黑夜中飘扬的,有些破败的美国国旗,在那一刻,和着低沉的弦乐,连我都想说一句,GOD BLESS AMERICA.更何况正在忍受着金融危机伤痛的美国民众?这怎么可能不让一看见美国国旗就情绪高涨的美国人民得到共鸣,所以片子在普通民众中评价较高是有道理的。

 

纳撒尼尔到底是不是精神分裂症不可而知,影片从头到尾都没说清楚,只是呈现出了一些病症而已供人们自己去判断。确实,当你看到他对音乐的痴狂和执着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和史蒂夫有一样的感觉,你会说这哪里是个疯子,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音乐执着对理想执着对音乐有极强的感知力的天才,他是那么的优雅的,他是那么的真实和纯真,从他双手里发出的音乐那么触动人心。影片在这一方面对纳撒尼尔的塑造,我想得归功于福克斯的演技以及配乐,在影片没有给予纳撒尼尔演奏天分充分表现的基础上,这两者为观者的感知贡献了较大的力量。其实我在第一遍看的时候,并没有看到纳撒尼尔的天赋,因为一开始当做剧情片来看,奔着情节去,而表现他那部分又太少(这也是导致影片主旨有些混乱的原因)。

刚刚说到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有美丽心灵的感觉,事实上,对于后来逐笔对洛杉矶的呈现,又让我想起那部费城故事,就是汤姆汉克斯版的片头(那部片头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再如他孩童时就着火焰拼命拉奏的那段又让我想起汤姆汉克斯在暗火中对着华盛顿的那段独白(实在太深刻了,记忆)。诸如此类的很多镜头以方面体现了导演的才华的同时,也呈现了导演的野心,他既想通过影片表现出一个地域的另类气质,又想表现出人的某种极致状态,人和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使得影片磁场不小,这一点上又让我想起那部港片甜蜜蜜。

角色上,不得不说小罗真是天生就应该做演员的人。影片中小罗伯特唐尼简直就是在演他自己,小罗本身所具备的颓靡气质,坎坷的经历和正在困境中的史蒂夫那种不得志,松散,颓废契合得相当好,史蒂夫自身所处的境地让史蒂夫和纳撒尼尔的友情发展有了另外一层涵义,那就是,史蒂夫在帮助纳撒尼尔的过程中,也在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他自己,正如结尾那段冗长感人的台词(其实挺牵强的):有人说我帮到了他,精神病专家说成为他的朋友这一简单的行为能够让他的大脑产生化学反应,提高他的某些应对世界的能力。我不能代表纳撒尼尔说什么,我们之间的友情帮到了他,也可能没有。然而不管怎样,我对我自己说,我可以告诉你通过见证纳撒尼尔的勇气和意志,他的谦逊,他对于音乐的信仰,从他对于他的音乐的执着和坚定上我学到了我们一直坚信不疑的东西,那就是紧握梦想,超越所有。心怀信念,无疑会让你最终找到你的归属之地。这段台词,不得不说,太奥斯卡了。说实在的,史蒂夫在此刻说到的东西,作为观者,我没有从影片中看到多少,影片实际上一直有游离于这一主旨的感觉。就好像是之前一直是在表现边缘化的东西,很丰富的东西。最后却只拧成一股干巴巴的绳,勒着你脖子。这种强硬的总结,无疑等于是要把观者上纲上线:知道这部影片表现的是什么么,就是这个,OK?

我相信聪明的有领悟能力的观者是不会上当的。只能说结尾太败了,尽管乐队演奏看起来很不错,很有宏大的主旨味道。

老实说,写到这里,看着这么多字,我觉得自己有点变态了。不过还是要说,这部影片中出现的很多东西是很值得去搜索,看看的。你可以了解到好多东西,人文地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等等,比如洛杉矶城,洛杉矶城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地方。比如一些人名他们背后的故事,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乔安.塞巴斯提安。史蒂夫.路德.旺。尼尔.戴梦得。比如LAMP,作为一个收容之地,我想看看现实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于是我去了LAMP网站,LAMP因为这部影片,知名度得到了提升,我看了上面的介绍得知,LAMP参与此类的题材不止一部,而且比较让我amzaing的一点是其中好多患有精神病的艺术家的作品,还被展出过,这或许可以相信一个说法,精神病患者是被上帝特别照顾的一群人,他们能看到我们不能看到的世界,他们更能够超越自身。另外LAMP里很多人当过群众演员(在影片中也是)。我留心到网站上的一副画就在影片中出现过,只不过是画在墙上,旁边还写着NO SMOKING.总的来说影片中对于lamp的表现和贫民窟的表现是很写实的,几乎是真实的写照。

对于精神病人,流浪汉和乞丐。我有我自己的态度,但我也说不清,没有太多的攻击意味,大多时候表示同情,但是反正没有像史蒂夫那样和那些人成为朋友,好像也不太可能。这部影片对我的启发是,每个生命都它运行的独特方式,我们所走是一条不同的路,对于这世界你所遇到的,不管他是怎样的,只要有机会遇到他们,请把他们当人看,就像史蒂夫那样,不要选择做他们的上帝,或者唯一的拯救者,你要做的,只是尽量去理解,并且在必要时伸出一只手,或者给他一个拥抱,象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们,对待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个世界,需要回应,独奏者固然是一种生存的形态,但是我相信上帝创造如此多的子民,并不是让我们独自前行,我们终将共同走向死亡的道路,在这条人越来越多的道路上,如果我们不牵着手,那么当黑暗来临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慌乱的互相践踏。相反如果我们牵着手,我们就能站立起来,撑起整片天空,所以还是要尽力去活着,尽力和周围的人和世界产生共鸣。这样你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丰富的愉悦的生命。

影片最后一段,合着音乐,我是很感动的,脱离电影之外,咋看这段不需要,可实际上也是对影片中贯穿人文精神的总结,看着在片中忧郁颓靡的人们在此刻展开笑颜,聚在一起,手舞足蹈,在相信这可能是影片花絮,并且很有可能是导演大受感动而硬是搬上来的同时,我衷心的给出了自己的微笑。这个世界,人还是可爱的,周遭还是很美好的,哪怕只有片刻的欢愉。

影片的质感由画面和弦乐得到了提升,其中也还穿插了一些暗示性的富有哲理的场景。这部影片硬要说给个分的话,我愿意给八分,设置上的瑕疵并不能掩盖影片本身的力量。在如今哈六当道,金刚横行的荧幕上,美国人民需要这样一部影片来清洗自己布满尘埃和铜臭的心灵,而我们则需要这样一部影片来打开一个认识美国人民的窗口来修筑一个普世美好人性的石碑,去相信我们所相信的,又其实无论这个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是需要我们有穿越痛苦承接愉悦的力量。

尾言

这部充满野心的作品,能不能在明年斩获奖项,只能看命运之神的安排,但是演员的表演我想绝对是要给满分的。对于乔怀特,这位年纪轻轻的导演来说,这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是否代表着他将冲击更为广阔的市场,或者将要转型,现在下判断还为时过早。

文字在此刻是无法更与影像媲美的,再加上我的文字只是浅薄的叙述自我观感远比不上台词的深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影片成在台词败也在台词)。所以还是请观者好好体验吧。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细细地看,你会觉得很有味道。原声带值得一听,白鸽飞起那段的交响乐和最后的那段很有穿透力,另外推荐一首流行歌曲,尼尔.戴梦得的MR.Bojangles.

 4 ) 同时生活在几个世界的怪物们

不知道是什么愿意致使我下载了这部电影,我不是海报控,也不是片名控
电影对于我来说,只是一次沉溺于思考的旅行
soloist,独奏者,这个名字透露出一丝孤独的气质


ayers在大马路上的小提琴演奏
让我想起当初是如何没日没夜的守着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一遍复一遍的聆听
 

那时候是多么疯狂的迷恋着小提琴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悠扬和浪漫的味道
而在ayers手中残缺的只剩下两根弦的小提琴
就像他本人一样,显得那么的孤单落魄却依旧充满了对于音乐的炽热和眷恋


我们总在不停的遇见阻碍,源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人最大的敌人却从不曾是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天才也会把自己毁在自己手里
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在不停的钻牛角尖,头破血流却乐此不疲


洛杉矶时报的专栏记者steve lopez,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
找到了一个只能为音乐而活的男人
这就是所有火花的开端
一直以为,艺术的存在,藏匿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她就像一个无孔不入的流浪儿,浪迹于每个人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之中
文字,音乐,书画,歌声,
建筑,服饰,菜肴,甚至山水
所有一切发自能心的感受和创造,都是艺术的体现
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人与人从陌生到熟识的速度,取决于彼此敞开心扉的程度
在现在这种支离破碎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都若有若无的带着面具生存
有的人不想别人看见自己的真实,有的人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面目
有的人纯粹觉得好玩,还有的人即便真面目示人别人也认为那不过是一张生动的假面


然而关于影片中ayers的精神分裂症,那形如中国武侠小说中千里传音一般的天外之音
自认为正常的我始终无法理解,或许这就是不进其潭,不知其深
然而时常在心烦意乱之时,每次闭上眼睛总会清楚的感觉到脑海里被所有的人和事物填满
各种的声音在咆哮,汽笛声,音乐声,玻璃跌碎的声音,还有叽叽喳喳无法听清碎语
黑压压的统统的挤了进来
一阵调整之后,突然间,所有的一切有都凭空而逝
目所能及之处全都是一片白色,一尘不染


steve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ayers这样的天才重新得到天才应有的待遇和人们的瞩目
而我以为,那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做法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像动物一般成为人们好奇目光的焦点
ayers只是单纯的喜欢音乐,
记得有一段他对steve说了希望自己像贝多芬一样取得音乐上的成就,也像贝多芬一般早早逝去的话
他不需要成为焦点,他生活的乐趣只是在挑战自我
ayers期望同时也认为steve理解他对于他自己生活的理解
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独奏的安排就像上天对于这个天才的嘲弄
人群让他紧张,就像他宁愿把车流穿行而过的桥底当作自己的演奏厅也不愿意去真正的大厅演奏一样
记得以前读到过一句话,话说,英雄总是独行的
而ayers的遭遇,让我觉得,天才也是独行的
某种意义上英雄和天才可以是一个层面的上的人物
ayers不需要的到别人的认可,因为他明白自己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对于他来说只有贝多芬这样的前进目标,他需要的只是可以让他触手可及的乐器
而不是可以给他掌声的人群
所以他珍视这样一个把大提琴送到他面前的洛城时报记者steve
也同样在忍受着steve一次次把他推向人群的冒犯,即便这是善意的
这就是一道名扬四海的中华名菜——鱼和熊掌吧


影片的末尾,打出字幕,ayers还活在lump,天天通过各种的乐器去无限接近他的梦想
这是这样一个无家可归的音乐天才,仍然在马不停蹄的追逐着自己的贝多芬

 5 ) 谁都不是救世主

从2008年到2009年我一直都没有好过过,尤其在我刚经历过黑色7月20日。不得不说眼下,现在,这一刻,让我看到这部独奏者,它没给我带来一点儿积极、充满感激的正面意义。我也不知道这部片子到底要表达什么,有点什么都想说,最后什么都没说清楚的感觉。

纳萨尼是一名过期的音乐天才,他和记者洛佩兹的相遇并不是那么美好,其实只是各取所需罢了。因为纳萨尼曾经是一名音乐院校的高材生,又因为纳萨尼被沦为一名流浪汉,这才引起了洛佩兹的注意。试想一名穿着邋遢的流浪汉站在广场拉着小提琴,当然吸引眼球。更何况对任何事情捕捉都保持相当敏锐力的记者洛佩兹了。这时的正义感让他认为,纳萨尼需要被救助,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当然他自始至终的初衷都很清晰,那就是纳萨尼是自己专栏笔下一个重要的资源。

然后一切都按照正常发展。纳萨尼被更多的市民接受,为他心痛,甚至无偿送上不菲的大提琴。他有了房子,有了钥匙,更重要的是有了观众。而纳萨尼也为洛佩兹带来了荣耀,被市长接见,亲手颁上灿灿的奖杯。

然而,到底谁才是谁的救世主?谁是谁的上帝?影片在最后要结束时,纳萨尼举行了一场小型的演奏会,演奏会失败了,在他即将成为主角的时候,在所有慕名而来的观众期待下,他落荒而逃。就像年轻时候一样。

想一想,LAMP外的大街上,依然流落着无数的乞丐、毒贩、问题青年。流血打人的事件依然每日上演,这条街道上有多少需要被帮助的人?可惜他们不是纳萨尼,他们不会拉大提琴,他们不是曾经的天才,他们只是普通人。

最后,纳萨尼的妹妹来接他回家。结果会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那个天才,是再也回不来了。把他送回去是不是就真的帮到了他?这恐怕不得而知。谁又能确定,纳萨尼过上正常的生活以后就一定会比当初的流浪汉快乐呢?

 6 ) 大都市里的灵魂独奏者

                                     大都市里的灵魂独奏者
                                             ——评电影《独奏者》

                                     

       《独奏者》出自乔•怀特之手,那位靠《傲慢与偏见》一举成名的导演。《独奏者》于2009年4月在北美首映,上映日期远远滞后于它的拍摄期,而且档期也是选择在暑期档之前最冷的一个周末。似乎这已经映射出了该部影片的特立独行之处。
       小罗伯特•唐尼在剧中饰演《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斯蒂夫•洛佩兹,杰米•福克斯扮演极富音乐天份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纳撒尼尔。影片的故事和角色在现实中确有其人其事。故事本身并没有过多花哨和噱头,讲的就是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影片所折射出来的主题却是我们都在经历的永恒主题:关于拯救、关于爱、关于艺术。但在很多时候这却是我们在大都市的后工业文明中逐渐失去的那一部分。

一、音乐和爱的光辉
       为寻找一些新鲜素材的专栏作家洛佩兹在洛杉矶珀欣广场(Pershing Square)里碰到了纳撒尼尔。一个身着异服,在贝多芬的雕像下拉着小提琴,远处一个手推车里塞满了他捡拾的垃圾。这便是这部影片的主角和他全部家当的第一个镜头。
       洛佩兹和纳撒尼尔的第一次见面显得愉快和轻松。洛佩兹觉得可以写点关于纳撒尼尔的故事,就对他的信息进行了搜集,并逐渐的萌生了去帮助纳撒尼尔的想法。
       影片进行到第二十五分钟,在夜里练习大提琴的纳撒尼尔看到窗外一辆燃烧起来的汽车缓缓驶进一处民居,他感受到了可怕的事情在逼近,现实中的恐怖的东西在逼近他幼小的头脑。他把这些演奏进了音乐,一段低沉却又强劲的大提琴独奏。也许这成了他后来精神分裂的前兆和最初的源头。
       母亲来到纳撒尼尔的床前告诉他:“知道你演奏的时候,我听到了什么吗?我听到了上帝的降临。”这个时候纳撒尼尔天真的笑了,仿若自己就是与上帝进行对话的天使,只是他凭借的是富于灵性的音乐和美妙的发声的弦。母亲的爱使他看到了音乐对于自己的分量和光辉。美是一种艺术,音乐是一种美。纳撒尼尔在洛杉矶的隧道里告诉洛佩兹。
       在纳撒尼尔的世界里是不容许人们对事物的玷污的。他可以为了捡拾一个被随手丢弃在隧道里的烟头而不顾来回穿梭的汽车对他造成的潜在的危险。他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独奏者。在最为喧闹的噪音充斥着人们耳膜的大都市的隧道里。
       洛佩兹后来把纳撒尼尔送往位于洛杉矶的lamp community(兰普社区),一个收容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的机构,带他聆听关于贝多芬的一场音乐会并请一位乐师教他大提琴。洛佩兹想藉此解救纳撒尼尔的精神危机,使他不至于在洛杉矶街头处于危险的境地。然而情况并总是为洛佩兹所掌控,对于他所作出的帮助纳撒尼尔因为极度的不适应而与他发生了肢体冲突。然而洛佩兹并没有为此放弃给予纳撒尼尔爱护,他们也在最后握手言和。
        洛佩兹把纳撒尼尔的故事写进了《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一个受关节炎折磨的读者读到了报纸并为纳撒尼尔的音乐故事所感动,把陪伴了自己半个世纪的大提琴送给了纳撒尼尔。纳撒尼尔显得很高兴,小心翼翼的打开琴盒。“得在琴弓上擦松香,就像在喂小鹦鹉一样。琴弓需要松香,就像警车需要犯人一样。”纳撒尼尔对洛佩兹说。一件乐器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就是他的真实和全部世界。纳撒尼尔为此即兴演奏了一曲。

二、后工业文明下的大都市
       随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进程中功效显著,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作为同属于工业文明的范畴,即便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收获了不胜枚举的便利,但也出现了工业文明引发的诸多难题。最首当其冲的当属人类本身的精神和环境的恶化。在文明的进程中,满腹智慧的我们也会处于自身造就的尴尬境地之中,这是一种宿命式的悖论。
       面对金属冰冷的面孔、日益嘈杂和拥堵的城市交通以及大都市市郊的贫民窟,维系我们存在的那根向往光和温暖的弦就被抽离了。这就像纳撒尼尔在影片一开始所拉的那把只有两根弦的小提琴一样,缺失了另外的两根。
       和弦在这个时候显得疲乏和残缺。这也恰好象征了纳撒尼尔和我们整个大都市生活的现实存在。上班,下班,愈来愈程式化的生活方式考验着我们的想象力。生活本身变成了例行公事式的表演。即便后工业化的社会结构所依靠的核心较之于前工业社会有所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工业文明对人自身和自然环境的侵蚀也自始至终存在。这带给了我们长期的困扰。在大都市里永远都游荡着那些像纳撒尼尔一样的孤独的灵魂。他们深处大都市,却站在其外,观望着我们生活的存在状态。
       纳撒尼尔一直都在寻找着他的贝多芬,那位享誉世界的德国作曲家。他看到贝多芬在对面的窗户里演奏他的奏鸣曲。纳撒尼尔梦想他的梦幻天堂,白天阳光普照,夜晚凉爽静谧,他周围的人都在善意的微笑。
       除了电影本身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外,导演也把镜头推向了我们生存的大都市下的现实世界。政客们靠战争谋求他们的利益和膨胀的自由主义,为此有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事之中不能不能自拔,更遑论拥有自己的艺术和安定的快乐。
       洛杉矶,作为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的大都市,汇集了多重元素的文化。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拥有自己完美装饰的居所和汽车的市民,周末可以去咖啡馆释放闲情逸致。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郊区的贫民窟,纳撒尼尔一开始就待在那里。作为毫无文明可言,落后肮脏的贫民窟,却不乏满怀梦想和希望的天才。他们观望并觉知了人的生存处境并祈求在艺术的世界里寻求庇护所,去给予人们温暖和生活的希望。

三、一条灵魂救赎之路
       极富音乐天赋的纳撒尼尔被送到了一所音乐学院学琴,并考进了在美国音乐学院中极富盛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Juilliard School),跟随音乐学院里的音乐家学习并参加音乐厅的演奏。纳撒尼尔的一切显得那么顺利和成功。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一次音乐会的彩排上,他的头脑中开始出现不干净的声音,这些声音困扰着他。他开始逃跑和躲避。然而幻听一直困扰着他的神经,时好时坏。
       有人说艺术家的基因跟常人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在生命形成过程之时,如果基因组合出现丁点的变化就可以把原本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推向另一个极端:神经质。也许纳撒尼尔就是一粒生命种子的一个变奏。但更多的却也是社会的一种强加使得纳撒尼尔无法摆脱那些离音乐和天国之途遥远的现状。他于是背负着两种不同的人格游荡在洛杉矶的街头。
       纳撒尼尔是幸运的,在俄亥俄州捡到了一把破损的小提琴。这使得他内心不协调的声音得到了平息。他怀揣了一个梦想,他要找寻到他的缺失掉的两根琴弦。这无疑也是一种象征和隐喻。缺失琴弦的不仅是纳撒尼尔本身,也是洛佩兹与妻子离异的平淡生活,而且可以涵盖他流浪的大都市洛杉矶,甚至整个处于现代文明境遇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洛佩兹在纳撒尼尔那里找寻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纳撒尼尔在洛佩兹这里也看到了自己真实的现状并在洛佩兹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份异常珍贵的友谊和爱,对于纳撒尼尔这是一种内心的拯救。经过洛佩兹的帮助,纳撒尼尔的妹妹得以和他失散多年的哥哥重逢。而洛佩兹也与自己的妻子玛丽破镜重圆。
       洛佩兹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解救了纳撒尼尔,但经过与这位音乐天才的交往使他懂得了“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是一种高尚。这种信仰,胜于一切,绝不放弃。同时,不加质疑坚信信仰,那么它就能带你驶回港湾。”
       纳撒尼尔念叨着他的贝多芬和贝多芬协奏曲中的章节。纳撒尼尔看到大提琴里充满象征的音符环绕着他,游曳在洛杉矶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穿梭于城市中的滨河公园和广场,敲击着人们日渐麻木的耳鼓,在城市的上空像鸟群一样飞扬,和云块一起聚集蒸发掉的雾气,并最终散佚在澄碧的一片内心的溪流。
       相信今晚那些上帝的孩子能够一切都好,他们在睡梦中如凡人一般。纳撒尼尔这样告诉我们。影片在尾部写到:洛杉矶市郊街头仍然有九万人无家可归。这似乎也在预示着救赎之路并没有告终。

 

 短评

cello :)

7分钟前
  • suki_1001
  • 推荐

Joe Wright SUCKS

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一个感人的,关于音乐天才的故事,三星半

11分钟前
  • Butler
  • 推荐

喜欢镜头的角度,画面色彩,优质背景音乐——还有Robert Downey Jr.和Jamie Foxx演得太好了!2009.11.24.DVD

14分钟前
  • m.
  • 力荐

片子确实很糟糕,不过小罗伯特糖泥再次证明了,只要眼前站着的是男人,他的眼睛就一定会放电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16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演技撑起一切

17分钟前
  • SilentTyler
  • 推荐

TB- Lafayette

18分钟前
  • donsan
  • 力荐

改变不了的东西太多了

23分钟前
  • Carf
  • 还行

完美结局,2011年最好后一部电影,最好一部电影

28分钟前
  • Mr.Kk
  • 力荐

想表現的太多。結果一樣都沒表現好。

30分钟前
  • Griet
  • 较差

不是我的菜 (Jamie Foxx那个雷啊....)

33分钟前
  • island
  • 较差

独奏者/独行者

34分钟前
  • 遙遠
  • 力荐

很有嚼头。

38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沉重 没有高潮 一顿吃到胃不舒服的大餐

42分钟前
  • 小肚子✨
  • 还行

那些在城市角落里乞讨的,演奏的,说不定就是天才呀!不用找回自我,继续做下去就挺好!

43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支支吾吾 遮遮掩掩

47分钟前
  • 大鱼梦溪
  • 推荐

画面的构思有创意,结构不老套有新鲜感,故事前重后轻

48分钟前
  • obsesser
  • 还行

It's about being a reporter/writer and being with passion...

50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5分半左右进报社的一段长镜头。23分钟还有一个楼层移层的长镜头。53分40秒左右的一个长镜头。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类似的小规模的长镜头。各种镜头和剪辑让导演看起来相当的学院派。

5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Don't get it.

57分钟前
  • 76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