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

HD

主演:伍迪·哈里森,朱迪·格雷尔,劳拉·邓恩,布伦特·吉尔曼,玛丽·莱恩·莱杰斯库,大卫·沃肖夫斯基,桑迪·欧伊恩·托马斯,劳伦·维德曼,詹姆斯·罗伯特·米勒,肖恩·布朗,图森特·莫里森,安德鲁·霍特里,肖恩·J·汉密尔顿,托妮塔·卡斯特罗,玛格·马丁戴尔,詹姆斯·塞托,杰克逊·邦德,切瑞·海恩斯,伊莎贝拉·阿玛拉,克里斯·卡尔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威尔逊 剧照 NO.1威尔逊 剧照 NO.2威尔逊 剧照 NO.3威尔逊 剧照 NO.4威尔逊 剧照 NO.5威尔逊 剧照 NO.6威尔逊 剧照 NO.13威尔逊 剧照 NO.14威尔逊 剧照 NO.15威尔逊 剧照 NO.16威尔逊 剧照 NO.17威尔逊 剧照 NO.18威尔逊 剧照 NO.19威尔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如何创造有趣的作品

我在想如何快速介绍这部剧的奇妙之处,想到了这组镜头。一组常见建筑,外加一点想象力所构成的画面。本剧的每篇皆是由一条条几秒的短视频拼接而成,再由威尔逊磕磕绊绊的配音,共同完成一段这个男人对纽约这座城市思考的叙事。他的思考包括如何闲谈,如何搭建脚手架,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家具遮盖,如何账务分摊以及如何烹饪完美的意大利烩饭。

但是你可能会问,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可聊的呢?事实上威尔逊在每篇中都没有对问题给出明确答案,有的只是不断探寻的过程以及非常私人化的感悟,比如在如何账务分摊中,他为了找到最公平吃饭分账的地方,先找到了一家卖裁判用品的店铺,然后询问了前来购买物品的一位裁判,得知他们近期有一场裁判聚会后参与了进去,最后发现就连裁判的聚会都混乱不堪,最后失望而归。又比如说在烹饪意大利烩饭这集中为了找到正宗意大利烩饭的做法,在街上寻找挂有意大利国旗的院子,找到后直接走进去询问主人是否会做意大利烩饭。 我想这是这部剧有意思的第一点,打破固定思维,进行尝试,我们有太多的不成文的规矩,忌讳,行事准则,这些东西一方面引导我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束缚了我们的行为,而威尔逊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做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

第二点我想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威尔逊对生活的解构,你时常能看到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画面

这种画面的总会让人会心一笑,用一种完全日常的画面表达与日常完全不同的含义,用日常物品表达情绪,将脚手架赋予新的含义,鼻屎也会是很好的有机产品。面对重复的日常,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总能找出新的乐趣。我在惊叹于威尔逊如此有趣的剪辑的同时也感叹他的素材之多,这似乎暗含了想要做出好的作品的关键。

看到他成堆的视频素材以及密密麻麻的日记本后,我似乎能理解他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片子了。有趣的关键在于尝试新的,重复旧的。新的东西赋予你生命力,旧的东西给予你表达的工具,二者结合才能够产出有趣的东西来。这是一种经过思考后形成的乐趣,由威尔逊个人的经验产生的独特乐趣。看完会带来很多的回味与感悟。在每天充盈着吃播,美妆,正能量,刻意的搞笑的短视频中,还能看到如此平凡的,奇怪的,俗气的,悲伤的,有缺陷的,不华丽的东西,感觉真的还挺奇妙的,给了我对于生活的一种全新视角,而这种视角又是任何人都可以尝试的,毫无成本的,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2 ) 一个充满“废话”的纪录片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3 ) 自得其乐

我曾经写过一篇读后感《人间很可爱,且读梁实秋》,生活很有趣,那就看《十万个怎么做》该纪录片讲了有趣的曼德拉效应,还有发生在纽约脚手架的故事。

台词:历史记录与集体记忆不符的现象

你越去挖掘,越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要解决一些你不喜欢的事物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你绝不承认你对什么东西有不满,那,你就不需要做出改变。我们多数都不会在产生不满时声张,然后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最后,你也没法想到会有什么改观。你可以以结束一段让你一无所获的关系或者你干脆就赖在其中,再不出来,因为这实在太难过,翻不了片啦。

如果你建了太多的脚手架给自己,你终会埋葬于此,但如果我们尽我们所能,一点一点拆掉它,最后,全部都会消失的。

攀谈是社会的调和剂

而真正会攀谈的人,知道要怎样抑制那种表达,假装情绪稳定。

所有的关系会是同一个轨迹。

 4 ) 约翰威尔森是如何狠狠戳中了我的心巴

我对How To系列的喜欢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我已经不允许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悲伤,以及无尽(但无用的)深思,仅仅停留在一种感性而模糊的状态,只是脑中不同neurochemicals的起起伏伏。

我需要理性而清晰地记下我是如何被这个纪录片系列深深戳中的。以下所有文字也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

S01E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

刚开始只觉得这些关于聊闲天的建议有点可爱,有点抖机灵和逃避主义的嫌疑,但也是可爱的,甚至实用的。

秘诀就是,浮于表面,不聊立场,keep it light。比如:

第一次真的被击中,脑中划过一道闪电,是这个经典的关于“Mankind”问答的对比。此处John试图论证不同环境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得到全然不同的答案。

问题是“Do you think mankind is gonna make a comeback?”

第一个场景是,某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办公室,只见教授眉头一皱,边叹气边说到“ I hope so if we can survive the perils of climate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fantastic weapons of destruction we’ve created for ourselves.”

当我正想着,这很合理跟我的答案几乎一样,甚至有点沾沾自喜时,场景立刻切换到WrestleMania举办场地外体育馆外,一名竞技体育爱好者被问到“Do you think mankind is making a comeback?”

当然这里John玩了一个谐音梗,热血青年说出“No, not today. He fell off too many hell-in-a-cells.”他指的其实是别名Mankind的WWF拳击手Mick Foley

玩笑过后John继续发问, “What about mankind in general?”

“I mean it’s not bad. It could be better but I’m pretty happy with my life.”

看似不经意的并列是一次对我小心脏的暴击。他笑的有多没心没肺,过去三年多我就有多忧国忧民。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John非常轻易地向我点破了清醒的人真的活该焦虑。

以下是我常年操心的above my pay grade的各种问题:

要担忧公民维权意识,也要在意同工同酬,对于领导只派让女生做如订蛋糕订餐厅的后勤工作提出反对的声音;

还要随时关注地缘政治矛盾,并且致力于普及如何鉴别精神控制反对PUA;

当看到为了口红包包欠下大额网贷的大学生只能叹气,苦口婆心帮助周围的人破除物质迷思把大家从消费主义的洗脑拉出来;

坚信审美要有门槛所以当朋友买了一件Celine的大logoT恤摇摇头说你可不要支持高级时装潮牌化;

对妈妈发给自己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公众号养生文章找出反驳的权威期刊做证据;

把间歇性断食的健康益处以及对照实验结论四处科普。

哦对了,还包含那个哲学教授担心的一切。都是我每天忧国忧民内容的冰山一角。

活该我苦大仇深啊。

一些综艺之神降临的时刻:

去坎昆正好遇上MTV春假,John在一种肾上腺素飙高的浮夸人类里面,显得是那么迷茫和格格不入。喜剧效果拉满。不愧你,天选喜剧人,注定拍下这。

以及这里对于Pauly D的教皇analogy,真的笑死,太有才了。

最后这一集的点睛之笔是John和Chris之间的对话。还记得最开始他给的建议吗?聊点无伤大雅的话题,千万不要聊私密的走心的?

讽刺的就是,他在坎昆唯一留下印象的对话就是非常私密的掏心掏肺的关于生活中的意外和死亡。不仅没有keep it light,简直一下太heavy了。

而正是因为他和Chris交换这层信息,在悲剧层面发现了意外的交集,才留下了这次坎昆之旅最美好的最动人最值得珍藏的瞬间。

John从来不屑于总结一些精辟的金句,那样也太说教了。当他只是云淡风轻地放出这张和Chris这张合照,我们就应该懂了。所谓如逢场作戏般尺度适当的闲聊,他根本是不在意的。

S01E03

第一季最喜欢的一集,除了把grocery list通过纽约街景中各式怪诞元素做串联的记忆宫殿联系,各式各样的冷幽默。

以及历史上第一次曼德拉效应大会。

这集的题眼:

S01E05 How to dream

阿凡达同乐会的片段,我看着看着就哭了。不得不承认,看着他们那么真挚的表情,那么神色坚定地重复着“One of the best movies I’ve ever seen”,是调动出了身体里的一些审美优越感。如果说我当下脑子里没有闪过“嗯,“安哲”“费里尼“”戈达尔“,了解一下?”再不济,“诺兰”“维伦纽瓦”“阿方索卡隆“,也可以接受。说没有那么一秒钟自己是在用品味的鄙视链作为认知框架来解构眼前的信息,从而让自己从中获得一种更高级的虚荣感,是谎话。

我还来不及噗嗤笑出声的时,对上了最后一个成员真挚的眼睛。当他说到自己是如何在这个组织中找到归属感时,在这个俱乐部之外的生活多么孤独多么不被理解的时候,我狠狠地共情了。

我们能找到跟自己有同样爱好的人可以跟他们紧紧相拥,在那个团队里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能够找到跟自己一样深刻地迷恋一样东西,对一种特定的幻想坚信不疑,是一种极其难得而又奇妙的缘分。

我特么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更优越啊?(而且其实阿凡达其实蛮不错的)我们难道不都是在全职”努力艰难地活着“这件事之外寻找一丝丝喘息和一点点温情的小蚂蚁吗。我们把时间花在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须执意要以爱好判个高低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学会互相尊重,各自安好。当然,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逐梦演艺圈》,那就gently give them a tap, and walk away (一些冷幽默的callback)

好了严肃回来,一定要比出高低优劣的思维习惯本质就是为自己的虚荣心服务。

恰好写这篇观后感这周阿凡达终于在时隔13年后迎来了第二部,这群真挚可爱的人心里应该开出花来了吧。第二部能贡献初不少物料又可以供他们沉醉其中渡过下一个十年,他们可以继续对纳美文化深钻学习,在想象世界里肆意翱翔了。

想到这一点,心里突然有点甜。本来对阿凡达期待值一般的我在走在影院的路上,彷佛脚步也轻盈起来,想到可爱的他们,因为这次能够共情纳美人俱乐部的那种翘首以盼,所以也带入了一点同样珍惜又虔诚的心情。(这反应就很INFP)

(未完待续)

 5 ) 纽约客的日式Vlog

几乎每集的开头都是Hey NewYork,那些若无旁人的自在路人,脏乱的地铁和街景,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脚手架,无不提醒你这里是纽约。但John Wilson的故事讲述却特别日式,微小,絮絮叨叨。日常得不会引起你的注意,但一提起却很有共鸣。

随便记几点随感。首先从整体风格而言:

  1. 拍vlog是件很微妙的事儿。看似vlogger应该是“最懂生活”的一批人,但是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拍vlog却会让你失去“生活”,进入一种“剧场”。人可能天然在“被观看”时会有隐藏自己的倾向,取而代之一种表演欲。作为拿着摄像机的人并不会好到哪去,会变成“导演”,脑海自动升腾出剧本,自我实现的预言。而不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生活。因此在家具覆膜一集,室内设计师直视拿着摄像机的John,两个人之间其实是隔着胶片的。她对John说到,拿着摄像机时,你是一种抽离的状态。有的时候你可以放下摄像机,只要做John就好。
  2. 这是本视觉化散文(《文化苦旅》预警),不得不感叹John是真的“视觉语言”大师。视觉和语言拆开来,他的旁白稿和画面简直完美衔接,让人忍俊不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分摊餐费一集自说自话地抱怨不公平的分餐,配的镜头是偷拍的隔壁桌一个陷入沉思的小哥的表情,镜头长达至少三分钟,仿佛真的是小哥本人的OS。

其次从分集剧情来说:

  1. 先说资源难找一点的脚手架和家具覆膜指南。这两集啊,禁得确实不冤枉,特别家具覆膜指南,毫无准备。这两集的主旨是相似的,出于保护目的的产物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危险本身无法避免,所有痕迹都是生活的证据。
  2. 分摊餐费那集有太多偷拍餐桌的素材了,特别好笑。还有裁判协会的那一段。我觉得中国从来没有这种困扰,要么有人请客,要么完全AA,社会主义好。
  3. 闲聊和记忆力增强两集稍微没什么印象。记忆力那集学会了新的术语“曼德拉现象”。
  4. 最后一集,完美烩饭,谁能想到大结局居然如此正能量。疫情前后的对比居然就能把所有的分集主题串起来了。想到的事就要立即付诸行动,管他完美不完美。

 6 ) 边看边写

ep1:how to make small talk? 后现代社会意义感的丧失,说不上开心,说不上难过。 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很多人、很多物、很多事,但却无法与他人产生联结,还是那么孤独。空虚是不会被酒精、毒品、性爱和百无聊赖的恋爱填满的。 ep2:how to make scaffolding? 脚手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不被从天而落的砖头砸死,但再多的脚手架都不能保障城市中生活的人永远安全,我们总会被生命中的无常击倒。 我们讨厌现状,但又害怕改变带来的恐惧,只有等到忍无可忍,才会采取行动。 脚手架也分三六九等,genteel的街区会搭起纯白的架子,尽可能地为购物者提供良好的体验。 You can only work with what you got.虽然脚手架很丑,但人们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它变成不同的样子。

 短评

孤獨的人觀察力最強,而且關注點會比較奇怪,可能看似無聊沈悶,但是能自嗨。

2分钟前
  • *
  • 还行

请认准「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翻译,不认准也没办法,因为只有我们翻译了😂。这是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译,完全出自对本剧的喜爱,NEW字幕组网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给过我们又不想打码)(update:弯弯字幕组也翻译啦!)

6分钟前
  • 陆小鸟
  • 力荐

神一般的影像表达形式 so much more than vlog 会讲故事的人太牛逼了

8分钟前
  • Jus
  • 力荐

怎么办从看到纽约人对街头遛猪见怪不怪那刻开始憧憬了,感觉是很适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13分钟前
  • 羊皮糖
  • 力荐

表面看似很丧,但实际上充满了奇怪的正能量?

17分钟前
  • 小虎队解密卡
  • 力荐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纪的浪荡子,影像时代的漫步者。

20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应该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最佳范例吧

24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Joe Pera + Nathan Fielder 2020 年的写实主义经典

28分钟前
  • Jin
  • 力荐

爱到跳楼,辞典型纪录片,整合素材的能力简直是未来机器人水平。生活没有剧本却如此情景喜剧!socially awkward nerd的遛弯总结,虽然你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纯粹主义者了但你依然能感受到这份纯粹快乐!最后一段call back太强,像是揉面团一样拉长成六个三十分钟的深情凝视,爵士乐一样零碎的漫步迎来舒缓的收尾更爱纽约一点,我紧握他手说:you are so my SOULMATE,hiya NYC,empire state of mind

33分钟前
  • 根斯巴克连续体
  • 力荐

纽约漫游者,或是影像单口喜剧表演艺术家。因为絮语的体裁,所以作品和作者是高度同一的,Wilson很难在镜头前伪装出一个人设,而观众爱死了他的那些奇特的联想和微妙的尴尬——我们知道,他是谦逊的,善于在无聊日常里发现有趣细节的,因而可以信任的。每个主题下盛放的是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成年人的生活困惑,而他有刨根问底的精力和深入思考的毅力,于是每次升华都是那么自然,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全新角度。笑足了五集,然而在季终猝不及防地大哭了一场——新冠入侵、被迫隔离,时刻陷入失去的恐惧之中,所爱之人离我们愈发遥远。愿你我都能更勇敢,愿善良的房东太太永远健康。

38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可能就是我一直最想拍的那种美妙狗屁吧💙💚💛🧡

42分钟前
  • crankyanny
  • 力荐

看完好想自己拍。p.s.放到上海或者广州能拍出来,北京永远不可能。

45分钟前
  • 康堤
  • 力荐

约翰·威尔逊总是有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感,而且又很巧妙地呈现出来。而在开心了五集半之后,最后却突然滑向伤感。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把月曜、发国新浪潮和一个nerd放锅里煮,会获得本剧。嫉妒到不想给五星

47分钟前
  • 🍞
  • 力荐

作者对生活的解析如同他对素材的捕捉利用一样敏锐

49分钟前
  • 睿蕊
  • 推荐

爆尬之中又有一丝寂寞,平中见奇,发人深思……满满的Nathan For You之geek感,还以为是Nathan Fielder恶作剧伪造了一个身份在说话,一查原来真有John Wilson此人。

50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推荐

目瞪口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tv show

54分钟前
  • oo!oo
  • 力荐

看到他写得满满的日记本就懂了为什么他能拍出这部片,有趣的生活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

59分钟前
  • Aviana
  • 力荐

最搞笑的剧本来自于真实,比如《波拉特》;最高级的幽默莫过于讽刺,比如《pretend it’s a city》。本片两个都做到了极致。一本正经搞笑,搞笑中透着些许丧,丧中又带着某种哲理,配上nerdy宅男画完音,直戳心灵。最后半集首尾呼应加升华,从五星提到了六星。Thank god,这种片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1小时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力荐

Nerdy weirdo白男的旁观视角纪录喜剧片和写给纽约的情书。每一句话都能有一个对应的片段这是有多少素材啊…回味无穷,有跟High Maintenance一样的energy,两位主创估计能做好朋友吧。(看出他跟我住的地方在同一neighborhood,不知道能不能撞见呢

1小时前
  • 倪克斯
  • 力荐